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元文化音樂應用於國小三年級音樂欣賞教學之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多元文化音樂應用於國小三年級音樂欣賞教學之探究"

Copied!
1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曉嫻. 博士. 多元文化音樂應用於國小三年級 音樂欣賞教學之探究 A Study of Multicultural Music Applied in the Music Appreciation Instruction for Third-graders. 研究生:李姿薇 撰. 中華民國 103 年 3 月.

(2) 致謝 終於到了寫謝辭的階段,也代表著論文告一段落,即將揮別學生生涯。 回首埋頭寫論文的日子,焦慮又充實,焦慮的是擔心研究結果不佳、論文 無法如期完成;充實的是在每次的meeting及討論後,都讓我又再一次對音 樂教學有更深的認了解。 能如期完成論文,首先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陳曉嫻老師,在老師的悉 心指導之下,讓我在論文架構、課程設計及結果分析歸納上有很多的啟發 和學習,撰寫論文期間,老師寶貴的建議與殷切的叮嚀,更是讓我獲益良 多。此外,曉嫻老師在音樂教育上的專業與堅持,更是讓人欽佩,往往老 師的一句話或信手捻來的示範教學,都能讓我從中得到好多體悟與學習, 期許自己能朝著老師的方向,成為一名專業、有效能的音樂教師。感謝林 小玉老師及莊敏仁老師給予的建議及指導,讓我能釐清論文中未察覺的盲 點,進而能修正未臻完善之處。 此外要特別感協同研究者-柔青學姊,幫助我觀課並記錄學生學習情形, 每次課後與學姊的討論,都讓我學到很多。感謝學程老師們在課程上的用 心指導,感謝所辦同仁們在各項活動中的安排協助。感謝班上二十八位優 秀的同學,因為有大家的陪伴與互相砥礪,讓這兩年的生活多采多姿,留 下美好回憶。 最後要感謝親愛的父母,因為有你們的栽培才會有現在的我;感謝親 愛的弟妹,一路上的的協助及關心,謝謝你們,我愛你們!期許自己未來 能秉持初衷、善用所學,以造福更多的學生。. 姿薇 謹致 2014年3月.

(3)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元文化音樂運用於國小三年級音樂欣賞教學之探 究,透過研究者挑選數首多元文化音樂曲目,結合「音樂欣賞」之教學活 動方式,進行行動課程方案之設計與教學,以了解對學生之欣賞程度有何 影響。 本研究藉由文獻探討建立理論基礎,採用行動研究法進行一個班級之 音樂欣賞課程教學,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自行編製的多元文化自 評量表、觀察記錄表、教師省思日誌等。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台中市喜樂國民小學三年級學生,研究教學對象 共十八人。在進行正式行動教學前,將依據研究者與專家學者及協同研究 者共同討論課程設計的適切性,另外,在正式行動研究教學前,研究者與 該協同研究者與該班導師進行非正式訪談,了解教學對象在音樂學習、多 元文化音樂經驗、個別差異、班級經營及家庭背景等各項狀況,以了解該 班學生之特質、學習狀況與先備經驗等情形。 本研究行動教學為期共十週,依據文獻理論基礎選定五首樂曲:台灣 閩南語民謠〈豆花〉,韓國民謠〈阿里郎〉,日本民謠〈桜・さくら〉,墨 西哥民俗舞蹈〈La Raspa〉 ,及台灣阿美族童謠〈捕魚歌〉。於行動教學活 動後進行「多元文化自評量表」測驗,以其結果來分析學生之學習態度。 為提高研究效度,研究者並以「三角校正」 ,將多元文化自評量表、觀察 紀錄表以及教學省思日誌等文件進行交叉檢核,驗證資料的可信性。本研 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 多元文化音樂應用於音樂欣賞教學實施內容反應良好 (一)多元文化音樂教學依教學目標與教學流程實施,能掌握重點與進 程。 (二)學生對多元文化音樂教學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反應良好。 i.

(4) (三)多元文化音樂教學讓學生感到有收穫,學習態度積極。 二、 教師在多元文化音樂應用於音樂欣賞教學中能運用策略解決困難 (一)教學時間的彈性調整,使教學流程順暢且時間充裕。 (二)教學過程中藉由示範與指導語的改善,使教學效果更佳。 (三)教學活動的分組與提問方式調整,使學生參與度提高。 三、 多元文化音樂應用於音樂欣賞課程學生的學習成果佳 (一)多元文化音樂素材應用於音樂欣賞,學生學習成果良好。 (二)多元文化音樂應用於音樂欣賞,學生音樂元素學習成果良好。 (三)多種介入方式運用於多元文化音樂課程,學生學習成果良好。 (四)多元文化音樂課程能增進學生多元文化知識之學習。 (五)多元文化音樂課程能培養學生之多元文化態度。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提供教師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 學以及未來研究參考。. 關鍵字:多元文化音樂、音樂欣賞. ii.

(5) Abstract This thesis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multicultural music applied into the music appreciation instruction for third- graders.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Music Appreciation Instruc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this study built up theoretical basi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action study was employed as research method. Research tools included researcher-developed “Multiculture Self-assessment Sheets,” “Observation Sheet,” “teacher journals, ” and so on. Research participants were eighteen third-grader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s a pilot study, researcher amended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urriculum design based on discussion of music teacher and scholars.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 di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the classroom teacher and music teacher to understand the experiences of music learning, multicultural music experience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family backgrounds of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e research teaching took ten weeks. Five songs were chosen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Taiwanese folk song“Tau hue,”Korean folk song“Arirang,” Japanese folk song “ Sakura, ” Mexican folk dance “ La Raspa, ” and Taiwanese aboriginal folk song“Fishing song.” In addition, after action teaching plan, Multiculture self-assessment sheets were used to assess participants’ learning attitud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validity of the study, triangulation was employed.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cultural music applied into the music appreciation instruction was successful.. iii.

(6) (1) Multicultural music teaching based on the goals could be easily followed. (2) The curriculum content of multicultural music could arouse participants’ interests easily. (3) Participants ha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learning in multicultural music teaching. 2. Researcher was able to use strategies re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by reflecting on multicultural music applied in the music appreciation instruction. (1) Flexibility of activity time use would lead the teaching procedure more smoothly. (2) Improvement of demonstration and instruction would higher the teaching efficacy. (3) Adjustment of grouping and questioning would higher the participation. 3. Participants learning had good outcomes in multicultural music applied into the music appreciation instruction. (1)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cultural music materials in the music appreciation would make the participants learn well. (2)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cultural music in the music appreciation promoted the participants’ learning outcomes on music elements. (3) The various interventions in multicultural music instruction would lead the participants’ positive learning results. (4) Multicultural music instruction could improve the participants’ learning of multicultural knowledge. (5) Multicultural music instruction could cultivate the participants’ multicultural attitude.. iv.

(7) At last, there were a few suggestions followed by the conclusions according of research. This study provided teachers ideas on multicultural music teaching program as well as research references.. Keywords: Multicultural music, music appreciation.. v.

(8) vi.

(9) 目. 次. 中文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ⅲ 目次 ................................................................................................................... ⅶ 表次 ................................................................................................................... ⅸ 圖次 ................................................................................................................... ⅹ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多元文化音樂 ............................................................................... 7 第二節 音樂欣賞教學 ............................................................................. 15 第三節 多元文化音樂欣賞之相關研究 .................................................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3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36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 39 第四節 多元文化音樂欣賞教學設計 ..................................................... 41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45 第六節 研究倫理 ..................................................................................... 48 vii.

(1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1 第一節 多元文化音樂教學實施歷程 ..................................................... 51 第二節 多元文化音樂學習情形分析 ..................................................... 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7 第一節 結論 ............................................................................................. 77 第二節 建議 ............................................................................................. 81 參考文獻 ........................................................................................................... 87 一、中文部分 ........................................................................................... 87 二、 西文部分........................................................................................... 92 附錄 ................................................................................................................... 95 附錄一 多元文化音樂課程教學設計 ..................................................... 95 附錄二 協同研究者觀察紀錄表 ............................................................ 111 附錄三 教學省思日誌 ........................................................................... 112 附錄四 家長同意書 ............................................................................... 113 附錄五 訪談大綱 ................................................................................... 114 附錄六 多元文化音樂學習自評量表 ................................................... 115. viii.

