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動物園之動物福利教學對高中生動物使用態度的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動物園之動物福利教學對高中生動物使用態度的影響"

Copied!
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碩士論文. 動物園之動物福利教學對高中生動物使用態度的影響. 劉雨橙 指導教授:劉湘瑤博士 中華民國 109 年 2 月.

(2) 謝辭 踏入師大科學教育所到 2019 年的現在,本論文得以完成,得感謝我生命中 好多的貴人,此刻的心中充滿感恩。首先,很感謝劉湘瑤老師的收留與指導, 總是能在論文進度卡關及遇到瓶頸與老師討論時,被老師的指導當頭棒喝點 通,老師一直以來都很和善的提供我建議以及不厭其煩地忍受如此憨慢的學 生,真的非常感謝。感謝張永達老師及吳宗憲老師百忙之餘願意擔任口試委 員,犧牲自己的時間配合在台北的口試,並給予論文的指導與建議,給了我能 更加成長的機會。還要感謝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授權提供我研究中使用的動物 福利評鑑手冊的資源,感謝。 再來感謝研究室的學長姐,時常提供我實用的建議與協助;感謝一起在論 文路上守望相助的好隊友威宏、宜廷、阿嘎(word 小神手),以及 71005 好室 友道悅、姿伶和佳蕓,總是可以在跟他們聊天說笑後煩惱就煙消雲散了,未來 希望友誼可以延續,繼續來人生路上為彼此加油打氣。 另外這一路上給予我支撐力量的還有香蕉歐北共的各位老師、本研究中被 我打擾最多次也最感謝的妙楓老師以及常常讓人感到療癒的倫子老師。謝謝在 台北的這些年無論是代理還是代課期間的學生們,每一張卡片都讓我感到溫 暖,祝福你們的未來都順順利利。謝謝中興學務處四人吃吃團,組長大人和筠 蓉姊姊一直以來關心我的大小事,其中最好隊友大爺耿志,常常幫我一針見血 的分析狀況和擔任最佳苦水角色,辛苦了! 最後,感謝家人在我北上求學的這些年,在我心情沮喪或感到挫折時,仍 然很包容及體諒我,讓我帶著滿滿的愛回到台北繼續堅持下去,家是最溫暖的 避風港。最後最後感謝在我懈怠時仍在我背後督促我的胖瓜主人,換我擔任督 促你論文的角色了,想不到吧。. 2019/11/30 雨橙. i.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利用本研究設計之動物福利教材進行教學,探討課 程實施前後對於動物園(以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例)中動物福利觀念如何感受及 回應,以及學生在實際參訪動物園後對動物的使用態度及對動物福利的認知是 否有所改變,同時探索教師之教學實施及教材詮釋的過程。 研究中利用動物使用態度之前後測問卷、教材使用及學生實際參觀動物園 之動物福利評鑑學習單做為資料蒐集來源及評量工具,配合研究者實際進入教 材實施的教學現場,進行個案教師授課過程觀察後,再進一步分析此教材實施 前後對於高中生的動物利用態度是否能有所提升。. 關鍵字:高中生、動物園、動物福利、動物使用態度. ii.

(4)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how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ived and responded to the concept of animal welfare in the zoo (taking Taipei Zoo as an example) after receiving the animal welfare teaching material designed in this study.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he use of animal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s of animal welfare were assessed after their actual visit to the zoo site. Exploration was also on how the biology teacher interpreted and implemented the animal welfare teaching material. In this study, the questionnaire of pre-test and post-test of animal attitudes, the use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animal welfare evaluation work sheet for students’ actual visits to the zoo were used as the source of data collection and assessment tools. Analyses focused on whethe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wards animal use can be improve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teaching material.. Key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zoo, animal welfare, attitudes towards animal use. iii.

(5) 目次 謝辭 ...........................................................................................................................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 iii 目次 .......................................................................................................................... iv 表次 ...........................................................................................................................v 圖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名詞界定 .............................................................................................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動物園的歷史與演進 .......................................................................... 8 第二節 動物園面對的挑戰 ............................................................................ 12 第三節 動物福利的提升與改善措施 ............................................................ 22 第四節 動物福利在動物園的實踐 ................................................................ 25 第五節 以動物園為場域的動物福利教學.....................................................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0 第一節 研究流程及架構................................................................................ 30 第二節 評量工具 ........................................................................................... 32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35 第一節 前後測問卷之分析 ............................................................................ 35 第二節 學生對於動物園動物福利指標之分析 ............................................. 37 第三節 個案教師對教材之詮釋 .................................................................... 46 第四節 結果討論 ........................................................................................... 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52 第一節 主要發現與結論................................................................................ 52 第二節 建議與未來應用................................................................................ 53 參考文獻 ................................................................................................................ 55 附錄一 .................................................................................................................... 59 附錄二 .................................................................................................................... 62. iv.

(6) 表次 表一. 兩類議題:重大議題與一般議題 ……………………………………… 9. 表二 表三 表四 表五. 受圈養之野生動物異常行為 …………………………………………… 20 研究進行時程 …………………………………………………………… 37 學生對於動物使用態度之前後測結果 ………………………………… 41 學生對於動物園之動物福利指標之評鑑結果 ………………………… 43. 表六. 個案教師教學實施教案 ………………………………………………… 53. v.

(7) 圖次 圖一. 通用圈養動物福利框架的主要元素 …………………………………….. 29. 圖二. 研究實施流程 …………………………………………………………….. 37. vi.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一、研究動機 身為一自然領域教師,時時關注社會及國際上的各種動物保護事件的 新聞與專家社論,保持中立批判與思考的習慣與興趣。而近日 (2019/03/11)由於有新聞指出中國欲贈一對貓熊給予高雄壽山動物園的事 件(後來證實為不實傳聞) ,使得外界又再度掀起台灣動物園資源分配及動 物照顧與管理之疏漏等等的衍生問題,甚至各界的討論延伸至「動物園存 廢」之議題上,而這部分的確也是長久以來國際上對於動物園存在的角色 定位及功能有著不少爭議。事實上,動物園標榜其角色與功能已轉變為 「保育、教育、研究與遊憩」等四大角色定位,在《95 年度台北市立動物 園年報》(台北市立動物園,2007)中,也再一次強調了現代動物園應具有 的四大功能:保育方面為「永續生命,養護自然」;教育方面為「尊重生 命,關懷自然」;研究方面為「探索生命,徹見自然」;最後遊憩方面為 「感受生命,親近自然」。但上述如同口號般的標語,真的可以把動物園的 理念確實傳遞給社會公民嗎?且動物園對於教師嘗試於提升學生環境素養 方面會是一個合適的非正式課程的教學場域嗎?如同 Croke 曾說:「我們的 動物園會對未來世代訴說著什麼樣的文化呢?」(林秀梅譯,2003:3)或 許我們會隨著動物園的角色及任務隨著時代變遷而找到答案。 近年隨著大眾動物保護觀念的提升,相關動物福利議題開始引發關 注,使得社會大眾思考日常生活當中有多少事物是使用了動物的資源,涵 蓋的範圍不外乎是「食、衣、行、娛樂、醫療」等方面,精確一點可以整 理為:經濟動物(指人類為了其經濟目地而被利用之飼養動物,例如乳、 肉、蛋、毛、皮、奴役或其他目的用途);運輸上使用的動物常見如馬、羊 及驢子等;娛樂用途之展演動物或民俗文化活動中的賽馬、鬥牛、奔牛、 1.

(9) 鬥雞等些許具有搏弈性質的動物利用;實驗動物例如化妝品兔子實驗、醫 藥研發之老鼠或靈長類實驗等。著有《動物解放》一書之作者彼得.辛格 (Peter Singer)曾指出,人類直接接觸有史以來對其它物種從沒發生過的 最大剝削(孟祥森、錢永祥譯,1996)。另外,近年國內外陸續發起的動物 保護運動,深耕於動保領域的學者將動物保護運動整理出三個脈絡:一是 將動物作為道德關懷的對象,二是作為公共事務的主題,三是作為社會改 造的契機(錢永祥,2002) 。所以身為地球公民及教育工作者,必須將動物 保護與動物福利之概念普及至生活周遭及帶給下一代正確的永續經營及生 態保育知識。以下將在後續其他篇章概述或深入討論關於動物園的功能與 角色定位,以及動物園中的動物福利議題與國內外爭議,再與中等教育之 教育現場做結合,設計出適用於高中階段動物保護概念延伸的教材內容, 使學生對於動物與資源利用上可以多一點同理與珍惜的心,達到資源永續 的終極實踐。錢永祥認為,人類對於動物關懷同理心的培養,其實是在使 整個社會的道德感更普遍深入(錢永祥,1996)。 二、研究背景 由於多年身處教育現場服務,與教師息息相關的便是課程規畫及課綱 的導向,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教育部,2014)決定,將議 題用融入式課程設計的方式實施。故教育部提出了 19 項議題;包含重大議 題與一般議題(見表一,張芬芬、張嘉育整理),而其中為了因應社會變化 而產生了不少新的議題,雖無法全部在學校課程中實施,但是政府或學校 團體可以選擇特別關注其中某部分的議題,或政府可以將其規劃入政策 中,列為教育發展的方向(例如:海洋教育),或為其分門別類(例如:性 別平等教育、海洋教育、環境教育…等),都關係到公民培育與素養養成的 關鍵。另外,教師也可以用非正式課程的方式,讓議題教育可藉由專題演 講、校慶、班週會、社團活動、戶外教育活動等方式進行。(張芬芬、張嘉 育,2015) 2.

