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之研究"

Copied!
16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廖春文 博士. 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 與行政效能之研究. 研究生:楊富全 撰.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

(2) 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現況及其 相關與預測情形,透過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法的方式進行相關研究。首先 根據研究目的及問題、擬定研究架構,據以編製本研究之主要研究工具「國 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之研究問卷」,其次以中部四 縣市國民小學為研究範圍,按學校規模分層隨機抽取 138 所學校,共 852 位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以平均數、標準差、t 考驗、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 析。 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茲分述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對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有高度的知覺。 二、女性國小教師兼行政人員對資訊素養有較高的知覺。 三、中等服務年資的教師兼行政人員對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的知覺較高。 四、較高學歷的教師兼行政人員具有較高的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 五、擔任主任職務的教師具有較高的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 六、經常使用電腦的教師兼行政人員具有較高的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 七、台中市所屬的教師兼行政人員對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的知覺最高。 八、大型學校的教師兼行政人員知覺行政效能較高。 九、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有顯著的相關。 十、教師兼行政人員背景變項對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有部分預測作用。 最後根據上述結論,分別對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以及教育行政機 關提出建議、並對未來進一步研究提出參考。 III.

(3) 關鍵詞: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行政效能. IV.

(4) A Study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Opposed to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Also Work as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Fu-Chuan Yang. Abstract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current situations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opposed to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also work as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furthermore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Predictions are also made. The study is conducted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First of all, “a questionnair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opposed to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also work as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was created according to research purposes, questions and related frameworks. Then, this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852 teachers who were stratified and randomly sampled from the elementary schools located in four counties and cities of central Taiwan. Thi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nalyzed with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 t 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drawn and respectively stated below: 1.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also work as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have higher perception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2.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also work as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have higher perception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3. The between-senior-and-junior teachers who also work as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have higher perception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4. The teachers who also work as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and have higher academic credentials have higher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5. The teachers who serve as administrative directors have higher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6. The teachers who also work as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and frequently use the computer have higher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7. The teachers who are affiliated to Taichung city and also work as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have highest perception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V.

(5) 8. The teachers who also work as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in large school have higher perceptions of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9.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among the teachers who also work as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10. Background variable among the teachers who also work as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makes partial predictions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opposed to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In the end,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suggestions are made respectively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also work as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to a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 Teacher who also work as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Information literacy,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VI.

(6)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5 第一節 資訊素養的意義與內涵 .....................................................15 第二節 行政效能的概念與意涵 .....................................................28 第三節 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相關研究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56 第三節 研究工具..............................................................................63 第四節 實施程序..............................................................................76 第五節 資料處理..............................................................................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9 第一節 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現況 .....................79 第二節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下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之 差異比較 ..............................................................................87 第三節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下教師兼行政人員行政效能之 差異比較 ..............................................................................97. VII.

(7) 第四節 不同環境背景變項下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之 差異比較 ............................................................................107 第五節 不同環境背景變項下教師兼行政人員行政效能之 差異比較 ............................................................................112 第六節 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之關係 ...............117 第七節 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之預測分析 .......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21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121 第二節 結論....................................................................................128 第三節 建議....................................................................................131. 參考文獻 ................................................................................ 135 附錄 ........................................................................................ 141 附錄一 指導教授推薦函................................................................141 附錄二 「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之研究」 調查問卷(專家效度問卷)............................................142 附錄三 「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之研究」 調查問卷(預試問卷)....................................................150 附錄四 「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之研究」 調查問卷(正式問卷)....................................................154. VIII.

(8) 表 次 表 2-1 資訊素養定義彙整表 ...................................................................18 表 2-2 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 ...........................................23 表 2-3 資訊素養能力參考指標 ...............................................................26 表 2-4 學者對「效能」與「效率」定義之比較表...............................29 表 2-5 學者對學校效能的定義 ...............................................................30 表 2-6 台中縣九十三學年度教職員資訊能力檢測內容及合格人數 一覽表..........................................................................................50 表 2-7 行政效能知覺參考指標 ...............................................................52 表 3-1 預試樣本分布及回收情形 ...........................................................57 表 3-2 預試之教師樣本基本資料 ...........................................................57 表 3-3 依學校所屬縣市及學校規模抽取之學校分布情形...................60 表 3-4 依學校所屬縣市及學校規模抽取之人數...................................60 表 3-5 正式問卷調查樣本回收情形 .......................................................61 表 3-6 正式問卷調查有效樣本基本資料 ...............................................61 表 3-7 建立本研究問卷效度之學者專家 ...............................................65 表 3-8 專家效度個人基本資料修訂表 ...................................................66 表 3-9 專家效度刪題統計表 ...................................................................67 表 3-10 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量表專家效度對照表.....................69 表 3-11 教師兼行政人員行政效能知覺量表專家效度對照表 .............71 表 3-12 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量表信度分析表.............................74 表 3-13 教師兼行政人員行政效能量表信度分析表.............................75. IX.

