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袁瓊瓊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袁瓊瓊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

Copied!
17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國民小學在職進修

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董淑玲 博士

袁瓊瓊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

研究生:程慈敏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七月

(2)

提 要

本論文旨在還原及解讀袁瓊瓊小說女性書寫之真實意涵。首章以袁瓊瓊〈自己的天 空〉揭開現代女性在傳統父權社會下探索的序幕,並成為臺灣女性文學代表旗幟為出 發,探討當代結合女性意識的文獻。第二章,就時空背景與文學環境的外緣機制,分析 女性主義思潮與女性文學,相互激盪依存的關係,透顯當代女性文學發展脈絡;並檢 視袁瓊瓊四十年之創作歷程,與女性書寫心理脈絡。 三至六章,探討小說女性書寫之呈現,以女性為主體,由切身所遇脆弱的婚姻、落 空的愛情、時代無常與困頓,及追尋獨立與顛狂反制的的分析,闡釋在舊家庭的禮教社 會對女性的禁錮之下,女性主體面臨的經驗危機,有如第三、四、五章所敘,女性身心 受到扼殺;亦有如第六章,益加追尋生命主體自由。 第七章,由技巧形式、主題呈現、文學觀點與人性刻劃,析論袁小說女性書寫之風 格內涵,與張派影響當代女性書寫、張學系譜延伸,將袁作與張愛玲文風作一比較。第 八章,檢視袁作各時期書寫脈絡,由嘲諷暗損、兩性對峙到女性成長,從世間無情、男 女無愛,至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與變化早年滄桑為荒涼虛無;最終說明女性書寫為袁 小說不容忽視之特色,並證其卓越之時代定位。 關鍵詞:袁瓊瓊,小說,女性書寫,女性文學。

(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qiong-qiong Yuan’s novels. In chapter 1, her novel <My Own Sky> that inquires into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reveals the prologue of the feminism in the traditional male society. In chapter 2, her creative process and the feminacy writing were examin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eminism and female literature was analyzed by the background.

In chapter 3-6, to explain the fetters of women from the traditional proprieties and the female experience crisis. The presentation of her feminacy writing including her own weak marriage, disappointed love, the predicament and fantasticality of the times, and the analysis of pursuing independences. The throttlehold of women’s body and mind was described in chapter 3-5 and the pursuit of life freedom was discussed in chapter 6.

In chapter 7, to compare qiong-qiong Yuan’s novels with ai-ling Chuang’s style by the technical forms, presentation of topics, literature opinions and personality delineation. In chapter 8, to examine Yuan’s feminacy writing of different periods, from sneer, opposite and loveless to male, to female maturity, understanding and kindness. And in chapter 9, to determine the significant position of Yuan and her feminacy writing styl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4)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1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14

第二章 袁瓊瓊小說女性書寫之創作背景 ……… 15

第一節 八○年代臺灣婦運與女性主義思潮 ……… 15

第二節 八○年代文學環境與女性小說家 ……… 19

一、八○年代女性文學的定位 ……… 20

二、八○年代女性小說書寫向度與女性小說家 ……… 23

第三節 袁瓊瓊女性書寫的創作歷程 ……… 36

第三章 袁小說女性書寫之呈現-婚姻的脆弱 ……… 47

第一節 傳嗣壓力的介入 ……… 49

第二節 男尊女卑的壓迫 ……… 52

第三節 互信基礎的薄弱 ……… 56

第四節 婚姻生活的無味 ……… 61

第四章 袁小說女性書寫之呈現-愛情的落空 ……… 69

第一節 浪漫愛情的期待 ……… 71

第二節 身心受創的幻滅 ……… 77

(5)

第三節 婚外戀情的歧途 ……… 82

第五章 袁小說女性書寫之呈現-時代的無常與困頓 ………… 87

第一節 離亂的無人可親 ……… 89

第二節 移殖的摧殘滄桑 ……… 94

第三節 異域的艱辛動盪 ……… 99

第六章 袁小說女性書寫之呈現-追尋獨立與顛狂反制 ……… 105

第一節 情欲的解放昇華 ……… 106

第二節 身心的掌握自主 ……… 110

第三節 愛恨的顛狂反制 ……… 113

第七章 袁小說女性書寫之風格內涵 ……… 121

第一節 揶揄諷刺與冷酷悲涼 ……… 123

第二節 嚴肅檢視與解構通俗 ……… 129

第三節 參差對照與透視人心 ……… 132

第四節 袁與張派的承繼背離 ……… 138

第八章 結論 ……… 149

第一節 女性書寫脈絡發展 ……… 150

第二節 女性書寫時代定位 ……… 154

參考書目 ……… 159

附錄 袁瓊瓊生平暨寫作編年 ……… 167

(6)

參考書目:(按姓名筆劃排序) 一、 原著 (一)袁瓊瓊小說 1.袁瓊瓊:《春水船》,臺北:皇冠出版社司,1979。 2.袁瓊瓊:《自己的天空》,臺北:洪範出版社,1981。 3.袁瓊瓊:《兩個人的事》,臺北:洪範出版社,1983。 4.袁瓊瓊:《滄桑》,臺北:洪範出版社,1985。 5.袁瓊瓊:《又涼又暖的季節》,臺北:林白出版社,1986 6.袁瓊瓊:《袁瓊瓊極短篇》,臺北:爾雅出版社,1988。 7.袁瓊瓊:《今生緣》,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8。 8.袁瓊瓊:《蘋果會微笑》,臺北:洪範出版社,1989。 9.袁瓊瓊:《情愛風塵》,臺北:洪範出版社,1990。 10.袁瓊瓊:〈媽媽是灰姑娘〉,《幼獅文藝》518期,1997。 11.袁瓊瓊:《恐怖時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8。 12.袁瓊瓊:《多情累美人》,臺北:聯經文化公司,2000。 13.袁瓊瓊:《地獄是別人》收錄於《印刻文學生活誌》(未出版),2006。 (二)袁瓊瓊散文 1.袁瓊瓊:《紅塵心事》,臺北:爾雅出版社,1981。 2.袁瓊瓊:《隨意》,臺北:洪範出版社,1983。 3.袁瓊瓊:《孤單情書》收錄於《印刻文學生活誌》(未出版),2006。 (三)其他作家小說 1.朱天文:《花憶前身》,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2.張愛玲:《張愛玲小說集》,臺北:皇冠出版社,1968。 (四)其他作家散文 1.朱天文:《淡江記》,臺北:三三書坊,1983。 2.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出版社,1968。 3.張愛玲:《惘然記》,臺北:皇冠出版社,1993。 4.張愛玲:《餘韻》,臺北:皇冠出版社,1998。 5.蘇偉貞:《歲月的聲音》,臺北:洪範出版社,1984。 二、 學術專書 (一)古籍譯註 1.孟軻著,武修文編述:《孟子》,臺北:致良出版社,1991。 2.屈萬里譯註:《詩經釋義》,臺北:華岡出版社,1995。 3.紀昀譯註:《毛詩集解》,臺北:商務出版公司,1974。 4.班固撰,巖一萍選輯:《白虎通》,臺北:藝文出版社,1968。

(7)

5.戴德編,高明譯註:《大戴禮記今註今釋》,臺北:商務出版公司,1975。 6.戴聖編,孫希旦譯註:《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二)當代著作 1.二十年來的臺灣婦女編輯委員會編:《二十年來的婦女》,臺北:臺灣省婦女寫作 協會,1965。 2.王文興:《書和影.人情練達即文章》,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3.王以仁等著:《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應》,臺北:心理出版社,2001。 4.王雅各:《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 5.王緋:《女性與閱讀期待》,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 6.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1988。 7.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1988。 8.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 9.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10.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11.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臺北:大地出版社,1978。 12.白先勇等著:《遊園驚夢》,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 13.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1984 年。 14.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編:《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1999)》,1999 年。 16.林麗珊:《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臺北:五南出版公司,2001。 17.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劉紹銘等著:《再讀張愛玲》,臺北:牛津大學出 版社,2002。 18.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臺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臺北: 大安出版社,2001。 19.呂正惠:《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文化出版,1988。 20.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出版社,1992。 21.呂秀蓮:《新女性主義》,臺北:幼獅月刊,1974。 22.呂秀蓮:《新女性何去何從》,臺北;拓荒者出版社,1977。 23.李仕芬:《愛情與婚姻-臺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6。 24.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 25.李美枝著,秦慧珠主編:《性別角色面面觀》,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 26.李瑞騰:《臺灣文學風貌》,臺北:三民書局,1991。 27.吳達芸主編:《臺灣當代小說評論》,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 28.周伯乃:《現代小說論》,臺北:三民書局,1974。 29.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8)