(10) 表一. 兩類議題:重大議題與一般議題 (張芬芬、張嘉育,2015) 類別. 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 重大議題. 人權教育 環境教育 海洋教育 品德、能源、生命、法治、科技、. 一般議題. 家庭、防災、安全、國際、資訊、 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 戶外、原住民族…等教育,共 15 項. 107 年 12 月 7 日《動物保護法》第 4 條修正草案在立法院三讀通過,把 「動物保護教育」新增為中央主管機關的負責事項,以及增訂的第 4 條之 1 條 規定各級政府應將動物倫理與動物保護法規相關的教育及學習著手普及,並落 實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綱中。此次《動保法》修法提案中規定「中央主 管機關應聘請專家、學者、相關機關及立案之民間動物保護團體代表,研擬動 物保護政策、動物保護教育、動物福利指標、動物福利白皮書,並每季檢討政 策成效。」此外也增訂各級政府應要將動物倫理與動物保護法規相關之教育及 學習普及化,以提升公民的動物保護知識。但上述 19 項重大議題中並沒有直接 以「動保教育」為名稱的項目納入,但其實與動物保護相關的概念,早已行之 有年的融入在其他議題裡(例如:在生物科的環境教育議題裡,目標便是要使 學生能體認生物之美與價值、主動關懷動植物的生命、認識動物的需求、以及 能關心動物的福利等)。雖然早已融入學科課程中,但近年才逐漸獲得社會重 視,尚需依賴教學現場的教師將動保概念使學生將日常生活中跨學科知識做橫. 3.

(11) 向與縱向的連結,可望提升學生的動保相關素養。而總綱與其將動保教育獨立 劃分出來,不如在現有的課綱架構之下為動保找出路,因此希望透過教師自發 性的共識凝聚,從教育現場的改變開始,由下至上影響教育政策的制定(山夢 嫻,2018)。 事實上,由層出不窮的虐待動物新聞案件可得知,動物保護教育似乎還未 能落實完全,雖然教育部已著手研擬關於動物保護議題的相關教材,並優先從 學生最親近的伴侶動物開始進行教材的編製,但本研究關注之展演動物這類主 題尚未研議出適合可在各教育階段推行的教材。故研究者認為可以試著設計出 可適用在高中階段多元選修或自然領域及生命教育領域加深加廣的課程,帶領 學生討論展演動物的動物福利內容,以期能達到重大議題的融入與教學內容切 合新課綱目的的課程。 目前教育部依據「現階段環境保護政策綱領」訂定的「環境教育要項」以 作為全國推廣環境教育的依循準則(行政院,1993)。以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例, 其行之有年承辦所有台北市學童之校外教學計畫便是結合要項中「加強各級學 校環境教育」與「積極推動環境教育」的兩面向為其中重要的推行措施。至於 研究者為何選擇高中教育階段當作教材設計與執行的對象,原因之一:對於國 小學童的環境教育當中,學童可能尚缺乏某些生活經驗,或動物園解說員未提 示的狀況下,未能充分認知動物園內設施擺放或飼育員的行為中隱含的動物福 利之意涵;之二:實際在高中教學現場教學的自身經驗發現,現代的高中生對 於日常生活的感受力及同理心缺乏,對於何謂動物福利或保育的概念相對薄 弱,所以若是可以為高中學生構想以動物園為動保教育場域,設計適當的教學 內容,將可在學生即將成為有決策權的公民之前建立動物福利的概念。. 4.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學生,在接受研究者製作之教材進行教學實施前 後,對於動物園(以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例)中展演動物的福利觀念如何感 受及回應,以及學生在實際參訪動物園後對於展演動物的態度及對動物福 利的認知是否有所改變,同時探索個案教師之教學實施及教材詮釋過程。 本研究之目的整理如下: 一、高中學生如何感知與回應動物園中展演動物關於動物福利的觀念與意 義。 二、學生在以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所出版之《動物園哺乳類動物福利評鑑 手冊》教材為主軸之教學實施前後,對展演動物的態度是否有所轉變。 三、教師運用動物福利教材於高中學生之教學實施及其教材詮釋過程。. 第三節 名詞界定 一、展演動物: 由於原本訂定的動物保護法(以下稱動保法)中第 3 條第十三款,展 演動物的定義:「以提供娛樂為目的」與該法保護動物的主旨相抵觸。故 2018 年的動保法修法出現兩大重要改變。其一,不再定義「展演動物」, 而是定義「展演行為」。其二,將動物展演行為由正面敘述改為負面表列。 在 6-1 條修訂:「主管機關公告免經許可之展演動物類型、條件、方式或場 所。」修法後,期望能將規範範圍盡量涵蓋所有的動物展演行為,擴大到 全台約 200 間的動物園、觀光休閒農場、以及海生館等。 依據動保法第三條之十三給定的展演定義: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 之場所以動物提供展示、表演或與人互動。雖然不免讓人感到困惑,怎樣 型態的展演行為可以不經機關許可?是販賣各式玩賞動物的寵物店?展示 水生動物的餐廳?飼養鯉魚與烏龜的庭院池塘?近年興起的浣熊或狐獴的 5.

(13) 咖啡廳?街道旁利用文鳥占卜的攤販?還是有流浪貓狗展示的送養活動? 任何出現在我們生活中「被人類飼養或管理的脊椎動物」都可能具有展演 的疑慮。但上述思考不列入本研究中對於展演動物之考慮當中。 二、動物園 全世界的動物園在形式與規模上各不相同,因此對「動物園」的定義 不甚明確,要確切地說出數量是件不容易的事。 (1)廣義定義:泛指所有飼養野生動物的封閉區域,從打獵區、私人飼養 農園到今天的野生動物園,涵蓋了不同時期與不同地點以展演為目的的各 種飼養動物的場所。 (2)狹義定義:如展示野生的或非馴化的動物之場所。與一般展示全世界 動物群典型的動物園相比較,有些動物園會集中於展示某些特定地理條件 的地區動物,例如生活於水中的動物集中於海生館飼養與展示,或接近極 圈之都市設立極地動物園等。. 第四節 研究限制 由於全世界的動物園在形式與規模上有很大變化,缺乏統一對動物園 的定義,將世界上所有動物園的數量確切算出是件困難的事。若包括所有 的廣義定義之相關機構,那麼全世界的動物園可能超過一萬所(世界動物 園保育方略,1994)。而台灣可適用廣義動物園定義的除了三家市立動物 園:臺北市立動物園、新竹市立動物園與位於高雄的壽山動物園之外;尚 有民間所設立的具有動物展演性質的私人動物飼養場所(在此先排除小規 模的休閒農場,但不代表其設施與飼養方式是符合動物福利的),例如以下 (由北至南排序):新竹六福村、新竹綠世界生態農場、台中天馬牧場、台 中鳳凰谷鳥園、台南頑皮世界、花蓮遠雄海洋公園……等。 本研究中「動物園」所指為動物園之狹義定義,並排除具有海洋哺乳 動物展演的海生館及大型水族館,將範圍限縮至陸生生物的展演動物。將. 6.

