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家政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家政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為例"

Copied!
18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家政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高中家政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 —以「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為例 An Action Research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Home Economics in Senior High School—A Case Study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Cours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黃馨慧博士 研 究 生:陳桂芬.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八月.

(2) 謝. 誌. 重新回到校園進修,一路走來,受到許多人的協助與關愛,本論文得以順利 完成,要感謝的人,真的好多好多……… 首先要感謝的人是我的恩師黃馨慧老師,在我撰寫論文的低潮期,仍持續關 心、鼓舞與勉勵我;而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更是不分假日晨昏、不辭辛苦的教導, 讓我能夠充滿信心、不斷前進,駑鈍的我,若沒有馨慧老師的鼓勵、包容與耐心, 一步一步帶領我完成論文,便沒有這本論文的產生。 其次,我也要謝謝二位口委老師賴老師與歐老師,在撰寫論文的路上,給予 許多論文修改的寶貴意見,因為老師們的專業的建議與指導,讓我的論文更加完 善,也因為您們給我的加油打氣,更是我前進的動力,也讓我倍感溫馨。 再者系主任周麗端主任、人發系秀珍老師,高中家政科忍嬌老師、薏芸老師、 雅雯老師、怡君老師、如玉老師及高中英文科佳貞老師、麗華老師,在教學忙碌 之餘,仍願意鼎力相助與鼓勵,桂芬要特別向您們敬上最大的謝意。 更感謝暑碩班同窗雅婷老師、學妹澤琳、及外甥祥輝特地在暑假抽空幫忙與 鼓勵我,以及怡伶助教、昭宇助教、怡如助教與瑞雪在行政方面給予我的的協助 與提醒。 還有也要感謝學校的好同事,尤其是「好老師」辦公室的麗萍、秋燕、燕珠、 佳貞、麗華、梅智、沛真、芳萍、彝芬姐妹們的溫暖關懷、加油打氣和陪伴紓壓, 也是我努力的動力來源。 最後,感謝一直在我身邊默默關心與給予最大鼓勵的親愛的家人:婆婆阿雪 女士、姊姊貴珍、大伯以竹、大姑嘉慧、小姑昱璟、小叔銀竹,因為你們的包容、 愛和體諒,讓桂芬可以完成論文,更要深深的感謝我的先生俊麟,感謝他的陪伴 與分享我研究過程中的喜怒哀樂!也謝謝我的寶貝昕柔與心肝秉軒,能容忍媽咪 在撰寫論文過程中疏於照顧與陪伴、以及也經常給予媽咪愛的擁抱與加油打氣。 再次感謝關心桂芬的每一個人! 謹獻給我在天上最親愛的爸爸、媽媽與公公,與你們分享我這一份喜悅! 陳桂芬謹誌 102.09.26.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發展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方案,同時探討「高中生 親子溝通」課程方案之實施成效,並透過行動研究來省思教學歷程遭遇的問題及 解決方法,提供給高中教師做為「高中生親子溝通」單元教材的參考。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進行為期三學期的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 程方案的教學行動研究,以研究者所任教之高中一年級四班共158位學生為對象, 透過合作教師與研究者的參與觀察,並以相關學習單、訪談記錄、課程回饋、和 研究日誌等文件資料作為資料搜集與分析的工具,獲得以下研究結論: 壹、以行動循環歷程模式,發展一套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方案,包 含單元一「甜甜蜜蜜話我家」 、單元二「親子溝通有撇步」 、單元三 幸福的秘 方「愛你在心裡口常開」共三單元十二節課。 貳、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方案,能有效提升學生對父母正向的情感 表達能力與良性的親子溝通。 叁、教學行動研究有助於高中家政教師發現問題、強化教師省思能力和解決教學 歷程所遭遇的問題。 肆、透過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方案,能拉近理論與實務的距離,增 進研究者的教師專業成長。 此外,透過本次教學研究,進一步提出有關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 程方案,在發展與設計方面需特別再加強適合適量媒材之選擇及注意情境之引 導;在實施歷程方面,可增加進行跨領域之協同教學,並強化教師之資訊能力等 建議;而對未來研究則建議將父母納入研究對象,並增加研究資料量化之分析。 關鍵字: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高中家政、親子溝通、行動研究. i.

(4)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develop the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Cours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ome Economics in Senior High School,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Cours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reflect on teaching processes through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and to provide solutions to its problems.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lso provide teaching reference for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Courses in Home Economics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during three semesters and chooses 158 first-grade students at senior high school as the subject. The study collects and analyzes the findings through the methods of participating observation, interview record, files such as homework and studying sheets, and daily record of research.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on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Cours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t provides a summary as follows:. 1. This research develops a program of the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Cours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ome Economics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rough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including three units with totally twelve courses. 2. The program of the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Cours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ome Economics in Senior High School makes a positive effect on improving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ii.

(5) 3.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contributes to help teachers of Home Economics in Senior High School to discover teaching problems,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reflect on teaching problems and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4. The program of the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Cours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ome Economics in Senior High School bridges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raises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teachers.. Furthermore, this teaching research puts forward a proposal that in terms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the appropriate selection of media should be enhanced and the Situational Leadership should be introduced as well. With respect to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eam teaching should be enhanced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such 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further research chooses parents as subject and increases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search data.. Key words: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Cours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ome Economics in Senior High School,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ction Research. iii.

(6) 目. 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 次............................ⅳ 表目次............................ⅵ 圖目次............................ⅶ.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的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普通高中家政課程...................9 第二節 親子溝通課程發展................ ..19. 第三節 教師專業成長....................27 第四節 行動研究......................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9 第一節 研究流程架構....................4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52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55 第四節 實施程序......................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成效..................69 第一節「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之發展~~第一循環歷程..... 69 第二節「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之發展~~第二循環歷程...... 79 第三節 「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第二循環課程對學生之實施成效 101 第四節. 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105 iv.

(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9 第一節 結論........................129 第二節 建議........................134 第三節 研究者行動研究的成長歷程..............136. 參考文獻.........................137 中文部份..........................137 西文部份..........................143. 附 錄.......................... 145 【附錄一】普通高級中學「99 課程綱要」必修「家政」課程...145 【附錄二】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家政科」校本規準......147 【附錄三】 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共築和樂融融的家園」 單元一「甜甜蜜蜜話我家」教學詳案.........155 【附錄四】 整理各單元學習單詳細的學生回饋..........163. v.

(8) 表. 目. 次. 表 2-3-1 理想的教師專業發展進程.............33 表 2-3-2 家政科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校本規準.........40 表 2-4-1 行動研究類型之比較...............42 表 3-3-1 本研究資料編碼表................57 表 4-2-1 單元一甜甜蜜蜜話我家教學活動設計........88 表 4-2-2 單元二~1親子溝通有撇步~「我家親子關係理一理」 ..90 表 4-2-3 單元二~2 親子溝通有撇步~「我家親子關係通一通」 ..92 表 4-2-4 單元三~1幸福秘方 第一步「溫馨傳情蛋糕」.....95 表 4-2-5 單元三~2 幸福秘方~「溫馨傳情卡」 .........97 表 4-2-6 單元三~3 幸福秘方第三步「感謝與愛的回饋」 ....100. vi.

(9) 圖. 目. 次. 圖 2-1-1 惠勒(Wheeler)圓環目標模式...........12 圖 2-1-2 Skilbeck 情境模式...............14 圖 2-1-3 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發展的概念圖..15 圖 2-2-1 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金字塔圖....23 圖 2-4-1 本研究「實用的行動研究」的形成........44 圖 3-1-1 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行動研究循環歷程 架構圖....................49 圖 3-3-1 合作行動探究循環............... 58 圖 3-3-2 研究效度建構過程圖.............. 60 圖 3-4-1 「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第一循環課程架構圖... 64 圖 3-4-2 「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第二循環課程架構圖... 65. vii.

