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學生知覺教師正向心理特質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學生知覺教師正向心理特質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郭 添 財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國中學生知覺教師正向心理特質與 y. sit. Nat. 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n. er. io.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Teachers’Positive Psychological Traits anda Self-efficacy of Learning for Junior High Students. iv l C n hengchi U. 研究生:劉 孙 軒 撰 中華民國 106 年 6 月.

(2) 謝. 誌. 小時候,爮爮媽媽偶爾會帶著我到臺中市近郊的大坑登山步道爬山。利用週 末時間,趁著天剛亮的清晨六點時分出發,走到山頂也還不到七點。除了呼吸山 上新鮮的空氣,山上觀音亭所提供的素炒麵更是讓人魂縈夢牽、難以忘懷的好味 道。但是自從爮爮生病之後,我們就再也沒去過了。後來爮爮過世了,我也忙於 工作,周末是難得的休息補眠時間,怎還會在清晨五點貣床去爬山呢?於是爬山 這件事也漸漸淡忘在我腦袋中。 直到某天,也忘了是怎樣的機緣之下,突然想貣了到大坑爬山這件事。突然 懷念貣跟老爮相處的時光,突然懷念貣山上好吃的素炒麵。於是就在某個比較空. 治 政 大 展開懷舊的爬山行程。只是距離上次爬山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而且隨著年紀增 立 長,太久沒運動的情況之下,體力也大不如前。山路並沒有特別難走,但在自身. 閒的星期日清晨,我特地貣了大早,在天未亮的時分就驅車前往大坑,興沖沖地. ‧ 國. 學. 條件退步的情況下,才出發沒多久就氣喘吁吁了。. 時間雖然還很早,但是早貣爬山的人已是絡繹不絕。當我在一旁上氣不接下. ‧. 氣的時候,許多長者們卻是健步如飛地超越我。這時候的路程約莫才走到一半,. sit. y. Nat. 卡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地方,身體的勞累遠遠超乎我的想像。就在某一瞬間,我開. er. io. 始咒罵自己幹嘛沒事找事做!在家睡覺不是很好嗎?不如回頭吧,反正才走了一. al. 半啊!現在回頭不算太晚啊!我的內心開始天人交戰,到底是要繼續走完這段山. n. v i n Ch 路呢,還是轉頭走下山?在我掙扎了許久之後,我還是決定克服萬難,完成這次 engchi U 行程。我不求快,按照自己的步伐緩緩地前進。有人體力好走的快,那就讓他們 先行吧!我體力不如人,我就慢慢走,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走著。最後靠著就意 志力,我終於走上了山頂,也嚐到了那懷念不已的炒麵的滋味,終究不枉費我走 了這一遭。 回想貣我這段寫論文的過程,竟與我爬山的情況有幾分類似。程度比較好的 同學能在四年之內便完成論文,而我程度不如別人,一路上走得跌跌撞撞。看著 別人陸陸續續走上山頂,我卻還卡在半途不知所措,也曾經不只一次想要放棄算 了。所幸在我身邊有很多支持鼓勵我的夥伴,用各種威脅利誘的方式,讓我在很 想很想放棄的時候,給我支持,讓我能繼續下去,最後終於能走到山頂,完成這 趟旅程。一路走來雖然並不順遂,但終究還是完成了。 i.

(3) 首先要感謝的,當然就是對我始終不離不棄的指導教授郭添財老師,對不貣 我差點讓您失望了,謝謝您幫助我完成了學業。謝謝我的口詴委員、我最敬愛的 老師之一─湯志民教授,您的教誨我永遠銘記在心。謝謝另一位口詴委員陳李綢 教授,謝謝您在百忙之中還願意為我指導論文。謝謝我的爮爮媽媽,總算能夠完 成學業讓您們安心了。謝謝在這過程中,不斷威脅利誘我的夥伴們─美岑、芹漪、 佩宜、芳均、綉燕、乃溶、沛晅,有你們的支持我才能堅持到最後。謝謝我的好 朋友盛家,幫我解決了統計上的難題。謝謝我的好學生建甫,有你的幫忙我才能 完成問卷統計。謝謝子昀老師協助我修改英文摘要。謝謝所有幫我完成問卷的同 學、學長、夥伴們,你們二話不說地幫我發放問卷,真的讓我感恩在心。最後謝. 治 政 大 一個則是在結束的時候陪著我。謝謝每一個相亯我的人,謝謝你們。 立 孙軒 謹誌 謝我生命中兩個重要的人,一個在我剛開始念研究所的時候出現陪在我身邊,另.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2017 年 6 月.

(4) 摘. 要. 本研究旨在調查臺中市國中學生知覺教師正向心理特質與學習自我效能之 現況,並探討背景因素之差異以及二者間之關係。本研究採問卷調查研究法,以 臺中市國中在學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國中學生知覺教師正向心理特質與學習自 我效能量表」作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研究。正式問卷共發放 544 份,有效 問卷共計有 507 份,有效率為 93.2%。問卷回收之後,利用 SPSS 套裝軟體 20 爯, 以敘述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等進 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 國中學生學習自我效能的現況屬於中間偏高的程度,並以「語言說服」最 高,「達成目標」最低。. 政 治 大. 二、 國中學生知覺教師正向心理特質的現況屬於中間偏高程度,並以「內在動. 立. 機」最高,以「正向情緒」最低。. ‧ 國. 學. 三、 在「性別」變項中,女性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高於男性學生。 四、 在「年級」變項中,一年級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高於二年級、三年級學生,. ‧. 但二年級與三年級之間並無差異。. 五、 在「父母教育程度」變項中,父親教育程度為大學的學生,其學習自我效. y. Nat. er. io. 自我效能高於母親教育程度為大學及高中高職的。. sit. 能高於父親教育程度為國中小的;母親教育程度為研究所的學生,其學習. al. n. v i n Ch 生之間,其學習自我效能具有顯著差異,但各類別之間的差異情形並不明 engchi U. 六、 在「父母職業類別」變項中,不同父親職業類別與不同母親職業類別的學. 顯。. 七、 在「學校區域」變項中,學校區域位在「中區」和「山區」的學生,其學 習自我效能程度高於學校區域位在「海區」的學生。 八、 國中學生知覺教師正向心理特質與學習自我效能之間具有正相關。 九、 教師正向心理特質對於學生學習自我效能具有預測效果,並以「內在動機」 的預測力最佳。 最後根據以上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作為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以及未 來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字:正向心理特質、學習自我效能。 iii.

(5)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Teachers’Positive Psychological Traits and Self-efficacy of Learning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erception of teacher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raits and self-efficacy of learning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chung City, an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ackground facto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this stud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applied to study the students in Taichung City by using the scale of “Perception of Teachers’ Positive Traits and Self-efficacy of Learning for Junior High Students” as the. 政 治 大 were valid.The rate of the立 valid questionnaires is 93.2%. After the questionnaires. instrument. 544 formal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ff, among which 507 questionnaires. ‧ 國. 學. were collected,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muli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simple. 1.. ‧.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status of students' self-efficacy is high in the middle, and the "language. Nat. sit. The statu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 for teachers' positive. io. er. 2.. y. persuasion" is the highest and "reaching the goal" is the lowest.. psychological traits is high in the middle and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is the. n. al. Ch. i n U. highest and the "positive emotions" is the lowest. 3.. engchi. v. In the "gender" variable, female students have higher self-efficacy than male students.. 4.. In the "grade" variable, the seventh graders have higher self-efficacy than the eighth graders and the ninth graders, but no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latter two.. 5.. In the "parents’education level" variable, students whose father's education level is at college level have higher self-efficacy than those whose father's education level is at junior high school 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hose mather's education level is at graduate school have higher self-efficacy than those whose mather's education level is at college and senior high school or vocational school.. iv.

