• 沒有找到結果。

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情形之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情形之調查研究"

Copied!
1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楊銀興 博士

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

創新經營情形之調查研究

研究生:曾意雯 撰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2)

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情形之調查研究

指導教授:楊銀興 博士 研究生: 曾意雯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各層面情 形、影響因素與困難問題,並分析不同學校背景變項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 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調查,研究工具為「中部四縣市國 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情形之調查問卷」,以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 及南投縣之國民小學校長、主任或組長、教師為研究對象,抽取樣本為 731 人。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次數分配、百分比、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符合中上之程度 二、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各層面情形,以「校園活動創新」、「行 政管理創新」、「資訊科技應用創新」表現最佳,而「校園環境規劃創 新」與「課程與教學創新」得分相對較低 三、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影響因素中,最主要為:校長領導、 經費、教師團隊素質;其次為:學校環境、軟硬體設備與資源、學 生家庭社經背景、社區支持資源;最低為:家長會、社區文化背景、 教育政策、教育行政措施、時代趨勢、其他 四、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困難問題中,最主要為:人員工作繁忙、 教育經費不足;其次為:缺乏整合力量、缺乏改變動力、教育設備不 完善;再者為:缺乏學習團隊與知識分享機制、缺乏創新文化、人員 心態保守、人員自我意識強烈、知識背景不足、組織結構僵化;最低 為:行政主管缺少創新理念、法令限制、教育行政機關阻礙、其他 五、南投縣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高於彰化縣 六、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不會受學校地區的影響 七、特小型(6 班(含)以下)學校與小型學校(7-12 班)在行政管理創新、校 園活動創新、資訊科技應用創新三個層面上高於中型(13-24 班)以上 學校 八、學校創校歷史 41-60 年者,其學校本位創新經營高於 20 年(含)以下、 61 年以上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教育行政機關、學 校行政單位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學校本位管理、創新經營、學校本位創新經營 I

(3)

A Research of the School-Based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Central Taiwan

Advisor: Ying-Hsin Yang Ph.D. Author: Yi-Wen Tse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and discuss the school-based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the current performance, factors of affected, difficulties a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iations of school backgrounds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central Taiwan. The research method was a questionnaire with a title named" the School-Based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Central Taiwan." The research applied a sample of 731 faculty in Taichung County, Taichung City, Changhua County and Nantou County. The mean, standard, frequencies, percentage, one-way ANOVA of the result of the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in analyzing research data gained.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chool-Based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Central Taiwan was above average.

2. For school-based innovative management ,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school activity innovation”, ”administration innovation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were the highest, whereas “campus planning innovation” and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 were comparatively lower than the others.

3. From the results and options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ed school-based

innovative management were as follows:the major ones were

principal’s leading, the finance of school , the corporation of teachers, secondary were the environment of school, the facilities and teaching resources of school, the backgrounds of students’ parents, the

supportive resources of community, and the relatively lower were the Association of Parents,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policy, the polic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the trend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other.

4. The problems of school-based innovative management were listed

below with different layers:the major ones were the loading of faculty busily, educational and financial insufficiency, secondary were lack of integrated power, lack of changed power, educational facility insufficiency, thirdly were lack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of knowledge sharing, lack of cultural innovation,

(4)

5. conservative attitudes of faculty, high self-awareness of faculty, lack

of knowledge, ossification of organization, and the lower were that the chief of administrationlacked strategies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the limitation of laws, the blocking of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other.

6. The school-based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Nantou County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hanghua County.

7. The school-based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was

not affected by regions of school.

8. The smallest-scale schools (below 6 classes) and small-scale schools

(7-12 classes) were higher than above average-scale schools (13-24 classes) in administration innovation, school activity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9. Founding history of school between 41-60 years was higher than that

below 20 years and that above 61 years in the school-based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mentioned above, this research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 elementary schools and future researches.

Keywords:school-based management, innovation management, school-based innovative management

(5)

目 次

摘要...Ⅰ 目次...Ⅳ 表圖次...Ⅵ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學校本位管理的理論與相關研究...13 第二節 學校創新經營的理論與相關研究...32 第三節 學校本位創新經營的理論與相關研究...5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6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66 第三節 研究工具...70 第四節 實施程序...7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8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83 第一節 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各層面情形...83 第二節 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影響因素...93 第三節 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困難問題...96 第四節 不同學校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差異 情形...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IV

(6)

第二節 建議...114 參考文獻...118 壹、中文部分...118 貳、英文部分...128 附錄...132 附錄一 專家審查之內容效度請託函...132 附錄二 專家意見修正表...133 附錄三 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情形之預試問卷.138 附錄四 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情形之正式問卷.142 V

(7)

表 圖 次

表 2-2-1 創新之定義...32 表 2-2-2 學校創新經營層面之分析...38 表 3-2-1 預試學校摘要... 67 表 3-2-2 中部四縣市公立國民小學學校校數與規模數...68 表 3-2-3 中部四縣市公立國民小學抽樣學校校數...68 表 3-2-4 正式問卷之中部四縣市公立國民小學抽樣人數...69 表 3-3-1 建立專家審查之內容效度名單...71 表 3-3-2 建立專家審查之內容效度試題統計分析...72 表 3-3-3 學校本位創新經營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75 表 3-3-4 學校本位創新經營預試問卷選題摘要...76 表 3-3-5 學校本位創新經營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77 表 3-3-6 學校本位創新經營正式量表之信度係數...78 表 3-4-1 正式問卷施測學校摘要...79 表 3-4-2 正式問卷調查樣本分布及回收情形摘要...80 表 4-1-1 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各層面情形分析...83 表 4-1-2 行政管理創新情形...84 表 4-1-3 課程與教學創新情形...85 表 4-1-4 校園活動創新情形...86 表 4-1-5 校園環境規劃創新情形...86 表 4-1-6 資訊科技應用創新情形...87 表 4-2-1 學校本位創經營之影響因素分析...93 表 4-3-1 學校本位創經營之困難問題分析...96 表 4-4-1 不同縣市之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99 表 4-4-2 不同地區之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差異分析...101 表 4-4-3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差異分析...102 VI

(8)

表 4-4-4 不同學校創校歷史之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差異 分析... 103 表 4-4-5 不同學校背景變項之差異情形摘要...105 圖 2-2-1 知識管理重要元素架構...42 圖 3-1-1 研究架構...65

VII

(9)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闡述本研究之緣起與發展方向,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研 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第三節為研究方法與步 驟;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時代,更是一個快速變遷與高 度競爭的時代,在充滿挑戰和變數的環境中,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面 的交錯影響下,使學校教育生態也受客觀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巨大的變化。 在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高漲,學校生態從權力控制走向權力分享、專業自 主與開放系統的時代趨勢下,面對新世紀的教育變革,學校組織創新與再 造是大勢所趨(吳清山,1997)。而在不斷的挑戰中,學校必須進行蛻變與 創新,才能因應相繼而來的挑戰(濮世緯,2003)。因此如何在內、外環境 的急速變遷之下,掌握既有的教育目標以達到學生素質的提升與學校的永 續發展,「學校本位創新經營」將是開創新機,以改善國民素質、追求學 校卓越與品質和提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關鍵。創新經營除了有助於組織及 成員產出創新性知識外,透過創新環境的營造及創新文化的型塑,以轉化 及昇華經營模式,才能發揮學校經營創意,進而在學校理念、行政、課程 與教學……等方面進行創新,提昇學校效能與競爭力,俾維繫學校組織經 營之永續發展(黃哲彬、洪湘婷,2005)。

壹、研究動機

本研究以四個角度加以分析,分別論述學校創新經營的動機,闡明中 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情形為值得研究之主題。

(10)