(9) 表 4-1 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知覺資訊素養平均數及標準差 摘要表 ..........................................................................................80 表 4-2 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各題次平均數及標準差...81 表 4-3 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知覺行政效能各題次平均數及 標準差..........................................................................................83 表 4-4 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行政效能各題次平均數及標準差...84 表 4-5 不同性別的受試者對資訊素養知覺之 t 考驗分析....................87 表 4-6 不同服務年資的受試者對資訊素養知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88 表 4-7 不同服務年資的受試者對資訊素養知覺之事後比較...............89 表 4-8 不同學歷的受試者對資訊素養知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90 表 4-9 不同學歷的受試者對資訊素養知覺之事後比較.......................91 表 4-10 不同職務的受試者對資訊素養知覺之 t 考驗分析..................92 表 4-11 不同使用電腦頻率的受試者對資訊素養知覺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93 表 4-12 不同使用頻率的受試者對資訊素養知覺之事後比較.............94 表 4-13 不同性別的受試者對行政效能知覺之 t 考驗分析..................97 表 4-14 不同服務年資的受試者對行政效能知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98 表 4-15 不同服務年資的受試者對行政效能知覺之事後比較.............99 表 4-16 不同學歷的受試者對行政效能知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00 表 4-17 不同學歷的受試者對行政效能知覺之事後比較...................101 表 4-18 不同職務的受試者對行政效能知覺之 t 考驗分析................102. X.

(10) 表 4-19 不同使用頻率的受試者對行政效能知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03 表 4-20 不同使用頻率的受試者對行政效能知覺之事後比較...........104 表 4-21 不同縣市的受試者對資訊素養知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07 表 4-22 不同縣市的受試者對資訊素養知覺之事後比較...................108 表 4-23 不同學校規模的受試者對資訊素養知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09 表 4-24 不同學校規模的受試者對資訊素養知覺之事後比較...........110 表 4-25 不同學校所屬縣市的受試者對行政效能知覺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112 表 4-26 不同學校所屬縣市的受試者對行政效能知覺之事後比較...113 表 4-27 不同學校規模的受試者對行政效能知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14 表 4-28 不同學校規模的受試者對行政效能知覺之事後比較...........115 表 4-29 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之相關摘要表 ..........................................................................................................117 表 4-30 各變項對資訊素養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19 表 4-31 各變項對行政效能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20. XI.

(11) 圖 次 圖 1-1 研究步驟 ......................................................................................10 圖 2-1 資訊素養概念示意圖 ..................................................................17 圖 2-2 我國推動電子化政府的契機和挑戰..........................................49 圖 3-1 研究架構 ......................................................................................55. XII.

(12) 第一章 緒論. 資訊科技的進展一日千里,行政資訊化已是不可擋的潮流。早期圖書 館率先引進圖書自動化管理系統,管理人員的資訊素養是要求的重點,近 年來隨著電子化政府的推動,各式的資訊管理系統(例如:電子公文交換 系統、人事管理系統、電子採購系統等)已陸續在中央及各縣市試辦進而 正式實施,公務人員必需具備資訊設備操作與上網的能力,才能處理公文 的收發簽核以及行政專業的管理;而教育單位對於學校行政與學生學籍成 績的管理,已陸續實施校務系統(學務系統)的電腦化,教師對電腦的使 用能力必須與日俱增;尤其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部分,教師更需要充實 自己的資訊素養,才能在教學方面勝任愉快。個人面對及解決資訊問題的 能力—資訊素養,便成為教師必須且必備的一種關鍵能力。 近幾年來,由於資訊環境的快速變遷,許多資深教師,在面對資訊化 的潮流,對資訊科技的學習深感落後與無力感;初接任行政工作的教師, 對行政資訊系統的操作,則需要一段摸索的過程才能適應。如何提昇教師 的資訊素養,熟悉資訊科技的運用能力,以強化行政效能,在知識經濟的 現今環境,尤其必要。 教師兼行政人員必須處理行政事務,必須具備如何的資訊素養,方能 在行政業務的處理與推動,達到良好的成效,是本文探討的重點。茲將本 章分為四節,主要係說明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目的,進一步提出待答問 題,更針對本研究中重要的名詞進行解釋與定義及闡述本研究的範圍與限 制。. 1.

