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IC³檢測桃園縣國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能力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IC³檢測桃園縣國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能力之研究"

Copied!
1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戴建耘 博士 3. 以 IC 檢測桃園縣國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能力之研究 A Study of Using IC3 to Detect Teachers' Ability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研 究 生 : 鄭 福 昌.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一 月.

(2) II.

(3) 摘要 當「資訊教育」已成為各國比拼下世代的關鍵時,教師實為資訊教育之樞紐,教師 的資訊科技運用能力顯得相當重要,因此,教師更應具備資訊網路與通訊科技教育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整合的教學能力。然而在探討國內 資訊素養有關的文獻時,發現以往的研究都偏重在態度與知覺的探討,缺乏實證研究與 全球標準差異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使用一種全球性資訊素養課程教學與檢測認證的計算 機綜合能力考核(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IC³),從三個科目 與十一項領域來檢測桃園縣國中小學教師的資訊素養能力並與國際及格標準作比較,展 開實證性之研究。並依影響計算機綜合能力考核成績之背景變項,運用集群分析將受測 人員分為四大集群,探討四大集群在計算機綜合能力考核各項成績指標的特性。在抽樣 桃園縣國中小教師 157 人的研究中發現: 1.教師以年輕教師,學歷以學士為主力。 2.教師之畢業系所以教育領域居多,多數無電腦相關證照。 3.多數教師使用電腦時數約略每天至少 1 小時以上,學習電腦課程相關修課之時數 偏低。 4.多數教師接觸電腦已有六年以上經歷,在電腦的使用上,以學校或工作地點為主。 5.整體而言,在 IC3 的成績表現上,已達到全球及格標準。 6.在 IC3 的十一個領域中,以「網路」正確率表現為最佳;而以「常用軟體功能」、 「電子試算表」的正確率表現為最差。 7.影響 IC3 成績表現上的相關背景變項以「性別」、「年齡」、「個人修習電腦相 關課程情形」、「主要使用電腦地點」等四項顯示有差異。 8.以女性為主、年齡在 39 歲以下、資訊課程修課情形在 12 學分或 216 小時以. 上者的集群,在 IC3 各項成績指標有較佳的表現。 9.以女性為主、年齡在 30 歲以上、資訊課程修課情形在 12 學分或 216 小時以 下者的分群,在 IC3 各項成績指標表現較其他集群弱。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供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規劃國民中小學教 育人員資訊素養能力研習、進修與檢測的參考。 關鍵詞:資訊素養、計算機綜合能力考核、資訊科技能力. I.

(4) Abstract When the "Information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key to making the next generation, teachers is the hub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Teachers ability to use IT is very important, Therefore, teachers ought to not only obtain the educational ability , but also to integrate ICT competence within educational instruction . However, in the quality of domestic information-related literature, found that previous studies are biased towards the attitude and perception of the lack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global standards of difference. 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 (IC3), which is a wored-wide validated platform , via the standard-based training and certification program for basic computing and internet knowledge and skills, was adopted as the basis for conducting this research. From the three subjects and 11 to detect areas of Taoyuan Count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capacity and quality of the inform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passing, the start of empirical research. IC3 affected by the results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use of cluster analysis will be measured by the staff is divided into four major clusters, the four major clusters in the IC3 of the indicators of achievement differences. A close examination has performed to look into the discrepancy of these samples in IC3 test. Taoyuan County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in the sample of 157 people in the study found: 1. In the middle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mainly young teachers, as the main force for the bachelor. 2. Teachers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mainl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most non-computer-related qualifications. 3.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at least one hour a day over the use of computers, learning computer courses have the number of hours the low side. 4.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have computer access more than six years experience in the use of computers, school or work place-based. 5. Overall, the performance in the IC3, has reached global standards passes. 6. IC3 in the 11 areas, "Using the Internet" correct rate for the best performance, and "Common Program Functions", " Spreadsheet Functions ", the correct rate for the worst performance. 7. IC3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elevant background variables "gender", "age" and "personal circumstances to attend computer-related courses", "where the main use of computers" show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ur. 8. Female-dominated, the age of 39 under the age of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urses in 12 credits or 216 hours over the cluster, the indicators of achievement in the IC3 a better performance. 9. Female-dominated, aged 30 and above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urses in 12 credits or 216 hours following the cluster, the IC3 indicators of achievement in performance than other clusters weak. 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to conduct further computing and internet literacy studies for teacher in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Key Word:information literacy、IC³ (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IT capacity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capacity). II.

(5) 目. 錄. 摘要 .............................................................................................................................................I 目. 錄 ...................................................................................................................................... III. 表目錄 ....................................................................................................................................... V 圖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五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資訊素養之意義 ................................................................................................6. 第二節. 資訊教育 ............................................................................................................8. 第三節. 台灣中小學資訊教育 ........................................................................................9. 第四節. 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之探討 ..........................................................................14. 第五節. 落實資訊教育由師資培育做起 ......................................................................28. 第六節. IC3 簡介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4.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4.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4. 第三節. 研究步驟 ..........................................................................................................36.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 ..............................................................................................40.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41. III.

(6) 第一節 受測人員基本資料分析 .....................................................................................41 第二節. IC3 檢測相關性之分析 ....................................................................................49. 第三節 受測人員在 IC3 三個科目成績與十一個領域正確率資料分析 ....................50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 IC3 成績是否有顯著差異? ................................................52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受測人員之集群分析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73. 第二節. 建議 ..................................................................................................................75. 參考文獻 ..................................................................................................................................78 中文部份 ..........................................................................................................................78 西文部分 ..........................................................................................................................82 附錄 A 教育部歷年推展資訊教育成效一覽表 ..................................................................83 附錄 B 國際認證 IC³計算機綜合能力標準 ........................................................................85 附錄 C. 大學校院學科標準分類新舊對照表 ......................................................................95. IV.

(7) 表目錄 表 2-1 表 2-2. 影響教師資訊素養相關研究彙整............................................................................15 ISTE 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 .....................................................................................18. 表 2-3 表 2-4 表 2-5 表 2-6. ISTE 的教師教育四個階段的科技能力概要 .........................................................19 台南市教師資訊基本素養短期指標........................................................................22 高雄市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能力指標----初級指標...............................................23 高雄市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能力指標----中級指標...............................................24. 表 2-7 表 2-8 表 2-9 表 3-1. 高雄市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能力指標----高級指標...............................................25 IC3 全球資訊素養能力課程標準三個科目與主要內涵..........................................33 IC3 全球資訊素養能力課程認證考核項目總分析表..............................................33 中學教教師背景資料表............................................................................................37. 表 3-2 表 3-3. 中學教師在 IC3 各項科目領域通過人數統計表.....................................................37 小學教教師背景資料表............................................................................................38. 表 3-4 表 4-1 表 4-2. 小學教師在 IC3 各項科目通過人數統計表.............................................................38 受測人員之教學年資統計表....................................................................................44 IC3 三個認證科目的相關摘要表..............................................................................49. 表 4-3 表 4-4 表 4-5 表 4-6. IC3 三個認證科目與十一個領域指標的相關摘要表..............................................49 受測人員在 IC3 三個科目通過表現.........................................................................50 IC3 的三個科目成績統計分析一覽表......................................................................50 IC3 的三個科目成績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事後比較一覽表..................................50. 表 4-7 表 4-8 表 4-9 表 4-10 表 4-11 表 4-12. IC3 的十一個領域成績統計分析一覽表..................................................................51 IC3 的十一個領域正確率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事後比較一覽表..........................51 性別變項對 IC3 的三個科目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2 性別變項對 IC3 的三個科目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摘要表...............52 性別變項對電腦基礎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3 性別變項對電腦基礎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摘要表..........................53. 表 4-13 表 4-14 表 4-15 表 4-16. 性別變項對網路應用與安全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3 年齡變項對 IC3 的三個科目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4 年齡變項對 IC3 的三個科目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摘要表...............54 年齡變項對常用應用軟體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5. 表 4-17 表 4-18 表 4-19 表 4-20 表 4-21. 學歷變項對 IC3 的三個科目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5 畢業系所變項對 IC3 的三個科目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6 畢業系所變項合併對 IC3 的三個科目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6 任教領域變項對 IC3 的三個科目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7 任教領域變項合併對 IC3 的三個科目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7. 表 4-22 表 4-23. 擔任職務變項對 IC3 的三個科目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7 教學年資變項對 IC3 的三個科目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8. V.