一、知識經濟與學齡人口結構改變的時代趨勢

「數位科技」與「全球市場」二股洪流,將二十一世紀轉為「知識經 濟」時代(尤克強,2002),依據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的定義:知識經濟 即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運用現代科學、資訊技術為核心,建立在知識信 息的生產、儲存、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OECD,1996)。知識經濟的理念 應用在學校經營上,即是知識資本的運用與分享,如從知識角色的觀點出 發,學校人員在知識經濟時代應扮演知識提供者、知識管理者、知識整合 者、知識創造者、知識啟發者與知識分享者的角色(尤克強,2002;秦夢 群,2002)。李弘暉(2003)認為領導者面對環境的挑戰,要把握住速度、 資訊、知識、創新與價值五大原則,以學校教育而言,創新就是要建構良 善的學校氣氛與型塑適宜的學校文化,採取有效的領導模式,以促發教師 的內在動力與教學投入感,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與求知意願。此外,學校 也要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教師運用創造思考教學,培養具備創新精神與能 力的學生,使學生能將思想轉化為問題解決能力,在動手操作時也能與人 合作,進而創新知識(姚欣宜,2004)。 其次,近年來國人生育率持續下降,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07)《國教 學生數預測分析96-111學年度報告》之推估結果指出:(一) 95年9月1日 至96年8月底止之0歲出生嬰兒數為20萬3,756人,較上一年同期減少0.27 %;粗出生率由8.97‰降為8.91‰,再創新低。(二) 以每12年為週期觀察 過去30年來出生人口數變動,可以發現第三個週期之前6年(89-95年)間, 出生數由30萬5千人降至20萬4千人,平均每年減幅高達6.5%,相較於前 兩週期之前6年平均每年減幅分別為0.7%及1.0%高出許多。(三)國小新 生數自93學年起產生大幅度負成長,國中新生數劇減現象則遞移至99學 年,高中職則在102學年呈現。(四) 預測96-102學年國小新生將減少7萬8

(11)

千人,平均每年減少1萬3千人;全體在校學生總數將減少45萬8千人,平 均每年減少近7萬6千人。而教育部統計處《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 分布概況統計報告》同時指出:95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數逾 8萬人,較上學年成長33%,如與92學年比較,4年來國中小學生數自287 萬人降為275萬人,外籍配偶子女學生數卻由30040人成長至80166人,遽 增5萬餘人,占國中小學生數比率由1.1%激增至2.9%。受到「少子化趨 勢」的衝擊與外籍配偶子女人數遽增的影響,學校可能會面臨整併或調整 經營方式的挑戰,未來從幼兒到高等教育都將產生骨牌效應。 因此,邁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創造、傳播、運用與轉化是促進所 有產業成長、組織效能提昇與創造價值的主要動力,加以近年來,面臨學 齡人口結構改變的挑戰,因此學校在經營上,應以積極的態度採取有效的 經營策略進行變革與創新,以取代以不變應萬變的被動消極因應心態,才 能突破招生困境與各種難關,而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各層面情形為值得關 注與探討的課題,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二、教育政策與民間創意協會的推波助瀾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於《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指出 「革新創造力」是當前教育需加強的目標之一。其後,教育部(2002)公佈 《創造力教育白皮書》,不僅落實教育改革理念,更以打造未來嶄新的創 造力國度為目標,2005年教育部更提出《2005-2008年教育施政主軸》政 策,以「創意台灣,全球佈局-培育各盡其才的新國民」為教育願景,期 在激發創造力之餘,並能具體實踐創新。 而在民間創意協會方面,中華創意發展協會(2003)在全國學校創意競 賽中,增加「學校經營創新獎」,鼓勵在行政管理革新、課程與教學領導、 學生多元展能、校園環境美化、社會與環境資源運用等五個項目中,發展 出具體的創新策略,以活化學校經營方式、激勵行政革新,進而提昇教育

(12)

品質。 以此觀之,無論是教育政策或民間創意協會,均鼓勵學校從事創新經 營,然而除了教育政策與民間教育協會的鼓勵外,學校本位創新經營是否 還有其他助力或特殊的影響因素呢?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三、學校本位管理的推行與特色學校創新經營的經驗 近年來,隨著民主思潮盛行,四一○教育改造聯盟提出教育改革聲浪 的衝擊,且行政院教改會(1996)於《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論及教 育鬆綁、教師專業自主與家長參與教育措施,實為國內教育「學校本位管 理」精神之體現,希冀學校的人事、經費與課程等方面,能具備充分的自 主能力,以落實學校本位管理,因此教育生態遂從由上而下的權力行使, 逐漸轉變為由下而上的權力下放。學校本位管理包括學校層級的自治和分 享作決定兩部分(張鈿富,2000),是一種讓學校人員高度參與的管理制度 (謝文全,2004),能充分發展學校特色,因此不論是現有制度的執行與檢 討或是規劃學校未來發展的方向,藉由校內同仁與家長或社區人士參與互 動的過程集思廣益,凝聚全體共識,以利校務的推行,進而達到順應教育 發展趨勢與滿足學校區域特殊性之教育需求。 此外,所謂「創新」,係指將創意形成具體的成果或產品,能為顧客 帶來新的價值,且得到公眾認可者(吳思華,2002)。「創新經營」則是指 一個組織在產品、過程或服務等方面,力求突破、改變現狀與發展特色, 以提昇組織績效的經營策略(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應用在學 校表現上,最突出與獲得肯定的,首推位於台北縣坪林鄉的迷你小學─漁 光國小(目前為坪林國小漁光分校)。由於人口外移導致學生稀少、校園缺 少生機,郭雄軍校長遂努力構思充分發揮漁光國小充沛教育資源的機制, 將漁光國小豐富的生態資源、天然的山林、清澈的溪流、一片片清香的茶 園,在「好山好水好漁光,讀天讀地讀十方」的假日遊學課程中充分結合

(13)

人與自然之美,以創新與創意的經營觀念,鞭辟入裡的活化假日學校方 案,作為活絡學校生命力的秘笈與轉機的方向,讓參與假日遊學的小朋友 在偏遠的山林與廣闊的天空下,以愉悅的童聲稚語劃破寂靜的蒼穹,大自 然的奧妙在老師的解說與師生互動中,深深植入稚嫩的心靈,一種全新的 心情面對全新的體驗,啟動著孩子的思維,擴大孩子的視野(古矞,2003)。 漁光國小曾勇奪中華創意發展協會所舉辦的「2003年全國學校經營創新 獎」之特優獎,2004年再度榮獲「全國學校創意領導獎」,創下當時全國 唯一雙料獲獎的紀錄。漁光國小的創新經營受到教育界與學術界的高度肯 定,也得到社會的熱烈討論與回響(郭雄軍,2004)。因此,即使創新經營 是企業管理領域理論,從漁光國小的案例, 可證實創新經營對於組織發展的必要性與影響力,故學校經營與管理應不 再僅是學校組織單一領域的理念或實務,應朝向跨領域科際整合的發展趨 勢(張明輝,2002)。以經營的理念來辦理學校,其目的在於強調學校是一 個動態的組織,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必須適應外在社會環境的變遷,以 達到提升教育品質與永續經營的目的。 由於學校本位管理已實際推行,其次,當學校的內外環境產生重大改 變時,不應再固守不變的經營模式,必須進行科技整合的創新經營方式, 因此應採取有效的學校本位創新經營策略與型態,以使學校發展特色與永 續經營,並追求卓越與品質。然而開創新局是艱難的,在進行學校本位創 新經營時,可能會面臨一些問題與挑戰,故除了上述探究學校本位創新經 營情形之層面、影響因素外,也應進一步瞭解學校本位創新經營時面臨的 困難問題,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四、對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研究闕如與中部地區之特殊性 過去各大報紙、期刊、教育相關刊物皆有報導漁光國小的創新經營情 形,而教育期刊論文上,對於學校創新經營主題的探討,近年來亦如雨後 春筍般的湧出。至 2008 年 5 月為止,根據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