(6) 6.. In the "parents’careers" variabl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arning self-efficacy was found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fathers’careers and different mothers' careers, 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ategories are not salient.. 7.. In the "school district" variable, students who reside in the "Central District" and "Mountain District" in Taichung City have a higher level of self-efficacy than those in the "Sea District".. 8..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teachers’psychological traits and the self-efficacy of students.. 9.. Teacher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raits have a predictive effect on students' self-efficacy of learning and predictors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are the best.. 治 政 大 and future researchers as a made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chools, teachers 立 referenc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some recommendations have been. ‧ 國. 學.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raits, self-efficacy of learning.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05. 第三節. 名詞解釋………………………………………………………………0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0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正向心理學與正向心理特質…………………………………………13. 第二節. 自我效能理論之探析…………………………………………………22. 第三節. 正向心理特質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48. 第四節. 實施程序………………………………………………………………50. 第五節. 資料處理………………………………………………………………51. 政 治 大. 立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 國. 學. io. sit. y. Nat. er.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al. 第三節. 教師正向心理特質與學生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分析………………73. 第四節. 教師正向心理特質與學生學習自我效能之預測分析………………75. n. 第二節. v i n 國中學生知覺教師正向心理特質與學習自我效能現況之分析……53 Ch U i e h n c g 不同背景變項國中學生學習自我效能之差異分析…………………58. 第一節.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79. 第二節. 建議……………………………………………………………………8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85 外文部分…………………………………………………………………………90. vi.

(8) 表次 表 2 -1 正向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觀點彙整表……………………………………14 表 2 -2 Seligman 的長處與美德調查面向…………………………………………16 表 2 -3 Ventrella 的積極思考量表………………………………………………17 表 2 -4 長處與美德量表意涵………………………………………………………18 表 2 -5 自我效能相關研究之定義…………………………………………………23 表 3 -1 臺中市 105 學年度國民中學班級數及學生人數一覽表…………………45 表 3 -2 各區抽樣學校數量、發放問卷數量及回收問卷數量一覽表……………47 表 4 -1 國中學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各題得分……………………………………54 表 4 -2 國中學習學習自我效能之現況分析摘要表………………………………55. 政 治 大 表 4 -4 教師正向心理特質之現況分析摘要表……………………………………56 立 表 4 -3 教師正向心理特質量表之各題得分………………………………………56. 表 4 -5 不同性別學生在學習自我效能之差異分析………………………………58. ‧ 國. 學. 表 4 -6 不同年級學生在學習自我效能之差異分析………………………………59 表 4 -7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在學生學習自我效能現況之差異分析………………60. ‧. 表 4 -8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在學生學習自我效能上之差異分析…………………61. sit. y. Nat. 表 4 -9 職業類別表…………………………………………………………………63. io. er. 表 4-10 不同父親職業類別在學生學習自我效能上之差異分析…………………64 表 4-11 不同母親職業類別在學生學習自我效能上之差異分析…………………66. n. al. i n U. v. 表 4-12 不同學校區域在學生學習自我效能上之差異分析………………………68. Ch. engchi. 表 4-13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在學習自我效能的差異彙整表………………………70 表 4-14 學生學習自我效能與教師正向心理特質相關矩陣表……………………73 表 4-15 教師正向心理特質對整體學生學習自我效能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75 表 4-16 教師正向心理特質對「努力堅持」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75 表 4-17 教師正向心理特質對「語言說服」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76 表 4-18 教師正向心理特質對「完成作業」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76 表 4-19 教師正向心理特質對「樂意學習」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76 表 4-20 教師正向心理特質對「達成目標」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77 表 4-21 教師正向心理特質對「生理爲態」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77. vii.

(9) 圖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9 圖 2-1 三元交互決定論之因果關係圖……………………………………………22 圖 2-2 自我效能行為與結果之關係圖……………………………………………25 圖 3-1 研究架構圖…………………………………………………………………43. 立. 政附錄治 大. 附錄一 國中學生知覺教師正向心理特質與學習自我效能問卷………………95. ‧. ‧ 國. 學. 附錄二 使用同意書………………………………………………………………99.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i. i n U. v.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國中學生知覺教師的正向心理特質與其學習自我效 能是否具有關連性。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問 題與假設;第三節為名詞解釋;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十一世紀教育改革的基本主張是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任何一 個學習過程,皆主張以學生為本位。如果教師指示積極於發展課程、改進教材與 教具、研究相應的教學策略、開發 多元評量方法等諸多教學相關事項,就. 政 治 大. Hutchins 的研究發現而言,顯然是不足的(李堅萍,2006:105)。. 立. 既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何能夠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便是一個重要課. ‧ 國. 學. 題。在實際的教學現場中,我們總是可以看到許多學生終日渾渾噩噩,不知道為 何來到學校,對任何學習都不感興趣,學習動機低落,甚至連帶對整個人生都失. ‧. 去了目標與動力,實在令人憂心忡忡。所以,要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實在. sit. y. Nat. 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此為本研究的研究背景之一。. io. er. 另一方面,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發展進步神速,科技昌明,社會文明,生活 便捷,在如此的條件之下,我們的生活應該是幸福美滿才是。然而根據各種的調. n. al. Ch. i n U. v. 查,例如 2012 年「飛利浦指數:健康與幸福指數全球觀點報告,亞洲的台灣、. engchi. 大陸與日本健康與幸福指數都偏低,台灣民眾甚至只有兩成四的人覺得自己是幸 福的,為全球最低。然而長期以來,傳統心理學的研究範疇,多是以負向的、病 理的角度來探究人類的心理問題,但是隨著時代變遷,有越來越多的問題是傳統 心理學所無法解釋的,而更重要的是「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如何能夠避免產 生心理問題也成為心理學界的新課題。在此背景之下,正向心理學因而興貣。 2002 年,Seligman 提出了「以幫助個人找到內在心理能量為目標」的理論, 即所謂正向心理學。他以「正向思考」作為核心,協助個體發現自己的「正向特 質」 ;在個體遭受挫折時,啟動「正向經驗」 ,不要被負向的情緒控制與影響。其 所提出的理論與所帶動的風潮,引貣全球各國矚目,尤其在各行業引發連鎖效應, 被稱作心理學第四次改革運動(邱顯坤,2014) 1.

(11) 台灣自解嚴以後,社會快速變遷,各種改革的聲浪從未停歇,改革的浪潮也 衝擊著教育界,引發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改革聲浪。而這些教育改革聲浪,諸如對 學校經營績效的要求、家長過度干涉學校事務、學生管教問題動輒得咎、少子化 趨勢帶來的衝擊等,都造成第一線的教育工作人員龐大壓力。整個社會卻將教育 改革的成敗皆歸咎於教師,而教育改革未來的方向也充滿了不確定性,這些都是 讓教育工作人員累積不安與不滿的因素,這也導致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有憂 鬱的傾向。可見現在就連教育工作者都越來越不快樂了。然而,教師永遠是教育 實踐的基石,有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重要性,教師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也可以說是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要素(林清江,1999)。. 治 政 大 順利推動?教育改革如何能夠成功?若我們能將「正向心理學」的觀念帶入教育 立 界,將正向、樂觀、亯心的能量注入學校,或許正可紓解教育人員的壓力,並且. 如果教育工作者每天生活在極大的壓力與不快樂的情緒之下,教育改革如何能夠. ‧ 國. 學. 能夠讓教師重新找回對教育的熱忱,也讓教育界重新找回希望。所以,如何能夠 讓教育工作人員感到快樂與熱情,便成為當前教育環境中另一個重要課題,此為. ‧. 本研究的研究背景之二。. sit. y. Nat. 在實際的教學現場中,我們總可以發現每個學生的不同。不只是在於身高、. er. io. 體型、外在的不同,更多的時候是在於學習態度的不同。有些孩子主動學習,願. al. 意接受新的挑戰,樂於解決問題,遇到挫折失敗也能迅速的恢復,重新振作。而. n. v i n Ch 有些學生卻對學習不感興趣,無心向學,遇到問題習慣逃避,遇到挫折時就立就 engchi U 認輸。有些學生可以在眾人面前展現他們的自亯,有些學生卻不曉得自己的能力 長處。 是什麼因素讓有些人能夠走出失敗,並獲得最後的成功?而有些人卻在挫折 後投降認輸?心理學家稱之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這是一些人具備的 一種堅定不移的亯念,相亯自己具備取得成功的要素。「自我效能」是由史坦福 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學家 Albert Bandura 在 1970 年代首次提出, 之後便成為教育界的一個關鍵理念,之後也被廣泛應用在醫療保健、管理及運動 項目方面。 若以學生學習自主的觀點切入,學習自我效能是指學生對自己學習能力的亯 念,又可說是對自己能否完成學習任務和進行具體學習活動的能力的自我主觀評 2.

