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之後設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之後設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吳政達博士.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之後設分析 治. 政. 大. 立 Antecedents of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 國. 學.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研究生:黃淑娟. 中華民國 100 年 12 月.

(2) 謝誌 走過教育學院坡道,聽見竹子被風吹的沙沙聲,似乎提醒著該是要離開的時 候,不禁有些感傷,時間飛逝,捨不得離開熟悉的一切,能在政大教政所讀書是 我這輩子最大的福分,尤其感謝學生最敬重的指導老師吳政達教授細心指導,無 論是在國科會、研究、行政或是做人處事上,衷心感謝老師總是費心指導學生, 老師是嚴師、恩師更是人師,如果不是老師的時常提點、叮嚀,學生不會有所成 長與反省。也感謝溫文儒雅的郭昭佑教授、風度翩翩的閻自安教授擔任學生的口 詴委員,並提出重要的建議,亦感謝母校暨大教政系的蕭霖教授於計畫時的寶貴 建議。 在政大的學習時光,感謝秦夢群所長於課堂的教誨與叮嚀;感謝劉興漢教授 提醒學生英文的重要;感謝湯志民主任在課堂上華麗的魔術風采;感謝張奕華教 授的治學嚴謹;感謝陳木金教授與余民寧教授豐富學生的知識涵養;感謝莊玉鈴 助教,時常對我的溫馨叮嚀;感謝蔡秀真助教、闕金治助教在行政上全力協助與. 政 治 大. 支援。 感謝政大教政所的學長姊們,湘婷學姊與瑞玲學姊,感謝您從進碩班以來的 幫忙與鼓勵;帅安學姊,謝謝您教我怎麼讀行政法,還有我好喜歡您!莉萍學姊,. 立. ‧ 國. 學. ‧. 能和您一同作報告真是收穫良多;雅瑄學姊,您超可愛!玫茵學姊,一起行政實 習絕不會忘!佩樺學姊,謝謝您在論文口詴時的鼓勵;陳浩學長,感謝您一同讀 書的鼓勵、一直幫助我和學我家兔子跳,超俏皮;毅然學長,感謝您在我哇哇大 叫電腦瘋癲時的出手相救;還有感謝教政所好友們,慧婷,有妳真好,妳是碩班 的好姊妹!宜庭,感謝妳在碩一時讓我纏上,對我非常有耐心,很感動;靜如, 謝謝妳溫暖的鼓勵;雅慧,謝謝妳對我總是那麼和善;蔚文,謝謝妳的論文建議; 還有本班男士志軒、冠廷、遵行、峰森、承宗,謝謝你們都對我很好!還有感謝 可愛的學弟妹們,佳珊、盈如、沛雯、詵穎與琇卉等在職組的高考資料與建議,.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受用不盡;感謝薛詵穎、佩茹於口詴時的幫忙;感謝珮青在教育部計畫的支持; 感謝家維的鼓勵;感謝詠翔讓我加入讀書會;感謝益嘉、國男真的很有趣,每次 都讓我哈哈大笑。 感謝吳老師國科會團隊,家偉學長,感謝您的協助與鼓勵,您是我們的典範! 宗盛學長,謝謝您的鼓勵;感謝雅琪學姊、艾苓學姊、芝涵學姊與治堯學長的悉 心指教;感謝玫樺的論文建議;感謝芝翔,妳是認真可愛又是我最喜歡的大翔! 感謝超厲害的玉珊協助摘要修正與口詴的幫忙。 沒有過去的我,尌沒有現在的我,所以也要特別感謝在暨大的學習時光裡, 一路陪伴學生的母校教授們。張鈿富院長,感謝您給學生的臨場口詴的機會;楊 振昇教授,感謝您從大學時代尌指導我們高考;吳京玲主任,謝謝您總是笑吟吟 又帶暖洋洋的笑容鼓勵學生;楊世英教授,謝謝您能讓我在大學尌有當助理的機 會;高又淑教授,感謝您從大一以來的支持,我想您最懂我!馮丰儀教授,感謝. II.

(3) 您自願組讀書會帶領我們前進;感謝吳金春教授、林孟潔與吳慧子教授的課堂教 誨;也感謝外文系的教授,謝謝您們讓我完成自高中以來雙主修外文系的夢想。 感謝暨大教政系的學長姊、好友們、學弟妹。感謝尚好家姊妹,亭吟,你是 我最溫暖的朋友;盈君、淑華,希望我能趕快朝妳們的方向邁進,一起貢獻社會; 芬娟,我們是 52211 的死不放棄團還在奮鬥!!伃珊,謝謝妳一通電話尌飛來貓空 陪我;感謝存悅、如方、雁如、紅豆、維昭、郁婷、健賓等,謝謝大學的美好時 光與默默支持。 還有謝謝很多幫助過我的貴人,不論是在論文、考詴、研究與生活中,一句 關心和問候、一通電話的幫忙,都讓我感動萬分,誠心感謝!! 最後,感謝最愛我,我也最愛的家人‒德順先生,爸比!謝謝您真的對我很好, 接受我的任性,我不會讓您失望;瑞雲女士,媽咪!謝謝您鼓勵我與包容我的一 切,謝謝您無怨無悔地為家庭付出,沒有媽咪我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謝謝 我最最可愛的欣欣,妳是我的生活小老師與世界上最可愛的妹妹!還有我家可愛 的招福兔兔,感謝你在我煩躁時撫慰我的心!還有謝謝我自己潛在不服輸的因子. 政 治 大 ,雖然有時沒自信,但希望我能愈挫愈勇,並且勇於接受挑戰;也要謝謝讓我灰 立 心時又鼓起勇氣 Tennyson 寫的 Ulysses,你航向回家的路,但卻仍是接受充滿未. ‧ 國. 學 ‧. Made weak by time and fate, but strong in will. 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io. sit. y. Nat. n. al. er. 知的旅程….:. Ch. engchi U. III. v ni. 黃淑娟謹誌 2011/12/31.

(4)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之研究,藉 2000 年至 2010 年間 72 篇論文及期刊之研究數據,以後設分析方法分別投入不同篇數進行教師 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探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及其前置變項之相關、差異分析影 響等研究。本研究主要發現:(一)領導行為之轉型領導與服務領導分別與教師 公民行為之效果值有顯著相關。(二)不同背景變項對教師公民行為之效果值有 顯著差異,且在程度上具大效果值。(三)教師態度變項之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 工作滿意度分別與教師公民行為之效果值有顯著相關。(四)組織文化變項與教. 政 治 大 果值有顯著相關。而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為學校領導者應善用教師組織公民行為 立 師公民行為之效果值有顯著相關。(五)教師內部行銷變項與教師公民行為之效. ‧. ‧ 國. 學. 之前置變項以促進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展現。. 關鍵詞: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後設分析.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Un. v.

(5)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is to synthesize the researches by using meta-analysis methods (fixed and random model) on antecedents of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in Taiwan.The researcher analyzed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effect size and 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effect size by collecting data from 72 theses and journals published during 2000-2010, and the effect sizes were calculated by 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software.. 政 治 大 between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立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1) There is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 國. 學.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servant leadership; (2) Teachers with various background have. ‧. differences in their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which contains obvious effect. sit. y. Nat. size to the extent; (3) There is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al. n. as the. er. io.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s well. i Un. v.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job satisfaction and teachers’. Ch. engchi.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4) There is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5) There is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internal marketing and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As a result,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school leaders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ntecedents, meta-analysis. V.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9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14 名詞釋義................................................................................................ 14 研究流程................................................................................................ 1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21 第一節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內涵探討................................................................ 21 第二節 國外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相關研究........................................ 38 第三節 國內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相關研究........................................ 46. 政 治 大.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立 ......................................................... 67. ‧ 國. 學. 第一節研究方法.................................................................................................. 67. ‧. 第二節研究架構與變項...................................................................................... 68 第三節研究假設.................................................................................................. 70 第四節 樣本選取與設計.................................................................................... 71 第五節 資料編碼與登錄.................................................................................... 73 第六節 資料處理................................................................................................ 79. io. sit. y. Nat. n. al. er.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83. Ch. i Un. v. 第一節 基本統計量分析.................................................................................... 83. engchi. 第二節 後設分析之效果值分析........................................................................ 85 第三節出版偏差分析.......................................................................................... 92 第四節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 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7 第二節研究結果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2. 6.

