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生活運動與宋美齡-作為改造對象的中國文明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生活運動與宋美齡-作為改造對象的中國文明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9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瓊萩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新生活運動與宋美齡-作為改造對象的中國文明.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蔡育崡 中華民國一O四年十一月.

(2) 謝辭 終於,研究所論文生涯也步向寫謝辭的這時刻了,細數這一切從零到有, 十分不易。當然,在過程中遇到了許多貴人,在我困惑、挫敗時及時給予我幫 助和勇氣,我極其珍惜這一切。 首先,要大大感謝黃瓊萩老師,在這一路指導我的過程中,瓊萩老師總是 給予我很大的空間,並在我遇到難關時即點出盲點,這讓我在面對論文時相對 感到自在,並免去許多錯誤。此外,還要對石之瑜老師、溫洽溢老師獻上十萬. 政 治 大 寫論文的過程中給予很多提點,我碰到的任何論文難關,總能在和您討論後被 立 分謝意,感謝您們毫無猶豫地答應擔任我論文的口試委員。感謝石老師在我撰. ‧ 國. 學. 輕易解決,並讓整個論文方向更為清晰。溫老師,一直是我從大學至研究所求 學生涯中十分重要的學業與人生導師,您深厚的歷史知識讓我在從事歷史研究. ‧. 時更為謹慎。並在我遇到任何困難時,指點我方向。三位老師是我在寫論文過. sit. y. Nat. 程中的救贖,由衷感謝。. n. al. er. io. 在東亞所的學生生涯十分充實,在這裡我擁有能夠不斷學習、加強己身能. i n U. v. 力的機會,每一天都過得極其豐富,十分開心。對於即將離開這個歡樂的大家. Ch. engchi. 庭感到十分不捨,東亞所帶領我拓展視野、更清楚人生方向,對我而言,這裡 像是家人、導師和朋友般的角色。 這一路走來要感謝的人太多太多了,除了最愛我的家人外,還有東亞所的 各位老師、學長姐和夥伴們,我從大家身上學到的太多太多了。當然,還要謝 謝張姐一直以來的照顧,讓我這兩年多來一直過得很無憂無慮。 由衷感謝每個人,給予我這一路上的溫度。 育崡 2016 年 1 月.

(3) 摘要 1934 年的新生活運動係由蔣介石發起的一場提倡紀律、品德、秩序、整潔, 並一再強調中國人民禮義廉恥等四維精神的全民運動。蔣介石認為想要使中國再 次復興的前提是先要求全國國民改進食衣住行等基本生活態度,中國即能如同德、 義兩國一樣,藉由軍事化方式達到復興國家、重返光榮的境界。這場強調中國儒 家精神的運動在宋美齡的參與後呈現嶄新氣象。 宋美齡在新生活運動中的角色是結合東西文明的橋樑,她巧妙的將基督教力 量帶進充滿儒家教義的中國,利用新生活運動把基督教教義體現在中國人民身上,. 政 治 大. 使他們成為等待基督教救世的一環,並藉此讓中國復興起來。這不僅滿足了西方. 立. 國家的英雄心態,也使中國成為了既是待拯救、也是即將再次復興的主體。. ‧ 國. 學. 在新生活運動中,宋美齡改變了中國國家主權剛性形象,其強調的是民族與. ‧. 中國人的柔性概念。在其過程中,宋美齡身為女性、準第一夫人的身分是她能巧 妙性地轉換中國剛、柔形象的關鍵。在新運中必須被振興的是中國民族、中國人。. y. Nat. io. sit. 而這也呼應了宋美齡的女性柔性作用,剛性的國家概念被陰性的民族理念取代,. n. al. er. 進而合理化了此時窮弱的中國呈現出對西方國家的依賴。宋美齡準第一夫人的形. Ch. i n U. v. 象讓中國人民先接受中華民族是存在的且必須再次被復興、改造。. engchi. 關鍵字:宋美齡、新生活運動、東西方文明、中國主權概念。.

(4)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研究問題 ............................................................................................... 2 第三節、背景介紹 ............................................................................................... 3 第四節、文獻回顧 ............................................................................................... 5 一、對宋美齡個人之相關研究 ................................................................... 5 二、對新生活運動的相關研究 ................................................................... 6 三、基督教在新生活運動中的作用力 ....................................................... 8 第四節、研究途徑 ............................................................................................. 11 一、後殖民女性主義 ................................................................................. 11 二、詮釋學 ................................................................................................. 12 三、協作式民族主義 ................................................................................. 14 第五節、研究方法 ............................................................................................. 16 一、文獻分析法 ......................................................................................... 16 二、歷史研究法 ......................................................................................... 17 第六節、章節介紹 ............................................................................................. 1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二章 國家的宋美齡 ............................................................................................... 20 第一節、新生活運動的緣起 ............................................................................. 20 一、國外情勢 ............................................................................................. 20 二、國內情勢 ............................................................................................. 22 三、宋美齡的參與 ..................................................................................... 23 第二節、國家母親的能動性 ............................................................................. 26 一、國家母親的形象 ................................................................................. 26 二、宋美齡形象下的陰性中國 ................................................................. 29 三、新生活運動中的中國形象 ................................................................. 32 第三節、宋美齡的新生活運動 ......................................................................... 35 一、女權運動 ............................................................................................. 35 二、宣傳成就 ............................................................................................. 36 三、帶入基督教力量 ................................................................................. 37.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章 基督徒的宋美齡 ........................................................................................... 40 第一節、基督教與新生活運動 ......................................................................... 40 一、基督教在華勢力的演變 ..................................................................... 40 二、傳教士在中國的形象與傳教政策轉變 ............................................. 41 三、基督教參與新生活運動的動因 ......................................................... 45.

(5) 四、基督教對新生活運動的影響 ............................................................. 49 第二節、去基督教與儒教的衝突性 ................................................................. 50 一、1920 年代非基督教運動 .................................................................... 50 二、禮義廉恥與聖經 ................................................................................. 52 三、黑暗大陸與救世主 ............................................................................. 56 第四章 女性的宋美齡 ............................................................................................... 60 第一節、新運中的婦女運動 ............................................................................. 60 一、婦女運動的組織成立 ......................................................................... 60 二、工作內容 ............................................................................................. 61 三、婦女運動中的女性意識 ..................................................................... 62 第二節、東方與西方視野下的女性平權 ......................................................... 66 一、東方與西方社會中的女性 ................................................................. 66 二、身為女性的宋美齡 ............................................................................. 67 三、新運中矛盾的女性意識 ..................................................................... 70 第三節、後殖民女性主義的視野 ..................................................................... 73 一、後殖民女性主義 ................................................................................. 73 二、宋美齡與中國後殖民處境 ................................................................. 75.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第五章 結論 ............................................................................................................... 77. n. al. er. io. sit. y. Nat. 參考書目 ..................................................................................................................... 83 一、中文 ............................................................................................................. 83 二、英文 ............................................................................................................. 89. Ch. engchi. i n U. v.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在 1934 至 1937 年新生活運動初期能明顯看到基督教對其的推動過程帶來 的影響。新生活運動把儒家思想和衛理公會教義湊在一起。1宋美齡極力想透過新 生活運動來得到教會的支持、改善中國人的形象,以及得到西方援助。在宋美齡 的帶領下,她將西方文明和中國文明結合起來,中國這時候既是待拯救的黑暗大 陸也是復興主體,希望藉由西方文明復興中國。. 政 治 大. 宋美齡在新生活運動中的角色是結合東西文明的橋樑,她巧妙的將基督教力. 立. 量帶進充滿儒家教義的中國,利用新生活運動把基督教教義體現在中國人民身上,. ‧ 國. 學. 使他們成為等待基督教救世的一環,並藉此讓中國復興起來。這不僅滿足了西方 國家的英雄心態,也使中國成為了既是待拯救、也是即將再次復興的主體。因此,. ‧. 宋美齡何以能將東西方兩個截然不同的理念藉由新生活運動結合起來、而不顯的. Nat. sit. y. 唐突,是一個十分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除了宋美齡自身特殊的教育和基. n. al. er. io. 督教背景外,她身為一名女性與中國準第一夫人的身分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i n U. v. 就如同石之瑜在《宋美齡與中國》中所提出的觀點:宋美齡受美式教育,可以說. Ch. engchi. 是美國文化在中國的最高代表;但她到了美國社會卻成了華人向美國文化學習的 象徵;她的女性身份,沖淡了蔣介石的剛猛,也符合美國人對女性中國的幻想。 2. 綜觀以上,本文欲探討在 1934-1937 年新生活運動中,宋美齡將基督教力量 帶入新生活運動中的過程、宋美齡個人對新生活運動的影響以及宋美齡如何藉由 新生活運動將中國營造成西方眼中的等待復興的黑暗大陸。. 1 2. 漢娜•帕庫拉著、林添貴譯,宋美齡新傳:絕代風華一夫人,頁 221。 石之瑜,宋美齡與中國(臺北:商智文化,1998 年) ,頁 39。 1.

