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女性高中校長領導之性別權力關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女性高中校長領導之性別權力關係"

Copied!
27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董 秀 蘭 博士 女性高中校長領導之性別權力關係. 研究生:李 秀 鳳 撰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8 月.    .

(2)  .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壹、為什麼是性別議題?............................................ 1  貳、為什麼是女性高中校長?........................................ 3  叁、為什麼是後結構女性主義視角?..................................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壹、研究目的...................................................... 6  貳、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壹、研究參與者.................................................... 7  貳、資料蒐集方式.................................................. 8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主體形構........................................................ 10  壹、後結構主義................................................... 10  貳、後結構女性主義............................................... 12  叁、小結......................................................... 16  第二節 職場父權體制及性別權力關係 ..................................................... 18  壹、性別意識..................................................... 18  貳、性別意識型態................................................. 19  叁、校園性別權力關係............................................. 27  第三節 女性校長與領導 ................................................................. 32  壹、校長領導..................................................... 32  貳、女性校長與領導............................................... 34  叁、國內碩博士論文女性校長研究派典取徑之現況..................... 46 .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51  第一節 研究派典與取徑 ................................................................. 51  壹、研究派典..................................................... 51  貳、研究方法論................................................... 53  叁、研究方法..................................................... 54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 60  壹、研究場域..................................................... 60  貳、研究參與者................................................... 61  第三節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 ............................................................. 64  壹、資料蒐集..................................................... 64  貳、資料整理與分析............................................... 70  第四節 研究信實性 ..................................................................... 76  壹、多元資料檢核................................................. 76  貳、多方人員檢核................................................. 77  第五節 研究倫理 ....................................................................... 79  壹、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關係之考量................................. 79  I   .

(3)  . 貳、充分告知研究參與者研究目的與進行方式......................... 叁、敏感問題尊重研究參與者隱私................................... 肆、機密處理保管資料匿名,以保護研究參與者....................... 伍、研究過程與結果的互惠性........................................ 79  79  80  80 . 第四章 三位女性高中校長領導圖像 .................... 81  第一節 洪校長的領導圖像................................................................ 81  壹、洪校長的領導養成............................................. 81  貳、洪校長的領導理念............................................. 87  叁、洪校長的領導實踐............................................ 102  肆、小結........................................................ 113  第二節 白校長的領導圖像 .............................................................. 118  壹、白校長的領導養成............................................ 118  貳、白校長的領導理念............................................ 123  叁、白校長的領導實踐............................................ 135  肆、小結........................................................ 144  第三節 藍校長的領導圖像............................................................... 148  壹、藍校長的領導養成............................................ 148  貳、藍校長的領導理念............................................ 155  叄、藍校長的領導實踐............................................ 166  肆、小結........................................................ 177  第四節三位女性高中校長領導圖像總覽 ................................................... 181 . 第五章 女性高中校長領導的權力運作與脈絡 ........... 185  第一節 領導實踐的性別意識型態及性別權力關係........................................... 185  壹、女性高中校長領導論述實踐的主體及客體........................ 185  貳、女性高中校長領導論述實踐之性別意識型態與權力關係 .................... 194  叁、小結........................................................ 204  第二節女性高中校長領導的脈絡 ......................................................... 207  壹、學校文化的情境脈絡.......................................... 207  貳、高中職校長遴選制度的脈絡.................................... 210  叁、女性高中校長領導的社會脈絡.................................. 214  肆、小結........................................................ 217  第三節 領導文本與主體互動及社會文化實踐的關係 ....................................... 219  壹、語言運用在權力之社會關係中的重要性.......................... 219  貳、語言溝通與校園性別意識型態的論述秩序關係.................... 222  叁、女性高中校長領導論述在社會文化實踐的意義.................... 227  肆、小結........................................................ 230 .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233  第一節 結論 .......................................................................... 233  壹、研究發現的實徵意義.......................................... 233  貳、對女性校長領導研究文獻累積的意義............................ 240  第二節 建議 .......................................................................... 242  壹、對女性高中校長領導之建議.................................... 242  II   .

(4)  . 貳、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244 . 參考文獻 ........................................... 247  一、中文部分.......................................................................... 247  二、西文部分.......................................................................... 256  附錄1 邀請函 ......................................................................... 263  附錄2 研究參與者同意書 ............................................................... 265  附錄3 研究參與者訪談大綱 ............................................................. 267  附錄4 訪談稿檢核回饋函 ............................................................... 269 . III   .

(5)  . 圖表目次  表次 表 2-1 表 2-2 表 3-1 表 3-2 表 3-3 表 3-4 表 3-5 表 3-6 表 4-1 表 4-2 表 4-3 表 4-4. 各級教育女性教師及女性校(園)長百分比一覽表 ............... 34  一般領導特質及女性領導特質面向及內涵一覽表 ................... 38  研究參與者主持各場次會議時間表 ........................................... 65  研究參與者深度訪談時間表 ....................................................... 66  直接觀察研究參與者主持會議場次表 ....................................... 67  行政主管訪談時間表 ................................................................... 67  各研究參與者日常職場對話錄音時間表 ................................... 69  錄音對話謄錄符號及意義說明 ................................................... 71  洪校長領導特質與一般領導特質及女性領導特質對照表 ..... 115  白校長領導特質與女性領導特質及一般領導特質對照表 ..... 146  藍校長領導特質與女性領導特質及一般領導特質對照表 ..... 179  三位女性高中校長領導特質一覽表 ......................................... 182 . 圖次 圖 3-1 女性高中校長領導論述蒐集各類型資料之關係圖……………………………70 圖 3-2 本研究研究方法流程圖………………………………………………………………………………………75. IV   .

(6)  . 女性高中校長領導之性別權力關係 摘要 性別意識型態是一種霸權,通常不顯優勢,卻可以為社群中大多數人所認 同。居於承上啟下的高中教育階段,女性校長的領導圖像為何?其在領導實踐 過程中,是否潛藏著性別意識型態與性別權力關係?影響其領導實踐之學校脈 絡、制度脈絡與社會脈絡為何?以及其領導論述與主體互動及社會文化實踐的 關係為何?本研究以後結構女性主義為研究派典,運用個案研究之方法取徑, 針對三位公立高中的女性校長領導之性別權力關係進行研究與分析。主要研究 發現如下: 一、 女性高中校長領導形貌非單一類屬。 二、 大同小異的女性高中校長柔性領導形貌。 三、 擅長使用徵詢式語詞語句進行柔性溝通。 四、 走向校長領導之路的父權內化與翻轉。 五、 女性高中校長論述實踐建構領導實踐之主體性。 六、 學校、制度及社會文化影響女性校長領導實踐。 七、 文本論述、主體互動及社會文化實踐關係密切。 八、 累積女性校長領導研究之理論基礎、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 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一、 對女性校長領導 (一)持續強化女性高中校長專業知能。 (二)建構女性高中校長專業社群及支持網絡。 (三)強化校長遴選委員性別平等意識。 二、 對後續研究 (一)持續強化女性領導後結構女性主義理論。 (二)以「不同主/客體」解析女性高中校長領導。 【關鍵字】女性高中校長、性別權力關係、後結構女性主義. I   .

(7)  . The gender power relationship in the leadership of female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Abstract Lee, Hsiu-feng Gender ideology is not explicit but agreed by most of people in the society. The impact of gender ideology on the leadership of female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was not clear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actice of the leadership also need to be further elucidated. Based on feminist poststructralism, a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leadership between gender and power in three female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clude: (1) There is more than one type of leadership in the female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2) Leading in a tender way was observed similar in female principles. (3) Inquiries were frequently used in tender communication. (4) On the way to become a principal, the patriarchy was internalized and transformed. (5) The subjectivity of leadership practice established by discourse practice in the female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was found. (6) The school, the institutes and the society affected the leadership practice of female high senior principles. (7) A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text discourse, subjective interac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was found. (8) This study contributed to the theory base, research methods, and study results of the leadership in female principals. To improve the leadership, female principals were recommended to continuously intensify their professional capacity, establish their professional society and supporting network, and solidify the consciousness of gender equity. Furthermore, future studies regarding the leadership of female principals can strengthen the theory of feminist poststructuralism and take different subject/object roles in the analysis. 【Keywords】female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gnder power relationship、 feminist poststructralism II   .

