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hung-Hua University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646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Chung-Hua University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6461"

Copied!
18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0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中學生手機使用影響與規範之研究

-以新竹市為例

The Influence of Mobile Phone on Teenager: A

Case Stud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sinchu City

中華民國101年 7月

系 所 別

行 政 管 理 學 系 碩 士 班

學 號 姓 名

M 0 9 9 1 7 0 1 6 陳 逸 嫻

指 導 教 授

(2)

i

摘要

本研究以國中生為對象,根據文獻探討、針對國中生手機使用情形及產生的正負 面影響進行問卷調查並佐以深度訪談,進行相關主題的探索調查,問卷調查的對象是 新竹市一至三年級國中生,以分層隨機的方式進行調查,訪談的對象為家長及教育人 員,訪談的目的,是希望瞭解問卷調查資料有無偏頗,交互印證。本研究以描述性統 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有以下五點發現: 1. 對於使用手機後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學生與成人認知不同,負面影響並非不存在 ,但需經時間證實。 2. 有八成的國中生帶手機上學,使用的手機類型以多功能手機最多,其次是智慧型 手機、一般型手機最少。 3. 使用的手機類型及每月手機費用是影響國中生人際、身心及學業發展最主要的因 素。 4. 使用的手機類型及每月手機費與國中生是否遵守手機使用規範有顯著差異。 5. 對於學生在校使用手機,學校端需以管理代替禁止,適度規範,是家長、老師及 學生共同的期待。 研究結果希望提供教育行政單位、老師及家長更清楚認知學生在使用手機所發生的 現象及受到的影響,以便能建立適宜的使用規範,並減少使用者的抗拒順利進行,讓 親師合作更順暢,製造雙贏。 關鍵字:手機使用影響、人際互動、身心發展、學習成效、手機使用規範

(3)

ii

Abstract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usage of cell phones b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their use. Questionnaire and In-depth Interview are two methods for this study to collect the relative information. A questionnaire-based survey was randomly undertaken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Grade 1 to Grade 3 through the multi-layer sampling approach. Parents and educational staff are the main target-candidates of the deeply interview. In this way, we can double-check if the collected data stands in the right position. Th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one-way ANOVA. There are five findings.

Finding I, the negative influences of usage of cell phones have been recognized different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adults. There should be negative influences, but need more time for approval

Finding II, 80%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arry cell phones to school. Most take multi-function cell phones as the main type, then smart phones, and just few use basic phones.

Finding III, the cell phone types and weekly pay rates are the main factors to effect students’ human relationship,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s.

Finding IV, the cell phone types and weekly pay rates will turn ou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aused whether the students follow the cell phone usage regulations.

Finding V, for cell phone usage at school, managing instead of banning and proper regulations are what par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expect for.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can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to help educational unit, teachers and parents realize what happen and what influence will be when the students use the cell phones. The proper usage regulations will be built accordingly and reduce the fight-back from the users.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work along and create the win-win at the end.

Key words: the influence of cellular phone use, human relationship interaction,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learning effect, cell phone usage regulations.

(4)

iii

誌謝辭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 葉嘉楠博士,在尋覓指導教授時, 他很肯定的告訴我:「好!你就是第九個,最後一個。」這句話在當時很怕被拒絕的 我聽來,宛如天籟!心中惶恐不安在剎挪間找到定位,嗯!感謝老師願意收我為徒 弟。很抱歉在當徒弟期間只有找老師的麻煩,沒能盡什麼力。再來要謝謝老師在我還 八字沒一撇時,就鼓勵我參加提案審查,如此的看得起我。最後要謝謝老師在論文寫 作期間不斷的給予協助與指導直至論文正式出爐。 碩士論文提案至口試期間,感謝邱冠斌博士、廖益興博士、曾建元博士、胡至沛 博士、魯俊孟博士的撥冗審閱及殷切指正,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本論文能更臻完 善,在此致上衷心的感謝! 求學期間,感謝這兩年授課的教授們:葉嘉楠教授、黃國敏教授、邱冠斌教授、 胡至沛教授,廖益興教授、石振國教授及遠在台東的柯志昌教授,感謝教授們在知識 的啟發及人生視野的啟蒙,使學生受益良多。感謝建國學長推薦我報考中華大學行政 管理學系,在我還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想先試讀看看時,他鼓勵我:你一定可以的, 不用試讀,直接去考就是了。感謝當時的評審老師,為我開了一扇窗,讓我得以一窺 窗外不一樣的人生風景。感謝和我一起上課的同學(一般生及在職專班),給了我一 段歡樂美好的時光。感謝後來和我共學的學弟妹們,你們的好學及專注讓我覺得折 服。感謝這一路走來默默付出為我們服務的系辦-羅小姐。感謝把他們心血結晶的創 作借給我參閱的曉青、怡利學姊及徐老師。謝謝!你們都是我生命中的貴人。 感謝和我同處室的夥伴們,在我進修期間,協助我繼續推展處室的活動。感謝協 助我施測的朋友們,這本論文能順利出爐,你們功不可沒。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出錢 的、出力的,在我忙碌時,忍受所有不便,什麼都將就一點。最後謹以這篇論文,獻 給這一路走來支持我的老師、朋友、同事、家人,紀念我們共同走過的時光。 陳逸嫻 謹誌 101 年 7 月

(5)

iv

目 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名詞界定 7 第四節 研究流程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青少年手機使用之相關理論 11 第二節 青少年使用手機行為探討 19 第三節 青少年手機使用相關研究 34 第四節 校規的理論基礎及手機使用規範探討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o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問卷設計 54 第三節 統計分析工具 57 第四節 深度訪問 59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 62 第一節 信度分析 62 第二節 樣本敘述統計 64 第三節 差異性分析 81 第四節 ANOVA 分析 90 第五節 深度訪問分析 12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34 第一節 結論 134 第二節 建議 151 參考書目 157 附錄一 國中生使用手機調查問卷 161 附錄二 教育部手機使用規範原則 166 附錄三 深度訪談紀錄 167

(6)

v

表目錄

表 2-2-1 國內學童手機使用情形報導彙整表 28 表 2-2-2 國外學童手機使用情形彙整表 33 表 2-2-3 國內外學童手機使用現象與影響對照表 33 表 2-3-1 國內青少年手機使用文獻探討彙整表 36 表 2-4-1 新竹市國中手機使用相關規範彙整表 46 表 2-4-2 國內外學童攜帶手機上學使用規範差異表 48 表 3-1-1 手機使用影響之人際互動分析表 51 表 3-1-2 手機使用影響之身心發展構面分析表 52 表 3-1-3 手機使用影響之學習成效構面分析表 53 表 3-2-1 新竹市公立國中班級數及抽樣分配表 54 表 3-2-2 有效樣本分配表 55 表 3-4-1 訪談對象一覽表 60 表 4-1-1 信度係數參考範圍 62 表 4-1-2 手機使用影響三構面信度分析表 63 表 4-1-3 手機使用影響構面信度之分析表 63 表 4-2-1 調查對象基本資料分析 64 表 4-2-2 手機持有情形 65 表 4-2-3 手機來源分析 66 表 4-2-4 手機使用時間分析 68 表 4-2-5 手機使用對象與功能分析 69 表 4-2-6 手機使用的困擾與擔憂分析 70 表 4-2-7 手機使用影響對人際互動構面意見均值分析 72 表 4-2-8 手機使用影響對身心發展構面意見均值分析 74 表 4-2-9 手機使用影響對學習成效構面意見均值分析 76 表 4-2-10 學校手機使用規範分析 78 表 4-2-11 手機規範內容與罰則 78 表 4-3-1 不同性別國中生手機持有情形分析表 81 表 4-3-2 不同性別手機來源差異分析表 83 表 4-3-3 不同性別國中生手機使用時間差異分析表 84 表 4-3-4 不同性別國中生手機使用對象與功能差異分析 85 表 4-3-5 不同性別國中生手機使用的困擾與擔憂差異分析表 86 表 4-3-6 不同背景變項遵守手機使用規範差異分析表 88 表 4-4-1 不同性別人際互動差異分析表 91 表 4-4-2 不同性別身心發展差異分析表 92 表 4-4-3 不同性別學習成果差異分析表 93 表 4-4-4 不同年級人際互動差異分析表 95

