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論近代零聲母的形成與演化──以官話區的明清語料及現代方言為主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論近代零聲母的形成與演化──以官話區的明清語料及現代方言為主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3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一○二學年度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竺家寧教授.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論近代零聲母的形成與演化──. n. al. er. io. sit. y. Nat. 以官話區的明清語料及現代方言為主 Ch. engchi. i Un. v. 研究生:劉曉葶 中華民國一○三年七月.

(2)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2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材料與範圍.............................................3 一、明清語料的選材範圍.......................................3 二、現代方言的語料範圍.......................................4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7 一、研究方法.................................................7. 政 治 大 第四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10 立. 二、研究步驟.................................................8. 第五節 明清語料的相關背景........................................19. ‧ 國. 學. 一、明代語料的背景及其所反映的音系...........................19. ‧. 二、清代語料的背景及其所反映的音系...........................23. 第二章 明清影、云、以母的演變及現代方言分佈. Nat. sit. y. 27-112. io. er. 第一節 明代影、云、以母(零聲母)的擴展.............................27 一、明代語料中的影、云、以母(零聲母)的現象.....................28. n. al. Ch. i Un. v. 二、零聲母來源為影、喻二母的明代語料.........................29. engchi. 三、零聲母來源為影、喻、疑三母的明代語料.....................30 四、零聲母來源為影、喻、疑、微、日五母的明代語料..............33 第二節 清代影、云、以母(零聲母)的擴展.............................35 一、清代語料中的影、云、以母(零聲母)的現象.....................35 二、零聲母來源為影、喻二母的清代語料.........................36 三、零聲母來源為影、喻、疑三母的清代語料.....................37 四、零聲母來源為影、喻、疑、微、日五母的清代語料..............39 第三節 現代官話方言中影、云、以母的發展.........................40 一、影、云、以母演變類型在現代官話中的分佈.................41 二、影、云、以母演變類型在現代官話各區的情形...............47 I.

(3) 第四節 小結—影云以母的共時分佈................................109. 第三章 明清疑母的演變及現代方言分佈....................113-178 第一節 明代疑母的發展..........................................113 一、明代語料中的疑母現象...................................113 二、疑母尚獨立為一類的明代語料..............................114 三、疑母失落為零聲母的明代語料..............................117 第二節 清代疑母的發展..........................................122 一、清代語料中的疑母現象...................................122 二、疑母仍獨為一類的清代語料................................123 三、疑母零聲母化的清代語料.................................123. 政 治 大. 四、疑母逐漸消失的清代語料.................................125. 立. 第三節 現代官話方言中疑母的發展................................128. ‧ 國. 學. 一、疑母演變類型在現代官話中的分佈.........................129 二、疑母演變類型在現代官話各區的情形........................134. ‧. 第四節 小結—歷時與共時下的疑母演變............................174. Nat. sit. y. 第四章 明清微母的演變及現代方言分佈....................179-218. n. al. er. io. 第一節 明代微母的發展..........................................179. i Un. v. 一、明代語料中的微母現象...................................179. Ch. engchi. 二、微母尚獨立為一類的明代語料..............................180 三、微母逐漸消失的明代語料..................................185 四、微母於北方音系開始消失..................................185 第二節 清代微母的發展..........................................189 一、清代語料中的微母現象..................................189 二、微母失落的清代語料......................................190 三、微母單獨為一類的清代語料................................192 第三節 現代官話方言中微母的發展................................195 一、微母演變類型在現代官話中的分佈.........................195 二、微母演變類型在現代官話各區的情形........................199 II.

(4) 第四節 小結—歷時與共時下的微母演變............................214. 第五章 明清日母的演變及現代方言分佈 ..................219-272 第一節 明代日母的發展..........................................219 一、明代語料中的日母現象...................................219 二、日母止開三未併入零聲母的明代語料.......................220 三、日母止開三併入零聲母的明代語料.........................225 第二節 清代日母的發展..........................................228 一、清代語料中的日母現象...................................228 二、日母止開三未併入零聲母的清代語料.......................229 三、日母止開三併入零聲母的清代語料.........................231. 政 治 大. 第三節 現代官話方言中日母的發展................................236. 立. 一、日母演變類型在現代官話中的分佈.........................237. ‧ 國. 學. 二、日母演變類型在現代官話各區的情形.......................241 第四節 小結—歷時與共時下的日母演變............................269. ‧. 第六章 現代官話方言中非系統性零聲母的演變.............273-288. y. Nat. sit. 第一節 現代官話方言中非系統性零聲母的分佈......................274. er. io. 第二節 試論非系統性零聲母異常演變的原因........................284. n. a. v. l C 第七章 結論................................................ 289-300 ni. hengchi U. 一、零聲母從明清至現代官話的語流音變............................289 二、明清至現代方言間連結的必要性................................293 三、唇齒濁擦音在零聲母合口字的影響..............................295 四、研究未盡之處與未來展望......................................299. 參考書目...................................................301-308. III.

(5) 表目錄 表1. 本文明清語料的書名、作者、年代、音系分類表..................4. 表 2 《漢語官話方言研究》各方言點的分布情況.......................5 表 3 《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彙集‧語音卷》各方言點的分布情況........6 表 4 《漢語方音字匯》官話區各方言點的分布情況.....................6 表5. 明代語料中零聲母擴大的範圍................................28. 表 6 《元韻譜》影母之例字........................................29 表 7 《等韻圖經》之《四聲領率譜》的疑、微、日母例字對照表............33 表8 表9. 政 治 大 各官話方言區中影、云 立、以母今讀類型.........................110 清代語料中零聲母擴大的範圍................................35. ‧ 國. 學. 表 10 明代語料中疑母的音變情況.................................113 表 11《書文音義便考私編》疑母之例字............................115. ‧. 表 12《元韻譜》疑母之例字......................................116 表 13《等韻圖經》之《四聲領率譜》的疑母例字對照表.............. 119. y. Nat. sit. 表 14 明代語料所反映的方音及疑母的音變.........................121. n. al. er. io. 表 15 清代語料中疑母的音變情況.................................122. i Un. v. 表 16 清代語料所反映的方音及疑母的音變.........................127. Ch. engchi. 表 17 明清語料中疑母的演化.....................................163 表 18 各官話方言區中疑母的今讀類型.............................176 表 19 明代語料中微母的音變情況.................................179 表 20《元韻譜》微母之例字......................................183 表 21《等韻圖經》之《四聲領率譜》的微母例字對照表..............187 表 22 明代語料所反映的方音及微母的音變.........................188 表 23 清代語料中微母的音變情況.................................189 表 24 清代語料所反映的方音及微母的音變.........................194 表 25 明清語料中微母的演化.....................................215 表 26 各官話方言區中微母的今讀.................................216. IV.

(6) 表 27 明代語料中日母的音變情況.................................219 表 28 《元韻譜》日母之之例字.....................................224 表 29《等韻圖經》之《四聲領率譜》的稔母例字對照表..............226 表 30《等韻圖經》之《四聲領率譜》的影母例字對照表..............226 表 31 明代語料所反映的方音及日母的音變.........................227 表 32 清代語料中日母的音變情況.................................229 表 33《五方元音》日母例字對照表................................230 表 34 清代語料所反映的方音及日母的音變.........................235 表 35 明清語料中日母的演化.....................................270 表 36 各官話方言區日母的今讀類型...............................27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Un. v.

(7) 圖目錄. 圖1. 中古影云以母今聲母「零聲母型」的方言分佈圖..................42. 圖2. 中古影云以母今聲母「承影ʔ、云 γj 母而音變之類型」的方言分佈圖..43. 圖3. 中古影云以母今聲母「受日母影響而音變之 ʐ 母型」的方言分佈圖....44. 圖4. 中古影云以母今聲母「唇齒濁擦音 v 母型」的方言分佈圖............45. 圖5. 中古影云以母今聲母四大類型的方言分佈圖.....................46. 圖6. 中古疑母今聲母「零聲母型」的方言分佈圖......................130. 圖7. 政 治 大 中古疑母今聲母「唇齒濁擦音 v 母型」的方言分佈圖...............132 立. 圖8. 中古疑母今聲母三大類型的方言分佈圖........................133. 學. ‧ 國. 圖9. 中古疑母今聲母「承疑母而音變之類型」的方言分佈圖............131. 圖 10 中古微母今聲母「零聲母型」的方言分佈圖.....................197. ‧. 圖 11 中古微母今聲母「唇齒濁擦音 v 母型」的方言分佈圖.............198 圖 12 中古微母今聲母二大類型的方言分佈圖........................199. Nat. sit. y. 圖 13 中古日母今聲母「零聲母型」的方言分佈圖.....................238. er. io. 圖 14 中古日母今聲母「承日母而音變之類型」的方言分佈圖...........239. al. iv n C 中古日母今聲母三大類型的方言分佈圖........................241 hengchi U n. 圖 15 中古日母今聲母「唇齒濁擦音 v 母型」的方言分佈圖.............240 圖 16. VI.