(8)  . 謝. 誌. 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也是一個很難不隨著時代進步的世代。再次回 到校園進修學習就是有感於自己所學的不足,特別是報考當時才要實施普通高 中九五暫綱,該課綱歷經三年研修,卻在各方關切下波折不斷,最後教育部不 得不透過全國教育發展會議達成以暫綱形式先行發布實施,並即刻啟動理想綱 要之研修共識。問題是真的有理想課綱嗎?在各方為課綱研修角力的同時,身 為第一線的承辦業務主管,更是深刻體驗到課綱議題內所蘊含的意識型態與政 治權力關係是如何地讓人耐人尋味,也因此興起了再次回校進修的念頭。而在 入學口試時董秀蘭教授直指問題核心地提問更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然 你深知這其間涉及意識型態及政治權力關係,你在公部門服務,面對自己所負 責的業務如何可以忠於學術、敢於批判?」當時深知不可不負責任率性地大聲 說出「吾愛真理」,因此虔心地表示希望可以再次回到本系學習,找尋可以因 應的智慧。就這樣再次回到本系就讀,也暗自決定如果可以的話,希望未來可 以追隨董老師學習。 因為系所修業規範,應修課程須有跨領域課程的學習,也因為自己學習的 興趣,開始更廣泛地接觸多元文化的各項議題。同時也因為職務的調整,課綱 研修不再是自己督導的業務,失去了第一線近距離觀察體會的契機。但也因此 發現意識型態與權力關係真是無所不在,其中尤以性別議題的探究更是讓自己 經常掩卷驚嘆,再加上研究方法論的廣泛接觸與學習,同時隨著自己職務的晉 升,更讓自己面對女性領導角色的好奇,於是促成了本研究的誕生。 面對一個曾經被口試委員譽為做得好就是 XO 級的研究,害怕因為自己的不 足,讓一個原本可能是 XO 級的研究風味盡失。期間更因為自己是幸運抑或是 不幸兩度被長官直接指定擔任十二年國教政策推動與執行第一線工作。表面上 似乎讓自己稽延了九年的博士生涯學習找到了看似合理的藉口。但午夜夢迴, 尤其是過去兩年,正值十二年國教全面推動的高峰期加上政府組織改造後業務 分工及人員編制的不合理,雖能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除了睡眠時間外全都奉獻 給國家,但在學術上確實還有努力的空間。也因此更夠能夠體會本研究中洪校 長在初次擔任國中校長時,為了兼顧家庭、工作及進修,每日南北奔波 360 公 III   .

(9)  . 里,蠟燭兩頭燒,卻只能咬緊牙根挺下去的困境。 本論文之所以可以順利完成,除了感謝洪、白、藍三位女性高中校長的分 享與協助,董老師及系上所有授業教師的指導與督促,諸位口試教授的指正與 協助,特別是楊巧玲教授鉅細靡遺的字斟句酌,更是讓我在後續論文修正時, 事半功倍。鼎堯、易霖、美珍、怡慧、曉玲、淑華、竹音、玉琴等學長姊妹的 陪伴與支持,更要感謝我工作上的一群好長官及好夥伴,因為大家的幫忙讓我 在趕寫論文期間,各自勇敢地承擔與分攤了許多身為單位主管的我所必須承擔 的責任與工作,特別是志強、國樑及其寶貝女兒傅涵在資料蒐集上所給予的協 助,儷容老師及摯友湯尼的心靈支持與督促,在在都讓我在論文撰寫上如虎添 翼。至於家人更是我永遠的摯愛與支持,就讀博士班期間,經歷了父親臥病與 過世,謝謝媽媽、弟妹們的包容、承擔與協助,讓身為長女的我,可以無後顧 之憂的在工作與學業上衝刺。感謝一切的一切,因為有你們,讓我的人生更豐 富,謹以本論文獻與各位及在天上隨時守護著我們一家的親愛老爸。. 秀鳳 謹誌 2015 年 8 月 25 日. IV   .

(10)  . V   .

(11)  . 第一章. 緒論. 近一、二十年性別議題在國內備受重視,也累積了相當多的成果。2000 年 4 月屏東縣高樹國中葉永鋕同學的意外死亡,雖然造成兩性平等教育的反挫,但 也得以從「兩性」朝向「性別」發展(畢恆達,2000)。這樣的發展趨勢至少 呈現了一個事實,肯認性別多樣,不再侷限於兩性之二分、對立(楊巧玲,2007)。 校園是推動性別教育最重要的場域,高中教育為我的國教育體制中具承上啟下 的階段,身為這個階段的校長,應有何特殊的功能及角色,在性別議題上又具 有什麼樣的意義,而女性校長又有何不同?本節將就「為什麼是性別議題」? 「為什麼是高中女性校長」?以及「為什麼是後結構女性主義視角」?等面向 來說明引發本研究的問題意識。. 第一節. 問題意識. 壹、為什麼是性別議題? 一位經常分享網路奇聞軼事的朋友,曾經傳了幾則有趣的故事給我,其中 一則故事是:「警察局長正和一位民眾談話,此時跑來一個小孩,急忙地對著 警察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民眾問:『這孩子是你什麼人』, 警察局長回答說:『是我兒子』,請問這兩個吵架的人跟警察局長是什麼關 係?」據說,設計此一問題的人,試著詢問了一百個大人,只有兩個答對。乍 見這樣的問題,平凡如我者,當然也是從眾的那百分之九十八。再次回到校園 進修之後,初時乍然接觸關懷倫理學,讀到 Noddings(2002)所著 Educating Moral People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 一書中提到「加入女性並攪動既 有系統」的說法,尚為「攪動(stir)」一詞斟酌再三,當時僅能就其字面了解, 並不真確理解所謂「既有系統」所指為何?又為何需要攪動?自然也就無從體 會該系統內所隱藏的父權意識型態及性別權力不公的問題。但隨著「多元文化」 課程的引領,逐漸地接觸到性別議題後,再面對另一個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問 題:「一對父子發生車禍,父親死亡,兒子被送往醫院開刀急救,值班醫師看 到病患立即說:『我無法動手術,他是我兒子』,為什麼?」時,也就能輕易. 1   .

(12)  . 領會了。這些例子之所以困惑一般人,都是因為性別刻板印象,警察局長、醫 師如果不是一般刻板印象的男性,答案不就豁然開朗了嗎? 如今,雖然性別平等已分別在職場和教育現場取得法律上的正當地位,但 性別刻板印象及偏見依舊深植人心。2010 年 9 月中央研究院新選出的十八名新 科院士中四名女性院士之一,台大化學系教授王瑜,是台灣大學創校以來理學 院第一位女院長,亦曾是國科會自然處首任女處長。因為這些行政職務長期由 男性擔任,王瑜偶爾就會接到把她誤認為處長或院長秘書的電話,即使第一關 已由秘書轉接,仍有人把她誤認為第二次接電話的機要,等王瑜表示「我就是 (處長或院長)」,對方才連忙道歉。王瑜說,過去三十多年她從不覺得身為 女性的性別身分對工作有任何影響,直到擔任處長和院長職務,才深切體悟性 別刻板印象與偏見的真實存在(自由電子報,2010)。而 2014 年選出的十八位 新科院士中,則有五位女性創歷屆新高,數理組唯一女性,中研院分子與分子 科學研究所所長周美吟表示,雖然傳統認為女生適合唸文史、男生唸理工,但 近年傑出女科學家愈來愈多,只要一步一腳印,努力一定會被看見(中時電子 報,2014)。然而這是否意味著女性若要在數理這個陽剛為主的學術領域中出 人頭地,必須有更多的努力才可以被看見? 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在觀念上真實存在,伴隨而來的則是生活實踐上的差 別待遇;除了少數例外,女性從事專業白領工作,握有實權、擁有地位與承擔 責任仍只是近二十年間的事,以往女性在職場上多是擔任較為卑微的工作,支 持著男性做所謂「真正的(real)」的事(Holmes, 2005a)。正如 Holmes(2005a) 所言領導是一性別化的概念,且普遍屬於男性;雖然各國狀況略有不同,女性 工作者的增加確實是二十世紀後期一個明顯的趨勢,隨著女性進入職場比率的 提升,女性擔任主管的機會相對增加,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組織傾向僱用 女性擔任管理職,但即使女權意識較為先進的歐洲,女性的受僱率在 2008 年雖 已達 59.1%(European Commission, 2010),決策位置與權力角色卻依然穩固地掌 握在男性手中,即便是在女性較具優勢的公共行政部門亦是如此(Poggio, 2010)。同時,全球女議員近 20 年增加近一倍,但至 2014 年成長率似已停滯, 究其原因在於,實施已逾 120 個國家的「保障名額」制度的催生作用已臻頂點 (聯合晚報,2015),使得這樣為了確保一定比率的女性得以參與政治的制度 2   .