(8) 表 4-24 表 4-25 表 4-26 表 4-27. 學校類別變項對 IC3 的三個科目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8 學校規模變項對 IC3 的三個科目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9 服務地區變項對 IC3 的三個科目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9 電腦證照變項對 IC3 的三個科目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0. 表 4-28 表 4-29 表 4-30. 電腦時數變項對 IC3 的三個科目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0 電腦課程修課變項對 IC3 的三個科目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1 電腦課程修課變項對 IC3 的三個科目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摘要表. 表 4-31 表 4-32 表 4-33 表 4-34. .............................................................................................................................61 電腦課程修課變項對電腦基礎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1 接觸電腦時間變項對電腦基礎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2 使用電腦地點變項對電腦基礎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2 使用電腦地點變項對 IC3 的三個科目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摘要表. 表 4-35. .............................................................................................................................63 使用電腦地點變項對網路應用與安全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3. 表 4-36 表 4-37 表 4-38. 影響 IC3 成績之背景變項彙整一覽表(一) ............................................................65 影響 IC3 成績之背景變項彙整一覽表(二) ............................................................66 影響 IC3 成績之背景變項彙整一覽表(三) ............................................................66. 表 4-39 表 4-40 表 4-41 表 4-42. 各集群人數分布情形..............................................................................................68 四個集群背景特性人數分佈一覽表......................................................................70 四個集群背景特性人數百分比一覽表..................................................................70 四個集群在 IC3 各科目與領域平均表現...............................................................71. 表 4-43 區別分析摘要表......................................................................................................72 表 4-44 分類正確率一覽表..................................................................................................72 表 5-1 四個集群背景特性剖析表........................................................................................75. VI.

(9) 圖目錄 圖 2-1 圖 2-2. 中小學教師在職培訓資訊素養進修方式 1............................................................30 IC3 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認證考核發展模式 2.......................................................32. 圖 3-1 圖 3-2 圖 4-1 圖 4-2. 研究架構圖 3.............................................................................................................35 研究架構圖 4.............................................................................................................36 受測人員之性別分布統計圖 5.................................................................................41 受測人員之年齡分布統計圖 6.................................................................................41. 圖 4-3 圖 4-4 圖 4-5 圖 4-6. 受測人員之學歷分布統計圖 7.................................................................................42 受測人員之畢業系所分布統計圖 8.........................................................................42 受測人員之任教領域分布統計圖 9.........................................................................43 受測人員之現職分布統計圖 10...............................................................................43. 圖 4-7 圖 4-8. 受測人員之教學年資分布統計圖 11 .......................................................................44 受測人員之學校類別分布統計圖 12.......................................................................45. 圖 4-9 受測人員服務之學校規模分布統計圖 13...............................................................45 圖 4-10 受測人員服務之任職地區分布統計圖 14.............................................................46 圖 4-11 受測人員擁有電腦相關證照分布統計圖 15 .........................................................46 圖 4-12 圖 4-13 圖 4-14 圖 4-15. 受測人員每週使用電腦時數分布統計圖 16.........................................................47 受測人員電腦課程修課情形分布統計圖 17.........................................................47 受測人員接觸電腦時間分布統計圖 18.................................................................48 受測人員主要使用電腦地點分布統計圖 19.........................................................48. 圖 4-16. 階層式集群法之華德法做分群之樹狀圖 20.........................................................69. VII.

(10) 第一章 緒論 當「資訊教育」已成為各國比拼下世代的關鍵時,學校教師實為資訊教育之樞紐, 教師的資訊科技運用能力顯得相當重要,本研究以 IC³計算機綜合能力考核(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IC³)來檢測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能力為題,展開實證性之 研究。此章分為研究動機與背景、研究目的、待答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名詞釋義等 加以敘述。.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科技技術的迅速發展,一般的企業為了提高競爭能力,將其 組織朝向資訊化,更在徵才的過程當中,資訊能力被當成是基本且必備的條件之一,故 若捨棄資訊的設備及擁有不具資訊能力的人員的企業體,將會是競爭下的被淘汰者。 對照於企業界對於資訊設備及對資訊能力的重視,政府也積極的投入資訊設備運用 的規劃,希望藉由資訊的協助,將大部分的業務,經由電腦及網路的協助,提昇行政處 理的效率,減少民眾對於公務接洽,「曠日廢時、手續繁雜、成本耗費過多」的刻板印 象,朝向電子化政府的理想邁進。 教師雖非以資訊作為其生財的工具,但是教師的教學工作主要乃在傳遞知識,教師 所傳遞的知識要能符合時代的脈動,不被認為是脫離現代的社會現實,掌握社會的最新 訊息,以便對學生做最好的教學,需要使老師能夠對於資訊的來源有更多的瞭解,對於 獲得資訊的管道能夠充分的運用。 民國八十七年起政府為增加國內的消費,刺激國內的經濟景氣,由行政院提出擴 大內需方案,編列經費充實與改建學校內電腦設備與添購教學軟體。將學校原來電腦教 學受限於軟硬體設施缺乏的窘境,徹底的改善。在電腦教學的相關設備充實了以後,空 有精良不缺的設備,但是沒有具備基本素養的教師,無法充分的使用這些的設備,將使 這些設備空而無用,甚至造成閒置上的浪費。為了能夠使設備發揮最佳的功能,擁有資 訊運用能力的教師,能夠利用資訊設備作為教學的輔助,或是利用資訊直接的教學,將 是未來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的主要型態。微軟公司的總裁比爾蓋茲預言未來的學校的型 態,將會是一個沒有黑板、沒有書包的情況,一般的學生所帶的是一台台的筆記型電腦。 這樣的預言,將使得教學型態產生極大的改變。 教師是教育系統的核心,也是推展教育活動的主幹,世界先進國家之教育改革無不 把提升師資品質列為優先教育改革項目之ㄧ,當「資訊教育」已成為各國比拼下世代的 關鍵時,教師實為資訊教育之樞紐,教師的資訊科技運用能力顯得相當重要。為了解國 中小教師資訊素養能力表現,研究者以下分為三個面向來分析本研究動機與背景: 一、因應全球化 因應全球化的競爭 的競爭時代 的競爭 時代 資訊科技發達及知識經濟趨勢的二十一世紀,由於資訊與通信科技的高度發展,使 人類進入信息傳播全球化的時代,消除了距離的障礙,共同且有效地參與明日社會的塑 造。這種國際化的趨勢是世界性的潮流,資訊化的社會也已來臨。一個互動頻繁、緊密. 1.