(14) 研究對象限制在市立動物園之動物福利議題討論,並在教材與課程設計 上,選擇以台灣最知名與規模最大的台北市立動物園作為研究對象。 最後,本研究中使用之教材來源為動物社會研究院所設計之「動物園 哺乳動物福利評鑑手冊」,其中在本研究中僅優先探討動物園中哺乳類的動 物福利狀況,暫無持續探討其餘非哺乳類動物的動物福利概況,但或許未 來隨著動物福利的概念逐漸深化民眾心中時,可再繼續關注非哺乳類動物 之動物福利。. 7.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人類對待地球環境與世界萬物的態度與觀念跟著文明而發展,國際社會對 於動物園角色定位與期待也逐漸產生變化;隨著地球的生態被人類開發或破 壞,動物們的容身之地縮小、處境越發艱困的現代,動物園如何發揮他們存在 的價值呢?且由於大眾對於動物保護及動物福利的意識逐漸抬頭,動物園該如 何兼顧社會輿論及守護野生動物的目的呢?故本研究從探討動物園爭議及動物 園中對於動物福利所做的努力著手,將此章分為以下五個部分:「動物園的歷史 與演進」、「動物園面對的挑戰」、「動物福利的提升與改善措施」、以台北市立動 物園為例討論「動物福利在動物園的實踐」,而後再探討「以動物園為場域的動 物福利教學」。. 第一節 動物園的歷史與演進 一、動物園之起源略述 動物園的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古代。歷史上人類收集活體動物的 行為或許可回追至西元前,成為王公貴族炫耀權勢的象徵,圈養著來自世 界各地捕捉而來的奇珍異獸,作為人們娛樂消遣的大觀園。 約在西元前三千年,隨著城市與統治階級的發展,人類開始圈養奇特 甚至危險的野生動物。雖然可能直到十九世紀「動物園」一詞才被人們使 用,但人類已擁有動物園幾千年的歷史,而最早的動物園起源如今已無法 考證。在美索不達米亞時期(西元前 2094-2047)有歷史學家宣稱的第一 個動物園出現;或史學家陸伊索(Gustave Loisel)研究中指出動物園應起 源於西元前一千多年的古埃及時代,托勒密王朝的國王們派出遠征隊前往 各地蒐羅奇特動物,例如獅子、長頸鹿、鴕鳥、獵豹等動物,建造園囿。 《人與動物》(Animals and Man)作者德北克(Herman Dembeck)說:「毫 無疑問,每個法老在王宮內都有動物園,這是專為他自己、朝臣以及外國 8.

(16) 使節而設的。」(林秀梅譯,2003:163-164) 而飼養野生動物並非只是擁有物神信仰的古埃及人特有的行為,約在 西元前一千一百年的中國周文王朝代,曾設立稱為「靈囿」(ling you)的 動物園,雖然這個動物園內的動物可能被當作狩獵對象,但研究中國歷史 的學者奎恩(Sarah Queen)指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相信這些動物有 助於人類與靈魂世界的溝通。」到了西元前第四世紀,動物蒐集成了古希 臘社會的一部份,此時動物除了再度被用來當作炫耀權力與財富外,愛好 智慧的古希臘學者們也開始將研究動物當作一門專門的學問,例如亞歷山 大帝的老師亞里斯多德就曾經寫了一套《動物的歷史》(History of Animals)的百科全書,裡面收錄了三百多種的脊椎動物的條目。另一方 面,到了西元前一百八十六年,羅馬人開始進口野生動物做為競技用途, 他們建造了專門用於動物競技的競技場,自從羅馬帝國擴張領土到北非 後,非洲的動物們被大量運往羅馬用於慘絕人寰的人獸爭鬥競技以吸引人 心,而西元前二十九年,屋大維建立了一座媲美托勒密動物園的動物園, 但裡面的數千隻動物往往必須待在籠舍裡頭等待進入競技場而將被屠殺。 羅馬帝國的動物園只被當作臨時的獸欄,提供將被屠殺的動物一個賽前等 待的場所,或是販售給私人的市場而已,而這些動物有些是透過外交贈送 而來,有些是在戰爭中掠奪來的,有些則是有計畫的從野外獵捕而來 (Baratay & Hardouin-Fugier, 2002)。 隨著文明演進,原本只有地形阻隔會阻礙珍奇異獸的蒐集,但在航海 貿易興起後,構成障礙的地理阻隔不再存在。當航海探險家開拓出各種路 線的同時,各地的動物被當作貨物隨著船隻往來各國,再將珍奇動物運回 歐洲的國際貿易市場。王公貴族將蒐集來的動物們飼養在動物園中,並開 始對外向民眾開放,此時炫耀收藏的心態還很明顯,但到了十八世紀,歐 洲國家的動物園開始將動物園視為科學實驗室,用科學的角度看待動物 園,除了把從馬戲團取締和被警方沒收的動物接收到園中飼養,還開始將 9.

(17) 植物與動物混置於展場中。從英國、法國建立動物園後,都柏林、柏林及 阿姆斯特丹等地也陸續都有了動物園。在這個工業蓬勃發展的時代,各種 建設動力投注在動物園的發展上,逐漸產生出現代動物園的概念。至此, 人類欲蒐羅世上珍奇動物的理由,是因為想展現人類征服大自然的能力, 所以動物園的角色由原本炫耀財富及權力外,漸漸轉變為展示參觀及科學 研究之用,再到羅馬殘忍的動物競技,而後漸漸由於動物保護概念興起後 又再度轉變。 而美國在建造動物園的風潮上較晚加入,但依然急起直追並蓬勃發 展。一般而言,動物園或動物圈養場所會出現在城市,出現在遠離自然環 境與鄉野的地方,或人口集中、資產階級以及文化匯集之地。故在美國南 北戰爭結束安定下來後,有更多美國人民有了去逛動物園的時間與金錢。 而動物園的經營者會去歐洲觀摩、蒐集動物、學習動物園建築設計與動物 飼養方法,雖然此時的動物飼養欄,還是像監獄般的籠舍以及為了清洗便 利的單調設計。但在 1907 年,身兼美國動物供應商及馬戲團老闆哈根別克 (Carl Hagenbeck)發動了動物園概念的改變與革新:啟用了第一個無柵欄 式的動物欄舍、動物混養、自然化的圍欄設計與依照動物的地理分布所做 的展示。他表示:「我最想盡可能地給動物們最大的自由,我不希望把牠們 當囚犯展示,不希望遊客隔著鐵欄杆來看困在狹小籠舍中的野生動物;我 希望動物的活動範圍越大越好,並且能到處自由走動。」(林秀梅譯, 2003) 十九、二十世紀之後,除了各國開始更加注意及改善圈養動物的動物 福利外,更逐漸將動物園的功能定位延伸到了保育的層級,藉由動物園域 外保育與原動物棲息地的域內保育共同配合,理想上期望可以再度讓野生 動物在原棲地中奔馳,自由不受干擾的生活著。而後將在後面章節繼續探 討現在動物園的角色轉變及定位。. 10.

(18) 二、台北市立動物園簡史 反觀西方世界在十七、十八世紀,動物園逐漸成為民眾觀賞野生動物的 場所,開始開放動物園給普通民眾參觀。日本在十九世紀時也開始模仿西方 國家設立現代化的動物園,而在日本統治臺灣時期建造了「圓山動物園」— 臺灣第一座大型的動物園。 圓山動物園已然具有現代動物園擁有的許多的設計與規範的雛形,例如 內部組織與規格、園區遊覽規劃、遊客的管理辦法等,故其具有奠定基礎的 歷史意義;動物園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動物園因為戰爭而失去許多 珍稀動物,所以動物表演開始成為重建動物園的策略,利用龐大的參觀人潮 補足戰後整建用的經費。但是台灣 1970 年代以前的圓山動物園若要符合現代 化動物園的條件,則還必須兼具娛樂、教育、研究與保育之四大功能。 直至台北市政府在 1974 年將圓山動物園搬遷至今日的台北文山區現址, 此時的台北市立動物園開始了現代化初步的轉變,代表了現代動物園的四大 功能開始成為發展的目標。而遷園後的發展期開始了動物園的成長階段 (1986-1996 年),園方開始學習西方國家並逐漸跟上軌道擴大現代化的腳 步,努力加快國際化的速度(台北市立動物園,2007)。 台北動物園開園後從 1997 年開始進入了現代化的發展時期,在這個吸收 與適應的時期,逐步邁向現代化的目標,擴大教育內涵從保育教育延伸至生 態教育,更多新的展示區陸續建造完成,以及引進明星動物,造就了今日的 台北市立動物園(徐聖凱,2014)。園區占地面積約 165 公頃,為全台面積最 大的動物園,目前園內備有八個戶外展示場、六個室內展示館、五個環境教 育相關的教學場所,依據動物園官網資料顯示,截自 2013 年底有動物約 377 種;2783 隻動物(不含昆蟲及被收容的動物)。整個園區被次生林環繞,結合 周圍自然景觀形成了具生態特色與休閒功能之場域。 野生動物的域外與域內棲地保育越發受各國重視,依據 2007 年台北市立 動物園所發行的年報指出,台北動物園與國際間仍持續進行交流,在 2004 年 11.