(10)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主要說明本研究的重要性與目的,並對本研究的重要名詞予以界定。 全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研究的重要性,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 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的重要性 家庭是個人生命歷程中成長學習的第一站,其重要性當不可言喻。家庭對 正值青少年階段的高中生來說,和諧的家庭氣氛、與家人親密的互動關係,都 將幫助其度過此一在心理、生理與情緒上急速轉變的時期。因此,親子溝通於 此階段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家庭是人類最早的教育與學習的場所,而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以下統一以 父母稱之)是我們自出生後最早開始,也是頻繁互動最多的人,親子關係對個體 在日後人格發展和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都有深遠的影響。 世界上大部分的孩子,都知道父母是愛他們,只是父母的關注,有時候讓 人覺得嘮叨、煩躁又無聊到喘不過氣。此種關注的方式,對父母而言是愛的展 現,但是對孩子而言,卻往往是無形的壓力。而親子溝通的目的是在於瞭解彼 此想法並找出可能的解決之道,同時增強親子間情感。 在社會變遷快速的環境下,家庭結構的改變,及多元化家庭的出現,很多 現代父母忙於工作、忙於社交,導致沒時間、沒耐性對待孩子,通常在學齡前, 只依循傳統、權威管教方式,可是等孩子到了青少年,卻又發現父母已經不再 能用自己被打被罵、很粗暴的生命經驗,去對待自己孩子的時候,顯得又很茫 然不知所措。 然而孩子的情緒化、負向思考,通常亦是來自親子溝通不良;若未教導孩 子正向情感表達的方式,在沒有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之下,進入青少年後的親. 1.

(11) 子溝通音量分貝,就只會愈來愈高,假如青少年再以負面思考模式,加上其對 自己情緒管理的認知不足,最終極可能以極端的宣洩手段來呈現其情緒。 研究者本身即是現職的高中家政教師,所接觸到的正是此時期的學生,經 常可聽到學生在談論此議題,卻又是以消極或是憤怒的方式呈現,由於「家庭 教育」本來就是家政課程中很重要的一環,頗覺得憂心,而讓研究者心繫此議 題。 其次,必修「家政」課程於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正式實施普通高級中 學綱要(附錄一)中欲達成的第一項目標即是要「增進家庭生活能力,提升生 活品質」,與期待養成「實踐個人與家庭生活管理之能力」,「增進改善家庭 生活之創造力」,「經營生活之人際關係」,「積極參與家庭活動」及「培養 尊重、關懷與愛的能力」的五大核心能力。 再者研究者目前的家庭是正值有青少年的家庭,進入研究所後,閱讀一些 家庭領域的文獻後,發現自己在過去原生家庭所接觸的親子溝通方式,就是一 種比較傳統又負向的溝通方式,深深覺得正向親子溝通的議題不論是對於教學 或是對自己都是很需要的。 本節將分成家庭及親子關係日益重要,高中生對親子溝通課程學習需求強 烈,高中家政教師急需教學參考教材,以及教師專業成長的提升是教師生涯的 重要養分四部份來說明。. 壹、家庭及親子關係日益重要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也是人類最早接觸的環境,不僅提供經濟、保護、 娛樂、教育、生育、情愛等功能,使個體的生活獲得滿足,若放大觀點,家庭 則是累積、傳承社會文化的基本組織,因此家庭不但是社會組織中最基本、最 重要的單位(黃迺毓,1988;廖永靜,2004) ,其教育功能更是學校教育與社會 教育的基石,失功能家庭將是社會問題的根源(吳武典,1988;周愫嫺,2004; 張春興,2003)。. 2.

(12) 許多研究證實:當個人生活於健康、適應良好的家庭時,其未來的發展也 將呈現較正面的方向。侯崇文(2001)說家庭是青少年最為熟悉且受到最多直 接影響的生長脈絡,也是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性結構因素,更直指 親子關係是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重要指標,認為親子的互動狀況與親密程度會影 響青少年子女的行為。 現代的家庭中,很多子女都視父母親所做的事為理所當然,或認為父母親 並不了解自己,卻很少認真去思考父母親背後的辛勞與用心,也未曾真正去了 解父母親又是如何想的。因此在與家人溝通時,常會產生衝突、爭執的情形。 相較於其他階段的青少年期的親子關係,這階段可能是最複雜、最緊張的。再 者,青少年時期對同儕的認同與重視,往往都高過對父母親的認同與重視,造 成親子之間的距離似乎變大了,而且也較容易發生衝突(Steinberg,1987)。 由此可知,親子溝通影響著親子關係,而親子關係與青少年的發展又密切 關聯;尤其,在親子相處時間減少、關係下降、意見不同、爭執次數頻繁的青 少年家庭中(Adams,Gullotta & Markstrom, 1999) ,提高親子關係的品質更顯重 要。研究發現,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越趨於平等,多半越能減緩、消除衝突, 也越能維繫彼此的關係,相對的也就能夠提升家庭的教育功能,促進家人的親 密關係,營造和樂融融的家庭氣氛。. 貳、高中生對親子溝通課程學習需求強 高中生對親子溝通課程學習需求強,理由可由學生觀點與教師觀點二部 份來看: 一、由學生觀點來看:青春期的學生因交友、社團活動多,與父母共處的時間 相較於兒童時期已大為減少;加上此時期高中生因為課業繁忙、升學壓力 大,更容易跟父母產生不良的溝通方式(如:講話語氣太衝、缺乏耐心), 導致衝突事件的發生,高中生們為了避免衝突事件發生,加上正處於青少年 時期,常不知道如何對家長以正向的溝通方式來表達自我的真實情感,因. 3.

(13) 此,有不少青少年只好選擇逃避的做法,親子關係也就相對的疏離,進而影 響到親子之間的互動,但是高中生對於「家人情感的經營與表達」、「處理 家庭內部的變化與壓力」及「人際溝通」三種之學習議題面向,有超過90% 的學生表現出學習需求(陳雅婷,2012),顯示高中生對於「高中生與父母 溝通」課程是有強烈的學習需求。 二、由教師觀點來看:教學過程當中,高中生常常就會提到~覺得父母很煩、 有理講不聽,乾脆常常對父母所說的話充耳不聞,因此,與父母的關係輕則 冷淡以對,盡量不開口談及自己的事,免的多說多被念或被罵,採取的都是 以消極的方式居多;重則口出惡言,冷戰數天,甚至數月不說話。研究者曾 經實施過「家人關係中的親子溝通」課程,藉由同儕互動與實際體驗,在上 課的討論、學生的作品內,有不少學生回應「親子溝通」課程是很需要的, 也讓他們發現到原來「親子溝通」是能夠以好一點的方式去進行溝通,也突 顯「親子溝通」課程對高中生的重要性。 然而,所謂良好的親子溝通,除了是父母對子女的溝通之外,也應包含子 女對父母的溝通。親子良好的溝通能促進家庭的凝聚力、調適力與滿意度 (Barnes & Olson, 1985),家庭的凝聚力、調適力與滿意度提昇了,親子衝突 自然也能降低,由此可見良好溝通的重要性。李乃佳(2006)的研究也顯示, 青少年良好的親子關係仍有待努力,且青少年均認為學習相關議題對其親子關 係是重要的、正向的、有學習需求的。. 參、高中家政教師急需教學參考教材 在高中課程裡,家政課程的目標是增進青少年的家庭生活素養,其中「經 營生活中關係與愛之能力」是核心能力之一。上述在李乃佳的研究發現:青少 年與家庭教育專家對親子關係的學習是有需求的,更突顯親子關係成為正式課 程的需求與迫切性,而她也建議家政課程正是可以提供學習系統性的親子關係 學習活動,協助青少年與父母建立良好關係的場域。所以依據上述因素,本研. 4.

(14) 究設計出高中生親子溝通之整合性家政課程方案,希望有助於未來能提供給急 需親子溝通教材的高中家政教師參考。. 肆、教師專業成長的提升是教師生涯的重要養分 簡婉娟(2003)研究發現教師積極追求教師專業成長有助於提昇教師教學 效能感。教師如果能積極追求教師專業成長,可避免教師成為「教書匠」。 本研究者即是教師的角色,研究者從事教職以來,對於教師專業成長一直 都不遺餘力,尤其在參加學校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工作,分別在2011年及2012 年取得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初階與進階證書後,深切了解到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教 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目的都是為了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協助老師專業發展。學校 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能增加教師自我省思的機會,改變教師自我省思的作 法。在日益變遷的社會環境中,以教師為研究者的教學行動研究,更是可提昇 教師的專業成長,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的重要方法。. 5.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本研究的重要性,而進行教學行動研究,期望達成下列目的: 壹、發展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之課程方案。 貳、探討「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方案之實施成效。 參、省思教學行動研究中,所遇到的各項問題及解決方法。 肆、增進研究者個人的教師專業成長。. 基於上述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壹、如何發展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之課程方案? 貳、實施「高中生親子溝通」教學方案有何成效? 參、「高中生親子溝通」教學方案,實施歷程的問題與解決策略為何? 肆、進行「高中生親子溝通」教學行動研究歷程,對研究者有何啟示與專業 成長?. 6.

