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行騙天下:臺灣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網絡之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行騙天下:臺灣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網絡之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9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Graduat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Ph. D Dissertation. 行騙天下:臺灣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網絡之分析. 政 治 大. Global Networks of Fraud: Criminal Networks of Taiwan's Cross-Border Telecommunications Fraud.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 i. i n U. v. ngch 指導教授:許春金博士、王振寰博士 Adviser: Dr. Chuen-Jim Sheu & Dr. Jenn-Hwan Wang. 研究生:曾雅芬 By Ya-Fen Tseng. 中華民國 105 年 12 月 December, 2016.

(2) 謝誌 你一定可以寫完這本論文的。 訪談對象詐欺犯罪者對我深具信心(問題他們是詐騙起家)。瀏覽過訪談同 意書上要求提供寶貴經驗使社會大眾得以深入瞭解跨境電信詐欺網絡現象等字 句,他們知無不言。我又豈能失信,曠日費時也得戮力完成,是我對他們的誠信 堅持。 此論文源起於當代吾輩接過的無數詐騙電話、被盜帳號及被騙金額,訪談過 程及內容宛如一幕幕黑色幽默電影在真實人生中上演,感謝受訪者(犯罪者及執 法人員)的無私配合受訪。學海無涯的博士生生活,感謝有同學、學長姐、學弟. 治 政 大 夕飛逝的我的青春年歲,還好有家人好友的陪伴,爸媽更是我永遠的精神支柱。 立 本研究得以順利完成,必須感謝口試委員陳玉書老師、孟維德老師、廖有祿. 妹的扶持提攜;半工半讀的在職生日子,感謝有單位長官及同事的支持照顧;朝. ‧ 國. 學. 老師、周愫嫻老師、馬財專老師暮鼓晨鐘的意見與鉅細靡遺的指教,助益良多。 最重要的是,感謝我的兩位最棒的指導教授-許春金老師與王振寰老師,謝謝他. ‧. 們浩瀚無垠的包容、提綱挈領的指引;還好有兩位臺灣犯罪學與社會學界巨人的. sit. y. Nat. 肩膀,讓我們得以看得更高、更遠。. io. er. 「Never forget your beginner's spirit」,剛進政大的某夜,藝文中心播放的紀 錄片裡日本插畫家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說,莫忘初衷。希望作出對社會. n. al. Ch. i n U. v. 有幫助的研究,即是我讀碩博班的初衷,或許也是受訪者樂意協助的初衷。. engchi. 致所有努力讓世界更加美好的人們。.

(3) 摘要 資訊時代下全球化造成了流動空間的出現,亦促進了網絡社會的崛起;其影 響不僅擴及政治、社會、經濟層面,更形成了全球犯罪經濟的現象。臺灣境內詐 欺犯罪從過去當面直接接觸,轉為透過電信或網路間接接觸的詐騙形式;在政府 的全面查緝及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下,近年來電信詐欺集團呈現向外擴散跨越國 境乃至全球的趨勢。此類全球犯罪網絡的相關實證研究至今仍極為缺乏,因此, 本研究旨在討論前述犯罪機會、空間分工及社會網絡如何形成跨境電信詐欺犯罪 網絡,及其背後的特殊運作機制。. 政 治 大 名、偵查人員 4 名、駐外聯絡官 3 名),本研究發現犯罪機會同時影響空間分工 立. 經由文獻探討法、現有資料統計分析法及深度訪談 18 名受訪者(受刑人 11. 及社會網絡,這三個重要指標亦型塑了跨境電信詐欺的犯罪網絡。詐欺集團利用. ‧ 國. 學. 各類犯罪機會(犯罪者、標的物、監控缺乏及手法工具的聚合,其中監控包含國 家、網路與金融管制層面),結合空間移動、分工與第三地機制,社會網絡強弱. ‧. 連帶與第三方機制,形成特殊運作機制,促使詐欺網絡成為無遠弗屆的全球犯罪. Nat. sit. y. 體系;核心組成員與第三方既是連結也是斷點的關係,更是其中的運作關鍵。透. al. n. 作法及刑事政策建議。. er. io. 過此種犯罪網絡分析,可深入瞭解全球跨境犯罪的運作概略,進而形成應對防治.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字: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網絡、犯罪機會、空間分工、社會網絡. I.

(4)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globalization has brought about the emergence of space of flows and 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 Its influence not only extends to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levels, but also forms the global criminal economy. In Taiwan, fraud has occurred from direct contact format (such as face-to-face) to indirect ones (such as via telephones and the Internet). Owing to the government's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the cross-strait joint criminal judicial co-operation, the telecoms fraud groups recently have traveled across borders and even to the whole world. As the relevant research based on empirical data is scant, this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how criminal opportunities, spat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social networks construct a cross-border telecommunications fraud criminal network and the special operational. 政 治 大 In this research, I review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alyzed empirical data, and 立. mechanism behind it.. then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8 respondents which include 11 prisoners, 4. ‧ 國. 學. criminal investigators and 3 police liaison officers. It is concluded that criminal opportunities would influence the spat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social networks within. ‧. criminal groups; these three important indicators formulate the criminal network of. y. Nat. cross-border telecommunications fraud. A special operational mechanism combining. sit. various criminal opportunities (the convergence of offenders, targets, absence of. er. io. guardians, and means; in which guardians include the level of national, cyber and. al. n. v i n Cties mechanism, and strong and weak networks h eofnsocial i U with the third-person h c g mechanism, transforms fraud networks into a far-reaching global criminal system. financial regulations), spatial mobility and division of labor with the third-pla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group members and the third-person is not only a link but also a breakpoint, and it is undoubtedly the operational key. Ultimately, this research paints a clear picture of the global criminal networks and thus will possibly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criminal prevention and correction policies.. Keywords: cross-border telecommunications fraud, criminal network, criminal opportunity, spatial division of labor, social network. II.

(5) 目次 摘要................................................................................................................................. I 目次............................................................................................................................... III 表次................................................................................................................................V 圖次.............................................................................................................................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三節 相關名詞詮釋.......................................................................................... 9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2 第二章 理論與方法.................................................................................................... 13 第一節 理論與文獻回顧.................................................................................... 1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 43 第三章 犯罪機會........................................................................................................ 59 第一節 社會變遷層面的犯罪機會.................................................................... 59 第二節 團體層面的犯罪機會............................................................................ 70.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第三節 個人層面的犯罪機會............................................................................ 80 第四節 小結...................................................................................................... 102 第四章 空間分工...................................................................................................... 109 第一節 跨境移動與分工.................................................................................. 109 第二節 地理節點.............................................................................................. 123 第三節 詐騙國家.............................................................................................. 137 第四節 小結...................................................................................................... 143 第五章 社會網絡...................................................................................................... 153 第一節 集團組織結構與分工.......................................................................... 153.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節 犯罪團體內部網絡.............................................................................. 172 第三節 犯罪團體外部網絡.............................................................................. 183 第四節 小結...................................................................................................... 188 第六章 運作機制...................................................................................................... 193 第一節 詐欺集團之運作管控.......................................................................... 193 第二節 詐欺集團之詐騙手法.......................................................................... 221 第三節 詐欺集團之困境與反制...................................................................... 238 第四節 小結...................................................................................................... 241 第七章 結論.............................................................................................................. 24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4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57 III.