(11) 表. 次. 表 2-1 特定音樂素材欣賞教學研究 ............................................................... 31 表 3-1 多元文化音樂曲目 ............................................................................... 42 表 3-2 多元文化音樂元素分析 ....................................................................... 43 表 3-3 各節課教學目標 ................................................................................... 44 表 3-4 專家背景介紹 ....................................................................................... 45 表 3-5 資料來源與蒐集代碼 ........................................................................... 47 表 4-1 音樂素材學習平均數分析表 ............................................................... 65 表 4-2 音樂素材學習統計表 ........................................................................... 66 表 4-3 音樂元素學習平均數分析表 ............................................................... 66 表 4-4 音樂元素學習統計表 ........................................................................... 67 表 4-5 介入方式平均數分析表 ....................................................................... 68 表 4-6 介入方式統計表 ................................................................................... 70 表 4-7 多元文化知識學習平均數分析表 ....................................................... 71 表 4-8 多元文化知識學習統計表 ................................................................... 72 表 4-9 多元文化態度學習平均數分析表 ....................................................... 73 表 4-10 多元文化態度學習統計表 ................................................................. 74 表 4-11 多元文化音樂學習統計表 ................................................................. 75. ix.

(12) 圖. 次. 圖 2-1 音樂欣賞相關論文之研究方法分配.. ................................................. 31 圖 3-1 研究流程.. ............................................................................................. 38 圖 3-2 行動研究三角校正.. ............................................................................. 47. x.

(13) 第一章 緒論 隨著資訊科技的高度發展,網路世界打破國界的藩籬,國際關係日益 密切且交流頻繁,地球村已是目前世界的生活常態,由於外在大環境的變 遷,多元文化素養是當代人們所需必備。本研究以國民小學七大學習領域 中的藝術與人文領域作為媒介,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融入多元文化音樂素材, 探討其實施成果。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的動機,第二節進一 步說明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針對本研究之重要名詞加以 說明,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當今社會已邁入地球村的時代,文化的擴展、資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 訊息流通快速,形成全球性的社會關係與「天涯若比鄰」的現象,拉近國 與國之間的距離,台灣的社會脈動也隨著時代趨勢朝向多元化發展。多元 化可說是社會的一項特徵,現今世界各國均由多元族群組成,而台灣因社 會發展及地理環境等因素,跨文化異國通婚的家庭正在改變人口的組成, 台灣未來社會的族群組成,在漢人與原住民以外,將會再加上來自東南亞 的族群人口,台灣必須面對一個多族種社會的來臨。 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已達四十七萬餘人,人數直 逼原住民人口,除人數快速累積外,更創造為數眾多的「新台灣之子」, 依據內政部 102 年 4 月底止統計,我國新住民總人數為 47 萬 7,712 人,102 學年度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計 20 萬 3,346 人,其中就讀國小者有 16 萬 1,821 人,占國小學生總人數 11.8%。為因應此現象,政府在協助新 住民方面,我們除了放寬外籍人士歸化條件外,也推動了多項新住民生活 適應輔導計畫,內政部與教育部推動了「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 ,期能藉 由跨部會與跨區域的合作,提供完整之文教生活輔導機制與單一窗口的全 1.

(14) 方位服務(教育部,2012)。 教育部在九年一貫總綱,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的基本能力中及提到此 觀念:認識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瞭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 並體認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相互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教育 部,2008)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在其課程目標裡,針對審美與理解此面 向的解釋,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與鑑賞活動,體認各種藝術價值、風格 及其文化脈絡,並熱忱參與多元文化的藝術活動(教育部,2008)。由此 可見,將多元文化議題融入教學中是必然趨勢,培養學生欣賞其他族群文 化的積極態度,避免種族的衝突與對立是現代教師應具備的觀念。 音樂教育既屬教育之一部份,理當不能自外與於此世界教育發展潮流。 由於音樂是人類文化發展中的有機組成部分,透過多元文化的音樂學習, 認識世界各民族的音樂特色與文化,亦是現今世界音樂教育發展的重要趨 勢(徐麗紗,1998) 。Volk(2004)提出,音樂屬於文化的一部份,若教師 在教導音樂時,能重視歌曲的人文部分,將使音樂教學成為教導多元文化 的最大利器,可見將多元文化素材融入音樂課程是不可忽視的部分。而臺 灣因其特有之地理環境,使得其人口組織由多種族群所構成,故多元文化 之形成由來已久,因此在實施音樂教育之時,有必要強調多元文化之內涵, 由學科技能的培養拓展提升至社會文化教育的層面(Campbell, 2002),以 拓展學生的視野。 研究者在實習期間,發現國小音樂欣賞課程常常僅是播音樂或影片帶 過,欣賞的層次僅限於表面的感覺層面,很少到達情感層面,甚至知覺與 創作的理論層面,獲得心靈及認知上的提升;代課期間,有感於社會大環 境的改變,學生的組成背景漸趨多元化,雖然九年一貫課程指標中強調了 多元文化素養的重要,藝術與人文領域中也訂定了相關指標,國小課本之 教學素材內容卻未即時跟上調整,而老師們往往依照課本內容進行教學, 使得學生所學音樂知識無法有效連結生活經驗,因而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 2.

(15) 站在教育的立場,「學習」本身應該就是一種樂趣,也就等於是「休閒」 的一部份,因此音樂欣賞教學內容應與「生活」有所關聯(國立台灣藝術 教育館,2000)。 綜合以上敘述,激發研究者研究動機,想深入探討多元文化音樂融入 音樂欣賞課程中的教學實施。本研究擬以國小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希 望能透過多元文化音樂融入欣賞教學的課程設計,藉以了解合適的教學策 略及素材,探究課程實施可行性。.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敘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多元文化音樂應 用於音樂欣賞的教學現況。藉由與同科教師採行動研究,教學人員即為研 究者,另一位教師負責音樂欣賞課堂中的觀察與建議,歸納整理實際教學 問題,作為未來以多元文化音樂應用於音樂欣賞教學的研究與實務之參考。 本研究目的有三: 一、 探討多元文化音樂應用於國小三年級學生之音樂欣賞實施內容。 二、 探討多元文化音樂應用於國小三年級學生音樂欣賞教學之困難與因 應策略。 三、 了解多元文化音樂應用於音樂欣賞課程後學生的學習成果。.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 多元文化音樂應用於音樂欣賞教學之實施內容為何? 二、 多元文化音樂應用於國小三年級學生音樂欣賞教學之困難與因應策 略為何? 三、 多元文化音樂應用於音樂欣賞課程後學生的學習成果? 3.

(16) (一) 多元音樂應用於音樂欣賞課程對國小三年級學生音樂素材之學習 成果為何? (二) 多元音樂應用於音樂欣賞課程對國小三年級學生音樂元素之學習 成果為何? (三) 多元音樂應用於音樂欣賞課程之介入方式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學習 成果為何? (四) 多元音樂應用於音樂欣賞課程對國小三年級學生音樂多元文化知 識之學習成果為何? (五) 多元音樂應用於音樂欣賞課程對國小三年級學生音樂多元文化態 度之學習成果為何?.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 多元文化音樂(multicultural music). 多元文化音樂指世界上豐富且多樣化的音樂,雖源自不同的體系,但 具有相同的地位,亦具有一樣重要的價值(Volk, 2004)。其除了音樂本身 的欣賞外,背後的文化背景內涵也是我們需要了解的。多元文化音樂的重 視並帶入課堂中,源於美國學生在傳統音樂課程中無法認識自己的文化, 於是將過去強調以西洋古典音樂為主的音樂教育內容,轉而對國內多種族 背景的音樂素材使用。其意在經由多元文化音樂的教學,傳遞不同文化資 訊,認識各種文化內涵,進而增進人類社會中文明的溝通與理解(姚世澤, 2003) 。 本研究所指的多元文化音樂是指以不同族群為選材依據,加入相關音 樂與文化資訊,選取五首不同的歌曲和器樂曲設計教學內容,配合曲目擬 定適宜的教學目標及教學策略,進行教學活動。所選用的音樂如下:台灣 閩南語民謠〈豆花〉,韓國民謠〈阿里郎〉,日本民謠〈桜・さくら〉,墨 4.