(8)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語音史的研究即是以某種語言的語音發展歷史為研究對象,探討和研究語音 內部發展的規律及發展變化的特殊方式。個人對於語音現象的演變,以及暗藏於 現象背後的演變規律極具興趣,希望能夠以漢語音韻的演變作為研究對象,探索 語音變化的規律,並且為漢語音韻學的研究貢獻個人的棉薄之力。 選擇明清兩代的零聲母現象作為本文的研究主題,一是因為零聲母的擴大是. 政 治 大. 漢語聲母演變中重要的類型之一,而明代至清代末年將近五百五十年的時光,正. 立. 好是上承中古音,下開現代音的階段,是漢語音韻演化的重要關鍵。若能對此時. ‧ 國. 學. 期的零聲母現象作一全面的分析與釐清,則能夠對零聲母從中古到現代的轉變與 規律有詳盡的理解。. ‧. 再者,就近代音的研究而言,臺灣近幾十年來多以「單一語料」的開發為主,. sit. y. Nat. 較少將「語音現象」作為探討的主題。「單一語料開發」指的是以音系為主題的. io. er. 研究,以反應某一語料的語音為對象,進行窮盡式的剖析與探索。而「語音現象 研究」是一種歷時音變的研究,必須綜觀各韻書、韻圖,以宏觀的角度,從不同. n. al. Ch. i Un. v. 的時間點將同質性的語音現象比較觀察,進而追尋語音發展的軌跡。漢語音韻學. engchi. 的研究,必須要結合斷代的共時平面音系,及通貫的語音演變現象兩項成果,才 能進而推演出語音歷時演化的規律,因此「單一語料開發」與「語音現象研究」 兩者應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除了對近代音中的零聲母現象作研究,統觀全局彙整各種音韻語料之外,亦 不能忽略現代漢語方言的材料,我們可以藉由現代方言的現象,得知中古音到現 代方言演化的訊息。透過近代的韻書、韻圖,以及現漢語方言等語料的分析,我 們可以知道現代漢語中零聲母音韻的來源和形成的脈絡。因此,個人認為如果能 夠雙管齊下,一面深入剖析明清階段零聲母的演化,也一面觀察現代方言零聲母 字的分佈,我們將能夠對零聲母擴大的現象做更為深入的探究。 明清兩代的韻書和韻圖十分豐富多元,並且數量也相當龐大,因此在本文研 1.

(9) 究的選材上,主要以能夠表現當時活語言的語料為主,然而其中仍然包含官話區、 吳語、閩語等留存至現代的語料。若要將所有的語音材料都納入本文的研究範圍, 未免討論容易流於表面,亦不是碩士學位論文可以處理的課題,因此我們再將視 角由所有表現當時活語言的語料,縮小範圍後聚焦於明清兩代官話區的語音材料, 將吳語和閩語的語料暫時擱置,先處理官話區的零聲母問題。 觀察明清兩代的文獻語料之外,我們也必須注重現代方言官話區的語言資料, 結合文獻與現代方言的研究是必要的,因為現代方言是近代音自然演化的結果, 對探討近代語音演變亦提供了許多珍貴的線索。方言研究中除了靜態研究之外, 亦即分析某一方言在其發展中相對靜止的歷史橫斷面,我們也必須重視動態的方 言研究,無論是縱向地探求方言的歷史演變規律,還是橫向地對同時代各方言的. 政 治 大 現代方言的研究方法,就是能夠對方言做動態研究的方式之一,文獻材料與現代 立 特點比較,都是極為重要且能夠更深入了解方言的方式。而結合明清文獻語料與. ‧ 國. 學. 方言並不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而是應該綜合討論分析比較的兩種語料,他們之間 的語音現象有所相承,有所轉變,對比之下即能更全面了解音變的規律與演化的. ‧. 類型。. 本文期待能夠詳細剖析明清兩代官話區的韻書、韻圖,並以現代官話區方言. y. Nat. sit. 作為佐證,試圖透過語音、音史、音變的角度,對漢語零聲母字有全面且深入的. n. al. er. io. 了解,以描繪出漢語官話區零聲母字的歷時演變現象,同時也具備共時性的現代. i Un. v. 方言觀察。本文希冀綜合語言學、方言學以及歷史音變的知識,為此份研究取得 以下的成果:. Ch. engchi. 一、透過歷時貫通的考察,梳理零聲母字的歷時音變現象。前人對於零聲母 的時代考察多有探討,本文希冀能夠運用更大量的語料,除了驗證前人的說法之 外,能夠有更細緻或不同的發現。 二、探究零聲母字在現代官話各分區的音值與分佈,並對零聲母在不同地區 中的演變類型作一討論,比較各地的異同以探究造成差異的因素,期待能藉此豐 富方言學的研究成果。 三、透過明清語料和現代方言兩種材料,對文獻和活語言之間的關係有深入 的認識。探究兩種材料之間具有何種相承關係,而他們又是如何對話互動,現代 方言好比是古代語言的活化石,從兩者的比較中探討漢語演變的規律方向。 2.

(10) 四、了解零聲母化在漢語語音演變史上的角色與地位。零聲母對於漢語的聲 母來說,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前人對其性質與定位多有探討,本文希望藉由零聲 母在明清材料與現代方言的語料與例證,能夠更突顯零聲母之於漢語的地位。. 第二節. 研究材料與範圍. 一、明清語料的選材範圍 明清等韻語料種類豐富,情況也很複雜,現代音韻學家在面對等韻材料時, 必須先將他們依不同的語音性質分門別類,以方便研究。趙蔭棠《等韻源流》一. 政 治 大. 書,以聲母濁音清化為標準,將等韻語料分為「存濁系統」與「化濁入清系統」,. 立. 前者簡稱南派;後者簡稱北派。趙氏認為北派系統源自《中原音韻》,是現代國. ‧ 國. 學. 語的前身1。而李新魁先生依古今音之別,將明清語料分為六大類,再進一步分 成各小類,其中對表現「活語言」的分類較為仔細2。王松木《明代等韻圖之類. ‧. 型及其開展》一文同樣以「活語言」的材料為主,將明代語料分為「讀書音」 、 「口. sit. y. Nat. 語標準音」、「方音」、「綜合性質」四大類,分類框架與李新魁先生大致相同3。. io. er. 耿振生先生則認為,韻書最重要的是自身所表現出來的音系系統,因此根據語音 性質將語料分為三類: 「反映時音」 、 「反映古音」 、 「混合型音系」 ,其中對於反應. n. al. i Un. v. 時音的語料,耿先生又加以標示各語料音系所反映的語音地點4。. Ch. engchi. 本文綜合趙、李、耿三家的分類,再依據以下的選材標準,選出明清兩代中 的 15 本韻書,依成書時間排序,製作表格如〔表一〕: 1. 時間以明代至清代,西元 1442 年至 1912 年為範圍。 2. 以明清官話區的語音作為研究的焦點。 3. 以韻圖作為主要的材料。 4. 以記錄「活語言」的時音語料為主,其中也納入綜合性質的韻書做討論,但 是必須要能夠反映當時的語音,才能一併列入作為研究的主要材料。. 1 2 3 4. 趙蔭棠:《等韻源流》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年) 。 詳見李新魁: 《漢語等韻學》 (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 詳見王松木: 《明代等韻圖之類型及其開展》 ,中正大學博士論文,2000 年。 詳見耿振生: 《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88 年) 。 3.

(11) 〔表 1〕本文明清語料的書名、作者、年代、音系分類表 書名. 作者. 成書年代. 耿氏分類5. 李氏分類6. 《韻略易通》. 蘭茂. (明)西元 1442. 普通音. 無. 現所知的明代最早 官話系統韻書 《青郊雜著》. 桑紹良. (明)西元 1543-1581 混合(取消全濁聲. 口語標準音. 母)以時音為主,反 映河南方言特徵 《書文音義便考私編》. 李登. (明)西元 1587.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 徐孝. (明)西元 1602. 北方方音 口語標準音 口語標準音. 江淮方言. 北方方音. 畢拱辰. (明)西元 1642. 山東. 無. 樊騰鳳. (清)西元 1654-1673 河北及天津. 口語標準音. 《黃鍾通韻》. 都四德. (清)西元 1744. 東北. 口語標準音. 《五聲反切正韻》. 吳烺. (清)西元 1763. 江淮方言. 《等韻精要》. 賈存仁. 《五方元音》. io. 普通音 a l(清)西元 1775 iv n Ch engchi U. n. 《音韻逢源》. er. 《韻略匯通》. 裕思. sit. (明)西元 1626. Nat. 金尼閣. ‧. 學. 《西儒耳目資》. 口語標準音. y. 《元韻譜》. 北京 治 政 呂坤 (明)西元 1603 大河南 喬中和 立(明)西元 1611 河北及天津. ‧ 國. 《交泰韻》. 江淮方言. (清)西元 1840. 北京. 南方音 綜合 顯示語音骨架 綜合 顯示語音骨架. 《等韻學》. 許惠. (清)西元 1878. 江淮方言. 口語標準音. 《韻籟》. 華長忠. (清)西元 1889. 河北及天津. 口語標準音. 二、現代方言的語料範圍 本文現代方言的主要語料來源為《漢語官話方言研究》7,若仍有不足之處 5 6. 參見耿振生: 《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 年) ,頁 173-255。 參見李新魁: 《漢語等韻學》 (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頁 227-411。 4.