(7)

vi 表 4-4-5 不同年級身心發展差異分析表 97 表 4-4-6 不同年級學習成效差異分析表 99 表 4-4-7 不同手機類型受試者使用手機後在人際互動的差異分析表 101 表 4-4-8 不同手機類型受試者使用手機後在身心發展的差異分析表 104 表 4-4-9 不同手機類型受試者使用手機後在學習成效的差異分析表 106 表 4-4-10 不同手機類型受試者使用手機後在學習成效的差異分析表 108-109 表 4-4-11 不同手機類型受試者使用手機後在身心發展的差異分析表 111-112 表 4-4-12 不同手機類型受試者使用手機後在學習成效的差異分析表 114-115 表 4-4-13 不同背景變項受試者使用手機影響綜合分析表 119

(8)

vii

圖目錄

圖 1-4-1 本研究流程圖 9

(9)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新一波的數位行動通訊革命已逐漸轉換了人們的工作習慣、休閒娛樂,並改變了 對人際溝通的認知。近年來手機的樣式、功能、傳輸方式不斷推陳出新、外型精巧美 觀,且邁入3G 時代,手機可以當成計算機、翻譯機、鬧鐘,甚至還可以拍照、攝影、 收發EMAIL、打電玩、聽音樂,帶給人們生活上許多便捷性。且由於全球電信自由 化與通訊費率逐漸下降的影響,手機的服務已廣為大眾所接受,在講求效率、便利的 生活環境中,手機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型態,成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 本節將從手機普及率了解手機普及的程度,再從國中生使用手機的動機進行瞭解 為何現在國中生使用手機會成為一種普遍性現象,進一步深入去了解國中生使用手機 究竟發生了什麼狀況,對其產生了什麼影響,最後深究此研究之重要性。

一、手機使用普及程度

1997年台灣電信自由化之後,在短短的五年內,台灣行動電話用戶數成長幅度驚 人,於2002 年年底,台灣行動電話用戶普及率位已位居全球第一。依據國際電信聯 盟(ITU)統計,2003年底主要國家(地區)行動電話普及率,我國以每百人111戶, 位居全球第一。 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統計顯示,2010 年底,台灣地區行動電話用戶數達到 2784 萬戶,比 2009 年度淨增加 88 萬戶,用戶普及率為 120%,平均每個人有 1.2 支 手機,較 2009年成長。其中,3G 用戶數已經達到 2/3。「可行動上網」用戶,也逼近 兩千萬戶。顯示行動上網已經越來越普及。至 2011 年底為止,3G 用戶已經增加到總 用戶數的 2/3 以上,成為主流。 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行動上網用戶也快速增加,NCC 指出,可使用行動上網 服務之總用戶數亦達 1,949 萬戶,占行動通信用戶比例提升至 70%,顯見行動上網的 應用正快速融入民眾生活當中,行動上網已成趨勢。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使用行動

(10)

2 數據服務的比例也逐年增加。 對於國內學童使用手機情況,2005年開始才有研究團隊進行調查。根據金車教育 基金會「2005學生使用行動電話情形調查」指出,台灣國中生(12 至 14 歲)有手機 者約63.12%,高中學生(15 至 17 歲)為 70.72%,大學生(18 至 20 歲)更高達 95.38%;金車教育基金會, 根據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2008)所進行的調查, 國小、國中及高中使用手機學童的比例分別佔34.4%、67%及89.6%,金車教育基金會 2011年度調查也發現10到20歲的青少年80% 擁有自己的手機,顯示正值發育時期的 學童及青少年使用手機比例非常高,且逐年增加。

二、手機使用原因

近幾年由於治安不佳,校園綁架、詐騙事件層出不窮,學校門禁管理上狀況頻繁, 歹徒利用家長無法得知孩子是否已經到學校的空檔進行詐騙,帶給工作忙碌,雙薪的 家長們很大的擔憂,許多學校請了保全、校警維護校園安全,如此僅能消極的做到維 持現狀,對於學童的到校、離校與否並不能有效的預防疏失,拜現在科技所賜,資訊 傳播的發達及手機的方便性讓家長對於學童的安全找到了解決的辦法,於是越來越多 的家長會買手機給子女,主要是因為行動電話可以讓父母與小孩隨時保持聯繫進而確 保小孩的安全,另外因家庭結構的改變,雙薪家庭增加,親子相處時間較少,學生放 學時間過早,放學後子女管教是一大問題,因此對家長而言,補習班(才藝班)除了 提高學業成績之外,尚有代為看管子女的功能。家長工作繁忙需用手機作為彼此聯絡 或掌控行蹤的工具。此舉也廣受青少年的肯定與迴響;有78%的青少年表示,擁有行 動電話讓他們更有安全感,有73%則表示,自己曾在緊急時候使用行動電話通知家人 (金車教育基金會,2005)。

三、少年使用手機之利弊

手機作為先進的通訊工具確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如果在校學生能 正確地使用它,例如上網下載學習資料、流覽資訊等,必定可以豐富知識。隨著手機 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帶著手機上學,這給中小學教學和學校秩序帶來了

(11)

3 很大影響,同時,中小學生在校使用手機也顯露出諸多弊端,手機延申出學生的乖張 行為,因為手機價值不菲,經常有學生因為帶了昂貴的手機卻被偷走,為尋找手機指 責同學是小偷,雙方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甚至有同學間為了手機比炫比酷引發不滿 而開打,手機問題可說是現在國中生最常引起紛爭的主因。手機成為繼電腦之後,讓 家長和學校頭疼的新問題。 年輕人過度使用手機,也造成種種問題。多項研究顯示過度使用簡訊(SMS)可能 造成「人際關係變得疏離,也降低了書寫能力,簡略、創新的符號與文字取代傳統的 語句,讓文學的發展越來越淺薄」的問題;金車教育基金會2011公佈學生使用行動電 話調查指出,高達93%的青少年沒帶手機會感到不安、沒人來電會孤單、電話講久會 焦慮,對手機又愛又恨又離不開。65%的青少年沒帶手機出門或是手機沒電,會覺得 焦躁不安。甚至倘若他人沒接手機或電話不通,有59%的青少年會感到焦慮,出現明 顯的成癮症狀。 國內外的調查顯示,青少年由於受到同儕團體的影響,加上衝動控制、時間管理 能力較差等因素,似乎是手機成癮的高危險群。例如,中國的研究發現,近三分之一 的中學生對於手機有強迫性使用的表現,三分之二會因手機關機而持續擔心漏接訊息 (柯俊銘,2009a)。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於2011年公布手機電磁波為 「2B致癌物」,長時間使用手機者罹患腦瘤及聽神經瘤會顯著增加,兒童腦部吸收 電磁波比成人多2到10倍。學生使用手機對健康的影響引起社會大眾擔憂。 兒童福利聯盟(2011)調查國小五年級到國中二年級學童中,發現高達六成三學 童擁有手機,且大多都拿來聽音樂、照相、發簡訊或玩遊戲。有些孩子連上課都在傳 簡訊、上傳照片到臉書,已經嚴重影響到孩子學習狀況。一時之間學童使用手機對於 健康及學習力的影響引起社會大眾的關切,不同的立場有不同的支持或反對意見。

四、問題探討

使用手機是時代趨勢,有關單位對於學生帶手機上學的態度,應該是要管還是要

(12)

4 禁?手機問題在校園內似乎是一項難以處理的課題,許多國家都想要禁止學生帶手機 上學,希望能扼止學生上課使用手機上網、聊天、遊戲、傳簡訊,或者使用手機作弊 等等各項惡習。只是絕大部分的學生並不贊成這樣的禁令! 二十一世紀是服務化的社會,品質第一的時代,教育品質之良弊,不但攸關國民 素質之高低,也是決定國家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指標,義務教育階段是學生身體成長和 知識積累的最佳時期,學生不僅要學習,還要樹立並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國中生正是 累積學習力的重要關鍵,尤其自己本身的自制力尚不太成熟,現在智慧型的手機,不 僅能上網、下載遊戲,且功能日新月異,難保學生不受影響。ACE*COMM(2005) 調查顯示近三成青少年上課中會接聽電話、傳簡訊、上網或玩遊戲,顯示手機的使用 已影響到青少年的學習。 中小學的學生有沒有”非帶手機上學不可”的理由,研究者是教育人員也是兩個孩 子的媽媽,發現學生帶手機到校若沒有規範,確實會產生一些弊端如手機不見,手機 發出聲音影響其他學生學習等問題;但也體認到現在雙薪家庭多或父母的行程變動不 定,家長為了連絡方便或掌握行蹤,要求孩子攜帶手機上學的需求,手機對於親子雙 方確實能提供即時、便利的溝通,不能因負面的報導,未對問題做深入研究、探討, 憑一紙行政命令就給予否定或禁止。然而不容迴避的是,在校園中,越來越多的學生 將手機帶到課堂之上,對教學造成了影響,如何應對這一問題,值得深思。