(17) 西哥民俗舞蹈〈La Raspa〉 ,及台灣阿美族童謠〈捕魚歌〉。共五首歌曲。 二、 音樂欣賞教學(music appreciation teaching) 生活上參與音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音樂欣賞。Reimer(2001)曾提出 音樂欣賞是音樂藝術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在音樂教育的環節中, 音樂欣賞亦具有重要地位。例如在歌唱之前,通常是先聆賞到一首動人的 歌曲,引起學習動機,通過學習的過程,理解歌詞、歌曲、歌唱技巧等, 一邊靠著理解、欣賞不斷改進表現,同時也提升了欣賞能力(范儉民,1990) 。 美國作曲家柯普蘭(1993)在他的著作「怎樣欣賞音樂」中提到,欣賞可 以從投入的深度分為三個層次:從音樂的感覺面來聽、從音樂的感情面來 聽、從音樂的理論面來聽。由學者定義中可發現,論及「欣賞」兩字,則 必須包含「探究」的成份在裡面,與一般單純「聽音樂」有很大的差異。 本研究中「音樂欣賞」是指在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中,融入多元文化 音樂於音樂欣賞教學,教師依據教學素材、課程內容及學生程度考量因素, 使用適宜的教學策略,例如律動結合音樂欣賞、比較欣賞法、主題欣賞法 等方式,引導學生聆聽音樂。 三、. 學習成果(learning outcomes). 當學習者在學習或訓練後。其學習或訓練效果顯現之實際行為表現稱 為學習成果(張春興,2005)。本研究所指的學習成果為研究對象在接受 多元文化音樂欣賞教學後的學習成果,其學習成果包含音樂素材、音樂元 素、介入方式、多元文化知識及多元文化態度。.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是以多元文化音樂應用於音樂欣賞教學之行動研究,研究者本 身即為教學者。由於行動研究目的是解決教學現場所遇問題,其結果無法 推論至其他班級,因此研究結果僅提供未來從事多元文化音樂教學之研究 5.

(18) 者參考。以下分別敘述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採取單一研究現場,主要研究對象為喜樂國小(化名)三年甲 班的學生,全班共十八人。基於多元文化音樂課程之規劃,並配合班級音 樂課之原訂時間,本研究之教學時間自一零二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始,共計 十週,進行多元文化音樂教學。 此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即為教學者,進行多元文化音樂欣賞教學設計 與實施,因此研究結果僅供類似研究場域參考。研究者進行多元文化音樂 欣賞課程規劃時,是以不同文化音樂選擇為前提,同時考慮樂曲須符合藝 術與人文課程目標:「探索與表現」 、 「審美與理解」 、 「實踐與應用」 ,及三 年級學生的音樂程度。因此本教學素材選擇台灣閩南語民謠〈豆花〉,韓 國民謠〈阿里郎〉 ,日本民謠〈桜・さくら〉 ,墨西哥民俗舞蹈〈La Raspa〉, 及台灣阿美族童謠〈捕魚歌〉,共五首歌曲。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研究者本身即是教學者,所以研究過程中,可 能無法全然地進行觀察,進而產生客觀的詮釋。針對可能的限制,研究者 將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全程錄影,並邀請同儕教師進行課堂觀察,可對教學 進行客觀觀察及作為改進的參考。此外,本研究之分析與討論僅就喜樂國 小三年甲班學生,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欣賞教學活動進行了解,並無在其他 年級實施,教學內容也沒有涵蓋完整多元文化音樂,因此研究結果推論必 須審慎處理。. 6.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針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及音樂欣賞教學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探 討,期能透過文獻探討,以獲得理論與實務之基礎。本章共分為三節,第 一節為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第二節為音樂欣賞教學;第三節為多元文化音 樂欣賞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多元文化音樂 本節共分三部分,分別為多元文化教育相關理論、多元文化音樂教育 相關理論,及台灣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實施。. 一、 多元文化教育相關理論 (一) 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 談到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前必須提到多元文化教育,它是北美多族裔國 家的產物,它強調尊重文化差異與追求機會均等的教育,可追溯至 1960 年代非裔美國人的民權運動,企圖爭取長期被忽略的權利及嚴重的差別待 遇,這些社會運動影響美國境內種族團體,要求學校課程必須反映少數民 族的經驗、觀點、文化與歷史,聘請有色人種的教師或行政人員,使學生 有不同的學習楷模,藉此發展與表現各族特色及傳統,進一步認同自己的 種族文化(Banks, 1993),因此,音樂課程一改以往西方古典音樂為重心, 嘗試加入各民族素材。 除了弱勢族群意識覺醒外,另一項原因為對同化主義的質疑,其基本 假定是對次文化的文化特質是有缺陷、需要改變的,欲達成社會共同目標, 最好的方式就是社會中每一個成員都融入共同的文化之中。在同化論的影 響下,學校被主流文化所控制,使得弱勢族群被邊緣化,多元文化主義挑 戰同化論主張,認為即使優勢族群企圖同化弱勢族群,但文化差異仍繼續 7.

(20) 存在,強迫之下可能會激起反抗,取而代之應加以保存各族文化,豐富社 會整體文化,學校教育應強調差異性的價值以及相互尊重的必要性(劉美 惠,2012)。由於多元文化的共存共榮,教學上勢必符應時代趨勢,融入 相關議題,培養學生尊重、包容的態度。 多元文化教育是在遠近因素交互作用下漸漸凝聚而成的,若從國外多 元文化興起之背景,概要整理包含種族衝突、民權運動的興起、婦女運動 的推行、殖民主義的反思(陳伶艷,2000)。這些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使 得美國熔爐的主張逐漸由沙拉吧取代,此後,開啟了承認差異、強調主體 與認同的多元文化論述(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12)。多元文化觀 點逐漸從政治、社會運動影響至學術理論,並實踐於教育界。. (二) 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及目標 多元文化教育始於平等、自由、尊重、包容、與扶持的信念,是一個 複雜的概念,它牽涉的範圍極廣,希望藉由教育的力量,肯定多文化多樣 性的價值,尊重各種族人權,進而促進社會正義與公平機會的實現(劉美 慧,2012)。Banks (1993)認為,多元文化教育不只是一種概念,也是一個 教育改革過程,更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就概念而言,多元文化教 育係指所有學生,無論其所屬的種族、性別、社會階級或文化特質,都享 有平等受教的機會。黃政傑(1995)認為多元文化教育就是,教師教導學 生自身文化,使能夠了解並尊重,並擴展至其他國家文化、世界文化的認 識,養成積極對待其他文化的態度,消除性別、種族、民族、國家…等方 面所存在的偏見與歧視,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學習的經驗,促使族群 關係和諧,達成世界一家的理想。 Bennett (1995)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做了一個全面性的界定,他認為 多元文化教育是:1.一種運動,初期能達到教育機會均等,特別是針對位 處不利地位者,其目標在於改善學校的整體環境,特別是潛在課程。2.一 8.

(21) 種課程設計途徑,期使學生能認識與瞭解現今各民族與國家間的文化差異、 歷史與貢獻,並致力於為單一族群所設計的傳統課程加入多元族群及全球 性觀點。3.一種過程,藉此使個人具有多元文化識能,或發展出多元知覺、 評鑑、信念及行動能力;著重於瞭解並學習國際間或單一國家內多元文化 的溝通。4.一種承諾,期能透過適當的知識、態度和社會技能的培養,進 而消逆種族、性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偏見與歧視。 綜合以上所述,可以把多元文化教育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多 元文化教育希望透過學校的改革,促進社會正義與社會公平的一種教育方 式;狹義的多元文化教育,就是尊重差異的一種文化學習教育。多元文化 課程便是在上述精神之下加以訂定目標,期能實現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及 目標。 劉美慧(2012,p.9)綜合 Banks (1993)、Tiedt 和 Tiedt (1995)、Grant 和 Sleeter (1996)、Bennet (1995)等學者之看法,歸納出多元文化課程目標如 下: 1. 維護教育機會均等的精神。在量的方面,必須保障不同背景學生的 入學機會;在質的方面。所有學生在學校必須受到平等的對待,並 得到適性教育的機會。 2. 提升弱勢族群學童的學業成就。瞭解並掌握弱勢學生學習成就低落 的原因,根據這些原因採取因應的補救措施,使弱勢族群學生能適 應學校生活,進而提升學習成效。 3. 瞭解與支持文化多樣性。希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包括對自己文 化的歷史、傳統、價值、族群貢獻的瞭解,進一步認同,並願意為 文化保存盡一份心力;透過對異文化的學習,瞭解不同族群的生活 方式,並支持文化多樣性,程度從容忍、接受、尊敬到肯定多元文 化之美。 4. 培養群際關係。透過省思過程,讓學生檢視自己的偏見與刻板印象, 9.