30.俞汝捷:《人心可測-小說人物心理探索》,臺北:淑馨出版社,1995。 31.施寄青:《走過婚姻》,臺北:皇冠雜誌社,1989。 32.紀大偉:《感官世界》,臺北:皇冠出版社,1995。 33.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34.馬家輝:《心理學小品》,臺北:桂冠圖書,1987。 35.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揚智文化公司,2003。 36.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37.陳芳明:《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38.郭強生:《書生》,臺北:爾雅出版社,2003。 39.陸志平、吳功正著:《小說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 40.張春興主編:《姻緣路上情理多》,臺北:桂冠出版社,1984。 41.張春興、林清山合著:《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1995。 42.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 43.許琇禎:《臺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臺北:五南出版公司, 2001。 44.陳義芝編:《臺灣現代小說史縱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 45.梁雙蓮、顧燕翎合著:《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臺北:時報文化,1995。 46.國家圖書館主編:《臺灣文學作家年表與作品總錄(1945~2000)》,2000 年。 47.賀安慰:《臺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48.傅安球、史莉芳合著:《離異家庭子女心理》,臺北:五南出版公司,1995。 49.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洪葉文化,1996。 50.黃武忠:《小說經驗》,臺北:富春文化公司,1990。 51.彭懷真:《婚姻與家庭》,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 52.葉維廉:《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臺北:四季出版公司,1977。 53.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54.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從鄉士寫實到超越寫實》,臺北:聯 合文學出版社,1998。 55.楊澤主編:《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 56.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臺灣文學五○年》,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 57.管家琪、翟敬宜合著:《未來女子》,臺北:太雅出版公司,1991。 58.蔡文輝:《家庭社會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7。 59.劉心皇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臺北:天視出版社,1981。 60.劉再復:《性格組合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61.劉紹銘:《隨筆雜文.無可奈何的人生》,臺北:正中書局,1984。 62.鄭明琍主編:《當代臺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

(9)

63.鄭為元、廖榮利合著:《蛻變中的臺灣婦女》,臺北:大洋出版社,1985。 64.鄭振偉編:《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嶺南:嶺南學 院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1996。 65.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臺北:麥田出版,1984。 66.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 67.簡春安等著,晏涵文主編:《浪漫的開始》,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出版,1991。 68.羅盤:《小說創作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 69.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1996。 (二)外文翻譯著作 1.亞伯特‧莫達爾(Albert Mordell)著,鄭秋水譯:《心理分析與文學 從文學作 品,看作家的內心世界》,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 2.阿諾‧拉查若斯(Arnold A. Lazaraus ph.D)著,游琬娟譯:《婚姻神話》,臺北: 張老師出版社,1993。 3.伯納德‧穆爾斯丁(Bernard I. Murstein)著,張惠芬譯:《步入婚姻之道》,臺北: 揚智文化事業,1998。 4.容格(Carl G. Jung)著,蘇克譯:《尋求靈魂的現代人》,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0。 5.黛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氣味、記憶與愛欲》,臺北: 時報出版公司,2004。 6.愛德華‧福斯特(Edward 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 文出版社,1973。 7.佛洛依德(Freud Sigmund)著,林克明譯:《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臺北:志 文出版社,1997。 8.哈夫洛克‧靄理士(Havelock Ellis)著,潘光旦譯:《性心理學》,重慶:商務印 書館,1946。 9.海倫‧費雪(Helen E. Fisher)著,刁筱華譯:《愛慾──婚姻、外遇與離婚的 自然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 10.赫伯特‧馬庫色(Herbert Marcuse)著,陳昭謹譯:《美學的面向-藝術與革命》, 臺北:南方叢書,1987。

11.珍‧貝克‧米勒(Jean Baker Miller)著,江慧君譯:《新女性心理學》,臺北:桂 冠圖書出版,1992。

12.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著,鄭玉英、趙家玉譯:《家庭會傷人》,臺北: 張老師文化,1993。

13.瑪麗拉曼納(Mary Ann Lamanna)、艾格尼雷德門(Agnes Riedmann)著,李紹嶸 等譯:《婚姻與家庭》,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4。

(10)

司,1986。 15.烏納穆諾(Miguel de Unamuno)著,蔡英俊譯:《生命的悲劇意識》,臺北:遠景 出版社,1982。 16.蜜雪兒‧柯帝斯(M,Kodis)等著,張美惠譯:《第六感官-愛的氣味費洛蒙》(Love Scents),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8。 17.莫頓‧杭特(Morton Hunt)著,于而彥譯:《外遇-情感出軌的真告白》,臺 北:張老師文化,1996。 18.波納德(Pollard)著,董崇文譯:《何謂諷刺》,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1973。 19.理查‧格爾(Richard J.Gelles)及克萊爾‧派瑞克‧寇尼爾(Claire Pedrick Cornell)

著,郭靜晃主編,劉秀娟譯:《家庭暴力》,臺北:揚智文化,1996。 20.叔本華(Schopenhauer Arthur)著,陳曉南譯:《叔本華論文集》臺北:志文出版 社,1970。 21.叔本華(Schopenhauer Arthur)著,陳曉南譯:《愛與生的苦惱》,臺北:志文出 版社,1986。 22.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臺 北:志文出版社,1992。 23.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 社,1999。 24.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 出版,1994。

25.賴德勒(William J. Leader)及賈克生(Don D. Jackon)著,林克明譯:《婚姻生 活的藝術-婚姻的幻象》,臺北:志文出版社,1979。 26.小野瀨健人著,永田和哉主編:《圖解腦與心的構造》,臺北:品冠文化出版社, 2003。 27.今道友信著,徐培等譯:《關於愛》,北京:三聯書局,1987。 28.村松勵:《處於危機中的家庭》,臺北:國際村文庫書店,2001。 29.國康分孝著,劉啟譯:《女性心理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 三、 學位論文 (一)碩士論文 1.林麗裡:《當代臺灣女小說作者及其未來發展》,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2。 2.吳婉茹:《八十年代臺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3。 3.周雅鈴:《當代臺灣文學中關於女性空間之研究--以女作家之小說為例》,中原大 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11)

4.莊淑玲:《廖輝英女性小說研究》,南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5.郭淑文 :《袁瓊瓊小說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2002。 6.黃千芳:《臺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女性處境》,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5。 7.曾意晶:《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試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烏、 利玉芳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8.蔡淑芬:《解嚴前後臺灣女性作家的吶喊和救贖─以郭良蕙、聶華苓、李昂、平 路作品為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二)博士論文 1.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2.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臺 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四、期刊論文 1.王傳滿:〈從奴隸到主人-臺/灣半個世紀女性小說寫作的艱難指向〉,《華文文 學》總第50期,2002年3月。 2.尹蓓芳(整理):〈人類是不適合圓滿的物種-朱天衣對談袁瓊瓊〉,《印刻文學 生活誌》第2卷第8期,2006年4月。 3.林素芬:〈常勝將軍的勁敵──作家袁瓊瓊專訪〉,《幼獅文藝》第84卷第2期, 1997年2月。 4.朱雙一:〈世俗風情畫和女性真我的展現-略論袁瓊瓊的小說創作〉,《聯合文學》 第14卷第7期,1998年5月。 5.李文冰:〈分享文學的溫度〉,《幼獅文藝》第84卷第2期,1997年2月。 6.李孝佺:〈女性天空與女性文學的新空間-評袁瓊瓊-自己的天空〉,《青大師院 學報》第13卷第2期,1996年6月。 7.李瑞騰:〈臺灣女作家知多少〉,《文訊》別冊九號,總149,1998年3月。 8.吳英長:〈遠離「自我中心」──論袁瓊瓊「看不見」的教學價值〉,《國教之聲》 第33卷第1期,1999年10月。 9.吳憶偉:〈悠遊於「出」與「入」之間-訪問袁瓊瓊女士〉,《文訊月刊》第204 期,2002年10月。 10.何春蕤:〈女性主義與女性小說〉,《臺灣文藝》新生版第5卷,1994年10月。 11.季紅真:〈甦醒的夏娃__新時期女作家的創作傾向〉,《廿一世紀》第2期,1980 年12月。 12.邱貴芬:〈「西部拓荒史」:評袁瓊瓊《今生緣》〉,《中外文學》第25卷第2期,1996

(12)