五、本研究的重要性

回顧過去國內有關手機使用研究多偏向商業調查,如黃宗基(2004)針對青少年調 查行動電話手機品牌忠誠度的研究,及施怡如(2005)探討從生活型態、參考群體影響 對青少年手機使用行為的影響,或針對大學生行動電話使用對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 如張庭譽(2001)、王啟璋(2003)以台灣大學學生為母群,探討大學生的不同關係型態 間,行動電話使用差異及對人際關係之影響。鮮少有對於青少年手機使用後的影響進 行研究。 研究者搜尋台灣碩博士論文網發現與青少年手機使用有關的研究有四篇,廖婉沂

(13)

5 (2008)以台灣地區青少年為研究對象,探討青少年手機使用與成癮因素之相關;秦 永悌(2008)探討高中職學生使用手機行為與人際互動及社會支持的關聯;林佳明 (2008)探討國中學生使用手機背景因素;游敏鈴 陳曉宜 吳佩玲(2007)探討青少 年使用行動電話與同儕間的互動關係,這些研究發現,行動電話是青少年與同儕維繫 感情的重要媒介,青少年透過手機發展出一套同儕間年輕世代的簡訊文化,此研究尚 未發現學生有手機成癮現象。此外針對國中生手機的使用情況研究的著作很少,林淑 美(2007)探討高雄市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手機使用與親子衝突,研究發現手機年 資女生高於男生,年級越高手機費用也越高,而每月的手機費用大多由父母繳納,國 中生因為手機使用而與父母產生衝突頻率占半數之多。 過去研究時,智慧型手機尚不普及,多功能手機大多是商務人士使用,因此青少 年使用手機大多用於聯繫-撥打電話及傳接簡訊,使用率也不高,然而自從多功能手 機及智慧型手機普及,青少年因為高度使用及不當使用手機已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 這個問題值得投入研究,以喚起社會大眾的注意及關切。 本研究試圖從國中生的角度,探討國中生使用行動電話的需求並進一步了解國中 生如何使用行動電話以及行動電話介入國中生的生活後,對國中生生活及學習所產生 的改變,根據研究發現,對手機使用與青少年輔導等提供建議並提供後續研究者深入 研究參考。

(14)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行動電話普及之後,服務內容也愈來愈豐富,行動電話成為青少年,可以擺脫父 母及超越物理空間的限制,拓展出獨立自主的社交空間,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 (Henderson et al., 2003)。 正值求學黃金階段的國中學子,由於此階段適逢身、心 的巨大改變,在課業繁重壓力下,手機的使用對他們的生活、學業、身心理健康、人 際社交等層面上究竟產生了什麼影響?是產生正面效益?亦或造成負面影響?一直 以來是社會輿論廣泛探討的話題。 新竹科技城是手機代工的重鎮,一般的市民對手機的接受度較高,樂於嘗試新科 技,手機普及率為 93.97%(新竹市統計要覽,2011),加上研究者在新竹市服務, 特選擇新竹科技城 15 所公立國民中學,針對國中生使用手機的情形進行問卷調查, 希望透過本研究了解國中生行動電話使用現況及使用行動電話對生活造成的效益? 根據文獻探討確立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如下: 1. 了解新竹市公立國民中學國中生使用行動電話的現況。 2. 探討新竹市公立國民中學國中生使用行動電話對生活帶來的正負面影響。 3. 根據國中生對手機規範的認同度,提供新竹市公立國民中學制定國中生使 用行動電話規範參考及建議。 4. 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建議以供教育當局作為決策參考,並提供後續研究者 深入研究參考。

(15)

7

第三節 名詞界定

為了使研究中所用的變項名稱在意義上能更為明確,以下分別將「青少年」、 「國中生」、「同儕關係互動」、「手機依賴」等名詞加以界定,說明如下:

一、青少年

所謂青少年(adolescence)是指自青春期或性生理成熟期到成年期之前為止。處 於此階段之青少年,會面臨身體、心理及社會多方面的改變。該階段發展主要在建立 自我、性別認同、情感獨立、建立關係、探索自己未來前程,並學習做選擇、發展個 人意識型態及道德觀、參加團體、接受個人身體及性徵之改變 (王淑芳等譯, 2002; Santrock, 2002)。

二、國中生

國中生的年齡介於 12-15 歲之間,屬於青少年期之前期階段,其生理、心理產生 急劇變化,加上升學主義帶來的壓力,承受著許多壓力,如這些壓力未能得到適當的 紓解,將對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 (蔡嘉慧,1998)。本研究對象所指國中學生,係指 一百學年度就讀新竹市各國民中學一至三年級學生。

三、同儕關係互動

國中生因欲尋求獨立自主而與同儕相處的機會增加,受同儕的影響亦增加。對國 中階段的青少年而言,同儕團體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其人際關係會轉變成以同儕 為重心;其常花許多時間和朋友、同儕相處、說話;雖然父母會影響青少年自尊的培 養,但同儕團體的想法與反應會更強烈的影響青少年對於自我的感受。

四、一般手機:

能撥打電話、傳接簡訊。

五、功能手機

可以執行一些應用程式,有許多功能如撥打電話、接發簡訊、鬧鐘、照相、電玩

(16)

8 遊戲、聽音樂、下載圖片,但不能上網。

六、智慧型手機

有許多功能,可上網下載。專業說法:它具有獨立的作業系統以及良好的用戶介面, 它擁有很強的應用擴展性、能方便隨意地安裝和刪除應用程式;智慧型手機擁有超大高畫質 觸摸屏,能隨時調用鍵盤來進行觸摸手寫,能進行多任務操作,並且擁有強大的多媒體、郵 件、上網功能,能完全替代像 MP3 、 MP4 和 PDA 這樣的傳統便攜式設備;智慧型手機能替 代個人電腦處理辦公事務和其他事務,它能與網路保持時時地無縫連接,能隨時切入網路, 並且能與電腦、筆記本電腦等其他設備同步資料。

七、手機依賴

每天花太多時間在手機上,已明顯影響工作、課業與人際交往。手機成癮的人常 常表現出下列現象:無法使用手機時就會心浮氣躁,全身都不對勁;三不五時就在確 認有無簡訊或來電,怕自己不小心漏接;沒有接到他人電話時,會反覆檢查手機是否 有開機;未能立即接到回音,整個人會魂不守舍,情緒變得憂鬱、焦慮;無時不刻就 在找機會使用手機,即使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立即通知別人;明知場合不宜打手 機,卻不願忍耐,寧可冒險或違規;全無視時機是否合適,講起手機就渾然忘我,忽 略旁人的感受;用手機處理生活中所有的事務,沒有手機就什麼都不行(柯俊銘, 2009b)。

(17)

9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流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研究題目的討論與擬定、確立研究 動機及目的、文獻資料的蒐集、文獻分析;第二階段為確定研究架構及研究對象、問 卷編制與修訂、正式問卷調查;第三階段為問卷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研究結論與建議、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本研究之流程圖如下所示: 圖1-4-1 本研究流程圖

(18)

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新竹市十五所公立國民中學國一至國三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為使樣本 具代表性,依北區、東區、香山區三個區,依班級數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按比例抽 取七所學校,每校每年級抽取兩班進行問卷調查,預計選取國一至國三學生共 42 班, 發出問卷約 1260 份。

二、研究限制

研究結果因時空背景不同,不足以反映整體現象。本研究的進行除了受限於時 間、經費及研究者等因素之外,尚受限於以下幾項因素: (一)僅以新竹地區國中學生為樣本,所以本研究的結果可能不適用來推論其他縣市 或其他區域的國中學生。 (二)本研究採用研究者自編問卷,在問卷設計上除了參考文獻資料及報章、期刊外, 並諮詢國中學生、家長、老師之意見,加以綜合整理,仍恐有疏漏而限制了本研究的 普遍性。 (三)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方式,對於填答者當下情境無法掌控,因此所得之資料受 限於填答者對事實的反應程度,可能因時間、環境、制度變遷而影響填答內容。

(19)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青少年手機使用之相關理論,第二節青少年使用手機 行為探究;第三節為青少年手機使用相關文獻探討,第四節為校規的理論基礎及手機 使用規範探討。

第一節 青少年手機使用之相關理論

本章節透過行動電話的特性、人際互動理論及社會支持理論來了解手機如何深入 青少年的生活,和青少年的人際關係連結,進而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行動電話的特性