(1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研究討論能更加明確清晰,且能更便於瞭解研究主題的陳述與說明,茲 將本研究中所涉及之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壹、高中生(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根據「高級中學法」規定,高級中學學生入學資格需有國民中學畢業或同等 學力者,經入學考試、推薦甄選、登記、直升、保送、申請或分發等方式入學。 本研究所指的高中生是以我國學校教育學制上,根據「高級中學法」規定入學的 學生,以現階段在臺北市某高級中等學校就讀高一的學生為對象,此階段的學 生,也是正值青少年的發展階段。研究內文中混用「青少年」一詞,是因為要保 留所採用的文獻及其研究對象的原貌緣故。. 貳、高中家政課程(Home Economics Curriculum) 目前高中家政課程綱要是依據教育部於 97 年 1 月 24 日發布之普通高級 中學必修科目「家政」課程綱要,以及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時尚生活」 、 「飲 食文化與製作」 、 「形象管理與時尚」課程綱要;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家 政」課程綱要,新修訂課程綱要自99 學年度高一起逐年實施(本研究簡稱為99 課綱)。99課綱仍將家政納入生活領域,與生活科技、資訊科技概論及健康與體 育領域之健康與護理四科合計必修10學分,每一學科至少2學分,家政科平均學 分數為2.5學分。本研究所言的高中家政課程是指99課綱必修科目「家政」的課 程。. 參、正向情感表達 本研究所指的情感表達是指高中生或其父母(或是主要照顧者)將其情緒,經 由行為活動表現於外,從而顯現其心理感受,藉以達到與對方溝通的目的。其方 式包含語言文字、圖畫符號、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包括有:直接情感表達行 為,例如「以口語、寫卡片、送禮物及擁抱等肢體動作」等行為;間接情感表達 行為,例如「關懷支持、生活照顧」等行為。而正向情感表達則是以肯定、不帶. 7.

(17) 攻擊的直接情感表達行為或間接情感表達行為。. 肆、親子溝通 本研究所指的親子溝通是以「情感表達」與「生活參與」二面向為主要的親 子溝通課程內涵。李乃佳認為親子關係是一種人際關係,是由親代與子代組成, 而親子溝通方式又影響著親子關係的親密與否。根據家庭系統理論的觀點,親子 關係是家庭系統中的次系統,透過不斷的互動彼此影響,為親代與子代透過身體 及心理的互動過程,使彼此產生聯繫的關係。將這些定義應用到親子溝通中,也 就是說當父親或母親與小孩之間雙方心理消息的交換,即為親子溝通(徐儷瑜, 1988)。. 伍、教師專業成長(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本研究所指之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在專業工作場所與期間,經由主動、 積極參加各種提昇專業的學習活動和反省思考的過程,以期在專業知識、技能及 態度上達到符合教師專業成長指標的標準,表現有效率的教學行為,做出合理的 專業判斷。. 8.

(18) 第二章文獻探討 本研究者為發展與實施「高中家政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中生親子溝 通」課程方案,本章將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做為探討問題 驗證之依據,並加以深入探討,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普通高中家政課程,第二 節為親子溝通課程發展,第三節為教師專業成長,第四節為行動研究。. 第一節 普通高中家政課程 本節主要闡述家政的意義與特色、課程的概念及普通高中家政課程之發展三 部份。. 壹、家政的意義與特色 一、家政的意義 「家政」的英文是Home Economics直譯為家庭經濟,意即以有效資源,去 管理家庭生活。從古到今「家政」即源自於古代家庭教導女子生活技能,以及 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等立身處世之道(周麗端,1985;黃馨慧、魏秀珍, 1997)。可見「家政」是源自於家中長輩對子女的愛,為增進子女的生活能力 與幸福所施予的家庭教育。 若就教育的觀點來說,「家政」是以實踐與體驗為學習活動的中心,以生 活中人、事、物等不同層面為學習的對象,將管理的觀念和能力運用在改善家 庭生活上(許美瑞,1996)。而改善生活的過程並非全憑常識和經驗,必需透 過專業的教導,方能達成學習的目標(吳妮真,2004)。 「家政」為一門應用科學,可透過飲食、衣著、生活管理與家庭等領域的 學習,讓生活中各個環節不同層次需求,都能獲得適當的滿足(洪久賢,2000; 許美瑞,2001),其目的在於培養優質的個體、增進個人幸福及提升家庭與社 會生活的品質。但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為有效滿足個人及社會的需求, 協助學生改善生活,成就個人與家庭幸福,並提昇整體社會的生活品質,「家. 9.

(19) 政」已從家庭中所傳授的生活教育,演進為學校教育之專門的課程。 二、家政的特色 Bower(1996)與 Smith(1995)指出家政的核心就是在提供人類全生命 歷程及生活全方位的幫助。許美瑞(1999)提出家政的特色有:一、處理週而 復始,具有慣常性之日常生活事務;二、解決這些日常生活事務因周遭環境變 遷、變化的科學;三、永遠與人相關,以關懷個人、家庭及其環境有關。Card (2004) 認為「家政」提供溫暖、誘人且實際的環境,讓學生一起工作,將知識應用於 實際生活。而劉珍齡(2007)認為家政的特色就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起點, 擷取學生關心、有興趣的概念,運用社會真實案例的分享討論,分析社會變遷 為人類帶來的種種變化,以培養解決生活問題之能力。由上述可得知「家政」 具有下列三項特質:第一,家政第一要務是養成個人生活管理能力;第二,家 政最終目標是要建立尊重與主動關懷的行動力;第三,「家政」是一門整合而 實用、有趣的學科。 綜合上述可知,本研究所指的家政是從個人的生活管理能力出發,提供實 用且有趣的學習經驗,並促進學生各學科知識的統整,進而培養與家人間和諧 的關係、建立幸福健康的家庭、養成尊重與關懷的行動力、以達成社會和諧與 提升社會品質。. 貳、課程的概念 一、課程定義 課程「Curriculum」由拉丁文「currere」而來,原意是「跑馬道」的意思, 進而引申為「學習的進程」(course of study)。有關課程的概念(conception), 學者並無一致的觀點,大致可歸納四類:一是課程即學科,課程是一系列的學 科;二是課程即目標,課程為一系列學習單元與目標;三是課程即計劃,課程 包含著目的陳述、具體目標、與學習成果評量方式的教育計畫;四是課程即經 驗,課程是在學校計畫下,教師教導學生的一系列經驗的過程(黃政傑,1991) 。. 10.

(20) 因為本研究為一般的學校教育,所以是將課程視為學科,是一種可評量的 課程(The MeasuredCurriculum),本研究發展高中家政課程即是一門學科的單 元課程。 二、課程設計 課程是教育的內涵,理想課程的提倡,是要將教育理念化為可實踐的正式 課程。課程設計(curriculum design)的理論取向有四種:一是學科取向的設計, 強調課程的本質,先於社會學習者和學習歷程建立起來。二是學生中心取向, 以兒童為中心,嚮往自由、統整、發展、活動的教學設計。三是社會取向,社 會取向的課程設計視學校為社會機構。四是科技應用取向,科技取向的理念, 可能將學校視同工廠,教育視同生產(黃政傑,1991)。 本研究是依據99總綱的必修家政學科規劃的課程,其特色就是以學生的生 活經驗為起點,擷取學生關心、有興趣的概念,以培養解決生活問題之能力(劉 珍齡,2007)。由此可得知,本研究發展高中家政課程之課程設計,是以學生 中心取向,即是以高中生為中心,發展自由、統整、體驗、活動的教學設計。 三、課程模式 教學模式,是教學者做出專業決定的工具,是專業教學的指針。課程模式 (Model),是課程設計的實際運作的縮影,或是理想運作狀況的呈現,希望藉以 介紹、溝通或示範課程設計的藍圖(黃政傑,1991)。課程模式與教學模式是一 體兩面的,課程模式是教學模式的規劃依據,教學模式是課程模式的實踐策略。 課程模式的建構,不僅需要理論的支撐與引導,更需要教學實務中,將經驗回 饋、轉化為教學模式。 現有的課程模式種類也是非常的多,與本研究相關的課程模式有三種:目 標模式(objectives model)、歷程模式(process model)、情境模式(situation model) (黃光雄、蔡清田,1999);分述如下: (一)目標模式(objectives model). 11.