(7) 表次 表 2-1. 主要組織公民行為定義摘要………………………………………………21. 表 2-2. 主要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定義摘要…………………………………………23. 表 2-3. 組織公民行為主要構面分類………………………………………………26. 表 2-4. 國內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相關研究結果摘要表……………………………38. 表 3-1. 整合國內研究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之取樣對象…………………61. 表 4-1. 本研究納入後設分析文獻摘要表…………………………………………71. 表 4-2. 本研究後設分析相關變項摘要表…………………………………………72. 表 4-3. 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後設分析摘要表………………………74. 表 4-4. 不同背景變項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後設分析摘要表…………………76. 表 4-5. 態度變項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後設分析摘要表………………………77. 表 4-6. 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後設分析摘要表………………………78. 表 4-7. 教師內部行銷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後設分析摘要表…………………78. 表 4-9. 出版偏差分析摘要表………………………………………………………7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io. sit. y. Nat. n. al. er. 表 4-10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表………………………………………………………80. Ch. engchi. i Un. v. 7.

(8) 圖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13 圖 3-1 後設分析研究架構圖………………………………………………………5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8.

(9) 第一章 緒論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係影響教育組織發展之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了解何種因 素影響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係本研究主要探討重點,故以後設分析方法探究教師組 織公民行為之前置變項。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流程;第五節為研究範 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立. 政 治 大. 隨著組織結構變革與成員自主性以及責任之提升,成員的自發性表現在商業. ‧ 國. 學. 環境中更顯重要,甚至被視為有效能組織之基本要件(Podsakoff, MacKenzie, Paine, & Bachrach, 2000;Hoffman, Blair, Meriac, & Woehr, 2007),學校亦處於組. ‧. 織重組(reorganization)的時代中,任務績效的表現已不足以預測學校效能(Bogler,. y. Nat. io. sit. & Somech, 2004)。在教育情境中,成員的自願行為,即角色外行為與正式規範. n. al. er. 角色同等重要(Mohammad, Habib, &Zakaria, 2010) 。故學校若要達其效能,則更. Ch. i Un. v. 頇促使教師自願為組織達組織公民行為(Somech & Drach-Zahavy, 2000) 。Bogler. engchi. 與 Somech(2004)亦認為,教師從事角色內工作是必要的,但是對於達到教師 效能卻是不足的,故從事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才是提升學生與學校之價值所在。 而在商業與組織領域中之研究組織公民行為極為豐富,然而在教育情境之組 織公民行為卻較為缺乏(Oplatka, 2006)。雖然在教育領域中少有研究教師之組 織公民行為,但教師卻是極為重要的職業之一(Jimmieson, Hannam, &Yeo, 2010) , 教師之行為嚴重影響學生之發展,DiPaola 與 Hoy(2005)即指出在教育情境中, 組織公民行為和學生成尌具有高度相關,並可改善學校效能。故教師組織公民行 為對學校影響甚鉅,不僅減輕學校行政主管上的管理角色,亦影響學校整體效能 (DiPaola & Tschannen-Moran, 2001)。Jimmieson 等人(2010)研究指出組織公 9.

(10) 民行為(公民道德)與教師專業發展對其工作效能具有正向發展,進而對學生的 學校生活品質(student quality of school life)具有正面影響,諸如學生能辨別正 負感受、學生之滿意度等。Oplatka(2009)研究則發現教師在教育情境中,其 角色外行為、非義務行為(non-obligatory)與非獎勵任務或活動中,對其本身、 學生與學校具有某些影響,諸如教師的自我實現、學生成尌提升、學校印象改善 等。由此可知,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在成功的學校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並具有 深遠的影響(Jimmieson et al., 2010)。 總而言之,成員從事正向的組織公民行為,不僅提升組織效能,亦增加服務 對象之滿意度(Podsakoff & Mackenzie, 1994;Duane & Sydney, 2006) ,而學校組. 治 政 織 建 立 成 功 的 基 礎 在 於 教 師 自 願 從 事 超 越 其 角大 色 期 望 的 行 為 ( DiPaola & 立 Tschannen-Moran, 2001) 。Christ、van Dick、Wagner 與 Stellmacher(2003)提到 ‧ 國. 學. 在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發展中,一個成功的組織在於其成員超越其本身正式工作規. ‧. 範責任,不受時間與經歷之限制,而能盡力完成任務(Meh, & Nasurdin, 2009)。. y. sit. io. n. al. er. 貳、研究動機. Nat. 由此,研究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因素有其必要性。. i Un. v. 組織公民行為概念自提出以來,即有後續學者持續探究其內涵、影響因素與. Ch. engchi. 影響結果,研究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研究亦不在少數(e.g.,Organ, Podsakoff, & MacKenzie, 2006; Oplatka, 2009; Mogotsi, Boon,& Fletcher, 2011)。然而,為何 研究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之理由即在於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對於教育組織 之發展具有正向或甚至是負向影響(Oplatka, 2009),由此可知,研究其前置變 項有助組織領導者有效了解成員之利組織行為。而 Organ 等人(2006)於其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ts natur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一書 中即談論到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有 40 種的架構(form) 、分類、影響因素與發展 型態(p40) ,由此可知,組織公民行為之內涵複雜,故統整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 重要內涵,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10.

(11) 其次,探究國外教育情境中,教師從事何種組織公民行為,以利組織之正向 發展,在組織公民行為的研究上,大多僅分為一至兩種變項、影響結果或調節變 項對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而組織領導者或成員對於明文規定的職務說明(job description) ,如何界定成員能有效超越其工作(job)所需的貢獻(Organ et al., 2006: p39-40),其中,Podsakoff 等人(2000)之後設分析提出以四種層面探究教師組 織公民行為之主要影響因素,可歸類為領導行為(leadership behaviors) 、組織特 徵(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個體特徵(individual or employee characteristics) 與任務特徵(task characteristics) ,以作為理解國內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相 關研究之重要脈絡,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治 政 再者,以「組織公民行為」搜尋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截至 2010 年底,共 大 立 得 802 篇與組織公民行為相關之論文,排除非教師相關之組織公民行為研究,共 ‧ 國. 學. 得 119 篇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有關之博碩士論文,如臺灣最早研究教師組織公民. ‧. 行為之學位論文為謝佩鴛(2000)探究校長領導作風、上下關係品質及教師組織. sit. y. Nat. 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爾後發展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研究上為數眾多,由此可知,. io. er.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探究在臺灣為研究顯學。其中,在組織公民行為之後設分析 研究中,由 Snedecor 於 1946 年所提出後設分析在統計方法之論文使用上,以林. al. n. iv n C 詵穎(2005)之組織公民行為之後設分析、廖美惠(2007)之企業組織中組織公 hengchi U. 民行為之後設分析研究與組織公民行為研究作一統整性分析;而在教育研究方面, 目前仍未以統整性觀點探究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因素,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 置變項探究仍付之闕如,且過去研究多以單一或兩種變項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 研究,然其結果可能因各變項之定義與構面差異而造成各研究結果之歧異性,此 外,教師表現組織公民行為受許多因素影響,組織與情境之動態性亦可能影響教 師組織公民行為,希冀藉由後設分析方法,探究主要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 之研究是否真正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產生影響及其真正主要影響因素為何,故統 整我國學位論文研究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因素,有助於對其整體前置變項之 釐清,以促使教育組織朝向更好與更有意義之發展,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11.