(一)可以突破物理空間的限制,隨時與他人聯絡

許多行動電話的研究,不約而同的強調它可以突破物理空間的限制,讓人不管在 行進間或當下的空間,隨時能與他人聯絡(Leung & Wei, 2000;Fortunati, 2002; Henderson et al., 2003;Ö zcan & Koçak, 2003),義大利學者 Fortunati(2002)進一步 闡釋,行動電話不僅是改變了社會,也連帶的改變了社交生活的框架,因為透過手邊 的行動電話,人們可以突破時空、場域和距離,立即抽離當前的環境,自主的選擇和 想要聯絡的對象互動。

(二)具有「微協調」功能,即時可得

Ling and Yttri(1999)分析顯示手機具有工具性的「微協調」功能

(Micro-Coordination),此功能在雙薪配偶間相當普遍,微協調具有三種形式,一是基 本協調(Basic Logistic),例如請對方回家順道買個東西;第二是「軟化」時間

(Softening),像快遲到時趕快通知對方;第三則是積極確實安排作為確定之用,例如 兩人先約好時間地點,到時再以手機確認。而手機具有的即時可得性(Instant

(20)

12 於社會性、情感性的通訊上,便成為所謂的「超協調」(Hyper-Coordination),讓青少 年透過手機感覺與同儕緊密相繫(引自王啟璋,2003)。

(三)可以跨越公、私界限,自主建構溝通場域與社會網絡

以往的生活環境,絕大多數的社交都是在公領域中進行,因為公領域提供了人們 接觸互動的機會,但新媒介如網際網路和通訊產品等卻改寫了這個定律。行動電話超 越的限制又更甚於新媒介,因為除了突破時空限制之外,其立即性、移動性更進一步 讓人不管身在何處,都可以跨越公、私界限、隨時隨地(any time, any where)與他人 聯繫,行動電話的特性延展了社交的空間和資源,也因此改寫了社交模式,但所增加 的資源部分卻來自入侵公共空間(Fortunati, 2002)。傳播學者哈伯瑪斯指出,「公 領域和私領域的分野⋯也正是成人與青少年的認證」,因為行動電話打破公、私領域 的界限,所以也模糊了青少年與成人間的權限,不管它的使用者成年與否,使用時自 主建構溝通場域與社會網絡(Fortunati, 2002)是不受影響的。

(四)永恆地址,可攜帶式、語音式的媒介,不受干擾與控制

行動電話能做為個人的「永恆地址」,不論搬遷變動,仍在人際網絡中保有一 個連繫的定點,減少人們因為分離而感到痛苦或疏離。行動電話讓人們到了新環境 後,不至於變得孤立,並及時填補空間上的距離,不但維繫了既有的情誼,還發展了 新的人際關係(Leung & Wei, 2000;Fortunati, 2002;Henderson et al., 2003)。

對於行動電話這類可攜帶式、語音式的媒介,適合帶出去與同伴交誼,歐洲研究 (Suess et al., 1998)也顯示,芬蘭、瑞士、西班牙的青少年幾乎是隨身攜帶,他們不 但用行動電話來安排時間,同時,行動電話也有如提供了一處私人討論的空間,他們 可以帶著在自己房間中使用,而不必擔心會被父母或大人干擾與控制。Ling(2000)認 為,由於手機的立即、獨立、點對點的通訊特性,使得青少年無須受制家中的固定電 話而直接與同儕互動。

(五)隨時保持連線,溝通暢通無阻

(21)

13 行動電話確保青少年與同儕團體保持連線,Henderson (2003) 等學者針對使用行 動電話的青少年之研究指出,「行動電話是社交生活的必需品」,已成為「青少年累 積或交換社會資本的經濟工具」,因為「行動電話可避免自己被排除在團體之外」, 有「促進並維繫其社會資本」的功能。

二、青少年人際發展理論

青少年正處於人生發展中重要的階段,這時期的青少年會因欲尋求獨立自主而增 加與同儕相處的機會,因此受同儕的影響亦增加。一般來說,與同儕團體維持良好的 關係有助於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正向發展。Savin-Williams等人(1990)的研究中指出, 同儕關係中有兩個面向是與青少年高度的自我評價有強烈的相關性:親密的友誼、以 及能被同儕團體的所接受。反之,若青少年缺乏親密的友誼,或是受到同儕團體的排 拒,則表現出低自我評價。 Sullivan認為「人際需求的滿足」對個體的發展最重要,強調焦慮產自不安全感, 特別是在人際關係上,恐懼不被人接納,而因此感到孤獨和寂寞,其理論從社會學與 人類學的觀點提出兩個基本假設:1.個體生存的空間中存有一個「人際場域」 (interpersonal field),對所有人都會造成影響,雖然在不同階段會有改變,但卻是個體 活動的重要成分;2.人際溝通不良所造成的焦慮會導致個人的心理失常(引自范傑臣, 2003)。 Sullivan 以人際的觀點將人格發展劃分成七個階段,分別為嬰兒期、童年期、少 年期、前青年期、青年早期、青年晚期、成年期(韋子木、張榮皋譯,2000)。但因本 研究對象為國中生, 因此就青年期三階段進行探討:

(一)前青春期

前青春期(Preadolescence)發生於9-12歲,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及滿足與同儕 間親密關係的需求,在此階段青少年會以個人、家庭或同儕好友的價值標準評量自 己;這階段的孩子如果沒有要好的朋友,就會產生寂寞孤單的感覺,並可能因此發展 出自卑、孤立,並解一生中可能都會持續這種痛苦的感覺,甚至難以應付未來的人際

(22)

14 關係(黃德祥,1997)。

(二)青春早期

青春早期(Adolescence)發生於13-17歲。此階段個人在生理上的發展已趨近成熟, 且在前階段對於同性親密需求已轉移至異性交往上,情慾動力機制(Lust Dynamism) 影響了大部分的團體活動內容,青少年在此階段必須平衡三個需求:個人安全感的需 求(免於焦慮)、親密的需求以及對情慾滿足的需求。安全是指個人對自尊和個人價值 的感覺,這階段青少年的自我價值建立在對異性的吸引力及表現上,所以當青少年覺 得他們對異性缺乏吸引力或落後同儕,將會打擊他們使其自我評價低落。此時期的另 一個衝突則是來自於不知如何妥善處理孩子性問題的父母;Sullivan 指出,父母如果 經常採取嘲笑或其他阻止行為,則更容易摧毀青少年的自我形象(黃德祥,1997)。

(三)青春晚期

青春晚期(late adolescence)發生於18-20歲。此階段所關注的焦點乃為是否能在一 穩定的人際關係中,發展出令人滿意的活動,由於教育與學習的機會,開始主動解決 人際關係與性衝動之間的衝突,Sullivan認為,健全的發展為成人,賴於青少年的自 我尊重與對他人的尊重。對於青少年發展來說,親密關係(Chumship)才是青少年發展 的重要動力,如果沒有親密關係將妨害未來人際關係的發展與維持。青少年為了克服 焦慮轉而試圖與異性建立關係,是瞭解異性與學習與異性相處的重要歷程(Burger, 1993;黃德祥,1997) 根據 Sullivan 的人際關係理論,靑少年正處於尋求自我價值與獨立的過渡期,與 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正向的人際互動,對奠定其未來健康人格的基礎亦相當 重要且不容忽視。當青少年感覺到他被重要關係人所接受、尊重與關愛時,可使青少 年相信自己是被關愛、被尊重、具有價值,以及屬於該社會網絡中之成員(陳嬿竹 2002)。對國中生而言,父母、手足與同儕對其而言均是重要的關係人。此階段的孩 子如果無法學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將發展出較負向的自我評價及孤立的人格,也 因此更需要從與他人的人際互動中建立自我認同並得到歸屬感。國中生運用手機的便

(23)

15 利性及微協調性,使得他與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得以超越時空限制,不分公、私領域, 不受干擾,隨時保持連線。青少年的人際關係網絡因手機而不斷延伸,父母對青少 年子女的控制卻可能越來越薄弱(Kandel1,2001)。青少年可能藉著手機的便利性試圖 避開家長的監督與同儕團體建立平行的通訊網絡,爭取朋友的認同(Ling& Yttri,2002),或者透過手機品牌、服務、功能的比較與交流,建立自己的地位與認同 (Green,2002)。

