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獻探討與回顧

第一章 緒 論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

八○年代之後,由於臺灣的政經、社會環境受到各方面的衝擊影響,女性的地位 日有進境,性別議題或結合女性意識的論述,不僅日趨蓬勃,甚至躍居當時文壇顯學。

9 朱家在大陸時期即是張迷,全家以探討張愛玲為樂事。四九年朱西甯投筆從戎,割捨斬斷種種,

唯獨帶走一本《傳奇》,伴隨他走過遍地戰火。六八年朱西甯以張愛玲相贈的《傳奇》推薦給讀初 一的女兒閱讀,朱天文也被她絢麗的文采迷住。如天文所言「張愛玲,不只是文學上的,也是父親 鄉愁裡的,愁延子孫,日益增殖長成我的國族神話。」而張愛玲也因此成為朱家家族承傳的寶典,

國族神話的象徵。而七四年朱家於華岡初見胡蘭成,天文謂:「愛屋及烏,見不到張愛玲,見見胡 蘭成也好。」七六年胡蘭成移居至朱家隔鄰講授易經,深化也轉化了張愛玲對朱家的影響,其影響 力亦漫延至朱家隨後成立的《三三集刊》,許多「三三」作家即是透過胡蘭成來愛慕張愛玲。整理 參見朱天文:〈記胡蘭成八書〉,《花憶前身》(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年),頁 32-106。而後愛慕 張愛玲的「三三」成員,更成為當時兩大文學獎的常勝軍(朱天文、朱天心、袁瓊瓊、蔣曉雲、蘇 偉貞、鍾曉陽…等),及八○年代所謂閨秀文學的主流,同時張愛玲熱瀰漫整個臺灣文壇。

這些關於臺灣女性文學、女性小說的評述論作,主要分為兩個領域,一是以較如傳統 文學批評方式,以名作家為發展重心,針對其人、作品探討研究,深入各個文本10的 時空脈絡、書寫策略與美學技巧等;另一則是由性別論述的角度切入,以女性文學作 品為主體,探索女性文學於臺灣文學史中所處地位,並以之證辯昔日男性主流的文學 傳統。

一九八四年,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當代女作家文學作品書目》,顯露女性文學 作家在文壇之受重視;而臺灣學術界的三本重要的文學刊物,也相繼推出女性文學的 專刊,並譯介歐美女性主義及文評,臺大外文系研究刊物「中外文學」於一九八五年 推出《女性主義文學專號》、一九八九年推出《女性主義/女性意識專號》,「當代」

於一九八六年推出《女性主義專輯》,同年「聯合文學」推出《女性與文學專輯》。一 九八七年時,中國時報推出《女性作家作品聯展專輯》,提出一系列當代優秀女作家 的散文、小說及女性文學的評述文章;一九八九年舉行的「第十三屆比較文學會議」

會議主題是:「性別、權力、正文-文學的女性/女性的文學」,也試為女性文學正名。

另在八○以至九○時期,推出的女性文學研究專書,有子宛玉編著的《風起雲湧 的女性主義批評(臺灣篇)》,所收論文多發表於一九八六年至一九八八年;一九八七 出版的《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收入了蔡源煌簡賅評介西方女性主義批評;一 九八八年,賀安慰的《臺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論述女性的愛情觀照、成 長與啟悟、性反抗、性問題與貧窮女性…等主題;一九八九年,鍾玲《現代中國繆司》

析論臺灣女詩人作品;一九九三年,王德威所出版之《小說中國》中〈女聲殿堂〉一 輯,探討自五四以來的中國女性文學創作;邱貴芬於一九九三年發表的〈性別/權力

10 所謂「文本」(text),包括「書寫的和言談的語詞」,及所有有形、或無形的人文活動和自然現象;

透過對它的掌握、參與,是一種有意象之喚起、意義之詮釋,以及創作之表現等活動的繼起。王魯 湘等編譯:《西方學者眼中的西方現代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年),頁 37。

/殖民論述〉,一九九四年的〈當代臺灣女性小說裡的孤女現象〉,結合了後殖民與女 性主義論述,探討臺灣歷史命運;張小虹於一九九三年出版的《後現代/女人:權力、

慾望與性別表演》,及一九九八年的《性/別研究讀本》,體現後現代女性主義批評的 特色11。在逐步開放的社會風氣引導下,這些結合女性意識的文學作品正受囑目。

而後深入或兼論研究此時期,女性作家小說的創作興起及內容意識,國內迭有 論述,於學位論文方面,截至二○○五年有以下幾篇,依序分類如下:

1.女性意識:

(1)吳婉茹《八十年代臺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2)蔡淑芬《解嚴前後臺灣女性作家的吶喊和救贖─以郭良蕙、聶華苓、李昂、

平路作品為例 》(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3)林璟薇《臺灣當代女性小說家中的女性意識-一九七○至二○○○年》(臺 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論文,2004)。

2.女性處境:

(1)黃千芳《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女性處境》(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5)。

3.女性空間經驗:

(1)周雅鈴《當代台灣文學中關於女性空間之研究--以女作家之小說為例》(中 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2)曾意晶《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試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 烏、利玉芳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1 參自林麗裡:《當代臺灣女小說作者及其未來發展》(高雄: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3 年),頁 11。

