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碩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碩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國民小學知識管理之運作與學校效能 關係之探討

系 所 別:科 技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M09303063 李 永 聖 指導教授:馬 恆 博 士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七月

(2)
(3)
(4)
(5)

國民小學知識管理之運作與學校效能關係之探討

學生:李永聖 指導教授:馬 恆博士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瞭解國民小學學校教育人員對知識管理與學校 效能覺知之現況,以及分析兩者之關係,期能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 議,以供國民小學學校推展知識管理,以及提升國民小學學校效能之參考。

本研究係透過文獻探討,問卷調查方式蒐集及分析資料,探討之文獻包 括國內外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的相關研究;問卷調查法主要施測對象是以中 部三縣市(台中縣市、南投縣市與彰化縣市)86所公立國民小學,830位學校教 育人員為調查對象。以自編之「國民小學知識管理的運作與學校校能關係之 研究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問卷調查資料以SPSS 8.0 for windows中文版 電腦應用軟體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依據資料統計分析結果,本研究獲得后述之結論:

壹、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大都能有知識管理的認知與對學校效能情況有正面知 覺評價。

貳、男性、年長、資深、兼任行政職務之教育人員對知識管理認知情況較理 想。

參、規模小型、創校13-24年、一般地區的學校對知識管理認知情況較理想。

肆、年長、資深、兼任行政職務之教育人員對學校效能認知情況較理想。

伍、規模小型、創校31年以上、一般地區的學校對學校效能有較理想的認知。

關鍵詞: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學校效能

(6)

誌 謝

就讀研究所兩年來,承蒙指導教授馬恆博士悉心及耐心的指導,尤其在 論文主題的擬定及研究方法之教導方面,更是不遺餘力的給予提供寶貴的建 議。在課業或是生活上也給予最大的支持,其謙沖和藹的待人處事與治學態 度以及淵博、紮實的學識,皆令學生敬佩萬分,亦是學生學習的典範。能在 恩師的帶領下學習與成長是學生莫大的榮幸。

本篇論文的完成,同時也要感謝林錦煌博士和吳炎坤博士在百忙之中詳 加審閱我的論文,在口試過程中惠予良言卓見,提供的各項寶貴意見與修正 指導。在科管所兩年的時光中,對於所有任課教師的諄諄教誨以及學長姊、

學弟妹、同窗好友的關懷與鼓勵在此也一併致上感謝。。

最後,要感謝家人的關懷與支持,尤其是父母親對我多年來的栽培與關 心,妻子默默的付出與照顧家庭,使我無後顧之憂,順利完成這段求學日子,

今日的任何各項成就,都是他們所無怨無悔的付出。因此,謹把這一本論文 獻給我摯愛的父母親以及妻子和小孩。

李永聖 謹識於中華科管所中 華民國94年6月23日

(7)

目 錄

摘 要...i

誌 謝 ...ii

目 錄...iii

圖目錄...vii

表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1.1.1 研究動機... 1

1.1.2 研究目的... 2

1.2 待探討的問題 ... 3

1.3 名詞釋義 ... 3

1.3.1 國民小學... 3

1.3.2 知識管理... 4

1.3.3 學校效能... 5

1.4 研究方法與步驟 ... 6

1.4.1 研究方法... 6

1.4.2 研究步驟... 6

1.5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1.5.1 研究範圍... 7

1.5.1.1 就研究對象而言... 7

1.5.1.2 就研究內容而言... 7

1.5.2 研究限制... 7

1.5.2.1 研究方法的限制... 7

1.5.2.2 研究對象的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2.1 知識管理的基本概念與意涵 ... 8

2.1.1 知識的意涵... 8

2.1.2 知識的特性與分類... 11

2.1.2.1 知識的特性... 11

2.1.2.2 知識的分類... 14

2.1.3.1 知識管理的意義與重要性... 20

2.1.3.2 知識管理的內涵... 23

2.1.3.3 知識管理的模式架構... 27

2.1.4 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 31

2.2 學校效能的基本概念與意涵 ... 35

2.2.1 效能的意義... 35

(8)

2.2.2 學校效能的意義... 36

2.2.3 學校效能的評量指標... 38

2.2.4 學校效能的評鑑模式... 42

2.3 知識管理與國民小學學校效能的相關研究... 44

2.3.1 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的關係... 44

2.3.2 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4

3.1 研究架構 ... 54

3.1.1 探討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情形... 54

3.1.2 以教師、學校背景變項為自變項,以國民小學知識管理及學校效 能為依變項,探討教師背景變項、學校背景變項對國民小學知識 管理及學校效能的影響... 54

3.2 問卷之編制 ... 55

3.2.1 預試問卷內容與編製... 55

3.2.2 預試與選題... 57

3.2.2.1 預試對象... 57

3.2.2.2 項目分析... 57

3.2.2.3 因素分析... 59

3.2.2.4 信度分析... 59

3.2.2.5 正式問卷的編製... 60

3.3 樣本的選取 ... 60

3.4 實施程序 ... 61

3.5 資料處理 ...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3

4.1 研究樣本資料分析 ... 63

4.2 國民小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現況分析 ... 64

4.2.1 結果分析... 64

4.2.1.1 知識管理之現況分析... 64

4.2.1.2 學校效能的現況分析... 65

4.2.2 綜合討論... 66

4.3 不同背景變項之學校教育人員在知識管理上之差異情形... 66

4.3.1 分析結果... 66

4.3.1.1 個人背景變項在知識管理層面上的差異情形... 66

4.3.1.2 學校背景變項在知識管理上的差異情形... 71

4.3.2 綜合討論... 76

4.3.2.1 在性別方面... 76

4.3.2.2 在年齡方面... 76

4.3.2.3 在最高學歷方面... 76

(9)

4.3.2.4 在服務年資方面... 76

4.3.2.5 在現任職務方面... 77

4.3.2.6 在學校規模方面... 77

4.3.2.7 在創校歷史方面... 78

4.3.2.8 在學校所在地區方面... 78

4.4 不同背景變項之學校教育人員在學校效能上之差異情形... 78

4.4.1 分析結果... 78

4.4.1.1 個人背景變項在學校效能層面上的差異情形... 78

4.4.1.2 學校背景變項在學校效能上的差異情形... 85

4.4.2 綜合討論... 88

4.4.2.1 在性別方面... 88

4.4.2.2 在年齡方面... 89

4.4.2.3 在最高學歷方面... 89

4.4.2.4 在服務年資方面... 89

4.4.2.5 在現任職務方面... 89

4.4.2.6 在學校規模方面... 90

4.4.2.7 在創校歷史方面... 90

4.4.2.8 在學校所在地區方面... 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2

5.1 主要研究發現 ... 92

5.1.1 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知識管理現況認知不甚理想,對於學校效能 現況認知尚屬正面。... 92

5.1.2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在知識管理知覺之差異情形 92 5.1.2.1 不同性別... 92

5.1.2.2 不同年齡... 93

5.1.2.3 不同教育程度... 93

5.1.2.4 不同服務年資... 93

5.1.2.5 不同職務... 93

5.1.3 不同學校情境變項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在知識管理上之差異情形 94 5.1.3.1 不同學校規模... 94

5.1.3.2 不同創校歷史... 94

5.1.3.3 不同學校所在地區... 95

5.1.4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在學校效能知覺之差異情形 95 5.1.4.1 不同性別... 95

5.1.4.2 不同年齡... 96

5.1.4.3 不同教育程度... 96

5.1.4.4 不同服務年資... 96

5.1.4.5 不同職務... 97

(10)

5.1.5 不同學校情境變項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在學校效能知覺之差異情

形... 97

5.1.5.1 不同學校規模... 97

5.1.5.2 不同創校歷史... 97

5.1.5.3 不同學校所在地區... 98

5.2 結論 ... 98

5.2.1 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大都能有知識管理的認知與對學校效能情況有 正面知覺評價... 99