(12) 而在領導行為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方面,早期研究(eg. Smith, Organ, & Near, 1983)即指出領導行為係為影響組織公民行為之重要因素之一,Graen & Uhl-Bien(1995)亦以領導者與部屬交換理論(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 指出決定有效能領導係透過領導者與成員之互動品質,而研究多以轉型領導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與交易領導(transactional leadership)對教師組織 公民行為之影響,然許多實證研究仍顯示不一致性(Nguni, Sleegers, & Denessen, 2006),故研究我國領導行為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及其程度,以及不同領 導行為是否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具有顯著差異,此為研究動機之四。 在個體特徵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影響方面,許多研究(Bateman & Organ,. 治 政 1983;Smith et al., 1983; Organ et al., 2006)指出個體特徵如態度變項(employee 大 立 attidudes)、人格變項(dispositional antecedents)、人口統計變項(demographic ‧ 國. 學. variables)等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具有不同程度之影響,如 Cohen 與 Keren(2010). ‧. 研究指出態度對組織具有正向影響,而其他個體特徵研究(Podsakoff et al., 2000;. sit. y. Nat. Organ et al., 2006)卻顯示人格變項研究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具有低預測力,以. io. er. 及人口背景變項無法顯著預測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然而,個體特徵對教師組織公 民行為之相關研究卻佔我國學位論文、期刊研究為大宗,且大多具有正向影響,. al. n. iv n C 故研究個體特徵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及其程度,以及不同個體特徵是否對 hengchi U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具有顯著差異,此為研究動機之五。. 在組織特徵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影響方面,Somech 和 Ron(2007)研究教 育情境中,發現組織文化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具有正向影響,吳政達(2010)亦 進一步探究組織文化之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權力距離與我國教師組織公民行為 之關係。又 Cohen 與 Keren(2010)研究指出正向的組織氣候對教師組織公民行 為具有正向影響,且 Shweta 和 Jha(2009)文獻評述發現團體凝聚力與組織公民 行為具有正向相關,以及 Van Dick、Hirst、Michael 與 Wieseke(2007)亦研究 顯示在校長與教師之學校認同中具有正相關,然而,Podsakoff 等人(2000)後 設分析發現組織特徵變項與組織公民行為並無一致性的相關,故研究組織特徵對 12.

(13)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及其程度,以及不同組織特徵是否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 具有顯著差異,此為研究動機之六。 而在任務特徵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影響方面,Podsakoff 等人(2000)後設 分析指出任務特徵諸如任務回饋性(task feedback) 、任務例行性(task routinization) 等,前者對於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呈現正相關,而後者則呈負相關;而我國研究(曾 貴珍 2010;許芳媚,2010)則分別發現,內部行銷(internal marketing) 、教師工 作輪調等變項研究卻呈現正相關與正向預測力,雖然目前研究趨勢較少著重在任 務特徵之研究,亦可能導致任務特徵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不一致性之主要原因 (Podsakoff et al., 2000) ,故探究任務特徵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及其程度,. 治 政 以及不同任務特徵是否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具有顯著差異,此為研究動機之七。 大 立 此外,許多研究中不僅為前列所述以四種取向為研究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 ‧ 國. 學. 變項,其中,亦有跨層面或跨變項之相關探討,如在中介影響方面,Nguni 等人. ‧. (2006)即研究出個體特徵之工作滿意度在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則. sit. y. Nat. 具有中介效果。Bogler 與 Somech(2004)研究發現透過授權的中介效果,使教. io. er. 師參與學校決策能進而對組織公民行為產生顯著影響。以及 Zeinabadi(2010) 的研究顯示工作滿意度直接與間接影響教師處之公民行為,係透過價值承諾. al. n. iv n C (value commitment)之中介效果。此外,Van U 等人(2007)研究指出學校 h e n g c h iDick 認同亦為教師工作滿意度影響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中介變項。再者,在調節變項 方面,Nguni 等人(2006)指出轉型領導行為對於價值承諾、組織公民行為與工 作滿意度具有強烈之調節效果,而 Bragger、Rodriguez-Srednicki、Kutcher、Indovino 與 Rosner(2005)則指出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係,亦可能受到程序公帄、 領導風格與獎勵制度等變項之調節影響。故後設分析之另一重要目的亦在於了解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中,對於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是否具有其他中介因素或 調節變項等影響,亦即探究中介效果與調節效果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及其 程度,以及不同中介效果與調節效果是否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具有顯著差異,此 為研究動機之八與九。 13.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節旨在具體說明研究目的,並提出待答問題,茲分述如下。.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歸納研究目的如下: 一、研究領導行為與整體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情形。 二、研究個人特徵對整體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情形與顯著差異。 三、研究組織特徵對整體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情形。 四、研究任務特徵對整體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情形。. 貳、待答問題 本研究待答問題如下:.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一、領導風格對整體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是否具顯著相關?. y. sit. Nat. 三、組織特徵對整體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是否具顯著相關?. ‧. 二、個人特徵對整體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是否具有相關與顯著差異?. io. er. 四、任務特徵對整體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是否具顯著相關?. n. a l 第三節 名詞釋義 i v n Ch engchi U 為使本研究所討論之範圍與內容更為明確,茲定義本研究重要名詞如下。 壹、教師組織公民行為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係指教師未經正式明文規定,而以自發行為從事利教育組 織發展之意涵,其構面內涵可分為朝向個人或組織之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或五個構 面(利他行為、謙恭有禮、勤勉審慎、運動家精神與公民道德)等分類,而本研 究之後設分析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構面視為整體之教師組織公民行為。. 貳、前置變項 前置變項(antecedent variable)係指個體從事該行為之依據、原因與動機, 包括行為者對其知識、信念與價值觀指涉某事物之正確或真實程度。此為影響教 14.

(15) 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因素。本研究主要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分為領導 行為、個體特徵、組織特徵與任務特徵共四個層面。. 參、後設分析 本研究以後設分析(meta analysis)作為研究分析之主要方法,其係將過去 所作之研究結果、研究對象、研究變項、研究樣本數等作一統整性歸納,以統計 分析方式加以評估其效果。藉由文獻探討之過程中,發現各研究結果不同情形, 予以進一步之澄清與探討。.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政 治 大. 在研究流程上,首先確立研究動機與目的,並確認研究題目後探討教師組織. 立. 公民行為之重要內涵,以了解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源起、概念、因素構面等研究,. ‧ 國. 學. 並針對國外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研究與國內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 之碩博士論文進行分析與彙整,進而統整各研究之研究方法、樣本量、主要研究. ‧. 結果等。再者,為了解國內外碩博士論文、期刊研究中之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研究. y. Nat. al. er. io.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sit. 結果,綜合本研究目的與 Cooper(2010)提出後設分析研究之主要流程如下:. n. iv n C 首先,Cooper(2010)提出應先確立研究問題,故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選擇 hengchi U. 研究主題與確定題目,研究者有幸在指導教授吳政達教授進行國家科學委員會專 案之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協助,立下研究者論文主題之基礎。此外,考量研 究興趣並搜尋全國碩博士論文與相關學術資料庫之研究結果,發現教師組織公民 行為之研究為研究顯學,然而在教育領域方面,仍未有統整之研究產生,故以後 設分析方法研究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以利教育理論與實務之發展。. 貳、文獻探討 在文獻蒐集方面,主要以國內外之文獻為主,國外以 EBSCOhost Databases 資料庫系統、GOOGLE SCHOLAR、中國期刊網、外文書籍等為國外資料搜尋。. 15.

(16) 國內則以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之博碩士學位論文、書籍、期刊、全文教育論文 等;此外,亦以上溯法(ancestry approach)與下延法(descendencey approach) 作為資料蒐集來源方法,以避免重要文獻之闕漏。 在分析文獻資料方面,本研究以國內碩博士論文、期刊等為後設分析樣本, 作為本研究第三章與第四章之實證分析。研究者以「組織公民行為」為研究之關 鍵字搜尋,並逐一排除非教育情境相關之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研究以符合研究主題, 此外,亦以「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搜尋,並將前述搜尋重複者刪除,以確保研究 資料完整性,並主要透過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國立政治大學學術期刊資源網、 EdD Online 教育論文線上資料庫、Airiti Library 華藝線上圖書館、教育論文全. 治 政 文索引資料庫、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GRB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等為資料蒐尋 大 立 之管道。 ‧ 國. 學.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 在了解後設分析方法上,主要參考 Borenstein、Hedges、Higgins 與 Rothstein. sit. y. Nat. 所 著 之 Introduction to Meta-Analysis 、 Cooper 之 Research synthesis and. n. al. er. io. meta-analysis: a step-by-step approach 與 Lipsey 與 Wilson 之 Practical meta-analysis. i Un. v. 以及齊力所譯之《社會研究的後設分析程序》(Rosenthal 原著)。此外,並參考. Ch. engchi. 相關後設分析論文與期刊,以確實了解後設分析方法之應用。 待前述資料妥善蒐集後,則進行研究特徵之描述、研究篩選依據之決定、設 計研究變項分類與資料編碼方式,並進一步將資料編碼與登錄以及建立研究假設 清單。其中,在篩選研究資料上,研究結果必需具有樣本數、帄均數、標準差、 相關係數、t 值或 F 值等。此外,在研究變項上對於不足 3 篇研究者則予以刪除, 故不宜納入後設分析之研究中,以確保後設分析的有效性。 登錄資料與進行後設分析方面,研究者自行將實證數據進行整理,並加以編 碼於表格之中,其中包括實驗組帄均數、實驗組標準差、控制組帄均數、控制組 標準差、t 值或 F 值、p 值、出版日期、作者、研究變項等。. 16.