(6) 參考文獻.................................................................................................................... 265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277 附錄二 訪談大綱(2-1 集團成員) ..................................................................... 278 附錄二 訪談大綱(2-2 偵查人員及駐外聯絡官) ............................................. 280 附錄三 訪談札記表................................................................................................ 28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7) 表次 表 2-1-1 表 2-1-2 表 2-1-3 表 2-1-4 表 2-1-5 表 2-2-1. 犯罪類型與特性 ........................................................................................ 14 跨境電信詐欺與 419 詐騙之比較 ............................................................ 18 跨境電信詐欺犯罪集團之分工與運作 .................................................... 31 詐欺和其他獲利犯罪的過程 .................................................................... 35 相關理論及實證研究一覽表 .................................................................... 41 訪談大綱 .................................................................................................... 48. 表 2-2-2 表 2-2-3 表 2-2-4 表 2-2-5 表 3-1-1 表 3-1-2 表 3-1-3 表 3-2-1 表 3-2-2. 各專案行動查獲詐欺集團設點國家次數表 ............................................ 50 判決書查詢統計 ........................................................................................ 51 研究對象一覽表(集團成員) ................................................................ 52 研究對象一覽表(偵查人員及駐外聯絡官) ........................................ 54 臺灣跨境電信詐欺集團全球詐騙史(截至 2016.04) .......................... 61 地方法院判決涉及兩岸跨境詐欺案件數 ................................................ 69 地方法院判決涉及第三地國家跨境詐欺案件數 .................................... 69 各專案行動台籍犯罪者人數 .................................................................... 71 跨境電信詐欺集團成員數量表 ................................................................ 73. 表 3-2-3 表 3-3-1 表 3-3-2 表 3-3-3 表 3-3-4 表 3-3-5 表 3-3-6 表 3-3-7 表 3-3-8. 臺灣三大黑道幫派 .................................................................................... 79 受訪者清冊 1-犯罪受刑人 ..................................................................... 81 受訪者清冊 2-犯罪受刑人 ..................................................................... 82 跨國電信詐欺犯罪者犯罪年齡分佈 ........................................................ 84 全國詐欺犯罪與全般刑案性別比例 ........................................................ 86 跨境詐欺犯罪性別比例(專案) ............................................................ 86 跨境詐欺犯罪性別比例(判決書) ........................................................ 86 各專案行動查獲國籍地點一覽表 ............................................................ 92 各地方法院審理第三地跨境電信詐欺案件一覽表 ................................ 93. 表 3-3-9 表 3-3-10 表 3-3-11 表 3-3-12 表 3-4-1 表 4-1-1 表 4-1-2 表 4-1-3 表 4-2-1. 跨境電信詐欺集團成員戶籍地分佈 ........................................................ 93 詐欺與電信詐欺案件之起訴比率及定罪率 ............................................ 99 地方法院刑事第一審案件裁判結果一覽表(詐欺罪) ...................... 100 各專案判罪者判決刑期 .......................................................................... 101 跨境電信詐欺犯罪機會類型 .................................................................. 107 跨境電信詐欺集團移動歷程表 .............................................................. 112 電信詐欺集團據點跨境移動之考量因素 .............................................. 116 電信詐欺集團各組別跨境分工一覽表 .................................................. 119 電信詐欺集團據點國家概況表 .............................................................. 124. 表 4-2-2 表 4-2-3. 電信詐欺集團國外據點類型 .................................................................. 128 電信詐欺集團各據點租屋類型 .............................................................. 13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8) 表 4-2-4 表 4-2-5 表 4-2-6 表 4-3-1 表 4-3-2 表 4-3-3 表 4-4-1 表 4-4-2 表 4-4-3. 國家選擇之考量要件 .............................................................................. 133 據點變換概況表 ...................................................................................... 135 據點變換模式 .......................................................................................... 136 詐騙華語地區概況 .................................................................................. 137 詐騙外語國家概況 .................................................................................. 139 詐騙國家之選擇要件 .............................................................................. 141 跨境電信詐欺集團各類地理節點一覽表 .............................................. 144 電信詐欺集團分工概況與據點類型 ...................................................... 146 電信詐欺集團跨境移動與據點選擇成因 .............................................. 149. 表 4-4-4 表 5-1-1 表 5-1-2 表 5-1-3 表 5-1-4 表 5-2-1. 兩岸共同免簽國家一覽表 ...................................................................... 150 詐欺集團組織結構概況表 ...................................................................... 160 詐欺集團組織結構明細表 ...................................................................... 160 詐欺集團分工機制 .................................................................................. 166 跨境電信詐欺集團知名首腦人物 .......................................................... 170. 詐欺集團跨國聯繫方式 .......................................................................... 178 不同集團交流方式 .................................................................................. 179. ‧ 國. 學. 表 5-2-2 表 5-2-3 表 5-2-4. 政 治 大 電信機房內部網絡 .................................................................................. 173 立 車手集團內部網絡 .................................................................................. 173 不同組別或集團的合作方式 .................................................................. 180 外籍人士參與情形 .................................................................................. 182 電信詐欺集團尋找海外據點的中介因素 .............................................. 185 詐欺集團組織社會網絡概況表 .............................................................. 189 詐欺集團時間及活動管制概況 .............................................................. 195 詐欺集團內部管理制度 .......................................................................... 197 詐欺集團查緝應對概況 .......................................................................... 199 詐欺集團薪水制度 .................................................................................. 200 詐欺集團發薪方式 .................................................................................. 202 詐欺集團成本開銷 .................................................................................. 205. 表 6-1-7 表 6-1-8 表 6-1-9 表 6-1-10 表 6-1-11 表 6-1-12 表 6-1-13 表 6-2-1 表 6-2-2. 詐欺集團損益概況 .................................................................................. 207 詐欺集團獎懲制度 .................................................................................. 209 詐欺集團控制機制 .................................................................................. 211 詐欺集團運作變化 .................................................................................. 213 車手提款及交付制度 .............................................................................. 215 車手管控機制 .......................................................................................... 216 詐欺集團黑吃黑概況表 .......................................................................... 219 教戰手冊概況 .......................................................................................... 221 教戰手冊內容 .......................................................................................... 222. 表 6-2-3. 國內詐欺犯罪模式與犯罪工具演變歷程 .............................................. 223. ‧. 表 5-2-5 表 5-2-6 表 5-3-1 表 5-4-1 表 6-1-1 表 6-1-2 表 6-1-3 表 6-1-4 表 6-1-5 表 6-1-6.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9) 表 6-2-4 表 6-2-5 表 6-2-6 表 6-2-7 表 6-2-8 表 6-2-9 表 6-2-10 表 6-2-11 表 6-2-12. 跨境詐欺類型演變概況 .......................................................................... 225 詐欺集團研發技術 .................................................................................. 227 詐欺集團各類組學習過程 ...................................................................... 229 詐騙師概況表 .......................................................................................... 231 詐欺話術 .................................................................................................. 232 詐欺口音及用語問題演變概況 .............................................................. 233 詐欺方式及對象清冊 .............................................................................. 234 詐欺對象篩選機制 .................................................................................. 235 詐欺對象類型概況 .................................................................................. 237. 表 6-3-1 表 6-4-1 表 7-1-1 表 7-2-1. 詐欺困境與反制一覽表 .......................................................................... 239 跨境詐欺集團的運作機制 ...................................................................... 246 犯罪機會與空間分工、社會網絡之關係 .............................................. 249 政策發展建議一覽表 .............................................................................. 26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n U. v.

(10) 圖次 圖 1-1-1 圖 1-1-2 圖 1-2-1 圖 1-2-2 圖 1-2-3 圖 1-2-4. 詐騙話務匯流示意圖 .................................................................................. 3 臺灣跨境電信詐欺犯罪全球擴散圖 .......................................................... 4 全般犯罪歷年發生件數 .............................................................................. 5 各類犯罪歷年發生件數比例 ...................................................................... 5 臺灣詐欺案件發生趨勢 .............................................................................. 6 臺灣詐欺案件財損金額趨勢 ...................................................................... 6. 圖 2-1-1 圖 2-1-2 圖 2-2-1 圖 4-1-1 圖 4-2-1 圖 7-1-1 圖 7-1-1 圖 7-1-2. 日常活動理論三要素 ................................................................................ 22 跨國電信詐欺犯罪集團之組織架構 ........................................................ 31 研究架構圖 ................................................................................................ 44 臺灣跨境電信詐欺犯罪全球擴散圖 ...................................................... 111 臺灣跨境電信詐欺犯罪全球據點圖 ...................................................... 127 跨境電信詐欺網絡與運作機制 .............................................................. 247 跨境電信詐欺集團全球空間分工模式 .................................................. 252 跨境電信詐欺集團犯罪網絡及詐騙流程 .............................................. 25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I. i n U. v.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20 世紀末新出現的一個現象,那就是犯罪的全球化」1(Shelley, 2006) 全球化風潮所至,不僅攤在陽光下的政治、社會、經濟面受其影響,就連陰 暗處的犯罪、貪腐及恐怖攻擊活動,均悄悄趁機蔓延擴散。犯罪全球化的現象, 在臺灣獨特的跨境電信詐欺犯罪模式上展露無遺。本章分別以研究背景與問題、 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相關名詞詮釋,來闡述本研究的源起及關注焦點。.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 政 治 大. 在西方學者Castells(1997)資訊時代的概念之下,全球化造就成了流動空. 立. 間的出現,亦促進了網絡社會的崛起;其影響不僅擴及政治、社會、經濟層面,. ‧ 國. 學. 更形成了全球犯罪經濟的現象。跨境犯罪全球化不僅在於武器、毒品、人口的走 私,近年來,出現在臺灣地區特有的跨境詐欺犯罪,亦呈現逐年向外擴散乃至全. ‧. 球化的趨勢。. 資訊、通訊及運輸科技發達,造成全球流動快速,更使得跨境犯罪活動更加. y. Nat. sit. 迅速便利。1990年代國內金融體制陸續開放,金融機構民營化、ATM(自動提. n. al. er. io. 款機)普遍設立,加上1996年1月16日電信法修正案通過,行動電話門號及金融. i n U. v. 帳戶存摺取得容易,促使詐欺犯罪更加興盛蔓延。國內多數研究(丁水復,2005;. Ch. engchi. 許芳雄,2010;李華欣,2011)認為,1996 年是國內詐欺犯罪型態的一個重要 分水嶺,在此之前,詐欺犯罪者多為小型聚合或獨立運作,必須與受害者當面直 接接觸,犯案內容大多以金光黨「扮豬吃老虎」、「招會詐財」、「巫術騙財」、 「不實廣告詐財」、「虛設商標」等為主,歹徒人力有限,受害人數較少。自1997 年起,因為經濟型態改變,電子通訊及網際網路漸趨普遍,衍生出如刮刮樂、信 用貸款、購物、手機簡訊、網路寶物、求職等型態之「新興詐欺犯罪」問題,其 共通特性即是大量運用各種偽造證件、人頭帳戶及人頭電話等犯罪工具,以各種 名目誘使被害人將款項匯入詐欺集團所指定的人頭帳戶中,以間接接觸方式欺騙 1.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a new phenomenon appeared—the simultaneous globalization of crime, terror, and corruption, an "unholy trinity" that manifests itself all over the world (Shelley, 2006). 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english/publication/2008/06/20080608103639xjyrrep4.218692e-02.ht ml#axzz2Sp0xKaM8. 1.