(11) 相連的地球村亦正迅速地形成中。資訊社會所帶來的國際化趨勢,對我國的教育與學習 體系產生極大的挑戰。資訊化的社會中,培養國民具備資訊知識與應用能力,已成為各 國教育發展的重點,各國紛紛推動相關的資訊教育計畫,以為其國家邁向二十一世紀的 發展奠基。環顧世界各先進國家美、日、德、法、英等國莫不加速其資訊基礎建設;我 鄰近國家如新加坡的「公元 2000 資訊科技發展總藍圖」(Information Technique 2000, IT2000)、馬來西亞的「多元超級走廊」(Multimedia Super Corridor,MSC)等計畫, 再次顯示出各國重視資訊基礎建設與資訊通訊科技 ICT 教育課程(楊世緘,1997)。讓 下一代獲得生存的基本技能,維持國家的國際競爭力。 由於資訊科技的發展快速,資訊科技快速融入教育中,如何有效運用資訊科技、將 這一波資訊通訊科技所帶來的遽烈衝擊轉化為豐沛能量,用以厚植資訊國力,強化國家 競爭利基、以及提高全民福祉,便是台灣此刻面對數位經濟時代的關鍵議題。可見我國 的教育體系要在全球競爭的環境下繼續發展,必須有相當深入的考慮與研究,才可以找 到出路。 二、提昇教師資訊素養能力 全球化競爭的環境中,世界各國已將培養具備資訊知識與應用能力之國民,列為教 育發展的重點。在教育改革的聲浪中,經常強調教師專業表現是成功關鍵因素之一,資 訊素養充實教師專業內涵(顧小清,2005)。而二十一世紀充滿資訊的時代裡,具有資 訊素養者無疑是個自我導向的終身學習者,因此,提昇個體的資訊素養是促成資訊社 會,乃至邁向學習社會的先決條件(何青蓉,1999)。資訊科技的快速普及改變了傳統 的學習方式,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增加了一個新的媒介,也為傳統的課程注入新的動 力,學習不再只是同一間教室內師生的互動,教師可以運用資訊科技讓學習沒有界線, 並提供更多樣的師生互動關係,以提昇學習的意願,增進學習的效果(夏如春,2001)。 對於身為教育第一線的工作者—教師,更在教學與知識上產生極大的挑戰。現今的教師 身在這個資訊爆炸與快速變遷的時代裡,一方面要適應時代的大環境,一方面須擔負起 培育下一代的責任,因此,教師必須擁有基本資訊素養能力,以因應現今資訊化社會的 要求。 教育進步國家皆十分重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敗之關鍵因 素之一即為教師之資訊素養(何榮桂,2002)。根據何榮桂(1999)調查台北市國民小 學資訊教育之教材教法中發現,因教師本身資訊素養之差異,造成不同學校的學生所接 受之資訊課程內容以及教學程度皆有極大的不同。由此可知要真正落實資訊教育,教師 的資訊素養是關鍵。2001 年我國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其中除了人本情懷、民主素養、 鄉土與國際意識,統整能力與終身學習外,更包含了人文與科技的整合,主動探究、解 決問題、資訊與語言之運用。尤其是十大基本能力中的第八項「正確、安全和有效地利 用科技,蒐集、分析、研判、整合與運用資訊,提昇學習效率與生活品質」(教育部, 1998a)。 教育部於 2001 年 2 月起規劃「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作為相關單位推動中小 學資訊教育政策之依據。藍圖中宣示了「資訊隨手得,主動學習樂;合作創新意,知識 伴終生」之願景。在資訊融入教學的重點中,提到培養教師資訊融入教學能力。在教學. 2.

(12) 創新的重點中,鼓勵老師運用資訊科技與網路平台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為好探究、 具創意、既可獨立又可合作學習的學習者。總藍圖的推動方面,規劃以老師為起始點, 藉由老師帶動學生、學生影響家長,進而將學校轉變為社區中動態和創新的學習場所, 普及全民資訊與學習素養(教育部,2001)。 在面對講求教育資訊化的趨勢,資訊素養已然是現代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專業 能力,培養現代國民資訊基本素養必須從小紮根,以全面提升國民適應未來社會的能 力,因此教師更應具備資訊教育與科技教育整合的教學能力,如此才能培養具備資訊素 養的現代國民。教育資訊化就是要利用現代資訊技術的輔助來促進教育發展,提高學生 的資訊素養,培養具有較高資訊素養的新一代接班人,以適應世界資訊化發展的潮流和 我國資訊化建設的步伐。教師是教育資訊化的執行”終端”,教師的理念和能力是決定資 訊化成敗的最關鍵因素(苗逢春,2003)。教師首先應該掌握一定的資訊技術知識和技 能,才能夠勝任教育資訊化條件下的教育工作,才能夠培養具有較高資訊素養的學生, 教育資訊化進程關鍵在教師(鄭奇,2006)。 三、與國際接軌的 ICT 基本能力 社會轉型與資訊科技迅速的發展和擴充引發了全球性的教育改革,資訊通訊科技教 育不能停留在保存知識和應用技術的層面,而是走向善用資訊的資訊素養。培育將來能 在學習型社會中「掌握資訊的成功自學者」成為資訊通訊科技教育的首要任務,能夠獲 得和使用資訊更是每個世界公民的基本權利(WSIS,2003)。為此,各國紛紛將 ICT 教育 課程轉變為資訊素養的培育,以建構學生處理資訊的知識(Bereiter,2002)。聯合國於 2005 年推動科技善用者(Power Users of Technology)計畫,善用資訊通訊科技成為世界各國二 十一世紀的關鍵指標,對我國經濟發展及競爭力,具有重要地位。(張明文,2007) 將資訊教育納入正規教育體制是我國教育主管機關既定之政策,教育部推動九年一 貫課程即把資訊教育統整到各科教學來實施。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教師,其本身應具備基 本的資訊素養與應用資訊科技教育的基本能力,以培養具備資訊通訊科技應用能力的現 代國民。面對二十一世紀「教育資訊化」,資訊素養已然是現代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重 要專業知能。教育部在推動資訊教育基礎建設之後,除教育部公布『中小學教師資訊基 本素養指標』、『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短期指標』外,各縣市教育局也陸續公佈教 師資訊素養能力指標,然而各縣市之指標內容不盡相同,多有差異,此使得中小學教師 之資訊素養能力難以界定。和世界各國交流,藉以提升教育水準提升國家競爭力是我國 教育界的重要目標,然而在探討國內資訊素養有關的文獻時,國內從 1994 年至 2005 年 雖有一些專家學者對資訊素養做過研究介紹(戴建耘、鄭福昌、程曉銘、黃敦煌,2006), 惟較偏向態度和知覺且多以問卷方式為主,欠缺實際測驗成績的佐證與全球連結比較。 因此,本研究期望運用國際證照為實施平台,藉由在 IC3 的實證研究,從 IC3 各項資訊 能力指標的檢測來探討我國教師在全球資訊科技素養標準的情形。.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擬定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分析桃園縣國中小教師在 IC3 的整體成績表現。. 3.

(13) 二、分析不同背景因素的桃園縣國中小教師在 IC3 各項成績表現的差異性。 三、以在 IC3 成績表現有顯著差異的背景因素來分類,了解教師分群概況。. 第三節 待答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具體問題如下: 一、桃園縣國中小教師在 IC3 的整體成績如何? 二、不同背景因素的桃園縣國中小教師在 IC3 各項成績的表現是否有影響? 三、以在 IC3 成績有顯著差異的背景因素來分類,教師分群概況如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根據前述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受限於主客觀研究條件,以 IC3 來進行桃園縣國中 小教師資訊素養線上實測,並提出教育之發展策略。以下提出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檢測工具 全球資訊素養能力檢測工具眾多,本研究期望以與國際接軌的角度來評量 桃園縣國中小教師資訊素養能力的情形,配合聯合國「科技善用者」(Power Users of Technology)計畫,「全球數位素養委員會 GDLC」(Global Digital Literacy Council)和「全球認證測驗中心 Certiport」合作推出之國際權威認證 -IC3 計算機綜合能力考核(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 ,從 2002 年作初步的實際測試,已成為全球第一個、成功的「資訊與網路通訊科技」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標準 與認證考核(戴建耘,2005)。 全球企業界認可在創造考核制度、評量以及統計分析方面的領導者--The Donath Group(2002)表示:IC³效度測試的結果,反映了這個測驗可以準確並 可靠地評量個人在這個快速成長的數位世界中,對於高效率的生活跟工作的知 識、技能、能力所具備的程度。IC³認證考試的品質與效度已經受到如:NSSB 與 CompTIA 業界組織的認可。當它在發展試題時,會做有效樣本數(valid N) 、 機率值(p-value)、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及相關係數(r-value)的分析, 檢討那些試題是要刪除的。另外也做答對分數百分比與分配次數曲線圖分析, 以作為合格標準訂定的依據。故本研究以 IC3 為檢測工具。 (二)調查對象 本研究採用量化研究,其抽樣方法則依據黃光雄、簡茂發(1998)所稱的非 隨機抽樣之判斷或方便做為主要控制。所謂的判斷抽樣,以選取具代表性之樣 本點組成樣本,其最大的優點是省事簡便但研究的結果無法透過機率的理論推 論到研究樣本以外的群,不過,如果研究者的目的只在從事探索性的事前研 究,以為日後更精密的研究,則此種抽樣的方法,不失為一簡便權宜之法。基 於實際狀況的研究經費、資料取得以及人力和時間的限制,本研究以便利抽樣 的方式進行樣本的選取與初探性研究,以96年2月至3月參與桃園縣教師資訊研. 4.