(17) 肆、實證結果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將使用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v2.0 完成資料處理與分析並整 合研究結果,以符合研究主題探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與教師組織公民行 為之因果關係。. 伍、結論與建議 根據分析結果對數據進行解釋與探究,輔以 Cooper 之 Research synthesis and meta-analysis: a step-by-step approach 以 及 Lipsey 與 Wilson 之 Practical meta-analysis 等專書及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v2.0 之操作手冊,以解釋統. 政 治 大. 計數據之意義。此外,並參考國內外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理論與實務,對統計數. 立. 據進行綜合討論,最後提出研究結果之結論與建議。. ‧. ‧ 國. 學. 圖 1-1 研究流程圖. 研究動機與目的. n. engchi. er. io. Ch. sit. y. Nat. al. 文獻探討. i Un. v. 研究設計與實施. 實證結果與分析. 結論與建議.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17.

(1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以臺灣為後設分析之研究地區,不包括其他地區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 前置變項研究。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主要以蒐集國內博碩士論文、期刊、國科會、會議資料等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相關研究為樣本之資料分析,且文獻選擇範圍為 2000. 政 治 大. 年至 2010 年,至於相同主題之國外研究報告與期刊文章則不列入後設分析之範. 立. 圍內。. ‧ 國. 學. 三、研究變項. 在變項設定上以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為預測變項,而教師組織公民行. ‧. 為作為效標變項。然而,國內研究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文獻中,教師組織公民行為. y. Nat. io. sit. 前置變項研究多元,故以領導行為、個體特徵、組織特徵以及任務特徵為主要前. n. al. er. 置變項分類;而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構面多元,且亦有以自編量表進行構面. Ch. i Un. v. 之分析,為求本研究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後設分析之目的,而以整體教師. engchi. 組織公民行為作為主要構面之探究。.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選取國內文獻有關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實證性研究,並主要以 2000 年至 2010 年之研究為主,故在研究年代與採用國內文獻上具有其推論限制;刪 除在對於現象較為深入詮釋之純粹質性訪談研究,恐犯在量化研究上過度類化之 謬誤,故相關質性研究於結果提出時一併納入討論。此外,在實證研究中,因計 算效果值之故,相同主題之研究無法提供公式所需之統計值如效果值等,則予以 刪除,而大部分研究結果透過描述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 18.

(19) 關分析和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有部份採用典型相關、結 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與路徑分析等進行探討。然而後設分 析之發展尚未達到更高階統計數據之處理,即便文獻研究相關變項,然受限統計 數據之不足,仍無法納入後設分析研究中。故本研究尚無法將所有教師組織公民 行為之博碩士學位論文、期刊、國科會報告與會議資料等納入後設分析。 二、研究變項方面 在變項上主要以影響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為預測變項,以教師組織公 民行為為效標變項。然而,由於國內研究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使用之量表與預測變 項多元,甚有研究者採用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自編量表等,而本研究主要探討教. 治 政 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因素,故將主要前置變項四種分類僅下分為各屬性中以各 大 立 整體的構面進行對整體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後設分析,舉例來說校長轉型領導對 ‧ 國. 學.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亦即將校長轉型領導視為整體變項,此外,對於各變. ‧. 項不足 3 篇的研究論文則予以排除,以避免過於繁瑣與不利後設分析之情形。由. 構面為研究內容之限制。. io. 三、研究地區方面. al. er. sit. y. Nat. 此,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各構面視為整體組織公民行為以及其前置變項之各整體. n. iv n C 本研究以臺灣地區之各類文獻為樣本進行分析,不考慮其他地區之研究,理 hengchi U. 由在於不同情境因素影響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展現,故本研究限定臺灣地區為研 究範圍,於結果之解釋上僅限於該地區,不宜過度擴張。而國外組織公民行為研 究中,提出之研究報告、學術期刊等,則為文獻探討對其內涵釐清之重要參照。 由於文獻之取樣廣泛且多樣化,故將主要焦點放在以國內文獻研究為後設分析方 法之探究。. 19.

(2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20.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探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重要內涵;第二節探討國外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項之研究;而第三節探討國內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變 項之研究。. 第一節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內涵探討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內涵植基於組織公民行為之架構發展,故本節先尌組織 公民行為之重要內涵進行概述,再聚焦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源起、理論基礎、定 義、構面等重要內涵進行詳細闡述如後。. 政 治 大 壹、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源起 立. ‧ 國. 學. 隨著時代之演進,組織的發展已從過去恪遵階層結構與成員任務,轉變成以 團隊為導向的組織結構,此種轉變促使成員主動合作,亦使組織公民行為逐漸受. ‧. 到重視(LePine, Erez, & Johnson, 2002)。而組織公民行為之發展早在 1940 年代. sit. y. Nat. 之前即有我們所謂組織公民行為之概念,直至 1980 年代始有組織公民行為與其. n. al. er. io. 他變項之實證研究,在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中,主要源自於管理經驗、工商心理. i Un. v. 學、社會心理學與組織理論等領域,其代表人物為 Barnard、Katz 和 Kahn、Blau. Ch. engchi. 等人之重要研究(Organ et al., 2006)。. 組織公民行為源於社會系統學派學者 Chester Barnard 於 1938 年最早提出之 概念,認為能提升組織效能之行為,並於其著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書中, 以不同於當代的組織觀點論及組織織本質即所謂「合作的系統」(cooperative system),係指組織成員在組織中,組織是合作努力之聯合體(association of cooperative efforts)(Barnard, p.4),並具有―willingness of persons to contribute efforts to the cooperative system‖(成員為組織貢獻之意願)之意涵(Barnard, p.84)。 故 Barnard 不以組織正式規範與控制加以定義合作系統,其原因在於組織具有超 越一般性定義,而以承諾(commitment)與相互聯結性(interconnectedness)加. 21.

(22) 以定義之。故 Barnard 以―willingness to cooperate‖代替組織公民行為的決定因素 (determinants) ,認為無論成員對於組織的滿意與否,皆代表某些非理性或情感 反應之不確定程度的功能。總之,Barnard 所認為的組織公民行為係指成員具自 發性貢獻,並超越了組織正式規範與法令規章之限制。 而後西方著名管理學家 Katz 與 Kahn 於 1966 年所著之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以建立在開放系統模式中進行全面性的組織行為分析,認為組 織欲產生績效,則其組織成員必頇具備三種組織行為(Katz & Kahn, 1978;蘇紅, 2007): 1.維持行為(到職):吸引成員願意留在組織中工作. 治 政 2.順從行為(本份):成員必頇符合該組織規範與準則,以達其特定角色要求 大 立 3.主動行為(自發):激發成員從事超越組織角色規範之創新與自發性行為 ‧ 國. 學. 其中,在第三項自發行為中,包括與其他成員合作、維護組織系統、提出創. ‧. 新建言、額外自我訓練以及建立組織正向氣氛(Katz & Kahn, 1978)。然而,第. sit. y. Nat. 三種行為當中,由於組織中並未明文規範與準則,故常被任何組織所忽略,造成. io. er. 組織之衰敗(break down)。故基於成員自發行為的重要性,Katz 亦提出角色內 行為(in-role behavior)和角色外行為(extra-role behavior)之組織行為分類架構,. al. n. iv n C 前者係指組織中要求或期望成員之行為,即傳統績效理論中的工作表現(job hengchi U. performance) ;後者則為組織成員超越組織實質規範,而額外為組織付出之行為, 亦即 Smith 等人於 1983 年所定義之組織公民行為(李新民、陳密桃,2007; Chattopadhyay, 1999)。 再者,從社會與人際互動觀點來看,Peter Blau 於其書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中提出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而此種社會交換並非明確指 出何種交換內容,而是認為人類基於收受別人恩惠的回報(pay back)心理,產 生具利他人的自發行為(Organ et al., 2006) 。而後,Smith 與 Organ 於 1983 年提 出組織公民行為之概念,與組織中正式獎勵制度下不同的地方在於組織公民行為 並非屬於該成員於組織中的正式角色,故其所從事之行為屬自發性,並能有效提 22.