(19) 主辦動物園領域中最高層級的國際性組織「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 (WAZA)及聯合國自然保育聯盟所屬「保育繁殖專家群」(CBSG)的年 會,2005 年被 WAZA 發行之第二版《世界動物園保育方略》列為亞洲地區動 物園保育的範例,在國際上獲得肯定後,持續加強與國外動物園間的學術交 流,往現代化的動物園邁進。. 第二節 動物園面對的挑戰 動物園存在歷史已百年以上,而圈養及野生動物利用的歷史則更久遠。除 了娛樂功能外,動物園拿來當作合理化自身存在的理由最常是保育、教育以及 研究的功能。然而在實際檢視以上的功能之前,研究者認為目前動物園面臨最 大的挑戰是野生動物的圈養福利通常呈現低落,與為了維持展示品質而需要持 續捕捉野生動物的行為相互矛盾。而近年來,人們對動物福利概念的提升使世 界各地的動物園開始走向轉型,同時也使反對動物園的聲浪與對動物園是否該 存在的爭議仍然持續著。以下綜合國內外對於動物園存在爭議歸納出三個方 向: 一、動物囚禁問題 目前全世界野生動物圈養的數量與種類最龐大的商業及教育機構為動 物園,依據世界動物園保育策略 WZCS (The World Zoo Conversation Strategy, 1993)統計,目前全世界有超過一萬所動物園;而 2002 年 I.S.I.S (International Species Information System,1970)的統計指出:全世界目 前約有超過 1000 種野生動物和至少 165 萬個體被圈養在動物園的相關機構 中,生活在人為的干擾之下。動物園和動物權利組織如同伴動物保護協會 (Companion Animal Protection Society,簡稱 CAPS)、善待動物組織 (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簡稱 PETA)或生而自由基金 會(Born Free Foundation)聲稱動物園本身就是殘酷的,用於突顯那些為 12.

(20) 了「人類的娛樂」而關在籠子裡的動物,所有動物都應該被釋放回野外。 早在 1880 年至 1900 年,國外遊客曾要求動物園改善飼養條件,他們 對於粗心的照料方式、骯髒的獸欄、動物所受到的囚禁、飼養員粗暴的對 待和狹窄的獸籠感到悲歎憤怒。到了二十世紀 60 年代時,遊客與動物園工 作者甚至對動物園的獸籠尺寸做出了批評。而 1969 年的一項國外調查中有 67%的人表示動物園在考慮購買新動物之前必須首先重新安置現有動物, 反映出民眾對於動物園中動物的遭遇感到不滿。(林秀梅譯,2003:13) 其實,動物園這個概念本身存在著問題:野生動物本來就不屬於牢 籠,牠們野性的展現不該和鐵欄杆、鐵絲柵欄、通電網有任何關係。雖然 「尊重自然」這個訊息是動物園導覽手冊上的基本知識,可是要讓常識真 正產生意義,動物園本身須全面在各種發展中深植尊重自然的理念。不能 期望把動物園改名為保育區,或將鐵籠子改稱為圍欄就能解決問題。亞特 蘭大動物園園長梅波(Terry Maple)在他的書《動物園專家》中曾表示去 動物園看動物簡直就像「去鐵牢中探監一樣,裡面都是瘋狂、自傷的囚 犯。」(林秀梅譯,2003:13)。 從不少文獻中可以發現,野生動物處於複雜的生活環境可使其發展出 多種求生技能,而動物園中的動物被迫離開這樣的環境後,就必須受到次 等的福利,因此這些野生動物原本有的正常行為消失,取而代之的卻是不 合常理、具傷害性的行為模式(陳玉敏,2016)。在長期演化的過程中,由 於天擇作用的結果,野生動物的一些行為和功能與生存、繁衍及適應環境 的關係密切,一旦這些行為受到限制或剝奪,動物就會感受到痛苦。長期 囚禁在無聊、貧瘠環境中會降低動物行為的豐富度,同時可能增加出現對 自身或環境的異常舉動。動物會逐漸在環境中自我封閉,為了處理無聊、 沮喪感或其他導致其長期感到緊迫的情緒;動物們或許會開始產生沒精 神、僵直坐姿、臥倒或昏睡,這種異常狀況往往會持續一段時間。有些野 生動物則會出現典型的「刻板行為」(長時間心神不定或不間斷的重複規律 13.

(21) 動作)。當動物「刻板行為」出現時,通常顯示出動物處於不佳的福利狀 況,通常這些行為不會在野外自然產生。刻板行為大部分會發生在動物無 法處理緊迫情緒、或無法躲避緊迫環境的時候出現(《窩抱報》第 7 期「動 物園的每一天」,2016)。以下整理出被圈養野生動物會出現的異常行為 (表二)。. 表二. 受圈養之野生動物異常行為 行為狀態. 行為說明. 踱步(行走規闢). 動物在展示場內重複不間斷的來回走動行為。. Pacing 搖擺 Swaying 自殘 Self-mutilation 乞求. 身軀左右搖擺,有時會將前腳抬起來,類似彈 跳的動作。 在精神受到高度壓迫下出現咬、抓、傷害或拍 打身體,導致損害或受傷。 動物為了從遊客手中乞討食物或獲取注意力所. Begging. 做出的任何姿勢或行為。. 繞圈子. 當動物感到特別激動或無聊時開始繞著展場走. Circling. 動。. 咬欄杆. 咬欄杆或將欄杆含在口中。嚴重時可能具有攻. Bar biting. 擊性,或導致牙齒斷裂。. 無精打采. 動物雖然清醒,但看起來呈現呆滯懶散,或對. Lethargy. 四周環境沒有反應。或長時間保持一樣姿勢。. 搖頭晃腦. 將頭部重複晃動,在某些極端狀況中,晃動可. Head weaving. 誇張到導致動物的前肢或前身從地面上抬起。. 轉動脖子. 動物在改變行走方向時,會激烈地將頭部以轉 14.

(22) Neck turning 過度理毛. 圈方式往後仰。 理毛過度造成毛髮和羽毛脫落。. Excessive grooming *參考資料: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動物園哺乳類動物福利評鑑手冊》. 英國個體行為學家基力.臥辛頓(Kiley-Worthington)兩年中參觀了 15 座英國動物園,根據其 1993 年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大象有百分之二 十的時間會搖頭晃腦或啃咬欄杆,許多熊來回踱步的時間佔了百分之三 十,而有些駱駝則會出現不斷搖尾、跺腳或喪氣地搖頭的表現(林秀梅 譯,2003:33)。所以,把動物置於如同監獄或療養院的環境中,只會導致 其對人類的敵意與攻擊性,出現退縮或神經質的行為;而越是靈巧、聰 明、具探索能力的動物越容易出現這種傾向,例如老虎、美洲豹、靈長 類、北極熊及大象。大部分的動物園展場評鑑都有共同的偏差:在評鑑動 物行為時,所根據的是該行為吸引遊客的程度,而非行為本身對動物而言 有多自然或多正常(美洲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1990)。 「經過動物園長期研究與追蹤下發現,即使在國外的動物園,動物有 10–20%的刻板行為,都屬於在可接受的範圍。」(台北市立動物園新聞 稿,2005)雖然動物園曾經提出這番言論,但研究者認為,基於圈養動物 的動物福利層面,還是應盡力改善圈養動物的飼養環境以符合最佳的動物 福利。圈養的極限是人類不管用任何方式想去「改善」,但都無法取代野生 動物在原生棲地的自然行為。. 二、保育問題 長久以來被圈養在動物園裡的動物,許多被以保育或保護其動物福利 的藉口,在這個越來越全球化的世界裡被隨意進出口、繁殖、交換、買 15.