5.2.2 年長、資深、兼任行政職務之教育人員對知識管理認知情況較理 想... 99

5.2.3 規模小型、創校 13-24 年、一般地區的學校對知識管理認知情況 較理想... 100

5.2.4 年長、資深、兼任行政職務之教育人員對學校效能認知情況較理 想... 101

5.2.5 規模小型、創校 31 年以上、一般地區的學校對學校效能有較理想 的認知... 102

5.3 建議 ... 103

5.3.1 對於教育主管單位的建議... 103

5.3.2 對於學校單位的建議... 104

5.3.3 對於學校教育人員的建議... 105

5.3.4 對未來研究建議... 106

參考文獻... 107

附 錄... 116

(11)

圖目錄

圖2.1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關係圖... 10

圖2.2 知識管理重要元素架構圖... 27

圖2.3 Arthur Anderson 的知識管理模式... 28

圖2.4 Earl 的知識管理架構 ... 29

圖2.5 微軟公司的知識管理架構... 30

圖2.6 Knapp 之知識管理架構 ... 31

圖2.7 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圖... 47

圖3.1 國民小學知識管理的運作與學校效能關係之探討研究架構圖... 55

(12)

表目錄

表2.1 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的比較... 15

表2.2 學校組織之外顯與內隱知識區分表 ... 16

表2.3 教師主體之外顯與內隱知識區分表 ... 16

表3.1 預試問卷抽樣學校、發放份數暨回收情形 ... 57

表3.2 「國民小學運用知識管理之態度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58

表3.3 「國民小學學校效能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 59

表3.4 國民小學知識管理之運作與學校效能關係之探討各層面題目分配表60 表3.5 「國民小學知識管理之運作與學校效能關係之探討」問卷施測取樣學 校比率分配表... 61

表4.1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一覽表... 63

表4.2 知識管理各層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 65

表4.3 學校效能各層面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 65

表4.4 不同性別之教育人員在知識管理知覺上之 t 檢定分析一覽表... 66

表4.5 不同年齡之教育人員在知識管理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暨事後比較 摘要表... 68

表4.6 不同學歷之教育人員在知識管理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69

表4.7 不同服務年資之教育人員在知識管理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暨事後 比較摘要表... 70

表4.8 不同現任職務之教育人員在知識管理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暨事後 比較摘要表... 71

表4.9 不同學校規模之教育人員在知識管理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暨事後 比較摘要表... 72

表4.10 不同創校歷史學校之教育人員在知識管理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暨 事後比較摘要表... 74

表4.11 不同學校所在地區之教育人員在知識管理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暨 事後比較摘要表... 75

表4.12 不同性別之教育人員在學校效能知覺上之 t 檢定分析一覽表... 78

表4.13 不同年齡之教育人員在學校效能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暨事後比較 摘要表... 80

表4.14 不同學歷之教育人員在學校效能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1

表4.15 不同服務年資之教育人員在學校效能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暨事後比 較摘要表... 82

表4.16 不同現任職務之教育人員在學校效能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暨事後 比較摘要表... 84 表4.17 不同學校規模之教育人員在學校效能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暨事後

(13)

比較摘要表... 85 表4.18 不同創校歷史學校之教育人員在學校效能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暨 事後比較摘要表... 87 表4.19 不同學校所在地區之教育人員在知識管理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暨

事後比較摘要表... 88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的理念與架構,全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 機與目的,第二節為待探討的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方法 與步驟,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1研究動機

環視二十一世紀之現今,『知識經濟』一詞已是眾所週知、普便流行的 語彙,使得「知識」被廣泛認為是本世紀創造財富與確保企業競爭優勢的新 基石。管理大師杜拉克(P.F.Drucker)在『後資本主義社會中(post-capitalist society)』一書中指出,『知識』在社會的演進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 色,並且已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工業革命,第二階段為生產革命),

目前正進入第三個階段(仰賴新知識發展與應用的社會):知識正被應用於知 識本身。生產力已趨於仰賴專業知識工作者對於新知識的發展與應用。這是 一種管理革命(management revolution)【99】。

Peter Drucker【99】:「20世紀的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是生產設備;

21世紀的組織,最有價值的資產將是組織內的知識工作者和他們的生產力」。

一個經常創造、取得或傳遞知識的組織,不斷地將所習得的新知識反映在其 行為上,即使景氣持續處於低迷,企業仍將展現「抗不景氣」的競爭力。聖 吉(P.Senge)亦指出,未來競爭優勢之唯一來源是組織所擁有的知識,以及組 織能夠較其競爭對手擁有更快速學習的能力。比爾蓋茲在「數位神經系統- 以思考的速度經營企業」一書中,對知識管理所下的定義是:企業智商的高 低,取決於企業在團隊中能否廣泛地分享與運用資訊的管理制度(即數位神經 系統),而這正是建立知識管理的核心關鍵。1998 年在歐洲一項有關企業實 施「知識管理」的調查報告中指出,1997年有高達三分之二的企業視「知識 管理」為一種時尚,但到了1998 年則持這種看法只剩下2%的企業,這顯示 知識管理不再只是一種口號或者是時尚。

綜觀上述學者專家的觀點可知,未來組織最重要的資產將是人員及知 識,當知識愈發顯示其重要性時,如何透過有效管理知識的儲存與運用,提 昇組織知識的價值,創造組織競爭優勢的機會,是值得管理者深入瞭解的一 個課題。因此,瞭解知識管理的意涵,及其相關論述,將有助於組織內部體 認到知識管理的重要,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教育是培養國家優秀人才的搖籃,也是傳承經驗,發揚文化、創造知識、

(15)

涵養道德的主要體系。然而長期以來教育似乎總是被批評是落後於社會,因 為學校教育人員大多以過去養成教育階段所習得的專業知識,來從事教學活 動,卻要學生將現在習得的知識技能,應用在未來競爭多變的社會。學校教 育機構組織,對當前整體環境競爭激烈的態勢,似乎較無危機意識,因應外 在環境變異的動作,也不若一般企業的靈敏與快速,因此教育存在著相當程 度的隱憂。近些年來由於國內自由民主思想的落實與社會要求教育改革的聲 浪高漲,使得國內的教育相關問題亦成為社會大眾所關注的焦點,才有了這 幾年來教育政策不斷的改革行動。而教育改革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革除多年 以來教育政策的種種弊端,更重要的是為了因應『新世紀』的到來,以順應 時代潮流,進而帶領國家邁向二十一世紀新紀元的開端。因而國內教育的經 營管理模式,也由早期科層體制之「階層」的管理模式,逐漸朝向以「知識」

為基礎之管理模式,以順應新世紀全球的潮流及未來發展的趨勢。

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科技的進步,人們對於學校教育品質的改善與提升也 日益殷切。因此,學校教育必須銳意革新,提升學校辦學效能,才足以適應 滿足社會大眾對當前教育的需求,並促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迎上世界潮流。

所以,有系統地從事學校效能的提升,實屬迫切需要。有關學校效能的相關 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60年代的初期。強調教育功能之成敗攸關國家未來的 命運。所以,有關學校效能的研究,是當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教育先進 國家美國,曾大幅投資教育改革,但到了八十年代,學生的表現和素質仍然 不斷下降,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人們開始強烈要求提高學校效能,企求改 善教育素質【37】。近些年來,我國亦大幅投入國民教育經費,但是學校效 能能否隨著提昇,乃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與探討的問題。因此,探討運用「知 識管理」的內涵是否能夠有效提升學校組織運作能力暨學校效能,是本研究 動機之二。

1.1.2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瞭解「知識管理」在二十一世紀所扮 演之角色,以及如何將知識管理的模式導入學校效能之探討,進一步提出具 體之建議,以供學校校長推動學校知識管理、提升校務行政效率和教師自我 能力提升的參考。

茲將本研究的目的敘述如下︰

一、 探討國民小學知識管理之內涵,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教育人員對知識管 理概念知覺上之差異情形。

二、 探討國民小學學校效能之內涵,分析不同背景學校之教育人員對國民小 學學校效能的知覺上差異情形。

(16)

三、 綜合研究結果,提供具體可行之建議,以供教育單位或未來進一步研究 之參考。

1.2待探討的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提出下列待探討之問題︰

一、不同性別之教育人員在知識管理層面上是否有所差異?