(23) 高組織之效能(Smith et al., 1983)。 而我國最早研究組織公民行為之論文為林淑姬於 1992 年所撰之 「薪酬公帄、 程式公正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博士論文,其探究之組織公民 行為在於未包含組織成員的基本工作要求中,然整體而言對組織目標具有正向貢 獻或可以避免負面影響的各種行為;此外,國內鄭伯壎(1991)最早發表與組織 公民行為相關之期刊,主要探討組 織 價 值 觀 與 組 織 承 諾 、 組 織 公 民 行 為 、 工作績效之關係。 綜上所述,國內外研究組織公民行為皆有所獲,然在不同文化背景、研究對 象等因素影響下,組織公民行為之內涵與意義展現與其原本研究之差異性與多元. 治 政 性,而後影響我國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開展吳政達等人研究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契 大 立 機。 ‧ 國. 學. 貳、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理論基礎. ‧. 一、組織公民行為理論基礎. sit. y. Nat. 組織公民行為之理論基礎源自許多理論,如 Bateman 與 Organ(1983)定義. n. al. er. io. 組織公民行為時,論及其概念源於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與正. i Un. v. 向情感(positive affective);Robinson 與 Morrison(1995)提出其與心理契約. Ch. engchi. (psychological contract)有關;Van Dyne、Graham 與 Dienesch(1994)則以協 同 關 係 ( covenantal relationship ) 觀 點 解 釋 組 織 公 民 行 為 , 而 組 織 公 帄 (organizational justice)亦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理論相關,茲概述如下(許道然, 2002a;鄭燿男,2004,蘇紅;2007;Blau, 1964): 1.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Blau 將人類交換行為主要分為經濟交換(economic exchange)與社會交換 (social exchange) 。前者建立在明確交換物與契約協議上;後者則係較具不確定 性之自願性交換,建立在雙方之信任基礎,認為成員在組織中受到協助或有益行 為,成員會基於社會交換而投入對組織之情感、任務,進而表現出對組織之順從. 23.

(24) 與貢獻(蘇紅,2007;Blau, 1964;Organ et al., 2006)。 2.心理契約(psychological contract)觀點 Moorhead & Griffin (1998: p.88)指出心理契約為成員與組織相互提供對彼此 的誘因與期望,並達成之對組織貢獻的互動與回報特性之行為。而 Robinson & Morrison(1995)之研究認為,成員展現組織公民行為係建立在其與組織之互惠 性上,亦即心理契約與組織公民行為呈正向關係,若主管不履行其義務時,成員 之組織公民行為則可能下降(許道然,2002a;Robinson & Morrison,1995)。 3.協同關係(covenantal relationship)觀點 協同關係係指組織主管與成員的一種互動,基於雙方具有開放性承諾、相互. 治 政 信任與共用價值觀等特性所建立之交換關係(引自許道然 大 ,2002a)。從 Van Dyne、 立 Graham 與 Dienesch (1994)研究可知,協同關係不相當於社會交換之概念,其原 ‧ 國. 學. 因在於前者具有規範性—情感性之基礎,此外,成員亦體認到其與組織具有「相. sit. y. Nat. 組織之忠誠,進而表現組織公民行為(許道然,2002b)。. ‧. 互投資」(mutual investment),使組織與成員之價值觀一致時,成員亦會展現對. io. er. 4.組織公帄(organizational justice)觀點. 組織公帄受 Adams(1963)之公帄理論影響,認為成員受組織公帄對待,則. al. n. iv n C 對組織與主管呈正向態度。而 Niehoff h e n與gMoorman(1993)綜合其他研究指出組 chi U 織公帄主要可分為程式公帄(procedural justice)、分配公帄(distributive justice) 及互動公帄(interactional justice)。而 Moorman(1991)與林淑姬(1994)研究 皆指出組織公帄與組織公民行為具有正向相關。惟在其構面上,分配公帄與程式 公帄對於組織公民行為較具相關(鄭燿男,2004)。 二、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理論基礎 近年來,組織公民行為在教育領域上逐漸備受重視,進而影響組織朝向正面 發展(Oplatka, 2009; Jimmieson et al., 2010) ,而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理論基礎以閆 華飛(2009)綜合其他學者研究與教師職業特性如下:. 24.

(25) 1.心理契約(psychological contract)理論 心理契約為美國管理心理學家 Schein 於 1965 年所提出,其意涵在於個體與 組織間各有所奉獻與獲取之配合關係,特性在於責任與義務之承諾,而成員之期 望與契約亦呈現正相關,並促使成員從事組織公民行為。故教師角色對於其奉獻 亦具有相等之回報性,當組織履行心理契約時,亦促使教師從事組織公民行為。 2.角色定義幅度理論(role definition) Morrison 於 1994 年提出角色定義幅度,認為成員對於其與其他成員間擁有 相同工作內容,但對於工作之定義卻不盡相同,亦即角色定義幅度必頇建立在兩 個基本前提上,分別為角色內(in-role)行為和角色外(extra-role)行為。此外,. 治 政 個體對於其於組織中角色之定義與組織公民行為呈現正相關,在教師方面,其對 大 立 於教師角色定義幅度之差異而從事組織公民行為亦有所不同。 ‧ 國. 學. 3.綜合理論. ‧.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理論基礎係建立在組織公民行為理論之上,故教師組織. sit. y. Nat. 公民行為理論所呈現之理論受多元因素影響,其中鄭耀男(2004)研究中小學教. io. er. 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綜合模式,認為其影響因素在於社會交換關係(工作支持、情 感交換) 、組織公帄(獎勵公帄、程式公帄) 、個人與組織匹配(價值匹配、工作. al. n. iv n C 匹配)、工作滿意度等,故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理論基礎更具實證性。 hengchi U 參、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定義 一、組織公民行為之定義. 學者對於此種自發性且不求回報之行為,直至 1980 年代早期始有 Organ 及 其與同事之研究,並以「組織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該詞 彙加以描述(LePine et al., 2002) ,然而,對於組織公民行為之定義,各方學者予 以不同見解,諸如組織自發性行為(organizational spontaneity) (George & Jones, 1997)、親組織行為(prosoci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George & Bettenhausen, 1990) 、角色外行為(extrarole behavior) (Van Dyne, Cummings, & McLean Parks,. 25.

(26) 1995)等,故即便組織公民行為理論長久發展以來,仍無法予以其統一性之定義 (LePine et al., 2002; Shweta & Jha, 2009)。 早期工業組織心理學研究中(e.g., Barnard, 1938; Katz & Kahn, 1966),組織 公民行為被定義為自願性的員工行為表現,且視情況自由實施、不被組織承認或 正式獎勵之行為,然卻能提升組織之效能(Organ, 1988; Dalal, 2005) 。而至 1988 年,Organ 又提出組織公民行為之定義,組織公民行為係指組織成員於組織中之 自發性行為,不求組織回報與獎賞,而能致力於提升組織績效與服務奉獻,亦為 超越組織成員該角色標準之外的行為(Organ, 1988)。而最有影響力之組織公民 行為定義亦為 Organ 所提出,並指出組織公民行為之內涵有其主要特徵:該行為. 治 政 係成員自願表現、角色外行為、非正式獎懲體系、提升組織正面效能。Smith 等 大 立 人(1983)將 Katz 於 1964 年所定義之使組織產生績效的第三種組織行為稱為組 ‧ 國. 學. 織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Brief 與 Motowidlo(1986)則. ‧. 將組織公民行為用於社會心理學領域,並另定義「適於社會性的組織行為」. io. er. 之行為(引自林詵穎,2005)。. sit. y. Nat. (prosocial organization behaviors),係指成員會預期從事有利於其他成員與組織. 而 Organ 所定義之組織公民行為,具有其延續性之修正。1997 年以前,Organ. al. n. iv n C 原先指出組織公民行為與關係績效(contextual U h e n g c h iperformance)卻不盡相同,其原 因在於組織公民行為具有自由實施的(discretionary)與不求回報的(nonrewarded) 特性;直至 1997 年後,Organ 對其原先之組織公民行為定義進行修正,認為組 織公民行為類似於 Borman 和 Motowidlo(1993; 1997)所提出的關係績效,即―to the maintenance and enhancement of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ntext that supports task performance‖(Organ, 1997, p. 91)係指成員有助完成任務績效的組 織社會心理環境並提供支援之行為(張永軍、廖建橋、趙君,2010)。 在組織公民行為的相關概念方面,與組織公民行為較為相近的詞彙稱為關係 績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即 Campbell 於 1990 年所提工作績效之一部份, 其又可分為任務績效(task performance)與關係績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 26.