(8) 第二節、研究問題 本文主要探討 1934-1937 年間新生活運動的發起和過程中宋美齡所扮演的 關鍵影響性為何,以及基督教力量進入新生活運動中的目的與作用性。現代學界 的研究結果都顯示在基督教加入新生活運動後,的確對當時中國國際情勢與社會 狀態造成一定影響,而這也和宋美齡當初強力拉攏基督教進入新運中的初衷有所 呼應,希望藉由西方力量帶動當時渾沌與凌亂秩序的中國,將西方國家心中的黑 暗大陸-中國導向復興的可能性,當時的中國有主權之名卻無主權之實,需要依 賴西方主權的幫助,學者指為陰性主權3,中國就如同等待救援的小女孩一樣,期. 政 治 大. 盼著西方英雄的拯救,使她擺脫飽受欺凌的困境。而這正好也切中基督教教義中. 立. 欲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如此,中國便能藉由被拯救以及學習西方發展歷程來達到. ‧ 國. 學. 再次復興的可能。. ‧. 而在這個巧妙與複雜的過程中,最佳的策劃者與帶動者正是宋美齡,對此, 學界普遍的共識是,除了宋美齡和基督教深厚的淵源外,其西式教育背景也都是. y. Nat. io. sit. 決定她能比其他中國人更親近西方的原因。然而,筆者認為,在宗教信仰與教育. n. al. er. 背景之外,性別和身分也是決定宋美齡能揉合東西兩方理念的關鍵因素。宋美齡. Ch. i n U. v. 有許多獨特之處,其中她影響了深諳儒教的蔣介石,使其開始接觸基督教甚至受. engchi. 洗成為基督徒。她身為一名女性的特質和特殊身分加深了她個人的獨特性,更影 響了她在對內和對外施展救國抱負的成效。 因此,根據以上論述,本文的研究問題將分為三部分: 1.宋美齡透過新生活運動將基督教力量帶入中國的進程為何? 2.宋美齡的女性身分對於新生活運動在中國內外兩個不同場域的推動的影響? 3.新生活運動如何作為宗教與女性身分投射中國意象的場域?. 3. 同上,頁 17。石之瑜將主權概念分為陰性與陽性。陰性主權表現成防衛性的、依賴的、靜態 的、靠原始材料與人力資源的、情緒的等特質;陽性主權表現成剛強的、獨立的、靜態的、技 術與智慧的、理性地等特質。大凡歐洲文明蔓延建立的國家屬於陽性主權,而亞、非、拉等後 殖民地區的國家屬於陰性主權。 2.

(9) 第三節、背景介紹 1934 年間的新生活運動主要由國民黨推動,並有教會的助力,使得新運儼 然成為東西方力量交會的媒介,也因此新運充滿了獨特性。本節主要探究新生活 運動推動的內容意義,藉此瞭解國民黨發起此運動的初衷。 1934 年 2 月 19 日,蔣介石在南昌成立新生活運動促進會,親任會長。7 月 1 日,又在南昌成立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蔣介石任總會會長,並聘請何應欽、 陳果夫、張群等 33 人為指導員。在四個多月的時間裡,蔣介石連續發表了<新 生活運動之要義>、<新生活運動之中心準則>等六篇長篇演說,並主持制定了. 政 治 大. <新生活運動綱要>和<新生活運動須知>兩個文件。這些演說和文件,為新生. 立. 活運動確立了一套理論和方針。. 4. ‧ 國. 學. 新生活綱要規定:. ‧. (一)全部運動,由南昌新生活運動促進會主持。. sit. y. Nat. (二)省、市、縣由最高行政長官主持。. io. al. er. (三)鄉村由區保甲長,工人由工廠負責人,商人由各公會負責人,學生由學校負. n. 責人,軍隊由政訓長官負責,家庭婦女由婦女協會負責提倡,但由當地促進會派 人指導。5. Ch. engchi. i n U. v. 新生活運動的內容: 第一,以「禮、義、廉、恥」為基準。蔣介石認為使一般國民的食衣住行通 通能符合禮義廉恥,才能使社會更進步,國家和民族才得以復興。 第二,從改造國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清潔運動的目的 在於使國人養成清潔習慣,促進民族健康。具體要求是:個人要鍛煉身體,注重衣 服、被褥、飲 食、器具的衛生,還有其它良好日常生活習慣的養成;家庭要注重. 4 5. 趙新民,淺談新生活運動,東疆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 年第 3 期),頁 45~46。 同上,頁 46。 3.

(10) 居家的環境衛生;社會要有公共的環保意識。由於家庭及家庭內的個人生活屬於 私人空間,不易監管,更多的是採取宣傳和勸導工作,而在社會領域新生活運動則 開展得比較顯著。 第三,以「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為具體標準。蔣介石聲 稱,只有做到這六件事,才是合乎禮義廉恥的新生活。 第四,以生活的「藝術化、生產化、軍事化」為追求目標。在這三化中,蔣 介石又特別強調「軍事化」 ,他認為,新生活運動就是軍事化運動。所謂軍事化, 即要求做到「重組織、尚團結、嚴紀律、知振奮、保嚴肅」,隨時準備「捐軀犧. 治 政 趙新民指出,新生活運動大體經歷三個時期: 大 立. 牲,盡忠報國」。6. (一)創始時期,從 1934 年 2 月南昌至 1934 年 7 月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成立。在. ‧ 國. 學. 這期間,主要是為新運的開展制定各種章則,大造輿論。. ‧. (二)發展時期,從 1934 年 7 月總會成立到 1937 年抗戰爆發前,這是新運工作由. y. Nat. 江西省推廣至全國各地的時期。但這一時期新生活運動實際上是雷聲大雨點小。. er. io. 運動的效果。. sit. 到處都可看到推行新運的團體或機關,卻是很少看見有多數國民確實受到新生活. al. n. v i n (三)衰落時期,從 1937 年抗戰開始到 C h 1949 年南京政府覆亡,這是新生活運動由 engchi U. 衰落走向消亡時期。抗戰開始,新運工作重心轉移到為抗戰服務。抗戰勝利後,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這時期的新生活運動隨著南京政權垮台,也拌之退出了歷 史舞台。7. 6. 同上,頁 46;栗建新,新生活運動與國民性改造,江西藍天學院學報(2010 年 3 月),頁 94。 7 趙新民,淺談新生活運動,東疆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 年第 3 期),頁 46。 4.

(11) 第四節、文獻回顧 本文的參考文獻以國內外專書、學術期刊、論文以及蔣介石與宋美齡等人在 新生活運動中的相關言論和政策等為主。藉由文獻整理,進行新生活運動起源與 發展等梳理,並釐清本文想研究的問題。筆者將文獻資料分為三大面向,分別是: 對宋美齡個人的研究、新生活運動內容與基督教在新生活運動中的作用力等。本 節首先瞭解既有文獻如何梳理宋美齡個人特質與背景,以及新生活運動在宋美齡 的推動下所呈現的面貌,進而探討基督教力量進入新生活運動的目的、過程與影 響。. 立. 政 治 大. 一、對宋美齡個人之相關研究. ‧ 國. 學. 宋美齡經歷過無數重大歷史事件,學界對其評價兩極。本文採用西方國家、. y. Nat. 程之相關論述。. ‧. 台灣與大陸學者對宋美齡的研究專書,並著重於其中宋美齡的成長背景與人生歷. er. io. sit. 漢娜8以大量近年解密的書信文件,將宋美齡、乃至宋氏家族放在民國史的脈 絡中書寫,試圖呈現受中西文化薰陶的宋美齡。漢娜敘述宋美齡一生面對的幾次. al. n. v i n 重大事件轉折,如:學成歸國、蔣宋聯姻、新生活運動與長征、西安事變、抗日 Ch engchi U. 戰爭、外交活動、二次大戰、國共內戰與退守台灣等。以順敘法對不同觀點、爭 議進行平衡敘述地描繪出宋美齡的一生,在漢娜筆下的宋美齡呈現出理性、智性 與感性矛盾等多重複雜的性格特質,以及其堅韌、不畏懼挑戰的美式性格。 李台珊細膩地在《宋美齡》9一書中記錄了宋美齡一生的奇遇和表現。她以宋 美齡和友人的通信內容分析了在不同時期宋美齡的心路歷程。在此書中,可以看 見宋美齡不同的面貌-平凡的、無知的、沮喪受挫的、焦躁不安的、理想化的等. 8. 漢娜•帕庫拉著、林添貴譯,宋美齡新傳:絕代風華一夫人。 Laura Tyson Li , Madame Chiang Kai-Shek : China's eternal first lady ( New York : Atlantic Monthly Press, 2006). 9. 5.