(23) 賣,甚至失去生命。人民開始質疑動物園是否如同其宣稱的如此正當?同 時也有人認為:「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不是個能夠被保存的『東 西』。」1995 年,亞歷桑那-所諾拉博物館(Arizona-Sonora Desert Museum)的執行總監翰卡克斯(David Hancocks)對美國動物園暨水族館 協會(WAZA)說:「一隻老虎當然是可以被保存下來的東西,但生物多樣 性卻是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在生物社會中複雜、有機的生態互動關係」 (林秀梅譯,2003)。然而,站在動物園的立場上誰才是該被保育的對象 呢?整個動物族群或是單一個體?動物園為何要持續引進不適合被人為飼 養的物種?動物園為何持續創造明星動物?動物園在人為飼養環境下繁殖 動物的目的為何?許多繁殖行為缺乏被審核與被監督,讓圈養動物不斷被 繁殖、當作商機被消費,等到熱度消退後再回頭用「保種、保育」等理由 包裝圈養動物的正當性(陳玉敏,2016)。 問題要被解決必須先回到保育的基礎,保育必須直接針對生物的歧異 度(物種種類及生物族群結構)和數量(物種個體有充足的數量及足夠的 棲地)為保護目標。動物園將野生動物圈養在遠離原本自然生活的棲地環 境中(域外),這種方式可以達到保存個別物種的目的,現今已廣泛被保育 團體所接受,認為是拯救瀕臨絕種動物唯一可行的辦法。好的動物園應確 實管理好其所擁有的不可取代的活體動物,以確保對生物歧異度的保育有 效的貢獻(世界動物園保育方略,1994)。 動物園保育工作可以是「域內」(域內保育則是目標動物、其他物種、 及所在原棲地的保育),利用提供資金以及專業知識,甚至提供專家,以保 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而對於有些動物園會創造所謂的明星動物,目的 是由於這些大型且有魅力的動物,如大貓熊、老虎或大象會吸引眾多人 群,這些旗艦物種有助於其他不被為人所知的物種,進而提高原棲地保護 工作的形象和資金。例如:沒有多少遊客會熱衷於保護青蛙或其他兩棲動 物,但實際上動物園一直在幫助防止世界上大部分青蛙種類的流失(Ward, 16.

(24) 2016)。同時,域外保育是指在動物園場域內、非動物原棲地的圈養動物管 理、醫療與野放計畫,則保護行為發生在動物的自然棲息地之外。若域外 保育的目的就是想支持域內保育,參觀動物園時「人們是否能關注從動物 個體到整個生態系的內在價值,而願意理解動物權益和福利問題,進而支 持正確的保育工作?」(龍緣之,2018),雖然隨著科學與醫療的發展,以 動物園為基礎的圈養繁殖計畫已有一些案例逐年成功(例如蒙古野馬、新 世界猴、阿拉伯羚、大貓熊等),但卻沒有結合讓這些物種重回原棲地的野 放計畫;從野外捕捉動物放在人為環境的動物園裡繁殖,似乎不能實際解 決問題。事實上,人工圈養的野生動物繁殖成為動物園的重心時,就已經 使真正的保育工作應該在野外進行的宗旨模糊了。生而自由基金會(Born Free Foundation)認為,野生動物的問題就該在野生動物的原棲息環境解決 (彭仁隆,2005)。 但是根據早先的估計,在未來十年內,地球上將會有 20%至 50%的物 種滅絕(Rahbek, 1993)。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生態學者施巴路斯 (Gerardo Ceballos)與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生物學者埃爾利希(Paul Ehrlich)發表的最新論文中表示,世界上約 2 萬 7 千種哺乳動物、鳥類、 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物種中,有將近百分之三十的數量和棲息範圍都在 持續減少,是屬於「極度高度的衰退」(Ceballos& Ehrlich, 2017)。未來 20 年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可能將遭到強烈衝擊,針對 177 種哺乳動物進行完整 的研究,科學家發現這些動物在 1900 至 2015 年期間,失去至少 30%的棲 息地,其中超過 4 成的動物已失去了 80%以上的棲息地(環境資訊中心, 2017),故動物園一定要設法將保育生態系結合棲地的工作。雖然原本動物 園的保育策略偏向於將物種圈養,以期未來等待時機將野生動物放回原棲 地,但有鑑於各國經濟及區域發展或棲地遭受人為相當程度的破壞,可能 還會伴隨著疾病的引入,產生雜交種造成基因污染、族群內外的無法達到 動態平衡、新棲地的資源與負荷量不得而知、龐大成本用於運輸與監測、 17.

(25) 不易進行野放行為訓練等問題,使得國際保育團體被迫將重心轉為以棲地 為主的保育工作(彭仁隆,2007)。紐約動物園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會長康威 (William Conway)認為更重要的是:「唯有保護棲地,才能對野生動物的 保育工作能有一些貢獻」(引自林秀梅譯,2003)。我們無法藉由把每種動 物圈養在動物園中的方式,來保存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多樣性。 若回到動物園圈養,就需要涉及國際圈養繁殖計劃。這些研究可以用 於育種的遺傳配對,以維持某些物種的族群可持續被圈養並確保其遺傳變 異。於是「物種保存計畫」(Species Survival Plan, SSP)在 1981 年起開始 運作,每一項計畫都在協助北美洲的動物園間互相合作,共同去拯救某一 種動物。此計畫決定了個別動物應該與哪隻動物交配,動物交配的時間也 經過設計,以避免嬰兒潮與低出生率狀況的發生;目的不只是想拯救天然 棲地內的動物,也要在天然棲地之外進行營救。動物園是保育瀕臨絕種動 物,及充分增加遺傳多樣性的現代方舟。現在的動物園大多將自己園內的 動物視為基因庫的一部分,以族群為單位將每一種動物的基因變異性在未 來 200 年內維持在 90%。不過,亞特蘭大動物園園長梅波表示:「有些動物 園整天無所事事,卻告訴民眾動物園最大的目的是物種保存計畫,這其實 是在混淆視聽。動物園解救動物的方式在於善盡教育者的職責、建立民眾 警覺意識、廣泛募集基金、而且要以解救曠野為目標,在遊客中心建立起 對待動物的道德感及態度。說明白一點,我們並不是在動物園裡拯救動 物,我想大家會慢慢改變原有的看法而認同這一點。」(引自林秀梅譯, 2003:224-225) 另外動物園機構的監督及外部審核方面,動物園須達成的保育目標應 為訂定合作計畫,去積極支持自然棲地的生態保育、域內及域外的瀕危物 種甚至生態系的保護,及提供設備並增加利於大眾保育的科學知識與經 驗,以及促進民眾及政府對保育、永續自然資源及人類與生態間的關注 (世界動物園保育方略,1994)。 18.

(26) 沒有人可以預見未來的動物園會是什麼模樣,但是在各物種危急存亡 之際,顯然我們人類必須迫切需要動物園協助拯救生物多樣性。問題不在 於未來的世界會不會有動物園存在,而是未來的世界還會不會有動物存在 呢?今日,物種滅絕的危機已達到如此危險的程度,圈養繁殖和其他原生 環境保護應是作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後手段,但圈養繁殖絕不能成為躲 避處理棲息地保護的藉口。. 三、教育問題 「教育是隨展示而來」(漢寶德,2000)。動物園是具有教育性的,且 教育是動物園的吸引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強教育實際上也增進了動 物園的魅力,所有參觀動物園的遊客都是非正規教育的對象。應鼓勵各大 學及其他學術機構,將動物園在野生動物保育所扮演的角色安排在生物 學、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課堂中,動物園無論在展示本身 或其他附加的設施組成(例如植物及人工造景)的重要性如何,活體動物 都會是動物園教育的基礎(世界動物園保育方略,1994)。 除了保育,近年來最常被用來正當化動物園的理由為「教育」。但也與 動物園宣稱的保育功能一樣,教育功能可能已淪為口號,因為缺乏實際的 成果評估。根據美國國家動物園爬蟲館館長馬賽里尼(Dale Marcellini)在 90 年代早期的研究指出,遊客通常會在每個展示場停留一到三分鐘(林秀 梅譯,2003:33)。研究者在實際參觀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經驗中,也發現大 部分民眾在展示場中停留時間如蜻蜓點水般,走馬看花甚至不關心眼前展 場解說牌上標示的動物之相關資訊。如同 Kellert 跟 Dunlap 以遊客為觀察 樣本的研究所指出,吸引民眾參觀費城動物園的最主要原因,主要是為了 家庭活動,再來是欣賞動物;整體來說,人們參觀動物園後並沒有提高對 於動物常識的認知,此研究的結論是這些動物園的教育成效是很不佳的 19.