(13)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 研究動機 自從1946年美國賓州大學誕生了人類的第一部電腦以後,在短短的數 十年間,為人類帶來空前的革命性改變。隨著科技的發展,在1965年Intel 總裁Moore提出著名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此定律提出半導體晶圓 容量每十八個月就會增加一倍,這意味著我們的資訊的處理與傳遞,每隔 十八個月就會增加一倍(Intel,2005),資訊的產生與傳遞將成等比級數發 展。尤其在網際網路興起以後,我們感受到資訊的流通相當快速,傳統的 文書處理流程再無餘裕處理爆炸的資訊,行政電子資訊化已成為必然之趨 勢,而如何提昇行政人員處理公務的效能也成為政府極為重視的課題。 為了因應資訊時代的來臨,我國早在 1994 年三月份,即由行政院研 考會積極推動電子化網路政府,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與競爭力(行政院經 濟建設委員會,1997)。在同一年的六月,行政院成立跨部會的「國家資 訊基礎建設計畫專案推動小組」負責規劃及推動「國家資訊基礎建設計畫」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更負起建構國家資訊高速公路,以 期提升我國的集體競爭力(蔡鴻旭,1995)。 近幾年來,更由於資訊網路的普及,政府大力推動電子化政府,推動 一連串的改革,例如電子公文系統、自然人憑證、電子採購、網路便民服 務等諸種政策,都是為了適應資訊社會的來臨,而必須及早規劃因應的措 施。各行政機關與教育單位的行政人員,也都密集的接受安排研習與教育 訓練。在現今社會,行政人員若無法有效運用資訊媒體,將無法應付未來 的工作需求。 人類生活從第一波的農業時期、第二波的工業革命之後,到如今已面 臨第三波電腦與傳播的衝擊。而知識的演進似爆炸般不斷以倍速成長,促 2.

(14) 使除資訊科技之外,包括航太、生物、通訊與光電等新興科技亦蓬勃發展, 這種發展趨勢可由全球跨國性企業的興起、合縱連橫新競爭型態的誕生以 及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等現象窺見端倪(高博銓,2000)。因而,掌握關鍵 技能、取得競爭優勢,自然成為個人、企業與國家的發展目標。 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在 2000 年美國國際素養高峰會議致詞中提到:為 了面對總體世界經濟的挑戰,豐厚的素養將成為美國是否仍維持強盛的決 定性力量(Clinton,2000)。國民的素質高低,攸關國家的競爭力,在資訊 科技的社會,國民的資訊素養,更影響到知識經濟的發展。 行政人員除了必須積極充實資訊素養以外,行政人員面對快速的資訊 變遷,所產生的資訊焦慮甚至數位落差等諸種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現象。 美國商務部在 1999 年發表「從網路中跌落-界定數位差距」(Falling through the net :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專題研究報告更指出。在資訊社 會中,個人電腦以及網際網路等資訊工具對於個人的經濟成就以及生涯發 展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有無電腦以及運用電腦能力的高低將成為主宰貧 富差距的力量(吳清山、林天祐,2004)。 因此,身處資訊科技時代的我們,除了面臨資訊爆炸的焦慮與資訊落 差的問題,更要體認資訊的價值,學習使用、整合資訊的技能,並培養健 康正確的資訊素養,將資訊轉化成為有用的知識。 新的知識經濟體系具備四項特徵:第一,新的觀念及新的科技相當普 遍;第二,人力資源發展系統相當普及;第三,具有健全的的資訊基礎建 設;第四,政府以及經濟環境支持企業發展與革新(吳清山、林天祐, 2005)。這些特徵促使政府重視資訊化時代的來臨,必須加強基礎資訊建 設,推動行政電腦化。而提昇行政人員資訊素養的目的,都在於提昇政府 行政的效能。 而受到全球化、科技化的深遠影響,以及國際競爭下社經發展的強烈 訴求,資訊素養已成為亞太地區以及整個世界各地教育改革的發展動力。 3.