(22) 以及培養角色取替能力,希望提供學生與不同族群學生合作的機會, 進而促進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相處的能力。 5. 培養增能與社會行動能力。培養學生關心族群議題,做理性決定; 也培養學生關心弱勢族群的態度,願意與弱勢族群共享資源與權力。 此外,希望學生了解並參與民主過程,肯定人性的價值,尊重人權, 培養公民責任感,以及建立開過的世界觀。. 二、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相關理論 (一)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背景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成為美國教育二十世紀 中產生的重要信念之一,期望學生藉著各種族音樂之學習,拓展其文化意 識,並達到文化之相互理解與尊重。最早具有此教學觀念者為美國音樂教 育家柯爾曼(Satis N. Coleman),他在 1916 年提出的音樂創造(Creative Music) 教學,積極提倡以體驗為先的教學,尋求讓兒童適性發展的教學方法,希 望通過發展兒童的音樂經驗,培養其創造能力。學生在課堂中學習製造不 同的樂器,包括管、絃以及敲擊等兩百多種各民族樂器,他以樂器的製作 及演奏設為教學核心,並結合歌唱、肢體動作和演奏表現等教學元素,向 兒童介紹相關民族的文化教學。這種在當時非主流西方文化的音樂知識, 引起美國音樂教育界的注意(潘淑娟,2004;徐麗紗,2007;呂翠華,2008)。 在真正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之前。已有許多教育思潮有相似的教 育觀。1963 年的耶魯研討會(Yale Seminar),會議中外國音樂受到討論 (Jordan, 1992),1967 年在美國麻州波士頓舉行 Tanglewood 會議,會議之 後發表八點聲明,聲明中與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相關的有下列三點(Campbell, 1992): 1. 音樂教學應包含各個時期、風格、形式及文化的音樂作品。 2. 音樂教材中,提供給學生的音樂曲目應該擴充更多內容,使學習更 10.

(23) 多樣化。曲目應該包括流行音樂、前衛音樂、本國民謠以及其他文 化的音樂。 3. 音樂課程應該提供學生機會,從音樂文化的面去看待社會問題。 1970 年 代 美 國 國 家 音 樂 教 育 者 協 會 (MENC, 現 為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開始出版美國本土音樂及國外音樂相關書 籍,並且多次舉辦與多元文化音樂有關的各項研討會,1994 年出版《藝術 教育國家標準》(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標準中闡釋國 家藝術課程應達到的原則,說明有關藝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與關聯,更認 同多元文化,並提出學生完成中學前,各階段藝術教育應具備的知識和能 力。談到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全面建立,應由國際音樂教育協會(ISM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Education)談起,1994 年在會議中提出聲明, 贊成使用世界音樂為素材進行教學,已達成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目標。在 以多元音樂教育為歷屆重要議題,其各次會議觀點大致歸納如下(魏煌, 2002;引自徐麗紗,2007): 1. 世界上存在許多不同的音樂體系,其彼此之間的地位是相等的 2. 所有音樂存在於其文化背景中 3. 音樂教育應當反映音樂固有的多元文化性質 4. 以美國為例,如果美國由許多不同文化人群組成,音樂教育就應當 反應美國人的不同音樂 5. 各民族音樂傳統的正宗性,在音樂文化中被人們所確定。 綜觀上述,在 ISME 多年來的倡導努力之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已然 蔚為世界音樂教育主流。於是在音樂與多元文化融合統整下,達到文化尊 重、族群互動和諧;也唯有將音樂教育的獨特性,擴展至社會文化的時代 脈絡,才能實踐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真正內涵。. 11.

(24) (二)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意義及目標 Reimer (2003)認為音樂是普遍存在於各民族或文化中,只是內容各不 相同,正因如此,教師可藉由不同的音樂,給予學生不同文化的體驗與經 驗。Anderson 和 Campbell (1996)為多元文化音樂提供操作型的定義,認為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是以音樂為起點,進行文化上的相互理解與欣賞;使音 樂教學成為個人文化與音樂的理解工具,透過音樂認識其他文化的歷史價 值與存在意義。國內民族音樂學者王櫻芬(2002)也提到,要拓展台灣民 眾對「音樂」的觀念和態度,必須要從教育做起,讓孩子從小接觸各式各 樣不同類型的音樂,帶領他們去欣賞和尊重各民族、各文化的音樂,培養 他們寬廣、開闊、尊重的音樂觀念和音樂態度,透過欣賞讓孩子們發現音 樂世界的多元寬廣,甚至透過音樂讓他們認識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歷史 地理及風俗民情。 音樂教學者有責任在音樂教育中讓所有學生在廣度與深度學習之間做 最有效的連結,為所有學生介紹更多可能接觸到的音樂,使其能了解與辨 識各種音樂,增強學生能力,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內在價值,實施在音 樂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聆聽音樂作品時所帶來的美感經驗,提供學生對美 的認知、增加其對美的反應,以及對美的體驗作準備(Reimer, 1993)。 Campbell (2002)認為音樂學習不只是包含音樂概念和技巧的發展,亦要涵 蓋社會文化脈絡的知識以及對音樂的積極態度,提出音樂學習應融合各種 經驗,包括節奏、旋律、樂器技巧、歌曲演唱等活動,如果教師能適時帶 入故事或藝術品,將會使教學更多彩多姿,提高學生學習興致,幫助學生 音樂學習脈絡化。由此觀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內涵上,不僅強調其認 知學習的層面,透過多元文化音樂的學習,體驗各民族的音樂特色、文化 了解,增加音樂美感體驗;更應重視情意層面,培養開放的胸襟及尊重、 包容的態度,豐富學習者的心靈。 12.

(25) 藝術教育的最高境界在追求真、善、美,隨著時代、社會變遷與科技 進步,藝術教育已轉為一種多元的綜合性教學而非專業的學習,除了本身 領域知識的傳授,歷史、文化、科技與美學等面向亦融入課程當中(姚世 澤,2003)。許多教育家相信,藝術就像是家庭、社會指標性表現,他們 提供了一個無價的窗口,透過這窗口,可以了解許多存在於本國和世界各 地的許多文化 (Norman, 1999)。Mark (1996)曾說過,世界上各種文化的音 樂作品,都是音樂教育中極為重要的部分,而所有存在的音樂,都有被瞭 解的價值。學者 Fung (1994)認為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之目標有下列三點: 1. 社會方面─透過對世界音樂的學習,學生會對不同文化有所察覺進 而產生包容的態度,並且增進自我文化認同。 2. 音樂方面─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音樂概念,提升學生聆聽的技能, 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能力。 3. 整體性─音樂是整體的概念,有文化的地方就有音樂。音樂拓展學 生的視野,使其建構出地球村的美景。 多元文化音樂除了能增加文化之間與種族之間的認識,單就音樂方面 Anderson 和 Campbell (1996)認為學習多元文化的音樂有其特殊助益,條列 於下: 1. 學生可以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音樂,藉此拓展他們的音樂視 野,提升學生對音樂的靈敏反應。 2. 學生可經由學習多元文化音樂,了解音樂本身的風格,獲得學習其 他文化音樂的機會,使學生能更有彈性的接受陌生音樂。 3. 學生可以透過多元文化音樂學習有效了解現代地球村,經過各民族 不同的旋律、節奏、曲式等音樂要素,學生將重新審視自身族群音 樂的價值並發現新觀點。 Reimer (2003)認為經由多元文化音樂的學習,能豐富學習者的心靈與 眼界,包括以語言揭示音樂隱含的信念(Knowing why)、了解音樂的內在機 13.

(26) 制,包含情感與審美等(Knowing within)、以樂音捕捉內在思想感覺,並轉 化表現於外(Knowing how)、反映音樂的文化脈絡(Knowing about)。由此可 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目標包含兩種意涵,即內在審美(音樂本身的內容學習) 和外在審美(透過音樂為媒介,認識各類型文化)。. 三、 台灣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實施 自民國七十六年戒嚴令解除之後,隨著民主社會的發展,台灣至今已 是自由民主和多元文化並存的社會。解嚴後,語言與教科書自此逐步開放, 音樂發展也漸趨多元,教材本土色彩逐漸濃厚,福佬、客家語原住民音樂 均納入教材中。 民國八十二年公佈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中,原國小低年級音樂與 體育合併之唱遊課程改為單獨成科,自此音樂可由一至六年級一貫實施。 此外,首次規範「鄉土教育」相關事項,無論在目標、內容或方法上,都 展現出人性化、本土化與國際化之新風貌(歐用生,1995)。音樂課程標 準特點包括未來化、國際化、統整化、生活化、人性化、彈性化,並將音 樂科課程標準分音感、認譜、演唱、演奏、創作、欣賞六類(教育部,1993)。 此時,長期注重西方音樂體系的音樂課程,開始加入台灣各族群的鄉土歌 謠,期望透過本土音樂文化的學習與認識,培養音樂基本能力並建立對鄉 土的認同感,同時習得更多元的音樂文化。 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七年起,配合國家發展的需求,隨著國際社會成形, 因應世界各國之教改脈動而進行教育改革,以激發個人潛能、提高國家競 爭力。在九十年度起,開始分階段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其基本內涵中「人 本情懷」及「鄉土與國際意識」;基本能力提出「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清楚呈現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強調學生應認識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 了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希望培養學生互信互助的世界觀, 並體認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成為尊重多元文化價值的世界公民(教育 14.