(14)

訊網的登錄,有關「創新」議題的論文多達 2071 篇,論及組織創新的有 201 篇,以創新經營為題的有 57 篇,並且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由此可見 研究者們對創新經營議題的重視。 在創新經營的57篇論文中,進一步以學校組織為研究對象者,共計有 28篇。在量化為主取向上,大部分結合「校長領導與知能」、「學校氣氛 或氣候」、「知識延續管理或分享」等研究構面,僅能得知北部地區或部 分縣市中小學的概況與相關變項之影響;在質性研究為主的取向上,大都 以特色學校為對象,採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深度晤談,其中陳今珍(2005) 以「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研究」為題,利用個案研究的方式對台北市某國 民中學進行研究,一方面研究設計改進創新經營的學校本位經營模式,另 一方面進行個案研究方式,建立實際運作校務創新經營方案,其在對未來 研究的建議中,在「研究對象」上,說明未來研究可考慮選取不同階段學 校、不同地區樣本來比較;在「研究方法」上,提出個案研究不具推論性, 未來可實施量化方面的研究。由於目前對於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 創新經營情形之相關研究闕如,為免於教育研究之缺憾,實有進一歩探討 之必要。 此外,由上述質性與量化研究得知研究區域主要著重北部地區中小 學,無法瞭解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情形,中部是全台氣 候最宜人的地區與重要的農工商及文化重鎮,擁有相當豐富的人文社會資 源與著名觀光景點及歷史古蹟,堪稱全台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且各個縣 市的幅員與地理位置不同、學校的所在地區、規模與創校歷史之背景變項 涵蓋差異性,可能會發展出不同的特色,因此值得對此進行探討,此為本 研究動機之四。

(15)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的具體目的如下: 一、瞭解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各層面情形。 二、瞭解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影響因素。 三、瞭解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困難問題。 四、探討不同學校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差異情形。 五、依據研究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教育相關單位及人員之參考。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壹、待答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各層面情形為何? 二、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影響因素為何? 三、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困難問題為何? 四、不同學校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差異情形為何? (一)不同縣市之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差異情形為何? (二)不同地區之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差異情形為何? (三)不同學校規模之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差異情形為何? (四)不同學校創校歷史之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差異情形為何?

貳、名詞釋義

本研究乃是對於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情形之調查, 茲將相關之重要名詞,包括學校本位管理、創新經營及學校本位創新經營 等名詞界定如下:

(16)

一、學校本位管理 學校本位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係指教育行政機關一改傳 統「由上而下」的決策方式,將作決定的權力下放給學校,以強調「由下 而上」多元參與、分享決策權力,由校長、教師、行政人員、學生、家長 與社區人士共同參與學校運作,而參與的範圍包括學校預算分配與運用、 課程編排與教學專業、人事任用及學校行政等事務,以落實學校自主管 理,提昇教學品質,達到學校教育目標,並要求學校負起績效責任。 二、創新經營 創新經營(innovation management )係指領導者突破傳統經營方式, 營造有利於成員創造力發展的組織文化與環境,激發組織成員突破現狀、 接受挑戰的能力,透過成員間的參與對話和創意思想,在各方面進行創新 轉化,以新思維、新方法,追求組織績效,使組織得以永續經營與發展。 三、學校本位創新經營

學校本位創新經營(school-based innovative management )係指學校 自主實施的創新經營。詳言之,即在行政運作、預算分配與運用、人事管 理、課程與教學專業等事務的自主發展基礎上,依據學校的環境背景、經 費、設備、人力資源等因素,透過學校全體成員、家長及社區人士共同參 與的過程,運用自行開發或引自外部的創新經營策略,在行政管理、課程 與教學、校園活動、校園環境規劃、資訊科技應用等五方面進行創新發展, 以發展學校本位特色,追求學校永續經營。各層面之內涵界定如下: (一)行政管理創新 學校的行政管理方式、資源運用、組織結構與工作流程等等,能依據 校內需求與透過學校成員的參與與接納,進行學校組織內的策略性創新, 建立學校運作的新機制,以提升行政管理成效。

(17)

(二)課程與教學創新 教師結合學校本位特色,引進新的教學觀念、方法或工具進行課程編 排與教學工作,並透過同仁間的專業對話,進行課程的研發與創新教學之 研究工作。 (三)校園活動創新 學校能結合地方特色,舉辦具創新與創意的活動或社團,以增進學生 學習興趣與開啟學生多元智慧,進而展現學校特色。 (四)校園環境規劃創新 學校自主運用創新藝術元素,進行創新之校園環境規劃或建築設計, 並且利用社區人力資源活化校園生命,建置有品質與特色的校園空間,提 升學習環境的美感。 (五)資訊科技應用創新 學校能善用資訊科技資源,透過校內的資訊科技設備,進行網路創新 教學資料庫的建立與運用,並且開啟學校與外界的新式溝通管道。 本研究以「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情形之調查問卷」 為研究工具,在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五個層面之填答與計分方式上,採用李 克特氏(Likert type)五點量表進行計分,受試者在各層面得分愈高,代 表學校本位創新經營情形愈明顯:得分愈低,則愈不明顯。

(1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茲將本研究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說明如下:

壹、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 各層面情形、影響因素與面臨困難問題之調查。根據本研究之目的與問 題,蒐集國內外有關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相關理論、文獻資料 與學術研究,藉由文獻分析與閱讀,進行資料的分析、統整,以編製調查 問卷進行調查,並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歸納研究發現,作為提出具體建議 的依據。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之進行步驟主要分為三階段,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準備階段 (一)擬定研究主題 蒐集並研讀學校本位管理、創新經營之相關文獻與學位論文,擬定可 能的研究方向,經指導教授斧正,確定研究主題,研擬與撰寫研究計畫內 容與大綱。 (二)探討相關文獻 透過國家圖書館、網際網路、期刊論文與書籍等與本研究主題相關資 料的蒐集與閱讀,進行文獻的分析與探討。首先,探討學校本位管理的理 論與相關研究;其次,進行學校創新經營理論與相關研究的探討;最後, 結合兩者以探討學校本位創新經營的理論與相關研究,以歸納學校本位創 新經營的向度與情形,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並進一步作為編製問卷之 參考。

(19)

(三)確定研究設計與實施方法 經上述文獻探討後,進行研究設計與實施,確定研究架構、對象、抽 樣方式與實施程序;其次,進行問卷編製,並將問卷初稿寄發專家學者與 實務工作者,惠予提供建議,以建立問卷之專家審查內容效度;最後,校 閱本研究計畫內容,準備參加第一階段研究計畫審查。 二、實施階段 (一)進行問卷預試與調查 研究計畫審核通過後,進行問卷預試與修訂,再依選定的研究對象進 行正式問卷調查。 (二)問卷回收與統計分析 正式調查問卷回收後,將資料予以登入編碼,再以SPSS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程式處理回收的資料,彙整與分析結果。 三、完成階段 (一)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將問卷調查結果與先前文獻分析綜合比較,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據 以提出本研究的結論和建議。 (二)撰寫研究論文 依研究結果草擬論文初稿,經複閱與校正後,提出正式論文。

(2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過程與設計上雖力求嚴謹完整,惟基於人力、物 力及其他主、客觀因素之影響,恐仍有未盡周延之處,茲就研究範圍與限 制兩方面,分述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中部四縣市-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之公立國民小 學為研究範圍,不包含四縣市之私立小學、實驗小學、特殊學校。研究對 象 為學校校長、主任或組長、教師。在學校本位創新經營的學校背景變項中, 包含所屬縣市、所在地區(都市、鄉鎮、偏遠地區)、學校規模、學校創校 歷史,並探究不同學校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差異情 形。