年7月。 13.邱靜慧(整理):〈女作家座談系列──袁瓊瓊座談會〉,《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 學刊》第1期,2000年3月。 14.范銘如:〈久違的袁氏物語〉,《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卷第8期,2006年4月。 15.袁瓊瓊:〈張愛玲記〉,《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年10月。 16.袁瓊瓊:〈女性書寫的光譜〉,《聯合報:讀書人》第186期,1995年11月。 17.郝譽翔:〈荒涼虛無的故事高手-閱讀袁瓊瓊〉,《幼獅文藝》第563期,2000年11 月。 18.郝譽翔:〈導讀《自己的天空》〉,《文學臺灣》第38期,2001年4月。 19.尉天驄:〈臺灣婦女文學的困境〉,《文星》第110期,1987年8月。 20.陳長房:〈政治、都市、女性文學與後現代主義〉,《幼獅文藝》第82卷第1期, 1995年7月。 21.陳芳明:〈張愛玲與臺灣文學史的撰寫〉,《中外文學》第27卷第6期,1988年12 月。 22.許俊雅:〈自焚的女人-袁瓊瓊的〈微笑〉〉,《中國現文學理論季刊》第2期,1996 年6月。 23.張誦聖作,古佳艷譯:〈袁瓊瓊與八○年代臺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中 外文學》,第23卷第8期,1995年1月。 24.張瑞芬:〈張愛玲的散文系譜〉,《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2004年5月。 25.賈益民:〈論風格創造的美學規律-藝術風格的美學思辨之二〉,《暨南學報》, 1996年3月。 26.齊邦媛:〈閨怨之外-以實力論臺灣女作家〉,《聯合文學》第1卷第5期,1985年3 月。 27.蔡英俊:〈女作家的兩種典型及其困境-試論李昂與廖輝英的小說〉,《文星》第 110期,1987年8月。 28.劉乃慈:〈新「聊」齋誌「異」-論袁瓊瓊的《恐怖時代》〉,《國文天地》第16 卷第5期,2000年10月。 27.簡瑛瑛:〈性/女性/新女性:袁瓊瓊訪談錄〉,《中外文學》第18卷第10期,1980 年3月。 29.蕭義玲:〈女聲歡唱-女性小說的書寫向度(上)〉,《幼獅文藝》第595期,2003 年7月。 30.蕭義玲:〈女聲歡唱-女性小說的書寫向度(下)〉,《幼獅文藝》第596期,2003 年8月。 31.〈女性作家座談系列-袁瓊瓊座談會〉,《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創刊號,淡 江大學女性研究室,2000 年 3 月 15 日。

(13)

五、報刊 1.丁文玲:〈書評-再獨特不過的文體〉,《中國時報》開卷版,2004 年 5 月 10 日。 2.周芬伶:〈傾城之笑〉,《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6 年 5 月 23 日。 3.蘇偉貞:〈張腔退位,張學進場〉,《聯合報》副刊讀書人版,2003 年 3 月 30 日。 4.蘇偉貞:〈眷村的盡頭〉,《自由時報》副刊,2004 年 2 月 16 日。

(14)

附錄:袁瓊瓊生平暨寫作編年

1 年 代 年 齡 大 事 紀 要 1950 1 ◎出生於台灣省新竹市,原籍四川省眉山縣。 ◎父親袁一,母親王肇蘭。 1954 5 ◎舉家遷往臺南湯山新村。 1958 9 ◎入小學,家遷臺中。 1959 10 ◎代表學校參加全市作文比賽。 1961 12 ◎文章受老師以「此女必非池中物」評語鼓勵。 1964 15 ◎與好友討論文章、相約寫作,取了筆名;是對寫作的立志之始。 1966 17 ◎父親因心肌梗塞去世,開始為父親寫日記,寫記憶中與父親有關的事。 1967 18 ◎第一篇小說〈路〉寫父親的去世,刊於《南商青年》。 1971 22 ◎以「朱陵」為筆名寫現代詩,〈冬天〉六首詩發表於《水星詩刊》。 1972 23 ◎與管管結婚後,居住左營。 ◎散文〈聲音〉刊於聯副。 ◎舉家遷往花蓮,生長女綠冬。 1974 25 ◎小說〈蟲〉刊於中國時報。 1975 26 ◎生長子大滌,隨管管再遷臺北。 1976 27 ◎開始專職寫作,陸續在報刊雜誌上發表作品。 1977 28 ◎中外文學刊登小說〈希元十六歲〉。 ◎短詩「颱風夜」經筆會譯為外文。 1 袁瓊瓊個人資料整理參見:1 袁瓊瓊所發表之文評、專題與各項著作。2 袁瓊瓊:《紅塵心事》(臺北: 爾雅出版社,1981 年)。3 袁瓊瓊:《袁瓊瓊極短篇》(臺北:爾雅出版社,1988 年)書後附「袁瓊瓊創 作年表」。

(15)

年 代 年齡 大 事 紀 要 ◎為三三集刊寫專欄「青平樂」。 ◎發表〈守著陽光守著你〉於《三三集刊》。 1977 28 ◎散文〈說嬰兒〉入選中外文學散文佳作。 1978 29 ◎小說〈逃亡的天空〉由筆會譯為外文。 ◎〈等待一個生命〉獲聯合報小說獎佳作。 1979 30 ◎〈小人兒〉入選聯合報小說獎佳作。 ◎〈小人兒〉收入《一九七九台灣小說選》。 ◎小說集《春水船》由皇冠出版社出版,收錄〈微雲〉、〈好逑曲〉、〈等 待一個生命〉、〈生之過程〉、〈幻想〉、〈沈澱〉、〈瘋〉、〈江雨的愛情〉、 〈春水船〉、〈寂寞〉、〈結局〉、〈鏡〉、〈夜的情事〉、〈盲目的人〉、〈出 牆花〉、〈希元十六歲〉、〈蟲〉與〈逃亡的天空〉,共18篇。 ◎為《民眾日報》寫「花拳繡腿」專欄。 1980 31 ◎〈自己的天空〉入選聯合報小說獎。 ◎〈自己的天空〉入選「爾雅版」《年度小說選》。 ◎與管管合編電影劇本。 1981 32 ◎開始以「朱陵」筆名寫童話。 ◎〈散文-英挺的下一代〉發表於《幼獅文藝》。 ◎〈別忘了微笑〉刊於《學前教育》。 ◎散文集《紅塵心事》由爾雅出版社出版。 ◎在時報週刊家庭別冊上寫「四女專欄」。 ◎〈老屋三十年〉獲聯合報徵文首獎。 ◎小說集《自己的天空》由洪範書店出版,收錄〈鼻子〉、〈風〉、〈荼蘼 花的下午〉、〈故事〉、〈浮生圖〉、〈戲〉、〈小人兒〉、〈流水年華〉、〈小

(16)

年 代 年齡 大 事 紀 要 青與宋祥〉、〈儀式〉、〈自己的天空〉、〈海濱之夜〉、〈無言〉與〈少年 時〉,共14篇。 ◎〈自己的天空〉改編為電視劇,收入《十一個女人》一書,由爾雅出 版。首次寫劇本 1982 33 ◎〈媽媽〉入選聯合報小說獎。 ◎與管管赴美參加愛荷華「國際作家工作室」。 ◎為民生報兒童版寫「IQ零蛋」專欄。 ◎為《女性雜誌》寫「民歌手」專欄。 1983 34 ◎〈青青子衿-暗暗省察的我〉發表於《幼獅文藝》。 ◎小說集《兩個人的事》由洪範書店出版,收錄〈兩個人的事〉、〈夢〉、 〈白髮〉、〈男女〉、〈寶善的心事〉、〈青春〉、〈媽媽〉、〈流浪者的下午〉、 〈柔軟的心〉與〈患難〉,共10篇。 ◎散文集《隨意》由洪範書店出版。 1983 34 ◎應《美洲中國時報》主編之邀寫「掌中小說」,此為寫極短篇之發軔。 ◎為《真善美》雜誌撰寫電影筆記。 ◎任《創作月刊》編輯。 ◎寫劇本「陪他一段」及〈媽媽〉。 ◎在民生報上寫專欄「大城小調」。 1984 35 ◎編劇本「煤球」(張小鳳原著,收入《愛別離》中),華視播出,柯 一正導演。 ◎〈滄桑〉入選時報文學首獎。 ◎在《儂儂》雜誌寫連載小說《又涼又暖的季節》。 ◎洪範書店重印《春水船》小說集,及出版《滄桑》小說集,收錄〈鄰

(17)