(14) 習的桃園縣國中小教師為受測樣本。 二、研究限制 (一)桃園縣國中小教師人數眾多,本研究只選取 96 年 2 月至 3 月參加資訊研習的桃 園縣國中小教師為研究樣本,因此針對本研究結果與發現之推論有其限制。 (二)本研究以性別、年齡、學歷、畢業系所、任教領域、職務、教學年資、學校規模、 任職地區、電腦證照、每週使用電腦時數、電腦課程修課情形、已接觸電腦時間、 使用電腦地點等背景資料及 IC3 測驗成績來實證探討桃園縣國中小教師的資訊素養 能力差異,其他因素未在本研究範圍。 (三)電腦知識與軟體眾多,本研究採用 IC3 為檢測工具,由於工具的限制,對於其他 不同的電腦知識與軟體不納入本研究範圍。. 第五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之名詞,詮釋如下: 一、資訊素養能力 資訊素養所包括的範疇有傳統素養(traditional literacy)、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 電腦素養(computer literacy)及網路素養(network literacy)等四個方面(McClure,1994), 其內涵就是指一個人具有確認資訊、檢索及尋獲資訊、組織及整理資訊、使用及創造資 訊及評估的能力。由於傳統素養跟媒體素養屬於個人基本的能力(聽說讀寫、評估運用 分析等),跟電腦使用上比較沒有直接的關係,加上電腦素養不僅教導知識技巧,也含 括了讀、寫、研究和溝通能力(包含獲得、分析、詮釋、處理和儲存資訊的能力)已經 概括了傳統素養與媒體素養的範圍。 資訊素養分為一般性資訊素養(general information literacy)以及資訊技術素養 (l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二個層次。除了運用資訊的能力知識,更應探討個人 對於資訊技術方面的應用能力與知識,例如對資訊硬體設備的操作及其功能運作的瞭解 程度,及對資訊軟體工具的應用能力和熟悉程度等資訊技能(Lynch,1998)。 因此資訊素養以電腦素養和網路素養最重要,而且資訊素養的評量多以使用電腦和 網路的能力為主,也是資訊教育的著力重點,本研究綜合文獻及研究所需,將資訊素養 定義為具備資訊通訊科技(ICT)的基本知識與技能,能夠操作資訊軟硬體應用於工作 或日常生活中,並能有效及標準化加以測量的資訊通訊科技(ICT)能力,所稱資訊素 養能力即著重在評量使用電腦的基礎能力、電腦應用能力、與網路使用能力。 二、IC3 IC3 是一種全球共通性資訊素養(計算機應用基本能力) 教學課程與考核標準的平 台,由美國微軟辦公軟件全球測驗中心 Certiport Certiport 在 2001 年與全球資訊素養委 員會(Global Digital Literacy Council [GDLC])共同邀集各國資訊、教育、行業企業專業人 士,進行建立全球資訊素養能力標準與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認證的考核認證。IC3 認證 分 為 三 個 科 目 , 分 別 為 電 腦 基 礎 (Computing Fundamentals) 、 常 用 應 用 軟 體 (Key Applications)、網路應用與安全(Living Online),證明持有人具備基本資訊科技(ICT)知 識,及資訊應用能力。. 5.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素養之意義 素養(literacy)最普遍的定義是一種讀、寫、算的能力,是日常生活的一種基本 能力(倪惠玉,1995)。張一蕃(1997)認為素養是個人為了適應社會生活,而必須 與外界作有效的溝通與互動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盧怡秀(2001)將素養定義為一個 人為適應所生存的世代而需具備的能力,這些能力可分成數個層次:愈低層次的能可 經由非正式學習獲得,目的是為了養成個人基本的生活能力;愈高層次的能力則必須 包含各領域正式與非正式的學習累積而得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目的是為了成就個人 並能造福他人,而資訊素養是屬於高層次的能力之一。 資訊素養分為一般性資訊素養(general information literacy)以及資訊技術素養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二個層次。除了運用資訊的能力知識,更應探討個 人對於資訊技術方面的應用能力與知識,例如對資訊硬體設備的操作及其功能運作的 瞭解程度,及對資訊軟體工具的應用能力和熟悉程度等資訊技能(Lynch, 1998)。 資訊的儲存、流通與使用因為傳播科技的發展變得非常的快速,資訊充斥在現代 人的日常生活中,因此過去單純的讀、寫能力已不足以應付目前資訊爆炸的時代,資 訊素養成為現代公民必備的知識之一(黃雅君,2000)。 資訊素養是指具備瞭解資訊的價值,對所需要的資訊能使用適當的資訊工具,有 效的查詢、蒐集、組織、評估與利用(莊道明,1999)。 資訊素養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學會主席 Zurkowski 於 1974 年提 出,主要是指個人具有找出、評估與利用各種不同能力來源資訊的能力,其中應包含 五項能力:1.能知道哪些資訊是有幫助的、2.能知道哪裡可以獲取資訊、3.能知道如何 檢索資訊、4.能解釋評估及組織資訊、5.能利及傳播資訊(林美和,1996)。 資訊素養是許多使用資訊時互相關連的綜合能力表現,包括:瞭解資訊具有幫助 性、從何處獲得資訊、如何檢索資訊,及如何解釋、組織與綜合資訊(Charles Curran, 1990)。 資訊素養指:能體認資訊的價值與力量。能瞭解資訊之形式與種類的多樣性。能 瞭解資訊並非是知識,除非資訊已被分析、探討並整合到現存的知識中。除了檢索的 過程外,能有效率且具有批判性的檢索資訊(K.E.McHenry,1992)。 McClure(1994)認為資訊素養應涵蓋傳統素養(traditional literacy),即傳統的 圖書館素養、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電腦素養(computer literacy)和網路素養 (network literacy)四個層面的能力。 在網路化的資訊社會中,個人除了必須擁有語文數理能力之外,更必須要能對於 各種不同的傳播媒體有認知,因此資訊素養應該包含四個不同的層面: 1. 傳統素養. 6.