三、社會支持理論

在青少年時期,除了人際互動外,社會支持也是影響青少年尋求自我認同與團體 認同的一項重要因素。青少年時期藉由人際互動找出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定位,透過同 儕所給予的認同與關懷,建立自我認同及得到歸屬感,而此種歸屬感便屬於社會支持 的一部份,透過社會支持可以加強個人在情緒、認知、判斷與自我認同的建立,因此 社會支持在青少年的同儕互動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范傑臣,2003)。 「社會支持」為當前社會學發展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因為它對於個人之意見 形成、做決定、獲取訊息及尋找同儕、伴侶等均有重要的意義。對正處在青少年階段 前期的國中生而言(12-15 歲),被團體接納及成為團體的一員、在團體中佔有一席之 地對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增加其情緒的安全感,亦會影響其學業表現、身心 社會發展、健康與生活(Colarossi,2001)。因此,社會關係(包括與家庭、同儕、學校 等)的發展與轉變是必經過程,更是此階段的重心(Cotterell, 1996)。社會支持具有以 下五個意涵: 1. 社會支持能夠滿足個人基本需求、獲得情感、自由表達感受。 2. 社會支持使個體相信自己是受到重視和尊重,是團體中的一分子,增進其歸 屬感,有助於個體的生活適應。 3. 社會支持的類型有:情緒性、認知性與物質/實質性支持三類。 4. 社會支持的來源:社會資源(如學校)、個別的社會網路(如同學、朋友)、 重要關係人(如父母、手足)三種。

(24)

16

5. 社會支持需個體透過與別人的互動而獲得。

以下就社會支持理論五個面向:1. 基本概念2. 功能3. 類型4. 來源5. 互動性意 義。加以論述:

(一)社會支持的基本概念

1970 年代以來,西方學者 Cassel & Caplan 開始探討社會支持概念,引起許多 研究者開始探討社會支持對人們身心健康的效果。Caplan (1974)認為社會支持為個人 自正式或非正式關係中所獲得的支持,而此支持可能是在情緒、認知或物質的,因此 社會支持能夠滿足個人基本需求、獲得情感、自由表達感受、確認個人身分與價值、 分擔工作、同時還有助於處理情緒和衝動。Cassel 的看法亦與此類似,惟其不同的是 其又進一步提出社會支持提供者主要來自於初級團體,包括家人、親戚、朋友、鄰居 與同事等(Cassel,1974:471)。Antonucci (1985) 則認為「社會支持」是指自個人 社會網絡成員獲得、提供和互換實際協助的情形;強調社會支持是來自於社會網絡成 員。

(二)社會支持的功能:

Cobb(1976)認為社會支持具有以下三種功能:它使個體覺得自己是受到照顧 和關愛的;它使個體相信自己是受到重視和尊重的;它使個體確認自己是屬於溝通網 絡(Network Communication)中的一份子(引自 Coleman, 1988)。李素菁(2002) 則 認為社會支持具有以下功能:增進情緒的穩定— 經由別人的關心、鼓勵,可產生正 面積極與健康、愉快的情緒;增進認知廣度— 由別人提供有效的資訊、經驗、解決 問題的訊息,對於解決困難情境、消除壓力有莫大的幫助。因此,社會支持可說是兼 具初級與次級預防功能,除可預防小問題釀成大的壓力事件而傷害身心健康外,當個 人面臨生活上的問題或壓力時,則可能因有足夠的社會關係網絡及社會支持而使有較 好的適應能力,以及較高程度之心理健康、對於生活滿意度亦較高,而且快樂感亦較 高(Gottlieb, 1983;魏心怡,2001)。

(25)

17

(三)社會支持的類型

Caplan (1974)、Jocobson(1986)將其分為三類:情緒性、認知性(cognitive support) 與物質/實質性支持(material support);其中情緒性支持指給予自信、關愛、肯定、 同理心、鼓勵、安慰等;讓人覺得被尊重、接受和保護。認知性支持指幫助被支持者 分辨、瞭解問題,並協助其改變;如提供訊息、忠告、知識與指正等。實質性支持則 是指直接給予物質或具體的服務以幫助他人解決問題,如金錢給付,協助家務、或代 替他人處理困難。

(四)社會支持的來源

Swindle(1983)提出三種社會支持來源:(1)社會資源:如學校、社團或教堂;(2) 個別的社會網路:如同學、朋友、或同事;(3)重要關係人:如父母、手足、或重要他 人。Felner(1984)則將社會支持分為:(1)正式的支持來源:學校的校長、老師、諮商 人員等;(2)個別的社會網路:如同學、朋友或同事;(3)家庭支持:家庭成員(引自林 杏真,2002)。Thoits(1986)認為社會支持是由個體的「重要他人」,包括家人、朋友、 鄰居、同事、親戚等,所提供有益的因應助力,包括情緒性、工具性及訊息性的協助。

(五)社會支持的互動性意義

Caplan(1974)認為社會支持是指個人與他人互動過程中,所獲得的精神情緒、認 知與物質上的回饋。 國內學者邱瓊慧(1988)則從互動的觀點歸納出,社會支持為個體透過與別人的互 動而獲得各種不同類型的支持,這些支持可以幫助個體滿足個人需求,或在壓力情境 下得到最佳適應。透過社會支持可以加強個人在情緒、認知、判斷與自我認同的建立, 因此社會支持在青少年的同儕互動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范傑臣,2003)。 青少年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各方面發展與改變最大的階段之一,對於國中生而言更 是自我認知與家人關係轉變、同儕與社會關係發展等新的轉變與成長的契機;能得到 家人與同儕的支持,不管是「訊息性支持」、「情緒性支持」或「實質性支持」對青

(26)

18 少年的成長與發展影響更是明顯。 研究顯示國中生若在面臨課業壓力時能獲得較多的家庭支持、同儕支持和學校老 師的支持,那麼其身心健康和幸福感較高、愈快樂、愈有助於減緩生活壓力、身心適 應較佳。鄭麗珍 (2001) 認為對青少年學童而言,「家庭」是其身心發展與成長之最 重要初級社會生活場域,家庭中的生活經驗對學童青少年的行為、情緒與認知發展的 模塑影響甚鉅;青少年生活適應的結果實則反映了其家庭生活的品質。研究發現國中 生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為父母、師長、同學,而支持方式則以情緒支持、訊息性支 持或工具性/實質性支持為主(邱瓊慧,1988;李欣瑩,2001;李素菁,2002);林 杏真(2002) 研究自傷青少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自我強度的發展及其關係的研究 結果顯示,有自傷行為的青少年在「工具性支持」、「情緒性支持」及「訊息性支持」 上皆少於無自傷青少年,亦即有自傷青少年比無自傷青少年擁有較少的社會支持。(鄭 照順,1999)也發現適當的同儕支持可降低青少年沮喪、焦慮及暴躁等現象的發生, 減輕身心症狀。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需要學習有效參與社會所需的知識、技能與態 度,因此,個體在向家庭外尋求獨立、自主的同時更需要同儕的支持(郭靜晃,2000) 而手機正是青少年跨越時空限制的最佳媒介,使他們能及時的得到精神的滿足與情感 的慰藉,是青少年獲得社會支持與發展人際關係不可或缺的媒介。本研究將進一步探 究青少年手機使用行為對於發展人際關係與獲得社會支持其所受到的影響是正向或 負向。

(27)

19

第二節青少年使用手機行為探討

對青少年而言,網路是另一個人際場域;在網路世界中,人際互動具備了隨時參 與的可能性及自我的選擇性與匿名性,人與人的互動與交往沒有現實世界中外在長相 所造成的壓力,可以自在地發展新的人際關係而不致於感到自卑(翟本瑞,2000)。另 一方面,網路也能讓青少年認識大量且不同類型的網友、聊天談心事,而無須直接面 對他人,可以降低面對時的焦慮感。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學業、人際挫折或孤立等問題 而感到焦慮時,網路提供愛、情感、以及實質上的滿足感,因而青少年不僅將網路視 為情緒的調節,更將網路視為逃避焦慮的另類選擇(張培新,2002)。 拜科技發展所賜,手機不但結合了網路的特性更因為其便利性及貼身性使得這種 人際互動通暢無阻,手機滿足了青少年生活中的情感需求,豐富了他們與他人溝通的 方式,增加他們與他人交往的時間。

根據英國「青少年研究基金會」(The Trust for the Study of Adolescence, TSA) 研究顯示,大多數家長認為手機能促進青少年的人身安全。父母提供子女手機,主要 動 機 多 半 是 安 全 考 量 ( 或 是 擔 心 成 狂 , 不 信 任 社 區 環 境 與 學 校 老 師 的 照 顧 能 力)(Gournay,2002),如父母要確定子女在外的行蹤,或者利用手機處理親子關係。平 時父、母忙於工作,子女忙於課業與同儕活動,手機通訊可以掌握、協調雙方零碎的 時問,進行親子互動,包括談心、連絡、交換訊息。因此,家長在子女上中學時會買 手機給他們,除了藉此瞭解他們的行蹤外,在發生緊急狀況時也方便聯絡,此舉廣受 青少年的肯定與迴響;有 78%的青少年表示,擁有行動電話讓他們更有安全感,有 73%則表示,自己曾在緊急時候使用行動電話通知家人(金車教育基金會,2005)。