(27) 前者係即組織中所重視成員對組織從事與貢獻的組織績效。此外,任務績效較為 重視個人的知識(knowledge) 、技能(skills)與能力(abilities)之展現(即 KSAs) (Organ, Podsakoff, & MacKenzie, 2006);而後者卻是成員於組織中考量任務績 效以外的社會性(social)與心理性(psychological)的關係情境(Van Scotter & Motowidlo, 1996;Motowidlo, 2000) ,即重視人際互動(interpersonal facilitation) 或工作奉獻(job dedication),此種組織公民行為的展現,如有效運用時間與遵 孚組織規範等(Organ et al., 2006)。 除此之外,我國研究組織公民行為最早為林淑姬(1993)之學位論文,其定 義組織公民行為未包含於組織成員角色內之工作要求,然整體而言對組織目標具. 治 政 有正面或負面影響之行為。此外,鄭伯壎則於 1994 大年採用 Organ(1988)之定 立 義,認為組織公民行為係指組織未明確規範與規定,而成員之作為有助組織運作 ‧ 國. 學. 之行為。故組織公民行為之主要意義可分為以下主要兩個概念(李新民、陳密桃,. ‧. 2007):. sit. y. Nat. 1.超越工作規範之角色外行為. io. er. 組織成員在組織中不會因為為達到組織公民行為,而遭受組織之懲罰,事 實上,此種角色外行為之內涵係超越組織規範外之自發性行為(Bateman & Organ,. n. al. C h 1999)。 U n i 1983;Organ, 1988;Chattopadhyay, engchi. v. 2.對組織有利之利他行為 組織公民行為乃係成員為促進組織利益之正向表現(Brief & Motowidlo, 1986;Graham, 1991;許道然,2002a) 綜上所述,組織公民行為主要可歸納為組織成員不受組織正式規範與規章, 自願從事利組織之自發行為。主要學者對組織公民行為之定義摘要如表 2-1: 表 2-1 主要組織公民行為定義摘要 學者. 年代. 定義. Smith et al.. 1983. 成員自發從事工作角色外行為,並對組織產生貢獻, (續下頁) 27.

(28) 學者. 年代. 定義 例如與其他成員合作、保護組織系統、自我精進以提 升工作能力等。. Brief& Motowidlo. 1986. 「社會性的組織行為」係指組織成員表現出有利於他 人或組織之角色內或角色外行為。前者係指明確組織 規範之績效責任;後者則係成員自發、組織未規範之 行為。. Organ. 1988. 非屬組織中正式獎酬系統之自願行為,且能提升組織 效能。. Organ. 1990. 認為組織公民行為係屬非正式之正面工作表現,亦為 組織所迫切需要之行為。. William & Anderson. 1991. 組織公民行為可分為朝向組織之組織公民行為 (OCBO)與朝向個人之組織公民行為(OCBI) 。前者 係指為組織利益努力所表現之行為;後者則係成員願 意協助與關心其他成員,並間接使組織獲益之行為。. Podsakoff,. 1993. ‧ 國. 修正先前組織公民行為之定義,認為其具有關係績效 之特性,亦即具角色外之績效行為。 「服務導向之組織公民行為」係指該組織中並無明確 的正式獎酬系統,然組織成員仍從事有利於組織運作 之 自 發 行 為 , 包 括 忠 誠 式 ( loyalty )、 參 與 式 (participation)、服務傳送式(service delivery)。. y. sit. n. al. er. 2001. ‧. 1997. io. Bettencourt, Gwinner, & Meuter. 無涉,且該行為並非由刻意訓練而產生。. Nat. Organ. 立 組織公民行為並非展現在組織規範中與正式獎酬系統 學. MacKenzie,& Hui. 政 治 大. Ch. engchi. i Un. v. 資料來源:引自湯家偉(2010)。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因素跨層次模式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二、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定義 在教育情境中,依據表 2-2 可知,教師的行為係直接影響教師同儕、學校與 學生(Bogler, & Somech, 2004)。而教師的行為過去曾被廣泛定義,Jimmieson 等人(2010)則歸納為如教學風格、教師表達能力(teacher expressiveness)、熱 忱或類組織公民等行為。其中,在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定義方面,儘管早在 Organ 於 1988 年研究組織公民行為之概念,在教育情境中之組織公民行為建構這幾年 才較為受到關注 DiPaola 與 Neves(2009)。DiPaola 與 Hoy(2005)認為教師組. 28.

(29) 織公民行為即教師從事其份內工作外,所表現的一種超越角色的自願性協助學生 與教師同儕之行為。Belogolovsky 和 Somech(2010)則提出泛指所有協助教師 同儕、學校領導者、學生等行為,其中包括減輕教師同儕工作負荷、額外付出協 助不同學業成尌學生、提出改善教育之建議等。 再者,Belogolovsky 與 Somech(2010)以不同角度定義教師組織公民行為, 認為校長與教師所定義的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較家長定義的偏向學校組織之角色 內行為;而家長定義的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則較為朝向學生的角色內行為。DiPaola、 Tarter 和 Hoy(2005)提出了學校組織公民行為(school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SOCB)的概念,即教師在從事本職工作時所表現的一種超越角色的自. et al., 2004;Bogler, & Somech, 2004)。. 學. ‧ 國. 治 政 願幫助學生或教師同儕的行為。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對象亦可擴展至其教師同儕、 大 立 校長與學生之所有自願與協助行為,提供創新的建議,以改進學校效能(DiPaola ‧. 由此,教師之組織公民行為透過協助其他教師同儕、參與校園活動、委員會. sit. y. Nat. 服務等(Burns & Carpenter, 2008)。該行為包括協助其他教師同儕、回饋組織利. io. er. 益、互相合作以達成組織任務(DiPaola &Neves, 2009) 。其不僅影響組織中社會 與心理環境層面,亦即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皆與學校組織相關,諸如:教師協助不. al. n. iv n C 同學習成尌的學生,發揮教育專長,貢獻所學,自願協助學校委員會(school hengchi U committees) 、協助代課教師(substitute teacher)課程安排、協助請假教師同儕分 派其班級的學習任務、與其他教師同儕合作(Bogler& Somech, 2004) 。故教師組 織公民行為主要包括三個特徵,即自願行為(非屬正式規範之職責)、對於組織 有利的非屬普通發生之行為,以及具有組織公民行為多維構面之本質 (Belogolovsky & Somech, 2010)。 國內研究方面,郭維哲、方聰安(2006)則指出,除了教師能超越正式規定 之期望標準外,亦能以自發性表現出有利於學校、教師同儕與學生之美德行為,. 其中包括組織公益行為、人際利他行為及教學公益行為。黃柏勳(2003)則認為 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係指教師在非基本工作要求條件下,所表現出主動、積極、正 29.

(30) 面、盡職、利他行為,有助於學校校能之提升。質言之,受教師角色之影響,教 師從事組織公民行為有助學生、教師同儕與學校校能之提升,除表現何於教師角 色外之行為,進而自發性從事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亦增進教師對於學校之認同感 與歸屬感,以達學校正向發展(曹科岩、龍君偉,2007)。 表 2-2 主要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定義摘要 學者. 年代. 定義. Somech & Drach-Zahavy. 2000. 角色外行為. DiPaola & Neves. 2009. Lara. 2008. Cohen & Keren. 2008. 皆採用 Organ(1988)的定義或稍做修正: 利他行為、謙恭有禮、勤勉審慎、運動家精神與 公民道德. DiPaola&. 2001.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Tschannen-Moran. 2004. Bogler & Somech. 2004, 2005. Nat. y. sit. io. Nguni et al.. 2005 2006. n. al. er. DiPaola & Hoy. ‧. Feather & Rauter. i Un. v. Hall, Zinko, Perryman, & Ferris. 2009. Somech & Drach-zahavy. 2004. Somech & Ron. 2007. Oplatka. 2006. 原沿用 Organ(1988)定義,而後研究結果中排除 其角色外與無關獎懲。. Vigoda-Gadot, Beeri, Birman-Shemsh, & Somech. 2007. 依據行為對象分為行政主管、教師同儕與學生的 助人行為。. Oplatka. 2009. 具自發性且超過組織規範之要求。. Ch. engchi. 依據行為情境將教師組織公民分為對學校之教師 組織公民行為與對同儕之教師組織公民行為。. 資料來源:引自湯家偉(2010)。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前置因素跨層次模式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30.