(16) 傳統圖書館利用教育的素養,亦即個人的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以及數理計算的能 力。包括認識圖書館環境、圖書館的類型與功能、圖書資料的類型與功能、圖書資料 的分類與排架、圖書館的目錄組織、讀書或研究報告的撰寫。 2. 媒體素養 指運用、解讀、評估、分析或是製作不同形式的傳播媒體及內容素材的能力。資 訊時代的媒體素養強調的是,能了解需配合器材及放映設備的使用的近代媒體特性與 新媒體的特性及操作方式,並能從各類媒體中有效地獲取各項資訊。 3. 電腦素養 電腦素養指操作電腦及各項資訊科技設備的經驗與使用能力,包括了解電腦的硬 體與軟體、資料的表示法、程式基本概念、基本資料處理、電腦的運用和中文資料處 理等。 4. 網路素養 網路素養是指具備運用網路搜尋資訊的能力、對於網路的資源價值及運作規範的 理解等網路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並能認同網路的功能、正確評估網路資訊的價值、具 備掌握網路資訊與使用網路溝通的正確態度,以提高個人生活品質與造福他人(盧怡 秀,2001)。 資訊素養是有效發現自己的資訊需要,尋找資訊以及使用資訊的能力。一般而言, 資訊素養描述一個人在資訊社會和外界做有意義溝通所需要的能力(吳美美,1996)。 劉秀娟(2002)則定義資訊素養為現今資訊社會的基礎能力,是經由經驗、教育與學 習慢慢累積而成,它並非與生俱來且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持續不斷地瞭解與訓練。 李京珍(2003)綜合多方文獻定義資訊素養是一種知覺、檢索、組織並利用資訊 的能力,包含傳統素養、媒體素養、電腦素養,以及網路素養,其中尤以電腦素養和 網路素養最為重要,不但能將電腦和網路應用於生活中,幫助蒐集檢索資料,並能將 資料分析處理,成為有用的資訊。並歸納出資訊素養的評量以電腦和網路的能力為主, 可由資訊認知、資訊應用、資訊搜尋、資訊處理與分析方面來評量,包含對電腦網路 概念及功能的理解、中英文輸入、智慧財產權、資料整理、透過網路或電子郵件與別 人分享討論、使用學習光碟、運用圖書館電腦查詢系統、利用搜尋引擎、分類索引找 資料、組織和存取資訊等。 綜合上述文獻,資訊素養包括傳統素養、媒體素養、電腦素養、以及網路素養, 是一種知道如何運用網路檢索、解釋,有效組織並應用資訊的能力。由於傳統素養跟 媒體素養屬於個人基本的能力(聽說讀寫、評估運用分析等),跟電腦使用上比較沒 有直接的關係,加上有學者認為電腦素養不僅教導知識技巧,也含括了讀、寫、研究 和溝通能力(包含獲得、分析、詮釋、處理和儲存資訊的能力)已經概括了傳統素養 與媒體素養的範圍。再者,有文獻也指出資訊素養以電腦素養和網路素養最重要,而 且資訊素養的評量多以使用電腦和網路的能力為主,也是資訊教育的著力重點。因此 資訊素養以電腦素養和網路素養最重要,而且資訊素養的評量多以使用電腦和網路的 能力為主,也是資訊教育的著力重點,因此本研究將資訊素養定義為具備資訊通訊科 技(ICT)的基本知識與技能,能夠操作資訊軟硬體應用於工作或日常生活中,並能. 7.

(17) 有效及標準化加以測量的資訊通訊科技(ICT)能力(張明文,2007),所稱資訊素 養能力即著重在評量電腦的基礎能力、電腦應用能力、與網路使用能力。. 第二節 資訊教育 資訊教育(information education)泛指與資訊有關之課程、教學、師資等教育相 關措施與活動(何榮桂,1998)。戴建耘(1994)則定義資訊教育為電腦相關的資訊 處理觀念、方法及設備等擴大內需方案等的教育,比起以電腦作為教學工具或傳授電 腦技術為主的電腦教育(computer education),範圍更加廣泛。也有學者是從應用的 功能面來定義資訊教育,曾瑞蓮(1993):「依據電腦運用於中小學教育工作內涵可 以發現,學校資訊教育包含兩方面,一為將電腦視為一獨立學科,教導其知能;一為 將電腦視為一種工具,輔助教師從事教學」。張益仁(2002)則認為資訊教育泛指集 中於電腦教室學習之電腦課,其形式包括學校安排每週固定節次、隔週固定排課、於 團體活動課固定組別授課或是集中於電腦教室進行容入教學之教學活動。 而且資訊化的科技時代已來臨,不僅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對於教育環境的衝擊, 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學者們認為資訊教育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或學習過程之影響。 1. 學習動機方面:由於資訊科技與即時互動的特性,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會引 發學生相當大的學習動機(Dwyer, Ringstaff, & Sandholz,1991)。大部分學生 的電腦態度相當正向、積極,對電腦有很大的樂趣,因此,實施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古淑美、朱延平,2000)。 2. 合作學習方面: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會引發學生同儕之間的交談、討論、學習、 以及分享經驗,使同儕之間的互動增加,促進同儕輔助學習與合作學習 (Dwyer et al.,1991 ; Liu, Macmillan, & Timmons,1998)。 3. 學習典範轉移: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會促使教師角色的轉變,由知識的提供者與 傳遞者轉為知識的引導者與促進者,教學活動的中心也由教師轉移到學生 (Dwyer et al.,1991 ; Liu et al.,1998)。 4. 自行建構知識:長時間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不僅會促使教學的轉變,對於 參與教師的信念也會產生改變。這個改變是指參與教師有比以往更多的傾向 與趨勢:將學習視為主動、有創造性、以及具社會性互動的過程,並認為知 識是必須由學生自己建構,不能原封不動地轉移給學生(Dwyer et al.,1991)。 資訊教育在教育改革中是推動的一項重點,扮有重要的角色。再者,推動資訊教 育,將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上,可以帶動並落實教育改革。學校師生能普遍應用電腦 於教學或學習,以提昇教學品質及學習成果,才是資訊教育基礎建設之終極目標(韓善 民,1998),也就是說,將電腦融入各學科教學是教育部推動資訊教學的最終目標(陳 立祥,1998)。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皆認為推展資訊教育的重要性。. 8.

(18) 第三節 台灣中小學資訊教育 一、台灣中小學資訊教育的發展過程 台灣中小學資訊教育發展,依階段的目標不同,筆者區分為民國七十一年至民國 七十六年的規劃試辦階段、民國七十八年至民國八十三年的資訊教育基礎建設階段、 民國八十三年至民國九十年的資訊教育普及階段以及民國九十年至今的提昇學習效率 階段,以下將就此四階段進行探討。 (一)民國七十一年至民國七十八年:規劃試辦階段 台灣資訊教育的開始,最早可追溯至民國七十一年,行政院成立「資訊課 程及設備標準委員會」並著手研擬資訊教育課程及設備標準。民國七十二年八 月,該委員會正式提出「各級學校資訊教育課程及設備暫行標準」,作為學校 推展資訊教育的依據(吳鐵雄,1988)。民國七十三年,教育部公布國民中學 課程標準,將資訊教材融入工藝和實用數學兩科之課程內容,並立即調訓國中 工藝科及數學科在職教師,進行短期密集訓練,以因應新課程標準之需要(何 榮桂,1998)。同年,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訂定「臺灣省國民中小學實施資訊教 育計畫」,惟仍屬於單一學校試辦階段,並未大規模辦理。民國七十五年,臺 灣省政府教育廳訂定「臺灣省國民中小學實施電腦教學計畫」,開始建立國民 中學資訊教育推行網,於每一縣、市選定一所中心學校,負責輔導各該縣、市 其他國中之資訊教育,並編輯國中「電腦入門」教材,供中心學校利用聯課活 動時間開授電腦課之實驗教材(何榮桂,1998)。在地方政府部份,民國七十 三年國科會協助台北市民生國小辦理「國小輔助教學電腦實驗」,是為台北市 小學資訊教育的開端。民國七十三年至七十五年間,台北市與高雄市則相繼針 對資訊教育,訂定了相關計畫並開始試辦;民國七十四年台北市教育局成立「台 北市各級學校資訊教育推動小組」(鄭麗雪,1993),並提出「台北市各級學 校資訊教育推動小組要點」及「臺北市各級學校推展資訊教育六年計畫」(吳 鐵雄,1988)。高雄市也自民國七十四年開始著手資訊教育規畫工作,逐年編 列預算補助各校籌設電腦教室(廖清森,1993)。民國七十五年,高雄市則進 一步訂定「高雄市資訊教育四年計畫」(何榮桂,1998),民國七十六年,台 北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開始選校進行電腦輔助教學(CAI)實驗。而在民國 七十七學年度,台北市教育局選定十六所國民小學,編列電腦設備預算,每校 補助八十萬元,分別成立電腦教室,購置二十五部電腦,開始實施電腦輔助教 學(鄭東瀛,1993;鄭麗雪,1993)。 (二)民國七十八年至民國八十六年:資訊教育基礎建設階段 民國七十八年開始,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公佈實施「台灣省國民中小學資訊 教學及應用推展計畫」,由教育部、教育廳及各縣、市政府各負擔三分之一經 費,購置國中電腦設置;至此資訊教育設備的普及性便逐漸從國中出發,惟當 年度國民小學因課程綱要中尚無電腦課程,故未予補助。不過,從民國七十九 年開始,教育部、省教育廳開始共同補助國中、小,每年補助一百七十所國中、. 9.