一、青少年手機使用現況

在國內,受到費率降低的影響,加上業者把青少年納為促銷對象(信燕興,2001), 青少年族群已大量使用行動電話,調查報告發現手機的使用年齡層不斷下降,手機功 能的創新以使的手機不再只是單純的人際互動媒介,甚至改變了青少年與人互動模式 及學習生活。以下就青少年手機使用現況進行探究:

(28)

20

(一)青少年濫用手機情況嚴重,用途偏離原先使用動機

根據 ACE*COMM 在 2005 年針對美國 1000 位青少年進行發佈的線上調查顯 示,美國青少年濫用手機的情況頗為嚴重,有 38%的受訪者在上學時間發送文字簡訊 (SMS),30%的人更在上學時間玩手機遊戲,另外還有 26%的人透過手機打電話給 父母不建議交往的壞朋友(資策會 FIND,2005)。美國青少年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 間,跟每日的運動時間相等。這份報告還指出,美國的青少年家長十分關注 12 歲以 下兒童使用手機的情況。但是手機的應用已經成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調查 顯示美國青少年寧可不看電視,也不願意被父母處罰不用手機。更有 27%的青少年寧 可放棄上網或是聽 iPod 的 MP3 音樂,也不願意被限制使用手機。

(二)手機對青少年學習產生影響,把玩手機遊戲當作休閒

本來青少年沉溺於網路一直是老師家長為之頭疼的問題,雖然反復教育,但網路 遊戲、網上聊天仍然像磁石一樣吸引著青少年。近幾年來手機的功能不斷升級,尤其 是 3G 手機的推出,實現了視頻通話與高速無線上網,功能越發完善,手機無線上網 比電腦更普及,比電視更易維護且更易攜帶。林希展等(2001)探討台灣大學生的手機 使用,研究發現當青少年對課堂內容感覺枯燥乏味時,就會用手機玩遊戲、發短信, 甚至通話,手機已成為學生上課時打發時間的工具,近三成青少年上課中會接聽電 話、傳簡訊、上網或玩遊戲。 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帶著手機上學,引發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兒童福利聯盟 (2011)調查發現 57.1%學童每天手機講電話時間不到 5 分鐘,反而是用手機來聽音 樂(77.1%)、照相(69.5%)、玩遊戲(63.6%)、61.9%會發簡訊(61.9%)、錄 影(44.0%)、下載音樂或檔案(22.3%)、上網(11.2%)。調查顯示越沈迷手機 的學生,學習時間越少。擁有手機學生有 37%每天的自修時間在 30 分鐘以內,沈迷 手機更深者,自修時間在 30 分鐘以內的高達 50%,手機減少了青少年學習的時間。

(29)

21 (註)1 手機成為學童的消遣玩具,佔用了學生業餘的時間,影響了課堂的學習,也占據 了學生鍛鍊身體、放鬆心情的課間休息時間。

(三)學生自制力薄弱,家長、老師又無從監督

中小學生在校使用手機也顯露出諸多弊端,因為手機使用的可移動性且由於手機 體積小又具靜音功能,許多家長、老師根本無從監督,孩子用手機玩遊戲、聽音樂、 上網,更有甚者,個別學生利用手機考試作弊,以短信的形式相互發答案,嚴重違反 紀律。國中生處於未成年階段,辨別和抵禦誘惑的能力相對較弱,面對手機騷擾、不 良短信、自己沒有能力進行過濾,這些都使國中生原有的生活秩序與生活內容發生了 變化,甚至出現各種負面影響。手機延申出學生的乖張行為,因為手機價值不菲,經 常有學生因為帶了昂貴的手機被偷走,為尋找手機指責同學是小偷,雙方一言不合就 大打出手,甚至有同學間為了手機比炫比酷引發不滿而開打,手機問題可說是現在國 中生最常引起紛爭的主因,成為繼電腦之後,讓家長和學校頭疼的新問題。

(四)通話費超出預算成為經濟上的負擔

隨著青少年使用手機的普遍,所衍生出來手機話費的問題也逐漸產生出來。金 車教育基金會2005年調查發現:不少青少年為擺脫家長的監視,寧願花高費率的行動 電話,躲在被窩裏打電話。超過五成有手機的學生,夜間不會關機;近四成的學生手 機族會用行動電話在深夜聊天,且隨年齡而逐步攀升!而有49.46%的學生手機族每月 話費超過500 元;19.03%更高達1000 元以上。大學生62.9%每月話費超過500 元, 超過1000 元者有30.1%。

根據2005 年世界無線應用論壇(Wireless World Forum)行動通訊年度調查報告 指出,有72%的英國民眾擔心,行動電話的普及將可能使孩子陷入負債的危機。起因 於商家推出各種免費遊戲,但其中卻附帶了使用者可能沒注意、或標示不清楚的條 1 註:聯合新聞網 (2001) 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YouthLibFront/YouthHumanRights/hr15.htm

(30)

22 件,造成青少年使用後收到高額付款通知的問題產生。手機多元、方便操作的功能, 也促使青少年可以輕易地下載各種影音資料,卻因缺乏完整的把關機制,讓青少年可 能誤入業者精心包裝的手機陷阱,最後才知需花費大筆的下載傳輸費用。 南韓當局從 2007 年開始,要求青少年申請手機時,需附帶一份帳單協定,也就 是限制青少年每月的手機費不得超過四萬韓元(相當於台幣 1300 元),因為根據南韓 政府統計,全國六百萬青少年中,有四百萬人擁有手機。其中每個月手機費超過十萬 韓元(相當於新台幣 3500元)的人有十萬人,造成家庭財務負擔(Melanson,2006)。

(五)手機電磁波、螢幕及過度使用對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影響

使用手機對人體到底有多大危害,目前沒有定論,但有不少研究顯示對健康有風 險。2008 年 9 月 25 日 美 國 匹 茲 堡 大 學 癌 症 中 心 主 任 Dr. Ronald Herberman 與 阿 爾 巴 尼 大 學 健 康 與 環 境 中 心 主 任 Dr. David Carpenter 到 美 國 國 會 針 對 手 機 安 全 討 論 聽 證 會 作 證,他 們 提 出,許 多 學 術 報 告 提 出 使 用 手 機 可 能 危 害 健 康,成 人 使 用 手 機 罹 患 腦 瘤 增 加 二 倍;二 十 歲 以 下 青 少 年 使 用 手 機,罹 患 腦 瘤 將 增 加 一 般 的 五 倍,而 電 磁 波 比 成 人 更 易 穿 透 深 入 至 五 歲 孩 童 或 青 少 年 的 腦 部 。 一些資料研究表明低強度電磁輻射長期照射會引響機體健康,諸如頭痛、頭昏、 乏力、失眠、脫髮等症狀。長期使用手機可引起神經衰弱症狀發生率增加。世界衛生 組織也於 2011 公佈手機電磁波為「2B 致癌物」,長時間使用手機得腦瘤及視神經瘤 顯著增加,兒童腦部吸收電磁波比成人多 2 到 10 倍。 E-ICP 2002,工研院經資中心 ITIS 計劃整理 (2002)除了電磁波的影響外,隨著 手機技術的發展,手機屏幕從最初的單色到現在的彩屏,人們對手機的使用從“聽” 逐漸轉變為“看”。長時間使用手機、螢幕亮度差異也造成眼睛疲勞的現象。主要症狀 表現為眼睛幹澀、模糊、甚至有疼痛的感覺。長時間使用手機會造成國中生視力衰退。 國內外的調查顯示,青少年由於受同儕團體的影響,加上衝動控制、時間管理能力較 差等因素,青少年似乎是手機成癮的高危險群。例如,中國的研究發現,近三分之一

(31)