二、不同年齡之教育人員在知識管理層面上是否有所差異?

三、不同教育程度之教育人員在知識管理層面上是否有所差異?

四、不同服務年資之教育人員在知識管理層面上是否有所差異?

五、不同職務之教育人員在知識管理層面上是否有所差異?

六、不同學校規模之教育人員在知識管理層面上是否有所差異?

七、不同創校歷史之學校教育人員在知識管理層面上是否有所差異?

八、不同學校所在地區之教育人員在知識管理層面上是否有所差異?

九、不同性別之教育人員所知覺之國民小學學校效能是否有所差異?

十、不同年齡之教育人員所知覺之學校效能是否有所差異?

十一、不同教育程度之教育人員所知覺之國民小學學校效能是否有所差異?

十二、不同服務年資之教育人員所知覺之國民小學學校效能是否有所差異?

十三、不同職務之教育人員所知覺之國民小學學校效能是否有所差異?

十四、不同學校規模之教育人員所知覺之學校效能是否有所差異?

十五、不同創校歷史之學校教育人員其學校效能是否有所差異?

十六、不同學校所在地區之教育人員其學校效能是否有所差異?

1.3名詞釋義 1.3.1

國民小學

本文所指之國民小學係指依據國民教育法第四條規定,依現行學制,屬 於義務教育之範圍,招收年滿六至十二歲的學生為對象,並由直轄市或縣(市)

(17)

政府依據人口、交通、社區、文化環境、行政區域及學校分布情形,劃分學 區,分區設置之學校。

1.3.2

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是一種持續漸進的過程,經由組織內部成員與資訊科技的管理 和整合,將資訊與知識透過分享、轉化、擴散等方式具體實踐並創新知識的 歷程。

本文所稱的國民小學知識管理是指:國民小學教育人員運用系統化的策 略與過程,蒐集學校內所有流通的有形與無形知識資產作有效的管理和整 合,並加以分享、應用及創新。這些資產包括學校的文件檔案、資訊科技設 備、教師暨行政人員的經驗傳承與專業能力等,配合學校組織分享文化的營 造、學校人員良好的教育訓練與學習機制等,促使教師與行政人員藉由獲取、

分享與應用知識,提昇教學與行政的效能,進而提昇學校教育的效能,以達 到學校的永續經營與不斷創新的目標。同時,本研究亦參考多位學者提出的 知識管理模式及David Skyrme Associates【97】的『知識管理評量工具』、

Arthur Anderson【89】之知識管理評量表之解釋,並參考『國民小學教育人 員知識管理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28】,將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識管 理之應用劃分為下列六個層面:

一、系統化的知識管理流程

係指學校擁有系統化的知識管理流程,用以匯集、組織、利用、儲 存學校主要的知識與智慧資產,涵括外來的知識資源。並有明確清楚的 政策、實務與指南,來支持此系統化之流程。

二、支持知識管理的學校領導

係指學校有成功帶領『知識管理專案』的主管,定出明確且具有吸 引力的學校願景,明確闡釋哪種知識型態對學校最為重要,規劃提高學 校知識生產與創造力的方案,散發出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是學校成功與 進步關鍵的訊息,並能清除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的過程中之障礙素,支持 知識管理計劃所需的架構。

三、建構知識管理的學校文化

指學校會利用各種獎勵措施,鼓勵校內成員運用各種互動的方式,

讓資訊自由流通,教師及行政人員是聰明、好奇的,願意對新事物進行 探索,學校主管放手讓組織成員進行知識創造的活動,整個學校瀰漫著 開放和信任的氣氛,並建立非正式的知識交換機制等方式,促進成員不 斷地分享與創新彼此的知識。

(18)

四、開發利用學校的資訊科技

學校有良好的電腦與通訊設備,學校人員也具有使用這些設備的技 能;學校人員能透過內部網路來立即分享文件、檔案資料,以及教學多 媒體物件,所有重要的資訊,能快速的被學校中的使用者利用校內網路 發現,並利用資訊科技建立學習網絡、討論論壇或電子會議等。

五、塑造學校人員的學習環境

學校重視並促進學校人員知識管理能力的取得與分享,並提供許多 學習機會,且所有的中階主管及專業人員都受過有知識管理的技術訓 練。並由學校組織人員組成學習型知識社群,組織成員會肩負起本身學 習的責任。

六、評量學校知識管理成效

學校已發展出一套成員容易瞭解及接受的知識管理評量方式,來測 量校內有形無形的知識資產的價值,並肯定知識是學校資產的一部份;

並且學校能蒐集與回應顧客群(諸如學生、家長、社區人士)之需要,

同時被顧客及學校同事視為學校已經擁有良好知識管理實務及知識管理 能力,並能將本身的最佳實務經驗與做法轉移到其他學校或機關【28】。

1.3.3

學校效能

學校效能(school effectiveness)係指學校達成學校教育的目標,所產生的 預期效果,同時並具有普遍且共同的特性。本研究所稱的學校效能,係指國 民小學教育人員在「國民小學知識管理的運作與學校效能關係之探討調查問 卷」第二部份所得到的分數,以作為判斷學校效能高低的依據。本研究從五 個層面來衡量學校效能,茲將五個層面分別說明如下:

校長效能:是指校長懷有明確的教育理念、權變的領導、善用溝通,帶 領學校中的每一份子,凝聚共同願景,引領學校邁向嶄新的目標。

行政效能:是指行政人員彼此合作提升效率,承校長的行政指令,並有 計畫性、目標性、系統性的過程,支援師生、聯絡家長,達成高品質的行政 效能。

教師效能:是指教師能發揮專業素養,誘導學生學習,提升學生學習效 果,時時進修增廣見聞,研發教材教法,教學相長,符合時代潮流。

學生效能:是指學生能透過閱讀、練習、感覺、觀察等豐富自己的知識,

並能提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際互動、適應社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19)

家長效能:是指能成為學校的教育合夥人,支持學校的教育方向,並是 師生良好的溝通橋樑【6】。

1.4研究方法與步驟

1.4.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方式為主,希望透過這些研究方 法,蒐集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知識管理的運作狀況,及其與學校效能之相關 情形,其中文獻探討部分,將在第二章會有詳細的探討。先就問卷調查部分 加以說明,本研究所使用之問卷係採用研究者自編之「國民小學知識管理的 運作與學校效能關係之探討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含『個人基本資料』、

『國民小學運用知識管理之態度量表』及『國民小學學校效能量表』等三部 份。以台中縣、台中市、彰化縣市、南投縣市之公立國民小學為本研究之取 樣範圍,不包含私立國民小學。研究對象包含國民小學校長、主任、組長及 教師。

1.4.2研究步驟

本研究進行的步驟,可綜合如下:

一、先確定研究主題,閱讀有關的文獻,界定問題的範圍與性質,擬訂研究 計劃與進度,撰寫研究大綱。

二、蒐集並閱讀有關文獻,確定研究內容,作為本研究之概念架構與編製問 卷之參考。

三、參考文獻、選定適當的評量工具,編製調查問卷,與指導教授討論後,

編成預試問卷。

四、立意抽取十所小學,進行預試問卷的施測及分析,並經指導教授同意之 後,確定問卷的形式與內容,以便進行正式問卷之印製。

五、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樣本,並將正式問卷郵寄各取樣國小進行調查。

六、回收問卷後,加以整理、輸入,建立問卷資料檔案,並利用電腦進行統 計分析。

七、正式撰寫研究論文,根據分析結果,做成結論與建議,提出研究報告。

依據以上研究步驟所得之資料,將本研究論文分為五個章節,分別加以 說明: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與實施;第四

(20)

章為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第五章則為結論與建議。

1.5研究範圍與限制

1.5.1研究範圍

1.5.1.1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問卷調查對象,包含中部地區四縣市(台中市、台中縣、南投縣 市、彰化縣市)之國民小學校長、主任、組長及教師,並未涵蓋私立國民小 學。