(15) 在教育上,追求教育效能,使能有效應付新紀元的挑戰,更是學校的一大 課題(鄭燕祥,2000)。 近幾年,各縣市政府教育局陸續實施教師資訊能力檢測,教師兼行政 人員更列為優先推動實施檢測的對象,可見得教師的資訊素養程度,對於 教學或行政將有顯著影響。 總而言之,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的焦點放在探討國民小學 教師兼行政人員之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以瞭解國民小 學教師兼行政人員面對資訊科技之因應能力,以作為相關單位推動資訊素 養教育、提昇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行政效能之參考。.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的相關研究文獻作為理論基礎,藉由問 卷調查填答方式進行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之資訊素養 與行政效能現況及其相關因素,提供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之參考,期望藉 此能提昇國民小學行政人員之資訊素養,以及提昇行政效能。茲將本研究 目的陳列如下: 一、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之現況。 二、分析不同背景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之差異情形。 三、分析不同背景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行政效能之差異情形。 四、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之間的關係如何。 五、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不同背景對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之預測 情形。. 4.

(16) 第二節 研究問題. 根據前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茲將待答問題分述如下,以作為研究進 行之方向。 一、國民小學目前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現況為何? 二、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下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其資訊素養 是否有差異? 三、不同環境背景變項下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其資訊素養 是否有差異? 四、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下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知覺行政效能 是否有差異? 五、不同環境背景變項下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知覺行政效能 是否有差異? 六、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是否有顯著相關? 七、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不同背景對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 之預測情形?. 5.

(1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探討的問題,意義明確、清晰,並避免混淆,茲將本研 究所提及並引用之各有關的重要特定名詞,簡要且具體說明如下:. 壹、教師兼行政人員 本研究所指「教師兼行政人員」係指服務於「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 務,而其本職為教師的人員(包括國民小學之各處室主任及各處室組長、 教師兼主計及人事) 、專職行政人員(包括主計、人事、幹事) ,不列入本 研究對象範圍。. 貳、資訊素養 資訊素養係指利用資訊科技媒體解決問題的一種綜合能力,包括傳統 的讀、寫、算能力、操作電腦資訊媒體的能力、對於大眾媒體理解與批判 的能力,以及網際網路使用的能力,一個資訊素養者需具備上述四種能力 並能有效運用以解決問題。 本研究所稱之資訊素養,係指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之「國民小學教師 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問卷」第二部分所得分數,作為判斷資訊 素養的依據。內容包含下列四個層面:「確認與評估」、「找尋與使用」、 「分析與批判」與「綜合與評鑑」等四項。總分代表教師兼行政人員對資 訊素養知覺的情形,而以上四個層面,得分高者代表教師兼行政人員知覺 的資訊素養較高,得分低者反之。. 6.

(18) 參、行政效能 行政效能的意涵可包括:達成組織目標、同仁工作士氣、成員的滿意 程度、良好的行政績效、能適應外在社會的變遷,達成高品質的行政及工 作效率、促進組織永續發展、滿足教職員工生等人的需求等。 本研究所稱之行政效能,係指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之「國民小學教師 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問卷」第三部分所得分數,作為判斷行政 效能的依據。內容包含下列四個層面:「行政目標」、「行政管理」、「行 政適應」、「行政績效」等四項。總分代表教師兼行政人員對行政效能知 覺的情形,而以上四個層面,得分高者代表教師兼行政人員知覺的行政效 能較高,得分低者反之。. 7.

(1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為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 之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的實際狀況及對於行 政效能之知覺情形,據以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及學校行政人 員之參考。依據文獻探討進行相關資料蒐集、整理,建立研究之理論基礎, 再根據對研究對象所做實際之問卷調查來蒐集資料,藉以比較並印證相關 之理論。茲將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分述如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進行,主要是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茲說明如下: 首先,探討資訊素養的理論分析及相關研究;其次,探討國小教師兼 行政人員行政效能之相關研究,藉由文獻探討與分析,最後歸納國民小學 教師兼行政人員之相關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關係,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 礎。再者,為了進一步瞭解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的實際情 形,本研究以所編製之「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調 查問卷」做為工具,調查現階段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現況, 以及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關係知覺的情況,作為提出具體建議之依據。.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進行的步驟,可綜合如下,如圖 1-1 所示: 一、 擬定研究計畫 閱讀相關的文獻,先確定研究主題,並界定問題的範圍與性質, 再擬定研究計畫與進度及撰寫研究大綱。. 8.