(12) 情感豐沛的宋美齡。李台珊生動描繪出宋美齡如何在這些複雜的情緒中,面對種 種壓力與束縛並做出選擇。 林博文以冷靜、犀利的筆調描述宋美齡傳奇一生,在《跨世紀第一夫人宋美 齡》一書中,他指出宋美齡有與生俱來的聰明、美麗、犀利、冷峻、手腕和財富, 又有孔宋家族的強力奧援,加上其美國背景,而使她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的中國第一夫人。然而,林博文認為宋美齡有耀眼的特質,但也有令人非議的作 風,就如同他在書中對宋美齡的描繪:「她是一個『不世出』的政治人物,具有 多重性格和不同行事標準;她以國家和民族的安危為重,卻不忘袒護孔宋家族營. 治 政 大 富貴。」林博文在一書中提供了另一種觀點剖析宋美齡的行事作風。 立. 私誤國與外戚幹政;她以愛心光照國軍遺族與孤兒,自己亦樂享錦衣玉食和榮華. 楊樹標在《宋美齡傳》10中肯定宋美齡的五項貢獻: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對. ‧ 國. 學. 外爭取抗戰援助、親自上前線鼓舞士兵、推動中國民航業發展、退守台灣後,始. ‧. 終主張國家統一立場等。他也提出,宋美齡自身侷限性在於她的歷史背景、反共. y. Nat. 以及傳統觀念中的四大家族概念,都是她受到批評的原因。. er. io. sit. 上述文獻多從宋美齡的一生加以反省,但是人的一生經歷多重事件,難免因 時因地因經驗而有演進變化,因此要分析一個人的身份與信仰如何影響其看法,. al. n. v i n 仍以聚焦在一個特定進程上才有可能。本文便是聚焦在新生活運動上,檢視性別 Ch engchi U. 與宗教對宋美齡改造中國的思想有何影響,特別集中在她作為準國母的形象,以 及因此而形成的中國觀。一言以蔽之,圍繞新生活運動的中國,主要指涉的是中 國民族或中國人。. 二、對新生活運動的相關研究 關於新生活運動的研究,坊間有許多文獻可以參考。本文選擇了宋美齡傳、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與相關期刊文獻,試圖瞭解宋美齡對新生活運動中的影響。這. 10. 楊樹標,宋美齡傳。 6.

(13) 些文獻主要論述新生活運動的成立原因、目的與成效。 漢娜11對新生活運動運的論述和分析多以批判性為主。她認為新生活運動是 國民黨高壓的象徵,蔣介石認為重視整潔和禮貌就能治癒中國複雜的政治、經濟 狀況,可說是相當奇怪。這其實是蔣介石夫婦的天真想法,再者,與法西斯主義 密切相關的新生活運動,也有其危險性,改革與規矩愈來愈荒謬。 阿里夫·德里克12認為新生活運動是國民黨欲抗衡五四運動後帶來種種新思 潮的表現。此外,國民黨希望透過新運再次獲得民眾支持,以增加執政權威性。 然而,新生活運動最後卻無法得到預期成效,國民黨並無法如共產黨一樣得到民. 治 政 大 詹姆斯 認為新生活運動的初衷在於復興民族,其中卻存在許多矛盾之處。 立. 眾支持、使人民信服。 13. 其宣稱的目標宏遠,但卻又十分介意生活中的細節和小事。因此,他將新生活運. ‧ 國. 學. 動形容成「建基於牙刷、老鼠夾與蒼蠅拍的民族復興運動」。主張反傳統的新生. ‧. 活運動最後能成為空談。. y. Nat. 在黃金麟<醜怪的裝扮:新生活運動的政略分析>14一文中,作者認為新生. er. io. sit. 活運動並沒有受到當時人民的信賴與肯定。新生活運動本身有許多內部矛盾,更 遭受到許多質疑,整個革命在宣揚改革的同時,呈現出濃厚的保守性格,使其改. al. n. v i n 革力量並未發揮出來;在<新生活運動與取締婦女奇裝異服> Ch engchi U. 15. 一文中,夏蓉研. 究國民黨在新生活運動期間取締婦女奇裝異服的禁令與隨之引起的社會的反應。 在政府推行政策的過程中,隨著社會守舊勢力的逐漸擴張,硬性規定的服裝標準 越趨嚴格,甚至直接干預到個人私生活領域,使人民感到壓迫,更令女性受到歧 視,弱化女性社會地位。. 11. 漢娜•帕庫拉著、林添貴譯,宋美齡新傳:絕代風華一夫人。 Dirlik, Arif,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s of the New Life Movement: A Study in Counterrevolutio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34, No.4 (Aug 1975), pp. 945~980. 13 Thomson, James Claude, While China faced west : American reformers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81937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14 黃金麟, 「醜怪的裝扮:新生活運動的政略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30 期(1998 年 6 月)。 15 夏蓉,「新生活運動與取締婦女奇裝異服」,社會科學研究,2004 年 6 月。 12. 7.

(14) 關志鋼和趙哲在<抗戰爆發前新生活運動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16一文中首 先肯定新生活運動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們也提出新生活運動最後的成 效令蔣介石集團十分失望。人民的道德水平並未提升,社會風氣也沒有進步。整 體而言,新生活運動並沒有達到成效。此外,關志鋼在<新生活運動反共論析> 17. 中分析蔣介石發起新生活運動的目的。他認為新生活運動的發起並非針對共產. 黨,而是蔣介石欲強化專制統治和對抗日軍。 在《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中,周秀環提及宋美齡與新 生活運動的展開18。她肯定宋美齡在新生活運動中的貢獻,除了倡導新運外,宋. 治 政 大 備受肯定。周秀環認為宋美齡對新生活運動的影響力與貢獻極大。 立. 美齡還促成基督教會與國民黨的合作推行新運,此外,宋美齡領導的婦女運動也. 以上對於新生活運動的描述、分析與評價,主要著重在動機及效果兩方面,. ‧ 國. 學. 各家評價容或不同,但對於新生活運動的過程中,因為性別與宗教結合,而產生. ‧. 對於中國意象的建構,並為深入探討。而對這樣的過程加以追蹤,正是本文藉以. y. Nat. 理解宗教及性別如何互動,以及如何延續或改變對中國作為民族或人種的認識與. n. a. 三、基督教在新生活運動中的作用力 l. Ch. engchi. er. io. sit. 自我認識所必需。. i n U. v. 基督教在新生活運動中佔據重要角色,文獻對於基督教力量進入新生活運動 起因、過程與影響有深入的記載。 林博文19指出,新生活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乃是美國基督教會的參與。 外國教會對新生活運動一般都採取支持與同情的態度,他們認為新運是改造中國. 16. 關志鋼、趙哲,「抗戰爆發前新生活運動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浙江學刊,1995 年第 1. 期。 17. 關志鋼, 「新生活運動反共論析」 ,深圳大學學報,第 12 卷第 1 期(1999 年 2 月)。 周秀環, 「蔣夫人與新生活運動的開展(1934-1937)」 ,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與近代中國學術討 論集(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出版),頁 394~420。 19 林博文,跨世紀第一夫人宋美齡。 18. 8.

(15) 舊社會、使中國現代化的力量,也有外國教會刊物將新生活運動與晚清自強運動 等量齊觀。 20. 史景遷在《改變中國》 一書中論及西方顧問(含傳教士)於 1620 年代到 1960 年代在中國的經歷與心路歷程,書中除了探究這些西方人士如何以西方角度觀察 當時中國,也涵蓋了長達三個世紀以來東西方文明的互動。借鑑此書除了能探究 東西文明長久以來的相似與差異之處,還能夠幫助筆者建構傳教士在中國傳教的 歷程,並以此探究傳教政策至民初、新運時期的轉變。 <淺議傳教士與新生活運動>21一文中,汪進春介紹傳教士如何參與新生活. 治 政 大 與新生活運動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中極不尋常的一段歷史。基督教作為外來文化 立. 運動的這一過程,並探討傳教士在此一運動中的作用與影響。他指出,傳教士參. 和力量,應當被中國人民所排斥。然而,在新生活運動中,經由政府的大力倡導、. ‧ 國. 學. 推動,加上和教會的合作,中國儒教與西方基督教教義因此能夠相融。. ‧. 在《宋美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孫若怡描述了在傳教士眼. y. Nat. 中的蔣宋美齡22。傳教士對於宋美齡的作為,給予高度評價。也指出宋美齡在從. er. io. sit. 事新生活運動過程中,呈現出完美的基督教與救世主的形象。由此可知,對於傳 教士而言,願意和國民黨合作推動新生活運動的原因和宋美齡本身宗教背景和形. n. al. 象有很大關聯性。. Ch. engchi. i n U. v. 李志剛在<從蔣介石和宋美齡所推行的新生活運動探究其儒家思想及基督 教精神>23一文中敘述蔣介石以儒家思想推動新生活運動,以及宋美齡在新生活 運動中發揚的基督精神,兩人以儒家思想做為推行新生活運動的主導思想,並在 運動中言基督精神,顯然是為了要得到廣大人民支持,亦取得中國教會信徒和美 國教會信徒的支持,以期尋求人力和物力的援助。. 20.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改變中國(臺北:時報文化,2015 年)。 汪進春, 「淺議傳教士與新生活運動」,安徽文學,2006 年第 9 期。 22 孫若怡, 「傳教士眼中的蔣宋美齡」,宋美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珠 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出版) ,頁 45~58。 23 李志剛, 「從蔣介石和宋美齡所推行的新生活運動探究其儒家思想及基督教精神」 ,宋美齡及 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出版),頁 29~44。 21. 9.