1.5.1.2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識管理的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之探 討,除探討相關文獻外,僅以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性別、年齡、學歷、服務年 資、擔任職務、學校規模、創校歷史、服務地區等個人及學校變項作為探討 範圍。

1.5.2研究限制

1.5.2.1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係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之蒐集與研究,因採受試者自行填答方 式,填答問卷過程中難免受個人情緒、認知及態度等主觀因素影響,而出現 不符實際之填答,因此,在研究結果的解釋上難免會有所偏誤。

1.5.2.2研究對象的限制

受限於研究者能力有限,本研究僅以中部地區四縣市(台中市、台中縣、

南投縣市、彰化縣市)之公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為研究對象,因此,其研究 結果不適宜過度推論至其他地區縣市。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的目的在於探討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理論基礎,在 進行研究之前,對相關文獻進行蒐集與分析,以做為文章的理論基礎與發展 研究架構之依據。本章共分為三小節:第一節為知識管理的基本概念與意涵,

分別探討知識的定義、分類與內涵、知識管理的意涵與知識管理的內涵架構;

第二節為學校效能的基本概念與意涵,第三節為知識管理與國民小學學校效 能的相關研究

2.1知識管理的基本概念與意涵

2.1.1知識的意涵

何謂『知識』?經驗主義者認為「知識」係指以親身體驗、累積經驗,

而後歸納而得。理性主義者則主張「知識」係經由心智建構觀念、定律或其 他理論演繹而來。雖然所持主張不同,但此兩者的論述,並非相互對立,而 是相輔相成。結合兩者達到中國人所謂「身心合一」,才能達成知識的發展。

人類經濟、政治等各種活動所產生有形、無形,或是經過整理、或未經過整 理的訊息,均是知識來源,也是知識的本體【52】。

「知識」是很難明確的加以定義與具體形容,因為它屬於直覺及經驗,

而且存在於不同形式中,有些是我們無法消化的,因為我們根本無法想像知 識是什麼?也不知道知識是如何形成的【88】?換言之,知識是人類認識世 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思考、認知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是人類歷史活動的 結晶【63】,亦即知識是經過驗證的信念,人們相信真實的事物就是知識,

因為它有個人的經驗支持【102、116】。具體言之,知識可以說是一多構面 的概念,具有多層次的意義【13】。我們可將「知識」視為將資料為特定意 義而進行轉換的連續歷程,其間包括了個人經驗、歸納、解釋、比較或關聯 等活動。另外,知識主要是來自於個人、群體或組織,也是協助組織進行決 策與執行活動的主要能力【94】。雖然資訊和知識經常被交替使用著,惟有 釐清資料、資訊與知識的相關概念,以及其所衍生出的關聯性,對於成功的 知識管理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因為將這些概念視為相似或相同意義,

將阻礙對知識動態本質的瞭解與管理【108】。

此外,從組織的角度審視,ODell and Grayson【118】主張知識是行動 中的資訊,是組織中的成員對於顧客、產品、過程、錯誤以及成功的認知,

無論此知識為內隱或外顯。Holtshouse以「流量」(flow)的概念來定義知識,

即知識可以在知識的提供者與需求者之間相互交流;對知識提供者而言,是

(22)

一種選擇性「推」的過程,對知識需求者為「拉」的過程,當兩者平衡時,

則產生最適切的流量【13】。Nonaka【117】則認為知識是指一種有價值的 智慧結晶,以經驗心得、抽象的觀念、資訊、標準作業程式、系統化的文件、

具體的技術等方式呈現。

Badaracco則由企業管理的角度主張,知識係人類在活動中所獲取的真 理、原則、思想及資訊;它也包含了企業所創及採用的各種形式的知識,可 以銷售或用以改良現有產品、創造新產品或改變生產過程乃至管理方式的知 識【54】。

綜觀上述,知識可說是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的集合【89】,茲將其 內涵臚述如下:

一、「資料」是對觀察到的事件所作的紀錄,也就是原始資料。

例如,每日從店舖聚集而來的POS 資料、物價指數、銷售額、國內 生產毛額(GDP)等統計數字或定量的數字資料。

二、「資訊」是把所得的資料當作題材,有目的、有計畫的予以整理,藉以傳 遞某種訊息。

例如,POS 資料依地區、產品分別加總、表現銷售特性的資料、按 各品類的獲利率來分析的圖表等等【72】。許多人以為資料首先被「處 理」,然後再賦予「意義」。其實是應先決定要賦予什麼樣的意義,再決 定要如何處理資料,通常處理資料的分法包括以下五個C:

(一)文字化(Contextualize):資料的描述或定義。

(二)分類(Categorize):資料的類別與單位。

(三)計算(Calculate):資料的統計與分析。

(四)更正(Correct):資料的驗證與修改。

(五)濃縮(Condense):資料的整理與提要。

資訊的意義在於能否啟發接收者的看法,進而影響接收者的判斷與 行動。因此,資訊的價值是因人而異的。它會依傳送者的處理與表達方 式的差異而產生不同效果,也依接收者的知識和目的,決定資訊的品質 和功能。

三、「知識」是一種藉由分析資訊來掌握先機的能力,亦是開創價值所需的直 接材料。例如,各項調查結果報告、演講資料、計畫報告等。

(23)

這個定義有三個涵義,第一、知識來自於人的思想,只有人才能創 造知識,任何組織都無法不藉由個人而自行創造知識。組織能作的是支 持有創造力的個人,或者改善組織的環境有利於員工創造知識。第二、

資訊是知識的糧食,就如同資料是資訊的糧食。人類思考資訊的方法包 括以下四個C:

(一)比較(Comparison):和其他資訊相比有何異同?

(二)結果(Consequences):對決策的重要性。

(三)關聯(Connection):和其他知識的相關性。

(四)溝通(Communication):別人的意見為何?

這些思考的活動都是由「人」所執行的,組織只能把思考的結果記 錄下來,並稱之為「知識」,資訊化後的知識,如果可以適當地流通與分 享,則有助於新知識的產生。第三、能力可能以多元的方式呈現,是一 種流動性質的綜合體,包括決策與行動的品質、處理複雜事務的經驗、

迅速的情境判斷、…..等都是知識的反應。在這些形式中,有些可以訴諸 文字,客觀地傳授給別人,稱作「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有 些無法輕易描述的判斷和直覺,稱作「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資 訊科技對外顯知識的儲存和流通極有助益。但是內隱知識則需仰賴人和 人的接觸才能擴散。【73】

四、「智慧」是以知識為根基,運用個人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來創造價值的 泉源。亦即知道什麼時候以及知道不預期的情況(knowing when and if)。

知識轉換為智慧的過程,例如發現、推論、評價、經驗等。以便對變化 多端的環境採取適當的應變措施。

圖 2.1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關係圖 資料來源:【48】

資料 智慧

知識 資訊

*透過行動、應用來創造價值

*開創價值的直接材料

*有目的地整理、傳達意圖

*定性或定量顯示事實

(24)

2.1.2知識的特性與分類 2.1.2.1知識的特性

知識的價值日益重要,它有取代土地、資金和勞力,而成為經濟活動最 主要動力的趨勢,進而創造出知識經濟的時代。因此對於知識的特性,有必 要加以充分理解和考量。茲就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知識」特性的看法與觀點 敘述如下:

一、Sveiby認為知識的特性可歸納為下列四項【28】:

(一)知識是隱性的

知識是很難用文字來表達的,它具有很多的隱性(tacit)成 分,要實現一個行動時,必須透過兩種知識,一為焦點知識,另 一為隱性知識。所謂焦點知識是關於我們所注意之事實與現象的 知識,而隱性知識則是一種用來處理我們所注意事務的工具,隱 性知識是一種背景知識,會因情境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知識是行動取向的

我們通常藉由分析所接收到的知覺、想法來產生新的知識,

並且也伴隨著失去舊有的知識,因此若要說明知識這個勳態的性 質,可以使用學習、記憶、遺忘及瞭解等動詞,於是我們說知識 是行動取向的(action-oriented)。知識是一種行勳,是一種經由蒐 集零碎線索,融合知覺、理解、記憶,並且將之整合的一種動態 歷程。