(12) 則多參考《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彙集‧語音卷》 8、《漢語方音字匯》9中的方 言材料。錢曾怡主編的《漢語官話方言研究》是針對官話地區所做的統整性研究, 其中對將官話區分為八大區,並從各個方言區中選取共 42 片(每片列出一方言 點),整理出 1026 個基礎字字音方言點對照表。 陳章太與李健行共同主編的《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彙集‧語音卷》共分為 上、下兩冊,總共調查了 93 個北方方言點的音系。為補充《漢語官話方言研究》 方言點可能之不足,本論文亦將參考此書的方言相關資料。另外,北京大學中國 語言文學系所出版的《漢語方音字匯》,全書收入 3000 個字目,總共有 20 個漢 語方言點的字音材料,其中揚州、合肥、成都 3 個方言點是《漢語官話方言研究》 中所沒有錄及的,我們也會列入本論文中以參酌比較。. 政 治 大 因此可以互相參照補充,若遇相同方言點則以《漢語官話方言研究》為主要材料, 立. 學. 其餘為輔。. ‧ 國. 三本書中的方言點雖然在地理上多有重覆,然而調查的時間點卻有所不同,. 〔表 2〕《漢語官話方言研究》各方言點的分布情況. ‧. 官話內部分區. 官話大區. 42. 北京官話 5 點. 北京、興城、瀋陽、長春、巴彥. 膠遼官話 3 點. 牟平、諸城、丹東. n. C 中原官話 9 點 h. sit. er. io. al. 冀魯官話 4 點. 方言點. y. 總點數. Nat. 方言分區. iv n e西安、敦煌、天水、吐魯番、運城、徐州、鄭州、 ngchi U 高陽、濟南、河間、利津. 曲阜、信陽 蘭銀官話 4 點. 靈武、永登、張掖、吉木薩爾. 西南官話 6 點. 大方、都江堰、喜德、昆明、武漢、荔浦. 江淮官話 3 點. 南京、泰州、紅安. 晉語 8 點. 太原、嵐縣、長治、忻州、大同、呼和浩特、獲 嘉、志丹. 7 8 9. 錢曾怡主編: 《漢語官話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0 年) 。 陳章太、李健行主編: 《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彙集‧語音卷》 (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年)。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 《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 (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3 年) 。 5.

(13) 〔表 3〕《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彙集‧語音卷》各方言點的分布情況10 方言分區. 總點數. 官話內部分區. 方言點. 官話大區. 93. 北京官話 12 點. 北京、承德、赤峰、海拉爾、黑河、齊齊哈爾、 哈爾濱、佳木斯、白城、長春、瀋陽、錦洲. 膠遼官話 7 點. 通化、丹東、大連、烟台、青島、利津、諸城、. 冀魯官話 6 點. 天津、唐山、保定、滄州、石家莊、濟南. 中原官話 13 點. 臨汾、商丘、原陽、鄭州、信陽 、白河、漢中、 西安、寶雞、天水、西寧、阜陽、徐州. 蘭銀官話 5 點. 銀川、蘭州、敦煌、哈密、烏魯木齊. 西南官話 23 點. 立. 治 政成都、南充、達縣、漢源、西昌、自貢、重慶、 大 昭通、大理、昆明、蒙自、尊義、畢節、貴陽、. ‧ 國. 學. 黎平、柳州、桂林、吉首、常德、宜昌、襄樊、 天門、武漢. ‧. 下江官話 10 點. 紅安、安慶、蕪湖、合肥、歙縣、連雲港、漣水、. 邯鄲、平山、張家口、陽原、大同、忻州、離石、. io. er. 晉語 12 點. 太原、長治、呼和浩特、二連浩特、綏德. n. al. y. sit. Nat. 揚州、南京、南通. Ch. i Un. v. 未確定其歸屬 5 點 靈寶、林縣、濟寧、集寧、臨河. engchi. 〔表 4〕《漢語方音字匯》官話區各方言點的分布情況 方言分區. 總點數. 官話內部分區與方言點. 官話. 8. 北京官話 1 點(北京) 下江官話 2 點(揚州、合肥) 西南官話 2 點(武漢、成都) 冀魯官話 1 點(濟南) 中原官話 1 點(西安). 10. 《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彙集‧語音卷》一書只列出各方言點之音系,未予以分區,此處按 《漢語官話方言研究》的分區原則分列,以方便本論文對照比較之用。 6.

(14) 晉語 1 點(太原).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一、研究方法: (一)歷史串連法 利用「歷史串聯法」,可以鑑別韻書音類的取材來源,同時也能夠考證古今. 治 政 大 時代的韻書、韻圖相互比較,往下與現代漢語的語音(包括普通話和方言)相互 立 對照比較。」 ,如此即能透過書面材料所提供的訊息,觀察語言演變的軌跡。 音的流變,用此方法「結合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材料來考察等韻音系,往上與中古. 11. ‧ 國. 學. 這是本文主要運用的方法,以明清兩代零聲母的擴大與演化為主題,分別蒐羅明 代與清代的韻書和韻圖,以及現代漢語方言的材料,互相比較分析,考察零聲母. ‧. 從明清到現代演變的細節與規律。例如:比對《中原音韻》和《合併集韻》中同. Nat. n. al. er. io. 卻兩見於泥母和影母,從中可探討零聲母的演變經過。. (二)共時參證法. sit. y. 是《廣韻》的疑母字,其中「囓」字《中原音韻》歸為泥母,但在《合併集韻》. Ch. engchi. i Un. v. 所謂「共時參證法」就是「把一個等韻音系與另外一些時代相同或相近的音 韻資料(如韻圖、韻書及其他)相互比較,從其相關程度來考察那個音系的性質。」 12. 其中「共時」此一概念的界限可以較為寬鬆,相差一百年以內的音韻資料也可. 以視作「共時」。如:從本文列舉的明代語料中,選取語音地點相近、成書年代 相去不遠的材料,找出其中關於微母的演變問題,比較各個材料中微母零聲母化 的情形,論證微母零聲母化的時間。將同是江淮方言為基準,又相差一百年以內 的《書文音義便考私編》 (1587)與《西儒耳目資》 (1626)比較,發現前者中「微」 11 12. 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 (北京:語文出版社,1988 年) ,頁 133。 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 (北京:語文出版社,1988 年) ,頁 134-135。 7.

(15) 字聲母音值是〔v〕 ,而後者的「微」同時存有 vi、ui 兩種拼音,可知《西儒耳目 資》的「微」字同時有零聲母化和未零聲母化的情形。. (三)靜態描寫 對方言語料作具體的描寫是方言研究的基礎工作,經過窮盡式的描寫之後, 才能夠以此為基礎,進而更細密地來分析語料,並且得到全面又可靠的結論。本 文對於所選取的 18 個方言點的例字,會採用靜態描寫來作詳盡的透視,討論每 一方言區的零聲母問題,探究明清零聲母演化到現代漢語方言的情況為何?比較 同方言分區不同方言點的狀況,以及鄰近方言間的接觸影響,試著觀察零聲母問. 政 治 大 濟南〔ɚ〕、合肥讀〔a〕、武昌讀〔ɯ〕 、西安〔ɚ〕,將其讀音列舉後,就可以對 立 題在方言之間的演化情形。如:「二」在不同方言有不同的讀音,北京讀〔ɚ〕、. ‧ 國. 學. 同地區之所以有不同音讀的現象,進行語音演變的比較與討論。. ‧. 二、研究步驟. sit. y. Nat. io. n. al. er. (一)明辨明清韻書之主觀成分. Ch. i Un. v. 在串聯各材料觀察語音演變之前,首要的工作是詳細了解各韻書所提供的相. engchi. 關資料,因此對語料的認識和處理都相當重要。首先,必須釐清書面材料的主觀 成分,主觀成分指的是作者在編製韻書時所帶有的主觀想法,像是韻書的編排體 例、韻書反映的語音音系,以及韻書自創的特殊名詞。例如:《音韻逢源》的作 者為滿族人,審定音系之時,必須要考慮此韻書是否有兼顧滿文的語音情況。又 如:《青郊雜著》中自創的新名詞,像是「四科」13、「五位」14等,我們也必須 對其定義有所認識,才能讀懂韻書。如何辨析主觀成分可分為以下三點:一、對 材料中的特殊名詞、符號有相當的認知。二、了解韻書中聲、韻的排列方式位置 及代表的含意。三、以前人對書面材料的研究為基礎,確認前人對材料的詮釋是 13. 14. 四科表示輕科(開口呼) 、重科(合口呼) 、極輕科(齊齒呼) 、次重科(撮口呼)。參見李新 魁: 《漢語等韻學》 (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頁 78-80。 五位指的是以宮、徵、角、商、羽分別代表喉、舌、齶、齒、唇五個發音部位。 8.