(16) 周秀環24指出基督教會在新生活運動中的具體行動分別為:與政府合作進行 農村建設、支援全國衛生事業的推動與配合政策提倡新運。她認為,在這種政教 合作的機制下,政府取得教會在人才與設施上的支持;教會則由備受政治打壓的 地位,一變而為深受政府倚重的社會資源提供者,並間接帶來了教會另一波的復 興,影響教會的發展至為深遠。 以上文獻雖然觸及、透露基督教介入新生活運動帶有文明改造與解放的動機, 但並未針對性地指出,基督教所抱有的中國人的落後形象,是文化改造工程的前 提。這樣的落後性之所以有其相關性,是因為宋美齡的女性身分與中國民族待改. 治 政 大 造後的中國民族,從而說明本文的貢獻所在。 立. 造的被動地位,有相互強化的作用,並隱喻了宋美齡的西方性,提供了想像中改. 此外,在許多文獻中皆描繪出宋美齡在新生活運動中呈現出的母親形象,在. ‧ 國. 學. 媒體前的她流露出對中國人民滿滿的慈愛與愛護。因此,本文試圖分析宋美齡的. ‧. 國家母親形象在新生活運動至整個東西方文明交流過程中扮演如何功能。必須注. y. Nat. 意到的是,1934 至 1937 年期間蔣介石尚未具備國家領導人的地位,宋美齡也還. er. io. sit. 未成為第一夫人的身分。然而,她舉手投足流露出的國母典範卻早已在新運中嶄 露無遺,因此,這段時期可以視為是宋美齡成為國母的前傳。. n. al. Ch. engchi. 24. i n U. v. 周秀環, 「蔣夫人與新生活運動的開展(1934-1937)」 ,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與近代中國學術討 論集,頁 394~420。 10.

(17) 第四節、研究途徑 新生活運動在宋美齡推動過程中,因其女性身分增添了許多色彩,因此本文 欲使用女性主義來分析宋美齡在執行新生活運動的過程中的決策原因、過程與影 響。此外,由於本文需要借助大量歷史文獻做為參考依據,必須經過「解讀」的 程序來瞭解歷史脈絡並釐清研究問題。為了避免過度詮釋的可能,筆者也選用詮 釋學方法作為研究依據。. 一、後殖民女性主義. 政 治 大 後殖民女性主義 有時又稱第三世界女性主義,前者以時間,後者以空間地 立 25. ‧ 國. 學. 理位置作為分類指標。對有殖民壓迫經驗或生存於殖民統治地區的女性而言,她 們所面臨的問題往往無法以「父權壓迫」一言以蔽之,而是必須放在當地特定殖. ‧. 民政治經濟脈絡裡來思考,才能進而尋求解決之道。由於被殖民女性所遭受的剝. sit. y. Nat. 削和種族、國家、階級等社會政治體系因素關係密切,後殖民女性主義思考所呈. al. er. io. 現的面貌往往不僅是兩性資源分配不均或男女關係在個體制層面上不平等的問. v. n. 題,更經常結合國家在全球權力結構被分派的弱勢位置所帶來的種種對女性產生 衝擊的問題。26. Ch. engchi. i n U. 由於後殖民女性主義推行者多出身(曾)被殖民的國家,深刻體會國家被殖民 經驗對當地女人各種精神、生活層次的影響,「國家」這個議題當然成為後殖民 女性主義的重點論述之一。基本上,後殖民女性主義對「國家」的態度經常採取 雙向批判-亦即一方面批判國家在反殖民動員,追求國家獨立脫離殖民統治時, 充分利用國內婦女的力量,但內部性別壓迫問題卻往往略而不談,結果國家的解 25. 邱貴芬, 「後殖民女性主義」,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女書文化出版 社,1996 年) ,頁 240。邱貴芬在後殖民女性主義的歷史背景中指出,相較於其他淵遠流長的女 性主義流派,後殖民女性主義的發展相當晚,要到 1980 年代之後才蔚為風潮。在 1990 年代, 以非白人女性學者為主的後殖民女性主義在思考女性議題時所加入的對種族、殖民、資本主義 跨國企業的批判已大為影響女性主義的面貌。 26 同上,頁 239。 11.

(18) 放並未帶來女性的解放;但是,在批判國家機器對婦女的壓迫的同時,後殖民女 性主義者卻也堅持反殖民的國家解放運動,鮮少主張去除國家認同。27換言之, 後殖民女性主義既反性別壓迫也反殖民壓迫。. 28. 本文旨要研究宋美齡對新生活運動的推行。宋美齡身為一名女性,雖從小在 美國接受西方教育思想,但她對中國的情感深厚,其想拯救中國的懷抱強烈,新 生活運動為國家政策,主要是希望藉由此革新改變中國人的習性,使中國擺脫頹 靡的狀態,甚至藉由此改變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形象,以得到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援 助。宋美齡希望解放中國,讓中國日漸富強,反對其他列強國家對中國的侵略,. 政 治 大. 這樣的國家認同符合後殖民女性主義的意涵。此外,在新生活運動中,宋美齡亦. 立. 大力宣導「女性走出家庭」、女性應該呈現己身價值、推行男女平等,認為女性. ‧ 國. 學. 應該擺脫傳統父權觀念的舊禮教 (如:裹小腳)。. ‧. 綜觀上述,後殖民女性主義對國家的概念能作為本文分析宋美齡在新運中的. Nat. n. al. er. io 二、詮釋學. sit. 動在新生活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將在本文中一併探討。. y. 理念推行。至於宋美齡推行的婦女運動在新運中的具體成效與影響,以及婦女運. Ch. engchi. i n U. v. 除以後殖民女性主義的國家概念作為本論文的進行分析時的理論主軸之外, 本文還將採用高達美的詮釋學方法作為分析工具。高達美確認了歷史性是人類存 在的基本事實,它們所傳遞的,是必須參與其中才能獲得的真理。他一反西方詮 釋學追求把握文本作者原意的傳統,全面肯定理解過程中產生差異的合理性,推. 邱貴芬在「後殖民女性主義」一文中參考自 Accad, Evelyne 1991.“Sexuality amd Sexual Politics: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for Contemporary Women in the Middle East” in Third World Women and the Politics of Feminism. 邱貴芬,「後殖民女性主義」,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 與流派,頁 247。 28 同上。 27. 12.

(19) 崇讀者對作品意義的參與,推崇作品在現時的意義,使得詮釋學理論向前一步的 發展。 高達美認為詮釋學的任務在於理解事務。詮釋事物是根據事物呈現出來的意 義來修正詮釋者的設計或前見,把不能融貫於事物的前見刪除,保留與之融貫的 前見,直至它們完全根據事物的意義而來,則它們與事物融合,詮釋者便得以理 解事物。29由此可知,高達美認為詮釋是詮釋者的本身成見經過不斷修正,並與 事物融合的過程。因此,成見是理解事物的先決條件,成見不一定妨礙詮釋,個 人的歷史成見必然存在,必須經過不斷修正。. 治 政 雖然高達美詮釋學容許詮釋者的前見參與在文本意義裡,但卻不容許它們主 大 立 導或修改文本意義。反而,文本才是主導者,是前見的修正者。詮釋學的任務是 ‧ 國. 學. 探討文本,得到它的意義。高達美認為,文本的意義就是文本的真理,得到意義. ‧. 就是得到真理。在傳統哲學,真理在判斷、述句或命題裡,而它們之所以是真的, 由於它們與事實符應。因此,得到真理就是知道事實。但詮釋學是要理解文本,. y. Nat. io. sit. 不是要理解事實。在詮釋時,一旦文本呈現它的意義,則詮釋者理解它,這時他. n. al. er. 得到真理。文本的真不是它符應事實,而是它呈現意義。真理不是只符應事實,. Ch. 而是意義性(meaningfulness)。30. engchi. i n U. v. 此外,高達美認為,我們隸屬於歷史,不是歷史隸屬於我們。意識本身就是 歷史的,歷史提供前見給它,讓它在歷史的影響下詮釋流傳物。就如同,當我們 要擺脫歷史去反省自己時,我們早已在歷史中-家庭、國家、社會和媒體早已給 了我們很多歷史觀念。我們只能在它們中反省自己,不能完全擺脫歷史、在沒有 歷史的情況下反省自己。31. 29. 陳榮華,高達美詮釋學: 《真理與方法》導讀(臺北:三民書局出版社,2011 年),頁 125。 同上,頁 127。作者參考自 J.Grondin,“Hermeneutical Truth and its Historical Presuppositions,” in Anti-Foundationalism and Practical Reasoning: Conversations between Hermeneutics and Analysis, E. Simpson, ed. (Edmonton: Academic Printing & Publishing,1987), p.51. 31 同上,頁 133。 30. 13.