(三)知識是經由法則支持的

有意識及無意識的法則會形成知識,這些法則使我們能夠迅 速的、有效率的行動,而不需要停下來思考我們正在作什麼,這 種法則在取得知識與提昇技能上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法則是行 動的結果,透過行動,可以檢證及修正法則,所以知識是經由法 則支持的。

(四)知識是持續改變的

當隱性知識透過語言表達出來時,隱性知識就變為靜態的。

因為我們知道的始終比我們能表達出來的多。也就是說,具體或 正式化的知識,比我們引燃知道的要少許多,顯性知識只是冰山 一角。

(25)

二、Stewart【128】表示,知識具有下列特質:

(一)不會削減:知識具有經濟學中公共財所具備的一項特質-「共享性 (nonrival)」,共享性是指東西讓一個人消費後,完全不會消耗,

並能夠讓人家繼續享有的特性。例如,書本中的知識,並不因人 們的閱讀而有所增減。

(二)知識過剩: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創造知識,換言之,「人們當今所 知,遠甚於以往。」而且知識創新的速度,更會因知識的累積而 愈來愈快,知識的累積量亦愈豐厚,卻產生知識過量的難題。

(三)頭重腳輕:大部分知識密集型的財貨和務務,成本都集中在產品 開發過程的前端。舉例而言,第一片Windows磁碟片的開發費為 五千萬美元,而接下來每片的複製費用只要三美元。換言之,知識 密集的財貨和服務,設計研發費用遠超過製造複製費用。

(四)無法預測:創造性的工作,在輸入知識與輸出的知識之間,找不 到任何有意義的經濟關係,亦即智慧資本的價值,未必和取得智 慧資本的成本有任何關係。例如Eli Lily大藥廠和Mork大藥廠,在 I980年代投資在研發上的資金差不多,可是前者的研發成果卻相 對少得很多【48】。

三、Dewey認為知識具有活動性、工具性、實驗性與創造性等四大特性【77】,

所謂「活動性」係指知識的起源,乃是由實際活動而來;「工具性」即 知識的實用性;認為知識是人類應付環境以求生存的工具;「實驗性」

係指實驗科學,是用以驗證知識真實性的唯一方法;「創造性」係指知 識是透過人類活動的過程,經由人類本身的思考而加以創造出來。

四、張志明【56】認為知識具有「無窮性」與「分享性」,除此之外還論及 知識因為具有「不可逆轉性」,因此知識經過轉換後會帶來資源的增加,

因此知識與土地這兩種資產是有差異的。茲說明如下:

(一)知識的無窮性:知識的無窮性會造成資訊累積的大量增加,知識 甚至會呈指數曲線的成長。

(二)知識的分享性:知識的分享性會造成知識的普及化。由於傳播工 具的多元與發達,任何人都可怏速經由許多管道獲得其所想要的 知識。

(三)知識的不可逆轉性:知識是會不斷的累積的,不若勞動力會有所 折損。

(26)

(四)知識成長後會帶來資源的增加:知識經過轉換後,會帶來資源與 價值的增加【28】。

五、蔡采芳【81】指出,知識無所不在,它的價值更難以衡量與估計,它具 有一些資料與資訊所沒有的特性,其特性如下:

(一)知識不是靜止不動的。因為今天創新的知識,明天可能變成核心 的知識。為了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必須不斷的學習與知識的獲 取、累積經驗與知識再利用。

(二)在知識密集的經濟時代,似乎本身就帶有不完全競爭的天性。誰 較早運用知識而取得優勢,誰就永遠佔有優勢,很難改變情勢。

所以知識與速度及競爭力,有著無法抹滅的密切關係。

(三)「量化」知識的效益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估計生產與使用知識 的成本,卻很難說明多少知識能產出多少利益。

(四)已存在的知識透過獨特的洞察力與創造力整合之後,可產生更有 價值的新知識。所以舊知識可以轉換為新知識,以及知識具有再 利用的特質【48】。

六、Davenport and Prusak【97】認為知識是一種流動性質的綜合體,其中包 含結構化的經驗、價值、思想以及經過文字化的資訊等,此外,也包含 專家的獨特見解。在組織中,知識不僅存在文件與儲存系統中,也蘊含 在日常例行工作、過程、軌行與規範當中。只要知識流動找出一致的方 向與規則,知識便可用多元與豐富的方式,呈現各式各樣的種類,組織 中的工作者,便能透過知識的流動,吸收各類的經驗,使工作更有效率。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可將知識的特性綜合如下:

(一)知識具有隱性的特質:Sveiby認為知識是很難用文宇表達的,

Polany也認為知識無法以清晰的規則與演算法證明,就如同語言 無法解釋如何溜冰與游泳一般,這類知識的精華是無法以文件或 資料庫重現的【30】。知識固然表現有『外顯的型態』,但其更 可貴者,往往是以『內隱型態』存在者。

(二)知識是無窮的:知識並不會因為被利用,而減少或消失;且「知 識運用」本身又可衍生更多、更新的知識,因為人們無時無刻不 在創造新的知識。雖然知識本身是「十分個人化」,卻也能發展 成為一個組織專有的知識,知識是無所不在的,我們正處在一個 知識爆炸的世代,因此知識管理便成為知識經濟時代重要的技 能,如此才能將組織中的知識,透過彼此流通與共享,創造出組

(27)

織知識的最高價值。

(三)知識具有共享性:知識可被無時無刻的相互分享與利用。也由於 知識具有此共享性,使得人類的智慧可藉由不同的管道,分享到 不同的情境與個人。顯性知識可透過檔案文件、電子郵件、圖表、

手冊等分享,而隱性知識則可透過『知識社群』的建立,透過面 對面的對談、溝通、肢體語言等管道加以分享。經過分享的知識,

不但不會削減,其價值反而因此而大大的提昇了。

(四)知識是可以流通傳遞的:富蘭克林(B.Franklin)曾說過:「具有 最高報酬率的投資就是知識」,而戴文坡與普賽克(T.H.Davenport

& L. Prusak)也認為知識是一種流動的綜合體,它包含結構化的 經驗、價值、思想以及資訊等,在組織中,知識不僅存於文件或 是系統之中,也蘊含在日常工作流程或執行過程之中【2】。因此,

知識的來源可以說是廣泛且隨處存在,或許會有過時或折舊,但 是管理與發展知識就是在掌握知識的流動。環境在變,科技在演 進,沒有人可以一成不變,知識的流通與傳遞促進了企業組織的 知識更新,從過去無法言傳轉變成可用言語表達,從未經文件歸 檔的複雜資料轉化為豐富整齊的檔案資料。

(五)知識是可以創新增益的:隨著知識經濟以及數位時代的來臨,只 有知識的掌握與創新才能創造無窮的價值。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就曾說過:「當發現現有知識不夠使用時,要再學習可能已經太 慢了」【51】,藉此表達出知識的創新與增益是企業或組織提升 競爭力的重要基石,這也意味著「不創新,就等於沒有明天」。

根據統計,知識的折舊率約為25﹪(某些產業更高)【41】,也 就是說,現有知識的競爭優勢也可能於幾年後喪失。因此,以知 識為基礎並透過e 化開發與創新,聰明複製並擴充,才能開創出 新的成功模式【20】。

2.1.2.2知識的分類

近些年來,由於知識的價值受到極大的重視,知識已儼然成為組織運作 與創造價值的核心資產,於是就有許多的學者、專家開始關注於「知識」這 個向來只活躍於哲學界的主題。同時也由於知識具有許多的特性,要如何有 效分類知識,便成為深入探討知識管理的議題。茲將部分學者對於知識分類 之論點探討引述如下:

一、依知識外顯性與內隱性分類:

Polany於1967年首先提出知識的內隱性(tacit),將知識分為外顯

(28)