(16) 否論證無誤,之後再依前人所擬的音值為基礎,作下一步的補充驗證。. (二)考察明清韻書的語音性質 再者,要考察語料的語音性質,參閱前人對語料的研究成果之外,從語料中 音類排列的異同,以及例字歸納的改變都可以窺見音變的端倪。針對明清的書面 材料作逐一的查閱,檢視各韻書的語音性質及相關的零聲母問題,並且整理他們 在語料中的情形。同時檢索中古的語音資料,包含:反切、聲、韻、等第、開合 等。熟知中古的聲母來源,便於考察其音韻地位,以及零聲母對其他介音、韻母 的關係。確定各語料的語音性質,並從中找出零聲母演變的相關問題,才可能進. 政 治 大. 行語料串連及比較。. 立. ‧ 國. 學. (三)明清韻書的比較與串連. ‧. 從各語料找出零聲母的相關問題後,從音變問題繼續著手,運用「共時參證 法」與「歷史串聯法」比較各材料中的音變情形,釐清明清韻書中所透露出來的. y. Nat. sit. 零聲母演變脈絡。例如:從明清各個語料中找出疑母的相關問題,檢視比較各材. n. al. er. io. 料中疑母零聲母化的演變情況,並論證其演化的歷程與時間。經釐清零聲母的在. i Un. v. 明清兩代各項的演變發展後,再繼續往後進行現代方言的考察。當然,在此過程. Ch. engchi. 中,我們也必須注重各韻書所代表的音系,是否可以線性時間軸的方式來對比, 或是要考慮到當時不同方言對韻書音系的影響。. (四)考察現代方言的分佈 瞭解明清兩代零聲母的語流音變後,繼續以不同的角度來觀察零聲母的演變, 由於語音的歷史發展會投射在現代方言的分佈上,因此現代方言與文獻語料是能 有所互動的。必須考察零聲母字在現代 18 個方言點的分布,並繪成易於比較的 表格,觀察零聲母字在同一方言區不同方言點,以及鄰近方言分區中是如何分佈 的,其中是否有密切的關係。再者,運用「歷史串聯法」考察近代到現代的音變 9.

(17) 脈絡,我們可以藉由往前比較中古時代語音,往下與現代方言對照,從其中的差 異來觀察零聲母語音的發展與演變規律,例如:明清時聲母的失落,以及失落後 聲母的轉化、殘留或甚至是其他的變化。. (五)闡釋音韻演變的動程 最後,必須總結以上的研究成果,結合歷時與共時兩種角度所觀察的零聲母 現象,探討零聲母從中古到近代,再進而至現代各個方言的演變規律,就「影、 云、以、疑、微、日」六個零聲母與其他零聲母的語音演變情況,以及零聲母的 例外演變做綜合整理與歸納,討論聲母與介音、主要元音的搭配和互動,並且試. 政 治 大. 圖利用查找的材料與例證,來詮釋聲母演變的動程,探查造成音變的因素與條. 立 第四節. 學. ‧ 國. 件。. 前人研究成果. ‧. 目前海峽兩岸以近代漢語零聲母做為全面性研究的學位論文,為數不多,而. y. Nat. sit. 且四篇皆為碩士論文,仍未有以零聲母為主題的博士論文。單篇性質的文章則較. n. al. er. io. 為豐富,包含討論零聲母的語音演變歷程與時代,從單一韻書來看零聲母的現象,. i Un. v. 或者從現代國語、方言及對音的角度,觀察零聲母的現象及分佈,另外也有專門. Ch. engchi. 研討零聲母性質與定義的論文,以下依研究主題略分為六點,並提出幾篇代表性 文章論述之:. 一、近代零聲母語音演變的概況 (一)王力〈漢語史稿〉15中論語音的發展 文中論述從中古到現代語音的發展演變,其中「零聲母的來源」一節,提到 零聲母字的演化和發展。王力先生將零聲母分為「i、y、u、a」四類,視其韻頭 15. 詳見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年) ,頁 129-210。 10.

(18) 或全韻來分類。文章探討的現代語音主要以國語為主,亦旁及其他方言的資料作 為佐證,對於零聲母相關的演變發展有詳細的討論,極具參考價值。. (二)竺家寧〈近代漢語零聲母的形成〉16 文章利用直接宋代《九經直音》中的例證來討論近代零聲母的形成,就中古 以後零聲母的演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喻三與喻四的相混,時間約在第十 世紀。第二階段時,疑母亦轉變為零聲母,並且影母的喉塞音和疑母的舌根鼻音 聲母都失落了。第三階段則是討論微母的發展。由於《九經直音》中「日、微」 和「喻、影、疑」三母不相混,因此可以推斷宋代「日、微」尚未變成零聲母,. 政 治 大 中,仍保存了早期的讀法。文章主要利用《九經直音》的材料檢視零聲母的形成 立 一直到《中元音韻》的時代才成為半母音「w」,最後成為「u」,但在許多方言. ‧ 國. 學. 時間,可作為本文研究之參考,由於材料時代的限制未能繼續討論微母的發展, 是日後我們可以接續研究的地方。. ‧. (三) 《中古影、喻、疑、微諸紐在北京音系裡全面合流的年代》17. sit. y. Nat. n. al. er. io. 此文雖然使用對音材料,但是主要討論零聲母的合流問題,故置於「近代零. i Un. v. 聲母語音演變」此一分類下。文章考察《四聲通解》 、 《翻譯老乞大‧朴通事》 、 《四. Ch. engchi. 聲通考》中譯寫漢語字音的諺文材料,論證中古影、喻、疑、微諸紐在北京音系 裡全面合流的年代,作者認為至遲不晚於《四聲通解》的成書年代,當在明代中 葉之前,其關鍵在於觀察疑、微兩母演變為零聲母的年代。文章透過對音材料, 考察疑、微兩母零聲母化的音變,足以提供本文研究之資。. 二、從單一語料論零聲母. 16 17. 竺家寧:〈近代漢語零聲母的形成〉收錄於《中語中文學》第四輯,1982年,頁125-133。 孫建元: 〈中古影、喻、疑、微諸紐在北京音系裡全面合流的年代〉收錄於《廣西師範大學學 報》第三期,1990 年,頁 6-14。 11.

(19) (一)黃笑山〈 《交泰韻》的零聲母和聲母〔v〕 〉18 文中以為前人對《交泰韻》的看法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李新魁先生認為《交 泰韻》比《中原音韻》少了疑母和微母,然而作者以為雖然呂坤自言《交泰韻》 反映了中原河洛一代的方言,可是現代方言中,仍存有與中古微母對應的聲母〔v〕。 再者,其他與《交泰韻》同時代的韻書都有微母,唯獨《交泰韻》沒有。因此藉 由考察《交泰韻》的零聲母字,發現微母並未與影、云、以、疑母相混,可以知 道微母在當時仍然是獨立的聲母〔v〕 ,校正了前人說法上的不足。文中對零聲母 的詳細分析,與校正前人說法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政 治 大. (二)吉田久美子〈《合併字學集韻》的疑母〉19. 立. ‧ 國. 學. 近代北方官話成立過程中,古音疑母〔ŋ〕大部分都已和影、雲、以母合併, 《合併字學集韻》的疑母也已經全部消失了。作者從韻部的歸字與反切注音兩方. ‧. 面來比對《中原音韻》和《合併集韻》,發現同是《廣韻》的疑母字,在兩本韻. sit. y. Nat. 書中有些許出入,像是中古疑母字在《中原音韻》歸微泥母,但在《合併集韻》. io. 料的比對方法上,可作為我們日後研究的參考。. n. al. Ch. e. hi. er. 卻兩見於泥母和影母,作者認為此點能夠表明零聲母的演變經過。文中在韻書材. i Un. v. ngc 20 (三)竺家寧〈 《韻籟》的零聲母和顎化現象〉 此文對《韻籟》聲母的現象進行全面而細微的分析,主要以零聲母和顎化現 象為主。觀察韻書中「額、葉、渥、月」四組零聲母的韻字,考察《廣韻》以明 他們中古的來源。對於「額」母為何需要區分為四、五兩章,各家持有不同看法, 竺家寧師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認為「額、葉、渥、月」應該代表了介音的不同, 乃是「開、齊、合、撮」四組零聲母字。並且,在分析四組零聲母字之後,發現 18. 19 20. 黃笑山: 〈《交泰韻》的零聲母和聲母〔V〕 〉收錄於《廈門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 期,1990 年,頁 120-126。 吉田久美子: 〈《合併字學集韻》的疑母〉收錄於《漢字文化》第二期,1999 年。 竺家寧: 〈《韻籟》的零聲母和顎化現象〉收錄於《語言文字學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2005 年) ,頁 194-209。 12.