(3)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4.女性作家發展:

(1)林麗裡《當代台灣女小說作者及其未來發展》(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3)。

上述論文有從時代背景析論女性小說的產生,有探討此時期女性小說的內容書 寫向度及意識。其中,《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女性處境》以八○年代女作家的小 說作品為分析文本,將女作家觀察社會變遷,兩性關係微妙變化後,於文本體現女 性經驗。《臺灣當代女性小說家中的女性意識-一九七○至二○○○年》中,以每 十年間女性小說家的作品作為分野,分析不同的三個時期,小說中女性意識呈現出 的多樣化面貌與風格。《當代台灣女小說作者及其未來發展》以女作家各方面統計 資料,探討社會環境與結構如何影響作品的生產與流通,並以未來學的趨勢外推法,

預估未來社會文化發展。

《八十年代臺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當代台灣文學中關於女性空 間之研究--以女作家之小說為例》、《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 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與《解嚴前後台灣女性作家的吶喊和救贖─以郭良蕙、聶華 苓、李昂、 平路作品為例 》對於社會家庭及歷史脈絡、女性意識與國族意識之於 女性小說影響各有探討。較特殊的是《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試以李昂、

朱天心、利格拉樂.阿烏.利玉芳為例》一書,首度將原住民女性族裔的女性書寫,

納入其他族裔的文學比較當中,當中關鍵性的轉變,可視為臺灣女性書寫的多元呈 現。

研究臺灣當代女性小說作家作品的學位論文,至今仍著作不綴;單獨對袁瓊瓊 作品提出研究的學位論文有:郭淑文《袁瓊瓊小說研究》(彰化師大國語文教學班碩

士論文,2002),此篇論文論述袁瓊瓊小說中呈現的世俗風情與兩性關係。在期刊論 文方面,對於袁瓊瓊單篇或單本著作提出評論,最多的是針對〈自己的天空〉此篇

12,其餘尚有:

1.王文興〈〈滄桑〉讀後〉;

2.王德威〈感傷的嘲諷-評袁瓊瓊的《情愛風塵》〉;

3.邱貴芬〈「西部拓荒史」:評袁瓊瓊《今生緣》〉;

4.許俊雅〈自焚的女人-袁瓊瓊的〈微笑〉〉;

5.劉乃慈〈新「聊」齋誌「異」-論袁瓊瓊的《恐怖時代》〉;

6.郝譽翔〈荒涼虛無的故事高手-閱讀袁瓊瓊〉;

7.王德威〈女作家的後現代鬼話-評袁瓊瓊的《恐怖時代》〉。

針對袁瓊瓊小說作出整體評述的則有:

1.張誦聖〈袁瓊瓊與八○年代臺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

2.朱雙一〈世俗風情畫和女性真我的展現-略論袁瓊瓊的小說創作〉; 3.范銘如近日文評〈久違的袁氏物語〉。

上述期刊論文中,〈〈滄桑〉讀後〉與〈袁瓊瓊與八○年代臺灣女性作家的「張 愛玲熱」〉,都給予〈滄桑〉此篇極高評價,前者由技巧形式出發,以為此篇的成功,

是袁瓊瓊運用了寫作技巧上的聚焦法、層疊法、虛實法等三種,故使整篇作品令人 印象深刻13;而後者則以深究內涵為主,認為其深入中國社會性別意識型態,點出 女性在父權社會對顯見的和隱藏的壓制的反應,甚至迥異於其他論者,將之視為袁 瓊瓊小說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14

12 參見註 5。

王文興:〈〈滄桑〉讀後〉,《書和影》(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年),頁 169-170。

14 張誦聖作,古佳艷譯:〈袁瓊瓊與八○年代臺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頁 71。

〈感傷的嘲諷-評袁瓊瓊的《情愛風塵》〉中,分析了袁瓊瓊出入種種情愛題材,

卻能時時調整距離,使其筆下火辣辣的愛、濕篤篤的情,常有出人意表的抽身而退,

或作冷眼觀、或效局外人,加添自嘲嘲人的向度15,實為最貼近袁瓊瓊歷來小說意 念與角度的詮釋。〈「西部拓荒史」:評袁瓊瓊《今生緣》〉則一反〈袁瓊瓊與八○年 代臺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文中,對《今生緣》服膺於商業藝術的公式化傾向

16的強烈批評,而將《今生緣》比擬為臺灣版的《活著》,謂其寫盡了大時代變動裡,

小人物在流離顛沛中力求生存的滄桑與心酸,並認為此部小說對臺灣現實的關注,

填滿了「外省族裔」的部份歷史記憶空白17,辯證了男性論者的嚴峻批駁,而將當 代女性作家書寫歷史記憶與時代變遷的作品,作出更為客觀公允的定義。

〈自焚的女人-袁瓊瓊的〈微笑〉〉、〈新「聊」齋誌「異」-論袁瓊瓊的《恐怖

〈自焚的女人-袁瓊瓊的〈微笑〉〉、〈新「聊」齋誌「異」-論袁瓊瓊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