(12) 行騙天下:臺灣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網絡之分析. 不知情民眾的錢財謀取暴利,嚴重侵害人民財產法益,並引起全國民眾及政府相 關單位之重視(邵明仁,2011)。2004年行政院成立「反詐騙跨部會協調會議」, 進行政策協調全面進行反詐騙,促使詐騙集團轉向對岸發展;而隨著兩岸經貿交 流日漸開放,兩岸跨境詐欺犯罪亦日趨頻繁。 2006年初跨境電信詐欺集團考量到低成本、隱密性及大量性,從過去利用電 信溢波或漫遊,到近期結合網路與通訊的轉換傳輸,技術提升至私設「非法電信 平台(機房)」(李宏倫,2009);透過網路平台轉接電信業者撥打電話進行詐 騙,此類電信發話機房通常利用美國或香港境內電信業者提供之軟交換機2話務 平台竄改門號並傳送話務,再與其他境外業者轉接兩岸或其他國家電信業者,末 端進行詐騙,透過電信平台層轉躲避查緝,增加司法單位偵查困難(林德華,2011)。. 政 治 大 詐騙機房現今已可直接使用具備網路電話功能的手機來做為詐欺工具 (吳秉勳, 立. 從有線通訊、無線通訊到近年的網路電話(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VoIP), 3. ‧ 國. 學. 2014)。跨境電信詐欺透過網際網路全球化的特性,詐騙亦到達了無遠弗屆的地 步(如圖1-1-1)。.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軟交換概念的提出最初來自於對處於 PSTN/ISDN 和 IP 網絡邊界的 IP 電話網關的分解。為了 便於實現大容量 IP 電話網關,一個 IP 電話網關被分解為由一個媒體網關控制器(MGC)和若 干個媒體網關(MG)組成的分布式系統。這裡的軟交換通常就是媒體網關控制器。進一步的, 隨著分組承載技術被引入到 PSTN/ISDN 內部,PSTN/ISDN 交換機本身也可以被分解成為相對獨 立的兩個部分:呼叫控制部分和承載控制部分。這裡的軟交換通常是指呼叫控制部分。引自維基 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D%AF%E4%BA%A4%E6%8D%A2(2016.05.20 檢視)。 3 網路電話(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VoIP)是一種將語音、傳真等資訊,透過網路通訊協定 (Internet Protocol, IP)資料型態傳遞的交換技術。一般傳統電話語音係藉由公眾電話交換網 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s)傳遞,而 VoIP 則是將語音經過壓縮程序,利用網 路電話閘道器(Internet Telephone Gateway 或 VoIP Gateway)轉換為 IP 數位封包(Packet)的格 式,在 IP 網路上傳送。VoIP 現階段主要有三種營運模式,第一種為電腦對電腦(PC-to-PC), 一般為 VoIP 軟體業者藉由 VoIP 軟體提供電腦對電腦間的語音服務,如 Skype;第二種則為電腦 對電話(PC-to-Phone),是由 VoIP 軟體業者與電信廠商合作,提供由電腦撥打至一般電話或手 機的服務,如 Skype(Skype Out)及 Net2Phone 等;第三種則是電話對電話(Phone-to-Phone), 亦即 VoIP Phone,用戶可利用既有的電話機撥打電話,經由 VoIP adapter 及寬頻數據機進行 VoIP 的壓縮及封包傳送交換,而非以傳統的電路交換方式,主要的服務廠商包括 Time Warner、Vonage 及 Yahoo! BB(譚志忠,2004)。 2 2.

(13) 第一章 緒論. 政 治 大. 圖 1-1-1 詐騙話務匯流示意圖 資料來源:刑事雙月刊45期,2011年12月. 立. ‧ 國. 學. 2009年4月26日海峽兩岸第三次江陳會談於大陸南京正式簽署「海峽兩岸共. ‧. 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並於同年6月25日正式生效。在兩岸共同合力追 查之下,詐騙集團已由兩岸流竄至鄰近東南亞國家,近年更蔓延至亞、非、中東、. Nat. sit. y. 中南美洲等國家,自第三地4詐騙兩岸人民甚至當地居民。52011年春節前發生「菲. al. er. io. 律賓將14名台籍嫌犯遣送大陸事件」,引起社會各界爭議及臺菲關係緊張,讓兩. v i n Ch 國內判決,也開啟了日後兩岸第三地一連串打擊跨境詐欺專案行動的契機。兩岸 engchi U n. 岸合作打擊犯罪關係面臨考驗,後經兩岸警界高層互訪協調,遣返台籍嫌犯接受. 跨境詐欺犯罪從以往的「對岸犯罪,臺灣受害」轉變為「臺灣犯罪,對岸受害」, 再演變為「第三地犯罪,兩岸受害」等趨勢,更甚者,臺灣詐欺集團複製經驗, 擴大招兵買馬,從受害地區引進能說當地語言的人士,組成跨境發話部隊,同類 案件因而在大陸、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頻傳,幾近「全球公敵」之勢(如圖 1-1-2)。詐欺集團除了搭上資通運輸科技帶來的全球化快速列車之便以外,政 府政策轉變、兩岸關係及兩岸合作模式亦明顯影響電信詐欺集團在全球擴散遷移 的軌跡。. 除兩岸以外的第三地國家,由於兩岸關係問題,避免國家稱謂,因此不稱第三國而稱第三地。 自由時報,臺灣集團詐騙全世界 近年從海外帶回 6000 嫌,2016 年 4 月 13 日,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662542(2016.05.22 檢視)。 3 4 5.

(14) 行騙天下:臺灣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網絡之分析. 臺灣. 東南亞. 政 治 大 立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1-1-2. 臺灣跨境電信詐欺犯罪全球擴散圖. ‧ 國. 學. 由於兩岸跨境詐欺集團利用全球化及社會變遷的各項犯罪機會,肆無忌憚地. ‧. 在世界各地進行分工合作,進而影響多國社會治安,臺灣儼然成為此類犯罪網絡 擴散的領航者;然而國外相關文獻極少探討此類犯罪,國內研究又大多著重於犯. Nat. sit. y. 罪類型、國際司法合作及偵查作為,犯罪網絡範疇則較少著墨;臺灣跨境詐欺集. er. io. 團跨越國界、網絡分工分散各地,形成特殊的全球網絡系統,針對此類網絡系統. al. v i n Ch 擴散發展過程中,詐欺集團是否有特殊的運作模式與網絡系統?其背後的運作機 engchi U n. 的相關實證研究極為缺乏。全球流動的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究竟如何形成?在全球. 制又將如何解釋?造成跨境電信詐欺集團空間及社會網絡分工的關鍵亟需深入. 探討。因此,本研究首要關注的問題在於,前述國家、網路、金融管制缺乏所形 成的犯罪機會,加上空間分工及社會網絡,如何形成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網絡,其 背後有何特殊運作機制?. 4.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檢視臺灣歷年各類犯罪情形的演變,竊盜、毒品、詐欺犯罪分占全般刑案前 三名,歷久不衰;其中暴力犯罪惡性較高、刑期較長,發生數較低;毒品犯罪成 癮性及再犯率較高,發生數逐年上升;竊盜及詐欺犯罪屬於一般犯罪、刑期較低, 前者逐年下降,後者卻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近十年來國內犯罪案件隨著竊盜案件 降低而緩步下降,暴力犯罪亦逐年降低,惟詐欺犯罪在全般刑案的比重,自2003 年起呈現大幅成長趨勢,且近幾年均維持一定比重。顯見犯罪人口自傳統的暴力 及竊盜犯罪逐漸轉移至毒品及詐欺犯罪(如圖1-2-1、1-2-2) ,詐欺犯罪在各類犯 罪類型中穩定存在且占有重要比例。 600000. 立. 494755. 490736. 500000. 犯罪 發生數. 453439. 2008. 2002. 2004. 2006. 2042118772 23053 21172. 38802. 2010. 2012. n. al. Ch. 圖 1-2-1. 竊盜犯罪. y. 40963. sit. 0 2000. 毒品犯罪. 66255. 40001 43023 37191. 暴力犯罪 詐欺犯罪. 155151. io. 16082. 297800. 209351. Nat. 100000. 317356. ‧. 200000. 328154. 2014. er. 300000. ‧ 國. 386075 338063. 學. 400000. 政 治 大. 555109. i n U. 全般刑案. 2016. v. 全般犯罪歷年發生件數. engchi. 資料來源:內政部警政署 2016 年 6 月「警政統計重要參考指標」 ,本研究整理。 註:2005 年 3 月前詐欺包含背信。 80.00. 68.89. 占全般刑案 百分比. 59.12. 60.00 46.17. 暴力百分比. 40.00 24.92. 20.00 5.93 3.28. 0.00 2.92 2000 2002. 8.06. 7.52. 10.05 12.99 7.66 6.79. 22.25. 16.65 7.11 7.53 6.28. 詐欺百分比 毒品百分比 竊盜百分比. 0.66. 2004. 2006. 圖 1-2-2.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各類犯罪歷年發生件數比例. 資料來源:內政部警政署 2016 年 6 月「警政統計重要參考指標」 ,本研究整理。 註:2005 年 3 月前詐欺包含背信。 5.