(27) (彭仁隆,2007)。 「教育」是現代動物園的重要使命,動物園如果僅透過分布範圍與外 型數據來介紹動物,不只可能達不到「教育」的目的,也可能限制了自身 的可能性,但要如何適當拿捏,不讓遊客有「被教育」的感覺,似乎需要 好好規劃。有時動物園教育的困境在於資訊無法跨出同溫層,許多從業人 員或愛好者認為有趣或重要的資訊,一般遊客不僅無感甚至大多數人是用 輕蔑或不耐煩的態度看待,因此,在展示牌內容豐富化以期可以完美配合 參觀體驗之餘,動物園應該優先考慮「吸引目光」,要是沒有引起民眾動 機,展示牌可能還是讓人有排斥感,當動物的特徵被人們忽略時,展示區 便失敗了。《世界動物園保育方略》建議,動物園展示應針對不同年齡層、 不同知識與興趣水準群體設計解說層次及型態,建立在一個重要的基礎 上:兒童與成人的教育需有不同的取向;針對那些少有生物素養的人所教 的,應與生物相關背景的學生有所區別;而熱衷於養殖動物的人則希望取 得的資訊又與一般的遊客不一樣。 另外有研究顯示,動物園訪客對動物生物學的現有知識與理解不足以 讓他們了解動物園在關於野生動物保育的教育資訊(Tunnicliffe, 1999)。如 果這種說法正確,就會對現有的動物園宣稱的動保教育的效果產生疑問。 傳播關於野生動物保育問題的重要資訊是大多數現代動物園的主要關注點 (Patrick, Matthews, Ayers & Tunnicliffe, 2007),如果遊客在某些動物生物 學領域的科學知識缺乏可能代表著他們無法理解這些資訊,那麼動物園必 須質疑他們在這一方面的目的是否可以實現,以及他們可以改進什麼來使 其更有效果。 所以要在動物園場域的非正式學習環境中培養人們在動物學和保育生 物學方面的科學素養是一項有趣的挑戰。其中涉及了解人們如何學習和利 用這種理解來創造有效的學習機會,吸引出於各種原因及背景的人來到動 物園參觀。要具備科學素養,這些非專家的人們需要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 20.

(28) 可能遇到的科學(Reiss, Millar & Osborne, 1999)。所以這些科普場域對教 育的影響會如何呢? 但根據另外一些研究則顯示,科學博物館、動物園和水族館等機構有 可能在公眾理解科學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Rennie & Stocklmayer, 2003),因為遊客認為這些場所是相對無壓力的地方,學習活動會是自發性 產生的,並且往往是自我導向的(Miles & Tout, 1992)。這些場域在全球各 地擁有非常多的潛在受眾,根據統計每年有超過 6 億人參觀動物園 (Zimmermann, Hatchwell, Dickie & West, 2007) 。動物園擁有獨特的資源, 園內的動物可以促進公眾對動物、生態和環境科學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育的 理解。前幾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兒童和青少年參觀動物園前後會對於動物 和其棲地的科學知識出現顯著增加(Wagoner & Jensen, 2010)。良好動物園 的保育教育計劃可以在參觀結束後持續在遊客的態度和理解上產生積極的 影響(Falk et al., 2007)。動物園和水族館確實可向公眾傳達動物物種與其 棲息地之間的平衡(University of Warwick, 2014)。 總結以上,現代動物園在域外保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動物園的存在 如同博物館具有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功能一樣互相依存,但仍需思 考:沒有展示會有教育嗎?沒有收藏會有展示嗎?由於動物園中的收藏及 展示的大部分是活體動物,比起一般博物館展示標本,對於動物的照顧以 及福利問題,還要進行更仔細及通盤的規劃與探討。 而大多數動物園裡的圈養動物被野放回到原棲息地的希望渺茫,牠們 身為重要的研究個體,還能負責「教育」的重任。嘗試想像無生命的一隻 台灣石虎標本,跟在展場內走動的活體台灣石虎,與人類情感的連結在哪 一種狀況下會更強力?總體而言,動物園提供了觀察和與外來動物接觸的 機會,其中許多動物可能在野外滅絕,而近距離觀察可以激發民眾對生物 學、環境保護的熱情。對於是否可以將動物園的存在合理化,除非圈養動 物生活的環境條件與野外一樣,不然在道德上還是無法產生強而有力的說 21.

(29) 服效果。但從環境倫理的觀點看來,藉由動物園的教育功能去提升大眾的 保育認知和意識或許是動物園唯一存在的理由(彭仁隆,2007)。. 第三節 動物福利的提升與改善措施 一、動物權與動物福利 目前全世界對於動物保護的主流思想可歸納為兩個大的理念,一為動 物福利,二為動物權。無論是動物權抑或是動物福利,都有相關的學術理 論背景支持,因此在社會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一)動物權:其主張為「禁止剝削動物」,強調絕對的動物權利,人類不 具有使用動物之權利,基本原則是對於非人類動物就本質上來說牠們應具 有行為之自由,自由生存在生活圈中,遠離人類的迫害與虐待剝削,正如 人類擁有此權利一樣。動物權主義者將人類的各種知覺擴展到其他非人類 動物身上,因此他們大多不支持飼養動物農場、動物實驗或任何因為人類 自身娛樂而產生的賽馬、鬥牛、穿戴皮草或觀看動物表演等行為。 (二)動物福利:主張「應用人道的方式對待動物」,動物不應該承受不必 要的痛苦。其不承認絕對的動物權,但可承認人類利用動物的事實,同時 強調必須以人道的方式對待動物。以下由英國政府農場動物福利委員會 (FAWC)於 1992 年所提出的動物福利「五大自由」,在國際各動保團體 的努力下,近年來不斷在世界各地被廣泛討論:(引自台灣動物社會研究 會,2005) 1.免於餓渴的自由: 清淨飲水及供應無虞的食物以維持其健康與精神所需。 2.免於不適的自由: 提供良好的庇護環境及具有適當溫度與氣候舒適的休息場所。 3.免於痛苦、傷害與疾病的自由:. 22.

(30) 提供疾病預防、迅速診斷與治療。 4.免於恐懼與緊迫的自由: 確保各種環境及對待不會造成動物的精神痛苦。 5.表現自然行為的自由: 提供同類動物夥伴、足夠空間與適當設施。. 以動物園為例,圈養動物的展示場若出現以下任何狀況,則可能表示 動物福利有不佳之狀況,應即刻要求動物園進行改善。(1)空間極端狹小 擁擠,使動物無法正常轉身,或任何可移動的空間不到三個身長(包括尾 巴)。(2)地面有一半以上是水泥、其他硬材質表面或鐵網等構成。(3)圈 養空間缺乏任何可用的設施或器具。(4)動物出現嚴重的刻板或異常行 為。 事實上就發展歷程而言,先出現的是動物福利(1849 年英國訂定《防 止虐待動物法》,禁止「引起不必要痛苦」的行爲),其次才是動物權 (1870 年代,出現反對活體解剖運動)。. 二、動物園動物之動物福利改善 由於動物權與動物福利概念的出現,大眾開始關注起相關議題,開啟 了動物園中動物對待之討論。19 世紀英國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 1789)指出:「問題不在於牠們會不會思考?或者牠們會不會說話?而是牠 們會不會受苦?」(引自王瑞香譯,1996)。如果動物會「感受到痛苦」,人 類應該如何對待牠們?在這個充滿衝突與競爭的世界,如果人與動物的互 動難以完全避免建立在「動物資源的利用」上所產生的傷害,那麼應該如 何減少或避免動物感受到的痛苦?痛苦該如何被定義?如何被評估?如何 做得更好?這些都是動物福利科學所涵蓋的範疇。 由於目前還是存在必須圈養野生動物的需求,故要兼顧野生動物的動 23.

(31) 物福利與動物園內設施限制或人員飼養方便性,即使在今天,還不是每個 動物園都充分了解圈養動物的重要組成:良好的照顧和良好的福利之間的 區別;良好照顧是提供維持生命的基本需求,而這只是良好福利的部分基 礎,但它本身並不能確保個體處於良好的福利中。良好的福利是當身體、 社會和心理需求達到滿足時,也是所有在制定動物迫切需要的決策和在日 常生活中進行選擇和管控時所要考慮的(Kagan & Veasey, 2010)。特別是日 漸蓬勃發展的動物福利科學領域使動物園有效解決了關於福動物利的問 題。然而,這種不斷增長的知識同時也承認,在個體動物福利方面會挑戰 到動物園的現有限制和物種福利。 動物園的專業人士對動物負有多重的責任?這幾年在基本領域管理、 育種、營養和獸醫護理,慢慢看到了顯著的改善和幾十年來的進步,但福 利問題其實仍然存在。動物園的動物福利已經在很多討論和研究中獲得關 注,但是有意義的進步並不明顯,包括許多人繼續質疑動物園的合理性。 而獲得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AZA)認證為保護組織的動物園,實際上超 過一半的動物園並沒有達到 AZA 建議、甚至是達到最低水平的條件;而動 物福利也是如此。越來越多的動物園認為須以動物福利作為優先事項,但 很少有動物園認為自己是動物福利組織。. 圖一. 通用圈養動物福利框架的主要元素。(引自 Kagan, Allard & Carter, 2018). Detroit Zoological Society(DZS)為動物園和水族館制定了一個普遍的 福利框架(圖一)並且應該編入認證過程(Kagan, Carter & Allard, 2015)。 認為所有動物園和水族館應該有福利框架,這些框架應從制度哲學和政策 開始著手,然後分配全部執行工作的資源,最後需要不斷評估這些框架, 24.