(21) 將課程發展視為一種社會工學,課程設計偏重以教育目標為導向,稱為課 程設計的「目標模式」(歐用生,1999),以Tyler、Wheeler 和Keer J.為代表。 Kerr修正Tyler直線模式、Wheeler圓環模式目標模式,提出一種具有實用價值 且內容豐富的綜合目標模式,包含目標、知識、學校學習經驗及評鑑四個要素, 如圖2-1-1 說明。. 評鑑 目標和目的. 組織和統整學 習經驗和內容. 選擇學習經驗. 選擇內容 圖 2-1-1 惠勒(Wheeler)圓環目標模式 資料來源: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若就目標模式來看,因為研究者本身即是高中現職教師,而本研究發展的 「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即是一門高中的家政學科,本研究發展之課程方案仍 有部份是採以學科取向,而教學模式的規劃也是以學科之教育目標為導向、然 後依據學生的學習經驗與課程內容做選擇,進而統整和規劃教學方案的課程模 式。 (二)歷程模式(process model) 歷 程 模 式 的 意 涵 :Stenhouse 以 Peters 的 「 程 序 原 則 」 ( principles of procedure),作為課程設計的基礎,提出了設計和發展課程的另外一個模式歷程模式。他嘗試不需運用事前詳述和預設目標來進行課程設計,而是課程發 展注重在教學的歷程,重視知識、活動和問題的自主性(蔡清田,2000)。而. 12.

(22) 歷程模式的課程設計,重視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與教師的專業思考,偏重教育方 式(manner) ,而非教育目標為導向的過程,稱為課程設計的「過程模式」(process model)。 本研究發展高中家政課程設計理念,強調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重視學習 的歷程及教師的引導能力專業發展;主要讓學生有省思、實踐的機會,從活動 中思考親子溝通問題,並透過觀察與體驗的過程,去思考解決之道,幫助自己 從溝通的技巧理解獲得學習。 因此本研究發展高中家政課程於課程模式的概念中,偏重在歷程模式,引 導學生主動學習親子溝通的知識與技能,並期待學生能啟動良性親子情感表達 的溝通管道,這是比較無法精密預測學生的學習行為。 (三)情境模式(situation model) 情境模式課程設計,根源於文化分析,又稱情境分析模式或文化分析模式 (蔡清田,2000)。情境模式側重「質」的學習經驗,並不事先設定手段和目的, 鼓勵課程設計者考量課程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因素,系統化的設計課程。Skilbeck 主張從文化的角度來詮釋課程,教與學的情境乃是產生經驗交換和改變的歷 程,亦即師生經驗的交換、學生能力的改變。 在發展高中家政課程設計理念,主要帶入學生親子溝通的生活經驗相關之 影片或MV引導學生,期待學生透過賞析、反思,從活動中思考親子的互動, 並透過觀察與體驗的過程,去思考與啟動解決的方法,幫助自己從溝通的技巧 理解獲得學習。 因此本研究發展高中家政課程於課程模式的概念中,經過教師情境分析 後、擬定目標、而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將情境模式的概念融入,引導學生省 思與學習親子溝通的互動與技能,並期待在教與學的情境中產生師生經驗交換 和改變的歷程,進而影響學生,讓學生能開啟良性親子情感表達的溝通管道。 以下附上圖2-1-2. Skilbeck 情境模式的流程圖。. 13.

(23) 檢 查 評 估 情 境 分 析. 目 標 擬 定. 方 案 設 計. 圖 2-1-2. 解 釋 和 實 施. 回 饋 重 新 建 構. Skilbeck 情境模式. 資料來源:黃光雄、蔡清田(1999) 。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綜合上述1-3項,本研究的課程發展模式皆有部分相關性,說明如下: 因研究場域為學校教育,本研究以達成學習目標為導向~課程即為家政學 科,課程設計是以高中生為中心取向,重視學生生活經驗,以提升生活品質為 目標;但課程設計也重視學習者的主動參與體驗的學習與教師的專業思考,而 發展自由、統整、體驗、活動的教學設計,更重視學習者的主動參與、體驗學 習、個別差異與教師專業思考的課程設計,對於教與學的情境更是可以產生師 生經驗交換和依學生的個別差異改變教學的歷程,亦即師生經驗的交換、學生 的能力因學習也有所改變。 以下附上圖2-1-3,為研究者自行整理之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 發展概念圖。. 14.

(24) 高中生親子溝通. 高中家政. 學科 目標 計畫 經驗. 學科取向 定 義. 課程 概念. 設. 學生中心取向. 計. 社會取向 科技應用取向. 模式 過程模式 目標模式 情境模式. 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無法精密預測學習行為 圖 2-1-3 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發展的概念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資料自繪。. 參、普通高中家政課程之發展 一、普通高中家政課程的發展歷程與現況 我國普通中學家政課程的發展歷程,大約分成醞釀萌芽期(1907~1922)、 建立期(1923~1951)與發展統整期(1952~1985)(周麗端,1985;黃迺毓, 1988)三個時期的中學家政課程發展,由此可見到當時個人的基本生活知能和. 15.

(25) 家庭管理的定義;但隨著社會變遷,家政課程的目標與內容也會改變,亦須隨 時代潮流的變化而持續修訂。 時代潮流快速變遷,在科技進步、資訊氾濫的現代社會,傳統烹飪、縫紉 等理家的技巧,大多可用金錢購買或交由科技機器代勞,是現今家庭很少用到 的生活技能。重要的生活技巧則是聚焦在家庭職責的準備和工作與家庭間的平 衡上,而人們必需提高分析、溝通、批判和做決定的能力,學習關照多面向的 生活實際問題。因此,許多學者提出家政課程的再定位,從傳統的技術與家務 管理的職業技能,趨向整合所有課程和知識的重要科學(洪久賢,1999、2001a; 許美瑞,1995、1996、2001)。 Smith(2004)進行家政課程發展的文獻研究發現,家政課程的發展可以分成 以概念為主的課程、以能力為主的課程及批判科學的課程三個階段。 (一)家政是以概念為主的課程(Concept-Based Curriculum)---以教師為中心, 學生的學習為聽講、記憶、模仿與考試,教學內容為理家技巧,並不涉及意義 或價值等問題。(洪久賢,2000、2001a)。 (二)家政是以能力為主的課程(Competency-Based Curriculum)---強調學習成 效,以課程目標的建立、學習經驗與資源的選擇,作為學習評量的基準。 (三)近二十年來家政發展成批判科學的課程(Critical Sciences Curriculum)-主張教學即是提出問題與尋找答案的過程,幫助學生從反覆的實習課程中學習 思考、判斷、反省及採取行動(引自劉珍齡,2007)。 綜合以上論述,家政課程的內容由工具性與技術性取向,演變成生活主題 探討,進而探討美好生活之倫理的實踐。本研究也依循著家政課程發展的概念, 把課程設計取向以學生為中心,著重於培養學生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 二、普通高級中學必修家政課程綱要之內涵 高級中學之家政課程分為必修與選修兩部分。必修部份之高級中學的課程 標準,於民國六十年(1971)因應民國五十七年(1968)實施九年國民教育而. 16.