知識與內隱知識兩大類。外顯知識是能以外在形式與制度等具體化方式 傳達的知識形態;內隱知識乃是指個體內在情境的知識形態,無法加以 形式化或溝通【60】。

外顯的知識(articulate knowledge)是一種可以詳加敘述、詮釋或可 用文字、電腦程式、專利或圖象來表示的知識。Nonaka & Takeuchi【117】

提出的外顯知識,是指「可以用文字和數字表達客觀與形而上的知識」,

而其所傳達的知識,比較牽涉與過去事件及非此時此地的對象有關,而 與現實情境較無關連。此外,外顯知識有其規則與系統可循,且易於藉 助具體的資料、標準化的程序、科學化的公式或原則進行溝通與分享。

內隱的知識(tacit knowledge)是一種非口頭、直覺且模糊不清,無 法明確表示的知識。並認為內隱知識是「無法用文字或句子表達出主觀 又實質的知識。」是一種特殊情境下的產物,包括認知與技能兩種元素。

對個體而言,內隱知識難以用形式化或具體化的方式表達,在認知上是 由個體內在心智,經由不斷的製造、處理、類比等過程,創造出真實世 界的工作模式,如內在的信仰、主觀的洞察力、直覺預感等均往往幫助 個人對自我的理解並建立起內心的世界,而這些認知元素並因此展現於 個人的行動與經驗當中,同時也深植於個人的理想、價值和情感上【60】。

或「不可編輯,也無法具體化的Know-How,多半經由非正式學習的行 為與程序取得,並透過非結構或半結構化方式學習,此乃內隱知識獲取 與移轉的關鍵過程」【105】。所以,Howells 認為,當移轉內隱知識,

人員接觸時間與週期的長短是其關鍵因素。

Nonaka & Takeuchi【117】綜合學者研究,表列出有關外顯知識與 內隱知識的區別,如表2-1所示︰

表2.1 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的比較

外顯知識(客觀的) 內隱知識(主觀的) 特點

理性的知識-心智的 連續的知識-非此時此地

數位知識-理論

經驗的知識-實質的 同步的知識-此時此地

類比知識-實務 擁有者 可透過法律有效保護 附著於擁有此知識的個人 分享度 容易被分享使用 不易溝通或與他人分享

實例

藍圖(Blueprint)、公式

(Formulate)、電腦程式

(Computer Programs)

主觀的洞察力、直覺、經 驗、預感

資料來源︰【117】

若以學校組織與教師主體的知識為例,其內隱與外顯知識可區 分如表2.2、表2.3所示︰

(29)

表2.2 學校組織之外顯與內隱知識區分表

外 顯 知 識 ( 客 觀 的 ) 內 隱 知 識 ( 主 觀 的 ) 學校組織章程

組織運作方式

相關教育法令及辦法

學校發展現況與效能

各處室行政人員協調處理方式 教育法令、準則及公報之應用 資料來源︰【6】

表2.3 教師主體之外顯與內隱知識區分表

外 顯 知 識 ( 客 觀 的 ) 內 隱 知 識 ( 主 觀 的 ) 教學環境設備

教師教學方法 教師法規與辦法

自我專業成長之要求與現況 教學態度與素養

教師的組織承諾 資料來源︰【6】

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我們可進一步的了解,所謂「內隱知識」是 指難以用文字或言語表達出來的知識,乃個人主觀的經驗性、類比性與 特殊性的知識,通常無法直接辨認或保存於某人身上、製程或關係等形 式中,因此難以透過圖形、文字、程式等具體形式向外傳遞,此類知識 之傳遞較為費時。外顯知識包括合乎正規文法的陳述、數學式的表達,

規格以及手冊等,這類知識可以在不同的個人之間快速而簡單的傳遞,

這也正是長久以來支配西方哲學傳統的知識模式【28】。

外顯知識與內隱知識是相輔相成的兩塊基石,更重要的是,這兩種 形式的互動是企業組織知識創造的原動力。企業必須將儲存在於個人的 內隱知識化為外顯知識,再化外顯知識形成公司的規章制度,才能發揮 知識管理的功效【83】。

二、依知識的專屬性分類:

李仁芳【9】認為組織所運用的知識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系統的知 識,稱為科技(Technology),是一種經過系統性整理,可以在工作現場以 外承包傳授,在多數組織中都可通用的知識。另一類稱為非系統性知識,

或稱作「專質性知識」,僅適用於某些特定時空背景有關的知識,此種 知識不易外包移轉,也不易短期速成,是公司獲取超額利潤的主要來源

【69】。

(30)

三、依組織知識的新舊分類:

對企業組織而言,知識有兩種︰「其一僅對自己是新的(only new to me)的知識;其二,對本身和其他企業組織都是新的(new to all othersincluding me)的知識」【132】。

四、依知識的確定性分類:

Puser & Pasmore(1992)依知識的確定性(certainty)可將知識分類 成【6】︰

(一) 事實(fact)︰可獨立驗證且穩定的真理。

(二) 模式(model)︰可清楚觀察出事實間的因果關係。

(三) 基模(schemas)︰導引思考的心理結構。

(四) 直覺(intuitions)︰對於不能預測的事實、關係或未來事件之臆 測。

(五) 內隱知識︰個體自我瞭解,但無法解釋的事物,或是對某一事物 的偏好。

五、依知識的可移動性分類:

Badaracco【90】將知識依可移動性,分為可移動的知識與嵌入組織 的知識。

可移動的知識又分為三大類:

(一)存在於設計中的知識︰以學校教師教學而言,如各科教師手冊、

教科書、教案、教具設備使用手冊等。

(二)存在機器的知識︰透過「逆向工程」,將機器以反向拆解的方式 來取得製造技術。

(三)存在腦海的知識︰組織中的成員,經由實際工作與經驗累積所獲 取的知識,而往往當這些組織成員離開組織之後,便將知識隨之 帶走。

嵌入組織的知識︰以學校組織為例,可從教師素養、各科教學研討 會、學校行政決策程序、行政作業程序、學校文化、溝通系統與外部機 構之關係等,皆屬於嵌入組織知識的模式。因此, 組織的中心即是一個 社會網路,必須能吸收、轉化、創造、買賣乃至交換知識,才能在快速

(31)

多變的環境當中,擁有競爭優勢的條件。

六、依組織核心能耐分類:

Leonard-Barton【112】以「知識基礎」觀點定義「核心能耐」,可 將其分為四個構面,且認為在知識移轉過程中,愈後面的層次愈難進行 移轉。組織核心能耐四個構面如下︰

(一)實體系統(physical system)-屬外顯知識。對學校而言,如學校 組織章程、教材教具的資料檔案等。

(二)管理系統(managerialsystem)-實際運作上往往需要一些內隱的 內容,如學校決策過程方式、教師研習計畫等。

(三)員工知識與技能(employee knowledge and skill)-從學校層面著 眼,亦可分為公開的、學校專屬的、教師專屬的三個構面。

(四)價值與規範(value & norm)-如學校發展的目標、學校文化價值 觀的建立等。【6】

七、依決策支援角度分類:

依專家系統及決策系統的角度思考知識特質,可將知識類型分為四 種【103】︰

(一)特定領域的知識(domain-specific knowledge)-與專家進行決策 直接相關的知識。

(二)公司的知識(corporate knowledge)-與公司組織的價值、規範、

目標、策略、政策及程序相關的知識。

(三)導引性知識(navigation knowledge)-操作與決策相關的軟體及 系統模式的相關知識。

(四)整體知識(metaknowledge)-包括對前述三種知識的整合方式的 瞭解。

八、依策略資源角度分類【21】:

知識成為企業的策略核心資源必須具有「獨特性」、「專屬性」與

「模糊性」三種特性。「獨特性」指該項資源在企業執行策略上,必須 具備有增進效能與效率的價值;「專屬性」是指資源本身必須與企業有 形或無形設備(如設備、人員、組織文化、管理制度等)之間的關係緊 密結合,不易移轉或分割。而「模糊性」則包括內隱性及複雜性。若組

(32)

織知識同時具備上述三種特性,就是策略性的知識,亦是組織的策略核 心資源。

九、依知識轉移過程階段分類:

Harem,Krogh & Roos【109】將知識轉移過程中的知識觀念可分為 四類︰

(一)瞭解缺乏的知識(scare knowledge)-清楚瞭解並認知部份所缺 乏的知識。

(二)知道別人知道的知識(Knowledge about other’s knowledge)-意指知 道他人知識,並且幫助缺乏知識的人,尋求正確的人請求協助的 知識。

(三)行為表現的知識(behavioral knowledge)-瞭解如何行為表現的 知識,行為上的選擇由行為上的知識所決定。

(四)工作導向的知識(task-oriented knowledge)-以關心如何解決工 作上的問題。其定義相當廣泛,可能與前三項有重疊之處,並且 每個人的工作導向知識的認知亦有所不同。

十、依專業智慧在組織運作的重要性分類:

Quinn依專業智慧在組織內部運作的重要程度,分為下列四個層次

【121、40】:

(一)實証知識(know what):專業人員經由廣泛且深入的訓練與實際 經驗,可以掌握專業領域的基本知識。然不能保証可以創造出成 功的產品與服務。

(二)高級技能(know how):將書本上習得的知識,轉化為有效的執 行,並創造實用價值。

(三)系統認知(know why):擁有系統認知知識的專業人員,往往可 以預測事物間微妙互動與非預謀行動的結果,其最終的表現便在 於專業人員展現出受過高度訓練的直覺。

(四)自我創造的激勵(care why):包括對追求成功的意志、動機與調 適的能力,具備此種高度動機與創造力的組織,在面臨外在環境 快速變遷時,擁有更強的適應力。

十一、依智慧資本分類:

(33)

Stewart認為凡能用來創造財富的知識、技能、資源、智慧財產等智 慧材料,稱為智慧資本,並將智慧資本分為人力資本、結構資本、顧客 資本三部份【128、40】。

(一)人力資本:即個人能為顧客解決問題的才能。人力資本的重要性 在於它是創新及更新的源頭,例如實驗室裏的研究人員。

(二)結構資本:將人力資本包裝起來,令其一再發揮創造價值的能力,

如此可使個人知識轉換為公司資產。

(三)顧客資本:廠商與往來者間的關係,廣義來說,顧客資本包含與 下游顧客及上游供應商間的關係。

由以上各學者、專家對於知識分類的方式與觀點來看,吾人不難發現知 識的種類繁多且複雜。此乃因為組織當中所含括的知識,常因知識的本質、

知識的運用與組織的特質等等不同的因素而有所差異,例如營利組織與非營 利組織當中對於知識種類的看法,會因其是否具備有營利價值而有所不同。

又如傳統產業的組織與需要運用高度資訊科技的組織之間,對於知識的分類 也會因為是否具備大量儲存與快速流通的屬性而有所差別。

2.1.3知識管理的意涵與運作模式 2.1.3.1知識管理的意義與重要性

知識管理的定義,如同對「知識」的定義,學者專家的觀點是相當多元 而分歧的。大體可從兩方面介紹,一是分為兩個概念「知識」與「管理」;

另一是整體描述「知識管理」【3】。就「知識」與「管理」而言,相關的文 獻,多以彼此依附的方式描述二個概念,進而配合組織管理的措施及資訊技 術,描述知識的類別或組成,再依據知識的特質,描述知識自取得、登錄、

儲存、擴散到成長和應用的流程。若就「知識管理」做整體介紹的學者,則 多將其視為達到組織目標或組織活動的研究領域與工具【62】。

茲分別將國內外相關學者的論述,彙整如下:

一、國外學者觀點

(一)Beckman:知識管理是指能使組織中的經驗、知識及專門技術創 造出新的能力、達到更高的績效及鼓勵創新並能加強顧客價值

【58】。

(二)Broadbent:知識管理是透過良好的資訊管理與組織學習實務,以 增進組織知識之運用【3】。

(34)

(三)Liebowitz:知識管理是將組織的無形資源創造出價值的過程,它 是一綜合的概念,範圍涵蓋了人工的智慧、軟體的工程、企業的 流程再造、組織的行為及資訊科技的領域。而主要的功能乃在於 創造、保護、合併及更正和傳播組織中內部與外部的知識【58】。

(四)Arthur Anderson Business Consulting:知識管理就是取得、創造、

擁有、統合、學習,以及使用資訊、理解、經驗來強化表現的系 統化過程【89、18】。

(五)Gates:知識管理從企業目標和流程開始,其核心是管理資訊的流 動,讓需要者獲得正確的資訊,而且能快速採取行動,故知識管 理是工具,不是目的【75】。

(六)Snowden:知識管理為智慧資產的確認、最佳化與積極的管理,

這種智慧資產包括人工成品所具有的顯性知識,或是個人、社群 所擁有的隱性知識【3】。

(七)O,Dell and Essaides,主張知識管理是一種有意的策略運用,將 合宜的知識適時提供給組織適當的人員,並協助人們分享,以及 將資訊應用至努力增進組織表現的行動之中【119】。

(八)Quintas 認為知識管理必須是運用現有知識來創造更多元的價 值,因此,知識管理就是要持續管理所有知讖,以符合各種需要, 並標示及運用現有及先驗的資訊來衍生新機會【29】。

(九)Bukowwitz 強調知識管理是組織透過一系列的程序,從其本身所 具備的智慧或知識實產中產生價值的過程【2】。

(十)Maglitta 認為知識管理是一種透過所見、所知與淬取資訊的過程 來了解事物,並將資訊轉化為知識的歷程【2】。

二、國內學者觀點

(一)王如哲:知識管理關注「人力資本」層面,亦即個別人員擁有的 知識力量;知識管理的對象是人員知道如何(know-how)的能力;

知識管理的目標在於提升組織的生產力與創新能力【3】。

(二)陳禹辰:知識管理是在組織內部創造、獲得以及移轉資訊與知識,

以便有效調整企業行為並提升組織績效的管理活動【47】。

(三)陳依蘋:知識管理是將組織內的經驗、知識有效地紀錄、分類、

儲存、擴散以及更新的過程【45】。

(35)

(四)劉常勇:知識管理是一種活動,將知識視同資產進行管理,凡是 能有效增進知識資產價值的活動,均屬於知識管理內容【70】。

(五)張淑萍:知識管理是指組織中智慧資本的管理,是一種經由知識 蒐集、儲存到應用的過程,並整合資訊系統,讓組織成員能分享 和共用知識【54】。

(六)余民寧:「知識管理」的內涵定義解釋為組織運用各科技的技術,

實施有關知識取得、創新、分享、及儲存等管理活動,以統合組 織內外部的內隱和外顯知識,達成提昇組織績效,並為組織創造 競爭利益和附加價值的一種管理方式【7】。

(七)吳清山:知識管理是一種知識收集、整理、分析、分享和創造的 處理過程,使原有的知識不斷的修正和持續產生新的知識,而且 能將這些新舊知識加以保存和累積,使其有效的轉化為有系統、

制度化的知識,這種知識不斷的產生、累積和創新的循環,可以 幫助組織採取有效的決定和行動策略,進而能夠增加組織資產、

擴增組織財富、提升組織智慧和達成組織目標【25】。

(八)吳毓琳:所謂「知識管理」,是指組織運用資訊科技等方法,並 配合組織文化、組織結構等特性,對組織中的知識進行蒐集、組 織、儲存、轉換、分享及運用的過程,經由上述過程促進組織不 斷創新及再生,以提高組織的生產力、增進組織的資產,並藉此 提高組織因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及不斷自我改造的動力【30、

55】。

(九)林海清則認為知識管理從功能而言是系統的管理與運用組織智 慧,包含有形與無彤的人才與經驗,並透過網路與資料庫的技術 加以整理儲存管理,作為組織提高產能的有效工具和策略以創造 價值;就知識建構而言,它代表一種管理思潮,是一種新的觀念、