貳、 研究限制

一、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屬量化研究,在短時間內 可以取得大量的資料,然而受試者填答問卷時,可能受到個人內在主觀態 度、對問卷的瞭解程度或社會期待的引導,影響填答的真實性,而產生誤 差。 二、研究結果推論的限制 本研究在研究對象上以公立國民小學校長、主任或組長、教師為研究 對象,並未包括私立學校教育人員,礙於學校特性不同之限制,因此限制 研究結果的推論;而在研究範圍上,本研究以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為研究 範圍,由於各縣市教育環境有部分差異,不一定能瞭解其他縣市國民小學 推動學校本位創新經營情形,因此,不適宜作過度推論。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討與本研究相關之文獻,共分為三節。第一節主要探究學 校本位管理的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學校創新經營的理論與相關研 究;第三節則為學校本位創新經營的理論與相關研究,作為本研究的理論 基礎。

第一節 學校本位管理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首先闡明學校本位管理的源起與發展,而後瞭解學校本位管理的 意義與內涵、理論基礎以及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以期獲得更清晰之概念, 提供本研究之方向,茲分為四個部分說明如下:

壹、學校本位管理的源起與發展

E. E. Lawler(1992)在探討私人企業改善組織績效的策略中,發現第 一線工作者較能知道產品需要改善的地方與方法,若將生產方式的決定權 下放到實際的工作者,將可提高組織的效率與生產力,由此可知學校本位 管理的觀念源自於私人部門的研究(轉引自陳伯璋、許添明,2002)。其後, 類似的觀念被引用到教育現場,從國外與國內學校本位管理或類似概念之 倡行,可以知道本理念的源起與發展,茲分述如下: 一、國外經驗 1980年代以來,美、英陸續推動學校行政由下而上的權力改革,強調 教育行政機關將權力下放至學校層級,發揮學校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學 生和學區家長共同分享參與決策的積極性,並且肩負績效責任。其中,美 國聯邦教育部允許各州、學區及學校提高實際執行教育活動的彈性,在學 校人事上享有學校教職員的聘用、員額分配及成員專業發展等方面的自主 權;在預算上,強調由學區公平的補助各校經費,而基本維持費用由學校 自主管理;在課程上,依上級行政機關所定的課程架構,學校可自行發展

(22)

校內課程,選擇合適的教材與評量方式;而英國則擴大對學校董事會的授 權,增進學校在人事及財務方面的自主權,包括對校長人選與教師聘用具 有實際決定權、地方教育局所編列的學校經費擁有自主管理的權力(張鈿 富,2006)。再者,C. Wylie(1995)指出,在南半球,澳洲幾乎都已實施 某種形式的學校本位管理,1975年州政府要求各公立學校均設立學校委員 會,其成員由教師、家長或社區代表組成,以提供學校建議和支持,而1986 年,允許公立學校自主管理以能符合一般標準,並在學校的課程、特殊計 畫、預算和人員等有自主決定的權力;而紐西蘭的公立中小學自1990年 起,每校皆須成立學校董事會,各學校董事會與社區諮議後,提出契約草 案向教育部申請,經同意後,依契約規範實施自我管理,達到辦學的水準 (轉引自黃嘉雄,2001)。黃嘉雄進一步指出,除了這些英語系國家之外, 歐陸某些非英語系國家,諸如荷蘭、比利時、西班牙、法國、瑞典、土耳 其等國,亦已實施類似政策;而在遠東地區,香港已於1980年代實施學校 本位管理制度,給予學校更大的自主權。 二、國內經驗 行政院教改會(1996)於《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提出教育鬆綁、帶 好每一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昇教育品質和終身學習社會五大改革方 向,其中「教育鬆綁」列於首位,建議從教育法令體系的制定與檢討到各 種教育活動要相互調適,使教育在合理規範下,強調自律與負責,妥善規 劃以創造出健康多元發展的空間,促進權責區分與多元參與。此外,建議 校長應對學校教育擔負責任,對於教師教學有協助、監督及評鑑之責,同 時明訂教師、家長、社區參與學校決策的管道,以促進多元參與,提昇教 育品質,教育專業的自主性與教育品質,儼然已成了必須連上的等號(張 鈿富,2006)。此後,學校行政生態逐漸改變,一改過去由上而下的方式, 轉變為由下而上的權力下放決定歷程。

(23)

準此以觀,從北半球到南半球,遍及西方與東方,世界各地皆有國家 倡導學校本位管理的制度,而其中改善教育品質、提昇績效責任、家長教 育選擇權意識高漲、教育環境生態的改變為主要的形成背景。再者,從學 校效能研究、學校改革實務及研究中獲得重要啟示,若教師和學校投入越 多、自主越高,學校的改革較易成功,因此,唯有權力下放,授權讓學校 自主決定,透過教育第一線人員參與的過程,才能及時解決教育問題,臻 於教育的新契機。

貳、學校本位管理的意義與內涵

一、學校本位管理的意義 學校本位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在國內有「校本管理」、 「校基管理」、「學校本位經營」、「學校中心管理」、「學校自主管理」 等多種不同的說法;在國外有self-management school、school-site management 、 school-site autonomy 、 site-based management 、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responsible autonomy等用法(Leithwood & Menzies,1998),茲舉出幾位學者的觀點分述如下: 林明地(1999)指出學校本位管理的意義是以學校為基礎的管理,是一 種改革的策略,從學校結構著手,強調將原本屬於教育行政單位的權威移 至學校,並在個別學校內,建立具代表性決策系統,進行有關預算、課程 與人事等方面的決定,且負責任地付諸行動。 張明輝(1999)認為學校本位管理是教育行政機關授權學校自主決定 的學校經營方式,由學校成員、家長和社區人士組成學校本位管理委員 會,共同分享和參與作決定的權利,其範圍包括預算、人事、課程與教學 及學校行政運作等。 黃嘉雄(2001)將學校本位管理界定為:教育行政權威體系將和學校運 作和發展有直接關係的預算、人事、課程與教學等事務,授權由學校層級

(24)

的校長和教職員、家長、社區人士、甚至學生等代表所組成的高度參與式 決定權威作決定,而學校須負擔績效責任的一種教育行政管理方式,包 含:權力結構的分權化、參與分享的決定過程、授權決定的範圍包含學校 發展的核心事項與作決定者須負績效責任等四項要點。 張鈿富(2006)認為學校本位管理或稱「校基管理」、「以學校為中心 的管理」,意指學校管理任務,依據學校本身之特徵或需要,有效率地運 用資源,以實施教育活動。其基本內涵包括「學校層級的自治」和「分享 作決定」兩部分,其中,尤其以學校自治最為重要,授權學校的自主事項, 包括預算、人員任用、課程、學校行事曆、預定時間、學生編班及升級的 標準、師生活動空間之分配及使用、教職員的角色等。 Chapman(1990)認為學校本位管理係指學校為作決定的基本單位,不 同於傳統科層體制的行政決定歷程,主要在課程、人事和預算上,由學校 相關成員自主決定。 Murphy和Beck(1995)認為學校本位管理乃強調參與式決定和提高學 校的自主管理,將作決定的權力與責任賦予地方學校之管理模式。 Cheng(1996)指出學校本位管理可增加學校的代表性與賦予學校責任 感,是一種使教育目標更具效能與效率所作的學校管理改革方式。 綜合上述學者之論點,學校本位管理的意義係指:教育行政機關一改 傳統「由上而下」的決策方式,將作決定的權力下放給學校,以強調「由 下而上」多元參與、分享決策權力,由校長、教師、行政人員、學生、家 長與社區人士共同參與學校運作。 二、學校本位管理的實施層面 學校本位管理強調學校由下而上的決策與管理,目前國內、外學者對 於學校本位管理的實施層面,皆有不同的論述與看法,以下先列舉學者之 觀點,最後加以綜合歸納之。