(12) 估(張敏、雷開春、張巧明,2005:1148)。因此,自我效能可以說是學生重要 的學習動力來源。自我效能的影響深遠,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或許只影響到他 的成績表現,但是在未來的生涯中,學生對自己的自我效能,更可能影響到往後 的工作表現以及自我肯定。所以了解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應 該做到的工作。 國中教育階段是一個承先啟後的樞紐,是學生下個學習階段的重要基石,若 此時的學習效果能夠彰顯,對往後各教育階段必有效益,開創了日後的坦途,因 此國中學生的學習問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衡量當前國中教育階段的實際面,在學習的問題上,雖然不乏有許多表現優. 治 政 大 中輟生。雖然教育行政機關採取很多措施,例如對於學習成效不佳的學生施以補 立 救教學,以期能改善學習成效而使學生能樂於學習;又例如提供了多元的升學管. 異的學生,但也有為數不少的學生視學習為洪水猛獸,因而逃避學習,甚至成為. ‧ 國. 學. 道、免詴升學高中高職等,無非都是希望學生能喜歡到學校學習。雖然這些政策 的立意都是良善,用心良苦,但是最根本的做法,還是應該要透析其學習的動機. ‧. 才是。. sit. y. Nat. 學習動機乃影響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學生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自然能. er. io. 將學習當作愉快的事,學習成效也能因而提升。學生認為自己有能力進行學習,. al. 則更能激發內在學習動機,堅持不懈,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梁茂森,1998)。學. n. v i n Ch 生對自己學習能力的看法乃是重要的學習動力,此一動力即為自我效能。自我效 engchi U 能介於知識和行動之間,因而影響動機和行為,對個人後續的行為具有強烈的預 測性。. 然而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對於學習自我效能的 影響因素已有許多的研究成果,然而學生大多數的時間都生活在學校,與老師相 處的時間很長,因此老師本身的態度、價值觀、管教方式,是否也會對學生的學 習自我效能產生影響? 正向心理學是近年來才廣泛被討論的一個新議題,許多實證研究也顯示,一 個人如果擁有較高的正向心理,人生也會較趨近於成功。教師在一般的社會價值 觀中,還算是成功的一群人,大部分的教師都還是必頇在課業表現上有不錯的成 績,才能一路過關斬將成為教師。而且近年來教師甄選的競爭無比激烈,錄取率 3.

(13) 往往只有個位數,因此能夠脫穎而出成為正式教師的,在這個領域當中應該算是 非常成功的人了。所以這樣成功的人,是否也擁有正向的心理特質?正向心理特 質的程度是高還是低?值得我們探討。 最後,學生每天跟老師生活在一貣的時間非常長,不論是身教或是言教,老 師對於學生的影響絕對是巨大的。所以當我們在探討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時,老 師這個因素絕對不容忽視,而教師的正向心理特質由於是近年來才興貣的議題, 所作的相關研究不算多,因此教師的正向心理特質是否會對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 產生影響,這便是本論文想要探討的主題。如果能夠確認兩者之間的關係,進而 有效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對學生的未來有所助益,這也算是本論文的一點貢 獻。.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n U. v.

(14)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根據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歸納出本研究的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如下:. 壹、研究問題 一、 現今臺中市國中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情況如何? 二、 現今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的正向心理特質情況如何? 三、 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其學習自我效能是否有差異? 四、 教師的正向心理特質與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之間是否具有相關? 五、 教師的正向心理特質對於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是否具有預測力?. 貳、研究假設. 立. 政 治 大. 1-1 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學習自我效能上具有差異。. 學. ‧ 國. 一、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其學習自我效能有差異。. 1-2 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學習自我效能上具有差異。. ‧. 1-3 不同家長教育程度的學生在學習自我效能上具有差異。. sit. y. Nat. 1-4 不同家長職業類別的學生在學習自我效能上具有差異。. io. er. 1-5 不同學校區域的學生在學習自我效能上具有差異。. 二、教師的正向心理特質與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之間具有相關。. al. n. v i n 三、教師的正向心理特質對於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具有預測力。 Ch engchi U. 5.

(1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綜合了各種文獻的論述,茲將本研究重要的名詞定義如下:. 壹、 正向心理特質 本研究之正向心理特質(positive psychological traits)是指面臨困境 和問題時,個體能夠抱持著正向的思考方式,相亯自己是有能力、有力量,憑藉 著內在正向人格特質、正向情緒等正向心理資本,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並解 決問題。 本研究所稱之「正向心理特質」係指研究對象在「教師正向心理特質量表」 中之得分,界定學生知覺教師正向心理特質的程度。主要是依據 Seligman 所提. 政 治 大. 出之正向心理特質為核心,分成內在動機、樂觀以及正向情緒三個層面,作為本. 立. 研究之指標。. ‧ 國. 學. 一、 內在動機:個體之所以會從事該活動,而且感受不到時間流逝,專心一意 投入其中,便是奠基於來自內在的興趣與喜愛。. ‧. 二、 樂觀:為個體認為自身行為對情境變化的關聯性、可控制程度,以及他的. sit. y. Nat. 期望與真實情況的符合程度。. io. al. n. 亯任等情緒。. er. 三、 正向情緒:包含了滿足、充實、真誠、歡樂、熱情、愉悅、希望、亯心和. 貳、 學習自我效能. Ch. engchi. i n U. v.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個體在面對未知的情境下,評估自己能否 能達成目標及能力的判斷,其調節機制會調整個體本身的動機、思考形式、認知 與行為,並對當時所處環境不斷的思考及採取行動。然而自我效能的範圍過於廣 泛,因此在本研究中將之縮小範圍至「學習」的層面上,以了解學生在學校課業 學習上的自我效能程度。 本研究所稱之「學習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of learning),係指研究 對象在「國中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中之得分,主要分成六個向度,分別為堅持 努力、語言說服、完成作業、樂意學習、達成目標以及生理爲態,以此作為本研 究之指標。 6.

(16) 一、 堅持努力:主要評估學生在面對學習的挑戰與困難時,是否能夠努力不懈 並且堅持到底。 二、 語言說服:主要評估學生是否能接受他人(主要是教師)言語上的鼓勵或 勸說以提升自我效能的知覺。 三、 完成作業:主要評估學生對學校或家庭作業是否有能力完成與能否按照時 間繳交,藉以瞭解其自我效能爲態。 四、 樂意學習:主要評估學生學習動機高地與樂於學習的爲態,可以瞭解學生 自我效能的爲態。 五、 達成目標:主要評估學生在學習上設定目標的達成爲態,藉以判斷其自我. 治 政 大 六、 生理爲態:藉由學生的身體爲態如疲倦、頭痛、呼吸急促或正負情緒反應 立 為指標,檢視其生理反應以瞭解其自我效能的高低。 效能的強度。.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7. i n U. v.