(32) 目標必須是每個圈養動物都能具有良好的動物福利,不僅僅是為了展示。. 第四節 動物福利在動物園的實踐 動物園之動物福利已成為許多社會公民日益關注的問題。儘管動物園界以 外的一些團體的關注,已經有部分討論集中在動物權利的哲學問題上,而不是 著眼於動物福利的改善與管理,但人們還是一致認為應為所有圈養動物提供最 佳的福利(Watters & Wielebnowski, 2009)。 謝欣怡、張明雄(2009)指出現代動物園的動物圈養與展示都逐漸朝向動 物自然行為的展現、展示方式及場地多樣化與深化動保教育等目標發展,而台 北市立動物園從 2001 年也開始積極實施動物行為豐富化方式。先蒐集動物基本 生物特性的資料,並觀察圈養個體的行為,再整合動物基本資料與行為觀察結 果後,針對動物特性發展適合的行為豐富化(behavior enrichment)策略,包括 展場環境複雜化;可以是自然展示的設施增加,及餵食食物的多樣化與方式豐 富化,動物展示的彈性化;可分為雌雄混養與多種混養等策略,目的是因為通 常生活在野外的野生動物的行為活動,本能會感應環境週期性或突發的變化, 而出現各種調適行為,例如:食物或飲水缺乏時遷徙、遭遇天敵時躲避或逃 跑、季節更迭時換毛或冬眠等,除此之外也需要有一定大小的活動空間,像是 符合原棲地自然環境的樹叢、洞穴、草地、湖泊池塘等,去滿足這些動物自然 習性。相對上動物園中圈養的生活空間與環境會因建築規劃及園區大小而有較 多限制;如活動空間有限、固定時段的食物供給、個體間互動等,因此在圈養 環境中的動物就不會像野外個體所出現的行為那樣的自然與多樣。 參觀動物園的訪客會根據他們參觀時所看到的圍欄樣式或動物的行為來判 斷動物所處的福利,以作為動物福利的指標(McCormick & Gibbs, 2004)。以台 北市立動物園的設施設計為例,展場環境的布置採用「地理生態展示法」,此概 念為依照野生動物原本的棲息環境布置在新的展場內,使動物脫離欄杆與籠. 25.

(33) 舍,有可以自由活動的範圍,建置出與動物原生地最接近的生活環境,不至於 讓動物因人工環境而改變其生活習性,同時也可使遊客更能藉由觀察展場設計 進而了解動物,達到教育、研究、保護及娛樂功能的目的,越能精確傳達動物 的生態教育價值。反之若是把動物圈養在單調且無法滿足或刺激其自然行為的 環境,展場中的無聊空間與動物的刻板行為,不僅可能造成遊憩品質低落,更 導致生態教育呈現負面影響(謝欣怡、張明雄,2009)。 利用環境豐富化策略例如可以透過增加圈養動物的自然行為展現和減少異 常行為來達到改善其生理和心理福利的目的。成功的環境豐富化的例子包括改 善圍欄設計、提供餵食設備、有趣的玩具及適當的社會團體和其他感官刺激。 但是,圈養動物如何與其環境互動的關鍵因素是其與人的關係。Claxton (2011)的研究指出,動物對人類的恐懼可能會影響其整體行為的程度,以及 後續的人畜關係(human–animal relationship, HAR)的影響,藉由設計適當的飼 養程序或飼育員互動來改善圈養動物的福利,從而在特定物種的基礎上改善其 行為,進而符合現代動物園的宗旨,對動物園中的圈養動物具有重要的啟示。 另一方面,園區所有野生動物的交易均應遵守國際保護機構的規範,例如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認可的全球原則。對於現代動物園來說,從野外捕 捉個體的計畫必須具有明確的保護目的,或者在與負責機構合作時,最重要的 目標應該是教育、研究或收集個體以進行用於促進野生種群的長期可持續性目 的的行動(例如以繁殖為目的的倡議)。在這方面,有效率的動物園動物收集計 劃、物種管理和合作繁殖計劃是不可或缺的工具(Wickins-Dražilová, 2006)。 現代動物園的經營必須時時刻刻將動物園動物福利研究中的基本問題納入 規畫與思考,才能確保生物資源與動物園內物種的永續;可能包括以下內容: (Hill & Broom, 2009) 1.特定種類的動物園動物在行為和資源上有哪些需求,有哪些合適的條件可以 滿足這些需求? 2.動物對於人類為改善福利所做的努力有何反應?對於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動 26.

(34) 物或對不同性別、年齡等動物而言,重要的改變是什麼? 3.動物個體在施予滿足其需求的策略、對環境刺激的反應及對改善其福利的反 應方面如何不同? 4.動物園透過更好地展示野生動物物種及其棲息地,是否能促進公眾的動物保 護教育的功能? 除此之外,由於動物福利科學家對農場動物、實驗動物和伴侶動物研究的 進步,導致了對於動物園福利的評估產生了新的觀點:(1)強調以動物為主體 的方法來補足其對於生態資源的重要性,這些方法需要對動物個體的行為或身 體狀態進行測量,(2)著重於動物個體的主觀體驗,以及(3)考慮動物的情感 狀態(Whitham & Wielebnowski, 2013)。 多年來,動物園的動物福利研究人員進行了跨學科與跨機構的研究,以找 出與福利差有關的風險因素。未來將大規模的研究項目以及專為檢查動物福利 問題模式而設計的流行病學研究進行整合,保持動物生理的良好狀態(例如游 戲行為、探索行為)。儘管可以將種種研究的結果用於使動物保健準則更為完 善,但還是應對動物個體進行監測,以確保有確實滿足其需求。Whitham 和 Wielebnowski(2013)描述了動物園目前可採用的兩種策略,以促進動物積極 的情感狀態的發生:(1)為動物提供刺激來克服挑戰、做出選擇並對展場環境 進行一定程度的適應,以及(2)促進圈養動物適當和有益的生活,例如與飼養 員建立良好的關係。 未來動物園的發展,必須先側重於園方確定負擔得起的技術和福利研究的 評估。通常,動物園可將其用於其他研究領域(例如實驗室或伴侶動物福利), 並將其研究結果應用於動物園和水族館動物福利研究,且有必要不斷地確定使 用的是否為最新的技術(例如用於實驗動物和人類福利研究的免疫系統反應的 測量方法),並評估使用在動物園動物中的應用潛力(Watters & Wielebnowski, 2009)。總而言之,希望隨著動物福利研究人員對如何評估和促進良好福祉有更 好的了解,動物園園方可以利用這些發現去積極努力為所照顧的所有動物爭取 27.

(35) 最大的福利。. 第五節 以動物園為場域的動物福利教學 現代動物園標榜其角色囊括教育、研究、保護及娛樂功能的目的,以其中 教育的功能上來看,若動物園的動物福利越佳越能向參觀遊客及學童精確傳達 動物的生態教育價值。本研究旨在觀察高中學生在課後參觀動物園後動物使用 態度的變化,故對於動物園是否為傳達動物福利概念的適合場所以及其標榜的 教育功能對學生的影響,將在本節稍作討論。 首先對於以高中學生作為動物福利課程教學對象的相關研究部分,依據王 敏玲(2007)的論文中指出動物保護社團的學生在接受以《農場動物》為主軸 之教材教學後,學生對西方農場動物福利觀念有正向的回應,並對於農場動物 的處境展現高度同理心,且該研究結果發現在課程實施後學生對農場動物的態 度的確有所轉變。故可知經由教師引導及適合高中生的課程設計之下,學生對 於動物資源使用的態度可產生改變。 除此之外,動物資源使用其一類別為展演動物,而動物園為展示展演動物 耳熟能詳的場所,動物園由於圈養著具有無比吸引力的活體動物們,可被觀 察、聆聽、嗅聞使牠們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意義。動物園與其他社會教育機構 最大的差別在於,動物園展示的是具有生命的動物,它展示的除了知識之外, 還包括文化(陳一菁等譯,2006:37)。雖然動物園經常受到大眾批評提供了不 佳的動物福利,就動物福利教育的方面來看,若動物園沒有提供適當甚至良好 的動物福利條件,就無法達成有效的動物福利教育的目標,但另一方面,若動 物園在動物福利上有大大改善並不斷進步,則可給予遊客良好的學習機會,學 習尊重和動物保護的態度及正確觀念。因此,若遊客在動物園中可以感受、體 驗到園方照顧動物福利的態度及方式,甚至透過計畫性的解說及引導,加深遊 客對動物福利的印象及感悟,學習的效果將會深刻且具有連貫性。但相反的, 動物園中的動物福利不佳,遊客極可能將動物園對待動物的態度和方式視為模. 28.