(25)

國內學者(林偉人,1997;張德銳,1996;張弘勳,1997;黃嘉雄, 2001) 主 要 將 學 校 本 位 管 理 的 實 施 層 面 分 為 三 種 : 學 校 本 位 預 算 (school-based budgeting) 、 學 校 本 位 課 程 與 教 學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uon)和學校本位人事(school-based personal) 管理,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學校本位預算 學校本位預算是由學區依一定的比例公平地分配給學校,由學校自行 決定預算的優先順序,並且年度剩餘的預算,可留於下年度使用,以合乎 學校和學生的個別需求。 (二)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 教育部頒訂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學區的教育局訂定教育目標和教學 標準,並提供教育計畫、課程、教材以供參考,學校擁有自主進行教學設 計、決定課程內容、教學材料的運用等方面的決定權,只要學校能達成學 區的教育目標即可,方法和計畫可自行決定。 (三)學校本位人事 學校除了負責人事的聘任和解聘權外,還著重人事經費的彈性運用、 學校成員的發展與評鑑等,以期獲得高品質的學校成員,促進學校達成教 育目標,改善學生學習。 而曾燦金(1996)和余景達(2002)認為,學校本位管理的實施層面在預 算、課程與教學和人事之外,還需要加上學校行政,共分為四方面。亦即 在學校行政運作上,學校可依自身需求,自行決定其資源分配與管理、發 展的方向與特色以及學校發展計畫,例如:學校可訂定學校發展計畫、建 立學校特色等,並且要擴大學校決策的參與機制,以凝聚團體共識,建立 學校發展的願景。 Brown(1990)認為學校本位管理範圍應包括人事、設備、供應量、維 修保養、物品及主要行政職責。

(26)

Murphy(1997)指出有關學校本位管理共分為五個實施層面,分別為制 訂合宜的學校目標、對預算有實質的參與和決定權、學校對於人事和教師 的任用享有決定權、教師發展符合學校需求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學校 成員可改變學校結構,以發展適合學校的經營管理方式。 準此,學校本位管理的實施層面,除了包括經費、課程與教學和人事 三部分,此外,亦有學者和研究者指出應將學校行政也納入範圍,以使學 校能自主決定發展方向與特色,故研究者認為學校本位管理的內涵應包含 學校預算分配與運用、課程與教學、學校人事和學校行政管理等四層面。 研究者綜合歸納「學校本位管理之意義」與「學校本位管理的實施層 面」之結論後,將本研究之學校本位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的 定義界定為:教育行政機關一改傳統「由上而下」的決策方式,將作決定 的權力下放給學校,以強調「由下而上」多元參與、分享決策權力,由校 長、教師、行政人員、學生、家長與社區人士共同參與學校運作,而參與 的範圍包括學校預算分配與運用、課程編排與教學專業、人事任用及學校 行政等事務,以落實學校自主管理,提昇教學品質,達到學校教育目標, 並要求學校負起績效責任。 三、學校本位管理的特徵 學校本位管理的目的乃期望學校能在經營與管理上更具彈性與自主 的能力,以達教育品質的提昇。因此,瞭解學校本位管理的特徵就顯得非 常重要,由於學者著重的角度不同,在詮釋上亦有差異,茲列出學者見解, 並綜合歸納之。 張弘勳(1997)指出學校本位管理具有三項特色:(一)授權學校自主決 定;(二)由學校相關人員共同參決定;(三)學校必須負起績效責任。 鮑慧門(2005)於其碩士論文「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推動學校本位管理現 況與期望之研究」,將學校本位管理的特徵歸納為以下四點:(一)去除中

(27)

心化的管理;(二)組織分權化,強調多元參與;(三)共同參與決定;(四) 重視績效責任。 Brown(1990)提出學校本位管理具有六項特徵,分別是:(一)自主彈 性與共鳴性;(二)由校長與學校社區共同計畫與制訂;(三)校長扮演全新 的角色;(四)建立一個參與式的學校環境;(五)職員間是彼此合作的夥伴 關係;(六)校長與教師之間擁有較高的人事決定權。 綜合上述所言,本研究將學校本位管理的特徵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權力下放:傳統學校服從教育行政機關的命令,如今轉變為以學校為 主體,學校擁有足夠的自主權,以彈性自主決定學校的運作方式。 (二)強調共同參與:透過學校相關人員與社區人士的共同參與決定,以發 揮團隊合作精神,增進學校相關人員對學校的認同與歸屬感,提昇學校向 心力。 (三)重視教育品質與績效:學校可彈性自主進行預算、課程與教學、人事 和行政上的管理,以發展學校特色與提昇學校效能,然而權力的賦予亦須 伴隨著相對的責任,以強化教育改革的精神。 四、學校本位管理的實施策略和配套措施 從我國在預算、課程與教學、人事等方面的幾項措施來看,確實有漸 漸鬆綁的趨勢,但是,若要明確地落實學校本位管理,則須要建立具體的 策略和應制定相關的配套措施。 張弘勳(1997)認為實施學校本位管理應有的配套措施如下:(一)學校 獲得明確的授權,並得到行政機關的持續支持;(二)對參與決定的人員實 施教育訓練;(三)排除相關法令的限制或修訂法令;(四)縮小教育行政機 關的權限與編制;(五)教育行政機關必須提供必要的支援與服務;(六)成 立學校本位管理委員會;(七)參與人員的權責須明確劃分清楚;(八)建立 管理資訊系統,以利管理資訊的取得與運用;(九)建立評鑑制度。

(28)

陳俊生、林新發(2003)指出學校本位管理策略之要旨如下:(一)決策 權力分權下放;(二)決策過程參與分享;(三)授權學校核心事項,包括與 學校層級發展息息相關的核心事務,諸如經費、人事、課程與教學,乃至 組織目標、結構及評鑑等事項;(四)學校承擔績效責任。 Murphy和Beck(1995)提出學校本位管理實施情況應有的配套措施如 下:(一)廣泛的支援,如時間、金錢、技術協助、專業發展等;(二)安排 一個自然的環境,進一步給予教師及家長參與校務的機會與時機;(三)領 導者應以靈巧的領導方式來適應管理方式的變革。 Townsend(1997)主張相關政策制定者應以下列方式來促進學校本位 管理之成效:(一)發展提升學生成就與重建教育系統的願景;(二)建立與 商業區、社區、教育界及政策領導者的策略聯盟;(三)給予公開及政策上 的支持;(四)提供彈性、鼓勵嘗試的決策決定方式;(五)轉移州與地方教 育當局的角色定位,由推行到協助;(六)重建教師與管理者之教育;為每 一位教師及管理者提供不斷前進發展的機會;(七)維持責任制的系統;(八) 給予所有學生學習及貢獻的機會;(九)確認領導的位置。 綜合上述學者的觀點,學校本位管理的具體策略和配套措施,可歸納 如下: (一)進行相關法令的修改:修訂教育法令以賦予學校權力、修訂國民小學 課程標準規定與學校教職員工之任用相關法規。 (二)校長變革領導方式:校長在執行相關決策時,應提供教師、家長與社 區人士等相關人員參與的機會,營造互尊與互重的校園氣氛。 (三)善用人力資源管理與建立資訊系統:提供學校行政人員和教師進修與 訓練的機會,亦可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或學校本位管理委員會,使參與人 員權責分明,此外,應建立資訊管理系統,使相關措施或法令透明化,利 於行政的推行。

(29)

(四)承擔績效責任與建立評鑑制度:一項政策的執行,除了須重視推行的 過程與結果,最重要的是要透過評鑑的方式進行檢定、評核和反省,除了 有助教育績效的提升,亦對於學校經營與管理給予最直接的回饋。