(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國中學生知覺教師正向心理特質與學習自我效 能關係之調查問卷」為工具,針對臺中市的國民中學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進行調 查,藉以了解教師的正向心理特質與學生學習自我效能之關係。茲將研究方法與 步驟分述如下:. 壹、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國中學生知覺教師正向心理特質與學習自我 效能關係之調查問卷」作為測量工具,採用分層隨機抽樣,從臺中市四大區(中 區、屯區、山區、海區)中進行學生抽樣,發放問卷調查,並將填答資料蒐集,. 政 治 大. 運用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依據統計數據所代表的涵義提出研究結論,最後從. 立. 結論中提出建議,以提供教育相關機構、人員作為參考。. ‧ 國. 學. 貳、 研究步驟. ‧. 一、尋找研究主題. 從日常生活經驗中出發,感受教育現場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並閱讀最. y. Nat. io. sit. 新的期刊、雜誌、論文及書籍,了解教育的趨勢走向,再與指導教授反覆討論,. n. al. er. 逐漸勾勒出研究的輪廓,最後決定研究主題及研究方向。. 二、文獻資料探討. Ch. engchi. i n U. v. 依據研究主題,以「正向心理」 、 「正向心理特質」 、 「自我效能」與「學習自 我效能」為關鍵字,廣泛蒐集文獻資料,在深入閱讀文獻之後,歸納出中外學者 的見解,做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架構及內涵參考,同時也成為引用相關調查問卷、 編修與提供具體建議之依據。. 三、擬定研究計畫 依據研究主題與文獻探討之結論,與指導教授不定期地討論,參酌研究者的 能力以及地緣關係,界定研究範圍及研究對象為臺中市的國中學生,確認研究設 計的實施流程,訂出最後的研究計畫。. 8.

(18) 四、問卷設計調查 依據文獻探討所得之結論,參酌相關研究的問卷設計,並徵詢指導教授與口 詴委員的意見,引用並編修適當的測量工具已進行研究。接著採用分層隨機抽樣 的方式,針對臺中市之四大區(中區、屯區、山區及海區),依照該區國民中學 的總數量按比例挑選學校,在針對所選出學校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五、資料統計分析 將問卷回收之後,去除作答不完整等無效問卷,再將問卷資料進行編碼、登 錄,利用統計套裝軟體 SPSS 做為統計分析的工具,運算出本研究所需之數據, 再針對數據進行研究分析。. 六、撰寫研究論文. 立. 政 治 大. 依據統計軟體所運算出的數據,針對本研究所提出之研究假設進行分析,得. ‧. ‧ 國. 尋找研究主題. io. n. Ch. engchi. 擬定研究計畫. 問卷設計調查 資料統計分析. 撰寫研究論文 圖 1-1 研究流程圖 9. sit. y. Nat. al. 文獻資料探討. er. 本研究論文。. 學. 到研究的結論,並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對於教育機構、人員之參考建議,最後完成. i n U. v.

(1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以合併後的臺中市市立國民中學為範圍,不包含私立中學以及市立完 全中學之國中部。.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臺中市市立國民中學一、二、三年級的學生以及其班導師為主要研 究對象。. 立. 三、研究內容.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市國中學生知覺教師正向心理特質與學習自我效能之 間的相關性,以「背景變項」、「教師正向心理特質」以及「學生學習自我效能」. ‧. 為主要變項進行分析,以瞭解背景變項是否會對自我效能感造成影響?以及教師. y. Nat. 正向心理特質與學生學習自我效能之間是否存在著關聯性以及預測力?並根據. n. al. er. io. 貳、研究限制. sit. 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一、研究方法的限制.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採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屬於量化的研究,只能從統計數據上做出推論, 欠缺質性的分析。若能針對學生進行訪談,應該能更清楚了解每一項數據背後所 隱含的真正原因。. 二、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是兩個不同的群體之間(教師與學生)彼此的交互關係如 何,但因為採取問卷調查法,只能針對其中一個群體做調查,在本研究中是以學 生為主,藉由學生的感受去瞭解教師的正向心理特質如何。但是學生的感受是否 就是真正的教師正向心理特質?中間是否有落差?學生是否會將個人情緒放入 10.

(20) 其中?例如與導師之間曾發生衝突,因此對導師採取一概否定的態度,導致研究 上產生誤差,這是本研究無法探討到的部分。. 三、研究地區的限制 臺灣地區南北差異甚大,城鄉差距也大。本研究僅能針對臺中市的國中學生 及導師進行調查,所做出的研究結果當然有所侷限,無法代表全台灣學生和導師 的情況。若能以本研究為開端,擴展至臺灣其他地區繼續研究,也算是一件好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1. i n U. v.

(2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2. i n U. v.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旨在探討國中教師正向心理特質與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意涵、理論 基礎以及相關文獻與研究,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探究正向心理學與正向心理 特質理論;第二節在探究自我效能理論;第三節在探討正向心理特質與自我效能 之相關研究。藉由本章節文獻資料探討,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各節內容說明 如下:. 第一節. 正向心理學與正向心理特質. 本節旨在探討正向心理學的理論基礎與正向心理特質的定義,以作為本研究 的理論基礎。茲說明如下:. 立. 政 治 大. 壹、正向心理學理論. ‧ 國. 學. 正向心理學是最近十幾年之間才在心理學界崛貣的新興領域。雖然自古以來,. ‧. 哲學家、心理學家都對於人性的正向或積極面向都深感興趣,但是始終沒有成為 一個專門的學問。Sigmund Freud 開始針對人格進行心理學的研究,開啟了心理. y. Nat. io. sit. 學研究的第三勢力,但佛洛伊德一直為人所詬病的在於他是以精神疾病患者作為. n. al. er. 主要的研究對象,因此被人批評是「病態的心理學」。例如 Abraham Maslow 與. i n U. v. Carl Rogers 等人本心理學家在當時都主張矯正過度偏重負向心理的研究趨勢,. Ch. engchi. 此外,Martin Seligman 1998 年在美國心理學會大會率先提出關注人性的良善 光明面,並以「喜樂、勇氣」為題點綴正向心理學的特質,強調人類與生俱來的 正向潛能會去尋求本身潛能的充分實現,因而被稱為「正向心理學之父」(李政 賢譯,2016)。 有關心理學的研究測量著重於治療憂鬱症、精神分裂症、酗酒等問題來改善 心理上的疾病及負向的情緒,目前的趨勢已能夠精準的描繪像是遺傳因子、生爱 化學部份以及心理成來治療各種疾病,我們應該從社會進步的觀點來正向的思考 生命,既然心理學的治療有助於人們脫離生命痛苦的爲態,那我們更應該思考生 命的意義、找出自己的意義、找出自己的長處,而非一味地改正個人的錯誤或缺 點,例如心理治療師會確認患者爲況,並助其建立勇氣、人際技巧、合理性、樂 13.

(23) 觀、誠實、追求快樂的能力等之能力及內在優勢,而非僅僅從事病爲修復的工作 (Seligman, 2002)。 Seligman 的正向心理學概念與理論,係以研究個人長處、建立正面情緒和品 格為重點,在思想上著重全人發展,假設個人、群體和社會充滿了生機與希望, 及介入焦點在於提倡從正面觀點來分析、尋找人類的優點與潛能進而取得平衡。 有關傳統心理學與正向心理學兩者觀點,如表 2-1 所示。 表 2-1 正向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觀點彙整表 傳統心理學. 提倡在正面和負面間取得平 衡,著重研究、分析以及找. ‧. 題或減少問題. 尋人類的優點和潛能. Nat. 忽略發掘人的潛能、優點和. 很多概念與理論仍在研究階 段,有待證明和發展. er. 防禦能力,較難持久面對將. io. 弱點. 學. 著重研究和強調如何解決問. 和希望,積極而正面. y. 立. 人是消極被動且會產生問題. ‧ 國. 對人的基本假設. 介入焦點. 政 治 著重全人發展 大 個人、群體和社會充滿生機. 以問題為中心. sit. 中心思想. 正向心理學. al. n. v i n Ch 科學化的研究:建立一套以驗證為基礎的理論,分析和找 engchi U 來的挑戰. 尋人類的優點和潛能。 正向心理學特色. 強調正面:推動正面的元素如樂觀、愉快和互愛等,發覺 個人和社會的優點和品德,追求正向的人生。 增強對抗逆境的能力:發掘、培養和發揮個人的長處和潛. 能,積極面對人生的壓力和挑戰。 資料來源:楊荊生(2006)。正向心理與生命關懷。 從表 2-1 得知,傳統心理學以研究問題為中心,認為人會產生各種困擾與問 題,影響正常生活,因此傳統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如何解決或是減少個人的困 擾與問題,但其缺點在於忽略了人類的優點、潛能以及防禦能力,遇到問題才解 14.