(27) 部,2003)。 根據教育部九十七年修訂公佈的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課程目 標中「審美與理解」說明使學生能透過審美與鑑賞活動,體認各種藝術風 格及文化脈絡,並熱忱參與多元文化的藝術活動。在分段能力指標裡內, 亦有數條內容隱含多元文化教育觀於其中,以下針對國小階段能力指標, 條列於下: 2-1-8 欣賞生活周遭與不同族群之藝術創作,感受多樣文化的特質, 並尊重藝術創作者的表達方式。 2-2-8 經由參與地方性藝文活動,瞭解自己社區、家鄉內的藝術文化 內涵。 2-2-9 蒐集有關生活周遭本土文物或傳統藝術、生活藝術等藝文資料, 並嘗試解釋其特色及背景。 2-3-10參與藝文活動,記錄、比較不同文化所呈現的特色及文化背景。 整體而言,從課程標準、綱要的改革中,可明顯看出對多元文化教育 的逐漸重視,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期望培養學透過對不同文化音樂的學 習,進而了解各族群文化風格與特色,以培養尊重、包容的態度,以及對 自身文化的認同。. 第二節 音樂欣賞教學 音樂課程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眾多音樂藝術活動中, 音樂欣賞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Reimer, 2003)。若能深入探討音樂 欣賞的內涵、教學策略與評量方式,能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更加清楚,對教 學有所助益。本節共分兩部分,分別為音樂欣賞之內涵、音樂欣賞教學之 策略與應用。. 15.

(28) 一、 音樂欣賞之內涵 音樂是最容易讓人感動的藝術,它看不見、摸不著,卻能透過聽覺深 入人們心靈,使人回味無窮。希臘哲人柏拉圖認為,音樂與曲調具有強烈 的力量,能夠進入心靈的最深處(洪萬隆,1996)。著名的匈牙利教育家 柯大宜(Kodály, 1882-1967),其音樂教學法哲學理念為「音樂屬於每一個人」 , 認為只有透過適當的音樂教育才能實踐它;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福,其倡導 教學法的首要目標是幫助學生累積音樂經驗、幫助學生發展其潛在的音樂 性,而所謂的音樂性,就是指表達和感受音樂的能力(鄭方靖,2002)。 音樂與人們息息相關,生活中處處充滿著音樂,如:古典音樂、流行音樂、 電影連續劇的配樂等,甚至垃圾車也有專屬音樂,足以顯示出其重要性。 聆聽是音樂的基本活動,人類對音樂的感覺來自聽覺,對兒童來說, 「聆聽」是認識聲音的第一步,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郭美女,2004)。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聆聽又可分為以下三種方式:無意識的聆聽、間接的 聆聽、直接的聆聽,而直接的聆聽對音樂感受最為直接,又稱為「認知性 的聆聽」,即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強調的音樂欣賞,換言之,音樂欣賞可以 說就是學習著理解音樂的過程感受(范儉民,1990)。Reimer (2003)認為音 樂欣賞是一種情緒最直接的反應,並從中獲得音樂的美感,欣賞者可透過 聽覺,對音樂進行聆賞,音樂欣賞是音樂藝術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不同學者專家針對音樂欣賞也提出各自論述,作為音樂欣賞教學的指引。 欣賞任何事物,必先求瞭解,喚起就經驗,作為欣賞的基礎認知,以 想像實際情境進而激發深摯情感,然後經由認知、欣賞來陶冶心性(紀淑 和,1996)。音樂欣賞是創作、演出的三度再創作,也是音樂實踐的目的, 從音樂欣賞中分享創作者以至於演奏者所希望表達的意境,並由欣賞過程 獲得音樂經驗(方銘健,1997)。美國作曲家Aaron Copland (1993)認為欣 賞音樂可分為三個層面,從聆聽者投入的深度來曲分: 16.

(29) (一) 感覺層面:指聽者聽到音樂後所產生的樂趣,聽音樂的方法完全 是在無思無慮的狀況下進行,聽者的反應是來自於表面聲音特質, 對聲音內在組織及聯繫,則極少注意。在感覺層面的欣賞,在不 知不覺中能使音樂深入心靈,成為心律。 (二) 情感層面:此層面欣賞具有啟發性,不只享受音樂美感,更能發 揮自己想像力,欣賞者角色從被動轉為主動。欣賞者本身內在涵 養是體會音樂境界與美感的必要條件,能從欣賞過程找到情感的 共鳴,並從中產生心理上的滿足,此音樂的體驗就是有意義且可 貴的。 (三) 理論層面:此層面的欣賞可引伸為知覺與創作的層面,除了感受 音樂本身之美外,尚注重音樂的涵義、架構,並聆賞演唱或演奏的 技巧及音樂素材的了解。可說是知覺與反應無形中融合的美感經驗, 是富有反應力的知覺體驗。 理論上,這三種音樂欣賞層面的發展過程,直覺先於知覺,知覺先於 概念。但在實際經驗中他們常不易分開(朱光潛,1987;引自方銘健,1997) 。 可見以上所述三種音樂欣賞的層面並非各自獨立,當培養出喜愛音樂的興 趣而經常聆聽時,會發現三者層面合而為一,能自然的陶醉愛音樂其中, 又能同時判斷欣賞。 人類與生具有反應音樂的能力,在欣賞音樂過程中的音樂性發展可分 四階段,每階段不是各自獨立,而是交錯進行相互影響的(方銘健,1997): (一) 直覺性階段:此階段是音樂情緒感應的基礎。各種不同的音樂刺 激皆能喚起情緒感應,主要是無意識或半意識的,其注意力不再音 樂本身,而在於音樂範圍外的意義。 (二) 認知階段:此階段側重審辨異同,具有增加音樂理解力的特徵, 亦可稱為辨別階段。記憶音樂或主題的能力是此階段重要才能,由 增長確認音樂要素和本質的能力,擴展並加深音樂審辨能力。 17.

(30) (三) 概念階段:此階段能進一步解釋樂曲中理論結構、歷史背景和風 格特色,亦可稱分析階段。分析階段主要依據音樂史、理論和文獻, 因此能做比較的聆賞,在此過程中,應強化音樂知覺力和音樂感受 力的發展。 (四) 綜合階段:此階段意旨集中或再造音樂經驗,含有最強烈的感性 和知性的活動,並要求創造力的理解。與其密切關聯的是音樂直覺, 會因聆賞者的感受性、成熟性、訓練和經驗的影響而不同。 邱垂堂(2003)提出音樂欣賞有三個層次,包含: (一) 聽覺的欣賞:聽覺的欣賞就是生理上聽覺器官的刺激反應,即「聽 到了」。 (二) 認知的欣賞:是音樂認知面的欣賞,從音樂感受中獲得認知的內 容,如曲名、作曲者、作曲背景、音樂風格等。 (三) 音樂鑑賞:為最高層次的音樂欣賞,具有主觀層面的音樂詮釋, 有價值判斷的層面。 Reimer (2003)則將音樂經驗分為感覺層面(sensuous dimension)、知覺 層面(perceptual dimension)及創造層面(creative dimension): (一) 感覺層面:對音樂的反應較為表面性,是憑感覺而得到的。這個 層面的體驗並非被動個感應,而是主動赴有洞察力的。音樂教育者 應讓學生透過表演、欣賞或討論去感受音樂,並能對此知覺引發情 感的反應。 (二) 知覺層面:此層面對音樂構成的要素如曲調、節奏、和聲等某種 程度的辨識力;以及對音樂結構內涵的反應。是一種有反應的知覺 活動,是體驗音樂最主要的表現情境。 (三) 創造層面:創造是知覺反應的延伸,除了對音樂情境作出知覺反 應外,還包含另一種對音樂的持續反應與期待。由於專注的聆賞, 積極的參與而獲得音樂經驗,並因此產生與音樂合而為一的境界。 18.