年 代 年齡 大 事 紀 要 家女兒〉、〈顏振〉、〈愛的邊緣地帶〉、〈燒〉、〈滄桑〉、〈談話〉、〈家劫〉、 〈眾生〉、〈迴〉、〈異事〉與〈慕德之夜〉,共11篇。 ◎為台視編寫台語連續劇「緣到情也到」(部分)。 ◎〈科幻小說:朋友〉發表於《幼獅少年》。 ◎〈媽媽的心〉發表於《學前教育》。 1985 36 ◎與管管離異。 ◎編寫中視單元連續劇「秋水伊人」(部分),中視「金獎劇場」── 「大城小調」十七集及單元劇「沸點」、「兩個人的事」。 ◎〈他的天空-候孝賢訪問記〉發表於《電影欣賞》。 ◎〈專訪73年金馬獎最佳編劇-吳念真〉發表於《自由青年》。 ◎袁瓊瓊主編《鍾愛》由林白出版社出版。 1986 37 ◎編寫中視「金獎劇場」──「紅男綠女」十七集、「彩霞滿天」十二 集、中視八點檔「上錯天堂投錯胎」(部分)、「家和萬世興」(部 分),單元劇「單身貴族」、「江雲的心事」、「天地悠悠」。 ◎《青春的天空》(訪問集)由李白出版社出版。 1986 37 ◎《又涼又暖的季節》由林白出版社出版,收錄〈又涼又暖的季節〉、〈大 茶花〉、〈爆炸〉、〈好客奶奶〉、〈妖精王子〉、〈夢精靈〉與〈夕暉〉, 共7篇。 ◎編寫中視連續劇「五人行」(部分)、「大橋頭」(部分),單元劇 「回家」、「風箏的心情」、「藍藍」、「鬥」、「微風」、「爸爸 的電影」、「有煙味的愛情」、「阿海」、「男人的夜晚」。 ◎為聯合副刊寫連載小說《今生緣》。

(18)

年 代 年齡 大 事 紀 要 1988 39 ◎長篇小說《今生緣》由聯經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為中時「人間」副刊寫連載小說《蘋果會微笑》。 ◎編寫中視黃金劇場「把愛找回來」。 ◎《袁瓊瓊極短篇》由爾雅出版社出版,收錄〈掏耳朵〉、〈梳粧〉、〈看 不見〉、〈殤〉、〈記憶〉、〈房間〉、〈貓〉、〈到南方澳去〉、〈望遠鏡〉、〈秋〉、 〈情感〉、〈槍響之前〉、〈今生今世〉、〈受傷〉、〈馬麗〉、〈空位〉、〈父親〉、 〈恩怨〉、〈別人的世界〉、〈她〉、〈鬼故事〉、〈蒼蠅〉、〈鼾聲〉、〈夢〉、〈乳 汁〉與〈牙痛〉,共26篇。 1989 40 ◎長篇小說《蘋果會微笑》由洪範書店出版。 ◎編寫中視八點檔「鋤頭博士」(部分)、台視八點檔「郵差總是按錯 鈴」(部分)、「郵差總按二次鈴」(部分)。 1990 41 ◎袁瓊瓊等著,桑情選編《不要星期天》由希代出版。 ◎收舊作有關男女情愛之小說十五篇為《情愛風塵》由洪範書店出版。 ◎編寫中視連續劇「逐風少年隊」(部分)、台視連續劇「開心家庭」 (部分)、中視八點檔「我愛芳鄰」(部分)。 ◎〈簡單樂觀的人生信念-談黃明堅《青春筆記》〉發表於《文訊月刊》。 1991 42 ◎編寫中視黃金劇場「愛在星光燦爛時」。 1993 44 ◎〈小說之旅-他〉發表於《幼獅少年》。 ◎袁瓊瓊、蘇偉貞合編《極短篇.第七集》由聯經文化出版。 1994 45 ◎〈親愛的麥可〉發表於《幼獅少年》。 1995 46 ◎〈想我少年時代〉發表於《幼獅少年》。 ◎〈評《強悍而美麗》〉發表於《中國時報:開卷週報》。 ◎〈女性書寫的光譜〉發表於《聯合報.讀書人》。

(19)

年 代 年齡 大 事 紀 要 ◎〈張愛玲記〉發表於《聯合文學》。 1995 46 ◎〈將母親還原成女人-評《夢外之悲》〉、〈全體男人的困境-評《黃 昏的困獸》〉、〈純真的極致-評《童年往事》〉發表於《聯合報. 讀書人》。 ◎袁瓊瓊、朱天衣、章台生等合著《聯合執政》,由希代出版。 1996 47 ◎〈我看成長小說〉、〈袁瓊瓊不道德書評〉二篇發表於《幼獅文藝》。 ◎〈新新人類與性-性與你素面相對〉、〈跟誰談性-《跟我談性》〉、 〈減肥中的非常話題:勇氣與性-評《胖太太減肥記》、《瘦身迷思》〉、 〈性別空間導遊:評《空間啄木鳥》〉發表於《聯合報.讀書人》。 ◎〈臺北人的顯影-評蕭曼《傲慢與偏見》〉、〈兒童、陽光、花和水〉 發表於《聯合文學》。 1997 48 ◎〈處女作〉發表於《聯合文學》。 ◎〈偶像〉、〈媽媽是灰姑娘〉發表於《幼獅文藝》。 ◎〈解讀《李敖回憶錄》在傳統獨白下三十年〉、〈把自己對一切開放 -《坎伯生活美學》〉、〈被毀壞的小小孩-《她只是個孩子》〉發 表於《聯合報.讀書人》。 ◎《蘋果會微笑》改名《萬人情婦》,由探索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1998 49 ◎極短篇《恐怖時代》由時報文化出版,收錄〈夏娃〉、〈殺人〉、〈蒸發〉、 〈老大的復活事件〉、〈箱子與愛〉、〈槍聲〉、〈藍鬍子〉、〈奔跑的人〉、 〈妹妹〉、〈寵物〉、〈冷〉、〈忘了〉、〈斷了頭的太太〉、〈斜坡〉、〈兒戲〉、 〈米〉、〈趕〉、〈大神遶境〉、〈微笑〉、〈咳嗽〉、〈鞦韆〉、〈黑髮〉、〈夢 見死亡〉、〈熱狗〉、〈睡〉、〈屋外的女人〉、〈口〉、〈機器人嘉年華〉、〈神 的眼光〉與〈養鳥〉,共30篇。

(20)

年 代 年齡 大 事 紀 要 ◎編寫公共電視人生劇展(七)「患難」。 ◎〈屋外的女人〉、〈蒸發〉、〈米〉、〈忘了〉、〈寵物〉、〈藍鬍子〉、 及兩篇〈不死的老大〉發表於《幼獅文藝》。 1999 50 ◎成立「袁瓊瓊推理事件簿」之專屬推理網站。 ◎〈我看日本偶像劇〉發表於《幼獅文藝》。 ◎〈愛人〉發表於《聯合文學》。 2000 51 ◎〈漂流的星球〉發表於《臺北畫刊》。 ◎〈神秘閱讀〉發表於《誠品好讀月報》。 ◎編寫公共電視人生劇展(卅四)「萬人情婦」。 ◎與潘寧東合著廣播小說《多情累美人》,寫郁達夫與王映霞的時代苦 戀,由聯經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2001 52 ◎〈與文學新人的心電感應〉發表於《聯合文學》。 ◎〈死的特權〉、〈大音希聲〉、〈二十世紀唯自願的奴隸〉、〈暮年 之火〉、〈意志力與幸運〉發表於《中華日報》副刊。 2002 53 ◎編寫公共電視人生劇展(六十九)「今天不上班」。 ◎與相偕廿年男友分離,生命經驗產生遽變。 2003 54 ◎2003至2004年之間停留上海。 ◎袁瓊瓊主編《小說選.九十一年》由九歌出版。 ◎《食字癖者的札記》收錄多篇歷來書評,由三民書局出版。 ◎〈視線〉發表於《印刻文學生活誌》。 2004 55 ◎袁瓊瓊主編《臺灣眷村小說選》由二魚文化出版。 2005 56 ◎停留北京陸續寫下《孤單情書》。 2006 57 ◎接受《印刻文學生活誌》朱天衣專訪,製作「袁瓊瓊專輯」。

(21)

年 代 年齡 大 事 紀 要

◎散文《孤單情書》(尚未出版問世),其中13篇發表於《印刻文學生 活誌》。

◎小說《地獄是別人》(尚未出版問世),其中〈愛若〉與〈聶槃〉2 篇發表於《印刻文學生活誌》。

(22)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臺灣女性的文學創作並非近年來才興起,臺灣文壇在戰後已有如「臺灣省婦女 寫作協會」團體的出現,女作家在當時不僅在文學獎項奪得佳績,創作方面表現出 色,且主持刊物及文藝協會組織,具獨立創作、出版及編輯之權限與能力1 。六、七 ○年代後,女作家在五四新文學與新文化運動之中學習成長,她們融合西方現代主 義藝術思潮,並隱身懷鄉文學、反共戰鬥文藝中,此時女性小說書寫議題遊走於性 別、省籍及現代主義之間。 七、八○年代交會之際,大型文學獎的設立,伴隨著女性主義風潮注入國內, 女性主義的文學批評和關於女性書寫的小說,質與量的成長均受注目,且引領文壇 風潮與文學走向;而女性小說除闢為大學院校之專門課程,更以其在臺灣文學史中 佔有特殊立足地位,成為與傳統男性主流文學之辯證。男性論者雖微詞不斷,以「閨 秀文學2 」、「唯情主義3 」為女性書寫作註解,卻無損於女作家筆下,另種映照「時 1 參見劉心皇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臺北:天視,1981 年),頁 517-526;及「二 十年來的臺灣婦女編輯委員會」編:《二十年來的婦女》(臺北:臺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65 年), 頁 135-253。 2 呂正惠提出當代閨秀文學以其獨特的純潔性,掩蓋了臺灣社會由傳統走向現代所呈現出來的緊張 的兩性關係;並定義女性文學為閨秀文學,即女性寫給女性看的文學。參見呂正惠:〈臺灣閨秀文 學的社會問題〉,《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文化出版,1988 年),頁 135-151。 3 張誦聖則認為這些新生代女性作家,她們的作品偏離了現代文學的智性取向,及鄉土文學中的社 會主義政治實踐,且在一群自承受到張愛玲影響的年輕女作家中,一種耽溺的「唯情主義」風格特 別值得我們注意。參見張誦聖著,古佳豔譯:〈袁瓊瓊與八○年代台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中