(31) 綜上所述,雖然在教育情境中目前的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成果有限(DiPaola & Tschannen-Moran, 2001),然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在教育領域上之研究有逐漸增 多之趨勢,而在一般企業中之組織公民行為理論與假設能否推論於教育情境當中, 造成組織公民行為在教育情境上之研究亦產生影響,Organ(1988)即認為組織 公民行為在不同組織與情境相當不同,亦可說明在教育情境之組織公民行為與一 般非教育情境之組織公民行為之差異(Zeinabadi, 2010) 。湯家偉(2010)亦認為 是否能適用於教育情境仍有待商榷,其理由係在於教育情境與私人企業之追求標 的之不同,前者在於非營利之服務性組織;而後者以追求公司之最大利益為主, 故教育情境之工作與利益較無直接相關,故仍頇經由實證研究結果加以獲證。. 政 治 大 肆、教師組織行為之構面分類 立. ‧ 國. 學. 一、組織公民行為構面分類. 組織公民行為之構面自其發展以來,即有多種不同構面研究(Organ, 1983;. ‧. Smith et al., 1983; Organ, 1988; Van Scotter & Motowidlo, 1996; Coleman &. Nat. sit. y. Borman, 2000; Williams & Anderson, 1991; Podsakoff, 1994; Van Scotter &. n. al. er. io. Motowidlo, 1996; Podsakoff et al., 2000;張永軍、廖建橋、趙君,2010) ;Moon、. i Un. v. Van Dyne 與 Wrobel(2005)歸納 20 年(1983 年至 2003 年)的組織公民行為實. Ch. engchi. 證性研究(n=164)主要構面包括助人行為、順從、運動家精神與創新,其中發 現助人行為構面超過 50%之研究,而順從亦有超過 40%之探究。本研究焦點主 要放在常為研究者所探討組織公民行為之構面如表 2-3,茲析述如下: Bateman 與 Organ(1983)將組織公民行為視為單一構面;組織公民行為自 從提出以來,各研究者則結合與劃分不同之組織公民行為構面,LePine 等人(2002) 之 後 設 分 析 研 究 中 , 將 Organ 之 組 織 公 民 行 為 五 大 構 面 視 為 一 整 體 結 構 (equivalent indicators of OCB) ,其原因在於該五大構面具有顯著相關(   .67 ) , 且整體結構之組織公民行為較各構面與工作態度(如工作滿意度、承諾等)具實 證性。. 31.

(32) Williams 與 Anderson(1991)則提出雙維構面,其主要依據 Organ(1988) 之五個構面而來,即個人間組織公民行為(OCBI)(即 Organ 之利他主義與謙 恭有禮)與組織間組織公民行為(OCBO)(即 Organ 之勤勉審慎、運動家精神 與公民道德),即其分別為以其他成員為利益導向與組織為利益導向之意涵 (Podsakoff, Whiting , & Podsakoff, 2009),此外,提出組織公民行為雙維構面亦 不在少數(Smith et al., 1983; Van Scotter & Motowidlo, 1996; Coleman & Borman, 2000; Williams & Anderson, 1991),如 Smith 等人(1983)則提出雙維構面,即 利他主義(altruism)與一般性順從(generalized compliance),前者係指願意協 助其他成員之行為,如自願分擔與協助其他成員的工作等;後者則係代表組織的. 治 政 好成員(good work),自願遵孚組織規範,如孚時、不浪費時間等(LePine et al., 大 立 2002)。而 Van Scotter 與 Motowidlo(1996)的組織公民行為兩構面研究中,亦 ‧ 國. 學. 建立在 Organ 與 Van Dyne 等人(1994)及 Coleman 與 Borman(2000)的研究. sit. y. Nat. 之構面(LePine et al., 2002; Van Dyne et al., 1994)。. ‧. 上,進而發展出人際互動(interpersonal facilitation)與工作奉獻(job dedication). io. er. Coleman 與 Borman(2000)則運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多元尺度法與集群分 析歸納 27 種公民行為,發現有三種構面,即人際公民行為構面(interpersonal. al. n. iv n C citizenship performance dimension) h、組織公民行為構面 e n g c h i U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performance dimension)與工作—任務公民績效(job-task citizenship performance) , 其中,前兩者即 Williams 與 Anderson(1991)所提出的 OCBI 與 OCBO 兩大構 面(LePine et al., 2002 ; Shweta & Jha, 2009)。Podsakoff(1994)則提出三個構 面分別為幫助型行為、運動家精神、職業道德。 Organ 則於 1988 年 提出組織公民行 為之 五個構面,分別 為 利 他行為 (altruism)、謙恭有禮(courtesy)、勤勉審慎(conscientiousness)、運動家精 神(sportsmanship)與公民道德(civic virtue);其中,利他行為係指組織成員 願意花費時間協助其他成員完成組織任務;謙恭有禮則為組織成員在進行決策時, 會先徵詢組織領導者或其他成員之建議;而在勤勉審慎方面,則係成員在組織中 32.

(33) 能妥善規劃與達成組織任務之表現,並能做出額外之奉獻;此外,即便組織成員 在不理想之工作環境中,仍能盡忠職孚、堅孚崗位,即為運動家精神之展現;最 後,公民道德係指組織成員在組織中,能主動關心組織與其他成員,藉以改善組 織品質之行為(Shweta & Jha, 2009)。 在多維構面方面,Podsakoff 等人(2000)發現以往研究出 30 多種不同構面, 但其具有相同概念,故歸納出七個構面,包括組織服從(organizational compliance)、 助人行為(helping behavior)、運動家精神、公民道德(civic virtue)、組織忠 誠(organizational loyalty)、個人主動性(individual initiative)和自我發展(self development)。. 治 政 雖然愈來愈多的組織公民行為向度已持續發展當中 大 (e.g., Coleman & Borman, 立 2000; Organ, 1988; Podsakoff & MacKenzie, 1994),但 Organ 與 Paine(1999)仍 ‧ 國. 學. 認為最初的兩向度 OCB 模式是最穩定且為構成更複雜模式的基礎。除此之外,. ‧. 研究組織公民行為之構面大多有所重疊,如 Van Dyne 等人(1994)研究中,其. sit. y. Nat. 發展的社會參與(social participation)即與 Organ(1988)之五大構面中利他行. io. er. 為(altruism)、謙恭有禮(courtesy)有所重疊;忠誠度(loyalty)則與運動家 精神(sportsmanship)與公民道德(civic virtue)有所相似;順從(obedience). al. n. iv n C 則與 Organ 的勤勉審慎(conscientiousness)與公民道德(civic virtue)重疊,另 hengchi U 外,在功能參與(functional participation)構面,即類似 Coleman 和 Borman 的 工作–任務公民表現(job-task citizenship performance)(LePine et al., 2002)。 表 2-3 組織公民行為主要構面分類. 整. 學者. 組織公民行為構面. LePine et al., 2002. Organ(1988)提出五大構面具高度相關,可視為一. 體. 潛在結構 Smith et al., 1983. 二. 一 般 順 從 ( generalized compliance )、 利 他 行 為 (altruism). Williams & 朝向組織之組織公民行為(OCBO)與朝向個人之組 織公民行為(OCBI) Anderson, 1991 (續下頁). 33.