参、學校本位管理的理論基礎

學校本位管理的相關研究多元又廣泛,其著眼點不同,所依據的理論 亦有所差異,茲綜合國內外學者專家的見解與相關研究(余景達,2002; 秦夢群,2004;曾燦金,1996;鮑慧門,2005;謝文全,2003;Cheng,1996), 研究者將學校本位管理的理論基礎與內容分述如下: 一、X理論

X理論(Theory X)與Y理論(Theory Y)係由D. M. McGregor提出,其中 X理論對於人性持負面的觀點,代表傳統式的嚴格控制與管理;而Y理論對 於人性持正面看法,代表民主管理的論點,認為個人有自我控制、主動積 極承擔責任、自我實現等意志。 由於X理論著重專制與嚴格控管,容易引起學校成員的反彈,因此, 學校管理者應給予成員自我管理與發展的空間,採民主、參與、激勵和授 權的管理方式,讓最瞭解教育現場的專業教師社群共同參與決定,使其自 我成長且能為組織目標而努力,如此,導引成員朝向專業成長與發展,教 育改革的動力才能真正發揮,故此主張可為學校本位管理之理論基礎。 二、決策理論 從決策(decision making)的觀點,S.E.Estler將決策的類型區分為 四 種 , 包 括 理 性 決 策 (rational decision making) 、 參 與 式 決 策 (participatory decision making)、政治式決策(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與無政府式決策(organized-anarchy decision making)。理性決 策乃用以解決已有明確目標與標準程序的問題,並依照法定程序作出決 定;參與式決策用於解決必須共同參與與形成共識的議題,所遵循的目標

(30)

與程序由參與者共同決定;政治式決策用以解決具高度爭議性議題,以邀 請各利益團體進行談判的方式,最後作出各方可接受的決策;無政府式決 策乃用於解決目標模糊與缺乏準則,但卻必須當機立斷的議題,由於鮮少 有充足的時間與資訊加以利用,往往受限於直覺與經驗。 當學校組織面臨日趨多元與民主的環境時,需要各方的多元參與和開 放協商,以凝聚多數人的共識,方能化解危機和衝突,決策類型理論之參 與式決策方式,能凝聚學校成員,使學校相關成員共同參與學校事務和決 定,建立學校發展的特色和方向,可作為學校本位管理之理論基礎。 三、系統管理理論

R. Likert 提出系統管理理論(Management System Theory),認為組 織 管 理 包 含 四 種 系 統 , 分 別 為 : 系 統 一 ─ 剝 削 權 威 型 (exploitive authoritative)、系統二─仁慈權威型(benevolent authoritative)、系 統 三 ─ 商 議 民 主 型 (consultative) 、 系 統 四 ─ 參 與 民 主 型 (participative )。剝削權威型管理,是一種由上而下的命令下達,無法 激勵成員與產生交互作用;仁慈權威型管理亦是一種由上而下的領導方 式,由上級下達命令,偶爾會聽取部屬意見;商議民主型管理藉由上下溝 通,以部分權力授權部屬的方式進行領導,但非正式組織有時會互相抗 衡;參與民主型管理係鼓勵團隊合作、管理者高度信任部屬、暢通上下平 行溝通管道的管理方式。 學校本位管理採用參與民主型的管理方式,能開放溝通管道,讓學校 相關成員能參與事務決策,進而增進團隊合作與營造專業社群的向心力, 達到學校經營與管理的目標,故此主張可作為學校本位管理之理論依據。 四、組織再造理論 伴隨教育權力下放,學校面對教育問題時,必須發展出問題解決的能 力,因此,適度調整、重組學校的組織結構以因應外部環境的挑戰是常態

(31)

性任務。

組 織 再 造 理 論 受 到 重 視 , 始 於 Hammer 和 Champy 在 1993 年 發 表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一書,引起學術界與實務界廣泛的 討論,組織再造的理念對企業組織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也衝擊到政府與 學校組織的經營。組織再造係指透過對組織設計原則的重新思考,以及重 新檢視組織之目地、運作、結構等問題,來進行組織的改變與結構的重組, 以不斷適應環境變遷與提升組織績效的過程。Murphy(1991)認為學校組織 再造應包括:(一)工作角色重新思考:透過學校成員與學生、家長的角色 重新定位,共同為促進學生學習表現而努力;(二)進行組織與管理結構的 改變:教育行政機關將權力下放給學校,使學校在人事、課程與經費方面, 具有彈性自主決定的權力;(三)增進教學核心技術:特別注重學生的理解。 準此,學校為社會系統的一部分,面對外界的挑戰,可以學習企業的 組織再造理論之精神,檢視學校的運作和進行結構的調整,而學校本位管 理即運用組織再造理論進行組織改變,因此,組織再造可作為學校本位管 理之理論依據。

肆、學校本位管理的相關研究

學校本位管理理念,最早起源於美、英兩國,經過多年實施後,教育 鬆綁、權力下放的觀念倡行,學校本位管理的研究日益增加,茲將學校本 位管理相關之國內外研究整理如下: 一、國內學校本位管理之相關研究 國內學校本位管理之相關研究,以「學校本位管理」為研究主題者, 至2008年5月為止,計有32篇(王順平,1998;朱淑英,2002;吳建鋒,2000; 吳智偉,2007;李雪梨,2002;余景達,2002;李天興,2003;邵俊豪, 2002;林雍智,2000;林鴻章,2000;周瓊婉,2005;范迪慧,2000;柯 柏年,2003;范華亭,2003;徐雅君,2002;陳震宇,2007;陳鐘金,2002;

(32)

張弘勳,1996;陳國正,2002;許嘉政,2004;許宏男,2004;曾燦金, 1996;黃顯智,2000;黃國珍,2001;黃尹竼,2005;劉雅婷,2000;鄭 清波,2003;蔡家廷,2004;蕭靜芳,2003;鮑慧門,2005;謝義鄉,2002; 顏慶芳,2003),經研究者統整歸納後,分別從學校本位管理的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等四方面加以分析。 (一)研究主題 以學校本位管理為論文研究主題者,大致上分為八個類別: 1、現況研究 探討學校本位管理的現況、遭遇困難與實施情形,計有9篇,為大多 數研究者所探討的主題。 2、與教師工作士氣、工作滿意之研究 包括探討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工作士氣或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 究,計有3篇。 3、可行性之研究 包括探討美國學校本位管理制度及其在我國可行性之研究、國中教評 會之運作與學校本位管理之可行性研究、探討苗栗縣國民中學實施學校本 位管理之可行性研究,計有3篇。 4、與學校效能之研究 分別為探討綜合高中、國中小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及學校 本位管理、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計有5篇。 5、個案研究 探討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個案學校情形,計有3篇。 6、校長授權與領導 探討校長授權程度、校長轉型領導和交易領導與學校本位管理的關 係,計有2篇。

(33)

7、與組織文化、組織氣氛之研究 分別為探討學校本位管理與組織文化或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之研 究,計有3篇。 8、其他 包含探討教師知覺學校本位管理的情形、學校本位管理的理論建構和 實證研究、學校本位管理均衡模式意見、學校本位管理方式之研究,計有 4篇。 (二)研究對象 目前以高中職或綜合高中為研究對象者,計有4篇;完全以國中為研 究對象者,計有4篇;全部以國小為研究對象者,計有20篇;以國中小為 研究對象者,計有4 篇。其中,大部分研究對象主要為學校教職人員。 (三)研究方法 目前大部分以單一的問卷調查法來進行研究;單純以質性途徑之個案 研究法進行研究者占少數,計有3篇;其中亦有兼採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 的方式,並結合文獻分析,進行較完整的探討。 (四)研究結果 1、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在課程與教學上自主空間最大,然而目前 仍會遭遇到某些困境,需要建立相關配套措施 部分研究認為實施學校本位管理現況為中等程度,然而亦有研究者指 出國民小學推動學校本位管理尚有增進之空間或實施程度不高。 (1)在實施層面上 張弘勳(1996)認為「課程與教學」層面上已具成效,其他層面之推動 情形仍需加強。陳國正(2002)亦認為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層面以課 程編排自主為最高。李雪梨(2002)認為基隆市國民學教育人員在「學校本 位管理內涵看法問卷」的總得分上,屬於中上程度,在各向度之得分中, 以「課程與教學」最高,其次為「學校人事」,最低則是「預算運用」。徐