(26) 修訂之,歷經民國七十二年(1983)及民國八十三年(1994)修改,又於民國 九十五年(2006)實施普通高級中學暫行綱要(以下簡稱 95 暫綱),實施同 時再次進行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的修訂,民國九十七年公告,於民國九十九 年(2010)年正式實施普通高級中學綱要(以下簡稱 99 課綱)。 普通高中家政課程綱要的內容主要包含四部份:(一)普通高級中學必修 科目「家政」課程綱要;(二)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時尚生活」課程綱要; (三)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飲食文化與製作」課程綱要;(四)普通高級 中學選修科目「形象管理與時尚」課程綱要。本研究將以 99 課綱為本研究之 課程設計之基準。 99課綱必修科目「家政」課程(附錄一)每週授課兩節,以兩節連排為原 則,各校可彈性調整授課學期。學生依興趣與專長之需要,至少修習兩學分, 至多修習四學分。在高中家政的選修課程方面,可排於第一、二、三學年實施。 各校可視學生需求與興趣,以及學校師資、設備與特色,由選修課程「時尚生 活」、「飲食文化與製作」及「形象管理與時尚」(各兩學分)中,選擇二至 六學分開課,或由學校主動規畫課程計畫,安排其他家政相關的選修課程。 依據附錄一「必修家政」課程之課程目標、核心能力、教材綱要及架構表 發現,其內容是依循個人及家庭與個人及環境之間的生活經營能力,包含了家 政與生活、家人關係、家庭衝突與韌性、性別的人我關係、擇偶與婚姻、資源 管理、居家環境、服飾計畫、服飾管理以及膳食計畫與製作等可看出家政即生 活之核心要點,並且在補充說明特指出適合高中家政教學之內容,本研究引用 在課程設計中相關的有:在家庭價值觀中協助學生看到多元家庭的型態,不同 型態家庭的優勢。並能接納、尊重、關懷原生家庭及不同背景他人想法與選擇 的差異。 本研究考量研究者所服務的學校,僅開設高一2學分、高三1學分的 99 課 綱「必修家政」課程,故研究範疇僅涉及必修課程,且以高一必修「家政」為. 17.

(27) 課程主要發展年段。 綜合以上論述,家政課程的內容由工具性與技術性取向,演變成生活主題 探討,進而探討美好生活之倫理的實踐。本研究發展高中家政親子溝通課程, 也是依循著高中家政課程發展的概念,採用 99 課綱之必修家政。以下就目標、 歷程與情境三種課程模式,分別說明與本研究的關連性。 若就目標課程模式來看,本研究發展之課程就須符合 99 課綱必修家政之 課程欲達目標:第一、增進家庭生活能力,第二、形塑健康家庭的信念,啟發 生命價值效能,第三、提升生活應用與創造能力,勇於面對生活挑戰。 就歷程模式而言課程設計取向是重視以學生為中心及設計讓學生主動學 習的課程,幫助學生從反覆的實習課程中學習思考、判斷、反省及採取行動, 著重於培養學生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對教師而言,教學即是提出問題與尋找 答案的過程,亦即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歷程;此歷程模式是研究者在發展高中親 子溝通課程主要採用的。 就情境模式而言,本研究課程設計有考量到的不同學生對親子溝通需求的 差異性,因此採分組讓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在課程中有相互對話的機會,透 過教師課程正向情感表達的引導,加上同儕的良性溝通經驗分享,以強化學生 的這二部份的概念,此即 99 課綱必修家政課的實施要點中提到應對於學習能 力較弱的學生,除加強個別輔導。. 18.

(28) 第二節. 親子溝通之課程發展. 親子溝通在人們生命成長的過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親子溝通良 好,彼此的意見、情感、態度、喜好可以獲得交流,增進雙方的了解與互動; 而親子溝通不佳,容易導致親子關係的疏離與惡化,代溝與衝突很難避免(林 玉慈,1999)。因此,良好的親子溝通不僅對孩子的發展有正向之影響,亦能 對親子關係有所裨益。本節將分二份,從親子溝通的概念及親子溝通的型態, 進行文獻資料的探討,以進一步瞭解親子溝通相關的研究。. 壹、親子溝通的概念 一、親子溝通的意義 親子溝通指的是父母與子女彼此之間相互分享情感、交流意見及表達需求 的知覺行為。因此親子之間增進了解的最好方式就是透過彼此溝通(孫毓英, 1986)。 國外學者Olson(1993)主張在家庭溝通模式中,把親子溝通定義為家庭成員 使用有效的溝通技巧,協助家庭運作而產生家庭凝聚力和適應力,以建立一個 健康家庭。Palan(1998) 也指出「親子溝通」是家庭溝通的一環,只是親子溝 通有其特定的對象-父母和子女,且親子溝通的內涵包括了父母與子女溝通的 頻率、內容、及親子互動的結構(引自陳春秀,民90)。 因此,林玉慈將親子溝通界定為父、母與青少年子女之間,藉著分享情感、 意見、態度、喜好,而覺知到彼此訊息傳遞與交換的歷程。 綜合各學者對親子溝通的看法,可以得知良好的親子溝通,不僅可以增進 親子關係品質,更能提昇個人的人際關係。 本研究所指的親子溝通是指存在親子之間的互動過程、主要以子代傳遞給 親代之間的所有訊息,包含口語的、非口語的表達,且經由溝通的歷程,可促 進親子雙方的互動、了解;而本研究所發展之課程方案的互動內涵,尤其是著 重在「情感表達」與「生活參與」二個面向。. 19.

(29) 二、親子溝通的重要性 親子溝通影響了孩子的行為發展,良好的溝通能減少孩子的偏差行為,並 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吳秀櫻,1987)。Hurlock(1974)認為父母、家庭對個人 的四個重要的影響:1.個人在其一生中,生活在家庭的時間,比其他任何場所 多,而在行為、態度與價值觀上也深受家庭的影響;2.父母對子女行為的控制, 在時間上比其他任何個人或團體所施加的控制都長;3.雖然兒童及青少年,會 與教師或同儕團體建立起情緒之接觸,但此種接觸很少會像家庭關係那麼具有 持久性;4.在家庭中,個人能自由地表達喜悅及悲傷,家人能分享彼此勝利的 歡樂,也能撫慰失敗的創傷。所以說家庭可算是個人的「避風港」,此種安全 感的建立,對兒童及青少年尤其重要。在所有影響個人發展之環境因素中,家 庭因素無疑應居首要地位(引自翁樹澍,1990)。 良好的溝通能促進親子互動。親子關係中有效的溝通,對子女行為實具有 極大的影響力。因此,本研究發展親子溝通課程,期待讓高中生對親子溝通能 有正向、積極的的態度,並能以實際行動去實行,進而達到Hurlock所認為「家 庭是個人的避風港」~~「人生最大的快樂與最深的滿足,最強烈的進取心與內 心最深處的寧靜感,皆來自充滿愛的家庭」,使得子女與父母共同分享情感、 思想及需求,相互瞭解,促進親子關係品質的提升,以建立一個健全健康的的 家庭。. 貳、親子溝通的型態 有關溝通的理論眾多,以下的溝通型態分類雖針對大範圍的家庭溝通,但 是因顧及親子溝通亦是家庭溝通之一環,而家庭溝通亦是運用於家庭中的任兩 人之間的溝通,因此,本研究將親子溝通型態涵蓋於家庭溝通之下,以下乃引 四位學者的分類加以說明: 一、蔡春美(2001)從不同的教養態度推衍出下列三種親子溝通型態: (一)權威式親子溝通:此種溝通型態是父母下命令要孩子服從的單向溝通 方式,這種由上向下高壓的溝通,會使孩子怨氣無處發泄,也無法上達, 20.

(30) 只有以畏縮、消沉或反社會行為來表示抗議。 (二)「溺愛式親子溝通」:此種溝通型態是放任型的父母最常使用的方式, 只要子女說什麼,父母就回應什麼或置之不理之單向溝通,容易使孩子 毫無節制、為所欲為。 (三)和諧式親子溝通:此種溝通型態是父母與子女均以理性態度充分表達 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彼此互相接納與尊重,這是民主管教式之父母最常 使用的溝通方式。 綜觀三種親子溝通型態,在研究者關注研究對象親子溝通問題時,發現 「權威式親子溝通」是我國傳統家庭中最常見的,也容易讓高中生聲中滿腹 委屈、想與父母親近卻退縮,甚而有時會與父母心生怨懟變成敵對關係;而 「溺愛式親子溝通」則易造就不懂珍惜與尊重、感恩父母之高中生;是以「和 諧式親子溝通型態」最能達到良好親子的溝通模式,而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 係,也是本研究發展「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內容主要希望達到的概念。 二、Olson等(1993)以溝通技巧將親子溝通分為以下兩種: (一)開放式溝通:指家庭成員之間採用正向之溝通技巧,例如,同理、傾 聽、支持等,家人之間能相互盡情的交換意見及分享情感的訊息。 (二)問題式溝通:家庭成員之間不能坦然分享而有所選擇、猶豫、保留, 且經常使用負向的互動態度與溝通方式,舉二例說明如下。 1.批評式的溝通:以“自以為是”及“過度保護”的想法為出發點,說話 時總喜歡以“我不是告訴過你了嗎……”“以我的經驗,我建議 你……”或“你照我說的去做,絕對不會錯!”作為話語的開頭。 2.雙重束縛式(double binds) 的溝通:指一個人在家庭中陷入進退兩難的 情境,其訊息的特性是「兩難式」的,選擇任何一個訊息都是輸的。 意指發出訊息的同時含有兩個相互矛盾的指令,使得收訊者無所適從 個人在家庭中陷入進退兩難的。例四:一個父親或母親“命令”孩子 21.