(36) 仿及學習對象,而對動物對待有錯誤認知(詹心懿、王順美,2008)。 故動物園必須注意到自身動物福利的狀況,楊冠政(1997)在環境教育一 書中指出動物園屬於非參與性社會環境教育機構,學習者處於被動學習的狀 況,而「台北市立動物園」在台灣屬於社會教育機構中的科學及博物館類。近 年來台北市立動物園開始推出一系列科普活動,例如:小小飼育員、小小獸醫 師等等的體驗活動,開放全年齡層遊客主動報名,甚至一起動手做動物行為豐 富化的玩具給動物們,因此遊客的角色開始由完全被動開始朝主動方向轉變 中。 動物園可以對遊客進行非正式的教育,也可藉此連結國中小學、專科及大 學,甚至師資培育中心從事正式的教育。動物園場域在環境、社會、文化各方 面皆扮演重要的教育角色,藉以對人們的價值觀及行為產生正面影響,因此教 育在動物園的其他功能中被視為是最重要的。. 29.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為了得知高中學生在經過本研究之動物福利課程後,對於動物使用態度是 否有提升,故本研究使用設計研究法(design research)進行處理與記錄,設計 研究法是能針對有理論基礎的設計進行深入研究,透過多次循環歷程進行精緻 化設計,修改原來的理論或發展原形理論(許瑛玿、莊福泰、林祖強等人, 2012)。整體而言,此研究法將教育研究視為一種設計的過程,教育研究之目的 應是去發展出可應用在實務現場的理論,研究應在實務現場進行,研究過程中 蒐集教學設計和實務現場各系統的交互作用等資料,藉以修正教學和提出教育 理論,進而改進教學(Brown, 1992)故本研究將依循此原則,進行教材設計與 教材實施中的課室觀察,在整個學習生態系統中各階層間的互動進行詳實記 錄,用以釐清這些交互作用對學習成效的影響,而後再進行不斷修正以期達到 良好效果。除此之外,以學生為對象利用調查法及觀察法,規劃學習單及課程 讓學生完成任務並從中觀察,以及以個案教師為對象的訪談方法,與個案教師 作課前討論及溝通。本章總共分三節,第一節介紹研究流程及架構,描述研究 對象及實際研究進行時程;第二節簡介評量工具,詳述問卷設計、教材內容與 學習單設計;第三節說明資料分析,包含問卷分析及資料整理。. 第一節 研究流程及架構 本研究透過前後測問卷、學生書寫紀錄及課堂觀察(包含教學實施歷程及 教師對教材詮釋方法紀錄)等多元的資料蒐集與分析,以檢驗高中生經由實施 動物福利課程及參訪動物園後,是否可提升學生對於動物使用之態度。. 30.

(38) (一)研究流程. 配對 T 檢定. 圖二. 研究實施流程. 本研究實施時程於 2019 年四月中旬實施前測,測量高中生對於動物使用的 態度。首先與教材實施教師經過密集之線上與現場討論與溝通想法與流程後, 在四月底至五月初(4/29、5/2、5/3)研究者進入班級實際進行課室觀察,記錄 教師如何在課堂上詮釋此研究中所設計的動物園中動物福利之教材,和了解學 生在課程進行中分組討論時的過程,並指定在課後(課程結束後的周六周日, 5/7-8、5/18-19 兩周自行挑選一時段前往台北市立動物園)學生須完成台北市立 動物園動物福利評鑑的學習單,最後在六月初實施此研究的後測,並逐步利用 配對 t 檢定分析前後測問卷、課程觀察紀錄及學生評鑑動物園之學習單。. 表三. 研究進行時程. 日期. 4/15-19. 4/29. 5/2. 5/3. 208 班. 209 班. 210 班. 前測 課室觀察 學生分組 自行參訪 作業繳交 後測. 31. 5/7.8、5/18.19. 5/28. 6/3-7.

(39) (二)研究對象簡介 本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完全中學作為研究場域,此校位於台北市文山區與台 北市區交界山群之南邊山腳下,近年高中部錄取範圍落在 PR 值 79 左右,全校 高中部的 65 個班級包含高二的 11 個班級,而本研究針對高二自然組的三個班 級(208 班、209 班、210 班)進行動物園中動物福利教材實施及課室觀察,三 個班級的學生人數分別為 33 人、35 人及 35 人。實際進行教材實施與研究者入 班課室觀察的時間為第八節輔導課(50 分鐘),由生物科教師利用此研究中設 計的教材進行分組討論與內容教授。 此外,協助詮釋教材的生物科教師(以下稱個案教師)在此學校服務邁入 第三年,經常在課堂中與學生對答討論,這次合作時間點正好可配合生物課正 課之《基礎生物下冊》第六章:生物與環境中的第三小節:多樣的生態系章 節,設計讓學生在動物福利教材實施後參觀動物園完成學習單作為此研究主 軸,搭配生物科教學內容更能相輔相成,以期增加學生對於動物使用態度上的 認知。. 第二節 評量工具 本研究中使用的評量工具包含:前後測問卷、動物福利教材、學生參訪動 物園學習單以及課程進行時的課室觀察紀錄(個案教師授課過程紀錄)。 一、前後測問卷設計 本研究中前後測問卷中總共 14 題修改自 Phillips 和 McCulloch(2005)的 文獻,內容涵蓋各種面向的動物資源使用,主要目的為測驗學生在此研究的動 物福利課程與參訪動物園前後,對於動物使用態度的變化。 問卷第一部分為調查學生基本資料,包含:姓名、是否飼養過寵物、是否 參觀台灣三所公立動物園及其他動物展演場所。第二部分為 14 題動物使用態度 敘述,選項部分採用七等量表,分別是「非常同意」、「同意」、「有點同意」、. 32.

(40) 「沒意見」、「不同意」、「有點不同意」、「非常不同意」。題目如為正向題,將依 次給予 7、6、5、4、3、2、1 分;如為反向題,則依次給予 1、2、3、4、5、 6、7 分。完整的動物使用態度前後測問卷請參見附錄一。. 二、動物福利教材簡介 此研究中的動物福利教材參考與修改自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EAST)在 2007 年出版之《動物園哺乳類動物福利評鑑手冊》,此評鑑手冊最初參考原著 為《Zoo Exhibit Quick Audit Process For Auditing Terrestrial Mammal Exhibits》英 國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SPA)及加拿大動物園監督協會(ZOO CHECK)出版 物。研究者將此評鑑手冊中之評鑑指標設計入課程活動當中,包含動物園展示 場的六大指標:外觀指標、動物行為指標、展場空間指標、地面環境指標、動 物行為豐富化設施、遮蔽/隱私指標與周遭環境狀況指標。在課程進行當中,首 先會介紹動物權與動物福利之定義,而後利用圖片及照片促使學生進行分組討 論,依序帶出以上六大指標內容項目,使學生充分了解指標內容,指導學生在 實際到達動物園後如何利用這些指標進行動物園的評鑑工作,完成參觀學習 單。此學習單內容包含如何透過觀察,利用學習單上的六大指標細項評鑑動物 園中展示場設施及動物展現出的行為是否符合動物福利。評鑑學習單請參考附 錄二。.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研究者透過學生問卷蒐集、課室觀察、動物福利評鑑學習單等來源,蒐集 學生在動物福利教材實施前與實施後對動物之態度,並以研究過程中與個案教 師的討論與溝通,了解教師對教材的詮釋。 其中的課室觀察,研究者以觀察者的角色在個案教師教材實施時,進入教 室進行觀察,並以錄影及錄音等方式,記錄個案教師在上課時講解教材或引導. 33.

(41) 討論時的情形與學生分組討論時的互動。 在三個班級的教材實施的課程進行時(每班級一節課 50 分鐘時間),研究 者在現場觀察但不直接涉入被觀察的情境,僅在課程最後五分鐘向學生說明動 物園參訪學習單的使用注意事項。.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