(20) 二、探討相關文獻 蒐集並閱讀相關文獻,確定研究內容,作為本研究之概念架構與 編製問卷之參考。 三、請教學者專家意見 就所蒐集之文獻探討過程中,不斷請教學者專家以協助觀點的澄 清與確立,另在選擇並編製專家問卷後,請教學者專家高見以使研究 更趨周延。 四、編製問卷及預試 彙整專家問卷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編製預試問卷進行施測、分析和 修訂工作,並經指導教授同意之後,確定問卷的形式及內容,以便進 行問卷之印製。 五、實施調查 以對研究樣本隨機取樣方式,將正式問卷藉由郵件寄送進行調 查,由受試者自行填報。 六、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 回收問卷進行資料整理,利用電腦進行統計分析。 七、撰寫研究論文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歸納研究發現,做成結論與建議,以提出研 究論文。. 9.

(21) 擬訂研究計畫. 探討相關文獻. 探 討 相 關 文 獻. 請教專家學者意見. 設計問卷. 實施調查.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 撰寫研究論文. 圖 1-1 研究步驟. 10. 請 教 專 家 學 者 意 見.

(22)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除了受限於人力、時間、經費等因素之外,在整個研究過程中, 茲將所存在之「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分述如下:.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範圍依「研究地區」 、 「研究對象」 、 「研究內容」和「研究方 法」四方面加以界定說明如下: 一、就研究地區而言 本研究係以中部四縣市各公立國民小學為研究範圍,不包括私立 小學。 二、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係以中部四縣市公立國民小學為取樣範圍,不含私立小 學,以九十四學年度任職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者為研 究對象(包括各處室主任、組長) ,進行問卷調查。 三、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以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之相關文獻為研究分析之依據,探 討中部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之資訊素養狀況,包含「確認 與評估」、 「找尋與使用」、 「分析與批判」 、「綜合與評鑑」四個向度, 表現在「行政目標」、「行政管理」、「行政適應」、「行政績效」 等四個向度之知覺情形。至於背景變項方面,本研究僅討論國民小學 教師兼行政人員的性別、服務年資、教育背景、擔任職務、工作上使 用電腦的頻率、學校所屬縣市、學校規模之情形等變項,其他變項則 不在本研究之範圍。. 11.

(23) 四、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主要以文獻分析探討資訊素養與學校行政人員之相關文 獻資料,相關研究部份採問卷調查法,依據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加以 統計分析與推論。問卷設計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為「國民小學行政 人員基本資料」,包括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背景及學校環境變 項。;第二部份「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問卷」。第三部 份為「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行政效能知覺問卷」 。. 貳、研究限制 茲將研究文獻、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及研究工具等四方面之研究限制 分述如下: 一、研究文獻上的限制 (一)由於研究者個人語文能力之限制,所蒐集相關國外的文獻僅限 於英文資料,無法擴及其他非英文之相關文獻探討。 (二)由於國內外以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為對象的相關研究不 多,因此在資料蒐集上,亦將針對一般民眾、學生、教師及圖 書館員所做的調查研究全部一併納入,以建立並充實本研究之 理論基礎。 二、研究方法上的限制 (一)本研究對於「資訊素養」之內涵,因隨著科技資訊日新月異之 腳步異動瞬息萬變,故界定不易。故只能盡己所能,掌握並參 考最新之相關文獻而加以界定。 (二)本研究係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在歸納過程中仍有問卷調查 法其本質上的限制存在。 三、研究對象上的限制 由於經費與人力、物力及時間的限制,本研究僅以中部四縣市公 12.

(24) 立國民小學教師兼任之行政人員為主要研究對象,不適宜做過度之推 論。 四、研究工具上的限制 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為主,藉以蒐集受試者相關資料。但 因受試者所填答之量表,主要均以其自陳方式呈現,由受試者自行填 答,比較無法掌握受試者填答時之情境、心態及其真實性。但因部份 受試者在填答時,因其微妙防衛心理不易排除,對於問卷內容有所顧 忌、保留,或因為了迎合研究者而做不實之填答、因工作忙碌隨意回 答、因詮釋錯誤而造成測量之誤差等情形,確實是難以避免的。故本 研究僅能由研究者單方面假設:「受試者均能不受社會及自我期許所 影響而誠實地回答」。故本研究工具由受試者填答之資料,是否完全 正確無誤有其限制,因此,本研究在解釋及應用時,實宜謹慎為之。. 13.