新的恩考、新的策略【37】。

(十)張明輝認為知識管理是組織運用科技,並配合組織文化、組織構等 特性,對組織中的知識進行搜尋、組織、儲存、轉換、擴散、移 轉、分享、運用之過程,經由一連串的過程,促進組織知識不斷 創新與再生,以提高組織的生產力,增進組織的生產,並藉此提 升組織因應外部環境的能力,及不斷自我改造的動力【55】。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對於知識管理所提出的看法與解釋,雖然各自對於 知識管理提出各種詮釋,但總括來說,知識管理就是透過有效的資訊科技與 管理制度,針對組織中的智慧資本,包括結構資本、人力資本、顧客導向資

(36)

本等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做系統化的整合、儲存、應用、移轉和創新,進 而將組織的知識加以儲存、記憶、創造、分類、分享、更新,期使組織成員 能適應外部環境變遷,進而不斷地自我改造,將組織的無形資產創造出最有 價值的藝術,為組織或個人產生實質價值的流程,以提升組織的競爭力,增進 組織的效能。而知識管理運動用之於學校情境中時,則可透過學校的資訊科 技和有效的管理制度,針對學校中的教師和行政人員的專業知識與經驗、圖 書、器材設備等有形和無形的知識資產,透過系統化的程序,充分運用與管 理,期使教師和行政人員創造出學校的最佳效能,達到學校的永續經營與創 新。

2.1.3.2知識管理的內涵

一、ODell and Grayson的知識管理內涵【118】

ODell and Grayson 提出的知識管理最佳實務轉移模式,則認為組 織在推動知識管理時,必須要有四項能力因子:

(一)支持知識管理的文化:幸運的組織開始之初即擁有一種支持知識 管理的文化。若欲創建此種文化,其中一種方式是提供真正的領 導。

(二)科技之採用:網際網路和網內網路之爆炸性成長和接納採用,已 成為知識分享之強力催化劑。

(三)基本設施之建立:為了讓知識管理產生更好的效果,組織必須建 立新的支持體系、新的工作職責、新的團隊以及新的正式網路,

而且內化為組織的一部份。

(四)知識管理的測量:透過知識管理的工具和使用者的評價,來測量 方案和企業流程之改進情形。

二、Knapp的知識管理內涵

Knapp,他是一家公司的副執行長兼知識長(CKO),Knapp認為組織 知識管理應含下列六項要素【100、62】:

(一)內容(content):確保知識內容是有價值且容易尋獲的。

(二)學習(learmng):鼓勵組織成員學習並獎勵致力於提昇個人技能的 成員。

(三)衡量(measurement):藉由衡量顧客滿意度、新產品開發週期、知 識資本累積、知識分享的效率等,了解組織知識管理的成效。

(37)

(四)科技(technology):發展連結組織成員與促進團隊合作的科技工 具,包括網路瀏覽器(navigation)、搜尋引擎(search engines)及儲存 資料庫的技術(data storage technology)。

(五)文化(culture):創造信任與合作的文化。

(六)個人責任(responsibility):每位組織成員都須為創造一個知識分享 的環境負責。

三、David Skyrme Associates 的知識管理內涵

David Skyrme Associates【96】在The Quick KM Assessment中,提 出快速評量組織知識管理的十個問題,將組織在評量知識管理的相關層 面上,細分為十個部分,應可作為知識管理內涵的重要參考,玆將之分 述如下:

(一)領導

組織中是否有一個強而有力之獲得知識的願景及策略?而 這種策略,能使組織成員清楚的知道知識管理對組織達成目標的 貢獻,並且受到領導主管階層積極的重視。

(二)評量

組織是否運用系統化的方式,來評量及管理本身的知識、智 慧資產?

(三)流程

組織是否有系統化的流程,以匯集、組織、利用及保存主要 的知識資產,包括外來的知識資源。

(四)顯性知識

組織中是否有用結構化的方法,來分類知識或用「知識樹」

概念形成知識目錄,並嚴密的保存?其次,對於實際存在的,並 且對組織具有真正用 處的知識,有清楚的擁有權嗎?

(五)隱性知識

組織中是否知道誰是擁有不同知識領域的專家?並且能夠 將他們的內隱知識轉化成外顧知識的型態。

(六)文化/結構

(38)

部門與部門之間的知識分享,是否受到獎賞與激勵?組織是 否有形成非正式知識分享的會議或管道?

(七)知識中心

組織之資訊管理人員或圖書館人員是否使用知識庫及行動 協調,並且提供資訊,以支持組織作重要決策的依據。

(八)開發利用

組織成員之知識及知識管理才能,有被包裝成產品及服務 嗎?並且在組織之外的市場中受到推薦與促銷?

(九)人員/技術

組織內設有特別的「知識管理職務」嗎?所有的專業人員及 中階主管,都有受過知識管理的技術訓練?

(十)科技的基礎建設

所有重要的資訊,都能快速的被新使用者利用網內網路發現 與使用嗎?

四、王如哲的知識管理內涵

國內學者王如哲【4】綜合各家的說法,提出許多項知識管理在教 育革新上之具體應用途徑:

(一)育人員互相分享本身的專業知識及知道如何的能力。

(二)善用資訊和溝通科技。

(三)應用知識管理模式,改進教育組織的知識分享與管理程序。

(四)妥善應用知識管理評量工具。

(五)增進隱性、顯性知識間之互動,促使教育專業知識成長。

(六)致力於隱性教學知識之外顯化。

(七)結合科技與人之知識管理對策。

(八)使學校具有創造知識學校之特徵。

(九)爭取經費自主,投入校園知識管理的推動。

(39)

五、尤克強的知識管理內涵

尤克強【1】列舉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台灣安泰公司在知識管理的 實踐中,所著重的策略:

(一)台灣安泰公司

1. 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

在領導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對「人」的信任,尊重員工腦 中的知識,鼓勵創意、思考、學習、突破,造就一種信任的 組織文化。

2. 全面E 化提升知識效率

利用電腦科技,進行公司業務處理及組織人員的學習,

培養網路族群,提供附加價值服務,增進知識管理的效果。

3. 豐富完整的教育訓練

提供各種知識庫系統進行員工教育訓練,並且透過人際 的直接溝通來分享知識,例如利用開會、電話、電子郵件、

視訊會議、顧問專家資訊等方式進行知識分享。

(二)台灣積體電路公司【28】

1. 以強勢領導塑造學習型文化

從總經理到董事長,這些高階主管強勢建立「顧客導向」

的學習型文化;張忠謀先生提醒員工:「顧客的價值最大」,

他本身冷靜、嚴格、強勢而重視學習,因此要求員工也不能 停止學習。公司希望留下活潑、樂觀、願意學習的員工,並 將學習表現列八人事考核制度,並且不斷為員工安排訓練課 程,豎立起「不努力工作和學習就會被淘汰」的價值觀。

2. 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儲存和複製知識

各種專業知識,經過有系統的整理、標準化建檔之後,

已經成功的整合成「標準化流程」,沒有經驗的人接手時,

只要參考各種知識存檔,就可上線,邊做邊學。公司中所有 的知識都要建檔,所有的經驗必須儲存,對於顧客的知識也 要累積、建檔。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協助知識管理、提昇競 爭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999),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with Multiple Minimum Supports," Proceedings of ACM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San Diego,

But the network security, the perceive risk of online insures behaviors, the cognitive of e-life insurance products, allow them to maintain reservation about the online

“ Consumer choice behavior in online and traditional supermarkets: the effects of brand name, price, and other search attribu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目前 RFID 技術已列為 21 世紀十大重要技術及各大企業熱門產業投資項 目。零售業龍頭美國沃爾瑪(Wal-Mart)百貨公司在部分的零售點,已應用無線

(03)施工架倒塌 (05)吊車傾倒 (06)開挖崩塌 (07)感電(25KV) (08)電車線設施故障 (09)號誌故障 (10)道碴污染 (11)軌道沉陷 (12)軌道偏移 (13)人員侵入淨空

Company Ready for One-to-One Marketing?. ” , Harvard Business

Slater (1990), “The Effect of a Market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rofitabi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4, pp. (1999), “Green Competitiveness,”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nd Norton,D.P., “The Strategy-Focused Organi zation: How Balanced Scorecard Companies Thrive in the New Business Environmen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