(31) 表現“自然”,而“命令”與“自然”是彼此矛盾的,這種溝通的方 式就稱之為“雙重束縛的溝通”。 於此二種親子溝通技巧,在「問題式溝通」方式中因經常使用負向的互 動態度與溝通方式,容易使親子之間有著隔閡,也比較不容易感受到彼此之 間的關懷之情,而開放式溝通方式則讓親子之間比較能了解到對方的用心, 當然也是需要有好的溝通方式來進行,本研究即是想藉由此方式來尋的正向 情感表達方式,以期達到良性的親子溝通,進而讓親子關係更加升溫。 三、Stair(1972)是美國著名的家族治療大師,認為在家庭中處於壓力下的兩人 關係,其可能呈現以下五種溝通型態: (一)指責型(Blamer):發訊息者喜愛支配別人,只會發現別人的錯誤, 並且只會為自己辯護。指責型父母的情緒常是憤怒的、不滿的、冷漠的、 束縛的、疑神疑鬼的;而行為常是批評的、攻擊的、打罵的、敵視的、 否定的、挑剔的。 (二)超理智型(Super-reasonable):發訊息者採取固執的立場,不與人親 密,冷靜、冷酷的角色,隨時保持理性控制以避免情緒化。超理智型父 母的情緒常是固執的、強迫的、冷靜的、就事論事的,也是講理有原則 的。其行為常是權威的、獨斷的、規律的、操縱的、理性的、具優越感 的。 (三)打岔型(Irrelevant):發訊息者試圖使他人分心,看起來和任何事都 無關的樣子。打岔型父母的情緒常是唐突的、不安的、雜亂的、不合宜 的、不平衡的、缺乏自信的。其行為常是機智的、幽默的、干擾的、混 淆的、俏皮的、莫名其妙的。 (四)討好型 (Placating):發訊息者表現出懦弱、遲疑、自我貶抑的。討 好型父母的情緒常是內疚的、自貶的、依賴的、無助的、擔心焦慮的。 其行為常是敏感的、乞求的、順從的、神經質的、取悅他人的。. 22.

(32) (五)一致型(Congruent):發訊息者是真實真誠表達者,在是當的脈絡下 傳遞直接的訊息,並為此負責。一致型父母的情緒常是愉快的、溫和的、 自主的、平等的、尊重的、沒有防衛的。其行為常是積極的、自信的、 同理的、關懷的、肯定的、讚許的。 顯而易見的,在 Stair 五種親子溝通型態中,指責型(Blamer)、超理智 型(Super-reasonable)、打岔型(Irrelevant)、討好型 (Placating)和一致 型(Congruent),指責型(Blamer)、超理智型(Super-reasonable)、打岔 型(Irrelevant)、討好型 (Placating)四種皆是以一方權力為重,在這四種 溝通方式成長的高中生不是容易抱怨、生氣,就是容易產生如學者蔡春美所 言說「溺愛式親子溝通」,而易造就自以為是的子女,唯有一致型的親 子溝通型態才是親子間最理想的溝通與互動模式,也才能建立一個健康快樂 的家庭,一致型的親子溝通型態是研究者、與高中中生所期盼能達成的,但 這需要彼此雙方都能願意以正確的方式來互動,這也是本研究希望能夠找到 合適、有效的溝通方式,放入課程中,再引導讓學生能夠練錫並運用於日常 生活重的親子溝通與互動中。 四、 Stella於一九八六年提出親子溝通金字塔論,以層次關係分為四個類型(引 用楊坤堂,1993a),說明如下。 Stella提出以層次關係分為第一層次「談天式」的親子溝通模式、第二層 次「談心式」的親子溝通模式、第三層次「資訊提供式」及第四層次也是最 終目的和最高層次的「說服式」親子溝通模式四個類型之親子溝通金字塔論。 下圖可清楚了解此四種層次之關係,接著分別就各層次關係再敘述之。. 23.

(33) 說. 服. 最終目的. 式. 資 訊 提 供 式 談. 心. 式. 談. 天. 式. 基礎. 圖 2-2-1 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金字塔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繪,參考 Stella 親子溝通金字塔理論。 (一)談天式的親子溝通型態:是為人父母者,最常應用的親子溝通方式, 基本上不受時間、空間、事情和話題之限制。其在親子溝通過程中是相 當重要的,因為談天式溝通是建立和增進良好親子關係之主要基石。值 得省思的是現代父母由於忙(不能抽出短暫零碎時間進行親子談天) 、茫 (不知道如何著手進行親子溝通)或盲(不明白親子談天的重要性),而常未 能確實做好談天式之親子溝通、穩固良好親子關係主要的基石。 (二)談心式的親子溝通型態:有了談天之基礎、親子要談心才能建立起來, 否則就不可能做到了。談心式親子溝通具有心理學上之宣洩作用(或情緒 淨化作用),其功能在認知子女之內心世界, 提供適時而必要之協助與 支持。此為在子女處理挫折,追求成長之過程中,最重要的親子溝通方 式。在溝通的過程中,父母要經常面對子女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上之問 題,若處理不慎,則可能關閉此談心溝通管道。成功的父母是能成為子 女談心的第一對象,或是子女心情的急救站。 (三)資訊提供式的親子溝通型態:父母希望經由自身的經驗分享和資料提 供,協助子女免於嘗試錯誤的學習過程,此也是一種教育的方式。然而. 24.

(34) 父母卻因為未先做好談天式(第一層次)以及談心式(第二層次)之溝通,導 致經常在此層次之溝通中遭遇挫敗,若要子女在資訊提供式之溝通(第 三層次)時,做個好聽眾,則父母得先在談天式溝通(第一層次)和在 談心式溝通(第二層次)做個好聽眾。而父母在進行此層次的溝通時, 要避免長篇大論及倚老賣老,而應善用有效的溝通技巧。 (四)說服式的親子溝通型態:此層次是親子溝通之最終目的。本層次試圖 使子女接受父母的意見、觀點和方法。其主要目的不外是協助子女學習 思考和行為之方式。因此,絕大多數的父母願意以最多的時間和盡最大 的努力進行說服式之親子溝通。因此父母如能先做個好聽眾,用心傾聽; 其次在適當之層次上和子女進行溝通;最後再依據此模式,循序漸進地 做好談天式、談心式和資訊提供式之親子溝通,想要用說服式的親子溝 通型態來影響和說服子女就非難事了。 綜合上述,可看到溝通的型態分類廣泛且眾多,各學者也從不同角度提 出其對親子溝通之觀點,所區分出來的溝通層面亦有所差異。在其中發現有 些親子溝通的方式較為正向,且對孩子與父母親的關係呈現良好之互動,也 因此較可發展出良好之親子關係。 由於本研究著重於正向情感表達與良性親子溝通課程之實踐,而其中以 Stella提出的親子溝通金字塔論,以層次關係說明親子溝通技巧的運作模式, 定義清楚且可明確指出親子溝通之良性正向互動,因此本研究將採用Stella的 觀點來發展課程,課程設計藉由教師的引導,喚起學生重視對父母(或主要 照顧者)的感恩、關愛、包容與同理心,並願意採取實際的行動,啟動自己 正向理性的溝通方式(此可達第一層次:談天式的親子溝通型態) ,進而肯跟 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談談自己的心事,讓親子之間的溝通橋樑即是暢通的, 因而就可感受到對彼此之間的關懷之情,而非覺得是對方在干涉與管制(此 可達第二層次:談心式的親子溝通型態)。. 25.