23 的中學生對於手機有強迫性使用的表現,三分之二會因手機關機而持續擔心漏接訊息 (柯俊銘,2009a)。 另外手機短訊中,各種詐騙、色情電話和無聊簡訊令人防不勝防,國中生正處於 青春發育期,心智尚未成熟,而且沒有社會經驗,很容易上當受騙或是陷入不良簡訊 的泥沼無法自拔。透過手機青少年過早接觸社會,也促使「童年消逝」。過度使用手 機不但會影響國中生的身體健康更不利於心理健康。 很多使用手機的人們,都容易患上所謂的手機綜合症。 隔幾分鐘就會想要去看 看手機是否有新信息或新電話,別人的手機響了,就會急忙去看看自己的手機。人變 得異常敏感、焦慮,久而久之就很可能演變成輕度的 神經衰弱,不僅對身體造成危 害,還對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了影響,身心俱疲。(註)2 西班牙巴塞隆納心理學家Anderes Gonzalez(2003)則指出年輕人會覺得手機得到 訊息愈多帶給他們愈高的名聲,表示他們是受歡迎的,因此超過15%的年輕人連晚上 睡覺都握著手機,以便可以回簡訊(引自廖婉沂,2008)。 兒童福利聯盟(2011)調查也發現四成左右學童已出現程度不等的手機成癮現 象,48.7%學童曾經因為出門後發現沒帶手機,而感到緊張、渾身不自在,或很想回 家拿;43.7%學童曾經邊吃飯邊用手機打電話、玩遊戲、傳簡訊、上網;40.9%學童 就算爸媽要他睡覺,他還是會躲在被窩裡用手機偷打電話、玩遊戲、傳簡訊、聽音樂、 上網、下載遊戲、下載音樂。

格瑞那達大學人格和心理評鑑處遇系(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treatment)成癮心理專家 Francisca Lopez Torrecillas (2007) 研究發現,研究調查格瑞 那達首都數百位18-25歲年輕人,發現 40%的年輕人承認每天使用手機超過 4 小 時,他們覺得如果漏接手機或簡訊會有罪惡感,而感到沮喪和失落,Francisca Lopez Torrecillas 指出手機上癮不像其他酒癮或毒癮者有身體症狀,較影響心理層面因此容 易被忽略,而上癮者容易疏忽重要的生活活動、與朋友家庭疏離,當手機不在身邊時, 2 註:取自 http://www:twbbs:net:tw/786639:html

(32)

24 會不斷想,而不管因為什麼原因關掉手機,會讓他們焦慮、易怒(irritable)、睡眠失常 或失眠,甚至有顫抖和消化不良的問題。Diana James 的研究團隊預測手機上癮症將 超過網路成癮,因為人至少可以離開電腦,但手機卻可以一直隨身攜帶。

(六)人際溝通以傳簡訊為主,對社交行為產生負面衝擊

方潔如(2006)引述英國電信管理局 Ofcom(2006)研究報告指出,英國 12-15 歲 青少年中有 82%擁有手機,8-11 歲兒童的手機持有率則將近五成(49%),這 8-15 歲手 機族每週平均打 8 通電話,發 25 則簡訊。英國的年輕人視手機為自我定位的重要元 素,由於手機為私密的個人通訊設備,故能提供行動與通訊的自主,當青少年不想說 話或不方便說話時,就會利用文字簡訊聯絡。 兒盟(2011)調查也發現,五成二學童傳簡訊是用來跟同學朋友們討論功課或聊 天;四成是跟父母聯絡。國小學童比較會與爸媽、家人傳簡訊;國中學童則較會跟朋 友、同學傳簡訊。學童愈來愈慣用簡訊,再加上智慧型手機推出了許多免費的簡訊 APP 推波助瀾,讓國內小小社交機器人似乎正隱隱成形中,容易對溝通、社交行為產 生負面衝擊,值得父母及學校進一步關注。 從以上學童使用手機的行為發現青少年不管是因為手機使用不當或分辨力不 足,其使用手機產生的負面效應已影響到青少年的經濟、身心健康及學習生活,是不 得不重視的隱憂。研究者將進一步探究國內外學童使用手機所面臨的問題是否有差 異。

二、國內青少年手機使用現況

對於國內學童使用手機情況,從 2005 年開始金車教育基金會、兒福聯盟及台灣 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等民間團體開始針對全國國小及國高中學生進行台灣學生使 用行動電話問卷調查,調查發現整理如下: (一)

金車教育基金會台灣學生使用行動電話調查發現

(金車教育基金會, 2006,引自廖婉沂,2008):

(33)

25 1. 學生半數以上皆有行動電話 研究發現十一歲至廿歲的青少年有66%擁有專用行動電話,辦理行動電話最主 要的原因是自己需要(77.02%),其次是父母要求(12.16%)。在擁有行動 電話的學生中,以高中生最愛傳簡訊,53%每週傳6 則簡訊以上,21%則高達 16 則以上。他們也是最愛在上課時傳簡訊的族群,高達42%。 2. 帳單由父母繳納 不少青少年為擺脫家長的監視,寧願花高費率的行動電話,躲在被窩裏打電 話。超過五成有手機的學生(58.88%),夜間不會關機,近四成的學生手機族 會用行動電話在深夜聊天,且隨年齡而逐步攀升!20%大學生手機群,每晚至 少一通熱線。而有49.46%的學生手機族,每月話費超過500 元。19.03%更高 達1000 元以上,大學生62.9%每月話費超過500 元,超過1000 元者有30.1%, 均較去年高。由於學生打工現象比以往來得多,但電話費大多由父母支付 (70.1%),僅有26.54%由自己付錢。 3. 多功能媒體與手機結合 雖然,手機功能五花八門,推陳出新,但學生最常使用的功能還是以撥接電話 (87.33%)、傳接簡訊(63.53%)及及鬧鐘(46.28%)、照相(33.04%)與 電玩遊戲(26.93%)。同時也發現由於鬧鈴聲多變化與照相手機畫素漸高,使 用比率比2005年(鬧鐘33.7%、照相21.2%)提高12%。 4. 七成學生擔心手機通話費帳單過高 使用行動電最大的缺點與困擾來自電話費增加(70.8%),也由於行動電話個 人資料的外流,青少年擔心電磁波(60.93%)與詐騙集團(42.51%),以及 商業廣告太多(20.88%)與色情電話及簡訊(17.43%)。也因為話費太高, 有55.44%的手機學生族會遭到父母的告誡,其次是節省生活費(19.73%), 來補貼話費支出。 5. 近七成的學生出現手機依賴的現象

(34)

26 如沒帶行動電話(45.1%)、手機沒電(41.7%)、打電話對方沒接(27.63%); 或是一整天都沒人打電話來(19.41%),就會產生不安或孤單的心理狀況。 (二)

金車教育基金會(2011)

使用行動電話使用行動電話調查發現

金車教育基金會(2011)針對全國十四個縣市、廿二所學校的國小五年級到大學 生使用行動電話進行瞭解,調查發現以下情況皆與以往比率增加:(註)3 1. 有 8 成的青少年擁有手機和專屬門號。 2. 全臺 11 到 20 歲學生有 8 成的青少年擁有手機和專屬門號,其中,又以大學 生擁有手機的比率最高,達到了 99.49%。 3. 使用手機主要是用來撥接電話和傳接簡訊。 4. 青少年使用手機主要是用來撥接電話和傳接簡訊,並且也有 8 成 4 青少年認 為沒有手機將會造成連絡不方便。 5. 3 成 4 曾經收過情色電話或簡訊。 6. 9 成 3 使用手機的青少年會因為沒帶手機、手機沒電、打給對方接不通和通 話時間過長而感到焦慮不安。 (三)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學童使用手機問卷調查發現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2008)進行台灣 14 個縣市,年齡層約 6 至 18 歲之 國小 、國中及高中青少年學童使用手機問卷調查,發現問題如下: 1. 青少年學童攜帶手機上學比例高: 國小學童三成四擁有手機,推估國小學生擁有手機達 699,800 人。台灣 6 至 18 歲中,約 220 萬青少年學童擁有手機,約 140 萬青少年學童帶手機上學。 2. 學童使用手機通話時間過長: 推估國中小學童每次通話 5 分鐘以上達 39 萬人,每次通話 10 分鐘以上達 5 萬人;推估高中青少年學童每次通話 10 分鐘以上達 17 萬人,每次通話 20 分 鐘以上達 8 萬 7 千人,顯示青少年學童使用手機通話時間過長。 3註:金車教育基金會(2011)引自 http://www.kingcar.org.tw/newsDetail.php?id=32

(35)

27 3. 無使用手機的安全預警觀念: 七成青少年、學童不知非緊急情況不使用手機的安全預警觀念。

(四)兒盟調查(2011)發現,國內學童使用手機的情況有三多:

(註)4 1. 手機多 有一半以上的國小五、六年級學生都使用手機,更有高達七成的國中一、二年 級學生已使用手機。相較於六年前(2005 年)兒盟調查有四成五都會學童使用手 機,2011 年都會學童使用手機比例已增加超過兩成(22%);而且高於鄰近中國 10-18 歲學童之 46.6%、日本 14 歲學童之 45.9%,也比美國 12 歲學童之 58.0 %為高(台灣 12 歲學童為 62.3%);調查進一步發現一半以上學童(50.8%)因為 父母要求而開始使用手機,並且有 76.6%學童的手機是爸媽所提供。而且值得 關注的是,有近一成(8.4%)的孩子在家長的安排下,國小低年級就開始使用手 機,手機使用也逐漸低齡化。 2. 手機用途多多 兒盟發現,孩子這麼常用手機並不是講電話,近六成的(57.1%)學童每天手機 實際講電話時間不到 5 分鐘,而是用來發簡訊,或是使用影音功能包括聽音樂 (77.1%)、照相(69.5%)或錄影(44.0%)花費的時間較長;另外也有很多 孩子用手機來玩遊戲(63.6%)或上網(11.2%)。 3. 花的時間多多 手機有這麼多功能可以玩,也導致讓孩子花很多時間在其中,兒盟調查,37.4 %學童一早起來就開始使用手機、26.6%會在上學途中使用、即使到學校後, 也有近一成的學童會在上課時使用、即使在深夜 11 點過後,仍有 21.8%學童 在使用手機;從起床用到睡覺,也難怪有 45.9%學童認為自己花太多時間在手 機上、約四成的孩子甚至出現手機成癮的徵狀。如此被手機充滿的童年也開始 4註: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1)引自 http://www.children.org.tw/news.php?id=2593

(36)

28 出現了若干隱憂,包括花太多時間在手機上影響學童的學習;慣用簡訊影響孩 子的人際溝通能力,逐漸變成社交機器人;除此之外,愈來愈多元、方便操作 的手機功能,讓孩子可以輕易地回覆簡訊、下載各種影音資料,卻缺乏完整的 把關機制,更讓孩子可能誤入業者精心包裝的手機陷阱,花了大筆的手機費 用,甚至隨時隨地曝露在色情和暴力的威脅當中,危及人身安全。各種高功能 的智慧型手機,不僅大人喜歡,也吸引著孩子的目光。 研究者整理以上調查發現歸納如下: 表 2-2-1 國內學童手機使用情形報導彙整表 研究機構 台灣學童手機使用情形發現 金車教育基金會 (2006) 手機持有率:學生半數以上皆有行動電話。 手機來源:辦理行動電話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需要(77.02%)。 課堂手機使用情形:高達42%學童最愛在上課時傳簡訊。 手機使用時間:近四成的學生手機族會用行動電話在深夜聊天。 手機付費者:電話費大多由父母支付。 手機使用功能:學生最常使用的功能還是以撥接電話(87.33%)、 傳接簡訊(63.53%)及及鬧鐘(46.28%)、照相(33.04%)與電玩 遊戲(26.93%)。 使用行動電最大的缺點與困擾:電話費增加(70.8%) 手機依賴情況:沒帶行動電話(45.1%)、手機沒電(41.7%)、打 電話對方沒接(27.63%);或是一整天都沒人打電話來(19.41%), 就會產生不安或孤單的心理狀況 台灣電磁輻射公 害防治協會 (2008) 青少年學童攜帶手機上學比例高 青少年學童使用手機通話時間過長 青少年學童使用手機無預警安全觀念。 兒福聯盟(2011) 手機持有率:高達七成的國中一、二年級學生已使用手機。 手機來源:學童(50.8%)因為父母要求而開始使用手機,並且有 76.6 %學童的手機是爸媽所提供。 手機使用功能:使用影音功能包括聽音樂(77.1%)、照相(69.5%) 或錄影(44.0%)花費的時間較長;另外也有很多孩子用手機來玩 遊戲(63.6%)或上網(11.2%)。 手機使用時間:37.4%學童一早起來就開始使用手機、26.6%會在上 學途中使用。即使在深夜 11 點過後,仍有 21.8%學童在使用手機 課堂使用:近一成的學童會在上課時使用。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37)

29

三、國外青少年手機使用現況

(一)英國、歐盟手機使用現況(註)

5 英國通訊傳播委員會(Ofcom)2011 年 8 月份最新公佈,慶少年手機使用有以 下現象: 1. 智慧型手機的使用率高升 有 1/4 的成人和近半數的青少年(12-17 歲)擁有智慧型手機,目前英國全國 上下有智慧型手機使用成癮的現象。37%的成年人以及 60%的青少年都是重度 使用者。其中,最受歡迎的智慧型手機當屬 iPhone、黑莓機及有配有 Google Android 系統的手機,在過去的一年內銷售量最大,風靡全英國。英國通訊傳 播委員會(Ofcom)發現,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改變了英國人的社交行為模式。 2. 智慧型手機使用方式不分時間、地點全年無休 智慧型手機使用者中,有 81%的使用者全天候不關手機,就連睡覺時也是開 著。1/4 的成人(38%)和青少年(40%)承認每天讓手機叫自己起床後,開 始連續不間斷的使用手機。過半數的成人(51%)和 2/3(65%)的青少年連在跟 別人講話時,眼睛也離不開自己的手機。1/4 的成人和 1/3 的青少年在吃飯時 也在使用手機。1/5 的成人和過半數的青少年承認連洗澡和上廁所時,也同時 在使用手機。青少年在遇到他人要求關掉手機的場合,如進圖書館、展覽館時, 比成人有更高的比例會拿出智慧型手機繼續使用。70%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在 放假時仍會使用手機,相較於一般使用普通手機的人只有 24%的人會在放假時 接電話,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比使用普通手機的人更無法充分得到休息。 3.使用成癮,對於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產生極大不良的影響 瑞典研究者發現,重度成癮的青少年使用者呈現焦慮、淺眠、疲勞等病徵,會 5註:手機對英國青少年日常生活日形重要功能漸趨多元。 引自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4566

(38)

30 比正常青少年飲用更多的提神飲料。然而飲用提神飲料的結果造成多數青少年 晚上更是無法成眠,經年累月的惡性循環對於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產生極大不 良的影響。 4.近半數的青少年擁有智慧型手機 據調查,英國青少年大幅使用手機始於英國手機業者提供易付卡服務開始。自 2004 年起統計,持有手機的青少年大幅成長,從原先的 45%到 2008 年的 71%, 目前近 3/4 青少年有手機,而近半數的青少年擁有智慧型手機。家庭教育程度 越高,家庭收入越高的青少年,擁有手機的比例比小康家庭多出二成。 5.青少年大多傳簡訊,免費無限次的簡訊是加深青少年成癮的元凶 研究發現英國青少年使用手機多半不是拿來跟朋友講電話,而是傳簡訊。由於 英國通話費比台灣高出許多,大多溝通方式皆是以傳簡訊為之。青少年重度使 用者平均一天發簡訊 100 封,一個月近 3000 封簡訊,簡訊英文現在更是發展 成為英語中獨樹一格的文體和語言。其中推波助瀾的因素是英國各大電訊業者 提供包月無限次數簡訊發送服務,免費無限次的簡訊更是加深青少年成癮的症 狀。 6.玩智慧型手機的遊戲,是促成青少年手機成癮原因 智慧型手機吸引英國青少年成癮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手機裡面有趣的遊戲應用 程式,最近非常熱門的憤怒鳥即是一例。青少年比起成年人更是願意付費購買 手機裡的應用程式與遊戲。據統計,超過三成的青少年願意自掏腰包購買新上 市的手機遊戲,1/5 的青少年願意付費下載音樂,相較於過半數的成人使用者 大多只願意使用免費的手機附加遊戲,青少年更願意大手筆花在手機遊戲上, 耗掉正常社交和休息的時間來玩手機遊戲。智慧型手機的遊戲更是對青少年的 正常成長無疑是一種殘害。(註)6 6 註:http://www.ehow.co.uk/about_6374501_cell-phone-usage-teens.html 教育部電子報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821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訪問 問時 時間 間: :九 九十 十年 年十 十一 一月 月十 十一 一日 日 1 14 4: :0 00 0~ ~1 17 7: :0 00 0.. 訪 訪問 問地 地點 點: :高 高雄 雄市 市左 左營 營葉

等重大缺失情節,或遇有舉發申訴,由分署於事件發生後七日

筆者此次訪問首爾,行程十分緊湊(只停留了兩個晚上)

使我們初步掌握了電壓、電流和電阻三者之間的關係。我

2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3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sing Hua

單元 單元一 單元二 單元三 單元四 單元五 單元六 主題

中國傳統詩歌的中秋意象 (Google Doc) 奇華的文化意象 災難.

3.同儕討論 同儕討論 同儕討論 同儕討論, , ,刺激想像 , 刺激想像 刺激想像 刺激想像 4.意念撞擊 意念撞擊 意念撞擊 意念撞擊, , ,創意無限 , 創意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