(23)

代與社會」家庭倫常與男女關係的書寫觀照方式(詳見於第二章)。 此時的女性小說(即本論文所指涉的女性小說,及袁瓊瓊的女性小說),擺脫往 日男性中心的論述觀點及格局,而是以女性為主體的小說,意即女性為文中絕對的 主體,亦是小說書寫的目的與靈魂。除了由女性角度出發,作品與女性更有密不可 分的關係,以女性的觀點,深入探究女性身心所面臨的處境,及自覺意識;其中更 有許多小說,對女性創作者本身生命經驗的轉化具有重大意義,同時這些大量出版 品也開拓女性讀者視野,提出了傳統文學所無法提供,女性社會化過程的質問。若 以女性主義批評的角度來看4 ,此時期的女作家最大的特點是「女性意識與女性自覺 」,她們有意識的書寫女性於兩性、婚姻與事業的定位,勇於思索切身的「私密問題 與困頓之處」,置於公領域中討論;雖然她們提出的問題,或許遠超過女作家所能處 理的範疇之外,然而女作家們不逃避的態度,呈現出女性自我意識抬頭與自信的表 現,亦是本文定義之「女性書寫」;故本文之女性書寫,涵蓋了女作家筆下描述,女 性主體由「困陷無助」到「自覺自主」的各種經驗過程。 其中,當代作家袁瓊瓊於一九八○年發表〈自己的天空〉,獲聯合報短篇小說獎。 她觀察女性心理和社會中的男女倫常,寫出男尊女卑的事實及女性成長的主題,在 當代發前人所未發,具體而微地看出八○年代臺灣的女性小說中的覺醒與徬徨,為 八○時期的開端;而自己的天空一詞,甚至成為引用甚廣、鼓舞女性的代名詞。〈自 外文學》23 卷 8 期(1995 年 1 月),頁 57。 4 何春蕤於《女性主義與女性小說》中表示,由性別主義的變化衍生的女性主義批評,往往會過份 採用「女性主義主題」的分析方式來突顯某些女性小說的女性色彩。批評者很難跳脫當下的眼界或 意識型態,流於公式化地著焦於某些特定形象之婦女及其生活遭遇;並預設了父權道德,用簡化的 二分標準,限制了女性的出路與幸福,模糊了女性生活的多樣性。欲打破此限,研究者須採更全面 的觀照,回溯歷史、文化的形成,追究社會習俗的根源,方能為女性文學找到更寬廣的空間與出路。 參見何春蕤:〈女性主義與女性小說〉,《臺灣文藝》新生版 5 卷(1994 年 10 月),頁 9-10。

(24)

己的天空〉於當時廣受討論及好評5 ,甚至被定義為臺灣文學的一面旗幟,成為新女 性主義者為爭取獨立自由、平等自主的社會地位,重建女性自我、獲得女性權利的 一種指南6 ,其後諸多女作家亦出現類似此女性意識與自主精神的作品7 ,足見袁瓊 瓊的創作對八○年代女性書寫有著鉅大影響,她之後的小說作品亦呈現此一傾向。 故描述女性的艱困處境與自覺意識昂揚書寫,實是研究袁瓊瓊小說,或八○年代女 性小說不可或缺的對象,本論文即據此討論之。 論及八○年代袁瓊瓊小說之女性書寫,則不可獨缺影響文壇甚鉅的經典文學作 家張愛玲;由六○年代夏志清為張愛玲歸名正位8,至七○年代末朱西甯與「三三文 5 如王文興評論《自己的天空》時以「深通事故」為其註解。王文興:〈人情練達即文章-評《自己 的天空》〉,《書和影》(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年),頁 167-168。郝譽翔導讀《自己的天空》 中認為此篇小說之所以一鳴驚人,在於當其他女作家還在費心鋪陳愛恨情仇,陷溺於閨閣感傷之 時,袁瓊瓊卻率先以簡潔俐落的筆法,寫出一個女子擺脫傳婚姻,邁向自我追尋、自我實踐的歷程, 使此篇洋溢一種健康、明亮、積極的色彩,在其他女作家的小說中罕見。郝譽翔:〈導讀《自己的 天空》〉,《文學臺灣》(2001 年 4 月),頁 145-148。劉紹銘則在評論中寫道:「袁瓊瓊此篇的描述觀察 入微,細膩中加三分調皮的筆法,頗似錢鍾書小說家言的紋路」。劉紹銘:〈讀袁瓊瓊的小說〉,《隨 筆與雜文-無可奈何的人生》(臺北:正中書局,1984 年),頁 32。王傳滿認為在八○年代小說寫作 裏,袁瓊瓊首先撥開男權陰影的浮雲遮蔽,給女性撐起一片屬於自己的晴朗天空,去爭取和男子一 樣的主體地位。王傳滿:〈從奴隸到主人-臺灣半個世紀女性小說寫作的艱難指向〉,《華文文學》 總第 50 期(2002 年 3 月),頁 53。 6 李孝佺:〈女性天空與女性文學的新空間-評袁瓊瓊-自己的天空〉,《青大師院學報》第 13 卷第 2 期(1996 年 6 月),頁 47-52。 7 如:李昂大膽直接的《殺夫》、《暗夜》,廖輝英暗示女性覺醒的《不歸路》、《油麻菜籽》、《盲點》, 呂秀蓮的《這三個女人》,蕭颯的《單身薏蕙》、《走過從前》、《如夢令》、《唯良的愛》,朱秀娟的《女 強人》等。 8 一九六一年夏志清教授的《現代中國小說史》以專章討論張愛玲,使上海的通俗女作家首度與魯 迅、茅盾等大師平起平坐。夏承續了當年迅雨(傅雷)、胡蘭成的眼光,肯定張不世出的才情,也 為日後「張學」研究,奠下基石。見王德威:〈從「海派」到「張派」-張愛玲小說的淵源與傳承〉,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 年),頁 326。

(25)

學集團」的推波助瀾9 ,這位六○年代前已然聞名,後定居海外,雖未實際受到臺灣 主導文化所形塑的張愛玲,卻成為生於戰後嬰兒潮的港臺地區女性作家,十分誘人 的文學典範;向來被視為「張派傳人」之一的袁瓊瓊,與其他張派作家於不同層面 上,私淑承繼張愛玲文風,故本論文於分析袁小說女性書寫內涵與風格之後,試追 溯張腔張學的承繼與背離,簡述張愛玲與張派作家因緣、袁瓊瓊與張愛玲作品風格 之異同,並寫出袁瓊瓊小說女性書寫,在受張愛玲點撥沾概之後,取精用閎而奪胎 換骨,試圖破除小說界張腔魔咒,走出屬於當代女作家個人生命體驗路程之處;期 以對八○年代袁瓊瓊小說中的女性書寫脈絡、真實內涵、風格特色,及對當代女性 書寫之影響,作出較為全面的檢視分析,及中肯的詮釋定位。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

八○年代之後,由於臺灣的政經、社會環境受到各方面的衝擊影響,女性的地位 日有進境,性別議題或結合女性意識的論述,不僅日趨蓬勃,甚至躍居當時文壇顯學。 9 朱家在大陸時期即是張迷,全家以探討張愛玲為樂事。四九年朱西甯投筆從戎,割捨斬斷種種, 唯獨帶走一本《傳奇》,伴隨他走過遍地戰火。六八年朱西甯以張愛玲相贈的《傳奇》推薦給讀初 一的女兒閱讀,朱天文也被她絢麗的文采迷住。如天文所言「張愛玲,不只是文學上的,也是父親 鄉愁裡的,愁延子孫,日益增殖長成我的國族神話。」而張愛玲也因此成為朱家家族承傳的寶典, 國族神話的象徵。而七四年朱家於華岡初見胡蘭成,天文謂:「愛屋及烏,見不到張愛玲,見見胡 蘭成也好。」七六年胡蘭成移居至朱家隔鄰講授易經,深化也轉化了張愛玲對朱家的影響,其影響 力亦漫延至朱家隨後成立的《三三集刊》,許多「三三」作家即是透過胡蘭成來愛慕張愛玲。整理 參見朱天文:〈記胡蘭成八書〉,《花憶前身》(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年),頁 32-106。而後愛慕 張愛玲的「三三」成員,更成為當時兩大文學獎的常勝軍(朱天文、朱天心、袁瓊瓊、蔣曉雲、蘇 偉貞、鍾曉陽…等),及八○年代所謂閨秀文學的主流,同時張愛玲熱瀰漫整個臺灣文壇。