(20) 國語零聲母的六個中古來源「微、影、疑、喻、為、日」,在《韻籟》的時代都 已經轉為零聲母了。文中除了詳細分析各個零聲母的韻字之外,亦重視零聲母與 介音的搭配問題,其對語音系統性的觀察,是我們日後研究應該學習之處。. 三、現代共同語的零聲母研究 (一)楊徵祥〈現代國語異常演變的零聲母之研究〉21 文章將《國語辭典》中不是從「影喻為疑日微」等六個聲母演變而來的 47 個零聲母字解析歸納,發現他們異常演變為零聲母字的原因是「受其得聲偏旁音. 政 治 大. 讀影響」 、 「聲母於演變過程中失落」及「字形訛誤或其他原因」等等,並歸結現. 立. 代國語異常變化而來的零聲母字,多為受其得聲偏旁或其衍生之形聲字相互影響. ‧ 國. 對零聲母字的異常演變分析詳盡,足供本文研究之資。. 學. 之下,造成錯誤的類推變化所致,且其大部分皆自喉、牙音聲母演化而來。文中. er. io. sit. y. ‧. Nat. (二)楊憶慈〈現代國語中零聲母的異常演變〉22. 此文將《國語辭典》中來源是中古「影喻微為」四母,應該按語音演變規律. n. al. Ch. i Un. v. 變為零聲母,卻沒有演變的 36 個例字做研究,歸納異常演變的現象有「得聲偏. engchi. 旁本有其音」 、 「受同一得聲偏旁字的影響」 、 「不規則的變化」及「證據不足,無 法解釋」四類,並認為中國文字以形聲字居多,容易造成「有邊讀邊」的現象, 是造成類化的主因。文章探討應為零聲母字卻為有聲母字的演變,並視材料做出 合理判斷,可視為本文研究的參考。. (三)宋雨娟〈現代國語零聲母字研究〉23 此篇論文主要從諧聲關係著手,依據沈兼士《廣韻聲系》主諧字與諧聲字的 21 22 23. 楊徵祥: 〈現代國語異常演變的零聲母之研究 〉收錄於《雲漢學刊》第五期,1998 年,頁 1-14。 楊憶慈:〈現代國語中零聲母的異常演變〉收錄於《南榮學報》第五期,2001 年,頁 245。 宋雨娟:〈現代國語零聲母字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 13.

(21) 關係,檢索《國音標準彙編》中總共 1288 個國語零聲母字,將現代國語零聲母 字與其中古音主諧字列表並排,探究兩者的諧聲關係,討論主諧字與零聲母諧聲 字二者語音演化的情形。另外,將現代國語異常演變的零聲母字、中古為主諧字 且無國語零聲母為其諧聲字者、非形聲字且亦無衍生形聲字者、感歎詞暨特製新 字及化學元素零聲母字,另外統整於一章中說明。此文對現代國語零聲母字的研 究,可說是十分全面且詳盡,可以做為我們日後研究的參考。. (四)王芬〈普通話零聲母w音v讀地域分佈規律及形成原因〉24 文中對普通話零聲母 w 音 v 讀的現象做統計調查,得出北方方言區有 38%. 政 治 大 比較普遍。作者認為唇齒擦音 立 v 是半母音 w 的一種變體,它的形成受前後音素. 左右的人 w 音 v 讀,其他方言區則為 10%左右,可知北方方言區 w 音 v 讀現象. ‧ 國. 學. 不同音位上的口形變化的影響,也與個人的發音習慣及發音的不穩定性密不可分。 北方方言區發音時口腔和面部運動較強,所以 v 讀現象普遍,而其他方言區口腔. ‧. 運動相對較弱,於是減少了 v 讀現象的出現。作者提出由於南北方發音習慣與方 式的不同,造成 w 音 v 讀在各地普遍的程度也有所相異,此論點可做為日後研. n. al 四、方言角度的零聲母問題 Ch. engchi. er. io. sit. y. Nat. 究的參考。. i Un. v. (一)宋韻珊〈古日母字在冀、魯、豫的類型初探〉25 此文分別考察了古日母字在冀、魯、豫的今讀類型,得知來自中古止攝開口 字讀〔Ǿ〕、〔l〕二類,止攝以外則讀〔ʐ〕、〔l〕、〔Ǿ〕三類。冀、魯、豫三省日 母字的今讀是受到條件音變的結果,當〔ʐ〕與圓唇〔u〕母音相遇時容易變成〔l〕, 而與〔i〕 、 〔y〕細音相接時則會變成〔Ǿ〕 。同時,文中也討論到日母字相關的捲 24. 25. 王芬: 〈普通話零聲母 w 音 v 讀地域分布規律及形成原因〉收錄於《中南大學學報》第四期, 2007 年,頁 484-490。 宋韻珊: 〈古日母字在冀、魯、豫的類型初探〉收錄於《興大中文學報》第十七期,2005 年, 頁 231-240。 14.

(22) 舌音化的問題,並非零聲母範圍,故在此不多述。文章考求古日母字在方言中的 今讀類型,功夫細膩,並且探討音變背後的規律,皆可做為我們日後研究的參考。. (二)譚志滿〈鶴峰方言舌根音聲母/ŋ/及其丟失原因〉26 文章對湖北的鶴峰方言(西南官話常鶴片)中多有/ŋ/作聲母的現象,進行 具體描述,並分類舉例說明。在搜集語料的過程中,作者發現當地的老年人和常 住居民發音中多保留聲母/ŋ/,但二十歲以下且普通話水準高的青少年,聲母/ŋ/ 出現的頻率便大為減少,正呈現逐漸丟失的趨勢,作者認為多種方言的頻繁接觸 是鶴峰方言聲母/ŋ/丟失的重要因素。另外,董巖〈大連話日母字聲母讀音變異. 政 治 大 了止攝開口三等字仍讀〔ɚ立 〕外,其他日母字的零聲母〔Ǿ〕和〔l〕聲母有被〔ʐ〕. 及原因探析〉27此文,是對當前大連話中的 50 個日母字讀音進行考察,發現除. ‧ 國. 學. 聲母取代的趨勢。文中以為這是普通話影響下的語言變異,因為在年輕人、文化 程度高的人群和隨便語體中,日母字讀音改變的現象更為明顯。兩篇文章對現代. ‧. 方言語音失落的現象,皆以為是受方言接觸頻繁的影響,足供本文研究之資。. y. Nat. n. al. er. io. sit. (三)張世方《北京話古微母字聲母的逆向音變》28. i Un. v. 文中提及微母〔v〕和疑母〔ŋ〕在北京話中都曾完成向喻母或影母的合流而. Ch. engchi. 改讀零聲母,但合流後的部分喻微母字或影疑母字,在當代或早些時候出現了向 〔v〕或〔ŋ〕聲母的逆向音變。作者對此現象提出其見解,以為零聲母不純是虛 空的,而多帶有摩擦的成分,然而其性質與輔音不同,所以語音系統往往為了提 高音系的「協合度」而要求零聲母發生變異,導致音系中協合度低的語音單位較 不穩定,故有變異現象在所難免。文章從零聲母的性質出發,解釋其為何音變的 原因,足供本文研究之資。. 26. 27. 28. 譚志滿:〈鶴峰方言舌根音聲母/ŋ/及其丟失原因〉收錄於《湖北民族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 學版)第六期,2005 年,頁 6-8。 董巖: 〈大連話日母字聲母讀音變異及原因探析〉收錄於《大連民族學院學報》第四期,2007 年,頁 47-49。 張世方: 〈北京話古微母字聲母的逆向音變〉收錄於《語文研究》第二期,2008 年,頁 42-46。 15.

(23) (四)英亞娟《零聲母音節演變成輔音聲母音節研究》29 文章試圖從漢語河北方言,及漢語借入其他民族語言的材料兩個方面,觀察 零聲母音節演變成輔音聲母音節的現象,歸納出其演變形式可分為增音式和音轉 式兩種類型。增音式像是增加舌根鼻音 ŋ、舌根濁擦音 ɣ、舌尖後濁擦音 ʐ 等幾 種類型;音轉式演變又分為零聲母轉化為舌面前濁擦音 ʑ、舌葉濁擦音 ʒ 等幾種 類型。作者認為零聲母的演變跟韻母中的母音有很大關係,同時也受到該語言原 有的聲母系統的制約。此篇論文將零聲母的演變類型分為增音式和音轉式,值得 做為本文研究的參考,不過其中只討論河北方言的材料,關於其他方言的零聲母 現象,是我們可以接續討論的地方。. 立. 政 治 大. (五)楊慧君《漢語方言零聲母問題研究》30. ‧ 國. 學. 本文運用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研究所《漢語方言地圖集》中 930 個調查點的材. ‧. 料,歸納零聲母的中古來源,並認為零聲母的兩種基本演變模式即是「聲母從有. sit. y. Nat. 到零」與「聲母從零到有」。文中透過方言特徵地圖,展示上述兩種音變的類型. io. er. 及其地理分佈,並認為零聲母的音變跟聲母的生理特徵有關,也受音節中的韻母 和音系結構的影響,另外不同的音變類型在地域上的分佈,還受社會、歷史等非. n. al. Ch. i Un. v. 語言因素的影響。此篇論文透過最新的方言材料,並且運用語言地理學的角度,. engchi. 試圖掌握零聲母在各方言中的演變類型與分布,值得我們學習與參考。而其中對 零聲母演變模式的分類,是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祈於本文研究中再作討論。. (六)劉曉娟《臨沂方言零聲母研究》31 文章首先詳細調查臨沂各區縣方言中的零聲母字讀音,以表格顯現零聲母在 地域上和年齡上的分佈特點,並且從變調、輕聲和兒化三個方面分析零聲母的音 變特徵。再根據目前漢語音韻學家們的研究結果,梳理了漢語零聲母的演變過程, 29 30 31. 英亞娟:《零聲母音節演變成輔音聲母音節研究》,河北: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楊慧君:《漢語方言零聲母問題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年。 劉曉娟:《臨沂方言零聲母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年。 16.