(16) 行騙天下:臺灣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網絡之分析. 國內詐欺案件在2001年大幅上升,到2004年每年均達4萬件以上,2005年高 達43023件(電信詐欺案件16693件,占38.8%),詐騙金額在2006年達到最高峰 超過185億元(電信詐欺案件超過34億元,占18.4%),其後在2009年由於兩岸簽 署司法互助協議加強跨境合作打擊犯罪,才呈現下降趨勢,至2010年詐欺案件財 產損失金額已降至62億元以下(如圖1-2-3、1-2-4)。而在所有詐欺案類中,又 以電信詐欺為最大宗,因此本研究探討內容主要限縮於跨境電信詐欺犯罪類型。 50,000 45,000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37,191. 40,001. 43,023. 41,352 40,348 40,963. 38,802 28,494. 26,397. 23,612 20,421. 16,082. 14,545 9,534. 7,755 466 1,454 14. 政 治 大. 16,693. 59. 4,316 737. 立. 13,171 13,250 13,632. 4,986 6,226 2,358 1,061 1,901 3,862. 10,852 7,947. 8,432. 23,058. 6,277 5,201 4,418. 5,766. 4,048. 21,100. 17,744 7949 7559. 2,270 1,526 3,176 378. 圖 1-2-3. 電信詐欺. 網路詐欺. 臺灣詐欺案件發生趨勢. ‧. ‧ 國. 全般詐欺. 學.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er. io. sit. y. Nat. 資料來源:刑事警察局 註:1.全般詐欺案件以電信詐欺類別為最大宗。 2.詐欺案件自 2001 年遽升,2004 年後每年均達 4 萬件以上,造成治安重大威脅。 3.自 2009 年下半年起,兩岸加強跨境合作打擊犯罪後,首次呈現下降。. al. n. (億元). 200.000. Ch. 150.000 80.593. 100.000. 185.884. e n g c150.917 hi. i n U. v. 117.479 102.705. 113.790 94.612. 61.287. 58.931 50.000 0.000. 48.801. 42.614 37.682 31.018 34.104 30.253 30.800 23.816 23.989 20.065 20.250 16.579 10.033 9.861 10.185 1.111 5.860 4.159 4.571 4.945 1.908 0.638 1.709 5.509 0.407 0.355 1.416 0.850 1.223 0.003 0.040 0.408 39.401.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全般詐欺 電信詐欺 網路詐欺. 圖 1-2-4. 臺灣詐欺案件財損金額趨勢. 資料來源:刑事警察局 註:1.詐欺案件財損金額從 2001 年逐年升高,2006 年高達新台幣 185 億元。 2.其間臺灣推動跨部會整合,加強防制作為,2007 年開始逐年下降。 3.兩岸警方合作共同打擊跨境詐欺犯罪成效顯著,2010 年已降至 62 億元以下。 4. 2014 年起公開資訊不再提供財損數據。 6.

(17) 第一章 緒論. 臺灣跨境電信詐欺集團在海外犯罪情形日益嚴重,促使日本與韓國媒體前後 相繼來台專訪165反詐騙諮詢專線取經求教。根據媒體報導,2007年韓國警方多 次破獲詐欺集團,逮捕台籍嫌犯多達百餘人。6日本則是電話詐騙集團橫行,被 害金額節節升高,2008年受理詐騙案件20481件,受害金額276億日圓(新臺幣92 億元) ,原已創下日本史上最高紀錄。7殊不知其後屢破紀錄,2012年受害金額364 億日圓(新臺幣121億元),8至2013年受害金額高達490億日圓(約新臺幣140億 元),日本警方更懷疑詐騙伎倆獨步全球的臺灣集團涉入,甚至與大陸人聯手在 大陸設機房誆騙日本人。9另外,臺泰警方於2009年起針對兩岸詐騙集團湧入流 竄泰國各地的情形,發動連續掃蕩專案任務,至2010年底共逮捕約303名兩岸詐 騙集團成員,包含在泰國提款的車手。2011年初「菲律賓14名台籍嫌犯遣陸事件」. 政 治 大 展開日後一連串兩岸於第三地共同打擊跨境詐欺犯罪的大型專案行動,並逮捕大 立 發生,經兩岸警界高層互訪協調,建立帶回各自人民進行判決處分之共識,自此. ‧ 國. 學. 量兩岸詐欺嫌犯(何招凡,2013)。然而,大量的專案查緝並未遏止詐欺集團的 犯罪活動,根據大陸公安部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4年中國大陸電信詐騙案發生. ‧. 件數分別為10萬、17萬、30萬、40多萬件,年均增長70%以上;2010至2014年, 詐騙金額平均都在百億人民幣以上,平均單筆金額超過5萬元,2014年有107億;. y. Nat. sit. 2015年暴增至222億(約新台幣11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光是2015年上半年,. n. al. er. io. 從境外打入大陸的改號詐騙電話就有47億通。10另外,2016年4月「肯亞遣送臺. v. 灣人事件」發生,大陸因過去臺灣對於專案查獲嫌犯判刑過輕,轉而態度強硬、 6. Ch. engchi. i n U. 蘋果日報新聞網,台詐騙集團 攻陷韓國,2007 年 10 月 24 日,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71024/3927256/(2014.11.06 檢 視)。 7 商業週刊,日本防電話詐騙新技術 準確率高達 90%,2013 年 1 月 8 日,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2751(2014.11.06 檢視) 。 8 The News Lans 關鍵評論,日本民眾一年遭詐騙 133 億破紀錄,2013 年 11 月 20 日,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4104/(2014.11.06 檢視) 。日本以「綁架電話」或是以「孩子需 要用錢」為由的詐騙電話最為常見,許多銀髮族接到「媽,快救我!」或「是我是我!」為開頭 的電話,便受騙且輕易地匯出畢生積蓄。除一般的詐騙電話外,詐騙集團也會精心製作創投公司 的假手冊,以少額投資新公司名義,吸引銀髮族投入退休金;甚至虛設當紅偶像會員網站藉以收 取大筆入會費;更聘學生打電話或是開設人頭帳戶,以高額現金利誘青少年犯罪的現象已成為日 本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 9 時報周刊(1899 期) ,台詐騙集團前進日本 桃太郎 1 年被拐 140 億元,2014 年 7 月 16 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716002180-260603(2014.11.06 檢視) 。 10 中國青年報,數據:去年中國電信詐騙導致群眾損失 107 億元,2015 年 07 月 09 日,中新網 http://big5.chinanews.com/m/gn/2015/07-09/7393556.shtml。中國時報,肯亞電信詐騙案 陸方搶人》 電信詐騙 一年拐走大陸人 1100 億台幣,2016 年 04 月 13 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413000374-260102(2016.5.20 檢視)。 7.

(18) 行騙天下:臺灣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網絡之分析. 堅持不再將台籍嫌犯遣返臺灣,中國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對此表示,據初步統計, 近年來每年電信詐騙贓款有上百億人民幣從中國被捲到臺灣,被追繳回來的只有 人民幣20萬元(約台幣100萬元),希望臺灣多從受害人角度著想。11 由上述各種跡象證明,即使後期國內詐欺案件及財損金額逐漸下降,卻明顯 產生犯罪轉移,轉而影響大陸地區之詐騙案件發生數;跨境詐欺犯罪除了持續嚴 重影響國內民眾日常生活外,對於亞太地區的社會治安環境更是造成嚴重衝擊。 因此,揭開跨境詐欺集團全球流動的神秘面紗,即成為本研究最主要的研究動 機。 此外,本研究目的主要有三個: 第一,深入探討並完整回答研究問題。透過次級資料分析及個案深度訪談,. 政 治 大 集團跨國網絡模式之運作。 立. 觀察跨境詐欺犯罪集團之地理擴散及網絡連結,以了解跨境電信詐欺. ‧ 國. 學. 第二,針對犯罪機會、空間分工及社會網絡三個結構變項進行剖析,以全面 瞭解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網絡的形成。. ‧. 第三,解析犯罪網絡的運作機制,並建構一個犯罪網絡分析架構,以對未來 全球跨境犯罪的探討作出貢獻,並對現行的司法制度及刑事政策提出. y. Nat. n. er. io. al. sit. 建議以供參考。. Ch. engchi. i n U. v. 自由時報,肯亞事件 中國:希望臺灣多從受害人角度想想,2016 年 4 月 13 日,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1662977(2016.5.20 檢視)。 8. 11.