(35) 平時學生能夠經常主動關懷並觀察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需求,在自 己有能力協助之時,可以幫忙解決問題,這樣也能讓父母(或主要照顧者) 能感受到高中生的成長與懂事(此可達第三層次:資訊提供式的親子溝通型 態) ,以親子角色互換的方式,,請高中生採取主動的方式進行,循序漸進地 做好談天式、談心式和資訊提供式的與父母溝通,進而期待能夠達成說服式 的親子溝通(此可達第四層次:說服式的親子溝通型態)。. 26.

(36) 第三節 教師專業成長 由於社會快速的變遷,教師的專業程度與發展備受重視,因此教師的專業 成長也就更顯其重要性。本節將依教師專業成長的概念、教師專業成長的理論、 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等三方面,進行與教師專業成長相關的文獻 探討。. 壹、教師專業成長的概念 本段將分成教師專業成長的意涵與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二部份分別進行 探討與分析。 一、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 在探討教師專業成長(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之前,必須先釐清 教師是否可視為專業人員此一問題。教師是否為一專業角色,不少學者對於教 師的專業保持著質疑的態度,即因教師的專業倫理不具強制性、無法有效篩選 專業教師、專業教師證照權威不一、教師自主權不高、教師的知識屬性屬於溝 通知識、修業年限較短、多為女性擔任及較難採取「專業理性」及「情感中立」 等理由,質疑教師的專業性(黃嘉莉,2006)。 吳清山、黃旭鈞(2005)提到在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決議的「關於 教師地位之建議書」,清楚記載「教育工作應被視為專門的職業,教育工作是 一種需要有教師嚴謹地與不斷地研究,以獲得其專門知識與專門技能而提供的 公共服務;教育工作並要求教師對於其所教導的學生的教育與福祉,負起個人 與協同的責任感。」至此,教師的專業位得以確立。 「教師(teacher)」通常也稱做老師,是社會大眾對於教育工作者的一個 普遍稱呼。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傳授學生知識、學習方法與實踐技巧。 「專業」意指「專門職業」,英文為 profession,係指具備高度的專門智 能而異於他種職業,每一種工作或行業都有它特殊的知識、技能、態度與規範, 因此我們稱該工作或行業為一種專業,如醫師、律師、教師等都是一種專業;. 27.

(37) 在現代講求證照的社會中,只要是「師」級的行業,不論是醫師、律師、會計 師或教師都被視為是專業的,且要有證照才能執業。 呂錘卿(2000)認為「成長」(growth)有增長、進步、成熟之意。就其 在時間序列意義上而言,有過程和結果之意。就過程來說,是指由未成熟教師, 經過研習、進修及實際教學經驗,到達已成熟教師之改變歷程;若就結果來看, 則是指教師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技能,及合適的態度及規範。 有關教師專業成長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專家論述者頗多,茲根據伍嘉琪 (2008)、王仁勇(2009)、林素玲(2011)、黃靖嵐(2011)歸納整理國內 專家學者對教師專業成長意義的看法,依內涵、歷程、方式、目的等特點,定 義教師專業成長的意涵下:1.歷程是主動、積極且持續性的:在教學生涯中, 教師個人主動、持續、積極、反省思考、創新改進及擴展的連續性歷程;2. 內涵:是多元的,是教師在教育新知、教學技能、課程規劃與設計、人際溝通 與學生輔導、班級經營與管理、專業能力與態度、自我發展與研究進修等專業 知能、情意、技巧方面有意願與實際行為上的改變。;3.方式是多樣的:,涵 蓋各種多樣性的校內外活動與課程內容,包括政府舉辦之正式性的學位學分進 修、研習、參訪觀摩、演講、研究等,也包括非正式的的活動;4.目的是促進 發展的:專業知識、技能與精神的改善,進而促進個人自我實現、提高教學品 質以及增進組織的發展。簡言之「教師專業成長」可歸係指設計來增加教育人 員專業知識、技能和態度的一連串的過程(Guskey,2000) ,進而表現出專業 的成熟者。 「專業成長」(professional growth)一般常與「專業發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教師發展」( teacher development ) 和「教職員發展」 ( staff development)等名詞交互使用(羅清水,1999) ,與「在職進修」 (inservice education)、教職員發展(staff development)等相關概念都相當接近,學者 對這些概念的看法並不一致,有的將之視為同義,可以互換;有的則加以區分. 28.

(38) 界定。而本研究採取張杏合(2003)較為廣義的看法:雖然這些字詞上略有不 同,但是其概念對於持續學習的動態歷程,在看法上卻是一致的,皆在強調教 師應於職業生涯中,主動積極的參與各種進修活動,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能,並 促使組織發展,提升專業品質。近年學者通常由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功能、 途徑及目標、結果等方面統合這些概念,採取廣泛性的定義,將其視為同義。 二、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 簡單來說,教師以其「教師專業內涵」與「教師專業工作情境」互動,進 而產生「教師專業發展需求」 。根據前述教師專業成長意涵,並參考教育部中小 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小組公佈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參 考版〉】及教育部補助『台師大卓越師資培育計畫--高中家政科教師專業成長』 九十八年研發的【高中家政科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與工具~~教學檔案評量 表】 ,本研究整理出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應包括教育新知、教學知能、學校行政、 人際溝通、學生輔導、班級經營、專業精神、研究發展與進修等。將其列舉詳 述如下。 1.教育新知、教學知能:歸屬於課程設計與教學評鑑向度,包括設計跨領域 課程(如:親子溝通內容加入藝術與人文領域、環境教育、多元文化與生 命教育議題)、運用分組實作方式教學、製作教材教具或教學媒體等輔助 教材教學等。 2.學生輔導、班級經營:歸屬於班級經營與輔導評鑑向度,包括善用資源協 助學生、施以生涯發展教育、安排適當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參加技藝競賽等。 3.學校行政、人際溝通、專業精神:歸屬於敬業精神與態度評鑑向度,包括 遵守教育專業倫理規範、提供研習進修相關資訊給他人、參與校務行政工 作、協助推動校務革新(如辦理全校性的教師學習社群及夥伴教師研習活 動),以及與同儕主管、朋友、家人、學生、家長、社區維持良好的溝通 互動等。. 29.

(39) 4.研究發展與進修:包括了解本身的職能訓練需求、訂定個人長短期專業成 長計劃、從事教學研究工作、參與教師進修活動並將其成果應用於教學工 作、利用課餘時間進行個人自我生涯發展規劃及專業知識技術增能活動 等。. 貳、教師專業成長的相關理論 本段將從「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 、 「教師生涯發展理論」及「學習型學校」 , 三方面探討與分析教師專業成長的理論(引自林素玲)。 一、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 「教師專業社會化」和「教師社會化」兩個語詞應是同義,可交替使用。 教師專業社會化是指教師在專業團體中,接受專業規範、教師文化及學校環境 影響的過程。也是教師學習並獲得專門知能,形成專業態度,發展專業倫理, 表現專業精神的終身歷程(呂錘卿)。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隨著教育社會學領 域的開拓和該知識的累積,一般將之區分為三大範疇:功能學派的觀點、衝突 學派的觀點及詮釋學派的觀點。 (一)功能學派的觀點:以結構功能的觀點,來分析教師專業社會化,歸納出 四點:1.教師的角色功能與地位是社會既定的、2.社會對教師有角色期望、 3.師資培訓即在學習教師角色、4.角色再學習是在職教師的職責(呂錘卿)。 (二)衝突學派的觀點:衝突理論認為教師在社會化的不同階段中分屬於不同 的社會地位,因此所面臨的價值不同、認知也有所差異,難免會產生衝突 的情形,唯有不斷地主動認知、辯證、質疑、批判反思溝通與調適才能化 解衝突。 (三)詮釋學派的觀點:功能學派和衝突學派運用的是鉅觀研究觀點,詮釋學 派採取的是「微觀解釋」的取向,比較強調詮釋學派的有:符號互動理論 及批判理論等理論。分述如下:1.符號互動理論其意涵是個別職業與其外 在環境交互的結果,人們經由象徵的符號來表達意念、價值與思想;互動. 30.