(25) 14.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文獻探討分別由瞭解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的意義和內涵出 發,首先探討資訊素養的意義與內涵,其次則討論國民小學行政人員需具 備的資訊素養指標,進而探討行政效能相關理論,最後探討資訊素養與行 政效能之相關研究,據此以作為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及國民 小學行政人員提升資訊素養能力之參考。茲將各節敘述如次:. 第一節 資訊素養的意義與內涵. 壹、素養的定義 由於環境與時代的變遷,導致「素養」的意義不斷改變。在 19 世紀 中葉,會寫自己的名字就是有「素養」的人,20 世紀中葉,受教育的年限 成為評定「素養」程度的標準,環境的改變使得素養的功能也隨之改變 (Breivik & Gee,1989)。 而素養(literacy),又可分為傳統的素養與功能性的素養: 一、傳統的素養(traditional literacy)是指人人都需要的讀、寫、算的能力, 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基本能力。在美國國家素養法案(The National Literacy Act of 1991)對於素養的定義則是: 「一個人有能力讀、寫、說 英語,與熟練某種層次必備的能力,從事計算與解決問題,以達成個 人的目標,發展個人的知識與潛能」(Humes,1992)。而根據謝宜芳 (2001)參考 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對 素養的解釋為: 「1.受教養的狀況或品質,特別是指讀與寫的能力;2. 教育的內涵;3.個人具備某一特殊主題或學科的知識。」對素養所下 的定義為:「素養是個具變化性概念的用字,從它的意思可知從個人 15.

(27) 最基本的讀寫能力,到某個人擁有某種學科的知識。」. 二、功能性的素養(functional literacy):是指個人擁有某些特定的技能, 並依自己設定的目標,以順應在家庭、工作、社區等社會生活的角色 扮演(倪惠玉,1994)。今日的「素養」必須增加其廣泛性,尤其在 知識持續爆炸的今天,個人必須擁有其它特定的技能才能順應社會環 境,因此很多素養被極力訴求,諸如人文素養、科技素養、資訊素養 等等。在 1977 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科學資訊部」主任 Burchinal 則認為應該給予「素養」一個新的時代意義,他說:「不論過去傳統 的素養定義如何成功,我們需要往前看,以達到一個新的國家素養─ 資訊素養」 (McClure,1994)。. 換句話說,面對不同的環境需有相對的素養,而素養並非先天具有 的,必須透過不斷的學習才能獲得。在現今的資訊時代,資訊素養的培養 促使人與資訊社會作最有效的溝通。因此「資訊素養」已成為現代人必備 的素養之一。. 貳、資訊素養的意涵 資訊素養是二十一世紀人類必備的新技能,早在 1974 年,美國資訊 工業協會主席 Paul Zurkowski 首先提出「資訊素養」的概念,並將資訊素 養定義為:「人們能將資訊應用在工作上並學習到所需的技巧以解決問題 的能力(Behrens,1994)。 McClure(1994)則認為資訊素養是一種觀念,更是一種解決資訊問 題不可缺少的技能,應包含底下四種素養: 一、傳統素養:運用基本的讀、寫能力,使用傳統的方式來解決所面臨 的資訊問題的技能。 16.

(28) 二、媒體素養:會運用一些非平面、非紙本的媒體的技能來解決所面臨 的資訊, 如:CD、錄影帶、幻燈片、微縮片的操作使用 等。 三、電腦素養: 靈活使用電腦及其周邊設備以解決問題的技能。 四、網路素養:運用網際網路進行溝通互動、查詢資訊、解決問題的基 本能力。 四種素養的共同交集部分可視為狹義的資訊素養,四種素養的聯集部 分則可視為廣義的資訊素養,即是運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包含整 個圖形)。如圖 2-1 所示:. 運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技能. 傳統素養. 網路素養. 資訊素養. 電腦素養. 媒體素養. 圖 2-1 資訊素養概念示意圖 資料來源: McClure(1994), P.117 17.