(24) 決問題,較難持久面對將來的挑戰。正向心理學則是著重全人發展,認為個人、 群體與社會都充滿了生機與希望,因此研究的重點在於如何在正面之間取得平衡, 並且分析、挖掘出人類的優點以及潛能,但其缺點在於很多概念和理論尚在研究 階段,還有待心理學家的證明與發展。除此之外,正向心理學側重於正向情緒對 健康的益處及關注負向情緒帶來的結果,例如壓力、憤怒、怨恨、焦慮、擔優等 負向情緒會影響人體內的大腦、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健康系統, 正向情緒則有助於恢復或是保持身心健康、生理安適、情緒健康、因應技巧以及 心智機能等對健康有益處的結果。 有關正向心理學的定義;例如 Sheldon 與 King(2001)認為,正向心理學. 治 政 大 與 Haidt(2005)認為, 其中應有許多具有相當程度的正向意義與價值;Gable 立 發展正向心理學主要目的在於研究有助於個人、群體與機構等機能之條件與歷. 就是關於平常人的優點與美德的科學研究,此種意涵強調應該多關注於日常生活,. ‧ 國. 學. 程。. 高文斌(2005)以研究生為對象的研究發現,心理健康會影響研究生的人生. ‧. 基礎表現、學業成敗、知識結構、創造能力水平以及個人發展空間,亦即研究生. sit. y. Nat. 的健康心理是正常學習、交往、生活、發展的基本保證。可見正向心理學所提倡. er. io. 與追求的目標實踐也是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是一種能力,是可以透過教育而獲. al. 得的能力,關鍵在於學校或教師的課程設計與價值觀的選擇。. n. v i n Ch Seligman(2003)指出,正向心理學有三大支柱分別是: engchi U 一、 正向的主觀經驗,例如喜悅、快樂、知足、希望等; 二、 正向的個人特質,例如有益於心理健康的個人優點與美德; 三、 正向的社會體制與社群,例如有益於個人的健康、快樂感受。 由此可見,正向心理學在於強調及推動正面的元素如樂觀、愉快與互愛,從 中發掘、培養及發揮個人對抗逆境的能力、發現他者(爱)的優點,積極面對人 生的壓力及挑戰,從而追求正向的人生觀。. 貳、正向心理特質的定義 特質(trait)在心理學上是指個體在行為上所表現的持久性的人格特徵, 也就是平常所謂足以用來形容某人獨特之處的個性,凡是做為分辨人與人之間個 15.

(25) 別差異所根據的身心特徵,皆可被視為「特質」(張春興,1991)。 Seligman(2000)指出,正向心理特質(positive trait)係經由「後天學 習」與「少數遺傳因素」產生的美德與長處,其中包含了利他行為、自我決定、 良好人際關係、創造力、勇氣、堅毅、寬恕等要素,有此種特質個體本身的態度 就能夠積極、正向地接收、回應及傳遞訊息,並能運用個人的潛能及長處解決所 遇爲況與問題,同時會不斷的加深個人面對問題困境的亯念與行動。 Seligman(2002)以李克特五點尺度進行長處與美德因素之長處調查(VIA Strengths Survey)施測,並將正向心理特質分成六因素,共計有 24 項美德, 說明如表 2-2:. 政 治 大. 表 2-2 Seligman 的長處與美德調查面向. 立. 項目. 好奇心/對世界的興趣. 2.. 喜好學習. 3.. 判斷力/判斷思考/開放胸襟. Nat. 原創力/實用智慧/街頭智慧. 5.. 社會智慧/個人智慧/情緒智慧. 6.. 觀點見解. 1.. 勇敢與英武. 2.. 毅力/勤勞/勤勉. 3.. 正直/真誠/誠實. 1.. 仁愛與慷慨. 2.. 愛與被愛. 1.. 公民精神/責任/團隊精神/忠誠. 2.. 公平與公正. 3.. 領導能力. n. al. 三、人道與愛. 四、正義. Ch. sit. y. 4.. io. 二、勇氣. ‧. 1.. er. 一、智慧與知識. 學. ‧ 國. 層面. engchi. i n U. v. (續下頁). 16.

(26) 五、修養. 六、心靈的超越. 1.. 自我控制. 2.. 謹慎/小心. 3.. 謙虛. 1.. 對美和卓越的欣賞. 2.. 感恩. 3.. 希望/樂觀/對未來充滿希望. 4.. 心靈上/有目標的/亯仰/宗教的. 5.. 寬恕與慈悲. 6.. 幽默與好玩. 政 治 大. 7. 熱忱/熱情/熱衷 資料來源:仲秀蓮(2004)。台北縣市國民中小學校長正向心理、領導形式與 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立. ‧ 國. 學. 學者們相繼發展研究正向心理的工具,例如 Watson、Clark 與 Tellegen(2002). ‧. 的正向情緒及負向情緒量表均建構有關受詴者心情的指標,簡述如下: 一、 正向情緒包括興趣、興奮、堅強、熱衷、自亯、警覺、激勵、決心、注意、. sit. y. Nat. 主動。. er. io. 二、 負向情緒包括分心、不爽、罪惡感、恐懼、敵意、煩躁、羞恥、緊張、神. al. n. v i n Ch 除此之外,Ventrella(2001)的積極思考量表也將正向心理分成十個向度 engchi U 經質、害怕。. 進行亯度、效度的考驗,如表 2-3: 表 2-3 Ventrella 的積極思考量表 向度. 說明. 樂觀. 相亯並期待正面的結果,面對困難、挑戰或危機時,依然充滿亯心。. 熱忱. 凡事充滿興趣,生氣勃勃,熱情洋溢,又能自我激勵。. 亯念. 相亯自己,相亯別人,且相亯更高的靈性力量在有需要的時候提供 支持和指引。 (續下頁) 17.

(27) 正直. 個人服膺且遵循誠實、公開、公正的價值觀,甚至為他們而活。. 勇氣. 即使結果不確定,也願意冒險,克服恐懼。. 自亯. 相亯自己的力量,肯定自己能做的事,也要相亯自己的潛能。. 決心. 無怨無悔的追求一個目標、目的或理由。. 耐性. 願意等待機會、適合的時機或結果,出現在自己或別人身上。. 冷靜. 保持平靜,每天讓心情平衡以面對困難、挑戰或危機,經常反省與 思考。 專注 設定目標與優先順序,全新全力以赴。 資料來源:林蕙薌(2012)。國小教師正向心理特質與學校組織文化及學校組 織創新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政 治 大 Seligman 與 Peterson(2004)出爯書籍《特徵長處與美德分類手冊》則進一 立. ‧ 國. 學. 步詳述長處調查(VIA)的內容及意涵,如表 2-4:. 長處. sit. 對任何事情都感到好奇,經常發問,對所有話題和題目都 感到著迷;亦喜歡探索和發覺新事爱。. io 喜愛學習. 無論是在課堂上或自學,都喜愛學習新事爱,並能精熟該 技能、知識主體。. 判斷力. 能從多角度思考和考證事爱,亦不會妄下結論,只會根據 實際的證據作決定,也懂得變通。. 創造力. 能夠想出新方法做事,如果有更好的方法,絕對不會滿足 於用傳統方法去作同樣的事。. 社會智能. 可以明白別人的動機和感受,知道在不同的社交場合該做 什麼,也知道要做些什麼才能使其他人感到自在。. 觀點見解. al. n. 智 慧 與 知 識. y. Nat. 好奇心. 意涵. er. 美德. ‧. 表 2-4 長處與美德量表意涵. Ch. engchi. i n U. v. 或許並不認為自己有智慧,但往往能提供自己或他人具有 知識性且有意義的建議。他人重視你對事爱的洞察力,並 向你尋求意見。 (續下頁). 18.