(13)  . 效果難以有效提升。 環顧各行各業,玻璃屋頂現象,顯然少有例外。我曾服務的某公部門,猶 記得 2000 年 3 月 8 日恰巧因業務需要,列席一級單位主管會報,會議開始主席 鄭重其事地向與會的女性單位主管賀節,諷刺的是現場 30 餘位一級單位主管, 僅有一位女性。這樣的現象,十餘年後的今天,組織改造、性別法令規範的逐 漸落實,而有了較為明顯的改善。女性進入職場的比率提升,女性擔任主管職 位的機會也相對增加(陳皎眉、陳彰儀、周育瑩、邱蜀娟、蘇倍儀,2005), 但她們的貢獻似乎仍是被低估及忽視的,此為本研究問題意識之一。. 貳、為什麼是女性高中校長? 關於校長這個角色,除了小學時,因為與校長的兒子同班,加上那位同學 成績極好,校長偶有機會出現在班上,因此對於校長稍有感覺。國、高中學階 段,對於校長的印象則僅留下在朝會頂著大太陽聽他冗長枯燥訓話的印象之 中,心中常有一股邪惡的念頭,真希望天外飛來一箭,可以剛好命中討厭的校 長,好儘快終結這一切。看著同學陸續因身體不適被送回教室或保健室,也曾 幻想自己突然昏倒,只是身體一向健壯,就是想裝也不像。到了大學當然沒有 校長訓話的問題,然對校長的印象大概就只剩下畢業證書上的三個字了。 國內自 1975 年呂木琳的碩士論文《國中校長領導方式與學校氣氛之關係》 開啟了校長領導研究之後,直至 1999 年始有侯怡楓以《一位國小女性校長領導 1. 實際之個案研究》進行女性校長領導之質性研究,迄今尚無專以高中 女性校長 進行研究者,而以同屬後期中等教育、比高中女性校長人數更少的高職女性校 長2為題者(總數 20 位占 12.9%),也只有 2 篇(2.86%)3,顯見以高中女性或 1. 高級中等教育法自 103 年 8 月 1 日起開始施行,該法業將高級中學及職業學校整合為高級中 等學校,其學校類型有四:普通型、技術型、綜合型及單科型。惟因該法實施前所有已設立之 高中職均得延用原校名,爰本研究仍沿用高中統稱現行高級中等教育法所規範之普通型高級中 等學校。 2 依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自 103 學年度起配合高級中等教育法規定,不再區分高中職,本 統計資料為 102 學年度,103 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女性校長人數共計 98 人占總體高級中等學校 校長 503 人之 19.48%。 3 以其為研究主題者,在我以「女性校長」及「女校長」為論文名稱進行國內博碩士論文搜尋時, 在總數 96 篇的女性或女校長相關研究中,只有 2 篇,1999 年翟智怡之高中職女性校長生涯發 展歷程之研究,包含高中及高職故不計入;本研究所指兩篇係指第一篇是王志中(2002)高職. 3   .

(14)  . 女校長進行研究有其必要性。 就高中校長的遴選程序而言,依據高級中等教育法第十四條第二項規定, 公、私立高級中學校長之遴選程序並不相同。公立學校(包括國立、直轄市 立、縣市立)由各該主管機關遴選合格人員聘任之;私立者,由學校財團法人 董事會遴選合格人員,並報各該主管機關核准後聘任之。目前國內公立高中女 性校長共計 45 人(占公立高中校長總數的 22%),私立高中女性校長共計 40 人(占私立高中校長總數的 27%);兩者人數比率雖出入不大,相對於私立學 校,各主管機關均須依循一定之制度規範遴選公立高中校長,少了董事會的人 治色彩,但遴選制度背後是否隱藏著形式公平、實質不公的性別權力關係?同 時,公立學校長久以來受到制度(包括入學制度、教師權益)保障,校園風氣 相對保守、懼變,面對國內近幾年來一波波的教育改革政策,對女性校長領導 產生什麼樣的衝擊?為本研究問題意識之二。. 叁、為什麼是後結構女性主義視角? 「我們的世界,越來越是由論述所構成與維持」 (Toolan, 1997:219)。二十 世紀末,西方社會不只愈來愈緊密相連且高度科技化,另一方面對各種訊息與 服務的需求也大幅成長,為了要滿足這些新發展出的需求與活動,整個社會也 就變得高度的「文本主義化(textulist)」(Toolan, 2002)。 放眼各級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或學校體系之領導者,不僅男女性別比率懸 殊,歷來國內有關中小學校長領導之研究以女性主任、校長的特殊經驗與聲音 之主體地位亦未彰顯(潘慧玲、梁文蓁、陳宜宣,2000)。由於領導觀點植基 於科層理性,國內有關教育行政的理論與實踐充滿男性經驗,並普遍化為實證 知識與研究主流取向。近年來,雖因女性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教育學術領域 融入性別思想的研究也如雨後春筍般地快速增長,但多數研究著眼於課程或教 學理論的性別意識探究,針對學校教育領導者之性別意識以及性別與領導交互 影響的研究仍屬稀少(李貞儀,2009)。 「女性領導人」的形貌究竟為何?特別是居於我國學制承上啟下的高級中 女性校長領導特質、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第三篇分別是石小芳(2008)女性校長領 導刻板印象之研究-以一所高職學校為例。. 4   .

(15)  . 等學校教育,女性校長領導的形貌為何?在領導實踐的過程中,所蘊藏的權力 運作及意識型態為何?在父權意識綿密的環境文化脈絡下,如何展現女性領導 的風格與特色?一般對於性別與權力互動的檢驗中,較少針對女性職場「女性 的」運作方式。後結構女性主義誠如其名,其產生源於對結構女性主義的批判, 是一種知識產生的模式,亦是對既存社會父權結構、階級特權和女性定位的反 省(白曉紅譯,1994)。性別有時「滲入」職場互動,當它發生時,它能提供 洞悉女性在組織權位角色運作經驗上的衝突,及發展掌控此衝突的策略(Holmes, 2005b)。 後結構女性主義並非所有女性主義問題的解答(白曉紅譯,1994),但後結 構女性主義做為一種理解權力關係的方式,確實有助於理解女性高中校長領導 實際中的主體性(subjectivity)、語言與論述、知識、權力及所處社會文化脈絡, 恰可符應本研究之需求,為本研究問題意識之三。. 5   .

(16)  .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之問題意識,本研究主要目的歸納如下: 一、描繪女性高中校長如何展現其領導形貌與特性。 二、分析身處不同情境脈絡女性高中校長領導的主體構成、語言論述、知識(性 別意識型態)、性別權力關係之異同。 三、論證女性高中校長領導文本論述與主體互動及社會脈絡的關係。. 貳、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以下提出本研究之待答問題: 一、個案女性高中校長如何展現其領導形貌與特性?其使用之語彙意涵、 語氣情感,及論述結構為何?呈現何種思考模式或實踐方式? 二、個案女性高中校長如何形構其女性校長主體?在此性別主體形構下搭 架出什麼樣的性別權力關係? 三、個案女性高中校長所處的學校文化脈絡、校長制度脈絡與社會文化脈 絡為何?個案校長在此情境脈絡下之領導實踐有何異同? 四、個案女性高中校長如何藉由語言溝通「產製」 、 「複製」 、 「冷凍」或「打 破」校園職場性別意識型態的論述秩序?又其領導文本與主體互動以及 社會文化實踐的關係為何?. 6   .