(29) 在資訊科技的時代,Shetzer and Warschauer (2000) 認為資訊素養是一 種交流、建構和研究的技能。交流的能力來自透過電腦與個體、群體或全 世界的人溝通的能力;建構的能力則來自於運用超文件與多媒體的能力; 而研究的能力則代表搜尋網路資源。個體能夠搜尋他們想要的資訊並能夠 批判分析所得到的資訊。 自「資訊素養」的概念被提及後,許多學者對資訊素養有許多的定義 與內涵,研究者彙整關淑尤(2002) 、張臺隆(2003) 、趙麗君(2004)碩 士論文所整理及學者對資訊素養的定義,依照年度排列如下。. 表 2-1 資訊素養定義彙整表 學者(時間) Hame1ink (1979) Taylor (1979) Tessmer (1985) Kuhlthau (1987) Olsen & Coons (1989)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9) Curran (1990) Yerbury (1990). 定義與內涵 資訊素養是:1.知道解決問題所需的資訊。2.知道誰擁有這 些資訊或從何處可獲得這些資訊。3.知道如何取得所需的資 訊。 資訊素養是獲取適當之事實與資訊以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 資訊素養是有效地檢索與評鑑資訊的能力。 資訊素養是閱讀與使用資訊的能力、察覺資訊需求與擬定尋 求策略能力以及學習新科技與知識的能力。 資訊素養是瞭解資訊的角色與力量, 在作決策時有能力去 尋找、檢索與使用資訊。 資訊素養是指賦予個人力量,能獨立思考追求真相,不至於 盲目從眾。不僅可讓個人成為終身學習者,而且可讓個人經 驗追求知識的樂趣,進而創造個人在生命全程中,持續不斷 主動學習的動機。 資訊素養是:1.瞭解資訊具輔助性的能力。2.曉得何處可獲 得資訊。3.能檢索資訊。4.具備解釋、組織與綜合資訊的能 力。5.具備使用與傳播資訊的能力。 資訊素養是有目的與有效率地使用資訊的能力。. 18.

(30) 表 2-1(續)資訊素養定義彙整表 Eisenberg & Berkowitz (1990) Rader (1991) Association of Supervision &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991) Bjomer (1991) Doyle (1992) McHenry (1992) Henri & Dillon (1992) Olsen (1992) Jones (1992). 資訊素養是定義問題、資訊查詢的策略、找尋與查詢資訊、 利用資訊、綜合資訊、評估等六項能力。 資訊素養是具備有效檢索與評估資訊以解決問題與決策的 能力。. 資訊素養是有效尋找、處理與使用資訊的能力。. 資訊素養是認知、尋求、組織、評鑑及利用資訊的能力。 資訊素養是有能力自各種不同的資訊來源中查驗、評估與使 用資訊。 資訊素養是:1.能體認資訊的價值與力量之態度。2.能察覺 到資訊的形式與種類之多樣性。3.能理解到資訊並非知識, 除非資訊已被分析、探討和整合至現存的知識體系中。4.能 有效地且具批判性地,進行資訊的檢索。 資訊素養是個人為有效掌握資訊去選擇與應用適當資訊之 技能與策略的能力。 資訊素養是瞭解資訊的角色,知道資訊不同的內涵與種類, 瞭解組織資訊的系統(確認), 具備檢索資訊的能力,且 能評估、組織與操作(使用)資訊的能力。 資訊素養是知覺到資訊需求,同時知道需求的內容(確認) , 以致能有效的尋求資訊、評估資訊、組織資訊並使用資訊的 能力。. Breivik &Ford (1993). 資訊素養是有效率地尋找、評鑑與使用所需資訊的能力。. McClure (1994). 資訊素養是一種觀念,更是一種解決資訊問題不可缺少的技 能,且應由四種素養共同結合而成 :一、傳統素養。二、 媒體素養。三、電腦素養。四、網路素養。. 19.