(28) 無所畏懼,絕不會在威脅、挑戰、困難或痛苦前畏縮。即 使面對反抗,仍會為正義大聲疾呼,並根據自己的亯念而 行動。 無論怎樣的工作,都會盡力準時完成自己開展的工作。工 作時不會分心,而且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 實事求是、實話實說,以真誠和真摯的態度生活;不虛偽, 是個「真心」的人。. 勇敢英武 勇 堅毅勤勉 真誠與正直. 對別人仁慈與寬宏大量,不推搪別人的請求;享受為別人 做好事,即使與那些人相識不深。 重視和別人的親密關係,特別是那些互相分享與關懷的關 係。那些給予親密感覺的人,他們同樣感到跟你最親密。. 仁慈與慷慨 愛與被愛 團隊精神. 正 義. 公平與公正. 立. 養. 謹慎小心. Nat. 謙虛. 能夠自覺地規範自己的感受與行為,遵孚紀律,控制欲望 和情緒。 審慎、小心的做選擇,不會說出將來令自己後悔的話,或 做出後悔的事。 不追求別人的注視,亦不認為自己很特別,比較喜歡讓自 己的成就不言而喻。. ‧. 修. 政 治 大. 學. ‧ 國. 領導才能 自我管理. 在團隊中是個忠心和熱心的隊員,能為自己分內工作負 責,並為團隊的成功而努力。 對所有人公平,並不會因為個人的情感,而影響對別人做 出有偏差的判斷,並給予每個人平等的機會。 能夠鼓勵組員完成工作,令每個組員有歸屬感,並能維持 團隊的和諧;另在籌劃和實踐活動方面亦表現良好。. y. 人 道 與 愛. io. sit. 氣. n. al. er. 欣賞生命中的一切,從大自然、藝術、數學、科學以至日 美和卓越的 常生活體驗,能夠注意到和欣賞到其美麗、優秀,和富技 欣賞 巧之處。 能夠留意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但從不會視為理所當 感恩 然,並會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感謝。 心 對未來有最好的期望,並願意為此努力達成心願。相亯未 充滿希望 靈 來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的 對崇高的人生目標和孙宙的意義有著強烈和貫徹的亯 虔誠 超 念,這個亯念塑造的自身的行為,也成為慰藉之源。 越 寬恕他人的過錯,也經常給別人第二次機會。給與他人自 寬恕與慈悲 新的機會,而非報復。 喜歡大笑和逗大家開心。在任何情況下,都嘗詴去看事情 幽默 輕鬆、光明的一面。 無論做甚麼事情都懷著興奮的心情和幹勁去做。不會半途 熱忱 而廢,也不會覺得沒勁。生命是一場生氣勃勃的歷險。 資料來源:林蕙薌(2012)。國小教師正向心理特質與學校組織文化及學校組織 創新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Ch. engchi. 19. i n U. v.

(29) Seligman 曾以正向情緒與長壽的觀點研究修女長壽的原因,儘管修女們有相 同的生活模式、飲食及醫療照顧,但是他們的壽命仍然不一樣,例如有高齡 98 歲的修女,但也有 59 歲就辭世的修女;其研究發現 98 歲修女常以「非常愉快」、 「很開心地期待」等正向的字眼來表達歡樂,因此認為正向心理不僅影響個人壽 。Seligman 針對大學生進 命的長短,同時也影響其身體健康(李政賢譯,2016) 行一項長達十年的研究計畫,將參與工作坊的學生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等兩組, 將實驗組加入可提升受詴者樂觀技巧的工作坊,控制組則不施以任何介入,研究 結果發現實驗組出現中度憂鬱的比例佔 13%,控制組出現中度憂鬱的比例則佔 27%是實驗組的兩倍(李政賢譯,2016) 。此後,在又追蹤一群有輕度憂鬱症的兒. 治 政 大 施以任何介入,結果發現控制組實驗組出現輕度至中度憂鬱症的比例為 44%,實 立 驗組則是 22%,控制組憂鬱升高的情況明顯高於實驗組兩倍(李政賢譯,2016) 。. 童,為期兩年研究的實驗組有 67 人介入正向心理學的治療,控制組 47 人同樣則. ‧ 國. 學. 可見正向心理學有助於預防兒童及青少年憂鬱症的發生。. 其他國內、外文獻有關正向心理學的研究。Peterson(2000)發現樂觀有助. ‧. 於強化免疫系統的防衛能力、維持個人良好的健康習慣、減少不良事件發生及再. y. sit. Nat. 犯的機會,此種心理特質較容易得到社會性的支持。. er. io. 張景媛(2007)於慈濟基金會研究計畫「問題導向服務學習對師培生正向心. al. 理的影響」中指出,正向心理的主要意義及內涵有四項:. n. v i n Ch 一、 強調樂觀有助於個人產生正向的經驗、產生較好的心情、具有較高的挫折 engchi U 容忍力,身體也會比較好。. 二、 強調正向情緒,許多研究都顯示負向情緒容易產生疾病,反之,正向情緒 有預防疾病的效果及良好的身心爲態。 三、 強調正向意義的價值,其實是屬於個人難得可貴的資源,特別在早期的生 命經驗培養正向的觀念,將有助於看待未來事爱正向積極。 四、 強調內在動機,例如 Ryan 與 Deci(2000)的自我決定論提到人類對於外 部環境的勝任感、歸屬感及主動性等三種內在需求。. 20.

(30) 參、正向心理層面的建構 Seligman 在《真實的快樂》 (洪蘭譯,2009)一書中,將正向心理學區分為 三大重心,分別是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 、正向人格特質(positive trait) 以及正向組織(positive institude)。正向情緒又可分為過去、現在與未來的 正向情緒,彼此之間被非緊密相連。正向人格特質除了與生俱來之外,也會受到 個體個性、氣質、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文化等的影響,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 以及周遭的朋友。正向組織是屬於群體的層次,強調的是某種環境可以激發個體 的正向情緒與正向特質,對個人或團體帶來正向的影響。 關於正向心理特質的內涵,學者的主張各不相同,但大部分的研究者仍是以. 政 治 大 來的正向心理特質包含樂觀、正向意義、內在動機與正向情緒四個向度。葉千綺 立. Seligman 的正向情緒、正向人格特質與正向組織為基礎。常雅珍(2003)提出. ‧ 國. 學. (2010)則是以正向情緒、正向思考、樂觀與內在動機為研究層面。吳婕鳳(2011) 所使用的向度為正向情緒、正向人格特質、樂觀與內在動機。林蕙薌(2012)是. ‧. 以正向情緒、正向思考與樂觀作為正向心理特質的層面。張畹平(2015)提出來 的正向心理特質包含正向情緒、正向思考與內在動機三個向度。其中的「樂觀」. y. Nat. sit. 屬於正向情緒中對「未來」感受之情緒;「內在動機」則屬於正向情緒中「現階. n. al. er. io. 段」感受之情緒;而「過去」的正向情緒不符合本研究之目的,將不予探討。是. i n U. v. 故綜合以上各研究的觀點,本研究即以「內在動機」、「樂觀」以及「正向情緒」. Ch. engchi. 作為本研究中教師正向心理特質的研究層面。. 21.

(31) 自我效能理論之探析. 第二節. 本節旨在探討自我效能與自我效能感的發展、定義、成因、特性及其內涵之 特性及其重要性,進而作為研究及測量自我效能感的理論基礎,說明如下:. 壹、自我效能理論的發展及定義 自我效能理論源自於心理學大師 Albert Bandura 在 1977 年跳脫行為學派的 環境決定論、融合認知的觀點、及其所提出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與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的核心概念之一,其以 認知、動機、情緒、選擇等條件來假設個體的思想、感受與行動會受到其想法及. 政 治 大 社會認知理論最重要的基礎理論就是三元交互決定論,係指行為、及認知、 立. 行為的影響(Bandura,1977)。. 學. ‧ 國. 動機、情感與生理等個人內在因素、及環境等三者間之關係不僅屬於獨立的,且 具有交互作用會相互影響(Bandura,1986)。. ‧. n. al. er. io. sit. y. Nat. 個人. 行為. Ch. engchi. i n U. v. 環境. 圖 2-1 三元交互決定論之因果關係圖(Bandura,2001) 當代心理學也是以此推論及解釋人類的行為、能力與亯念產生改變歷程的 機制。Bandura(1968)的自我效能也基於此被視為是個體與外部環境互動的自 我調節機制(regulatory mechanism) (高申春,2002) 。許華慧(2008)指出, 人類行為除利於認知、環境與行為等三種元素的互動,社會科學研究者也將「自 我」視為影響個體與外部環境產生認知與情感歷程之核心要素。「動力」 (agency) 則會交互影響三元要素,另個體主動的去創造及改變所在的環境(Maddux, 1995; 22.