(17)  .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由於各級學校的教育功能未盡相同,各教育階段之學校校長角色、功能及 任務亦不同。校長身為一校之長,領導影響範圍包括學生、教師、家長或學校 社區、校長自己,因此,研究參與者之擇取以能彰顯本研究主題為主要考量。 兼採立意取樣及便利取樣方式,邀請三位公立高中之女性校長擔任本研究之研 究參與者,並以多樣資料蒐集方式,豐富其證據來源。. 壹、研究參與者 質化研究者不太專注於一個樣本的代表性或抽樣機率樣本的細部技巧,反 而是專注於一個樣本或一小群個案、單元或活動如何闡釋社會生活(王佳煌、 潘中道、郭俊賢、黃偉瑩、邱怡薇譯,2002)。也就是說,挑選研究參與者的 方式,取決於他們與研究主題的關聯性,而非他們的代表性(Flick, 1998)。本 研究旨在研究公立高中女性校長之領導,因此,研究參與者之擇取以能彰顯本 研究主題為主要考量,兼採立意取樣及便利取樣方式,邀請三位公立高中女性 校長擔任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並分別以「姓氏+職稱」之方式稱呼-洪校長、 白校長及藍校長(其中姓氏部分均為化名)。 依據林明地(2000)研究近三十年來有關校長領導的研究文獻中有關校長 領導的影響指出,校長領導的影響係指校長在實際領導(包括特質、行為、型 式等)中對學校整體及內外成員表現之影響,其影響範圍至為廣泛,包含學 生、教師、家長或學校社區、校長自己以及整體學校組織。校長從專業及個人 層面,大致扮演著五種主要角色:教育者、行政管理者、文化領導者、專業社 群的一份子以及個人自己(林明地,2008)。對於校長的工作職責,侯怡楓 (1999)曾長期觀察一位國小女性校長,記錄其實地工作,結果將校長的工作 歸類為,「教育領導」與「行政管理」兩大類。為了聚焦本研究女性校長的領 導論述及主體形構,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立意取樣六場校長親自主持的會議錄 音文本,作為主要的研究範疇。 承上所述,本研究基於高中女性校長領導相關研究之缺乏,避免私立學校 董事會遴選校長的人治因素,以及對隱藏於公立學校校長遴選制度背後之父權. 7   .

(18)  . 體制與性別權力關係感到好奇等原因,因此以「公立高中之女性校長」做為研 究參與者。同時,為避免研究參與者擴及數量龐大之學生、家長及不特定之社 區民眾,引發研究倫理問題,因此聚焦於以校長與教師或行政人員之領導影響 為範疇。綜上,本研究僅能代表該研究參與者與其領導對象間的部分「發聲」 與「表現」,即僅能代表在特定情境脈絡下的特定現象與意含,不試圖類推至 各該研究參與者整體領導影響與不同情境脈絡之所有領導角色的展現。. 貳、資料蒐集方式 依據教育組織行為研究者 Owen(1998)指出,資料分析會隨著整個研究進 行的過程,逐步增加其分量;相反地,資料蒐集則隨著蒐集資料量的增加,主 題的出現,同質性提高(多樣性減少),以及逼近達成研究目的等因素漸漸減 輕分量;這顯示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間互為消長的關係,而這消長間的關鍵在 於時間之長短與資料之飽和度。 本研究以三位女性高中校長領導為研究主題,並以校長接受深度訪談及主 持校內正式會議錄音文本為主要的資料蒐集與分析標的。校長之工作場域在學 校,以立意取樣方式蒐集由校長親自主持之行政會議、校務會議、課程發展會 議、輔導會議、性別平等會議、預算會議等 6 項錄音文本,以及以便利取樣方 式蒐集會議前後、日常對話錄音等文本。 此外,為使本研究蒐集到的資訊盡可能接近自然狀態,研究者參加之會議 觀察,也以個案校長同意研究者參加者為準,避免因研究者在場,影響研究參 與者的工作環境。另基於先導研究之經驗,為釐清相關會議疑義,正式研究時 於蒐集白校長及藍校長兩位研究參與者之會議資料時,也訪談白校長服務學校 的教務主任及輔導主任,以及藍校長服務學校的前教務主任及學務主任兩位行 政主管,因四位行政主管非主要研究參與者,其訪談以開放方式進行,另行編 碼,做為補充相關會議脈絡與兩位校長領導理念及實踐。 依據 Morris 等人研究結果顯示,在校長溝通所利用的媒介上,國小校長有 66%以上的時間是利用口語、面對面的溝通媒介居多;國中校長甚至高達 75% 以上(引自林明地,2008);本研究旨在研究女性高中校長領導所蘊藏的職場. 8   .

(19)  . 父權體制及性別權力關係,因此, 資料蒐集主要是研究參與者親自主持之校 內正式會議錄音文本,未採取錄影方式記錄,尊重研究參與者之意願及遵守研 究倫理,避免引發其他與會者之質疑。至於進行會議觀察,目的在補充研究資 料之不足,以利資料之三角校正,採用儘量避免侵擾研究參與者校務運作之直 接觀察方式進行。. 叁、研究方法論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方法論,做為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一直被認為不 如實驗法或調查法那樣令人滿意,其受到的最大質疑在於缺乏嚴密性。但其實 每一個從事個案研究者,都必須盡最大的努力,真實客觀地記錄所觀察蒐集到 的資料(周海濤、李永賢、張蘅譯,2009)。而這也是我在本研究中,必須謹 慎處理的部分,並透過透過資料及人員的三角檢證,以確保其信實性。 此外,個案研究最常受到的第二個質疑就是不能提供科學歸納的基礎,而 要確定與個案有關之因素相當不易(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3)。 它最容易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你怎麼能單從一個個案歸納出這個結論」, 正如實驗法也常被質疑「你怎麼能單從一個實驗中得出結論」,要回答這樣的 質疑,或許並不容易,但 Yin 認為,透過設計多個個案研究,使其能夠相互印 證,進而歸納出具有理論色彩的結論,是解決此一疑慮的重要策略(周海濤等 人譯,2009)。準此,本研究以立意取樣兼採便利取樣方式,邀請洪校長、白 校長及藍校長(均為化名)等三位女性高中校長擔任研究參與者,透過多個個案描 述、解釋、分析,期能歸納出三位女性高中校長的領導圖像,並探究所以形構 此領導圖像的原由。 此外,個案研究所受到的第三個質疑與限制,就是個案研究通常需要大量 人力、物力蒐集資料,由於它蒐集資料需要全面性的,因此研究者需要花費許 多時間、人力,方能蒐集到完整的資料(吳建華等人,2003)。本研究之會議 取樣,便是以學校正常運作狀態下,可以取得的會議錄音為準,因此,像藍校 長服務的學校其資料蒐集的時間便跨越兩個學期。. 9   .

(20)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從性別、權力、意識型態和論述的相關文獻,深入探討其相互關 係。第一節從後結構女性主義的主體形構;第二節探討性別意識並釐清職場父 權體制與性別權力之關係;第三節女性校長與領導加以探討。. 第一節. 後結構女性主義的主體形構. 後結構女性主義包含「後結構主義」及「女性主義」兩個主要的概念,面 對兩個高度競值的詞語(highly contested term),St. Pierre(2000)曾指出由於 這兩個詞語背後都有複雜的定位,要創造一個能同時整合兩者意涵的詞語並不容 易,較簡單的作法就是將兩個字混用。但其實要了解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內涵,還 是要從後結構主義及女性主義的發展的重要脈絡與主張加以探究,才能對後結構 女性主義有更具體明晰的了解。. 壹、後結構主義. 後結構主義是現代西方哲學思潮之一,也是破壞結構主義的一種學說。後 結構主義可追本溯源自法國的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 ,是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 發展的後一階段,二次大戰期間及戰後,法國學術界瀰漫在一股存在主義的思 潮,關注「主體(Subject)」 、 「自我意識(Self-consiousness)」 、 「個人(individual)」、 「存在(Being)」等觀念。就在李維史陀(Claude Lèvi-Strauss)所倡導的法國結構 主義轟轟烈烈進行之際,其內部也開始分化,包括 Derrida、Barthes、Foucault、 Lacan、Kristova 等開始對 Lèvi-Strauss 表示不滿,認為他太過保守,主張繼續革 命,把結構語言學推向極端,走向具有遊戲色彩的後結構主義(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5;楊大春,1996)。 結構主義認為主體通過先驗的概念或模式,來認識事物的內在結構;結構 具有整體性,整體各成分相互聯繫自行調整;成分間的關係比單獨的成分更為重. 10   .