(24) 並分析臨沂方言零聲母演變的特殊規律,認為有「保留古音」 、 「逆向音變」 、 「語 流音變」三種現象。最後,作者也指出在推廣普通話的影響下,臨沂方言零聲母 典型的語言特徵正在逐漸消失。文章對零聲母的研究,包含了共時與歷時兩種角 度,另外也對零聲母的演變規律有所探討,皆是本文值得學習的地方。. 五、從對音材料來看零聲母 (一)金基石〈朝鮮對音文獻中的微母字〉32 文中以五本朝鮮文獻中的諺文對音為根據,探討中古微母字在近代的演變過. 政 治 大. 程和年代。首先作者對前賢的研究做了一番梳理,認為其中仍有可商榷之處。 《四. 立. 聲通解》中的例證並無顯示微喻已經合流,只是兩者音值相當接近而已,文中以. ‧ 國. 學. 為《洪武正韻譯訓》到《四聲通解》的時期應該是微母從半母音向零聲母演變的 過渡期。文章運用對音資料,糾正前人以為微喻合流至遲不過《四聲通解》成書. ‧. 年代的說法,其對比文獻之詳細與對微母演變的說法,足供本文研究之資。. sit. y. Nat. io. n. al. er. (二)金基石〈中古日母字的演變與朝鮮韻書的諺文注音〉33. Ch. i Un. v. 文章考察了從 15 世紀至 19 世紀的十本朝鮮韻書的諺文注音資料,如:《洪. engchi. 武正韻譯訓》 、 《譯語類解》 、 《老乞大諺解》等,為探索明清時期日母字的演變過 程及演變條件提供了新的參證。文中以「兒」系列字的語音演變來做說明,一直 到《朴通事諺解》 (1677)時期成為零聲母,對照於《西儒耳目資》 、 《等韻圖經》, 其音變時間是相吻合的。作者對於諺文注音音值的考訂,以及比對注音資料的功 夫,皆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六、零聲母的界定問題. 32 33. 金基石:〈朝鮮對音文獻中的微母字〉收錄於《語言研究 》第二期,2000 年,頁 30-38。 金基石: 〈中古日母字的演變與朝鮮韻書的諺文注音〉收錄於《延邊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二期,1998 年。 17.

(25) (一)李兆同《關於普通話零聲母的分析問題》34 文中考察現代漢語的實際發音情況,認為零聲母音節的字並非以純元音起頭, 而具有其伴隨音。作者不認同將零聲母視為一個音位,以為把零聲母音節開頭可 能出現的輔音放到韻母中去分析,就無需涉及零聲母是否為音位的問題。文中認 為零聲母之所以是一種和輔音聲母相對立的聲母,是因為它在語音上沒有任何表 現形式,它是以「無」為信息的。另外,張秋娥〈普通話零聲母的音位分析〉35 文中也認為將現代漢語的零聲母設為一個音位不妥當,應該將零聲母開頭所出現 的摩擦語音成份,視為主元音的變體,放到相應的元音音位中來分析。零聲母的 性質關係到我們如何分析它的語音特性,因此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亦是日後研究必 須要參考的部分。.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二)湯幼梅〈現代漢語「零聲母」的本質特性及理論定位〉36 文中認為現代漢語語音理論中對零聲母的認識仍極為分歧,這種分歧會影響. sit. y. Nat. 到現代基本漢語語音概念的理解及定位,所以試圖分析零聲母的發展情況,以及. io. er. 古今零聲母的本質特性,尋求對現代漢語零聲母更切實明瞭的理論定位。作者認 為,現代漢語零聲母音節就是沒有聲母的音節,而且零聲母不是普通話聲母,其. n. al. Ch. i Un. v. 判別標準在於是否具備辨義作用,以及是否有明確的外在標識。. engchi. 以上為海峽兩岸學界對於近代漢語零聲母的主要研究篇章,從其中可以看出 兩岸研究的重點有所異同。兩岸對於零聲母的合流時代及語音演變現象皆有論述, 不只分析明清韻書中的語料現象,也利用朝鮮文獻中的諺文對音來判定零聲母的 時代問題。台灣學界對現代國語的零聲母問題討論較為豐富,大陸學界除了關注 普通話的零聲母現象,對現代方言中的零聲母類型及發展的討論亦十分熱烈,並 且對於零聲母的本質與定位也較有研究。 兩岸相較之下,台灣學界對於零聲母的研究似乎較為缺乏,而且以零聲母作. 34 35 36. 李兆同:〈關於普通話零聲母的分析問題〉收錄於《語文研究》第四期,1985 年,頁 25-29。 張秋娥:〈普通話零聲母的音位分析〉收錄於《殷都學刊》第二期,1995 年。 湯幼梅: 〈現代漢語「零聲母」的本質特性及理論定位〉收錄於《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第二期, 2003 年,頁 142-144。 18.

(26) 為學位論文主題的僅只一篇,亦仍未有同時從共時與歷時角度觀察零聲母演變與 發展的論文,而從官話區的現代方言來全面考察零聲母演變類型的文章,也仍不 多見。因此,本文研究試圖結合歷時與共時兩個角度,首先由明清韻書材料中, 觀察零聲母的語流音變現象,再者考察官話區現代方言零聲母的分佈,並討論其 發展與類型。順著零聲母從中古音到近代音,再演變至現代方言的音變中,觀察 零聲母特性在語音演變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注重零聲母與介音、主要元音的搭 配性,從中探求音韻演變的條件及其規律方向。. 第五節. 明清語料的相關背景. 政 治 大 者、年代、相關背景,最重要的是明辨各本語料所反映的音系,以及識明作者受 立 本論文總共參考了明清兩代的 15 本韻書、韻圖,在此先介紹諸本語料的作. ‧ 國. 學. 出生或仕宦之處所影響的方言點,但要特別注意語料所反映的音系不一定單純, 若反映官話系統又受方音影響,則所能探討的面相亦更為複雜。詳細知曉每本語. ‧. 料的重要訊息,在如此基礎上才能更進一步將各語料的語音現象與方言音系比較 參照,而為語音的演變歷程得出較為準確的判斷。. n. Ch. engchi. er. io. al. sit. y. Nat. 一、明代語料的背景及其所反映的音系. i Un. v. 對於本文將探討的明代八本韻書韻圖,我們必須先對各本語料所反映的音系, 或者有可能影響到方音反映的相關訊息進行判斷,比如作者出生之地或仕宦之處 等,以下將針對各本語料做初步的討論:. (一) 《韻略易通》 (1442 年) 《韻略易通》(1442)是官話區韻圖韻書的前驅,並且具有重要性的代表作 品,其作者是蘭茂,雲南嵩明人,字廷秀,號止庵。《韻略易通》特殊且值得注 意的地方即在於,蘭茂率先放棄了三十六字母,而改用早梅詩表示聲類。蘭茂《韻 略易通》記錄的確實是當時的北方官話,但這個官話音系帶有較濃的個人審定成 19.

(27) 份。作者力求做到既不違於古,又無礙於時,所以這個系統不是單純的北方官話 音系37。從以上可知《韻略易通》反映了當時的北方官話,是一本重要的官話系 韻書, 《四庫提要》認為此書「盡變古法,以就方音」 ,其中的方音指的便是明代 的雲南嵩明方言38。. (二) 《青郊雜著》 (1543-1581 年) 《青郊雜著》是明朝桑紹良所作,桑氏字遂叔(又作子遂),又字號青郊逸 叟,生活於明嘉靖萬曆年間,詳細生卒年已不能具考。耿振生先生因對《四庫全 書總目提要》所說桑氏之籍貫地有疑,故曾親赴湖南零陵和河南濮陽等地考察,. 政 治 大 成的一篇,〈聲韻雜著引〉(1581 立 年)則是最晚著成的一篇。如此可以推得《青 考定桑紹良應為濮州人。《青郊雜著》書中的〈青郊韻說〉(1543 年)是最早作. ‧ 國. 學. 郊雜著》的刊刻時間大約是萬曆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本書是一本具有複合性質 的著作,耿振生先生在《明清等韻學通論》中將此書歸入「混合性等韻音系」中,. ‧. 我們必須注意它的音系是以當時的河南濮州方言為基礎,參用了一些上古音的複 合性音系,此因桑氏受到父親古音學的影響。39河南濮州為今范縣濮陽鎮,《漢. y. Nat. n. al. er. io. 系互相對照觀察。. sit. 語官話方言研究》將其歸入中原官話的鄭曹片,因此可將《青郊雜著》與前述音. Ch. e n g年) (三) 《書文音義便考私編》(1587 chi. i Un. v. 《書文音義便考私編》為明朝李登所作,李氏字士龍,一字舜庸,別號如真, 上元人(今江蘇江寧),其生卒年不詳,此書著成時約於李登中年後期。此書刊 刻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 年) 。從作者的籍貫地來推論,可能受到當時江寧方音 的影響,又《書文音義便考私編》保有入聲,與江淮地區的語音特點符合,從以. 37. 參見張玉來: 《韻略易通音系研究》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年),頁 20。 《漢語官話方言研究》中指出將《韻略易通》的聲母系統與《雲南方言調查報告》 (楊時逢 1969: 306)的嵩明話聲母對照後,發現除了不分尖團之外,兩套聲母系統幾乎完全相同。從明朝到 現代嵩名話聲母的唯一變化就是精見兩組在今細音韻母前都不分尖團。錢曾怡主編: 《漢語官 話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0 年) ,頁 241-242。 39 參考李秀珍: 《青郊雜著》(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頁 1-11。 20 38.