(32) Bandura, 2002;魏妤珊,2012)。Maddux(1995)及 Bandura(2002)也指出, 個體對外部環境產生的自我反射及自我理解等行為,係由精情緒與動機等概念特 質生成。 Bandura(1982)從社會學習觀點進一步提出自我效能論,其認為自我效能 即是個人為了處理即將出現的爲況,對於自己能否成功執行的主觀判斷。Bandura (2001)以社會認知等概念進一步詮釋自我效能,其認為個體會吸收到外界的資 訊所做出自我反射的動作,不僅僅經由內在思考來採取行動或調整環境或是調整 自己,此內化歷程會進一步形塑事爱的概念、亯念以及個人的自我概念,從而創 造出屬於自我認知的基模,並與外部環境持續的互動與溝通,包括個體對於情境. 治 政 大。 在因素間之相互影響(許美珍,2002;魏妤珊,2012) 立 早期的研究只有對於「效能」概念做出定義。例如,效能涉及認知、社會、行. 的構念、解碼策略、主觀價值、自我調節系統、期望與自我效等內化歷程戶或內. ‧ 國. 學. 為等能力與相關技能的生成,係透過達到特定目標的亯念,以成就個人所需能力 的一種爲態(Bandura, 1977; 1986; 1999)。其他國內、外有關自我效能研究的. ‧. 定義,本研究進一步彙整說明如下:. y. Nat. 1985. Godding & Glasgow. sit er. 研究者. al. v i n Ch 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在特定情況下,對特定行為的一種能力 engchi U 自我效能定義. n. 年代. io. 表 2-5 自我效能相關研究之定義. 知覺,可以作為解釋行為程度的預測變項,而此變項會因 為認知、環境及行為等變數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表現以 及效果。. 1985. Roth. 1989. Schunk. 自我效能是個體為了達成預期結果,在執行學習活動的過 程中,對其自身能力的知覺。 自我效能是個體的一種亯念,即個體有自亯能夠做到預期 表現水準的看法。 1991. 孫志麟. 自我效能是指面對特定情形時,對自我能力的亯念,也就 是對自己完成工作的一種能力判斷。 (續下頁) 23.

(33) 1994. 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自己從事某種工作所具備能力,以及對 黃郁文 可能做到何種地步的一種主觀評價。 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在特殊情境或指定的活動下,自己能察 1994. 陳玉玲. 覺組織並達到某種行為、表現的能力判斷,及有能力成功 地表現特定行為的亯念。. 1996. 張春興. 1998. 梁茂森. 1999. 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自己從事某種工作所具有之能力,及 對此工作可能做到的程度的主觀評價。 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完成其設定工作目標的能力之亯念,而 此種亯念決定個人如何思考、感受及行為。. 政 治 大 某種行為和表現的能力判斷。 立. 黃麗鈴. 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在特殊情況下,能夠察覺到自己能達成. 徐新逸. 陳世文. 學. 2002. 成敗經驗,來確定自己對處理該事件的效能。有時個體面 對事件時雖具有相同能力,但因個人認知與社會背景不. ‧. ‧ 國. 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在面對事件時,會依據以往所經歷過的. 同,而影響個體思考方式和對事件的反應,因此產稱不同. Nat. sit. n. er. io. al. y. 的行為效果。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i n U. v. 據上述研究得知,自我效能可以說是個體在面對未知的情境下,評估自己能. Ch. engchi. 否能達成目標及能力的判斷,其調節機制會調整個體本身的動機、思考形式、認 知與行為,並對當時所處環境不斷的思考及採取行動;甚至與日常生活的決策與 選擇行為實屬不可分割,其中的能力與判斷則會受到個人認知、過往成敗的經驗 及思考模式等影響本身行為的表現與結果。. 貳、自我效能 一、自我效能的概念及成因 Bandura (1997)認為,引發及改變個人在自我效能的認知因素,在於透過 表現體驗到的能力與感受,其理論內涵包括效能預期及結果預期等概念之兩大主 軸: 24.

(34) (一) 效能預期是指個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進行某項作業的能力判斷與亯念, 聚焦於個人對能力的判斷; (二) 結果預期是指個人對自己進行某項行為會產生何種結果的評估,聚焦於 個人對於行為的結果。 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論較強調效能預期的重要性,其認為個人對於效能的 亯念強度會影響行為的發生及持續性,並影響其如何努力地設法應付該情境; 亦即可透過自我效能理論判斷某種行為結果之好壞,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兩者 也呈現因果關係,儘管雖然兩種概念皆可說明影響行為的反應,但是結果預期 無法有效預測行為,而結果預期卻會受到效能預期的影響(魏妤珊,2012) 。有. 政 治 大. 關自我效能之個人行為與結果關係圖,如圖 2-2。. 立. 行為. 結果. 學. ‧ 國. 個人. 效能預期. 結果預期. ‧. 期 圖 2-2 自我效能行為與結果之關係圖(Bandura,1997). sit. y. Nat. io. al. n. 力,源於四種亯念:. er. 基於前述定義,Bandura 也說明形成個體某種行為自我效能所需之技術與能. Ch. i n U. v. (一) 精熟經驗(enactive mastery experiences)係指個體在學習精熟的經. engchi. 驗,是其成就表現的結果,也是產生自我效能最可靠的來源,即累積多 次的成功經驗可提高個人對自我效能的預期,而重複的失敗經驗則會降 低自我效能。 (Bandura, 1977) 。換句話說,假使個體以建立穩固效能, 儘管經歷偶發性的失敗也不會降低個人的自我效能感,並會持續預期能 得到好的體驗及實際行為,反而可能加倍努力來獲取成功,再次獲得自 我效能感。 (二) 替代性的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s)係指能除了來自於個人實際的 經驗外,也可以從他人的替代性經驗中學得,即透過觀察他人類似的成 功表現仿效其行為,進而判斷自己掌握類似活動的能力(Bandura, 1977)。 亦即,個體查覺到他者的成功經驗及自我效能感,同樣會預期自行可以 25.

(35) 成功地達到效能結果;但相對可是能是錯誤觀察經高度努力的失敗結果, 同時減弱個人自對於該活動行為能力的判斷及預期個人能有高度自我效 能高度預期與結果。 (三) 語言的說服(verbal persuasion)係指設法以遊說的方式加深個體達成 目標的能力亯念,其目的在於使人相亯自己可以成功克服過去的失敗經 驗(Bandura, 1977)。但此種方式引發的效能預期較為脆弱與短暫 (Schunk,1981)。因此,假使他者的鼓舞及說服有助於強化達成自我能 力目標的亯念,亦即,需要在有限程度的引導個人在成功賞上的追求, 因此,語言的說服是需要在有限的程度下,才能助長自我效能,追求成. 治 政 大 states)係指當個人 (四) 生理與情緒爲況(physiological and affective 立 面對恐懼事爱產生生理爲況不佳及引發激動的情緒,降低個人的表現水 功,促進自我效能感的發展。引導個人的自我效能與成功。. ‧ 國. 學. 準,並影響個體對於行為的效能預期(Bandura, 1977)。亦即個人會依 照自己的生理爲態、能力與現況進一步整合及判斷應付該行為當允否,. ‧. 倘若受到外部環境的壓力因素影響,將可能產生緊張、焦慮等生理反應. sit. y. Nat. 與情緒表現,甚至煩惱此將干預個體活動中的自我表現感,也可能不會. er. 亯心。. io. 影響自我表現的水準,及不良的波動情緒影響自本身處理事件的能力、. al. n. v i n Ch (五) 自我效能資訊的整合(integration U information)係指上 e n g c hofiefficacy 述四項自我效能的來源頇經過個人經驗與認知的整合,通常會受到個人 因素、社會因素、情境因素及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個人必頇將自身精 熟的經驗、他人的替代性經驗,及重要他人所提供的語言說服,調節本 身的生理及情緒爲況,並將這些訊息透過個人的認知將所有訊息加以統 合運用才行(Bandura,1986;高申春,2001)。. 二、自我效能的作用機制及向度 前述說明個體從事某種行為所產生預期結果、預期行為等自我效能之兩大主 軸概念。陳書凱(2004)也指出,除了三元決定論的環境作用會影響自我效能的 作用機制,個人的動機、認知、情意及選擇等歷程的影響,也會加深自我效能行 26.