(20) 根據高達美的詮釋學,他認為理解是作出不同的理解。詮釋者與文本當然是 在不同時間中。詮釋者屬於現在,文本屬於過去。兩者有時間距離。時間距離使 詮釋者難以理解文本,因而有詮釋的必要。高達美指出,即使後來的詮釋比原來 或以前的詮釋更優勝,但這不是由於後來的詮釋者比以前的詮釋者對作者有更深 入的理解,而是後來的詮釋者處於不同的時間,或者說,在不同的時代裡。各時 代提供不同的前見,文本在不同前見中,呈現不同意義。不同的時代要以自己的 方式去理解文本,把握它的時代意義,不能固執以往,淪為食古不化。因此,真 正的理解,是作出不同的理解。32. 政 治 大. 讀者必須擺脫由作品自身歷史存在所產生的前見,但又不能被自己的前見所. 立. 侷限,甚至任意曲解其理解的對象。只有在解釋者的前見和被解釋事物融合在一. ‧ 國. 學. 起,並產生出意義時,才會出現真正的理解。這種過程,高達美稱之為「視域融 合」(fusion of horizons)。33. ‧. 高達美對詮釋的見解符合本文的研究期許。歷史文獻具備高度的參考價值,. y. Nat. io. sit. 在研究過程中提供參考的依據,唯有認知到歷史成見是無法消去的,才能在與歷. n. al. er. 史對話的過程中,得到新的啟發。筆者期望以自身經驗、背景知識以及身為一名. Ch. i n U. v. 女性的身分在解讀宋美齡與新生活運動等相關歷史文獻時,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 engchi. 與前見,以新的視角理解文獻,看到不同面貌的宋美齡。. 三、協作式民族主義 協作式民族主義主要探究一國與其盟國間存在著情感,並進而凝聚了信任與 忠誠。雙方友誼是在雙方經由不同利益考量而產生,並期望對方依照自己利益行 事,期待與審視便成為了這段關係維繫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這段關係中的雙方. 32 33. 同上,頁 151~152。 同上,頁 158~165。 14.

(21) 是相互制約的。34 在新運中,宋美齡巧妙地承擔了做為東西方間的橋樑責任,在這過程中, 宋美齡成為一名協作者,她的中介作用說明了東西方文明經由雙重妥協進而並 存在在新生活運動中,強勢的西方文明經由某程度上的妥協才能影響弱勢,而 弱勢東方文明抑經由妥協的過程中獲得西方支持。在新運中,基督教的政策轉 變,實行宗教本地化的作為,不啻為一種對中國當時社會的讓步與妥協;相對 地,在新運中,反對帝國主義的中國社會為了增進西方的援助意願而接受了基 督教的參與,此友誼式的民族關係可以被視為是協作式的民族主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4. i n U. v. Bulag,U.E., Collaborative Nationalism: The Politics of Friendship on China's Mongolian Frontier (Oxford: Rowman and Littlefield,2010), P123~128. 15.

(22) 第五節、研究方法 本研究試圖建構一個「宋美齡-新生活運動」關聯性的全面概念,相當需要 文獻堆砌。因此本研究採用之研究方法主要為「文獻分析」與「歷史研究」。. 一、文獻分析法 在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中,文獻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獻可做為一種基 礎知識,引導後續的研究問題,而研究者藉由對於文獻的引用以掌握事件全面。. 治 政 大 時接著就要找有沒有相關評論,或有沒有留下日記、筆記,或口述歷史等等,才 立. 單一的文獻不能盡信,要靠許多文獻共同配合佐證。像是找到一則新聞,同. 能全面掌握。綜合而言,文獻研究作為方法的目的是:. 35. ‧ 國. 學. 1. 透過文獻了解當時人的想法和動機。. 了解事件發生的過程、經歷的階段以及每一個階段起作用的是那些事件。. 3.. 了解當時涉入事件過程有那些人物,這些人物各是來自什麼背景,持著. ‧. 2.. y. Nat. n. al. er. io. sit. 什麼立場。. i n U. v. 藉由蒐集資料,將其中提供之資訊拼湊出新生活運動發展及演變的全貌,並. Ch. engchi. 分析宋美齡在其中參與的內容與貢獻,尋找是否存在其他目前學界尚未研究之具 意義問題。本研究資料來源為新生活運動相關書籍、政策發表,藉以瞭解新生活 運動全貌與發展歷程,並輔以宋美齡傳與言論集研究在新生活運動時期宋美齡之 參與內容為何,以及宋美齡籌辦新生活運動的初衷與理念。此外,藉由參考學界 對新生活運動的相關內容研究與評價,以佐證與輔助本文欲研究之問題,如: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與期刊等。. 35. 石之瑜,社會科學方法新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 年),頁 199。 16.

(23) 二、歷史研究法 歷史研究試圖藉著史料的研析,發現(discover)資料。歷史是人類有意義的 成就之記錄,不單是按年代順序記載發生的事件,而且也是統合人、時、事與地 之間的關係,而作的描述,使得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關係能夠延續。誠如英國名史 學者卡爾(Edward H. Carr,1961)所稱:歷史乃是史學家與其它事實間不斷交互 作用的歷程,為過去與現在之間無止境的對話。36 郭秋克(Louis Gottschalk)曾指出歷史主要探討的課題,可分成如次四個重 點:37 1.. 政 治 大. 何處(Where)發生該事件?. 立. 2. 誰(Who)介入該事件?. ‧ 國. 學. 3.. 該事件發生於何時(When)?. ‧. 4. 有什麼(What kind)活動參雜其間?. sit. y. Nat. 本文以1934至1937年新生活運動為時期,以大量歷史文獻,認識新運的背. io. er. 景、釐清事件脈絡。此外,由於歷史研究法的限制在於歷史文獻主要呈現出史. al. 學家自身的觀察,其客觀性與真實性可議,因此將參考多位史學家提供的文. n. v i n Ch 獻,以多方面、多觀點、多參考的方式填補其任一缺失。本文參考的文獻資料 engchi U 主要為多位專家所著的宋美齡傳、官方發表的新生活運動政策內容、蔣介石與 宋美齡等人言論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期刊與論文等。. 36.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出版社,1986 年),頁 195~196。 同上,頁 197。作者參考自 Gottschalk, L., ed., Generalization in the Writing of Histor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3). 37. 17.

(24) 第六節、章節介紹 探究宋美齡蔚為傳奇的一生,對1930年代後的中國起了相當大的影響。宋美 齡西式成長教育背景、女性身分造就了她的獨特性,而這獨特性又在她和蔣介石 結為夫妻後帶給中國許多影響。 其一即是本文欲研究的新生活運動,在新生活運動中宋美齡參與了運動發想、 籌備、發起、宣傳與婦女運動等。這名帶有西方特質的中國女性將西方基督教教 義帶入新生活運動中,又不顯得與儒教教義相違背。她的女性特質與準第一夫人 身分在當時中國政治角力中顯得特殊。而為了帶動中國女性意識抬頭,宋美齡大. 政 治 大. 力提倡婦女運動,鼓勵婦女參與新生活運動及其工作推行。此外,為了爭取基督. 立. 教力量支持與婦女投入新運。宋美齡也積極利用各種機會宣傳,為新生活運動提. ‧ 國. 學. 出辯護和說明。新生活運動在宋美齡加入後,有了截然不同的新氣象。. ‧. 在架構安排上,本文首先釐清宋美齡欲加入並且推動新生活運動的初衷與目 的何為;再整理出宋美齡如何將督教力量帶入並利用本身的女性身分與準第一夫. y. Nat. io. sit. 人的地位推動新生活運動;最後,評估新生活運動的成果呈現與影響,包含基督. n. al. er. 教力量的介入、婦女運動等在新生活運動中的作用力與其對中國國家主權特質的. Ch. i n U. v. 影響。藉由分析新生活運動「目的-推動過程-影響」的方式,除了對於新生活. engchi. 運動的進程能有更全面且深入的瞭解,也能從中探討宋美齡的女性身分對於新生 活運動在中國內外的,如何影響對中國作為民族或人種的認知與自我認識、宋美 齡將基督教力量帶入新生活運動中的分析、新生活運動的成果如何反映宗教與女 性身分互動。 第二章國家的宋美齡,首先介紹新生活運動發起緣起與宋美齡參與其中的原 因,此外,宋美齡身為國家母親的形象如何讓她在新運中發揮能動性,在她的參 與過程中,她的形象又如何將中國塑造成一個陰性的民族形象。 目前學界對新生活運動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宋美齡對新運的政策推動與成效。 但對於宋美齡如何將基督教力量帶入充斥儒教精神的新生活運動中,則沒有太多 18.