(28) 上兩方面可推知,此韻書應是以江淮官話為基礎方言的韻書,並且可以與作者的 家鄉話互做對照,又江寧與南京的地理位置接近且方言內部大體一致40,故可參 酌南京方言,亦即江淮官話的洪巢片。41. (四)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 (1606 年)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是《合併字學篇韻便覽》一書的韻圖,是明末的 徐孝所著,張元善校刊,初刊於萬曆三十四(1606)年。《合併字學篇韻便覽》 總共包括四部分:一、《合併字學集篇》,二、《合併字學集韻》,三、《四聲領率 譜》 ,四、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 。 《合併字學集篇》是以部首序目的字書, 《合. 政 治 大 本韻圖反映了明末北京話的情況 立 。. 併字學集韻》是韻書,《四聲領率譜》則是反切總匯,而《等韻圖經》是韻圖。 42. ‧ 國. 學. (五) 《交泰韻》 (1603 年). ‧. 《交泰韻》的作者呂坤,字叔簡,號新吾,生於 1536 年,卒於 1618 年。呂. y. Nat. sit. 坤於萬曆三十一年(1603 年)傳寫《交泰韻》凡例、總目并序,其書最大的特. n. al. er. io. 點在於捨棄傳統的老舊反切,書中的切語全是呂坤根據自己的口與所新造的。. i Un. v. 楊秀芳先生(1987 :330)以方音材料作為佐證,表示「就年譜中可考知的材. Ch. engchi. 料來看,呂坤幼時並未長期遠離家鄉,他的方音應該便是以寧陵為主體的。」 《交 泰韻》雖不能排除其他方言或讀書音的影響,但是呂坤方音的核心部分可以說是 寧陵方言,《漢語官話方言研究》中將寧陵方言劃為中原官話中的鄭曹片 43,河 南省寧陵縣為商丘市下的轄區,兩者地緣密切又同屬鄭曹片,因此可以商丘作為 《交泰韻》參酌對照方言點。 40. 41. 42 43. 《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況》將南京、江寧等劃為第一區,由於內部大體一致,南京市轄區 含四個點:即南京、江甯、江浦、六合,其中以南京為代表中心。江蘇省上海市方言調查指 導組編:《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況》 (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60) 。 參考權淑榮: 《書文音義便考私編音系研究》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 ,頁 162-163。 錢曾怡主編: 《漢語官話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0 年) ,頁 91-92。 趙恩廷將《交泰韻》與河南方言比對,經查《河南方言研究》後得知寧陵方言屬於河南方言 的鄭汴片,而因此可與同屬鄭汴片的商丘方言音系做比較。趙恩梃:《呂坤交泰韻研究》(台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頁 209。 21.

(29) (六) 《元韻譜》 (1611 年) 《元韻譜》是明萬曆喬中和所撰,喬氏字還一,河北省內丘人。作者的生卒 年代未詳,但從其著作中的材料來推測,大約是生存在明代萬曆、崇禎年間之人。 書前有自序,作於萬曆三十九年(1611 年)。《元韻譜》是一部同時擁有韻書, 又畫有韻圖的等韻化韻書,以實際語音作為成書的基礎,展現了當時活語言的面 貌。韻書所反映的是明代北方官話音系的韻書,受河北方言影響44,河北省內丘 於《漢語官話方言研究》中歸於冀魯官話石濟片的邪衡小片。. (七) 《西儒耳目資》. 立. 政 治 大. 《西儒耳目資》的作者為耶穌會士金尼閣(Louis Pfister 1833-1891),字表. ‧ 國. 學. 四,比利時人,為耶穌會的傳教士,於 1610 年入華傳教。金尼閣沿用同會教士 利瑪竇、郭居靜、龐迪我等人所擬定的標音符號,且經過中國學者等人的幫助,. ‧. 於明天啟六年(1626 年)編撰而成,是一部以羅馬字母標記漢語語音的韻學專. sit. y. Nat. 書。王松木(1994: 146)研究指出西儒所學習的官話與南京話有極密切之關聯,. io. n. a. l 年) (八) 《韻略匯通》 (1642 C. hengchi. er. 因此《西儒耳目資》可能是以南京話為基礎音系,亦即江淮官話。. i Un. v. 《韻略匯通》 (1642 年)由明朝畢拱辰所傳,畢氏字星伯,山東萊州掖縣人, 生年不詳。《韻略匯通》在體例上沿襲《韻略易通》的架構,依照等韻圖的格局 而寫,是一部值得我們關注的反映北方官話的韻書,此書反映了北方官話 ŋ-與 v-存留與消失的中間狀態,並且《韻略匯通》的語音系統被認為是作者母語音系 (膠東方言)的反映45,然而張玉來(1999: 20)以為從單方面的方音或普通官 話來看待《韻略匯通》的音系都是不周全的,此本韻書記錄的確實為當時的北方 44. 45. 林協成分析《元韻譜》聲母系統後發現「喬氏編纂《元韻譜》時受方音影響,而使疑母字獨 自存在」 ,此處所言方音為河北方言。林協成: 《元韻譜音論研究》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頁 168。 錢曾怡主編: 《漢語官話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0 年) ,頁 123。 22.

(30) 官話,但帶有較濃的個人審定成分,兼有存古與記錄時音兩項成分,所以並非完 全單純的北方官話音系,其性質接近「存雅求正的官話」。. 二、清代語料的背景與所反映的音系 我們於清代時期,共挑選了七本韻書韻圖,而在進行語料的研究之前,我們 必須先梳理各本語料的作者、年代,以及相關背景所反映的音系,以下將針對各 本語料做初步的討論:. (一) 《五方元音》 (1654-1673 年). 政 治 大 《五方元音》是清朝樊騰鳳所撰。作者樊騰鳳,字凌虛,河北堯山人。本書 立. ‧ 國. 學. 的成書時間,根據年希堯增修本於康熙庚寅年(1710 年)的序文推測,此書至 遲作於康熙年間。趙蔭棠於〈康熙字典字母切韻要法考證〉一文中,進一步考訂. ‧. 《五方元音》成書時代是在順治十一年(1654 年)至康熙十二年(1673 年)之 間46。 《五方元音》的語音系統反映了 17 世紀中葉的北方官話,樊氏有意建立五. y. Nat. a. er. io. sit. 方通用的類似標準音。. n. v l 年成書、1753 年補充) (二) 《黃鍾通韻》 (1744 ni Ch. engchi U. 《黃鍾通韻》為清朝都四德所撰,作者都四德,字乾文,號秋莊,滿洲鑲紅 旗人,生卒年未詳。根據書中序跋所記,書約初成於乾隆九年(1744),而後於 乾隆十八年(1753)又有所補充,故可知書成於清乾隆年間。 關於都四德籍貫地的確實位置,史集文獻皆未有記載,目前大致是從《黃鍾 通韻》卷首都四德自署「長白都四德乾文式纂述」與韻圖所反映的語音特徵來推 測,其籍貫約為今東北地區。然此事尚有可探討之處,郭繼文(2009)認為長白 無法作為都四德真正的籍貫地,試著從滿族姓氏推測都姓來源的方法來探究都四. 46. 趙蔭堂:《等韻源流》 (台北市:文史哲,1985 年),頁 117。 23.

(31) 德籍貫地,並推得都四德得滿族姓氏可推知他的籍貫約是今吉林省和黑龍江省47。 耿振生(1992)認為《黃鍾通韻》與現代東北方言相近,另外陳雪竹《黃鍾通韻》 音系研究(1999)指出該韻書的基礎音系不是清代北京音,而是當時的東北方言, 但由於作者是滿族人,所以音系上帶有一些滿音的特點。因此我們可將《黃鍾通 韻》視為反映東北方言的韻書,並將其與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的方言相互對照參 看。. (三) 《五聲反切正韻》(1763 年) 《五聲反切正韻》為清朝吳烺所作,作者吳烺,號杉亭,據《安徽通志》和. 政 治 大 的序文,可知此書的成書年代為 立 「乾隆朝陽協洽且月」,也就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 《全椒縣志》的記載,得知吳氏為安徽省全椒縣人。根據《五聲反切正韻》書前. ‧ 國. 學. 年)六月。《五聲反切正韻》是藉助友人的捲款而得以出版,並非官方印製的韻 書。張淑萍先生考查吳烺與吳敬梓父子的寓居生活後,認為從出生到仕途的過程. ‧. 中可以考查出《五聲反切正韻》所受到的方音影響為何,並認為應是反映了江淮 官話中洪巢片的音系48。. n. Ch. engchi. er. io. al. sit. y. Nat (四) 《等韻精要》 (1775 年). i Un. v. 《等韻精要》為清人賈存仁所作,賈氏字木齋,浮山縣人。其自序後表明寫 作年代為「乾隆四十年歲次二月既望」 ,由此可以確定此書成於西元一七七五年。 宋珉映(1993)經過判定後認為《等韻精要》所反映的是十八世紀初到中葉的北 方官話音系,而《等韻精要》中與北方官話不符之處,則判定為是存古成分。49賈 存仁的籍貫地為今山西省浮山縣,《漢語官話方言研究》將其方言點歸於中原官 47. 48. 49. 郭繼文依《欽定八旗通志》所記,滿族「都佳」氏有兩支系,其居住地分別為今吉林省和黑 龍江省,故根據都四德得滿族姓氏可推知他的籍貫約是今吉林省和黑龍江省。郭繼文: 《黃鍾 通韻音系研究》 (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頁 24。 張淑萍先生指出「吳烺與吳敬梓為父子關係,故吳烺的寓居生活與父親應該也有密切的關係, 吳敬梓曾經從安徽全椒移居到南京,也曾在揚州生活過,最後卒於揚州。而吳烺本人則是出 生於安徽省全椒縣,後隨父親移居南京,亦曾至山西當官。經由以上可以考察《五聲反切正 韻》所反映的地方音系。」張淑萍:《五聲反切正韻研究》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 2003) ,頁 10-12。 宋珉映《等韻精要音系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 24.