(19) 小實施校務行政電腦化,每校十萬元採購電腦配備。民國八十一年,教育部訂 定「國民中小學資訊教育課程範圍標準參考綱要草案」,並推動「電腦輔助教 學發展與推廣計畫」。該計畫並於八十二年正式推動,至此,電腦輔助教學正 式進入普及推廣階段。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二年為提昇電腦普及率則開始執行 「改善各級學校資訊教學計畫」(82年7月~86年6月)由國教司編列二億三千 萬元,補助中小學資訊教育設備。而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亦補助全國410 所國 小,每校十二萬元作為購置校務行政電腦化設備經費(黃韻寧,1993)。同年, 為解決資訊教育人才不足問題則執行「資訊人才推廣教育計畫」以增加資訊教 育的專業人員。 在課程部份,民國八十二年九月,教育部修改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正式將 「電腦」列入團體活動科之分組活動科學類課程,在三至六年級實施,各校依 師資、設備與環境等條件開設,民國八十五學年度起各校團體活動課可列入電 腦組。在地方政府部份,民國七十九學年度,高雄市編印「國小電腦教材參考 本」一、二輯,分贈全國各國民小學,為全國第一本針對國小學童學習電腦編 寫之教材(黃淑娟,1993)。民國八十年高雄市則開始實施為期三年的「高雄 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中程計畫」(廖清森,1993)。而台北市亦在民國八十二 年根據教育部所訂「國民中小學資訊教育課程範圍標準參考綱要草案」訂定「台 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課程綱要」。至民國八十三年底止,高雄市在75所國小 中,已有66 所國小具有電腦教室(廖清森,1993)。而台北市也在民國八十 三年於全市133所國小中的95所國小設立電腦教室。 上述二階段由於是為台灣資訊教育的初創時期,所衍生之施行問題與困境 相對較多;根據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於民國八十六年所做的分析調查顯示, 在民國八十六年之前資訊教育推動的問題與困境有以下幾點: 1.資訊人才培育質與量仍不足 (1)師資養成教育未將資訊課程規劃列為重點,使師範校院學生資訊 素養及資訊應用能力不足,以致後續需投入更多經費與時間培訓在 職教師。 (2)電腦教師認定標準尚未公布,供需是否平衡不易掌握。 (3)現階段培訓之在職教師〝資訊種子班〞以集訓方式開課、培訓時 間長且地點集中,各校面臨人力調整問題。 (4)大多數教師資訊素養不夠,不知如何使用多媒體軟體輔助教學, 亦無法運用網路獲取資源,推動資訊教育向下紮根之師資仍然不 足。 (5)特殊教育教師及偏遠地區教師受訓機會不足。 (6)資訊設備之採購、維護、管理、規劃皆需資訊專業人才,現階段 中、小學之資訊人員普遍缺乏,不利資訊業務推動。 2.教學資源缺乏、應用教學亦待推廣 (1)電腦輔助教學軟體、視聽媒體教材等教學資源之質與量皆不足。. 10.

(20) 各教學單位擁有之資源亦未整合,使資源無法共享。 (2)一般教師資訊素養不足,對新的教材教法無法接受或不知如何落 實於教學中。 (3)班級人數過多、課程設計未融入各科、學校課程進度太過緊湊等 因素,使資訊科技輔助教學之應用不易落實。 3.教學目標及課程實施方式有待調整 (1)各級學校資訊教學偏重電腦知識學習及電腦技能訓練,忽略了資訊 教育的重點目標應為應用電腦科技來運用資訊、幫助學習,使學生 對資訊化社會有良好的適應力與創造力。 (2)現階段課程設計將資訊(電腦)課視為單一課程,自國小至專科 僅做縱向連貫性之規劃,缺乏將資訊科技融入其他學科教材、教法 中之橫向設計。 4.行政支援與推動組織不足,且未予整合 (1)各級學校普遍反應推動資訊教育之人力及經費不足。 (2)各級學校行政主管人員對資訊教育重要性之認知仍不足。 (3)高中(職)以下學校缺乏專責單位與人員,負責推動資訊教育及 資訊相關業務。 (4)中央與地方缺乏對於整體建設學校資訊環境以及推動各級學校資 訊教育之長期規劃。 (5)缺乏整合資訊教育資源之機制,使各教育單位之資源不易共享, 且難達分工合作事半功倍之效。 5.資訊設備及網路環境建置不足、管理維護亦有困難 (1)國小80%以上學校沒有電腦教室設備。 (2)專科以下學校網路環境缺乏。 (3)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已有電腦設備及網路之國中、小、高中職面 臨更新、維護、管理、人力、經費、技術等問題。 (4)在相關電信法規限制下,有線電視與電信網路無法整合應用。 (5)一般教室及學科教室無電腦設備,設備規劃未能結合學科教學。 伴隨著對於這些問題的思考,台灣資訊教育於民國八十六年進入一重整與設備 普及的階段,而整合上述問題並予以改善的關鍵作為,便是「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 畫」。 (三)、民國八十六年至民國九十年:資訊教育普及階段 民國八十六年教育部整合了「改善各級學校資訊教學計畫」、「電腦輔助 教學軟體發展及推廣計畫」、「台灣學術網路(TANet)到中小學計畫」,彙 總為「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此一為期十年的整體計畫,正式宣告資訊教 育將進入全國性的普及階段,其四年短期目標如下: 1.每校至少有一間符合部頒標準設備之電腦教室。 2.100%高中職以上學校;80%國中小學,可連接台灣學術網路。. 11.

(21) 3.全國70%教師具有資訊素養與電腦應用技能。 4.充實與提升資訊教學軟體資源。 5.推動資訊應用教學,改善教學模式。 6.推動調整組織制度。 7.普及全民資訊素養。 同年,教育部推動「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NII)人才培育中程發展計 畫」(86年7月至90年6月)、「遠距教學中程發展計畫」(86年7月至90年6月) 及「社會教育資訊網路計畫」(86年7月至91年6月),這幾項計畫主要推廣範 圍雖非中小學,但可見當時政府推動資訊教育的全面性。 由於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的所規劃的短期目標大部份均提前完成,只有 全國各校硬體補助部份以及培育教師資訊素養部份尚未完成,故民國八十七年 十一月,教育部延續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追加六十四億七千二佰三十萬 元,實施「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方案」,其內容包括: 1.補助中小學資訊教學軟硬體設備:使所有國小均有電腦教室,並以上電腦課 時一人一機為目標。 2.補助中小學連線設備建置及偏遠地區學校通信費用:使所有學校均可專線連 接網際網路。 3.補助中小學在職教師資訊應用培訓費用:使所有中小學教師均有機會進行基 本資訊素養之培訓。 4.補助設置國中小及高中職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充實中小學學科網 路教材。 5.補助資訊推廣重點學校購置二部可移動式電腦費用,每縣市4所重點學校每 校10萬元。 6.推動台灣學術網路至中小學,補助各縣市教育網路中心、連線機房及網路中 心設備費、運作維護費及業務推廣費等。 7.補助無障礙電腦工作站供特殊學校使用。 8.補助九所師範學院購置電腦教學設備。至此,全國各國民中學平均每三十班 有一間電腦教室;各國民小學平均每四十班有一間電腦教室。 在地方政府部份,民國八十七年六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發布「臺北市資 訊教育白皮書」,自民國八十八年起分三年實施。計畫目標希望至民國九十年 時台北市的學校資訊環境為校校有網路,網網皆相通;教室有電腦,班班可連 線;資源同共享,資訊送到家。而高雄市亦在民國八十七年制定資訊教育白皮 書,並於民國八十八年分四年實施,且訂定「國民小學資訊教育課程參考指引」 。 在軟體建置與法規修正部份,民國八十七年,教育部開始重視教材資源建 置的重要性,於各縣市設置「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共三十九所,補 助硬體、軟體與數位化素材製作、蒐集等費用120萬元,希望透過教材資源中 心的設置,提供良好的教學素材給老師,落實資訊科技輔助教學的目標。 此外,民國八十七年教育部公布「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暫行綱. 12.