(21)  . 要。後結構主義者不承認有固定的結構存在,認為結構乃不斷變化發展,並無確 定性,是不斷運動、發展中的東西,靜止的結構不復存在(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 楊大春,1996)。也就是說,主體具有先天的概念及構造能力,這種構造能力決 定了可能形成各種類型社會現象的結構範圍。 後結構主義儘管各家爭鳴,主張各異,但對於「主體」 、「理性」及「文 本」的主張,則具有明顯的共同性。這正是了解後結構主義的重要線索(楊大春, 1996;陳依萍,2001;劉育忠,2009;劉自荃,1995):. 一、對於主體的離心化 後結構主義學者各自從不同角度削弱主體的地位,例如 Lacan 以語言學模 式重構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以說話主體(Speaking Subject)取消實體性主 體(自我)的位置。Barthes 宣布「作者死了」 ,取消作者對文本與讀者的權威 地位。Foucault 則在《詞與物》一書中提出「主體已死」 ,取消了主體先驗的 本質觀,轉成一種可透過控制與依賴的屈從關係所建構的實用主義觀;Derrida 更以遊戲的立場對待主體。. 二、對於邏各斯中心的批判 後結構主義對傳統哲學及傳統文化的邏各斯(logos)中心論進行批判最 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 Foucault 及 Derrida,邏各斯是古希臘時期 Heracleitus 所提 出的概念,他認為邏各斯是自然界深層不變的規律。Foucault 雖然批判理性的 專制,但也看到它的生產性,因此並未陷入二元對立的批判模式之中。而 Derrida 則從文本的隱喻及邊緣性因素,看到了邏各斯與非理性之間的相互依 存關係。. 三、對於文本分析回歸內部的增殖 後結構主義對於文本,不同於結構主義強調「結構」 、 「模式」 ,而是強調 文本的遊戲性,使得文本的意義增殖突顯出來。此文本的範圍廣泛,不限於文 學。像是 Foucault 對於歷史文獻,認為要在文獻所說的基礎上重新構造過去, 試圖恢復說話主體及其時代背景的原貌,不再關注外部事實而應著眼於文獻自. 11   .

(22)  . 身,透過重新組織文獻的分類與排列,發現各自的內在要素,描述它們的各種 關係,界定其內在的統一,該文獻不是因為指向外部事實而有意義,而是它本 身即包含了重要的價值。Barthes 則認為「讀者之生必須以作者之死作為代價」 讀者讀一部作品,實際上是在參與寫作,完成最後的寫作程序。. 四、聲音與書寫各得其所的對待 Derrida 認為整個西方哲學都賦予邏各斯優先地位,認定言談語書寫更接 近內心經驗,更接近實在,是當下在場的。這樣的邏各斯的優先地位導致一 種邏各斯中心論, 「我思故我在,現在的我優先在場」 、 「現在在時間三維序列 中具有優先性,當下的思考將過去與將來連結起來」 。由於言談的優先性使得 自我、真理、理性、規則都得以證明,都必須證明。從柏拉圖、盧梭(或笛 卡爾) 、李維史陀(或索緒爾)以降,他們的共同看法是:聲音第一,書寫第 二,聲音是一級能指(符表),書寫是二級能指(符表) ,聲音優先於書寫, 書寫只是衍生物。 面對西方哲學這樣長久以來的邏各斯中心論,Derrida 認為,書寫儘管與 其內部體系不相干,卻不斷被用來表達語言,我們不能簡單地拋棄它,應當 熟知其有用性、其缺點和危險。所以他並沒有抬高書寫,而是讓聲音和書寫 各得其所。在他追尋書寫所以被壓抑的歷史中,發現形而上學二元對立的思 維方式,因此創造了「延異(diffèrance)」的概念,透過「差異/歧異(differ)」 與「分延/延宕(defer)」的概念將此二元對立化解,也就是藉由兩者間持續 的懸浮變異,既有加強文本的力量,亦能不被其中之一完全掌握其意義。聲 音與書寫既然屬於同一語言的兩個方面,就沒有必要確定其等級差異,區分 其優劣先後,只要把二者同等地看做「能指(符表)」,進而玩弄「能指(符 表)」遊戲即可。. 貳、後結構女性主義. 如同了解後結構主義須先了解結構主義一樣,探討後結構女性主義,也必須 對女性主義的發展有所了解。女性主義一詞源於十九世紀法國,意指婦女運動,. 12   .

(23)  . 後來被廣泛運用並賦予不同的意義,時至今日一般把女性主義視為以政治行動爭 取性別平等的企圖與慾望(謝小芩,1999)。 對於女性主義的發展歷程,Yob 在 2000 年以美國女性主義發展,依其對權 力訴求及時間序區分為三波,第一波 1920 年代,主要在爭取女性選舉權;第二 波在 1960 年代,主要在爭取教育機會、工作機會均等、法律平權、墮胎權等; 第三波則以重新以女性間所存在的差異問題做為處理重點。相較於以權力爭取為 訴求及時間序的區分方式,亦有以理論發展為區分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文化論 女性主義及後結構女性主義。其主要探討方式是將女人概念「問題化 (problematize)」 ,其中後結構女性主義受到 Derrida 和 Foucault 思想的啟發,對 於女性主義的理論發展發揮以下兩項功能:一、後結構主義的解構性,為女人的 自由創造更大的論述空間;二、看到女性「主體性」議題的複雜性(Alcoff, 1994,) 。. 一、位置性概念下的主體性構成 沿用後結構主義者對主體的離心化的概念,後結構女性主義解構女人這 個概念的同時,一方面固然開拓了女性主義研究的論述空間,但它同時也引 發女性主義理論發展的困境。卯靜儒在探討女性教師的主體性時,提到 Alcoff(1994) 提出位置性概念為此困境解套。Alcoff 認為主體性本身和女人的 認同是建立在女人的位置(position),而這個位置是開始於她所現存的物質 的、文化的、歷史的所處自我。所謂位置的概念包含了兩個重點:其一是, 女人的定義是一個關係性的詞,只能在一個不斷變動的情境中被指認;其二 是,女人發現自己所在位置,它可以積極被用來當作建構意義的地點或一個 地方,在這裡女性的意義可以被發現。同時,研究中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之 間,尤其當兩者之間都是女性時,她們之間所存在的差異也是一種關係,這 種關係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會視其所處文化和社會網絡的位置而定,所以 同樣是女人,存在文化與社會網絡不同位置,經驗也會不同,因此也就會有 不同的主體構成(Alcoff, 1994,引自卯靜儒,2004:409-411)。. 二、權力與知識的相互蘊含 Foucault 的系譜學分析一開始是檢視現代的權力關係特質,他檢視的問. 13   .

(24)  . 題是「權力如何被運用」 ,以及附帶而來的權力-知識之間關係這些問題。在 Foucault 的那些探討權力為主的著作中包括《教化與懲罰》、《性史》並沒有 權力與知識關係的普遍性陳述,只有在他分析知識形式及權力運作形式之間 各種歷史關係檢視時,是以尼采的「知識不可避免的要結合權力的網絡」假 設做為預測基礎,因此而有(蔡采秀譯,1998): 權力生產知識(並不僅僅是因為知識為知識為權力服務而鼓勵它,或 因為它有用才用它) ;權力和知識彼此是相含蘊的,沒有知識領域相 關的建構就沒有權力關係,沒有任何知識不同時預設和構成權力關 係的。 對於權力 Foucault 把它視為是一種「複雜的策略性情境」、「力量關係的 多樣性」,同時也是「指向性的」、「非主觀性的」、「有權力的地方就有反抗」 (蔡采秀譯,1998) 。但 Foucault 同時也關注「權力既具壓制性也具生產力」。 所謂的「壓制」是「負面」的:它禁止並限制對能動者的所作所為與可能欲 求設下限制; 「生產」是「正面」的:這種意義下的權力「穿越並生產事物, 它引發愉悅、形成知識、生產論述」。因為權力生產了「主體」,鍛鑄了他們 的性格並將他們「正常化」 ,使他們能夠且願意遵守神智、健康與性的規範及 以其他禮儀的形式,這些規範塑造了「靈魂」 ,並「銘刻」於身體之上;至於 這些規範的維繫,則有賴於約制正常與不正常的邊界,以及在主體之間與主 體之內所進行的持續且系統的監控(林葦芸譯,2006)。 後結構女性主義運用 Foucault 對權力的觀點,認為它是一種存於差異之 中的關係,藉由論述作為控管主體的方式(白曉紅譯,1994) 。權力的理論有 助後結構女性主義論者對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的關注,不過因為權力存 於差異之中,有些女性開始對女性主義者所言的增能(empowerment)和解放 (liberation)抱持著謹慎的態度 ,甚至視之為錯置 (impositional)與傲慢 (arrogant)(St. Pierre, 2000: 493)。透過 Foucault 對知識/權力的論述,後 結構女性主義者得以藉此檢視征服(subjugate)女性及邊緣群身體的知識與 真理(St. Pierre, 2000: 499) 。事實上,後結構女性主義本身其實就是一種知識 生產的模式,它使用後結構主義的語言、主體性等概念理解現存的權力關係, 並識別改變的策略(白曉紅譯,1994)。. 14   .