(19)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相關名詞詮釋 「跨境電信詐欺」 、 「犯罪網絡」 、 「犯罪機會」、 本研究相關名詞主要有五個, 「空間分工」及「社會網絡」,概念說明分別如下:. 一、跨境電信詐欺(cross-border telecommunications fraud): 跨境犯罪活動經常來自於被害國家法律管轄以外的其他地區或國家,此種犯 罪通常具有隱密性、同時跨越國界或涉及多國,因此,執法機關欲針對此類犯罪 網絡進行有效控制,是一項極為艱難的任務。其範圍不僅指跨越國境、邊境,也 兼指跨地區之犯罪(如橫跨臺海兩岸之犯罪)。在犯罪學或刑事司法領域裡,此. 政 治 大. 種犯罪活動通常被稱為跨國犯罪(Transnational Crime) 、國際犯罪(International Crime)、多國系統性犯罪(Multinational Systemic Crime)(孟維德,2001)。本. 立. 研究因範圍涉及兩岸及其他國家,故以跨境犯罪(Cross-border Crime)統稱之。. ‧ 國. 學. 依據聯合國大會 2000 年 11 月 15 日第 55/25 號決議《聯合國打擊跨國組織 犯罪公約》第 3 條明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屬跨國犯罪: (a)在一個以上國. ‧. 家實施的犯罪; (b)雖在一國實施,但其準備、籌劃、指揮或控制的實質性部分. sit. y. Nat. 發生在另一國的犯罪; (c)犯罪在一國實施,但涉及在一個以上國家從事犯罪活 動的有組織犯罪集團;或(d)犯罪在一國實施,但對於另一國有重大影響。因. io. n. al. er. 此,跨境犯罪係指犯罪行為之準備、實施或結果有跨越國境、邊境或地區的情形,. i n U. v. 使得至少有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對該行為可進行刑事處罰,亦即犯罪者在其. Ch. engchi. 犯罪前、犯罪時或犯罪後至少跨越一個以上之國境、邊境或地區的情形(謝立功 等,2004)。 此外,我國刑法第 339 條明定詐欺罪之定義為:「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 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 、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 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而電信詐欺犯罪模式即為,假借各項虛構之身 分及名義,利用資訊、通訊及大眾傳播媒介等管道,傳遞不正訊息給社會大眾, 再進一步操弄、掌握及誘騙,並透過金融服務管道,將被害者的金錢迅速移轉至 另一人頭帳戶,甚至直接以假冒的身分,親自向被害者索取款項(孟維德,2010)。 綜上所述,跨境電信詐欺係指,跨越一個以上之國境、邊境或地區,利用資訊、 通訊或大眾傳播媒介等管道從事違反刑罰規定之詐欺犯罪行為。 9.

(20) 行騙天下:臺灣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網絡之分析. 二、犯罪網絡(criminal network): Williams(2001)早在 1998 年時即提出許多舊型犯罪階層體制已被重組進 入跨國網絡之中。他主要是透過社會網及企業網絡相關研究來重新檢視組織犯罪 的特殊網絡,並以網絡角度來研究跨國組織犯罪,尤其是當代販毒網絡。美國國 家情報委員會在全球趨勢分析中提及犯罪組織及網絡,指出總部設在北美,西歐, 中國,哥倫比亞,以色列,日本,墨西哥,奈吉利亞和俄羅斯的犯罪組織和網絡 將擴大活動的規模和範圍;他們將透過小型犯罪企業模式及具體反叛活動來形成 鬆散的聯盟,並控制大量地理區域。組織犯罪結構運作,逐漸從過去非正式上下 階層結構轉變為平行流動的網絡結構。此種網絡不僅包括同為犯罪團體的組織, 尚涉及與政治經濟掌權者間的「影響網(webs of influence)」,這些隸屬關係和. 政 治 大 Castells(1998)認為在資訊革命下,分布於不同地區的犯罪集團,利 立. 影響力模式比任何正式的結構更為重要,並使犯罪機會最大化(Williams, 2001) 。 此外,. ‧ 國. 學. 用經濟全球化、新通訊及運輸技術,進行跨國犯罪活動,透過與其他地區的犯罪 集團合作,組成網絡,並形成了全球犯罪經濟體系(Global Criminal Economy),. ‧. 此種全球犯罪經濟即屬於異常連結的網絡。綜上所述,犯罪網絡即是犯罪組織與 其他組織間平行流動的網絡結構關係。. sit. y. Nat. er. io. 三、犯罪機會(Criminal Opportunity). al. v i n Ch 標的物、監控的缺乏及特殊的時間空間) ,主要指 e n g,這些外在因素通稱為「機會」 chi U n. 犯罪的發生除了個人因素犯罪傾向外,尚需外在環境條件的配合(如合適的. 「利於犯罪的環境」,而犯罪的機會無所不在(Gottfredson & Hirschi, 1990)。新. 機會理論中的犯罪機會包括了合適標的物(suitable targets) 、方法或工具(means) 及情境(situations)的變化等(Felson & Clarke, 1998;許春金,2010),並將犯 罪者的理性選擇視為機會的一環。. 四、空間分工(Spatial Division of Labor) 地理學的空間分工概念主要指,空間差異性會影響不同地方的經濟、勞動、 階級結構的形成,並在不同空間尺度形成分工任務與意義賦予(Massey, 1984)。 地域的社會與空間結構影響投資及空間分工,並導致不同的政治、社會、經濟效 果;與其它地域間的分工關係(包括國際或區域分工),則將形成不同的分工型 10.

(21) 第一章 緒論. 態(Massey, 1984; 夏鑄九、徐進鈺,1997)。. 五、社會網絡(Socical Network) 社會網絡是由社會行動者(social actors,如個人或組織) 、二元連結(ofdyadic ties)和行動者間的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s)所組成的社會結構(Wasserman & Faust, 1994) 。網絡的基本要素包括:節點、連帶,及其所構成的網絡結構(張 苙雲、譚康榮,1999)。社會網絡關係的組成包括社會關係中的個人、個人與個 人間的連結、以及連結上的資源等(Bourdeiu,1986;Coleman,199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1. i n U. v.

(22) 行騙天下:臺灣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網絡之分析. 第四節 章節安排 詐騙集團不管任何語言的國家都能去,只要不侵害到當地國家人民法益,當 地政府基本上不會多加管制,有鑑於兩岸關係的牽制使得臺灣外交受限,無邦交 國大多不願提供司法協助,詐騙份子因而大鑽漏洞。由於詐騙集團貪圖語言相近 及無限商機,將矛頭轉向中國大陸的龐大市場,繼而引發大陸當局關注,造成兩 岸第三地執法機關共同圍捕的局勢,迫使詐欺網絡向世界各國有利之處擴散開來。 本研究第一章緒論嘗試關注的問題為:國家、網路、金融管制缺乏所形成的犯罪 機會如何影響跨境電信詐欺犯罪模式?犯罪機會、空間分工及社會網絡如何形成 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網絡,其背後有何特殊運作機制?. 治 政 大 至今國內詐欺案件仍屢見不鮮,然而相關整合研究仍屬少見,惟此類研究對於國 立 際社會具有深遠影響及重大意涵,值得深入探究發展。本研究第二章透過文獻回. 跨境電信詐欺案件對於兩岸第三地影響甚鉅,甚至日益擴散至歐亞非各國,. ‧ 國. 學. 顧與研究方法整合分析發現,犯罪機會、空間分工及社會網絡觀點,足以解釋跨 境電信詐欺網絡的分布情形。有別於過去相關研究多以犯罪學理論及概念來探究. ‧. 現況,且多著重於偵查機關的執法情形與詐騙集團的犯罪模式,本研究將整合犯. sit. y. Nat. 罪學理論及空間分工、社會網絡概念,期望能對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網絡的形成與. io. er. 背後運作機制有更完整及全盤的了解及分析。就此脈絡,分別形成第三章犯罪機 會、第四章空間分工、第五章社會網絡及第六章運作機制之論述,第七章則提出. n. al. Ch. i n U. v. 結論與建議,期能為社會及犯罪學領域做出貢獻,並可提供國家作為制定政策之 參考。. engchi. 12.