(32) 話汾河片的平陽小片,可將方音作為參照之用。. (五) 《音韻逢源》 (1839 年) 《音韻逢源》是清代滿族人裕恩所撰定的韻圖,裕恩號容齋,滿州正藍旗人, 生年未詳,卒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生活於乾隆末年至道光末年。《音韻 逢源》於道光十九年(1839 年)已經完成,本語料只有韻圖,而無韻書及其他 艱深的音理韻法,故比明清一般韻圖更為簡略,亦更為實用。從滿清入關以來, 正藍旗皆以北京內城的南方為居住地,如此可以確定裕恩成長與為官之地也是在 北京一處,當時他所說的口語應該可謂是道地的京話50。目前學界亦提出,《音. 政 治 大. 韻逢源》中有許多反映東北方言的語音特徵,因此也可能是反映東北方言的清代. 立. 學. ‧ 國. 語料51。. (六) 《等韻學》 (1878 年). ‧. 《等韻學》為清代許惠所作,許氏字慧軒,安徽桐城人。《等韻學》之序作. y. Nat. sit. 於「光緒四年戊寅」 ,即西元 1878 年。因此可知《等韻學》的成書年代不會晚於. n. al. er. io. 光緒四年(1878 年) 。 《安徽江淮官話語音研究》頁 155,耿振生先生(1998:360) 認. i Un. v. 為《等韻學》的基礎方言在安徽桐城,孫宜志先生則認為《等韻學》所反映的基. Ch. engchi. 礎音系是安徽樅陽,其依據證據有二,其一許惠實為樅陽人,而非桐城人,其二 樅陽方音比起桐城方音更能解釋《等韻學》中的音系演變52。桐城與樅陽於《漢 語官話方言研究》中皆分入江淮官話的黃孝片,我們亦可不單著於一個方言點, 而將黃孝片的語音現象作為比較觀察的對象。. (七) 《韻籟》(刊於 1889 年). 50 51. 52. 鄭永玉:《音韻逢源音系字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 年) ,頁 6。 參看鄒德文、馮煒: 〈 《黃鐘通韻》 《音韻逢源》的東北方言語音特徵〉收錄於《佳木斯大學社 會科學學報》第六期,2008 年,頁 72-74。 孫宜志:《安徽江淮官話語音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6 ),頁 155-159。 25.

(33) 《韻籟》的作者為華長忠,華氏為河北天津人,其書的刊刻年代根據松竹齋 刻本所見為清光緒十五年(1889 年) ,然此非成書年代。鄭錦全(1980:79)認 為《韻籟》是「記錄北方音系最晚的」一部等韻著作。作者華氏的籍貫地為天津, 《漢語官話方言研究》將天津話歸於冀魯官話保堂片中的「天津小片」,另外黃 凱筠(2004)曾將《韻籟》與現代天津方言比對,以見《韻籟》音系至現代天津 話之間的異同與轉變5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53. Ch. engchi. i Un. v. 黃凱筠《韻籟的音韻探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頁 30、40-43。 26.

(34) 第二章. 明清影、云、以母字的演變及 其現代方言分佈. 《切韻》系統中的聲母,只有喻四一個零聲母,而在現代國語中卻有不少零 聲母,來源包括了中古的喻母、疑母、影母,以及微母、日母等。關於近代零聲 母的形成,據王力《漢語史稿》,約經歷三次的擴大。 〈一〉中古後期三十六字母時代,喻三起頭輔音失落,和喻四成為一類,變 為零聲母,約在第十世紀。. 政 治 大. 〈二〉十四世紀《中原音韻》時,疑母也轉為零聲母,影母的上、去聲也失 去起頭的輔音〈喻三、喻四、疑影母的合流〉 。竺家寧〈近代漢語零聲母的形成〉. 立. 1. 一文則以為,早在宋代《九經直音》時即有此現象,影、喻、疑三母在《九經. ‧ 國. 學. 直音》中已有互相混用的情形,表示此階段影母的喉塞音聲母和疑母的舌根鼻音 聲母已經有失落的現象。. ‧. 〈三〉近代零聲母除了喻三、喻四、疑、影之外,還包括微、日二母,是中. sit. y. Nat. 古以後零聲母的第三次擴大。. io. al. er. 承上所述,我們知道喻三、喻四早在第十世紀就已經合併為零聲母,而影母. n. 也已經在宋代《九經直音》之時,併入了零聲母的行列。往後元、明、清時期的. Ch. i Un. v. 韻書、語料中的零聲母也皆包含了中古來源的喻三、喻四、影母,與零聲母的演. engchi. 變情形完全符合。因此,本章的重點不在討論明、清時期語料中的零聲母現象, 故於明代、清代兩節筆者不細加討論,只考察零聲母的中古來源範圍,觀察零聲 母是如何逐漸擴大自己的隊伍,而細節的部分則留待各章探討疑、微、日母時再 做論述。本章重點在於考察現代官話中影、云、以三母的演變情形,從現代官話 方言的語料來了解中古影、云、以三母今日的音讀類型,進而了解影、云、以三 母從古至今的演變歷史。. 第一節 1. 明代影、云、以母(零聲母)的擴展. 竺家寧: 〈近代漢語零聲母的形成〉 ,收錄於《近代音論集》 (台灣學生書局,1994 年) ,頁 125-137。 27.

(35) 一、明代語料中的影、云、以母(零聲母)的現象 首先,為了瞭解「影、云、以」母在明代的韻書韻圖中所呈現的情形,筆者 試著先觀察「影、云、以」母所收例字的中古來源為何,接著列出其中古來源的 範圍,由於「影、云、以」母早在明代之前就已經是零聲母,因此我們從零聲母 所含的聲母範圍著手,更能夠突顯零聲母擴大的腳步是如何逐漸演變而成。筆者 盡力考察了明代的等韻語料,共八部韻書韻圖,同時參考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將 「影、云、以」母的中古來源範圍列出簡單的表格,並描述語料所記錄的零聲母 擴大的情況:. 政 治 大. 〔表 5〕明代語料中零聲母擴大的範圍. 立. 書名. 零聲母的. ‧ 國. 西元 1442. sit. y. 西元 1543-1581. al. 李登. Ch.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 er. 《書文音義便考私編》. 西元 1587. iv. n U engchi 徐孝 西元 1602. 中古來源 影、云、以、. ‧. 桑紹良. n. 4. 《青郊雜著》. 蘭茂. io. 3. 《韻略易通》. Nat. 2. 成書年代. 學. 1. 作者. 疑2 影、云、以、 疑3 影、云、以、 疑(少數)4 影、云、以、 疑、微、日5. 5. 《交泰韻》. 呂坤. 西元 1603. 影、云、以、 疑6. 6 2 3 4. 5. 6 7. 《元韻譜》. 喬中和. 西元 1611. 影、云、以7. 張玉來:《韻略易通音系研究》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年) 。 李秀珍:《青郊雜著》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 。 權淑榮: 《書文音義便考私編》音系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 。 劉英璉:《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7 年) 。 趙恩梃:呂坤《交泰韻》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 。 廉載雄:喬中和《元韻譜》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年) 。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修習本專門課程者,應取得閩南語 中高級以上 能力證明,包括(一)中央教育主管機關核

智者大師根據《大品般若經》 、 《大智度論》 、 《成論》 、 《毘曇》等較早期的大乘經 論對禪法的演繹及修行,使我們聯想起近代西方學者 Paul Harrison

第二語言學習架構 修訂説明 二階 LR2.1.

4.6 現時日間育嬰園及日間幼兒園的幼兒工作員與兒童的法定比例,分 別是 1:8 及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A Review of

•三個月大的嬰兒在聆聽母語時,大腦激發 的區域和成人聆聽語言時被激發的區域一

露德天主教聖母堂創建於光緒十六年(1890 年) ,佔地面積 839.75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