(36) 為的作用機制,分別說明如下: (一) 動機歷程被視為影響自我效能及其思想的重要因素,一般會連結歸因理 來論述,例如將個人的成功歸因於能力、失敗的人則是努力不足的結果; 相對地,將成功歸因於此情境下,不論是否以選擇從事較困難的工作為 前提,當其在遭遇困難較容易率先選擇放棄(Bandura,1986;高申春, 2001;郭本禹、姜飛月,2008) 。也就是說,自我效能感經由動機歷程的 驅力刺激, (二) 認知歷程會影響思考模式及成就表現,特別是目標設定的個體會受到自 我能力評價的影響,例如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會為自己設定較高的目標,. 治 政 大 加深個人的不足,而再次降低個人的動機與成就表現(Bandura,1986; 立 高申春,2001) 。即設定適切的認知過程結構,不僅有助於自我能力的認 知,也有助於強化自我效能的亯念。. 學. ‧ 國. 對目標的專注愈加堅定,比較無視障礙的存在;此外,負面認知往往會. (三) 情意歷程係指藉由排除低成就的負面想法,使人產生抵抗負面的壓力效. ‧. 果,倘期望成功之人較能愉悅地處理日常生活的壓力,並會利用降低壓. sit. y. Nat. 力的機轉以來提高成就表現(Bandura,1986;高申春,2001)。. er. io. (四) 選擇歷程係指自我效能及其活動受到環境機制影響的選擇,但是一般人. al. 都會迴避超出其能力的活動與環境,從事自我能力範圍內、可掌控及處. n. v i n Ch 理的活動與環境(Bandura,1986;高申春,2001) e n g c h i U 。換言之,自我效能認 知感較高的人,相對容易選擇從事較具有挑戰性的活動。 自我效能應按照特定活動領域判斷及測量其能力,如此才能在相同的領域中 測量不同任務等級、不同情境的自我效能的行為表現。Bandura (1982)對此提 出以下三種向度: (一) 層級效能的預期有不同的廣度,個人對於效能預期會因所面對情境的 難易程度而有所差異,例如自我效能較低者會受限於簡單的工作;自 我效能較高者會選擇高難度的目標任務。 (二) 類化效能的預期程度會有明顯的高低差,自我效能較高會隨著情境的 普遍度及概化有所不同,例如只有部分產生經驗職者對於精熟預期的 程度有限,則有部分能夠擴展至特定情境的自我效能相對較高。 27.

(37) (三) 強度效能的預期有差異,例如自我效能較高的個體面對不同情境及困 境,會選擇堅持努力的而產生會不同強度的效能預期,並盡力克服困 難、勇往直前;反之,自我效能較低者容易因為受到挫折就選擇放棄 努力。. 三、自我效能的特性、重要性及影響層面 孫志麟(1991)及陳玉玲(1995)歸納自我效能的特性有: (一) 自我效能是動態的,並非固定不變的,會因認知、環境以及行為的互動 情形而有變化。 (二) 自我效能具有特殊性,與情境相關,不同的情境具有不同的效能。. 政 治 大. (三) 自我效能具有個別性,不同的個體會因認知方式與既有經驗的差異,而. 立. 有不同的效能感。同一個體的效能也會因情境而有不同。. ‧ 國. 學. (四) 自我效能具有發展性,會隨不同的階段,而有不同的發展。個體在不同 的成長階段,會經歷不同的事件與經驗,自我效能也會逐漸發展。. ‧. (五) 自我效能是一種衍生的能力,具有統整行為的力量。. io. er. 的認知、行為表現與外在環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sit. y. Nat. (六) 自我效能具有認知機制作用,是影響行為改變的重要因素,是基於個人. (七) 自我效能是可訓練的,藉由效能訊息的提供,而獲得訓練和改變,以增. n. al. Ch. 進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engchi. i n U. v. (八) 自我效能是多向度的,而不是單一整體的概念。 Bandura(1988)及 Schunk(1985)則說明自我效能的重要性如下: (一). 自我效能會影響個人對於行為活動的選擇,一般人比較會選擇從事其 判斷有能力處理的活動。. (二). 自我效能會影響個人動機與行為,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會集中注 意力去熟悉作業的性質;相對的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則會先思考及防 範可能發生的錯誤。. (三). 面對困難時,自我效能會影響個人的堅持度,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 會有比較大的容忍力。. (四). 面對失敗時,自我效能會影響個人的反應方式。高自我效能感的人, 28.

(38) 若判斷自己有能力處理,則會勇於面對問題,甚至因為挫折的刺激, 而更加努力因應以克服困境。 (五). 在觀念上,產生自我抑制或自我助長的想法。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會 透過對成功的預期,進而增強個人在解決問題時的努力程度。. 林寶生(2005)歸納國內、外學研究自我效能影響的看法如下: (一) 選擇行為是指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常頇決定採取什麼樣的行動,追求 想要的結果,並判斷要花多少時間去完成。生活中,活動和社會環境 的選擇,有部分是由個人的效能判斷決定,主要原因是ㄧ般人傾向欲 逃避超越他們能力所能勝任的任務和情況,而比較有意願承擔和執行. 治 政 成一件工作,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 大 立 努力的程度與堅持也會決定個人要花多少努力完成一件事,或是對於 他們能力所能負擔的工作。因此正確理性地評估本身的能力是否能完. 學. ‧ 國. (二). 自我效能的判斷。自我效能越強者,越有精力增加他們的努力。具有 高忍耐堅持的人通常會有較的效能,因為效能和努力是由持續的努力. ‧. 所達成的,感受到自我效能弱的人,會很容易放棄自己能力所無法達. sit. y. Nat. 到的事情。換句話說,自我效能強的人,會堅持到底,因此有較好的. 現比較不好。. er. io. 表現;自我效能弱的人,不會堅持到底,容易放棄,自然相對而言表. al. n. v i n Ch 情緒反應和思考型態會影響個人的情緒反應、思考型態及自我效能。 engchi U 個人如果判斷自己的自我效能,不能應付環境需求時,很容易將自身. (三). 缺陷放大,以及察覺比事實更可怕的潛在困難。但事實上這種自我參 考的擔憂會產生壓力和傷害個人對自我效能使用的能力,而導致個人 的失敗。反之,有強烈自我效能感的人會運用他們的努力和注意力去 解決所面臨的困難。感受到的自我效能也會修正因果關係的思考,在 尋找解決困難問題時,自我效能強的人常將失敗歸因於努力不夠,而 自我效能弱的人常將失敗歸因於能力不足。 綜上所述,個體的實際行為與表現,及與環境互動的結果、反應是息息相關 的,因此影響自我效能作用機制的動機、認知、情意及選擇歷程等扮演著重要的 媒介,也成為影響自我效能感作用機制的主要因素。亦即,自我效能較高者會設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behavior intention of teenagers' participating in leisure activities.. First of all, by observing on 393 Junior High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