(40) 的雙方都在主動詮釋情境,故將專業概念化為一種連續不斷的歷程。教師 專業社會化具主動性亦具被動性,教師自我與重要他人都是關鍵的影響因 素。2.批判理論等理論;Giroux 提出「轉化型的知識份子」一概念,強調 教師的主體性及政治社會改造過程中的積極角色,思考或轉化其工作條件 的本質,結合反省與行動,提供學生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作為批判的行動 者(郭丁熒,2004),如此教師才不致變成學有專長的「教書匠」。 綜合上述三學派的觀點,就社會化模式來看:功能學派的專業社會化比較 傾向被動式的,衝突學派的專業社會化比較傾向主動式的,而詮釋學派的觀點 則是兼具主動與被動的模式,隨著時代潮流、社會的變遷,及終身學習時代的 來臨,在未來在職階段教師專業社會化的探討,將成為重要的研究議題。 二、教師生涯發展理論 張德銳、簡賢昌、丁一顧(2006)的研究曾指出,就教師的專業發展理論 而言,目前多數學者主張教師的專業發展有明確的、鮮明特徵階段可加辨別, 也就是所謂的階段論或是期程論。但由於教師自身的發展速率有顯著的個別差 異,若單以年齡或年資來研究則受限頗大。因此在1985年以後,便逐漸以階段 論和循環論為研究重心,即以教師共同的態度、心理特徵、發展需求,作為劃 分的依據(李肇之,2009)。 「教師生涯發展」(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是在探究教師成長過程 中所經歷的工作、職位、及角色等之選擇與發展,使教師能夠進行有效的生涯 規劃,不斷的增長專業知能,進而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呂錘卿)。列舉三位 學者對教師生涯發展之論述,簡述如下: (一)林素玲以 Fessler and Christensen 說明教師教學生涯週期: 認為教師生涯週期會受到個人及組織兩大環境因素的影響,是動態、非 直線性的演進,非靜止、或一成不變地重覆生物個體的生命周期現象而已。 並主張教師生涯發展有八個階段:1.職前教育階段:師資培育時期、職前專. 31.

(41) 業訓練或實習;2.導引階段:教師初入新環境或熟悉新角色的適應階段,是 教師社會化的重要歷程;3.能力建立階段:此階段教師努力尋求不同的教學 技巧和資源;4.熱切成長階段:教師能勝任職務並處理教學上的難題,且持 續地追求自我實現;5.生涯挫折階段:教師對教學工作產生挫折感與理想幻 滅;6.穩定停滯階段:此時教師缺乏專業成長的動機,是校園中屬於「被動」 的成員;7.生涯低落階段:準備離開教育專業的低潮時期;8.生涯落幕階段: 教師離開其工作生涯,同時也包括教師離職之後的其他工作或服務。 (二)黃天中(1992)以 Super 的生涯發展理論為例: 以年齡做為人生涯發展階段的劃分依據,根據「生命全程論」和「發展 任務論」綜合而成,將人的生涯發展規劃為五個時期:1.成長期(growth):出 生~14歲,生理與心理成長與發展時期;2.探索期(exploration):15~25歲,個 人對自我、工作、社會角色與休閒的探索與適應期;3.建立期(establishment): 26~45歲,個人工作生涯的正式開始,建立職業基礎;4.維持期(maintenance): 46~65歲,維持自己工作事業,為將來退休打算;5.衰退期(decline):65歲至 死亡,個人逐漸從工作崗位退休。而教師的工作生涯,是從探索期、建立期 到維持期,期間經歷近四十年,此正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也是職場上的精英 份子,每一位都有其重要角色:在探索期是致力學習成為優良教師,在建立 期是致力於樹立教師專業形象,到了維持期時,還要不斷接受在職教育,維 持教師專業素質。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是一體兩面的理念,因為教師成長強 調的是可以增進教師專業能力,而生涯發展卻是實際可展現教師的專業。每 一階段教師有既定的生涯發展情形,如何突破專業發展瓶頸,做好積極正向 的專業成長規劃,是有其必要性。. (三)饒見維之理想的教師專業發展進程 饒見維(2003)是從「時間」的歷程提出教師專業發展階段,將其分為 「三階段六時期」,但因本研究探討的教師為在職教師的專業成長,加上研. 32.

(42) 究者(即為課程設計者與教學實施者)本身為任教十年以上的教師,因此將 「職前師資培育階段」、與「初任教師導入階段」略去,以符合本研究者的 生涯發展階段,而分為表2-3-1的「一階段兩時期」。 表2-3-1 理想的教師專業發展進程 階段 勝 任 教 師. 精 進 階 段. 時期. 生涯年期. 主要發展特性與目標. 創新期. 任教五至九年. 教師運用資源、探究的能力,進行不斷的自 我創新、檢討。. 統整期. 任教十年以上. 統整與建構,逐漸邁向專業圓熟的境界. 資料來源:改編自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二版。臺北市: 五南。 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可知教師生涯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歷程,在各個階段 內之教師,有其不同的發展需求及其核心目標,同時也有個別差異的存在,有 賴教師本身及教育行政機關或學校,去瞭解教師生涯發展理論,才能規劃適當 的專業發展活動,使教師的成長活動與教師生涯發展理論相結合,協助教師提 升專業的能力。 三、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理念 教育部在1998年3月頒佈「建立終身教育,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以富 裕社會後的人文關懷及提昇國家競爭力為教育改革的核心;在同年公布的「九 年一貫課程綱要」中,亦提及要將學生培養成「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 後於2011年7月14日修正發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為實現高中階段教育 目的,需輔導學生達成「強化自我學習的能力及終身學習的態度」目標(教育 部中等教育司資訊網)。可見教師不但要兼具終身學習理念,幫助學生學習, 還需有不斷進修之精神,以落實教師專業成長。教師的生涯發展與在職進修, 主要目的在促進教師本身的專業成長,並能適應終身教育與教育專業化的社會 趨勢;基於教育專業、教師生涯發展與終身教育理念,專業成長是教師必經途 徑(陳靜婉,2001) 33.

(43) 二十一世紀的學習無疑是終身學習,「習」比「學」更為重要。正因為「教 然後知不足」,透過教學相長的過程,好的學習者往往也會是好的教導者;好 的教導者也是好的學習者。本研究者本身為教師,就教學任教年期,已經是「教 師生涯發展」階段中勝任教師精進階段的統整期;若就年齡做為劃分依據,是 歸屬於維持期雖已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能,能勝任職務並處理教學上的難題,只 是在今日快速變遷的社會,研究者仍覺得需要不斷接受在職教育,以維持教師 專業素質,藉由專業成長增進研究者的教師專業能力。. 参、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協助教師專業成長為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目的之一,本文將分三部份來探討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意涵、目的、與規準,分述如下。 一、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意涵 評鑑(appraisal)包含以績效考量的-評價(evaluation)及以專業成長導 向的增強(enhancement)(吳政達,1999)。Tenbrink(1974)指出評鑑是獲 得資訊進而形成判斷,並據以作決定的過程。教師評鑑係以評鑑的概念運用、 執行於教師之教學工作上,換言之教師評鑑即是對教師進行的評鑑活動。國內 學者歐陽教、張德銳(1993)認為,教師評鑑是對教師的表現,尤其是教師在 教室中的教學表現,加以審慎的評審分析,以衡量其優劣得失及其原因,並做 出價值判斷,據以決定如何改進教師表現或策畫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 教育部(2006)指出,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是一種透過診斷、輔導的方式, 提供教師自我反省教學的機會,並輔以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促進教師同儕合 作,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進而提升教學品質。將教師專業 發展評鑑定義為:教師是一項專業的工作,透過有計畫、有系統的蒐集教師工 作表現的資料,依據評鑑前所設定的規準來評鑑表現品質,瞭解教師教學成效 並透過回饋,以改進教師教學及幫助教師專業成長的歷程。 綜上所述研究者之看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可評定教師教學效果的優劣,.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ffective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school affairs may be linked to parent educational programs which is central to high quality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of the children. The

Due to low birth rate and setting up many new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s, now the rate of entering a higher school for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has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In studying habits, 72.2 percent of the subjects attended cram schools before senior high school, and they went to cram schools two to four times a week.. After entering senior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In addition, the way that students deal with homework is different: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sed to handwriting, while college student are asked to typing. Moreover, thought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