(25)  . 三、語言促成論述的可能 對任何一種話語(論述)的發生,語言是一種必要的存在(聶保平譯, 2014 )。「 論 述 」( discourse ) 在 語 言 的 討 論 上 是 流 行 且 重 要 的 (Widdowson,1995) 。論述的原始字義是論理、交談之進程,以及論理交談所 呈現的具體形式內容,其關鍵在於以語言文字做為獲得理論、溝通的工具, 藉由語言運用形成意義往返運動的過程(蘇峰山,2004) 。所以「論述」是在 特定權力關係支配下,透過語言的操弄所生產出來的知識,也是一種被管制 的說話方式(王雅玄,2005)。Foucault 在知識考古學中,對於論述提供了較 為寬鬆的討論空間,它可以是學科也可以是日常言談,由一群單一構成系統 的陳述群所構成,並且引進了論述實踐(discursive practice)的概念,將一群 佚名的歷史規則體,放在特定時空及特定條件之下,藉由論述構成系統進行 排列並組織陳述的運作過程(黃煜文,2000) 。由於「論述」兼具構成與陳述 社會及世界的功能,因此它是構成的、辯證的,也是對話的;它是存是一種 政治實踐的建立、維持與改變權力關係以及權力關係獲得的共有實體,同時 也是意識型態構成、引進、維持與改變世上不同位階權力意義的關係 (Fairclough, 1992) 。因此,它是社會實踐、歷程及產物,同時也是意義形成 的載體與研究的標的(Rogers, 2011)。 經驗在女性主義的研究中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Harding,1987,引自卯靜 儒,2004),但在後結構女性主義中,經驗固然重要,卻必須借助語言才能展 現。當意義藉由語言而生時,意義雖然被暫時固定,但經過語言詮釋後的意 義不再只有單一、固著的形式,使得語言能形塑有意義經驗的場域,成為決 定我們如何構想改變的關鍵(白曉紅譯,1994) 。所以語言的展現,促成了論 述的可能,其中包含了常識 (common sense)與價值,是社會因素(social factors)、權力與實踐的產物,並非僅是個人的一套想法(Gavey, 1989)。 後結構女性主義者運用論述的分析來檢視控制與壓迫女性的父權結構, 經由論述建構出特殊群體、文化及歷史時代的意義;提供個體建構「主體位 置」 (subject positions)的可能。因此,論述不僅能支持、續存既有的權力關 係,亦能形塑多數人們的主體性,讓個體不再處於被動的地位,而是能夠主. 15   .

(26)  . 動選擇他/她在論述中的位置(Gavey, 1989 ; St. Pierre, 2000)。 沿用 Derrida 延異的概念,後結構女性主義者看待男女兩性特質的特定 敘述,從來就不是必然的。因此透過這樣的觀點,確保意義不被固定,使其 有無限的可能 (白曉紅譯,1994)。女性經驗的述說研究另一個重要的訴求 就是書寫女性的聲音,為女性發聲。女性研究提到女性受訪者述說其生命歷 程時,經常會用到「聲音」、「沉默」等相關的字詞,來比喻形容她們在智力 上或道德上的發展(蔡美玲譯,1995) 。而女性主義者使用「聲音」一詞,代 表的意義是,個人試著去創造和修飾意義,堅持立場,與他人協商的一種個 人的掙扎。藉由說者改變,聲音確認一個人跟他人和世界的關係(Britzman, 1992:12)。所以 Reinharz 提醒,處理聲音時,我們也在影響權力關係。傾聽 別人時,也在賦予她們權力,同時任何值得聽的內容,都必須檢視空間和社 會行動者的權力動態關係(轉引自卯靜儒,2004)。 此外,聽聲音是一回事,解釋聲音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像 Scott(1992: 37)所說: 「(聲音)是一種解釋,它同時也需要被解釋」 ,也就是聲音是需要 被歷史化(historize)和脈絡化(contextualize)。相對於說出來的聲音,另外 一個概念,所謂的「沉默」 ,在傳統女性主義的分析觀點裡,被視為是無法發 聲、語言表達上的失敗及弱者與受壓迫的表現。然而,後結構女性主義卻超 越傳統女性主義學者對沉默的解釋,解構了沉默/發聲之間的二元對立關 係,認為沉默可以是女性對父權知識的反抗,也可以是女性反壓迫的表現(楊 幸真,2002) 。而這也提醒了我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參與者語言論述之外, 沉默所可能具有的意義探究以及處理聲音時,與研究參與者之間的權力動態 關係。. 叁、小結. 本節透過對後結構主義脈絡的梳理,了解後結構主義雖百家爭鳴,但其共同 主張包括對主體的離心化、對邏各斯中心論的批判、對文本回歸內部義意的增 殖,以及對聲音與書寫各得其所的對待,及其主張對於後結構女性主義的影響。. 16   .

(27)  . 沿襲後結構主義的主張,後結構女性主義在面對性別主體解構困境時,提出 如何透過位置性概念解困。而在此位置性概念下,也提醒了我在進行性別議題研 究時,應時刻謹記女性因所處位置不同,會有不同主體的建構,而這也是本研究 探究三位女性高中校長身處不同學校場域,面對不同學校文化、制度脈絡及社會 網絡時,其經驗是否也會有所不同?如何看待不同研究參與者之間的差異?研究 參與者及研究者間同為女性的差異及主體發問的位置為何等問題時,可以提供本 研究在進行女性高中校長個案分析時反思的空間。 此外,後結構女性主義沿用 Foucault 對權力-知識的論點,在探究三位女性 高中校長的論述實踐,聽見聲音的同時,如何關注沉默的意旨,在權力與知識相 互蘊含間,如何建構主體,並且關注此間存在的差異,不落入差異普同化的本質 主義論述陷阱,是本研究面對三位女性高中校長領導論述分析時必須小心體察的 重點。. 17   .

(28)  . 第二節. 職場父權體制及性別權力關係. 女性主義運動經歷了三波運動,早已揚棄了單一性、普同性,男女二元對 立的思想和男性霸權的理論,轉而重視主體性、語言和文化脈絡的重要性(蔣 淑如,2012) 。至此,性別不再是單純生物性的差異,而是社會文化的性別。兩 者必須加以區分,才能指出男女兩性間的關係及其互動產生的意義,都是社會、 文化、歷史建構的,不能視為自然、不變、命定的,也才能犀利地分析性別不 平等的原因(方德隆,2005)。 工業化生產使得工廠大量生產取代家庭手工,重視經濟科技甚於生命的延 續,因而相對貶低女性的價值。男性的能力或價值被視為優於女性,女性因為 生育及養育小孩,活動領域被限制於家庭內,而男性卻可以在公共領域中謀求 各種社會資源及權力的分配,更加強化了女性從屬男性支配的現象(陳光中、 秦文力、周愫嫻譯,1995;方德隆,2005) 。十九世紀中期萌芽的第一波女性自 覺運動,開始爭取與男性平等的法律地位,自此展開一波波女性主義運動。因 此,本節首先探究性別意識、性別意識型態、職場父權體制及性別權力關係逐 一加以探討說明。加以整理分析。. 壹、性別意識 意識(consciousness)不是一個東西,而是一種過程,一種與他人互動的 進行式(Ferguson, 1984) 。Wilcox(1997)認為性別意識,指的是對於性別的認 定(identification)、對權力的不滿、對體制的譴責與集體行動的認識。性別意 識雖不見得是一種意識型態,但 Gerson 與 Peiss(1985)認為:在一個連續體上, 依 其 不 同 位 置 , 可 將 性 別 意 識 分 為 三 種 型 態 , 分 別 是 性 別 覺 察 (gender awareness)、女性/男性意識(female/male consciousness)與女性主義/反女性主 義意識(feminist/anti-feminist consciousness)。 性別覺察,牽涉了對於既有性別關係系統不具批判性的描述,人們接受了 現存社會對於性別的界定,認為它是本然(natural)而無法避免的,而且性別 覺察是接下來兩種意識發展所必須。女性/男性意識建立在性別覺察的基礎上,. 18   .