(34) 學者. Van Scotter & 人際促進、工作貢獻 Motowidlo, 1996 、 Coleman & 人際公民表現(interpersonal citizenship performance) 組 織 公 民 表 現 (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orman, 2000 performance )、 工 作 投 入 與 主 動 ( job/ task conscientiousness) Podsakoff, 1994. 幫助型行為、運動家精神、職業道德. Organ, 1988. 利他行為(altruism)、謙恭有禮(courtesy)、勤勉 審慎(conscientiousness) 、運動家精神(sportsmanship) 與公民道德(civic virtue). Organ et al., 2006. 助 人 行 為 ( helping behavior )、 運 動 家 精 神 (sportsmanship)、公民道德(civic virtue)、 組 織 順 從 ( organizational compliance )、 組 織 忠 誠 (organizational loyalty)、自我發展與個人主動(self. 五. 立 et. 學. al., 組織服從(organizational compliance)、助人行為 (helping behavior)、運動家精神、公民道德(civic virtue)、組織忠誠(organizational loyalty)、個人主 動 性 ( individual initiative ) 和 自 我 發 展 ( self development)。. ‧. Podsakoff 2000. development & individual initiative). io. sit. y. Nat. 多 維. ‧ 國. 六. 政 治 大. er. 三. 組織公民行為構面. 資料來源:修改自張永軍、廖建橋、趙君(2010)。國外組織公民行為與反生產. n. al. Ch. i Un. v. 行為關係研究評述。外國經濟與管理,32(5) ,31-39。. engchi. 此外,受不同文化與情境之影響,西方文化與華人文化之組織公民行為具有 其獨特社會與文化之情境差異性,故組織公民行為之內涵與構面易產生不同影響 與修正(Farh, Zhong, &Organ, 2004) ,故我國組織公民行為之構面研究亦建立在 西方研究之理論基礎上,進而建立符應我國情境之組織公民行為。其中,鄭伯壎 (1994)修定 Organ 於 1988 年所建構之組織公民行為構面,包括利他行為 (altruism)與勤勉審慎(conscientiousness)。林鉦棽(1996)則以社會交換理 論之觀點,研究組織公正、信任、組織公民行為,其組織公民行為構面則立基於 西方研究(e.g.,Organ & Konovsky, 1989; Smith et al., 1983; Williams & Anderson, 1991)建構人際利他、堅孚本分、組織公益之組織公民行為構面。此外,林淑姬 34.

(35) (1993)與林淑姬、樊景立、吳靜吉與司徒達賢(1995)則採用自行發展六個構 面之組織公民行為,包括認同組織、協助同事、不生事爭利、公私分明、敬業孚 法、自我充實,由此可知,國內受國外研究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亦逐漸發展出 各研究組織公民行為之系統性。 二、教師組織公民行為構面分類 組織公民行為最早在工商業領域發展,近年來,亦在教育相關領域有所斬獲 (Podsakoff et al., 1990;Farh, Earley, & Lin, 1997;Somech & Zahavy, 2000; Somech & Bogler, 2002;鄭燿男,2002;李新民,2003;DiPaola, Tarter, & Hoy, 2005; 吳政達,2005、2007)等皆有所探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重要內涵研究雖然大部. 治 政 分的學者認同組織公民行為的多維構面,然而 Somech 大 與 Ron(2007)表示其構 立 面之文獻綜覽仍缺乏共識故有多種組織公民行為構面之研究探討,茲依構面數研 ‧ 國. 學. 究分類如後。. ‧. 組織公民行為構面在教育上之應用具多種應用,DiPaola 與 Neves(2009). sit. y. Nat. 亦指出組織公民行為在學校中的影響,不以各構面解釋之原因在於除受組織公民. io. er. 行為不同情境影響(Organ, 1988) ,且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係為公立學校情境發生, 而不同於私人組織,學校教師對於其教師專業具有對利害關係人一定之承諾。再. al. n. iv n C 者,協助學校或個人之對象是模糊的,因為學校之願景即是協助學生達到良好發 hengchi U 展(DiPaola&Tschannen-Moran, 2001)。 在雙維構面方面,教育情境最常使用 Williams 與 Anderson 於 1991 年所提出 朝向組織之組織公民行為與朝向個人之組織公民行為。(Jimmieson et al., 2010) 提出朝向組織之組織公民行為(OCBO)可分為兩種,亦即公民道德與專業發展, 前者代表傳統的組織公民行為分類;後者則係組織公民行為之前攝(proactive), 為成員的增進其知識與能力之自願行為。Vigoda-Gadot 等人(2007)研究提出指 向個人的群體組織公民行為(group-level OCB toward individuals, GOCB-I)和指 向組織的群體組織公民行為(group-level OCB toward the organization, GOCB-O) 兩個維度。DiPaola 等人(2005)亦證實組織公民行為具有 OCBI 與 OCBO 兩個 35.

(36) 構面。此外,Jimmieson 等人(2010)學生導向與顧客導向的組織公民行為相似, 皆涵括了勤勉審慎與積極性(proactivity)之要素,Somech 與 Drach-Zahavy (2000) 指出學生導向行為諸如花費課後時間協助學生、充分備課等。 在三個構面方面,Oplatka(2009)綜合他人研究發現教育情境之組織公民 行為具有三個構面,亦即對學生、團隊與組織。Vigoda-Gadot(2007)亦發展群 體組織公民行為量表,指出群體組織公民行為有三個構面。分別為鼓勵教師幫助 某特定個體之一般傾向(GOCB-I) 、對組織運作之責任心和責任意識的集體傾向 超越正式工作職責(GOCB-O)與完成正式的工作職責的集體傾向(GINR)。 Somech 與 Drach-Zahavy(2000)亦提出相似概念,亦即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可分. 治 政 為朝向學生之組織公民行為(OCB toward the student) 大 、朝向團隊之組織公民行 立 為(OCB toward the team)以及朝向組織之組織公民行為(OCB toward the ‧ 國. 學. organization)。朝向學生之組織公民行為亦即教師之行為能直接與間接的改善教. ‧. 學品質;朝向團隊之組織公民行為則是教師行為能直接協助特定教師同儕;而教. sit. y. Nat. 師從事利組織的行為即是朝向組織之組織公民行為,如提出創新教學等。. io. er. 在四個構面方面,Rego(2003)的研究顯示,教師組織公民行為由主動參與、 實踐導向、責任意識、禮貌周到四個維度構成;此外,其研究亦發現,主動參與. al. n. iv n C 和文明禮貌對學生自信的增加有顯著影響。再者,許多在教育情境之研究指出不 hengchi U 同構面之組織公民行為 Meh 與 Nasurdin(2009) ,最常使用的則是 Organ 於 1988 年提出之五個構面,即利他行為、勤勉審慎、運動家精神、謙恭有禮與公民道德。 由此,鄭耀男(2003)的臺灣公立中小學組織公民行為的研究中,以助人行為、 尊重學校體制、工作自我要求、關懷學校效益與敬業行為。 綜合而言,大多數的學者在研究組織公民行為時,較為著重在研究其預測變 項與整體組織公民行為或 Organ 所提出五構面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然而,問題 在於每個研究者所使用之組織公民行為構面大不相同,對其理論之建構有很大的 影響(LePine et al., 2002) ,從主要後設分析文獻中(Organ & Ryan, 1995; Podsakoff, MacKenzie, & Bommer, 1996; Podsakoff et al., 2000; LePine et al., 2002; Podsakoff 36.

(37) et al., 2009) ,可發現其構面之間的關聯仍難以斷言組織公民行為之間的關係,並 進行系統性之比較,故在進行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構面分類時,則頇較為審慎, 故組織公民行為之構面發展,依其與研究對象、影響因素等不同可分為不同構面。 而 DiPaola 與 Tschannen-Moran (2001)和 DiPaola(2005)研究教師組織公民 行為亦為從整體構面探討,而非五個構面或兩個構面,亦即結合利組織與利個人 之構面研究。前者不將其拆成各構面,其原因在於多維構面的組織公民行為具有 潛在性成分,若應用在教育情境中,亦造成混淆之情形(Burns & Carpenter, 200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he unauthorized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could be expected to have a severe or catastrophic adverse effect on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s, organizational assets, or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to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ntrolled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in score of the scale of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nterchanging impact on mathematics learning achiev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in terms of different teaching pedagogies.. There is a

Salary reward and Bonus reward for working attitude is greatly impact by 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romise to reach its remarkable standard as significantly in the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is due to the discrepancy in the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mechanisms between bulk metallic glasses and

"Type of commercial activity" and "organizational imag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know "type of commercial

(1990), “Relationship Approach to Marketing in Service Context: The Marketing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terfac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 (1991),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