(23) 第二章 理論與方法. 第二章 理論與方法 由於當前對於全球犯罪網絡的研究極為缺乏,為透徹解析臺灣跨境電信詐欺 犯罪網絡及運作機制,本研究分別彙整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分析,並以文獻 探討法、現有資料統計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及探究。. 第一節 理論與文獻回顧 臺灣跨境電信詐欺犯罪主體及被害客體跨越兩岸及其他國家國境,屬全球化 犯罪類型之一,國內學者對於跨境犯罪及詐欺犯罪相關研究極為豐富,然而對於. 政 治 大. 跨境詐欺犯罪網絡著墨較少,跨境電信詐欺犯罪類型研究更是少見於國外文獻,. 立. 足見跨境電信詐欺犯罪實為源自臺灣的特殊犯罪類型。以下針對跨境電信詐欺犯. ‧ 國. ‧. 一、犯罪特性. 學. 罪的犯罪特性與相關理論分述討論。. 跨境電信詐欺犯罪包括三種不同領域之犯罪型態,因此其特性可自跨境犯罪. y. Nat. er. io. (一)跨境犯罪. sit. 逐步加入詐欺及電信的概念,限縮至跨境電信詐欺犯罪進行探討。. al. n. v i n Ch U Dimensions of Criminality: 範圍的改變:跨國及國內犯罪(Changes e n gincForms h i and. 「跨國犯罪」一詞,在 1975 年第五屆聯合國犯罪預防會議的「犯罪型態及. Transnational and National)」議程中被普遍確認(Mueller, 2001),當時主要在探 討如何防制國內及跨國企業濫用經濟影響力而產生的經濟犯罪。直到 1980 年代 跨國犯罪一詞才被用來描述廣泛的犯罪活動,如毒品販運(Smith, 1989)、非法 移民、走私武器、詐欺及恐怖主義等(MacNamara & Stead, 1982) 。Bossard(1990) 將其精簡定義: 「跨國犯罪是至少被兩個國家認定為犯罪的活動」 ,並指出跨國犯 罪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其主要受到世界各項進步發展的影響。本研 究因範圍涉及兩岸及其他國家,故統稱為跨境犯罪(Cross-border Crime)。 大陸學者畢武卿(1996)認為,跨境犯罪具有二種特性,1.跨越國境、邊境: 包括跨境的犯罪主體,例如甲國人民在該國犯罪後逃至他國,或甲國人民至乙國 犯罪,或甲、乙兩國人民共同實施同一犯罪;跨境的犯罪行為,例如跨境走私毒 13.

(24) 行騙天下:臺灣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網絡之分析. 品、槍械、洗錢12等;跨境的犯罪結果,例如劫機者在甲國劫機,在乙國機場殺 害人質。2.雙重犯罪:指不同國家皆納入其本國法律所處罰之犯罪行為;若一行 為在甲國為犯罪,在乙國卻不屬犯罪,則非跨國(境)犯罪。此外,Martin 與 Romano(1992)在跨境犯罪的類型與特性研究中,發現其在涉及集體行為程度、 與政治經濟社會機構結合程度等兩個變項牽涉程度均高於其他犯罪類型(如表 2-1-1)。研究顯示,傳統犯罪通常是違反國內刑事法令的行為,主要組成為個 人或小團體,較少涉及集體性或組織性的問題,與社會機構牽連程度有限,社會 經濟地位也不高,案件通常由地方執法機關處理。相反地,跨境犯罪的發生率雖 低於傳統犯罪,但具有組織性,因此常涉及到社會上層人士甚至政府官員。跨境 犯罪對於社會大眾及國家機構所表現的意義不在於發生率,而在於它所具有的恐 怖性、挑釁性及具體的威脅性。. 政 治 大. 政變 革命 選舉詐欺 違反民權 等. y. sit. 敲詐勒索 賭博 娼妓 高利貸 違法傾倒 廢棄物等. er. 官員受賄 圖利他人 等. 政治 犯罪. Ch. engchi. 白領 犯罪 金融詐欺 侵占 內線交易 消費詐欺 價格鎖定 企業犯罪 官商勾結 醫療犯罪 宗教犯罪 等. ‧. al. 集體行為的程度 政府 組織 貪瀆 犯罪. 學. 職業竊盜 贓物犯 扒手 職業詐騙 等. 犯罪類型與特性. n. 殺人 強盜 搶奪 傷害 強制性交 吸毒 縱火 普通竊盜 等. 職業 犯罪. io. 弱. 傳統 犯罪. Nat. 弱 犯罪 類型 犯罪 案例 實例. ‧ 國. 立表 2-1-1. i n U. v. 與政治、經濟或其他社會機構結合(掛勾)的程度. 強 跨境 犯罪 毒品走私 軍火走私 人口走私 其他違禁 品走私(如 保育動 物、有毒廢 棄物等) 洗錢 恐怖活動 間諜活動 等. 強. 資料來源:Martin & Romano(1992). Multinational crime.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1 年 911 事件之後,跨國(境)犯罪在理論及實務方面被廣泛討論,成 為政府及執法機關的關鍵性安全議題(Williams, 2001),亦是犯罪與刑事司法學 界的熱門議題(Abadinsky, 2003; Felsen & Kalaitzidis, 2005; 孟維德,2012)。跨 境犯罪活動危害程度較傳統犯罪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因涉及不同國家之司法制度, 洗錢係指將犯罪所得(髒錢)透過一連串交易及隱匿來源,使其層轉洗淨成為合法所得(乾 淨的錢)的過程。電子洗錢則指銀行業運用遠端通訊技術,更加有效掩飾資金來源,將不法資金 轉至合法商業投資,使洗錢活動更加興盛(Grabosky & Smith, 1998)。 14 12.

(25) 第二章 理論與方法. 故在偵查、蒐證、起訴上均遭遇重重阻力(孟維德,2001)。因此,相關研究除 了探究跨境犯罪及共同合作打擊犯罪外,更提出全球治理(Williams & Baudin-O’Hayon, 2002)與國際警務合作之概念(Sheptycki & Wardak, 2005; Reichel, 2005;何招凡,2013)。此外,Mueller(2001)認為聯合國秘書處 1994 年歸納出的 18 種跨境犯罪類型13大多與組織犯罪(Organized Crime)有關,在這 些跨境犯罪中均能發現犯罪組織的形蹤。國外學者對於跨境組織犯罪研究甚多, 近幾年亦加入了全球化(Shelley, 1998;Williams & Vlassis, 2001;Woodiwiss, 2007) 與國際執法(孟維德,2004;Edwards & Gill, 2006;Woodiwiss, 2007;Harfield, 2008; Leong, 2007)的概念進行探討。 (二)跨境詐欺犯罪. 政 治 大 產犯罪違背被害者意願而實施截然不同(江信賢,2004) 。詐欺成本主要透過提 立. 詐欺犯罪之成立要件為被害者有移轉財產的意願,此點與一般犯罪及其他財. ‧ 國. 學. 高民眾不便、機會成本、商品非必要過高價格及詐欺所得累積而成,並轉嫁到社 會大眾身上,形成循環周期(Wilhelm, 2004) ,是一種另類的無本生利活動。跨. ‧. 境詐欺犯罪在 1994 年被聯合國祕書處列入 18 種跨國(境)犯罪類型之中(Mueller, 2001:13-21),惟當時主要指詐欺型破產及保險詐欺等較為傳統的詐欺犯罪,直. y. Nat. al. er. 傳統跨國詐欺犯罪種類主要有 8 種:投資詐欺、貸款詐欺、倒閉詐欺、信用卡. io. 14. sit. 到 2005 年跨國詐欺才正式浮現國際受到關注,特別是東協地區(Casey, 2010)。. n. v i n C 1987;詹德恩,2002) 。其中 419h詐欺(419 e n g c scams)與我國跨境電信詐欺犯罪模 hi U. 詐欺、海運詐欺、保險詐欺、國際貿易詐欺、及奈及利亞 419 詐欺(林山田,. 式有異曲同工之妙,由奈及利亞人於 1980 年所創,主要因觸犯奈及利亞刑法第. 419 條之罪而得名,此種「預付款詐騙」手法後流傳至其他國家,又稱「奈及利 亞詐騙(Nigeria Scam)」。15此類詐騙集團慣常偽造承諾回饋數百萬美元的商業 計畫,透過信函偽稱彼等有某些鉅額合約收入,可匯入收信人的銀行帳戶,收信 1994 年聯合國祕書處在「聯合國犯罪趨勢及刑事司法系統運作第四次調查」 (The Fourth United Nationsn Survey of Crime Trends and Operations of Criminal Justice Systems)提出 18 種跨國(境) 犯罪類型:洗錢、毒品販運、貪瀆與賄賂、滲透合法商業組織、詐欺型破產、保險詐欺、電腦犯 罪、竊取智慧財產、非法軍火販運、恐怖主義、劫機、海盜、陸上劫持、人口販運、人體器官交 易、竊取藝術及文化物品、環境犯罪、組織犯罪集團所犯下的其他犯罪。 14 東協警察組織(ASEAN Chiefs of National Police, ASEANAPOL)2005 年在印尼舉行的第 25 屆 會議簽署的聯合公報中,提出該區域較嚴重且需會員國關切的跨國犯罪類型為:毒品販運、恐怖 主義、軍火走私、人口販運、海事詐欺、商業犯罪、網路犯罪、旅行文件有關之詐欺、跨國詐欺。 15 國際反 419 詐騙聯盟網站:http://home.rica.net/alphae/419coal/。 15 13.