(26)

這些關於臺灣女性文學、女性小說的評述論作,主要分為兩個領域,一是以較如傳統 文學批評方式,以名作家為發展重心,針對其人、作品探討研究,深入各個文本10 的 時空脈絡、書寫策略與美學技巧等;另一則是由性別論述的角度切入,以女性文學作 品為主體,探索女性文學於臺灣文學史中所處地位,並以之證辯昔日男性主流的文學 傳統。 一九八四年,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當代女作家文學作品書目》,顯露女性文學 作家在文壇之受重視;而臺灣學術界的三本重要的文學刊物,也相繼推出女性文學的 專刊,並譯介歐美女性主義及文評,臺大外文系研究刊物「中外文學」於一九八五年 推出《女性主義文學專號》、一九八九年推出《女性主義/女性意識專號》,「當代」 於一九八六年推出《女性主義專輯》,同年「聯合文學」推出《女性與文學專輯》。一 九八七年時,中國時報推出《女性作家作品聯展專輯》,提出一系列當代優秀女作家 的散文、小說及女性文學的評述文章;一九八九年舉行的「第十三屆比較文學會議」 會議主題是:「性別、權力、正文-文學的女性/女性的文學」,也試為女性文學正名。 另在八○以至九○時期,推出的女性文學研究專書,有子宛玉編著的《風起雲湧 的女性主義批評(臺灣篇)》,所收論文多發表於一九八六年至一九八八年;一九八七 出版的《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收入了蔡源煌簡賅評介西方女性主義批評;一 九八八年,賀安慰的《臺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論述女性的愛情觀照、成 長與啟悟、性反抗、性問題與貧窮女性…等主題;一九八九年,鍾玲《現代中國繆司》 析論臺灣女詩人作品;一九九三年,王德威所出版之《小說中國》中〈女聲殿堂〉一 輯,探討自五四以來的中國女性文學創作;邱貴芬於一九九三年發表的〈性別/權力 10 所謂「文本」(text),包括「書寫的和言談的語詞」,及所有有形、或無形的人文活動和自然現象; 透過對它的掌握、參與,是一種有意象之喚起、意義之詮釋,以及創作之表現等活動的繼起。王魯 湘等編譯:《西方學者眼中的西方現代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年),頁 37。

(27)

/殖民論述〉,一九九四年的〈當代臺灣女性小說裡的孤女現象〉,結合了後殖民與女 性主義論述,探討臺灣歷史命運;張小虹於一九九三年出版的《後現代/女人:權力、 慾望與性別表演》,及一九九八年的《性/別研究讀本》,體現後現代女性主義批評的 特色11 。在逐步開放的社會風氣引導下,這些結合女性意識的文學作品正受囑目。 而後深入或兼論研究此時期,女性作家小說的創作興起及內容意識,國內迭有 論述,於學位論文方面,截至二○○五年有以下幾篇,依序分類如下: 1.女性意識: (1)吳婉茹《八十年代臺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2)蔡淑芬《解嚴前後臺灣女性作家的吶喊和救贖─以郭良蕙、聶華苓、李昂、 平路作品為例 》(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3)林璟薇《臺灣當代女性小說家中的女性意識-一九七○至二○○○年》(臺 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論文,2004)。 2.女性處境: (1)黃千芳《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女性處境》(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5)。 3.女性空間經驗: (1)周雅鈴《當代台灣文學中關於女性空間之研究--以女作家之小說為例》(中 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2)曾意晶《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試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 烏、利玉芳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1 參自林麗裡:《當代臺灣女小說作者及其未來發展》(高雄: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3 年),頁 11。

(28)

(3)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4.女性作家發展: (1)林麗裡《當代台灣女小說作者及其未來發展》(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3)。 上述論文有從時代背景析論女性小說的產生,有探討此時期女性小說的內容書 寫向度及意識。其中,《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女性處境》以八○年代女作家的小 說作品為分析文本,將女作家觀察社會變遷,兩性關係微妙變化後,於文本體現女 性經驗。《臺灣當代女性小說家中的女性意識-一九七○至二○○○年》中,以每 十年間女性小說家的作品作為分野,分析不同的三個時期,小說中女性意識呈現出 的多樣化面貌與風格。《當代台灣女小說作者及其未來發展》以女作家各方面統計 資料,探討社會環境與結構如何影響作品的生產與流通,並以未來學的趨勢外推法, 預估未來社會文化發展。 《八十年代臺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當代台灣文學中關於女性空 間之研究--以女作家之小說為例》、《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 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與《解嚴前後台灣女性作家的吶喊和救贖─以郭良蕙、聶華 苓、李昂、 平路作品為例 》對於社會家庭及歷史脈絡、女性意識與國族意識之於 女性小說影響各有探討。較特殊的是《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試以李昂、 朱天心、利格拉樂.阿烏.利玉芳為例》一書,首度將原住民女性族裔的女性書寫, 納入其他族裔的文學比較當中,當中關鍵性的轉變,可視為臺灣女性書寫的多元呈 現。 研究臺灣當代女性小說作家作品的學位論文,至今仍著作不綴;單獨對袁瓊瓊 作品提出研究的學位論文有:郭淑文《袁瓊瓊小說研究》(彰化師大國語文教學班碩

(29)

士論文,2002),此篇論文論述袁瓊瓊小說中呈現的世俗風情與兩性關係。在期刊論 文方面,對於袁瓊瓊單篇或單本著作提出評論,最多的是針對〈自己的天空〉此篇 12 ,其餘尚有: 1.王文興〈〈滄桑〉讀後〉; 2.王德威〈感傷的嘲諷-評袁瓊瓊的《情愛風塵》〉; 3.邱貴芬〈「西部拓荒史」:評袁瓊瓊《今生緣》〉; 4.許俊雅〈自焚的女人-袁瓊瓊的〈微笑〉〉; 5.劉乃慈〈新「聊」齋誌「異」-論袁瓊瓊的《恐怖時代》〉; 6.郝譽翔〈荒涼虛無的故事高手-閱讀袁瓊瓊〉; 7.王德威〈女作家的後現代鬼話-評袁瓊瓊的《恐怖時代》〉。 針對袁瓊瓊小說作出整體評述的則有: 1.張誦聖〈袁瓊瓊與八○年代臺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 2.朱雙一〈世俗風情畫和女性真我的展現-略論袁瓊瓊的小說創作〉; 3.范銘如近日文評〈久違的袁氏物語〉。 上述期刊論文中,〈〈滄桑〉讀後〉與〈袁瓊瓊與八○年代臺灣女性作家的「張 愛玲熱」〉,都給予〈滄桑〉此篇極高評價,前者由技巧形式出發,以為此篇的成功, 是袁瓊瓊運用了寫作技巧上的聚焦法、層疊法、虛實法等三種,故使整篇作品令人 印象深刻13;而後者則以深究內涵為主,認為其深入中國社會性別意識型態,點出 女性在父權社會對顯見的和隱藏的壓制的反應,甚至迥異於其他論者,將之視為袁 瓊瓊小說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14 12 參見註 5。 王文興:〈〈滄桑〉讀後〉,《書和影》(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年),頁 169-170。 14 張誦聖作,古佳艷譯:〈袁瓊瓊與八○年代臺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頁 71。

(30)