(34)

雅君(2002)認為學校本位管理層面中,以「課程與教學」上符合程度最高, 「學校經費運作」最低。朱淑英(2002)認為在預算經費運用上,學校最可 自主的項次包括與教學活動有關的經費及專案指定經費;最不能自主的為 法定預算外的其他經費收入。黃尹竼(2005)研究指出,個案學校皆屬於公 領域範圍,學校一切的運作皆必須依法行事,只能在許多限制下找尋些許 的彈性來發揮學校自主的精神,其中以課程面向自主空間最大。鮑慧門 (2005)認為學校本位管理現況而言,「課程與教學」層面上已具成效,其 他層面之推動情形仍需加強,國民小學推動學校本位管理尚有增進之空 間。 (2)目前遭遇的困難問題 目前學校本位管理在實施上仍有些困境,包括柯柏年(2003)學校教育 人員認為實施學校本位管理時,教育行政機關應普遍減少法令限制,授與 學校在課程與教學、學校目標發展、人事、學校組織與結構、預算的自主 權,並實行一些配合措施。陳國正(2002)認為學校人事自主範圍及成員參 與情形常受法令規範之約束,受法令保障者依法有其自主空間;受法令限 制者則無自主彈性。張弘勳(1996)認為國民中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是可 行的,但可能會遭遇一些困難。謝義鄉(2002)認為實施最困難前三項目 是:受升學主義的影響不易實施、現行預(概)算制度的限制、家長參與 校務決定的知能意願不足。 2、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工作士氣成正相關 相關研究顯示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愈高,則教師工作士氣也愈 高。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能有效增進教師工作滿意。 3、實施學校本位管理具有可行性 曾燦金(1996)認為國小學校人員及教育行政人員全體受試者對於學 校本位管理在我國國小實施之意見,是偏向贊成的;另有 79.65%(近八成) 國小學校人員及教育行政人員認為目前在國內實施學校本位管理具有可 行性,只有10.28%者認為不可行。同時,深入訪談之結論與調查結果相符,

(35)

為學校本位管理在國內實施可行性提供具體例證。黃顯智(2000)認為雲嘉 南地區國中教師對「實施學校本位管理」的理念是傾向於可行的。 4、大致上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成正相關 徐雅君(2002)認為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具有正相 關。學校本位管理對學校效能的預測力很高。陳鐘金(2002)認為不同程度 的學校本位管理在學校效能的表現會有所不同,高本位管理學校相對有高 學校效能表現,而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整體與各向度具有正相關。柯 柏年(2003)指出高職工業類科學校在學校本位管理、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 間呈現正相關。 5、大致上個案學校實施學校本位管理已有先決條件,但仍有其限制 相關個案研究指出,受訪者對學校本位管理之概念皆有不同的解讀, 可見學校本位管理會因人的認知不同而有所不同的見解。顏慶芳(2003)認 為校長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難題與作為,在經費運作上仍受限制而無法完 全發揮,學校現有三十四班,係中型學校中較大之規模,的確造成推行上 的難處,學校成員對於本位管理的認知有限,參與決策的意願不高,推動 不易,學校本位管理制度至今仍未有明確的政策,讓校長無所遵從。范迪 慧(2000)認為個案學校已具有實施本位預算的先決條件,但仍有其限制; 且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並未完全顯現學校本位預算的精神;在學校本位人事 方面,個案學校在現有法令規範下,大抵已朝向學校本位人事的方向進 行,但仍有其問題;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方面,個案學校已營造本位課程 發展的有利環境,但實際運作上仍存在問題,增加課程發展的困難度。

(36)

本節小結

從上述以學校本位管理為研究主題之相關研究,可以發現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不同,皆會影響研究結論之方向,因此研究者提出以 下見解: (一)研究主題 從上述研究主題得知,學校本位管理的現況研究為大多數研究者所探 討的主題,且研究指出國小學校人員及教育行政人員認為學校本位管理是 可行的,因此本研究以學校本位管理之精神,結合其他相關主題進行探討。 (二)研究對象 進行學校本位管理需要學校相關成員共同參與,因此,大部分研究者 的研究對象涵蓋各層面的國小教育人員,故本研究以國小之校長、主任或 組長、教師為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大部分研究者都以問卷調查法去探討學校本位管理的現況,由於問卷 調查法的方式能推論與瞭解區域性的發展概況,因此,本研究以問卷調查 法為研究方法。 (四)研究結果 從上述研究可知實施學校本位管理是可行的,目前實施學校本位管理 在課程與教學上自主空間最大,然而仍會遭遇到某些困境,因此需對於相 關的影響因素與面臨的困難問題進行探討。因此,本研究欲以學校本位管 理自主實施之精神與理念,結合相關主題進行探討,並作為學校、行政機 關或教育單位進一步的參考與研究。 二、國外學校本位管理之相關研究 學校本位管理在國外已行之有年,對此一主題的研究不少(Gamage, D. T.,Sooksomchitra,&Pacharapimon,2004;Hutton,1995; Mathes,1993; Nir, A. E.,2007; Owen,1992;Szabo,1993; Schadler, 1994; Standridge

(37)

,1996;Wall,1996),經研究者統整歸納後,分別從學校本位管理的研究主 題、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等四方面加以分析。 (一)研究主題 以學校本位管理為相關研究主題者,大致上分為以下幾個方向: 1、與領導領域之研究 主要研究進行學校本位管理時,校長之領導型式,與其他較職員所認 為之領導型式間是否有所差異。 2、與實施結果之研究 主要探討學校本位管理實施後所產生之結果,範圍包括實施學校本位 管理前後學校的差異、學生成果的表現、學校效能等等。大部分研究結果 均認同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而Szabo(1993)和Standridge(1996)的研究則 顯示相反的研究結果。 3、與參與方面之研究 透過研究校長、教師、家長等,瞭解在學校本位管理決定中,參與的 程度以及意願。 4、與知覺方面之研究 研究對象為校長與教師,藉以瞭解校長與 教師知覺之學校本位管理 是否有所差異。 (二)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範圍包括美國各州之高、國、中小學,大部分研究的人員 包括校長、教師、家長,而Owens(1992)的研究,還包括了行政官員,這 是其中比較特別的。 (三)研究方法 大部分研究都採用問卷調查法,其中較特殊的是Mathes(1993)和 Wall(1996)的研究,前者透過行動研究法,讓四位教師自願參與三個月 的學校本位管理和行動研究的課程;後者則以比較的方式,調查實施學校 本位管理之三年、兩年與一年的學校內,教師參與學校決定的情形。

(38)