(25) 著墨。因此,第三章將探討基督教如何參與新生活運動與其影響,再者,探究身 為基督徒的宋美齡如何使基督教與儒教相容於新運中、塑造出東西方黑暗大陸與 救世主的形象。 第四章主軸為女性身分的宋美齡在新運中發起的新生活運動與其女性意識 在中國的體現。沿用後殖民女性主義探究當時相對於西方,中國後殖民處境的柔 性特徵,如何在宋美齡女性、準第一夫人身分下展現的更淋漓盡致。對於宋美齡 本身女性身分在新生活運動中的作用性,也是目前學界略為缺乏的研究問題。新 生活運動是文明接觸,更是不同文明建構、鞏固、複製彼此刻板印象的一個歷史. 治 政 大 第五章為綜合前四章提及的歷史脈絡,結合本文研究主軸與問題意識,得出 立. 脈絡,尤其是這個歷史脈絡依附在性別身分中隱而不顯,值得追蹤記錄。. 本文的研究成果:剛性中國-宋美齡-陰性民族三者間的關係如何透過新生活運. ‧ 國. 學. 動、基督教力量與女性獨特性展現彼此間轉換的能動性,而這又對當時中國造成. ‧. io. sit. y. Nat. n. al. er. 如何的影響。. Ch. engchi. 19. i n U. v.

(26) 第二章 國家的宋美齡 新生活運動所假設的國家處境,是一個積弱的民族為求生存,必須向國際強 權師法。本章便是關於宋美齡在新生活運動中,作為領導者與推動者的分析。新 生活運動為蔣介石與宋美齡共同發起的全國性運動,是一種民族復興運動。本章 主要分析 1934 年新生活運動發起時的時代背景,如何在國際和國內的處境下呈 現對中國作為民族的設想,以及宋美齡決定復興中國的念頭,最後,分析宋美齡 身為準第一夫人的身分,如何成為她在新生活運動過程中重塑中國民族精神的媒 介。. 政 治 大. 第一節、 新生活運動的緣起 立. ‧ 國. 學. 一、國外情勢. ‧. 根據學界現有研究,新生活運動被定位為是一種民族復興的全民性運動,其. y. Nat. io. sit. 發起初衷,是希望能透過重塑新的民族理想生活形態,讓國民遵循特定規範,最. n. al. er. 終帶動國家,使國家復興。而這樣的構想,是出自於借鏡當時德國與義大利的例. Ch. i n U. 子。德、義民族復興的訴求,乃成為中國民族的榜樣。. engchi. v. 林澤震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義兩國迅速的從戰爭的廢墟中復興, 加上當時軍國主義蔚成一股世界風潮,兩國都成為當時中國人學習的對象。蔣介 石受到啓發,便試圖透過軍事化的新生活運動救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與義大利的復興,吸引了蔣介石的注意。在有關新 生活運動的演講中,他一再的拿德、義兩國的情形和中國做比較,如: 「義大利和德國,他們何以能夠很快的完成革命建設新的國家,而我們的革命 到今天反要失敗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於一般國民知禮與不知禮。……在 德義兩國,他們一般國民,沒有一個不尊重社會的秩序,嚴守團體的紀律。因 此,不僅他們國內的敵人自然屈服,而且一切外國人見了這種情形,也不得不 20.

(27) 肅然起敬,望而生畏。」38. 又如: 「我們舉德國的復興為例,並拿來和我們自己比較,可以曉得,一個國家和民 族的興亡,軍隊還只能負一部分責任,最大的責任,還是在社會上負有教育責 任的一般人身上。」. 39. 基本上,蔣介石認為德、義兩國之所以能迅速復興,是因為他們國民具備禮 義廉恥的修養,所以每個人都能尊重社會秩序,嚴守團體紀律。中國要復興,一 定要學習德、義等國,讓每個國民都具有禮義廉恥的道德修養。所以,要發起新. 治 政 大 何友良也提出相同見解,他認為蔣介石從兩個法西斯主義統治的國家德國、 立. 生活運動。40而這就是新生活運動中提倡的禮義廉恥。. 義大利的「復興」中受到了啟發。對此,蔣介石等也不隱諱。他們認為,德國、. ‧ 國. 學. 義大利近世陷於疲靡,與中國情形相似,但義大利自法西斯蒂黨執政後即「國勢. ‧. 日隆」,根本原因是用古代羅馬精神喚醒了國民。同樣,德國喚起了日爾曼民族. y. Nat. 古代的光榮,遂有其今天的強盛。他們聲稱,搞新運,就是要像德、意那樣使中. er. io. sit. 國人認識歷史的光榮,振作道德,招回國魂,從而以道德復活來求民族復興。41 蔣介石借鏡德國與義大利的例子,認為只要能將德、義的做法置入中國內,. al. n. v i n 中國即能如同德、義一樣,藉由軍事化方式達到復興國家、重返光榮的境界。德 Ch engchi U. 義的處境是啟蒙新生活運動的關鍵,也是蔣介石自信能藉由新生活運動達到救國 的一大因素。. 38. 參考自蔣介石,新生活運動之中心準則,革命文獻第六十八輯-新生活運動史料(臺北:中國 國民黨黨史會,1975 年) ,頁 25。林澤震,「新生活運動-理論與實踐之分析(1934-1937)」 , 頁 10。 39 作者參考自蔣介石,新生活運動之中心準則,頁 18。林澤震,「新生活運動-理論與實踐之 分析(1934-1937)」 ,頁 10。 40 林澤震, 「新生活運動-理論與實踐之分析(1934-1937) 」,頁 10。 41 何友良, 「論新生活運動與復興文化問題」,江西社會科學,1993 年第 4 期,頁 86。 21.

(28) 二、國內情勢 新生活運動在觀念上將中國即中國人視為一個有生命的民族,要拯救民族, 便必須從民族自身缺點的改善做起,這就涉及什麼是健康的民族生命。文獻中透 露,在面對中國民族的處境時,新生活運動所開出的處方,是建立團結的領導, 振興民族道德與士氣。 關於新生活運動的內在因素,學界早有很多說法。如「新運是蔣介石與宋美 齡因看見南昌市街頭髒亂差而發起的重整道德和改變社會風氣的運動」 、 「面對共. 政 治 大 「維護和鞏 權利地位的不穩定,因而急於尋找建立一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 立 產黨勢力的不斷壯大,及國民黨內日盛一日的爭權奪利的鬥爭,蔣介石深感自己 42. ‧. ‧ 國. 控制」等等。. 學. 固國民黨統治地位」 、 「蔣介石個人本身思想的反映」43、 「蔣介石欲加強對國民的. sit. Nat. 經提及他發起新生活運動的背景和動機,說道:. y. 1935 年 2 月 19 日,蔣介石在<為新生活運動周年紀念告國人>一文中,曾. io. er. 「中正於國難期間,在南昌督剿赤匪,鑒於國內人心陷溺、民氣消沉、四維不. al. 張、國勢危弱、內未能共靖赤禍、外未能共渝國恥,愛本革命必先革心之義,. n. v i n Ch 倡新生活運動,欲以最簡易最急切之方法,滌除我國人不合時代,不適環境之 engchi U 44. 習性,使趨向於適合時代與環境之生活,振迷茫之人心,復民族之朝氣。」. 白純指出,1934 年蔣介石發起新生活運動,主要考量有安內與攘外的背景。 主要是為了配合武力上「剿共」,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抗日戰爭作精神準備。 新生活運動以蔣介石重新解釋之後的禮義廉恥為中心準則,同時吸取近代資本主 義國家的某些公共道德和社會生活方面的某些精神文明,以整肅國民日常生活, 42. 溫波、張紅,「論新生活運動的發起」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 11 期,頁 112。 43 楊昌宴, 「評舊道德與新生活運動」,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1 年第 4 期, 頁 46~47。 44 遼寧大學哲學系編印,中國現代哲學史資料彙編,第 2 集第 7 冊,頁 113;關志鋼、趙哲, 「試論新生活運動之緣起」 ,深圳大學學報,第 11 卷第 2 期(1994 年 5 月),頁 67。 22.