〈感傷的嘲諷-評袁瓊瓊的《情愛風塵》〉中,分析了袁瓊瓊出入種種情愛題材, 卻能時時調整距離,使其筆下火辣辣的愛、濕篤篤的情,常有出人意表的抽身而退, 或作冷眼觀、或效局外人,加添自嘲嘲人的向度15,實為最貼近袁瓊瓊歷來小說意 念與角度的詮釋。〈「西部拓荒史」:評袁瓊瓊《今生緣》〉則一反〈袁瓊瓊與八○年 代臺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文中,對《今生緣》服膺於商業藝術的公式化傾向 16 的強烈批評,而將《今生緣》比擬為臺灣版的《活著》,謂其寫盡了大時代變動裡, 小人物在流離顛沛中力求生存的滄桑與心酸,並認為此部小說對臺灣現實的關注, 填滿了「外省族裔」的部份歷史記憶空白17,辯證了男性論者的嚴峻批駁,而將當 代女性作家書寫歷史記憶與時代變遷的作品,作出更為客觀公允的定義。 〈自焚的女人-袁瓊瓊的〈微笑〉〉、〈新「聊」齋誌「異」-論袁瓊瓊的《恐怖 時代》〉、〈荒涼虛無的故事高手-閱讀袁瓊瓊〉與〈女作家的後現代鬼話-評袁瓊瓊 的《恐怖時代》〉四篇,分別針對《恐怖時代》中單篇〈微笑〉及全書作評論;在單 篇評論中指出袁以極冷靜的思維,採行戲夢、真實人生雙線情節鋪展的模式,並批 判爭取愛該用奪取手段的心態,嘲諷女性無知的兩性主張18;而另三位論者則發現, 此書具鬼故事的超現實特質,暴露出共通人性自私曖昧本質,質疑現實世界的真實 性、理性及科學性,而將它與邊緣化的顛覆力量及政治意涵劃上等號19;且清楚指 出本書與昔日作品風格之殊,乃是因其對於人性陰暗面的耽溺與著迷,使作品充滿 15 王德威:〈感傷的嘲諷-評袁瓊瓊的情愛風塵〉,《閱讀當代小說》(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 頁 109-112。 16 張誦聖作,古佳艷譯:〈袁瓊瓊與八○年代臺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頁 69-70。 17 邱貴芬:〈「西部拓荒史」:評袁瓊瓊《今生緣》〉,《中外文學》第 25 卷 2 期(1996 年 7 月),頁 160-166。 18 許俊雅:〈自焚的女人-袁瓊瓊的〈微笑〉〉,《中國現文學理論季刊》第 2 期(1996 年 6 月),頁 300-306。 19 劉乃慈:〈新「聊」齋誌「異」-論袁瓊瓊的《恐怖時代》〉,《國文天地》第 185 期(2000 年 10 月),頁 71-76。

(31)

傳奇怪誕的詭譎色彩,將其與早期的人事滄桑之慨相較,更具強烈戲劇性及衝突張 力20;或指涉本作品體現了張愛玲難學的黑色幽默,藉著憊懶的敘述姿態,錯置的 文類、情緒,以及極盡虛擬、風格化的想像,於無意之間托出時代的流行氛圍21 於此可知,這部後現代主義小說引發文壇之注目,再次將袁瓊瓊女性書寫風格與成 就帶至另一高峰。 對袁瓊瓊小說作出整體評述的〈袁瓊瓊與八○年代臺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 熱」〉、〈世俗風情畫和女性真我的展現-略論袁瓊瓊的小說創作〉與〈久違的袁氏物 語〉三篇,及前述單篇評論〈荒涼虛無的故事高手-閱讀袁瓊瓊〉與〈女作家的後 現代鬼話-評袁瓊瓊的《恐怖時代》〉,皆在不同程度上將袁與張愛玲作聯結;或由 對生活的觀照方式,及作品的內在涵蘊,分析其師承張愛玲,對畸形人、變態人性 投以大量筆觸,關注女性作為人的自我實現,擴展新女性主義的主題視野22;或進 一步將袁定義為承受張愛玲影響的女作家中,最好的代表性人物,指出二者皆致力 女性文類的改良,以自我肯定的方式為讀者寫作,但袁又受到臺灣現代主義文學家 的薰陶,故充滿現代主義的文藝與敘事技巧23;近日文評則認為袁自嘲玩世、冷眼 看待的犬儒口吻,隱見張愛玲神韻,析論其不似朱天心對外在環境的疾言嗆聲,或 蘇偉貞式的負隅頑抗,實際上卻又能賦予個體較強盛的能量,允許個人與外在世界 維持著某種調節性的和諧,且將二○○六年新作《孤單情書》視為一成功的療癒系 創作24。即使過去履將袁瓊瓊歸類為張派作家,其作品中所賦予的極不相同的時代 20 郝譽翔:〈荒涼虛無的故事高手-閱讀袁瓊瓊〉,《幼獅文藝》第 563 期(2000 年 11 月),頁 56-59。 21 王德威:〈女作家的後現代鬼話-評袁瓊瓊的《恐怖時代》〉,《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 (臺北:麥田出版社,1991 年),頁 143。 22 朱雙一:〈世俗風情畫和女性真我的展現-略論袁瓊瓊的小說創作〉,《聯合文學》第 14 卷第 7 期 (1998 年 5 月),頁 125-129 23 張誦聖作,古佳艷譯:〈袁瓊瓊與八○年代臺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頁 56-75 24 范銘如:〈久違的袁氏物語〉,《印刻文學生活誌》第 2 卷第 8 期(2006 年 4 月),頁 69-71。

(32)

精神,與獨特的意識型態,已奠定了她歷來無法被取代的文學地位。 綜觀上述文獻,可知八○至九○年代的女性文學,在臺灣文壇所引起的廣泛討 論,實不容小覷;而當代女作家袁瓊瓊的作品更是備受關注。然而對於當代袁瓊瓊 小說的檢視,如:創作時代背景、女性書寫心理脈絡、文本女性處境分析、風格內 涵探討、作品時代定位…等,資料的系統整理尚付闕如,可謂缺憾,故本論文就此 作一分析。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研究範圍

本論文中所涉「女性小說書寫」之研究,乃是以女性為主體,且以女性為主要 的描述對象。女性小說之創作者,雖非必以「女性」此性別為單一劃分標準,但本 論文範圍限定於「女性小說的女性作者群」,據此以茲對照女作家以女性觀點出發, 探討女性或作者自身生理、心理的處境。第三、四、五、六章內容分析,以袁瓊瓊 小說創作為主,旨在研究袁瓊瓊小說之女性書寫內容意涵。 七○年代末開始,女性小說的自覺書寫大量興起,女性文學於當時蔚為顯學; 而袁瓊瓊的小說創作,亦多集中在七○年代末至八○年的十數年間25 ,此時期可謂 袁瓊瓊在文壇小說寫作的顛峰時期;至九○年代末則有另部與昔日風格迥異,極受 注目的小說《恐怖時代》;二○○○年與潘寧東合著廣播小說《多情累美人》,則因 25 著有:《春水船》、《自己的天空》、《兩個人的事》、《滄桑》、《又暖又涼的季節》、《袁瓊瓊極短篇》、 《蘋果會微笑》及《今生緣》,可詳見文後附錄。

(33)

袁瓊瓊表示是按照他人要求尺寸而寫下,並不算是其個人的創作26 ,故不列入袁瓊 瓊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範圍;時至二○○六年創作小說《地獄是別人》(尚未出版 問世),其中二篇首先發表於《印刻文學生活誌》,其與本文定義之女性書寫迥異, 亦不列入。細列研究篇目如下: 1.極短篇小說: (1)一九八八年出版《袁瓊瓊極短篇》收錄之〈記憶〉、〈情感〉、〈掏耳朵〉; (2)一九九八年出版《恐怖時代》收錄之〈忘了〉。 2.短篇小說: (1)一九七九年出版《春水船》收錄之〈微雲〉、〈幻想〉、〈沈澱〉、〈瘋〉、〈江雨 的愛情〉、〈春水船〉、〈出牆花〉、〈結局〉、〈鏡〉; (2)一九八一年出版《自己的天空》收錄之〈風〉、〈荼蘼花的下午〉、〈故事〉、〈流 水年華〉、〈小青與宋祥〉、〈自己的天空〉、〈海濱之夜〉、〈無言〉; (3)一九八三年出版《兩個人的事》收錄之〈兩個人的事〉、〈夢〉、〈白髮〉、〈男 女〉、〈青春〉、〈媽媽〉; (4)一九八四年出版《滄桑》收錄之〈鄰家女兒〉、〈顏振〉、〈愛的邊緣地帶〉、〈燒〉、 〈滄桑〉、〈談話〉、〈家劫〉、〈眾生〉、〈迴〉、〈異事〉、〈慕德之夜〉; (5)一九八六年出版《又涼又暖的季節》收錄之〈夕暉〉。 3.長篇小說: (1)一九八八年出版《今生緣》; (2)一九八九年出版《蘋果會微笑》。 26 郭淑文:《袁瓊瓊小說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2 年),頁 156。

(34)