(四)研究結果 茲將學校本位管理與各研究主題之研究結果統整為以下方向: 1、在實務上,校長實施學校本位管理情形與理想上是一致的 校長的支持性領導是最常使用的領導型式;校長在實務上實施學校本 位管理情形與理想上是一致的;同僚視導在自我管理的學校中是非常強調 的,教師和所有教職員共同分享決定。 2、肯定實施學校本位管理對學校產生影響,但仍有不同意見 有四分之一的田納西州(Tennessee State)行政主管認為他們是實施 正式的學校本位管理,但是其他研究並不同意此說法;部分調查結果中, 少部分學校成員有不同意見,其中小學校長較關心實施學校本位管理決定 的過程;研究發現實施學校本位管理對學校效能產生影響,但是並非表現 在學生學習成果上;校長與教師皆同意實施學校本位管理前後,學校有所 改變。 3、教師樂於參與學校決定 教師樂於參與學校之決定,包括教學、專業發展、參與教師自我評鑑; 教師因為參與行動研究而改變他們的行為和態度,行動研究有助於增進教 師參與學校決定的技巧,並有效的促進參與實驗的教師與其他成員的交互 作用;教師對於課程與教學參與較多決定,在社區關係與預算上,參與最 少的決定。 4、校長和教師知覺實施學校本位管理的情況不一致 部分研究指出校長和教師所知覺實施學校本位管的情況相似,然而部 分研究採反對意見;而教師缺乏參與的意願之部分原因在於不滿意作決定 的型式。

(39)

本節小結 綜合上述國外研究,可以發現研究主題方向,遍及外在的領導型式到 內在知覺,因此,學校本位管理結合探討的相關主題研究範圍很廣泛;而 在研究對象與方法上,大部分以學校人員和問卷調查法為主;在研究結果 上,某些研究者的研究主題類似,卻未必一定獲得相同的研究結果,然而 整體上肯定學校本位管理的正面作用。因此,本研究將以學校本位管理之 精神結合相關主題,利用問卷調查法,對於學校人員進行調查與研究。

(40)

第二節 學校創新經營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首先闡明創新之定義,進而探討學校創新經營之意義與實施層 面、理論基礎與國內外相關之研究,以期獲得更清晰之概念,提供本研究 進行之方向,茲分為六個部分說明如下:

壹、創新之定義

創新(innovation)的觀念最早由 J. A. Schumpeter 於 1930 年代提 出,透過創新,可以使企業組織投資的資產再創造其價值(轉引自鄭睿祺, 2001) 。 創 新 一 詞 英 文 的 字 義 , 為 改 變 (make change) 或 引 進 新 事 物 (introduce new things)的意思(吳清山,2004a),國內外學者因其觀點、 詮釋方式或研究取向不同,對於「創新」所作的定義亦略有差異,茲分述 國內外學者對於創新所下的定義,並從各層面加以歸納成表 2-2-1,以釐 清創新的意涵。 表 2-2-1 創新之定義 學者 (年代) 創新之定義 著重層面 蔡啟通(1997) 指組織內部產生或外部獲得的技術層面 過程 (設備、過程及產品)與管理層面(系統、 政策、方案及服務)之創新活動。 吳思華(2002) 創新係指將創意形成具體的成果或產品 結果 ,能為顧客帶來新的價值,且得到公眾 認可者。例如:經過專業審查在學術期 刊刊登,並得到普遍共鳴的論文;在各 項比賽中脫穎而出,受眾人矚目的各項 創作;或是得到機構主管與內部成員共 同認可的制度調整;以及經過市場考驗 ,被消費者普遍接受的新材料、新製程 、新產品或新的經營模式。 張明輝(2006) 創新是使創意成為一種有用的商品、服 過程 務或生產方法的過程。

(41)

表 2-2-1(續) 學者 (年代) 創新之定義 著重層面 吳清山(2004) 創新可視為一種創意實用化的過程,詳 過程 細而言,可以界定為:運用創意點子, 將其轉化為有用的產品、服務或工作方 法的過程,使其促進組織品質改進與提 昇的過程,包括:新奇、改變、精緻與 特色四要件。分為突破性創新、明顯性 創新與漸進性創新。 Barnett(1973) 創新是一種新思想、新行為或新產品。 結果 這種新思想、新行為或新產品不同於現 存的形式。 Tushman 和 創新對企業而言,係指創造出新產品、 過程與結果 Nadler(1986) 服務或製程,多數成功的創新是建立與 累積有效產品和製程的改變,或是以創 造性的能力將現有的技術、意念和方法 結合。 Drucker(1986) 創新係指「改變資源的產出」、「改變 價值 資源給消費者的價值與滿足」,使資源 能夠發揮最大的功效。創新不僅只有科 學性、技術性、程序或產品,同時亦包 含社會性的創新在內(張玉文譯,2000)。 Tucker 創新是將新點子落實為產品或服務的過 過程 程,包含產品創新、程式創新與策略創 新三個範疇,分為微幅創新、大幅創新 與突破性創新。 資料來源:研究者歸納整理 綜上所述,創新是改變與將創意實用化的過程,創新的定義至少可以 從過程、結果、價值與範疇等方面進行瞭解,詳言之,創新即將創意點子 落實為增進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以產生不同於現存之新思維、新產品,其 應用的範疇廣泛,涉及價值或觀念的改變與創造,有助於品質的改進與提 昇。

(42)

貳、學校創新經營的意義與實施層面

將創新的概念與經營方式結合,即為創新經營的展現。馮清皇(2001) 認為創新經營的操作型定義,係指組織管理者藉由創意環境的建置,成員 參與對話,引發組織成員進行知識創新、技術更新、產品轉化的過程,並 針對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激發組織成員願意突破現狀、接受挑戰的能 力,並透過一套適切而新穎的文化型塑,以新思維、新方法,追求組織得 以永續的經營發展。其次,吳清山、林天佑(2003)將創新經營界定為:一 個組織在產品、過程與服務等方面,力求突破,改變現狀,發展特色,以 提昇組織績效的策略。 因此,本研究將創新經營 (innovation management )界定為:領導者 突破傳統經營方式,營造有利於成員創造力發展的組織文化與環境,激發 組織成員突破現狀、接受挑戰的能力,透過成員間的參與對話和創意思 想,在各方面進行創新轉化,以新思維、新方法,追求組織績效,使組織 得以永續經營與發展。 而學校創新經營乃是創新與經營的結合體,以「創新」為體,「經營」 為用,發揮學校教育的功能(吳清山,2004a),以下分別論述學校創新經 營之意義與內涵: 一、學校創新經營的意義 吳清山(2004a)指出學校創新經營即是在學校環境場域中,採用創意 點子,將其轉化到學校的服務、產品或工作方法的過程,以發展學校特色, 提昇學校效能和達成學校教育目標。 顏秀如、張明輝(2005)將學校創新經營定義為:學校為提昇教育績 效,營造有利於成員創造力發展的組織文化與環境,鼓勵且引導成員參與 創新活動,藉由知識系統的管理與運作,以系統化的經營策略,使創意得 以形成、發展及永續經營之動態發展歷程。

數據

表 2-2-1(續)   學者 (年代)    創新之定義                            著重層面  吳清山(2004)   創新可視為一種創意實用化的過程,詳    過程                 細而言,可以界定為:運用創意點子,                 將其轉化為有用的產品、服務或工作方                 法的過程,使其促進組織品質改進與提                 昇的過程,包括:新奇、改變、精緻與                 特色四要件
表 3-3-3 學校本位創新經營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   層      預試     各題與總     CR 值     刪除   刪題後分量表之   面      題號     分的相關                      Cronbachα係數                 1       .736 **        7.928                               2       .807 **       10.319        行        3
表 3-3-4 (續)     層面         預試題號            因素負荷量          選題      28                 .806               ◎      校             29                 .805               ◎      園             26                 .785               ◎      環             27
表 3-4-1 (續)   縣市    學校規模                   學校名稱           6 班(含)以下   逢甲國小    台     7-12 班        協和國小    中     13-24 班       樂業國小    市     25-48 班       大同國小、省三國小、鎮平國小           49 班以上      文山國小、永春國小、東興國小           6 班(含)以下   三民國小、日新國小、明禮國小、廣興國小、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forwards innovative production networks of conventional industries that could be based on the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oc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hom have little or n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is study intends to use the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d gap analysis (IPGA) to analyze the factors key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ervice quality provided b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