(26) 行騙天下:臺灣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網絡之分析. 人如回信詢問時,犯罪集團即告知必須先支付部分「稅」及「費用」,方能加速 處理,並使用官方的文件來取信被害人,甚至邀請被害人至奈及利亞待(或他國) 之以上賓,歹徒則結合同夥冒充政府官員,說明款項無誤,或出具偽造的銀行存 款證明等,受害者被要求依不同目的支付所謂的預付款如處理費、執照費、登記 費等,詐騙集團的目的乃在詐騙此預付款。後續詐騙份子更衍生其手法,最常見 者為假冒國外上流社會份子以結婚為由詐騙對方匯款的愛情詐騙。 419 詐欺從早期信函往來,歷經全球化時代來臨,結合網際網路及電子郵件, 更是朝向全球化犯罪發展。針對 419 詐欺電子郵件訊息,Blommaert 與 Omoniyi (2006)指出,鉅額報價的金融詐騙使被害者將銀行資料及他人個資傳輸給犯罪 者,此模式形成一種「全球化通訊」的複雜觀點,其中至少必須具備三種不同形. 政 治 大 文化能力,他們必須對收件者類型有些瞭解。3.語言能力,具備與預計交易者身 立 式的溝通能力:1.科技能力,寄件者能掌控全球電子郵件系統中的通訊機會。2.. ‧ 國. 學. 份及關係一致的語言訊息。通常前二種能力極易發展,第三種則較為困難。 Onyebadi 與 Park(2012)在研究 419 國際預付款詐騙的電子郵件通信詞彙發現,. ‧. 詐騙者主要結合現實主義作為訊息主要的說服用語特點,亦即,透過語言暗示滿 足日常生活的具體需求,例如以「商業生意」計畫來掩飾其詐欺手法,此概念類. y. Nat. sit. 似 Blommaert 與 Omoniyi(2006)所提的文化能力。由上述可知,資通科技與網. er. io. 際網路的運用,促使傳統跨國詐欺犯罪更加全球普及、歷久彌新。. al. n. v i n Ch 電信詐欺犯罪結合新型資通科技(Information e n g c h i U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三)跨境電信詐欺犯罪. ICTs)而成為新興犯罪(Grabosky, Smith & Wright, 1996;蔡田木、陳永鎮,2006; 盧俊光,2007),某些詐欺更是透過新型資通科技所創造(Almiron,2007)。國 內傳統的詐欺犯罪例如金光黨或虛設公司行號等,都是人與人直接接觸的詐騙行 為;新興詐欺犯罪則是利用資、通訊匯流,結合大眾傳媒、電信、網路及金融服 務等各層面中介物,間接與被害人接觸,以掌握人性弱點、擅用操弄技巧之詐術, 使人陷於錯誤,而支付金錢的詐騙行為(蔡田木、陳永鎮,2006; 盧俊光,2007)。 此外,新興詐欺犯罪具有成本低、風險低、量刑低、獲利高及隱匿性高等「三低 二高」之犯罪特性(蔡田木、陳永鎮,2006)。跨境電信詐欺集團先是結合資通 科技的運用,後期加上跨越國境的活動,雖成本略為提高,但隱匿程度更高、查 緝風險更低,大致仍符合「二低二高」之特性。 16.

(27) 第二章 理論與方法. 綜合前述犯罪特性,跨境電信詐欺符合跨境犯罪的二種特性,包括跨越國境 及雙重犯罪,屬於跨國犯罪類型的一類;因結合新型資通科技加上跨越國境,因 此具有「二低二高(風險低、量刑低、獲利高及隱匿性高)」的犯罪特性。在 Martin 與 Romano(1992)的跨境犯罪特性研究中,其屬於集體行為程度高、與 政治經濟或社會機構結合程度強的白領犯罪及跨境犯罪類型。由於跨境犯罪集體 行為程度極高,何招凡(2013)認為跨境電信詐欺犯罪是一種典型的有組織跨國 犯罪,但因非屬我國法律定義之犯罪組織(暴力性),因此無法適用於「組織犯 罪防制條例」。16然而,也有學者認為跨境詐欺與組織犯罪不同之處在於其雖具 集團化卻非屬組織犯罪,僅需將技術移植到各地少數團體或個體,許多是一次犯、 無需長期加入犯罪組織(Levi, 2008;劉家妤,2012) 。援此,跨境電信詐欺集團. 政 治 大 電信詐欺犯罪較無使用暴力控制手法,與一般組織犯罪明顯不同,至於維持其網 立. 性質較趨近於短期聚合集團,而非屬長期且結構完整的犯罪組織。事實上,跨境. ‧ 國. 學. 絡運作的關鍵制度為何,則是本研究亟欲檢視之處。. 另外,跨境電信詐欺與傳統詐欺較為不同之處,在於其結合新型資通科技而. ‧. 成為新興犯罪(Grabosky, Smith & Wright, 1996;蔡田木、陳永鎮,2006; 盧俊 光,2007;Almiron, 2007) ,與歷久不衰的 419 詐欺(Blommaert & Omoniyi, 2006;. y. Nat. sit. Onyebadi & Park, 2012)在手法上有相似之處,卻多了集團化及網絡化。跨境電. al. er. io. 信詐欺與 419 詐欺在犯罪特性部分,二者均屬跨境活動及雙重犯罪;惟集體程度. n. v i n Ch 勾情形,前者涉入程度較高,後者較低。二者在犯罪手法部分,科技、文化、語 engchi U 前者較高、需多數人合作,後者較低、少數人即可完成;與當地政經社會團體掛. 言能力均為關鍵因素。在科技運用上,前者以網路電話、網路通訊軟體為工具, 必須即時口語應對,常要透過事前練習及狀況模擬,才能在短時間內引誘被害者 上當;後者則以電子郵件或網路通訊軟體為管道,非直接對話,有充分時間思考 詐騙說詞。文化能力上,二者均須熟悉詐騙對象文化背景,前者劇本以各種模式 開頭最後導入法律刑責問題,後者則以商業活動詐欺或愛情詐騙為主。語言能力 專攻方向不同,前者犯罪人及被害人多為使用中文之華人,近年逐漸將技術輸出. 詐騙不同國家之民眾,後者犯罪人之母語大多為英語,被害者只要精通英語即可,.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85 年 12 月 11 日公布),第 2 條:「本條例所稱犯罪組織,係指三人以上, 有內部管理結構,以犯罪為宗旨或以其成員從事犯罪活動,具有集團性、常習性及脅迫性或暴力 性之組織」。 17. 16.

(28) 行騙天下:臺灣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網絡之分析. 被害者騙及全球。在犯罪流程所需耗費時間上,前者涉及法律或金融案件時間較 急迫,耗費時間較短,後者郵件往返較為費時,使用通訊軟體亦需相當時間才能 使對方上當。然而,419 詐欺郵件往返雖較耗時,成功機率及件數亦低於跨境電 信詐欺,惟該類犯罪詐騙金額高則涉及數十億美元(Onyebadi & Park, 2012) ,不 法所得與跨境電信詐欺同樣極為可觀(如表 2-1-2)。. 表2-1-2 跨境電信詐欺與419詐騙之比較 模式. 跨境電信詐欺. 419詐騙. 跨境活動. 犯罪者可跨越不同國家,且大 犯罪者可跨越不同國家,且大 多與被害者在不同國家 多與被害者在不同國家. 雙重犯罪. 雙邊國家均納入法律處罰之犯 雙邊國家均納入法律處罰之犯 罪行為,惟被害證據難以連結 罪行為,惟被害證據難以連結. 集體行為程度 分工程度高,需多數人合作.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少數人即可完成. n. al. 文化能力. 語言能力. Ch. engchi. y. 電子郵件、網路通訊軟體,非 直接對話,有充分時間思考說 詞. sit. io. 網路電話、網路通訊軟體,即 時口語應對,需事前練習及狀 況模擬 熟悉詐騙對象文化背景,劇本 以各種模式開頭最後導入法律 刑責問題 犯罪者及被害者多為使用中文 之華人,近年逐漸將技術輸出 詐騙不同國家之民眾. er. Nat. 科技能力. ‧. 與政經社會團 大多與當地政經社會團體掛勾 不需結合當地政經社會團體 體掛勾. i n U. v. 熟悉詐騙對象文化背景,劇本 為商業活動詐欺或愛情詐騙 犯罪者母語大多為英語,被害 者只要精通英語即可。. 耗費時間. 涉及法律或金融案件時間較急 郵件往返費時,使用通訊軟體 迫,耗費時間較短 亦需相當時間才能使對方上當. 詐騙金額. 龐大. 龐大.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8.