二、研究方法

論文首先以七、八○年代,臺灣的社會史及文學史的角度導入探討,由當時的 政治狀態、社會環境及婦女運動的記載,勾勒當代臺灣社會的大致面貌。因文學作 品總是蘊結特定的社會心理和人心感受,積澱特殊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而八○年代 女性文學及女性小說家的興盛崛起,此文學現象與時代背景自不可斷然遽分。故由 此法進一步了解,袁瓊瓊小說女性書寫之時代及文學等外在背景。 其次,經由袁瓊瓊的小說序言、訪問稿、演講稿或座談記錄等第一手資料為主, 分析探究其女性書寫的形成原由,及作者創作時的心理脈絡。於研究成果上,探討 袁作的書學評論已有許多,然而經由回溯袁瓊瓊個人的言論記載,還原及解讀其女 性書寫之真實意涵,尚無此討論。故以第一手資料,及原始論述方式,呈現袁瓊瓊 與及其作品書寫之關聯。 再以歸納、分析、比較等方法,討論袁瓊瓊小說中已婚及未婚女性,在不同環 境與特殊時代背景之下,她們所各自扮演的角色、面臨的危勢處境,及這些女性對 傳統採取的反制行動;並進一步探討袁瓊瓊小說以女性書寫,所呈現出的風格形式 與內涵(技巧形式、主題呈現、文學觀點與人性刻劃),及試述張腔之生成影響八○ 年代女性書寫與張學系譜之延伸,並將袁作與十分近似的張愛玲風格作一簡要分析 比較。經由外在與內在各種角度的分析,袁作女性書寫的意涵、特色,可清楚呈顯, 最終由此檢視袁作的女性書寫之脈絡發展,及在當代之藝術價值與時代意義;而本 論文之註解援引格式,為求體例整齊,採以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通 訊》撰稿格式為主。

(35)

第四節 研究與限制

由一九七○年代末至解嚴,而後再步入一九九○年代初,當許多男性作家追求 國族大義與激盪民主思潮的同時,女作家建立起另種特殊的美學。十數年間,文化 機制交纏錯結著政治實踐,個人愛慾由家國位階中越界出走,女性文學作品以豐富 多元之姿呈現。《自己的天空》、《油麻菜籽》、《不歸路》、《殺夫》…等,帶著都市意 象與寫實風格,刻畫日益複雜的兩性關係和社會問題;《今生緣》、《離開同方》、《世 紀末的華麗》與《古都》,則隱含女性原鄉情懷的反思觀照,現代與後現代主義的多 方映現;解嚴之後,《荒人手記》、《沈默之島》、〈袋鼠族物語〉及〈新黨十九日〉等, 將女性書寫轉進「同性戀文化」、「多元情慾」與重視性別文化的性別法則討論之中; 其他如書寫另類流浪文學的三毛、「臺灣知識性文學代表作者」的平路…等,這些女 性文學作品及作家,都為臺灣女性文學與文化新開生面。 本研究以八○年代為背景,由當代眾多的滔滔女聲中,擇取其中一位作家袁瓊 瓊來探討其女性書寫,並由其中發現八○年代女性小說的特點,諸如傳統男尊女卑 觀念的反思,及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女性處境之反省等,對解讀其小說而言,雖助益 甚多,但若能觀照更多八○年代的女性作家,與之進行對照比較,相信成果將更臻 完善,可惜篇幅浩大,恐非本論文所能含括。但論者試以此為出發,展開對女性文 學的初步認知,並衷心期盼日後的衍生延續。

(36)

第二章 袁瓊瓊小說女性書寫之創作背景

第一節 八○年代臺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思潮

東西方的傳統文化皆以父權為主,正如法國婦運作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所言:「男性的活動凌駕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並支配了自然和女性1 。」 而臺灣被多重殖民的特殊性,令臺灣女性受到更多抑制與壓迫。自臺灣移墾、日據 時期以至光復之後,男尊女卑思想始終存在於臺灣社會。五○至六○年代以降,臺 灣雖然有:婦聯會、婦工會、國際婦女團體、女青商會、崇她社、基督教女青年會… 等婦女團體,然其組織宗旨,始終停留在維持執政者之政權穩定,父系利益延伸, 抑或以對老弱者和成員的聯誼為目的,非以女性意識為出發考量;參加者也以經濟 優渥的女性為主。這些女性組織的運作,態度低調而沈潛;相關婦女權益的關懷, 此時多半以農民或勞工階級的混合面貌出現2 。 七○年代初,女性主義3 思想開始進入國內,歐美的資訊譯介至台灣,當時深具 影響力的有兩個全球著名的女學者,一是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一是西蒙.波娃。米德的《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一書的論點,常 1 西蒙.波娃語轉引自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臺北:巨流出版社,1999 年),頁 14。 2 參考整理自林麗珊:《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 年),頁 39-48。 3 1882 年法國組織爭取婦女投票權運動的雨蓓汀.歐克雷(Hurbertine Auclert)出版《女市民》上 首度自稱為「女性主義者」,1892 年巴黎召開的第一個婦女議題討論會首次冠名「女性主義者」之 名, 1880 年代開始「女性主義」成為歐陸的婦女解放運動者自我指涉的代名詞,建立在婦女長時 期對自身處境的反思與具體行動實踐所累積的成果之上。參見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 揚智出版社,2003 年),頁 20。其原文引自Maggie Humm ed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Feminist Literary Critism(Hertfordshire:Harvester Wheatsheaf,1994),序。

(37)

被討論性別問題的人類或社會學者引用,說明性別與氣質深受社會文化的的影響。 西蒙.波娃所著《第二性》,一九七二年由歐陽子等人翻譯第二卷後,讓人們得以更 深入接觸她談問題的思辯性。《第二性》被公認為近代女性主義最具代表性的啟蒙作 品,為婦女研究者所必讀,啟發女性思維,追求個人成長。 一九七四年,呂秀蓮提出「新女性主義」,並撰寫男女不平等及性別差異的文章, 成立專線協助受虐婦女,設立「拓荒者出版社」建構宣揚性別平等論述,主張「先 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4 」。此外,呂秀蓮也對傳統女性氣質提出挑戰言論,她顛覆 傳統且為「新女性」作出定義5 ;她的言論及行動引起極大的注目及迴響,雖未達成 實際的社會改革變化,卻成為八、九○年代,一連串性別議題討論和行動的導火線。 進入八○年代,「文學院式婦運6 」成為臺灣婦女運動最大特色,顯露臺灣婦女 的生存環境產生重大轉折。一批在七○年代早期赴美留學,及受到成長背景、家庭 婚姻經驗形塑並改變的女性,成立了一些深具影響力的婦女組織,謀求女性在父權 環境下能獲得自主與解放。在呂秀蓮「新女性主義」言論下,對一群文學院的女性 產生極大影響;一九八二年,李元貞、顧燕翎等人成立「婦女新知雜誌社7 」,以堅 4 呂秀蓮:《新女性何去何從》(臺北:拓荒者出版社,1977 年),頁 1-11。 5 所謂新女性,是指一個以生為女人自傲,能充分發揮志趣,適度保持自我,負責任盡本份,有獨 立的人格思想而與男女兩性均維持和睦真關係的女人。…她比傳統女人過得更快樂,因為她是自己 的主人,她比傳統妻子更可愛,因為除了香水脂粉,她更有見識抱負,…她不但是政策的遵守者, 而是決策者,不是科學成果享受者,且是發明者-她不再是歷史的影子,而是創造歷史的人!參見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高雄:敦理出版社,1986 年),頁 157。 6 「文學院式婦運」意指早期絕大多數臺灣的婦運人士都是出身文學院及留學海外,如:呂秀蓮、 李元貞、顧燕翎、薄慶容、鄭至慧…等,以製造論述使之呈現大眾傳播媒體的方式推行婦女運動。 參見王雅各:《臺灣婦女解放運動史》,頁 39。 7 「婦女新知雜誌社」成立於 1982 年 2 月,由李元貞、薄慶容、曹愛蘭、鄭至慧、顧燕翎等人成立, 是八○年代新興婦女組織成立最早,經費來自董監事及贊助者捐獻外,亦向亞協申請支助,以及出 版叢書和對外募捐而來。其宗旨有四:1 倡議婦女議題,爭取婦女權益,改變婦女處境。 2 建立女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六章 探索性研究設計 :

六、 合約書 (一)編寫合約 能依投標須知中工程 圖說、估價單以及有關 法令之規定編寫合約 書與施工規範。.

本書總共分成六個章節: 〈第一章、擁有自信〉 ; 〈第二章、設定願景〉 ; 〈第三章、掌握行動力〉 ; 〈第四 章、建立人際關係〉 ;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第五節 電影院簡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電影片映演業 第二節 服務品質 第三節 服務行銷組合 第四節 顧客滿意度 第五節 顧客忠誠度

例如中央處理器、晶片、插卡等,這些電子元件在使用過程中,皆會產生熱

本書之撰寫,始於公元 2003 年 8 月。當時,筆者申請了一年的教授休假,希望可以 寫一本書留作紀念。沒想到到了 2004 年 7

一 寫作評講(詩歌) 運用三至五個評講重點賞析同儕創作的詩歌 二 寫作評講(短文) 運用寫作評量表評鑑同儕創作的文章. 三

™ “五、四”反帝愛國運動中北京女學生成立的一個愛國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