(22) 要」,將課程歸類為七項學習領域,並在「自然與科技」領域中,列入學生應 習得「應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此一項目。而「資訊教育」則列入六大實施議 題中,課程目標旨在培養學生資訊擷取、應用與分析、創造思考、問題解決、 溝通合作的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態度。在課程部份,則安排在三至七學年, 三到六學年為每學年20節,第七學年則有40節課。民國八十七年二月教育部國 教司召集學校、縣市教育局代表及專家學者等,籌備設置「資訊教育軟體與教 材資源中心」網站,並於民國八十七年八月正式上線。該網站內容包括資訊融 入教學之活動設計、教材開發、教學相關資源搜集與活動實施等,成為台灣第 一個官方成立的資訊融入教學主題網站(該網站於民國八十九年改名為學習加 油站)。民國八十八年教育部發布施行之「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修正條文第 十七條規定:國民中小學十二班以下者必要時得置資訊教師,十三班以上者在 教務處下設資訊組,負責管理、維護電腦教室與推展校內資訊教育之相關事 宜,此一條文的修正,將資訊教育的行政管理權責,進行一初步的畫分與授權。 (四)民國九十年至今:提昇學習效率階段 民國九十年教育部提出「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該計畫內容除強調資 訊基礎設備的建置外,亦開始就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部份進行規劃,其整體願景 定為:「資訊隨手得,主動樂學習;合作創新意,知識伴終生」。為實現上述 願景,達到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學習情境,該計畫以「網路與硬體基礎 建設」、「教材與軟體」、「學生、教師與學校」、「城鄉均衡發展與縮短數 位落差」、「社區與產業參與」以及「教育行政」等六個方向進行規畫。為達 成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基本目標,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與態度,訂定明確 的四年指標為: 1.師師用電腦,處處上網路。 2.教師均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學活動時間達20%。 3.教材全面上網,各學習領域均擁有豐富且具特色之教學資源。 4.學生均具備正確資訊學習態度、瞭解並尊重資訊倫理。 5.建立600所(20%)資訊種子學校,發展資訊教學特色。 6.全面建構學校無障礙網路學習環境,縮短數位落差。 7.各縣市教育行政工作均達資訊化、自動化、透明化(教育部,2001)。 此外,國科會於民國九十一年亦提出「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該計 畫內容包括七個分項:全民數位學習、縮減數位落差、行動學習載具與輔具─多 功能電子書包、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前瞻數位學習技術研發、數位學習之 學習與認知基礎研究以及政策引導與人才培育等。 在行政院於民國九十二年所制定的「挑戰二00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 中,已將上述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併入其中,成為數位台灣計畫(該計畫 第六項)中的一環,並針對建構數位化學習內容、縮短中小學城鄉數位落差及 建立終身學習網站平台等議題進行規劃。 在地方政府部份,除台北市與高雄市已制定資訊教育白皮書,明確訂定資. 13.

(23) 訊教育發展目標與時間表外,彰化縣與台南市亦分別於九十三年與九十四年制 定其資訊教育白皮書,其內容大部份是以「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以及行政 院在民國九十二年所修訂完成的「挑戰二00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所訂定 之。從民國七十一年至今,教育部所推展與資訊教育相關之計劃與實施成效, 參照附錄A 教育部歷年推展資訊教育成效一覽表。. 第四節 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之探討 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之探討 一、關於台灣教師資訊素養文獻回顧 中小學資訊融入教育能成功與否,教師的資訊素養程度佔了很重要的因素,因為 一個人如果一樣東西完全陌生的話,那應該不會有很大的動機再去接觸或學習。根據 天下雜誌在 2000 年九月二十五日至十月二十日,針對國中、小老師所做的「教師運用 資訊與網路能力」的問卷調查顯示,只有 19.9%的小學教師在課堂上使用電腦,國中 方面更是低到只有 15%左右,表示真正會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資訊融入的老師佔不到 2 成,其中教師本身資訊素養程度還是有相當大關聯。 影響一位教師資訊素養程度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年齡」、「教育程度」、「年資」、 「興趣」、「專業知識背景」、「擔任職務」、「教育政策」…等(參照表2-1),而 影響一間學校整體教師資訊素養程度的原因,可能就更不一樣了。在這一方面有很多很 可以探討的地方,尤其從背景原因分析,可以去了解一個學校在推動資訊融入教育方面 會有什麼樣的阻礙(施俊良,2004:b)。有關資訊素養的相關研究,研究結果多顯示 教師會因不同性別、年齡、學歷背景、職務、服務年資、相關設備多寡及先前相關課程 學習經驗有無、家中有電腦網路設備、每週使用電腦時數、所在學校規模和學校類型而 在資訊素養上有所差異;電腦素養與網路素養是資訊素養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有關電腦 素養與網路素養的相關研究,影響教師的電腦素養之因素為性別、年齡、服務年資、學 歷背景、是否擁有電腦設備、使用電腦頻率和時間長短、修過相關電腦課程或受過訓練、 是否定期閱讀相關雜誌及學校環境等因素相關;影響教師的網路素養之因素分為性別、 年齡、職務、服務年資、學歷背景、接受專業訓練次數與網路學習經驗、使用網路服務 供應商、上網地點、接觸網路時間、使用網路頻率與每週上網時數、是否擁有上網電腦 設備及學校環境包括學校規模、學校所在地等因素相關(黃嵩傑,2004)。本研究參考 學者探討教師資訊素養相關文獻,歸納其研究結果在影響資訊素養之因素,選擇以性 別、年齡、學歷、畢業系所、任教領域、職務、教學年資、學校規模、任職地區、電腦 證照、每週使用電腦時數、電腦課程修課情形、已接觸電腦時間、使用電腦地點等背景 資料及IC3測驗成績來實證探討不同背景因素的桃園縣國中小教師資訊素養能力差異, 期能提供教育機關規劃教師資訊素養能力研習進修、檢測的參考。. 14.

(24) 表 2-1. 影響教師資訊素養相關研究彙整. 研究者. 研究主題. 陳銘修(2005) 資訊素養. 研究結果 影響資訊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年齡 3.學歷 4.每週 使用電腦時數. 楊富全(2005) 資訊素養. 影響資訊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 服務年資 3.學歷 4. 職務 5.每週使用電腦時數 6.學校地區 7. 學校規模. 鄭秀玲(2005) 資訊素養. 影響資訊素養之因素為:1.年齡 2.學歷 3.服務年資 4.任 教科目 5 職務. 林育立(2005) 資訊素養. 影響資訊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年齡 3.學歷 4.資訊背 景 5 任教學校 6.服務年資 7.是否兼任行政 8. 工作上 是否有個人專屬電腦. 林宜賢(2004) 資訊素養. 影響資訊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年齡 3.年資 影響資訊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婚姻狀況 3.年齡 4.. 黃銘宗(2004) 資訊素養. 教學年資 5.學歷 6.教學職務 7.資訊研習時數 8.每週使 用電腦時數. 李航申(2004) 資訊素養. 影響資訊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年齡 3.學歷 4.服務 年資 5.學校規模. 白慧如(2004) 資訊素養. 影響資訊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年齡 3.學歷 4.服務 年資 5.職務 6. 學校規模 7.學校地區. 王宗誠(2003) 資訊素養. 影響資訊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年齡 3 服務年資. 孫國珊(2003) 資訊素養. 影響資訊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年齡 3.學歷 4.服務 年資 5.職務 6. 學校規模 7.學校地區. 蔡玲玲(2003) 資訊素養. 影響資訊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年齡 3. 學歷 4.服務 年資 5.任教年級. 胡夢君(2003). 教學科技設 備使用. 影響資訊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年齡 3.學歷 4.職務. 吳麗花(2002) 資訊素養. 影響資訊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年齡 3.服務年資 4. 職務. 劉杰明(2002) 網路素養. 影響網路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年齡 3.學歷 4.服務 年資 5.職務. 關淑尤(2002) 資訊素養 何文斌(2001) 網路素養 蘇怡安(2001) 網路素養. 影響資訊素養之因素為: 1.性別 2.年齡 3.年資 4.專業 教育背景(主修科目)5.教育程度 影響網路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年齡 3.服務年資 4. 學歷 影響網路素養因素為:1.網路使用經驗 2.年齡 3.教育 程度. 15.