(31) 所以一名音樂教育者,需重視學習者明辨音樂並有創造力的傾聽。 綜合以上四位學者對欣賞層次的分類,可發現雖然名稱相異,但其內 涵與發展順序基本上是相同的。一開始的聆聽屬於感覺層面,包含無意識 的直覺聆聽及有意識的情感共鳴;第二層次為認知層面,此時聆聽者除感 受音樂之美外,進一步分析辨別音樂元素、樂曲架構;最高層次為鑑賞層 面,要達此階段需運用前兩層面所習得的知識,對作品的優劣價值予以判 斷,教學上,教師應鼓勵學生勇與建立自己價值觀,發表想法。 人類的音樂活動分為「創作」 、 「表演」和「欣賞」 。 「創作」與「表演」 是少數專門學音樂人的事, 「欣賞」卻是大部分人最常進行的音樂活動(林 小玉,1997)。瞭解音樂欣賞之內涵,有助於教師在教學上更明白教學目 的與教學方向。Reimer 曾提出三種用以詮釋音樂和音樂情感與意義的本質 及價值,即指涉主義、形式主義、絕對表現主義(Reimer, 2003),以下針對 指涉主義說明之。 指涉主義(Referentialism)認為一個藝術作品的意義與價值存在於作品 本身之外;要瞭解藝術作品本身的意義,就必須從藝術作品以外的世界所 提供的意念、感情、態度和事件著手。因此,音樂若能成功地提供非音樂 的經驗,就是成功的音樂作品。運用指涉主義的音樂教育者認為,學習音 樂可以使人各方面獲益;它可以增進學習的技能,提升道德,實踐社會的 各種要求,也提供被壓抑的感情一個健康的宣洩管道,促進人們各方面的 健全。 邱垂堂(2000)認為,音樂欣賞包括靜態的樂譜、典籍的書面欣賞及 時間動態的音樂表現過程性欣賞。姚世澤(2003)認為音樂欣賞的意義除 了心靈迴響之外,也意謂參與作品表演詮釋,對於創作動機、歷史背景、 作品內容的曲式架構、技巧與藝術價值進行瞭解,對作品產生認知而增進 欣賞的興趣。音樂欣賞過程是漸進累積音樂常識,藉此提升藝術素養。 19.

(32) 除了理解的活動外,欣賞也包含情感的活動,音樂欣賞可變化人們的 情感、思想、意識,樹立美好理想,並且提高人們鑑賞音樂的能力,同時 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錢仁康、張有剛、尹紅、陳暘、李南, 2002)。曾焜宗(2006)說到,音樂欣賞是一種結合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 活動,過程反覆且由淺入深,由於音樂無法產生明確的概念,因此在音樂 欣賞中會因個人狀況,而產生不同感受,故而音樂欣賞所得到的美感享受, 是在追尋音樂進行中所獲得的心靈滿足,而不再追究聲音的原因或變化。 綜合以上專家學者定義,可發現音樂是人們所不可或缺;音樂欣賞則 是音樂課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學習音樂與獲得美感的過程,包含理性與 感性兩個層面,主要目的在培養學生聆聽音樂的感受力,增進學習音樂的 興趣,統整學生音樂能力,進而理解音樂提升鑑賞力。 紀淑和(1996)所言:「音樂欣賞是一種由淺入深、學習著感覺與理 解的音樂享受過程,感應音樂的優美性,進而培養能批判音樂價值的能力。」 曾焜宗(2006)也提到:「音樂欣賞和其他的藝術活動一樣,是一種感覺 與理解,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統一活動,也具有一個由淺入深的反覆過 程。」由此可見,音樂欣賞有層次上的不同,起先屬於表層的知覺欣賞, 隨著音樂知識的學習到達認知上的欣賞,當音樂欣賞經驗不斷累積,最後 到達統整性的欣賞階段,培養批判音樂價值的能力。 吳舜文(2002)認為音樂欣賞教學的實施,能使學生藉由聆聽過程的 專注性與思考經驗的充實度,引導其對審美的認知並建立深度鑑賞之能力。 姚世澤(2003)所言:「音樂欣賞的目的,在於充實學生的音樂常識,涵 養其審美能力的認知,在由其對音樂的認知,參與音樂作品再現的種種表 現,培育學生發揮潛能與審美素養的教育。」教師應將欣賞的範圍擴展至 整個音樂教學,使基本練習、演唱、演奏及創作等項目均與欣賞發生密切 的關聯,使欣賞教學貫穿整個音樂教學。 20.

(33) 二、 音樂欣賞教學之策略與應用 (一) 音樂欣賞教學策略 音樂欣賞教學課程能否順利進行,取決於教師有無擬定適宜的教學策 略,鄭方靖(1997)認為音樂欣賞教學,若要使樂曲真正深入地讓學生知 性和感性都能有所領受,必須用心地為欣賞的曲目規劃適當的教學策略, 且此策略不但要配合樂曲特色,更要能符合學生音樂程度及結合音樂課程 的進度。 以下綜合范儉民(1990)、崔光宙(1993)、吳秋琴(1994)、謝苑玫 (1994)、鄭方靖(1997)、劉英淑(1997)、郭美女(1999)、吳舜文(2000) 等學者專家提出的分類,將之歸納整理如下: 1. 透過「非音樂因素」輔助音樂欣賞教學 (1) 戲劇表演結合音樂欣賞:戲劇表演結合音樂有許多種方式,教 師先 播放音樂,學生根據音樂發揮創意,編寫一段有意義的劇情 故事;或先有劇本,學生根據劇情選曲、設計音效或動作、安排舞 台佈置、燈光設計…等。 (2) 繪畫輔助音樂欣賞:引導學生在聆聽音樂時,畫出音樂的點、 線、面,使學生透過繪畫的方式,將音樂具體化的呈現,讓學生更 專注於欣賞的焦點;或利用圖形引導方式,將樂曲要素如:曲調、 曲式、節奏等化為圖形,利用視覺輔助對音樂的理解。 (3) 資訊科技運用於音樂欣賞:利用報章、雜誌、電視及電腦網路 等,讓學生蒐集不同的音樂資訊並發表,藉由彼此分享,引起學生 學習動機及興趣。 (4) 律動結合音樂欣賞:不同的音樂要素會引發不同的知覺與感受, 可透過肢體律動表現出來,教師可引導學生隨著音高、節奏變化或 曲調進行表現肢體動作;模仿標題音樂中的主題進行律動;或透過 21.

(34) 指揮領略節拍的律動等等,都是激發學生以創造性肢體律動體會音 樂的方式。 2. 透過「音樂元素」輔助音樂欣賞教學 (1) 讀譜欣賞法:配合音樂播放,學生邊聽邊看譜,藉由樂譜的認 知引導學生了解曲調之進行、組織與變化,此法適用於讀譜能力強 的學生,經常使用能提升學生視譜能力。讀譜欣賞法最好先從熟悉 且篇幅短小的曲子著手,隨著學生能力的提升,在進入不熟悉、較 複雜的曲目。 (2) 樂曲分析欣賞法:為更深入的讀譜教學法,先將全曲聆聽一次, 在研究分析樂曲的節奏、曲調、調性、和聲、動機、主題、曲式等 音樂要素進行辨別,引導學生進入較高層次的欣賞,此法兼顧認知 與情感層面,難度較高。 (3) 比較欣賞法:針對風格、樂派、音樂家、樂器、版本等不同層 面加以深究進行欣賞使學生深入了解,屬於批判性思考的欣賞層次, 即美感判斷的層次。 (4) 主題欣賞法:此法為教師先擷取樂曲主題片段,使學生先經由 聆聽、哼唱等方式熟悉主題曲調,加深印象,再來聆賞全曲。對於 以主題發展構成的音樂或較複雜的樂曲,適合使用主題欣賞法教學, 優點是能快速帶領學生進入音樂,有助於了解樂曲結構。 (5) 技巧欣賞法:欣賞者本身應有豐富的音樂學習經驗才適用於此 法。主要是欣賞演奏或演唱者音樂詮釋、技巧表現等,如弓法、指 法、呼吸、運舌、音色變換、發聲咬字等,這是較具專業的欣賞法, 國小階段學生尚不適用。 3. 和一般教學技術結合的音樂欣賞教學 (1) 簡介欣賞法:對所要欣賞的樂曲直接進行介紹,包括作者生平、 作品 內容、樂曲特色等,此法簡單易行,為許多教師採用,但欣 22.