(29)  . 從性別覺察階段對於男女對應特質的表面描述,至此認識到了其中男女相互的 權利與責任關係。而女性主義/反女性主義意識,則是一種意識型態,對於性別 關係系統採取非常清晰的挑戰或防衛,同時共享群體認同,並逐漸政治化而導 致社會運動的產生。 影響性別意識的因素包括:原生家庭背景、性別歧視的主體經驗、論述的 啟發、女性典範等;其內涵則是對於女性以及其他弱勢團體處境的體認與省思, 通常會造成個人更為深層的自我認知、定位、與改變(吳書勻,2002;朱嘉琦, 1996)。鄭潓妏(2000)同樣認為原生家庭以及婚姻生活中性別不公平的經驗, 加上反思的學習情境,促成個人性別觀點的轉化。陳秀玲(2010)雖以「男女 具有同等能力」之性別意識做為形塑其領導信念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也因此深 刻反思並記錄其擔任領導角色時所遭遇的性別刻板印象、角色及認知衝突、公 共關係經營之困境。 性別意識的發展歷程,並非是一個線性的、有預設終點的、由低往高的階 段發展歷程,它沒有明確的起點,是一個緩慢、持續永無休止流動的過程(畢恆 達,2004)。但其界定通常都涵蓋了對於群體社會位置之理解、對權力關係的批 判,以及採取集體行動之必要(Gurin & Townsend, 1986) 。顯然欲促成個人、群 體性別觀點的轉化,性別意識持續正向的發展實屬必要,故其內涵不僅包括了 對個別機構的性別政權、整體社會的性別秩序及存在其間的個人、群體與組織 彼此連結與區隔的性別關係的理解,更包含了對此性別關係中所存在的權力宰 制與不公的批判,以及如何透過並凝聚集體力量來改變此不平等的性別權力關 係。. 貳、性別意識型態 「意識型態」源自英文“Ideology"一詞,從「理念」(idea)演變而來, 意思是觀念的科學,是指一種觀念的集合,被理解為一種具有理解性的想像、 一種觀看事物的方法,存在於共識或是指由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對所有社會成員 提出的一組觀念(人民日報譯,著,2004) 。由於意識型態是社會決定或制約觀 念的過程與結果,存在於每一個文化或社會之中,是一個社群依其生活情境與. 19   .

(30)  . 團體利益,所建立起的一套邏輯思維與觀念系統(簡先得,1995) 。也因此,直 接關係著文化或社會秩序的一種集體意識或世界觀(顏慶祥,1995)。 意識型態源於既存的社會文化當中,並受社會文化因素影響所形成的系統 性價值觀念體系,具有強制性及強烈的情感色彩,可以凝聚團體意識,並指導 行動方向(Shils, 1968;引自方德隆,2005)。意識型態塑造了我們的感覺、思 想與行動,但意識型態所提供的知識是片面的或篩選過的,同時也會把世界的 某些面向建構成自然的、普遍的,不易察覺為社會的產物(俞智敏等譯,1995)。 同時,意識型態通常都擁有特定的、強烈的,及毫無疑問的假定,對於斷言事 實(理念或價值)是什麼及相信事實應該是什麼之間的界線非常模糊(王佳煌 等譯,2002)。因此,意識型態也可能成為一種「虛假意識」,扭曲個人對社會 實體的看法,為社會中當權階級服務(Apple, 1990),遮蔽了社會實際情況,藉 以穩定社會情況(張明貴譯,2005)。 意識型態雖源自馬克斯主義的階級關係,現在卻廣泛地傳播與環繞於其他 優勢的關係中,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性別。性別意識型態通常並不顯而易見,且 大部分都是社群中多數人所同意且可接受的,在許多社會面向中存在著微妙的 支配關係,特別是在意識型態的假設上,持續地透過論述而重新制定與循環, 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或自然化的知識。如此常態性知識,使得工作上的權力差 異與不公、困惑或朦朧,變形成了一種具有說服力與持久性的常識性假設-像 是「只有兩性」的「自然狀態」 (Lazar, 2005)。 性別刻板印象在角色特質、家務分工及職業類別上最為明顯(謝美年, 2004) 。最常見的性別刻板印象就是男陽剛/女陰柔,若男性跳脫陽剛特質的性 別框架時,通常會被冠上「娘娘腔」等具有貶抑性的稱號;反之,女性被稱為 「男人婆」(鄭雅鈴,2009)。陰柔特質與陽剛特質是建構父權文化的要素,將 男人與女人刻畫成「對立的兩性」 ,各自擁有性別體系的二元分類特質:男性是 有攻擊性、勇敢、理性等。相反地,女性則不具攻擊性、害羞、柔弱、缺乏自 信等。這種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以普遍性的意識型態出現,促使人們在社會可接 受的性別認同上維持穩定的自我感覺,也型塑男女之間「支配-服從」的對應 關係(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2008)。 女性主義者意識到男性觀點的生活方式,使女性長期處於不利的地位,除 20   .

(31)  . 了被排除於知識生產之外,資源分配不均,受到支配與剝削。因此,開始質疑 女性受到壓迫的性別意識型態。由於性別意識型態是以男性優越意識有關的世 界觀為主導,透過教育、媒體等機制扭曲人們的觀感,主宰了性別差異及兩性 關係,並潛移默化、合理化日常生活中的性別偏見和刻板印象。因此,性別意 識型態有時也被稱為父權意識型態(游美惠,2001) 。男性和女性,分別立於支 配與被支配的階層關係(成令方等人譯,2008)。. 一、父權體制 儘管對於女性受壓迫的來源及解決策略的主張不同,而有了不同派別的 女性主義,但無論何種派別,無不預設性別不平等的存在及其問題性(成令 方等人譯,2008) 。女性主義者批判父權體制不遺餘力,認為父權社會中的男 女兩性關係存在著壓迫與宰制,Sokoloff 認為「父權體制」是使男性可以支 配女性的社會權力關係之總體,顯現男性支配的制度性結構面向。Connell (1995)更以國家機器的觀點,來探討父權體制的性別關係運作,指出「父 權」是一套由男人掌控且被制度化的性別關係,男人在社會上擁有至高無上 的權力,藉由經濟的運作、學校、傳播媒體、教會等所傳輸的規範,一再地 複製,形成所謂的「父權制紅利(patriarchal dividend)」。就像以男性代名詞 及名詞賦予人們通稱的地位,帶給說英語文化男性象徵性的資本,透過這些 隱含性的作為,不僅「保證男性的能見度」 ,同時也「強化了女性的無形」 (Lazar, 2005)。 父權制的性別意識型態是結構性的,持續不斷地制定和更新社會制度與 社會實踐,調停個人與社會秩序。潛藏於其中之不對稱的性別關係,在多數 組織的文化中,將男女之間的生理差異合理化(或自然化)成為尊卑優劣之 層級結構的一套信仰與說辭,默示以男性為中心的普遍性,同時也讓女性身 處其中也渾然不覺地串通一氣(游美惠,2001;Lazar, 2005)。West 與 Zimmerman(1987)主張性別是在日常行為互動中建構而成的。但我們建構 自己的性別,卻不能完全自由、隨心所欲,因為我們所處的性別秩序,對於 我們的性別實踐具有強大的形塑力量。這其中強而有力的既定範型就是「父 權結構」 ,賦予了男性較高的權威與地位(劉泗漢,2011)。誠如 Johnson 所. 21   .