(25) 續表2-1. 研究者. 研究主題. 黃曉婷(2000) 網路素養 蔡俊男(2000). 研究結果 影響網路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年齡 3.服務年資 4. 學歷 5.擔任職務 6.任教年級. 運 用 資 訊 設 影響運用資訊設備狀況之因素為:1.性別 2.學歷 3. 備 服務年資 4.學校規模. 黃雅君(2000) 資訊素養. 影響資訊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年齡 3.任教年資 4.相關設備. 顏嘉億(1999) 資訊素養. 影響資訊素養之因素:1.使用電腦之頻率 2.是否擁有 個人專屬電腦. 陳昱霖(1999) 圖書館素養. 影響圖書館素養之因素為:1.年齡 2.教學時是否有利 用圖書館 3.近三年期間參加相關進修活動. 何志中(1999) 網路素養. 影響網路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教育程度 4.教學年 資 5.接受專業訓練次數. 林涵妮(1999) 資訊素養. 影響資訊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年齡 3.先前有無參 加過相關研習 4 .服務年資 5.使用教學科技的經驗. 黃常明(1998) 陳素貞、邱士峰 (1998). 遠 距 教 學 之 發現:1.性別會影響電腦素養。 2.電腦素養與網路媒 電腦素養 體使用情形具正相關。 媒體素養. 影響媒體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任教科目 3.任教年 級 4.有無修習過相關課程及研習. 林文修(1995) 網路素養. 教師之網路素養需加強,有無參加研習課程會影響其 網路素養。. 廖遠光(1995) 電腦素養. 影響電腦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年齡 3.任教年級 4.教學年資 5.使用電腦的時間. 倪惠玉(1995) 科技素養 莊奇勳(1992) 電腦素養. 影響科技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年齡 3.服務年資 4.擔任職務 5.學歷 影響電腦素養之因素為:1.性別 2.年齡 3.服務地區.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美國教育科技 )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 ) 美國教育科技國際 教育科技國際協會 國際協會( 協會(ISTE) 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NETST) 在日益複雜的資訊社會中,學生和教師都應該有效地使用科技。透過學校教育過 程中科技的使用,可以培養具科技知能的學生,而教師即是此過程的關鍵人物。在教 學的歷程中,教師必須提供學生科技使用的環境與機會,以促使學生運用科技來進行 學習、溝通、以及發展知識的創作等。因此,在師資培育的過程中,提供未來教師科 技的經驗,使其具備教學科技的能力是必要的(賴錦緣,2001)。 美國自教育部至民間學術團體都積極推動資訊素養教育,其中美國科技教育國際 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是一個以教師科技教育 為主的非營利組織,其主要目的是協助中小學教師及行政人員應用科技,以促進學生. 16.

(26) 的學習(陳美靜,1999),ISTE 提出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National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NETST),即是提供師資培育計畫或機構培訓教師科技能力之 導引,已為美國國家師資認證協會(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in, NCATE)認定教師科技能力之依據。目前美國各州雖都訂定有自己的師資 認證標準,然而 NCATE 所認可的標準則為大部份的州所採認。 ISTE 所提出教師教育科技標準,總共歷經三次的發展。第一次於 1993 年提出, 內容含括了十三個能力指標;第二次於 1997 年提出,內容擴充為三大能力、十八個指 標;至 2000 年,ISTE 為使此標準具時效性,並與學生教育科技標準(National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NETST),的內容一致,乃將三大能力進一步發展為 六大能力,並擴充為二十三個指標(賴錦緣,2001)。(如表 2-2) 。為提供師資培 育計畫訓練教師具備科技標準能力之準則,ISTE 提出四個階段的科技能力指標概要 (Technology Performance Profile),此四個階段與一般師資培育之過程相呼應,據此 可漸次檢視教師的科技能力是否達到標準(如表 2-3 )(賴錦緣,2001)。. 17.

(27) 表 2-2. ISTE 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 六大能力. 內容. 一、科技的操作. 強調教師應清楚地瞭. 1.具備科技相關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概念的瞭解。. 解科技的操作及概念. 2.科技的認知與技能需持續成長、與時並進。. 及概念. 能力指標. 1.運用科技支援之策略,設計合適的學習機會,以滿足學生. 二、規劃學習環 境與經驗. 教師在科技的協助 下,能有效地設計學習 環境和經驗. 不同的需求。 2.應用當前教學科技的研究,設計學習環境和經驗。 3.確認、尋找科技資源,並評估其正確性和適當性。 4.計劃科技資源的管理。 5.計劃學生學習環境管理的策略。. 三、課程的教與 學. 教師能運用科技完成 使學生學習最佳化的 課程計畫. 1.促進學生科技能力提升的經驗。 2.利用科技支援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策略。 3.運用科技發展學生高層次的技能和創造力。 4.運用科技管理學生學習的活動。 1.運用科技上各種的評量策略,評估學生對學科內容的瞭 解。. 四、評估與評鑑. 教師能應用科技促進 各種有效的評量策略. 2.利用科技資源搜集、分析資料、以及解釋、傳達結果,以 改善教學實務,使學生的學習達到最佳化。 3.運用多元的評估方法,來決定學生運用科技進行學習、溝 通和生產的適切性。 1.利用科技資源於專業成長和終身學習。. 五、生產率和專 業實務. 教師能利用科技增進 其工作效率和專業實 務. 2.持續評估並反思專業的實務,以做成運用科技支援學生學 習的教學決定。 3.運用科技增進生產率。 4.使用科技與同儕、父母和社區進行溝通、合作,以豐富學 生的學習。 1.進行有關科技使用上的法律和倫理觀念的教學活動及示. 六、社會、倫理、 法律以及人 類方面的議 題. 教師必須瞭解與科技 使用相關的社會、倫 理、法律、以及人類方. 範。 2.運用科技資源,使不同背景、特性和能力的學生均得以發 揮潛能。. 面的議題,並應用於教. 3.確認並使用多樣化的科技資源。. 學實務上. 4.促進科技使用的安全與健康。 5.促使所有學生能公平使用科技。. 資料來源:“ISTE 的教師教育科技標準及其對師資培育資訊”,賴錦緣,2001,資訊與教育,85 期,45-54 頁。. 1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就知識及相關理論的最新發展,體育教師可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把新元素例如資訊素養、企 業家精神、人文素養,以及

● 使用多重準則(例如清晰度、準確度、有效性、是否及

探討:香港學生資訊素養 類別二:一般的資訊素養能力 識別和定義對資訊的需求.. VLE Platform – Discussion 討論列表 Discussion

小一至小三 1.對知識產權有基本的認識, 例如明白何謂版 權。 2.開始注意如何安全、 正確和健康地使用互聯 網。..

• 與資訊科技科、常識科、視藝科進行跨 科合作,提升學生資訊素養能力。圖書

Menou, M.著(2002)。《在國家資訊通訊技術政策中的資訊素養:遺漏的層 面,資訊文化》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 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推行全校參與方 式 推行全校參與方式 的校本資訊素養 課程 ,例如 ,例.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