(35) 賞者不易深入認識作品。 (2) 問答教學欣賞法:此法強調師生間的互動,以學生為中心,教 師可針對所聆聽的樂曲設計學習單,在聆賞音樂前提出問題引導學 生思考,並於欣賞後討論之;或針對所要欣賞曲目,讓學生事先蒐 集相關資料,如此便可在課堂進行問答欣賞教學,增進教學成效。 (3) 小組討論欣賞法:此法強調學生間的互動,使學生有相互交流 的機會進行鷹架學習,並配合異質分組,強調合作學習,透過報告 或展演等方式,使學生能發揮各自優勢,培養團隊精神。 (4) 演繹歸納欣賞法:演繹欣賞法為教師直接介紹樂曲音樂概念, 待學生學習此概念後,在聆聽時更了解樂曲中複雜的關係,並與教 師一起分析所欣賞的音樂。歸納欣賞法運用聆聽討論、操作技巧、 結論發表等方式,將音樂素材綜合起來,對於音樂欣賞的引導很有 成效。 4. DBME 教學法 DBME (Discipline-Based Music Education)指以學科為取向的音樂教育, 其目的在培養愛好音樂的欣賞者,主要的內容為音樂創作、音樂史、音樂 批評和音樂美學(引自林小玉,1997)。 由上述可知音樂欣賞的教學策略繁多,端看教師根據學生程度、教學 目標、教材內容等進行選擇。若藉由音樂因素輔助欣賞教學,可以使學生 對音樂的構成要素、曲式結構等深入的學習,兼顧認知與情感的欣賞,並 提升至批判性思考的欣賞層次;而透過戲劇、繪畫、資訊融入或律動等輔 助欣賞教學的方式,可以增加學生音樂體驗、激發創造思考能力,並提升 學習動機及興趣。. (二) 音樂欣賞課程實施 吳舜文(2000)指出欣賞教學屬於整合性的音樂課程,若未能按部就 23.

(36) 班、循序漸進的編列教學計畫,則無法獲得良好的教學成效,也無法與其 他音樂教學項目取得充分聯繫。可見有效的音樂欣賞教學,除須擬定適宜 的教學策略外,教師尚須具備實施欣賞課程的能力,而實施課程能力包含 教師能編選優良的教材及教學能謹記欣賞教學要點。 1. 教材編選原則 范儉民(1990)認為選擇欣賞教材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教材的內 容要包含各種類型的作品,且須涵蓋各時代個樂派重要音樂家代表作品, 同時欣賞樂曲的時間長短,應根據學生持續注意力的長短來決定。 Reimer(2003)提出學校的音樂教育課程須包含各種音樂,除了各時期的音 樂及當代流行音樂外,還必須有不同種族的音樂。此外,教師應以兒童為 學習中心,注重個別差異,教材強調與生活的關聯性,找出可以刺激學生 學習意願的元素,讓學生從舊經驗中進行新課程的學習(吳舜文,2000)。 林小玉(1999)認為選用合適的音樂教材是進行欣賞教學重要的第一 步,並提出五項選擇曲目時的注意事項: (1) 宜多樣化:只要作品具欣賞價值,均可採用,不論是聲樂曲、器 樂曲、古典或流行音樂、本國或外國音樂都可融入教學中,目的 在提供學生聆賞不同音樂的美感經驗,拓展視野、提升對音樂的 喜愛及接受度。 (2) 宜循序漸進:欣賞樂曲時,應考慮學生音樂能力,教材安排由淺 入深,結合生活經驗,避免過多知識性分析,偏重情感的反應。 (3) 宜具代表性:限於音樂課堂時間有限,因此欣賞的曲目不論在藝 術價值、風格樂派的呈現上都要具代表性,教師應妥善的安排課 程,使學生能在有限時間內學習代表性樂曲。 (4) 宜具明顯音樂概念:每首樂曲都有各自的特色,教師應根據學生 音樂能力,找出最明顯的音樂特色進行教學,如樂曲的曲調、節 奏、力度或音色,概念愈明顯,學生感受性越高。 24.

(37) (5) 宜具適切性:教師根據學生年齡及音樂先備經驗,選用適宜的教 材。不論樂曲複雜度或內容的描述,都要符合學生程度和經驗。 由上述可知,欣賞教學的目的是要學習音樂知識,拓展音樂經驗,進 一步陶冶心靈,因此所選用的素材須讓學生有感覺,符合學生生活經驗及 先備能力;樂曲選擇要具代表性、多元化且有明顯音樂元素,教材安排要 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如此以學生為中心考量,才能獲致良好教學成效。 2. 欣賞教學要點 在欣賞教學中,編選合宜的教材後,如何確保它完整的實施並達到良 好教學成效,考驗著教師教學的技巧,以下根據范儉民(1990)、謝苑玫 (1994)、鄭方靖(1997)、方銘健(1997)、劉英淑(1997)提出之教學要 點整理於下: (1) 有效的音樂欣賞指導法:欣賞前作適切的解說,不論是針對樂曲 形式或內容,教師是對作品作敘述而非詮釋,讓學生從音樂本身 去感受學習;為避免降低欣賞興趣,欣賞前的說明不宜過長;教 師應提供學生一完整音樂經驗,而不僅著重於細部;使欣賞與音 感、認譜、演奏、演唱、創作、欣賞相結合,做統整性的指導; 此外教師要善於引導欣賞氣氛,欣賞地點的選擇及教師態度,對 學生學習品質影響極大。 (2) 教師事先設計欣賞焦點:教師於實施音樂欣賞教學前,根據樂曲 設計欣賞焦點,如此學生才能有效吸收學習內容,透過欣賞焦點 不斷加強曲目的印象。 (3) 欣賞樂曲時間適切:樂曲欣賞之長短,教師須根據學生專注力與 學習能力來安排,每次聆賞以不超過三分鐘為原則,若曲目較複 雜龐大,則可採分段教學解說,最後再將整曲串起來完整欣賞。 (4) 「反覆多次欣賞」原則:教師應藉由反覆聆聽、多面向指導來集 中學生注意力,且有規劃的依序進行,使學生專注地辨別音樂, 25.

(38) 增加對音樂的美感反應,讓學生從每次欣賞中培養興趣。 (5) 循序漸進引導欣賞:指導學生時,教材安排及課程設計能循序漸 進,配合學生能力教學,並結合學生生活經驗,使將舊經驗遷移 至新經驗,促使欣賞教學有成效。 (6) 教材難易適中:選擇各種欣賞曲目應由淺入深,教材內容應包含 各種形式的作品,及各樂派重要音樂家的代表作品。 (7) 培養想像力與創造力:教師藉由樂曲欣賞,引導學生釋放和淨化 內心情緒,幫助學生了解創作動機與美感,助長音樂鑑賞力,刺 激想像力與創造力。 (8) 培養欣賞之正確態度:欣賞教學進行,教師需逐步培養鑑賞評論 的能力,更要教導學生進行音樂欣賞的正確態度,及參加音樂會 的禮節與習慣。. (三) 音樂欣賞評量 教學評量的角色有二:一被視為反映教育品質的重要工具,學生學習 表現的具體紀錄成為教育品質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另一方面教學評量被 視為教育改革的工具,部份教育改革者相信,經由設計良好的評量,可帶 動教學的改變,評量方式的標的嚴重關係教與學的內容(謝苑玫,2000)。 林小玉(2001)認為評量不是教學的目的或終點。評量在教學過程中具有 下列四項主要功能: 1. 了解學生的潛能與學習成就,以判斷其努力程度 2. 了解學生學習的困難,作為補救教學及個別輔導的依據 3. 衡鑑教師教學的效率,作為教師改進教材、教法的參考 4. 獲悉學習進步的情形,可觸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5. 可見評量的運用,對於學生、教師、學校與家長不論在過去或未來, 或用於診斷、增強、調節或用於教學,都可提供檢核之依據。 26.

(39) Reimer (1997)認為,身為一位音樂欣賞教師,欣賞教學的重點是教導 學生更多音樂的元素、正確欣賞音樂價值觀及批判思考能力,以瞭解音樂 美學概念。他提出音樂欣賞評量應包含的十項內容:1.瞭解欣賞曲目的音 樂結構、2.對欣賞曲目進行批判性判斷、3.對欣賞曲目歷史與文化的了解、 4.對欣賞曲目的美學洞察力、5.對欣賞曲目的感覺、6.分析欣賞曲目、7.對 欣賞曲目進行不同版本比較、8.對不同音樂作品的喜好程度、9.欣賞音樂 時的身體反應、10.對欣賞曲目所產生的聯想。 亦有專家學者依據教學目標的不同,將音樂欣賞分為認真、情意、技 能三項類別。邱垂堂(2003)指出進行音樂欣賞教學評鑑,以認知及情意 為重點,就認知而言可以紙筆報告或討論評量;情意的部分則著重於學習 態度、學習性向及思考等,以形成性評量之檔案紀錄為主,可以獲得較多 的教學回饋。姚世澤(1993)認為認知評量主要對學習成就進行評量外, 尚包含學生個人對審美評論的發表能力,情意評量為是否注意欣賞樂曲內 容的瞭解,並願意由作曲者及演奏者水準發表意見,提升欣賞層次,此外, 欣賞時的態度及能否藉由音樂欣賞抒發情緒、陶冶性情亦是評量內涵。 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對評量的描述,可發現多元評量已是目前教學 評量的趨勢,多元評量的理念目前最常見的意涵是指所評量能力的豐富性 或用以評量取向的方法的多樣性(張世忠,2001),其定義為 1.評量專業 化、目標化;2.評量方式多元化、彈性化;3.評量內容多元化、生活化; 4.評量人員多元化、互動化;5.教學與評量統合化、適性化;6.評量結果 人性化、增強化。 音樂教育學者主張多元評量的實作評量、真實評量、檔案評量是較適 合用於音樂教學評量的方式(林小玉,2001;謝苑玫,2000)。實作評量 強調其工作導向之特質—即執行或經歷一個任務,並完成該任務,在欣賞 教學的應用上,可鼓勵學生激發創意,用不同方式,如作畫或角色扮演等, 表達對欣賞樂曲的感受;真實評量強調能反映學科本質,在欣賞教學的應 27.