(29) 改良社會風氣,並以促成國民生活的軍事化、生產化、藝術化為追求目標。 林頌華指出,新生活運動的宗旨是要用中國固有的倫理道德,改造國民生活, 以達到維護和鞏固國民黨統治的目的。1934 年入春以後,蔣介石從各種敵對勢 力的爭鬥中擺脫出來,在此之前的八年中,他首先壓制了國民黨內部的軍事實力 派及各個派系,確立了其在國民黨中的領導地位;爾後在與共產黨及其紅軍的鬥 爭中,他即將獲得第五次軍事圍剿的成功;繼而在與日本人的周旋中,蔣介石通 過一系列協議,把入侵者「穩住」在長城沿線。因此,1934 年以後,蔣介石面臨 的問題是安定國內秩序,鞏固和加強他對全國的統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要. 治 政 大 何友良認為,新運表現了比較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在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 立. 「復興民族,建設新國家」。45. 略、民族,危機探重之際,運動對激揚民族情感、折衝御侮方面,客觀上確實有. ‧ 國. 學. 所助益。46尤其是抗戰時期蔣介石透過禮義廉恥的新詮,更進一步地將中國理解. ‧. 成是一個民族生命的提升。. y. Nat. 當時國內面臨日本的侵略與共產黨的壯大,加上國內經濟疲乏、人民生活普. er. io. sit. 遍貧困,中國呈現出落後與貧窮。這對於蔣介石或中國人民而言,無疑是一種國 難,因此,蔣介石提出一個拯救中國的方式,讓人民與民族形成有意識地結合,. al. n. v i n 藉由喚起人民愛國意識並參與這場軍事教育運動,以達到改造人民復興民族的目 Ch engchi U 的。. 三、宋美齡的參與 中國作為一個西方意義的主權國家,對於人民而言充其量是一個抽象且不熟 悉的概念,但是中國作為一個民族或人種,卻是近代史上屢見不鮮的身份,尤其 是在與異族攻防之際。新生活運動所強調的集體精神與生活道德,鞏固了中國作. 45. 林頌華, 「試論新生活運動的特點與效用」,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 28 卷第 2 期(1995 年 5 月)。 46 何友良, 「論新生活運動與復興文化問題」,頁 90。 23.

(30) 為民族的身分意識,因此有利於女性的參與,而宋美齡提供的女性領導,也有助 於中國民族意識的開展。如果說蔣介石對中國民族振興有強烈感觸,宋美齡則是 真正讓這樣的感觸畫成生活實踐藍圖的主要功臣。 對於宋美齡是否是發起新生活運動的第一人,在學界中各有不同說法。然 而,就如同關志鋼的看法一樣,新運的緣起與宋美齡有密切的關連,她是新生活 運動至始至終的參與者,應該沒有太大的疑問。47 費正清認為,蔣介石發起了自創的新生活運動。48新生活運動的確是蔣介石 經過長期間規劃並訂定方針的產物,其中反映出蔣介石的思想與理念。關志鋼對. 政 治 大. 此提出回應,他認為新生活運動從最初醞釀和發起,到日後在全國的逐步推廣,. 立. 蔣介石的確受到宋美齡的很大影響。特別是一些與學習西方國家文明生活方式有. ‧ 國. 學. 關的計畫和規則的制定,即出自宋美齡的主意。可以說,在新運的歷史上,除蔣 介石以外,恐怕沒有人能像宋美齡那樣,給予新生活運動的堆進以如此深刻之個. ‧. 人影響,宋美齡對於新運的熱衷,某種程度上甚至超越蔣介石。. 49. Nat. sit. y. 宋美齡參與新生活運動的動因,至少來自兩個因素,一為:宋美齡身為蔣夫. n. al. er. io. 人,扮演蔣介石的賢內助,大力協助丈夫推動新生活運動;二為:鑒於當時中國. i n U. v. 所處的國內外處境,使宋美齡懷抱復興中國的理念,希望藉由新運,使中國強盛。. Ch. engchi. 宋美齡所處的時代,充滿多變不安,各種是非、矛盾和鬥爭,進步與落後、 開新與守舊、成功與失敗,無奇不有。50面對如此憂患,宋美齡和其他當時的知 識份子一樣,都希望能為中國民族找出一條生路。他們心目中的中國,因而不是 物質性的領土資源而已,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的民族精神的凝聚與振興。 宋美齡生長在一個極為開明的家庭,自小即到美國接受西式教育,這也深深. 47. 關志鋼, 「宋美齡與新生活運動」 ,宋美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珠海 書院亞洲研究中心出版),頁 498。 48 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年) ,頁 557。 49 關志鋼, 「宋美齡與新生活運動」 ,頁 499。 50 謝俊美, 「宋美齡:進代中國一位卓越的女性-以中華民族抗戰為中心」,宋美齡及其時代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出版),頁 290。 24.

(31) 影響她日後的思想,並自成體系。李雲漢認為,其中影響最深的特徵在於宗教思 想、愛國思想以及民主思想。宋美齡在 1917 年學成歸國,在她回國後居住上海 的十年間,最少有三件重大的事件,影響中國的國運、國民心理與知識份子的政 治趨向。一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巴黎和會(1919 年)後導致的五四運動,促成 了民族意識的覺醒與反帝國主義情緒的高漲,因而衍生了反基督教運動及國家主 義運動;二為,1917 年發生的俄國革命與共產主義政權的建立,導致了社會主義 思潮在中國的澎湃,最後促成中國共產黨在 1921 年的建立;第三件大事件,是 孫中山因應國家內憂外患與五四運動以後出現的國內外新形勢,決定要以實際行. 治 政 大 精神與建國目標,將為中國揭開新的篇章。 立. 動改造中國,其第一步方法是革命。也因此,中外人士多認定中國國民黨的奮鬥 51. 根據以上三件重大事件的發生,宋美齡都曾做深入的觀察,並曾理性的研判. ‧ 國. 學. 與選擇。她認為,帝國主義的侵略是忍無可忍的,因此對於反帝國主義的行動,. ‧. 她做了有條件的支持。所謂有條件,是強烈反對西方國家的侵華政策與行動,但. y. Nat. 不拒絕文化與經濟的交流與合作。至於反基督教運動,她認為是矯枉過正且失之. er. io. sit. 於情性化的行動。她認定的中國生路,乃是孫中山革命建國的大道,她決定畢生 獻身於革命救國事業。她說:「吾人已故領袖孫逸仙博士所示之訓範,已給予吾. al. n. v i n 國人民奮鬥前進之毅力。」 1927 C h年,宋美齡與蔣介石結為夫妻。在一般夫妻的 engchi U 52. 感情世界之外,她更認定這是兩人共同致力於革命救國事業的開始。53就如同李 台珊在《宋美齡-走在蔣介石前頭的女人》中所記錄的:宋美齡心中充滿極大的 熱枕和愛國心,想為國家做點事的強烈意念,她想和丈夫為中國的強大不斷奮鬥。 54. 這也呼應了宋美齡曾說的: 「我極度的熱心與愛國,也就是可望替國家做些事情。. 我的機會很好,我與丈夫合作,就不難對國家有所貢獻了。我雖然有這樣的抱負,. 51. 李雲漢, 「宋美齡女士的愛國思想」,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臺北:中正 文教基金會出版),頁 126~129。 52 宋美齡, 「在美國眾議院之演說」 ,1943 年 2 月 28 日。 53 李雲漢, 「宋美齡女士的愛國思想」,頁 126~129。 54 李台珊,宋美齡-走在蔣介石前頭的女人(臺北:五南出版社,2010 年),頁 96。 25.

(32) 但只靠自我,我實在還缺少一種精神上的定力。」55 劉巨才認為,在那個時代的中國,一個女子,就是有天大的本領,如果不借 56. 助丈夫的力量,也是難以施展才幹的。 因此,抱負著極大野心的宋美齡,的確 需要借助蔣介石的力量來施展自己的抱負和才幹。 由上述論述可以看出宋美齡所處了歷史背景是導致她欲拯救中國的主要因 素,而她對於這三件重大事件的回應也能作為她在新生活運動中的理念施展的重 要憑藉,姑且不論外界對宋美與蔣介石聯姻的原因有所揣摩57,但這的確讓宋美 齡更快速進入中國政治中,施展她愛國理念,並扮演好蔣介石在政治與婚姻中的. 政 治 大. 得力助手與賢內助。. 立 第二節、國家母親的能動性. ‧ 國. 學. 民族的生命來自民族母體的孕育,因此在國族意識下的中國人,更能從女性. ‧. 領導的新生活運動中,開展出生命的動能與願望。本節欲探討宋美齡身為準第一. sit. y. Nat. 夫人、國母的形象在新生活運動中的影響為何,以及這樣的形象又如何改變他國. io. al. n. 找到一條新出路。. er. 對中國的認知,最後,分析宋美齡在新生活運動中的主要貢獻,其又如何為中國. 一、國家母親的形象. Ch. engchi. i n U. v. 在新生活運動中,可以看到宋美齡屢屢提及「母親」 、 「慈母」等字眼,尤其 在她積極推動的婦女運動中十分明顯。宋美齡在婦女運動中欲將婦女與國家母親 的形象連結起來,賦予婦女身為中國母親的責任-孕育國家人才、保衛家園,為 國家犧牲貢獻等。在宋美齡的復興民族的計畫中,婦女成為主角,擔當復興者的 重責大任。當婦女成為國家母親時,伴隨而來的即是拯救國家的工作,在國母的. 55 56 57. 宋美齡, 「我的宗教觀」,蔣夫人思想言論集(蔣夫人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1966 年)。 劉巨才,政治女強人-一代風流宋美齡(臺北:風雲時代,1994 年),頁 64。 許多學者認為這是一樁政治婚姻,是雙方交換權力的交易。 26.