(32)  . 言,性別形塑限制了女人和男人在職場中和職場外的生活,我們被綑綁在這 性別的傳承中,它的核心是父權體制(patriarchy) (成令方等人譯,2008)。 1970 年 Kate Millet 或 1974 年的 Juliet Mitchell 等基進女性主義者最早引 用父權體制概念來分析性別支配問題(劉靜貞、洪金珠譯,1997) 。依照字面 上意義來看, 「父權體制」原本意謂著父親的統治權力,如同 Mitchell(1971) 指出,年長男性(家長)對其女人和未成年子女或其他依賴人口之壓迫;但 今日的性別權力關係運作早已超出這種「父親法則」 ,無論丈夫、男性僱主或 任何政經體制的領導者,都存在著男性對於女性的控制(Mies, 1986)。所以 1980 年 Sokoff 父權體制定義為:使男性可以支配女性的社會權力關係之總體 (引自劉靜貞、洪金珠譯,1997) 。一般這樣的關係界定,稍一不慎,就容易 陷入男人與女人的對立。因此,Johnson 提醒說「父權體制」不是意指「男人」 的說法,而是一種男人和女人都參與其中的社會(成令方等人譯,2008) ,甚 至還透過無關個人的國家體制4來實踐其權力(劉泗漢,2011)。 「父權體制」係指藉由一連串在性別與其它社會實踐(social practices) 間顯現出的連結,所形成一種特殊的性別組織架構,包含處理文化價值、公 私領域分立等性別關注議題(駱俊宏、 林燕卿、王素女、 林蕙瑛,2005), 此即 Johnson 所謂的「男性支配」 、 「認同男性」和「男性中心」5。性別不平 等的問題之根源即在「父權體制」,它盤根錯結地深入於日常生活的各個層 面,男尊女卑的性別層級,不僅展現在家庭之中,也展現在社會制度的設計 與結構的安排上,甚至是日常生活的言行舉止或人際互動,而其結構之綿密 正如 Allan Johnson 所謂的「父權樹」 : 它就像根植在控制、競爭、支配和階層組織的核心原則中的一棵樹。 它的樹幹是社會生活主要的制度形式,他沿著樹根-家庭、經濟、政 治、宗教、教育、音樂以及藝術--發展而成。樹枝--一開始比較粗, 然後越來越細--是我們實際在裡面過生活的社群、組織、團體和其他 4. Catharine MacKinnon(1983)提到在法院審理強暴起訴案的法定程序中,實際上「受到審判的」 不是被告而是原告,因為受害婦女的性行為歷史、婚姻狀態、乃至於提出告訴的動機等等,都 會在審訊過程中受到嚴格的訊問。 5 男性支配指的是具有權威的位置,一般都是由男性佔據,當女性進駐到這樣的位置,便會被 拿來與同一位置的男性相比;認同男性的核心概念則是指一切我們認為好的、欲求的、完美 的或正常的都與我們怎樣看待男性和陽剛氣概有關;而男性中心則是指所有注意的焦點是放 在男人身上以及他們的作為上(成令方等人譯,2008)。. 22   .

(33)  . 體系,從都市到鄉鎮,再到公司、教區、婚姻和家庭。在這當中,每 一個都是樹葉,樹葉使這棵樹得以生存,同時這棵樹也賦予樹葉形體 與生命(成令方等人譯,2008:37)。 Johnson 所謂的「父權樹」 ,範圍涵蓋家庭、經濟、政治、宗教、教育、 音樂以及藝術等,以及人們實際生活的周遭,小至家庭、鄰里社區大至國家 社會的每一個體系。因此,單單改變個別男性或女性的態度與意識無法去除 父權體制,唯有改變整個社會的基礎與結構的限制,才有可能真正改變父權 階層化的支配關係。. 二、父權體制下的女性圖像 父權的核心是壓迫女人,其形式多樣。基本上,女性均被排除在所有重 要的機構之外,幾乎所有權威性的位置都被男性佔據。即使女人被允許參與, 她們也是臣屬於男人之下的次等位置。甚至當女人在男性為主的職業中人數 逐漸增加,這類的職業原本優越的地位和較高的收入就逐漸往下滑,女性慣 例在成長發展過程中受到壓抑,無論在學校的學習或職場的僱用、發展、升 遷、獎賞等都受到忽視和歧視(成令方等人譯,2008)。 兩性於地位上的關係,乃是社會歷程下所建構形成的;另兩性在性格或 行為上的差異,大多是「社會建構」的產物,亦即經由社會化歷程、社會性 期待、個人認知信念系統,以及社會歷史結構所制約、形塑出來的(黃囇莉, 2007)。女性的柔弱、溫柔,如同西蒙.波娃說的:「女人不是天生,而是形 成的」 ,同樣的男性的剛強、堅毅,也該是社會建構的結果;女性主義挑戰社 會文化建構下刻板僵硬的性別意識型態,指出「男強女弱」的性別特質和「男 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觀念是導致「男尊女卑」的原因之一,也是父權 社會控制女性的手段之一(游美惠,2001)。 社會文化賦予男女作為人的不同意義與價值,男性從小被鼓勵發展主 動、支配者,努力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試圖在累積「象徵資本」的社會遊 戲中獲勝。財富、聲望、權力、女人都是男人的象徵資本,而女性則被鼓勵 接受被支配,以丈夫為貴、子女成就為榮,並努力提升本身與家人的象徵價 值;所以布爾迪厄說,男人是競奪「象徵資本」的主體,女人則是被交換的 「象徵客體」 (黃淑玲,2007) 。Johnson 亦認為男人利用女人做為成功的標記,. 23   .

(34)  . 把女人當成競爭、擁有和利用的對象(成令方等人譯,2008)。 在 Rojo 和 Esteban(2005)的研究中發現,女性管理者最通常的圖像是, 過度熱衷於她們的工作和權力運作,如此,她們將更為勤奮和努力工作,但 同樣也更為嚴格、更為威權等等。然而這樣的女性圖像,實際上反映出女性 如果她們想要獲得權力的位置,就必須比她們的男性同儕負擔更多的義務; 而當她們最終得到這個位置,她們也必須持續地做得更多、更努力,才能獲 得更大的能見度及反抗她們的環境。. 三、職場父權體制的實踐 討論「父權體制」,除了關注其無所不在地含括人們生活的各個體系之 外,更不能忽略父權體制的物質基礎(劉靜貞、洪金珠譯,1997),意即男 性如何支配女性的勞動力?父權體制如何結合不同的經濟與社會結構,來管 控女人的身體、性與勞動力?透過檢視性別分工與勞動參與、職業區隔與薪 資差距等內涵,便可看見,說明如下:. (一)性別分工與勞動參與 中國傳統所謂「男主外,女主內」 、 「男有分,女有歸」道盡了性別分 工的意涵及父權體制下女性的從屬關係。Oakley 指出,勞動的性別分工乃 是社會建構的,而非基於自然的性別差異。在社會建構的過程中,某些職 業漸漸地被視為男人的工作或女人的工作6。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工作逐 漸與家庭分離,女人開始被視為「天生就合適於」家務與看護工作,而男 人則被看成是養家的人,因此,男人必須有較高的工資與較穩定的工作, 而女人的地方是家庭(引自俞智敏等人譯,1995)。 綜觀歷史,女性一直肩負著較大的關懷照護重擔。甚至當個別女性脫 逃了提供關懷照護者的角色時,一旦有關懷照護的需求時,還是無法逃離 6. 「男人的工作」意指以男性為主的職業,依據 Reid & Wormald(1982)表列有:礦工、採石工、 熔爐、鍛鐵與鑄造廠工人、電子、電機、機械工人(不含裝配線上工人)、木工、建築工人、 油漆工人及裝潢工人、司機、郵差、屠夫、工地包商與工人、球場(公園)管理員、巡迴銷售 員、警察、行政人員與經理、工程師等;「女人的工作」意指以女性為主的職業,同上表列女 性為主的職業有:手工與機器縫紉與刺繡業、護士、傭人、侍僕、軍中福利社助手、打字 員、秘書、速記。(引自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1995)。. 24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In order to serve the fore-mentioned purpos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related questionnaire that extracts 525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 for the study, and carries out

In studying habits, 72.2 percent of the subjects attended cram schools before senior high school, and they went to cram schools two to four times a week.. After entering senior

Based on the analysis conducted by the independent researcher, how could the newspaper report be modified to give a better descrip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The effect of gender on motiva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a contented-based classroom. Using game-based learning to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Chi squar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2003 survey report of the services rendered by the county government for the people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 in the level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