(40) 用,如:拍奏出欣賞樂曲的節奏或演奏(唱)欣賞樂曲的主題等;檔案評 量乃有目的的蒐集學生作品之歷程,從而展現學生的努力、進步與成就, 教師尚可採多元方式,像是學生自評互評、家長參與評量,蒐集各方資料, 使能真實反應學生學習過程。 上述各類評量方式的使用,取決於教師根據教學目的、課程內容或學 生能力等因素選擇評量方式、設計評量內容,當教師選用各類評量時,都 必須經由審慎的設計與使用,並且合理解釋學生學習表現,如此方能發揮 教學評量的功能,有效獲知教師教學成效及學生學習成果。. 第三節 多元文化音樂欣賞之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與多元文化音樂欣賞相關之研究,研究者根據國內碩博 士論文研究,發現多元文化之相關研究,大部分在探討教師多元文化教育 素養,與多元文化音樂有關之論文只有潘玉芬(2010)、呂翠華(2008)、 于世淑(2008)、陳正芬(2003)、潘淑娟(2003)、胡珮玟(2001)六篇, 而目前尚未見到多元文化音樂欣賞之相關論文。茲依多元文化、音樂欣賞、 多元文化音樂,將相關研究整理如下:. 一、 多元文化相關研究 研究者從國內碩博士論文中搜尋,發現有關「多元文化」之相關研究 從 1991 年至今共有 243 篇,博士論文 13 篇、碩士論文 230 篇,進而篩選 多元文化在國小教育階段的研究共有 91 篇。研究者將國內對於國小多元 文化之相關研究論文概略分為三類,分別是:(一)教育歷程層面;(二)教師 多元文化教育素養層面;(三)學習領域層面及其他。以下就三個層面分項 敘述之。. (一) 教育歷程層面 有關教育歷程層面的論文,共有 15 篇,其中根據探討的重點不同可 28.

(41) 再細分,課程內容以印尼及越南兩國文化為主的有楊玉霜(2012)、李侑 軒(2008);若從研究對象來看,毛宣晴(2010)及蘇吉勝(2005)針對山區 或偏遠地區不同文化族群背景學生,而吳淑鈴(2010)之研究對象則是北 市某國小高年級學生,邱顯忠(2001)研究對象為多元文化社區環境之公 立小學的高年級學生。 也有相關論文探討多元文化課程發展與設計,像是賴金河(2011)以 兩所國小為例,探討國小推展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實施與教學成效;趙穎 潔(2011)以行動研究方法,設計多元文化教學課程並落實於教學現場; 林雁筑(2007)以新移民女性族群文化融入課程與教學,以了解課程與教 學實施前後對新移民女性文化資本傳承的影響;許立明(2002)則從不同 面向,調查學者專家與國中、小學教師對多元文化課程目標的權重與排序, 以作為未來發展多元文化課程的參考。. (二) 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層面 有關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層面有 42 篇,其中探討教師素養的占大 多數,共 38 篇,而探討校長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與實踐的論文,則有 4 篇。 其中陳郁婷(2012)與林金玉(2011),分別探討雲林縣國小教師及高雄市 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認知與實踐;廖美珊(2011)則從偏鄉國小教師的角度, 探討多元文化教育認知及新移民子女的教導經驗;蔡美娟(2011)則針對台 東縣國小原住民教師族群,進行其多元文化教學信念之研究。 有關校長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與實踐有關的論文有:范光瑞(2011)、陳 江松(2003)及陳伶豔(1999),以不同地區國小校長為研究對象,分別為 桃園縣、台北縣及花蓮縣,探討其對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與實際辦學情形; 王韻絜(2011)研究一位國小校長如何在學校運用非營利組織的資源,進而 探究在多元文化教育的推動成果及其所面臨的挑戰。. 29.

(42) (三) 學習領域層面與其他 多元文化運用於學習領域層面的研究共有 19 篇,藝術與人文學習領 域有 9 篇、國語 3 篇、社會 3 篇、數學 2 篇,其他尚有鄉土語言及綜合領 域的研究。 潘玉芬(2011)、呂翠華(2008)、潘淑娟(2004)與陳正芬(2004)之研 究,皆在探討多元文化音樂融入音樂課程之可行性,潘玉芬(2011)以苗栗 縣頭份鎮某國小一班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多元文化音樂教學課程包含 客家系歌曲、福佬系歌曲、中國歌曲及原住民歌曲四個單元;呂翠華(2008) 以臺北縣某國民小學五年級兩班學生共六十九位為研究對象,教學素材包 含台灣歌謠、以色列民謠等多國民謠;潘淑娟(2004)以音樂為核心統整社 會科,設計七個五年級的教學活動方案,教學素材以亞洲音樂為主;陳正 芬(2004)之研究素材針對臺灣遊戲童謠在多元文化音樂課程之探究。 于世淑(2008)從多元文化課程概念檢視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之音樂課程 進行分析比較,胡珮玟(2002)根據多元文化觀探究國小學生多元文化態度, 及其對各族群童謠的偏好。在藝文領域方面有歐陽梅珍(2011)以多元文化 融入國小視覺藝術課程;蔡蕙如(2009)研究高雄市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音 樂教師之多元文化素養情況;邱玉茹(2003)則是藉由探究童玩節所呈顯之 多元文化藝術教育意義,分析其中可再深化的面向,供相關單位及國小藝 術教育參考。. 二、 音樂欣賞相關研究 研究者整理相關研究論文發現,在國小階段有關音樂欣賞的研究篇數 共 53 篇。若從研究方法來看,行動研究最多,有 18 篇,居次為準實驗研 究,有 16 篇,尚包含調查研究、個案研究、實驗研究、內容分析、質性 研究及質量混合設計。整理如圖 2-1 所示。. 30.

(43) 20 15 10 5 0. 圖 2-1 音樂欣賞相關論文之研究方法分配 研究者根據研究題目「多元文化音樂應用於音樂欣賞教學」,從教學 素材分析,發現有 5 篇論文以特定音樂素材進行音樂欣賞教學。詳請見表 2-1。 表 2-1 特定音樂素材欣賞教學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主題. 使用方法. 陳伶俐. 六年級. 動畫音樂應用於藝術與人文學習. 行動研究. 領域音樂欣賞教學之行動研究. (2009) 曾美娟. 六年級. 三年級. 低年級. 行動研究. 德布西作品運用在國小低年級音. 行動研究. 樂欣賞課程設計之研究. (2006) 陳惠敏. 點描音樂運用在國小音樂欣賞教 學課程設計之研究. (2006) 王蕙怡. 行動研究. 賞教學之研究. (2007) 陳慧芬. 電子原音音樂實施於國小音樂欣. 五年級. (2004). 現代音樂運用在國小音樂欣賞課 程設計之研究以德布西、史特拉 汶斯基、荀白克的音樂作品為例. 註:研究者自行整理 31. 行動研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rough an open and flexible curriculum framework, which consists of the Learning Targets, Learning Objectives, examples of learning activities, schemes of work, suggestions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Music

In fact, his teachers believe that it is his good ear for music that has helped him with the precise pronunciation of different languages – especially with a tonal language like

Last Train to Memphis: The Rise of Elvis Presley (Boston 1994) 及 Careless Love: The Unmaking of Elvis Presley (Boston 1999).. Mystery Train: Imagines of America in Rock ‘n’ roll

Yuen Shi-chun ( 阮 仕 春 )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ficer (Musical Instrument)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 is the foremost innovator in the construction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learning passport, language skills, cultivation in humanity, activities of music and arts,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alism, the silky way over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learning passport, cultivation in humanity, activities of music and arts,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alism, the silky way over the sea).. The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learning passport, cultivation in humanity, activities of music and arts,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alism, the silky way over the sea)..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