(33) 角色扮演下,這看似相當合理。 宋美齡在新生活運動中針對婦女運動的幾次講話可以看出她對中國婦女的 期待: 「新生活運動努力的目標既如前述,由此可知婦女對於這個運動的輔助。我們 如要衡量一國的進步程度,必得注意一個國家婦女的情況,和婦女在社會生 活,國家生活中的地位。倘若大多數婦女有受教育的機會,而且生活很合理, 那個國家才是進步的國家。不幸中國的婦女,非但多數沒有受教育的機會,而 且大半還仍過着數百年前的舊生活。都市的婦女,尚有受教育的機會,但參與. 治 政 大 「自抗戰以來,瞬已九月……舉國之慈母身受戰禍,又復目覩其子女之流離顛 立. 社會活動的仍屬少數。」. 58. 沛,其精神之痛苦蓋可想見。我國古時,特重母教,千百年來之先哲及名將,. ‧ 國. 學. 大都為賢母之所作育而成,若孟軻、歐陽修、范仲淹、岳飛其尤著者也。……. ‧. 余今更舉一現代之模範母親……同時將其所有之子女貢獻於國。日某日與余. y. Nat. 相見,謂彼闔家恉誓為國家不斷工作,以求最後之勝利,任何犧牲皆所不惜。. er. 59. io. 一滴淚。」. sit. 並謂家諸人已互為約定,設不幸有人為國而喪其生,後死者絕不作兒女態而灑. al. n. v i n 梁寶山對新生活運動中的婦女運動與國母形象提出看法。首先,他認為新生 Ch engchi U. 活運動所提倡的公民標準,尤其公共衛生和秩序,是一套以沿海現代城市中產階. 層為基礎的準則。在婦女工作方面,以提高文化水準為大前題,作為移風易俗(販 賣人口、殺嬰、纏足、蓄婢等)、促進生產活動和戰時動員的工具。以 1935 年的 工作範圍為例,婦女工作被分為家庭與社會兩方面,前者包括家務、家政、生活 習慣、烹飪、孕婦育嬰、兒童教養及學術研究等各項。後者則包括看護、防疫、 賑災、女子儲蓄、識字、傭工訓練、職業介紹、集體結婚及剪髮放足等各項。60. 58. 宋美齡: 「新生活運動(中華民國二十五年新生活運動二週年紀念作」,收入於:陳鵬仁、樓文 淵編,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言論選集(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1998 年),頁 24。 59 宋美齡: 「母親節獻辭(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五月),收入於:同上,頁 221。 60 梁寶山參考自謝早金,「新生活運動的推行」 。載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八輯.十 27.

(34) 梁寶山指出,此資料沒有提及這些工作之實際成效,而抗戰展開之後,「婦 指會」即成為整個戰爭機械的一部份,全力進行後援、戰地服務、保育兒童等工 作。民族國家雖然把公領域從私領域中劃分出來,卻不等如就此煞手不管。相反, 私領域也成為以公領域為目標的從屬單位,透過這些現代化的名目,把婦女與兒 童也納入民族復興大計。而不參與「新運」的婦女,就被評為自私自利。61 最後,梁寶山認為就其理念與體制而言,婦女之學習與改造,不單是為動員 作為個體的女性,而是還有性別任務─作為國民的母親─為國家養育更多可以送 上戰場的國民。在抗戰期間,宋美齡不止一次強調母親對國家之貢獻。翻看宋美. 治 政 大 立的「國母」儀範,還是離不開傳統賢妻良母的擴充伸延。 立. 齡的老照片─「空運之母」 、 「中國的南丁格爾」 、 「縫衣」 、 「派粥」─她其所要樹 62. 宋美齡除了在新生活運動中多次提倡國家婦女的價值,賦予其國母的形象與. ‧ 國. 學. 責任,而她也以身作則,在媒體的前的宋美齡多半是給予和藹可親的女性形象,. ‧. 其中如:到保育院裡探視難童63、參與婦女會後,和與會民眾一起用便飯64、到傷. y. Nat. 兵醫院探視時,親自為傷兵包紮慰問65、在棉衣運動中,親自縫紉為將士征衣、. er. io. sit. 至難民飲食茶粥攤,親自施粥慰問66等。秦風、宛萱對於宋美齡呈現出的形象敘 述為「地位高貴的蔣夫人如此親民地和民眾用便飯」 、 「宋美齡對照顧戰爭的難童. al. n. v i n 非常重視,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要他們叫她媽媽」 、 「有的難童又髒又病,宋 Ch engchi U. 美齡卻不以為意地把他們緊摟在懷中」 、 「到傷兵醫院探視時,病人傷口紅腫發炎、 慘不忍睹,她也親自為他們包紮,有一次一個病人見到她來,覺得很慚愧,因為 他在醫院裡,已經見過夫人八次了,他認為自己好得太慢,對不起夫人」 、 「宋美. 年建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年),頁 283~285。 61 見 1938 年「婦女新生活應有之精神」裡,當中提到未曾參與運動的婦女。革命文獻,69 輯,頁 113~119。 62 梁寶山, 「女性與族國主義的艱難結合-宋美齡與新生活運動」,文化研究嶺南,第 16 期 (2009 年 11 月),頁 8~10。 63 秦風、宛萱,宋美齡(臺北:大地出版社,2003 年) ,頁 74。 64 同上,頁 83。 65 同上,頁 99。 66 同上,頁 101。 28.

(35) 齡一手創立的婦女會,時常穿梭於後方的大小傷兵醫院,親自為傷兵包紮慰問, 留下無數中國南丁格爾式的身影」 、 「宋美齡到受轟炸的災區視察,到新運總會設 立的難民飲食茶粥攤,親自施粥慰問,難胞們無不深為感激」 、 「棉衣運動為將士 募集了大量保暖衣裝,而且其中許多件還是蔣夫人親手縫紉,在封建觀念未曾遠 去的戰時中國,光是想到這點就會溫暖了很多將士的心」等。67 宋美齡呈現出的是強烈的大愛、戰火中堅毅的女性、肩負中國命運的國家母 親形象。宋美齡這些國母儀範,都脫離不出傳統社會對賢妻良母的期待。然而, 也正因宋美齡所處的中國仍是充滿傳統儒家思想的道統,她所樹立的國家母親形. 治 政 大 也不顯得突兀了。這樣的宋美齡被中國人民接受了,並且對她產生出對母親的依 立. 象才能如此深植中國人民的心中,而此時的女性肩負起復興國家的重責大任時,. 賴與信任,加上宋美齡屢屢在危難中任勞任怨的陪伴著蔣介石,並在許多次危難. ‧ 國. 學. 中機智地為蔣介石化解危機,這樣賢妻良母並且聰明賦有智慧的宋美齡,對於她. ‧. 日後擔任帶領中國人民往前進、復興與拯救中國的國家母親,是相當有資格的。. Nat. er. io. sit. y. 二、宋美齡形象下的陰性中國. al. 中國的形象在清末後發生多變化,由 1839-1842 年的鴉片戰爭至 1894-1895. n. v i n Ch 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戰爭這期間,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形象逐漸定型。如同楊瑞松在 engchi U 《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中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象》中 分析東亞病夫一詞的起源。中國之所以會被西方視為「東亞病夫」,實原於中國 在中日甲午戰爭一敗塗地的表現,曝露了其多年來,自強改革的努力並沒有真正 改造其國力的根本弱點。先前西方列強雖然明瞭中國國力已非西方的對手,然而 中國出乎各方意料而居然大敗於後起之秀的日本之手,促成了西方輿情認為中國. 改革的內部問題是遠比先前的認知來的嚴重。而 Chirol 也明確以「Sick Man」 形容當時清中國在中日早午戰爭後的國際形象68。中日甲午戰爭所產生的東亞國 67 68. 同上,頁 74~103。 Valentine Chirol, Far Eastern Question (New York: Macmillan and Co.,1896),pp.150-151.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討論中國佛教諸宗的禪學貢 獻。一九八七年,這位學者還編成一部會議論文集《頓與漸:中國思想裡的覺悟之路》 (Sudden and

• Kenneth Pomeranz,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 Cowen, Noel , Global History: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

11 釋 聖 嚴,《 明 末 佛 教 研 究 》;Chün-fang Yü,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使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優 點,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 尊崇,及培養學生對其他民 族、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 生活方式,採取一個積極的

(1999) Resiliency in Action) ,我們 對組員在強化活動中有高 的期望,期望他們能為學校 作出貢獻,同時亦希望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