(29) 第二章 理論與方法. 二、相關理論 國內外有關犯罪現象的犯罪學研究,大多關注於單一國家、地區或個人進行 研究,歷來詐欺犯罪研究亦通常採用犯罪學中強調個人的理性選擇理論(楊士隆 等,2007;Becker, 1968;Sullivan, 1973)及強調現象的日常活動理論(Graycar, 2000; Wilhelm, 2004;Hayes & Prenzler, 2003)來討論詐欺成因、犯罪概況及防治對策。 上述犯罪學理論雖可解釋個人或犯罪行為,但是通常僅限於同一地區或國家內的 犯罪,無法解釋多地或全球犯罪的發生,也無法解釋犯罪網絡的運作情形。隨著 科技進步、時代演變,有鑒於前述跨境犯罪及組織犯罪研究紛紛加入全球化、全 球治理及國際合作觀點進行討論,本研究聚焦於跨境電信詐欺集團網絡,除犯罪 學原有論點之分析,實有加入全球空間分工及社會網絡連結觀點之必要。另外,. 政 治 大 犯罪手法、集團組織結構、執法機關防制偵查作為,在空間分工及社會網絡層面 立 邱佩俞(2012)彙整出國內歷年有關跨境電信詐欺之研究大多著眼於犯罪特性、. ‧ 國. 學. 均極少探討。本研究將針對前述不足之處,分成犯罪機會、空間分工、社會網絡 三個層面進行討論,並就犯罪者個人及犯罪集團團體做多階層分析。. ‧. (一)犯罪機會. Nat. sit. y. 犯罪學理論大體可區分為古典犯罪學派(Classical School of Criminology)及. er. io. 實證犯罪學派(Positive School of Criminology)兩大類,前者主要著重於犯罪行. al. v i n Ch 及犯罪性(criminality)的探討。晚近研究則傾向整合前述二種論點(Gottfredson engchi U n. 為(criminal act)及犯罪現象(crime)的探討,後者則強調犯罪人(criminal person). & Hirschi, 1990;Felson & Clarke, 1998;許春金,2010) 。Gottfredson 與 Hirschi. (1990)認為犯罪的發生除了個人犯罪傾向外,尚需外在環境條件的配合(如合 適標的物、監控缺乏及特殊時空,通稱為「機會」),亦即「利於犯罪的環境」。 Felson 和 Clarke(1998)針對犯罪機會的概念整合理性選擇理論、犯罪型態 理論及日常活動理論,提出了新機會理論(New Opportunity Theories) ,此三個 理論均隱含有「機會」的概念,強調犯罪機會促使犯罪發生,或以機會變化來解 釋犯罪變化,此處的機會包括了犯罪者的理性選擇、合適標的物(suitable targets) 、 方法或工具(means)及情境(situations)的變化等(Felson & Clarke, 1998;許 春金,2010)。本研究採取此觀點,將犯罪者的理性選擇與集團的日常活動聚合 現象視為犯罪機會的一體,較偏地理概念的犯罪型態理論則置於空間分工部分進 19.

(30) 行騙天下:臺灣跨境電信詐欺犯罪網絡之分析. 行討論。理性選擇理論強調隨著個人所處場域犯罪機會不同,其犯罪考慮因素亦 會不同,日常活動理論強調大社會變遷改變了犯罪機會;綜上所述,犯罪機會主 要是指「利於犯罪的條件」,包含個人決定犯罪的內在條件及環境配合的外在條 件。以下針對個人及團體的犯罪機會分別探討。 1.個人犯罪機會 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是一種「微觀(micro)」的理論, 主要在探討犯罪者的決定過程與影響因素(Cornish & Clarke, 1987)。該理假設 犯罪者行為具有目的性,均為極大化個人利益並減少痛苦,其目標多屬短視,僅 考慮當前利益和風險,是一種有限度的理性(limited or bounded rationality)。目 標選擇只是完成犯罪行為複雜過程中的一個階段,為了分析這個過程,Cornish. 政 治 大 腳本有助於辨別犯罪者在每一個步驟及情境變項所做的決定,其中犯罪報酬、所 立 (1994)提出「犯罪腳本(crime script)」的概念來說明犯罪流程的步驟。犯罪. ‧ 國. 學. 涉風險和努力的補償都應列入考慮。理性選擇理論主要有六個基本核心主張 (Cornish & Clarke, 2009) : (1)犯罪的目的性:犯罪是具有目的和故意的行為,. ‧. 伴隨著有利於犯罪者的意圖。(2)有限度理性(limited or bounded rationality): 在尋求對自己有利的選擇過程中,由於風險和不確定性,犯罪者無法每次都做出. y. Nat. sit. 最佳決定。 (3)犯罪的特殊性:犯罪的決定隨著犯罪種類而有所變化。 (4)參與. er. io. 和事件的決定:決定介入參與犯罪(參與決定)和決定犯某種罪行(事件決定). al. n. v i n Ch 於影響因素不同,所以應該要分別研究。 e n g(6)事件決定的順序:事件決定包含犯 chi U. 是不同的。 (5)參與的階段:參與決定可分為三個階段-開始、繼續、終止。由. 罪每一步驟的選擇(準備、選擇目標、犯罪實行、逃脫和後果)。. 透過理性選擇分析可了解犯罪者如何創造或開拓犯罪機會(Kennedy & Sacco,1998) ,以及如何考量個人因素(金錢需求、仇恨、刺激、娛樂)和情境 因素(目標物受到的保護及當地警方的效率) (Siegel, 2011) 。當前國內由早期個 人借貸、惡性倒閉的詐騙(屬於經濟犯罪、白領犯罪),轉為結合科技、追求個 人所得,並運用兩岸三地特殊政治環境空間,基於理性抉擇之角度進行跨境詐欺 犯罪活動,實為一系列成本效益分析之結果(楊士隆等,2007;Becker, 1968; Sullivan, 1973)。而理性選擇的抉擇過程,與風險管理中的風險評估概念頗為相 似。 2.團體犯罪機會 20.

(31) 第二章 理論與方法. 日常活動理論(Routine Activity Theory)特別強調「事件」的研究取向,有 別於傳統以「人」為導向的犯罪學理論,屬於一種「巨觀(macro)」犯罪(被害) 理論,說明整個社會日常活動模式的變化會影響犯罪率,強調非法活動與日常合 法活動間的相互關係,並指出日常活動中有三要素同時聚合,將促使犯罪發生 (Cohen & Felson, 1979)。此三個要素包含:「有動機的犯罪者」、「合適的標 的物」和「缺乏有能力的監控者」(圖 2-1-1)。以本研究為例,首先,有動機 的犯罪者(motivated offender)是指有金錢需求動機的犯罪者,熟悉電信、金融 體系資訊且具有詐欺犯罪能力。而遍布國內外對當地或他國民眾進行詐騙的犯罪 集團,主要在「高報酬、低風險」誘惑下成為犯罪者。第二,合適的標的物(suitable target)具有以下四項特性(VIVA 簡稱之)(Felson, 1998):(1)V(Value):. 政 治 大 再利用人性貪婪、害怕被害、擔心家人安全或感激的心理,對被害人下手進行詐 立 標的價值性,詐欺犯罪的標的價值在於有無巨額存款及被害者是否可輕易欺騙,. ‧ 國. 學. 欺。(2)I(Inertia):標的可移動性,由於金融機構及自動提款機的普遍性及 便利性,犯罪者可立即將詐騙金額利用 ATM 轉帳、臨櫃轉帳、網路銀行或電話. ‧. 語音轉帳等多項便利措施,迅速將標的物移轉。(3)V(Visibility):標的可見 性,詐欺集團常利用各種管道取得民眾個人基本資料,這些訊息取得的管道,不. y. Nat. sit. 外乎申辦行動電話、信用卡、金融卡、填寫問卷等所留個資,詐欺集團再利用不. er. io. 肖業者或個人從中收集、轉售資料,實施詐騙。(4)A(Access):標的可接近. al. n. v i n Ch 音等詐騙管道進行犯罪,屬於非面對面之犯罪行為,則幾乎沒有脫逃問題,為了 engchi U. 性,傳統犯罪者常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犯罪,詐欺集團利用電信、網路、簡訊、語. 規避查緝,運用非法電信平台層轉及竄改來電號碼進行詐騙,既能快速接近被害 者,又能隱匿身分,更是增加查緝難度。第三,監控的缺乏(absence of capable guardians)不僅指執法人員,也包含周遭的一般民眾,另外,個人才是自己財物 的最好監控者。例如,詐欺被害者透過 ATM 自動櫃員機、臨櫃、網路銀行、或 電話語音實施轉帳時,有熱心民眾、巡邏員警或銀行行員適時的提醒或警告,均 能避免被騙。然而,由於人頭帳戶氾濫,加上過去兩岸及東南亞缺乏司法互助, 不法分子洞悉此治安漏洞,因而利用跨境特性分解其犯罪行為,再從遠端遙控組 織其犯罪行徑取得被害人財物,此為國家管制監控的缺乏,比過去日常活動理論 的監控者層面又更為擴大。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refore,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the tire companies in Taiwan rubber industry, discuss the issues of manufacturing, marketing and

This research project tries to examine the issues of domestic green hotel service design, integrating QFD and VAHP, as well as to construct green criteria and their

This paper aims the international aviation industry as a research object to construct the demand management model in order to raise their managing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forwards innovative production networks of conventional industries that could be based on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Therefore, based on the related literary studies, this research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ims at the change about perspective on finance management, money attitud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mpare how a traditional narrative teaching method and a GeoGebra-based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al method a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