(31) 表 2-1(續)資訊素養定義彙整表 李德竹 「資訊素養是培育國民具備暸解資訊的價值,在需要資訊時 (1994) 能有效率的查詢資訊、評估資訊、組織資訊與利用資訊。 王振鵠 資訊素養是資訊利用的能力。 (1996) 李隆盛 廣義的「資訊素養」是指:有目的性之資料蒐集與處理的基 (1996) 本能力,狹義的「資訊素養」則等同電腦素養。 資訊素養是檢索、尋找、選擇、評量、組織、利用與創造、 批判過程與評鑑結果的能力。 林美和 一、知道哪些是有幫助的資訊能力。二、知道哪些才能獲得 (1996) 資訊的能力。三、具備檢索資訊的能力。四、具備解釋、評 估及組織資訊的能力。五、具備利用及傳播資訊的能力。 陳仲彥 資訊素養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解決資訊問題的能力。 (1996) 黃世雄 資訊素養是資訊查檢與使用的能力。 (1996) 張一落 資訊素養是個人利用資訊及其載具與外界做合理而有效溝 (1997) 通和互動所需具備的條件。 郭麗玲 資訊素養是指蒐集、整理、評鑑及利用資訊的能力。 (1998) 資訊素養是個人有效處理資訊的能力,由於具備資訊的知識 劉淑娟 與技能,有能力在需要資訊時,知道何處去尋找資料,且能 (1998) 有效的從各種資料來源中去查檢、評估與使用資訊。 莊道明 資訊素養是指具備暸解資訊的價值,對所需要的資訊能使用 (1999) 適當的資訊工具,有效的查詢、蒐集、組織、評估與利用。 資訊素養是釐清問題、分析所需資訊、正確解讀資訊、組織、 賴鼎銘 獲取資訊、能用適當的方式將吸納後的資訊呈現出來、利用 (1999) 資訊解決問題等能力。 林菁 資訊素養是一個人具有尋找、組織、評估和利用各種資訊的 (1999) 能力。 吳美美 資訊素養是發現、尋找、判斷、呈現資訊及使用資訊的能力。 (1999) 何文斌 資訊素養是一種檢索、組織資訊的能力。 (2001) 謝佩璘 資訊素養是資訊、評估組織與利用資訊的能力。 (2001). 20.

(32) 表 2-1(續)資訊素養定義彙整表 「資訊」是一種有意義的資料,也是知識呈現的媒介。而「素 謝宜芳 養」是與外界溝通的能力。因此,資訊素養所包含的範圍既 (2001) 寬且廣。 資訊素養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一種與外界做合理而 關淑尤 有效溝通和互動,且終身受用的能力;資訊素養是一種運用 (2002) 時代科技面對多面貌的資源並有系統地解決問題的一種觀 念、態度、自我導向學習的必備條件與技能。 張臺隆 資訊素養是確認資訊、檢索及尋獲資訊、組織及整理資訊、 (2003) 使用及創造資訊、評估的能力 資訊素養是指具備資訊的知識與技能,能夠操作資訊軟硬體 白慧如 應用於工作或是日常生活中,並對有效的資訊加於蒐集、整 (2004) 理、評鑑及利用資訊的能力。 吳美美 資訊素養是有效發現自己的資訊需要,尋求資訊、判斷和呈 (2004) 現資訊以及使用資訊的能力。 一、資訊素養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二、資訊素養能力必 趙麗君 須能有效的解讀、蒐集、取得、判斷、評鑑與應用資訊。 (2004) 資訊素養可以透過學習而來,是一種「人們能將資訊應用在 工作上並學習到所需的技巧以解決問題的能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彙編。.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專家對資訊素養的定義與看法,研究者歸納資訊 素養的義涵如下: 資訊素養是利用資訊科技媒體解決問題的一種綜合能力,包括傳統的 讀、寫、算能力、操作電腦資訊媒體的能力、對於大眾媒體理解與批判的 能力,以及網際網路使用的能力,一個資訊素養者需具備上述四種能力並 能有效運用以解決問題。 在運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技能方面,前美國勞工部長 Elizabeth Dole 在 1990 年 2 月成立「獲致必要技能委員會」(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以下簡稱 SCANS),SCANS 提出運用資源、 人際技能、運用資訊、了解系統和運用科技五大能力,五大能力是任何工 作所需要的共同能力,只是不同的工作對這五大能力的要求程度不同。以 21.

(33) 下是 SCANS 對運用資訊之界定:(引自盧雪梅,2002) 一、獲取和評估資訊:能確認需要的資訊,且能由現有資源中取得或自創 之,並評估所得資訊之相關性和適切性。 二、組織和維護資訊:能以系統化方式組織、處理和維護書面、數位或其 他形式的資訊。 三、詮釋和傳遞資訊:能選擇和分析資訊,並運用口頭、書寫、圖示、圖 畫或多媒體的方法對其他人傳遞結果。 四、利用電腦處理資訊:能運用電腦獲取、組織、分析和傳遞資訊。. 再者,由於資訊科技的普及,現代人的資訊素養應該能「協助個人獲 得新資訊處理技能、發展有思考及判斷能力的心智,能發現問題、有效找 到所需要的資訊、並能正確恰當的使用資訊,以解決相關問題」 。換言之, 「資訊素養」顯現於四種能力:1.界定評估問題的能力 2.蒐集資料與使用 資訊媒體的能力,3.批判思考的能力,能判斷資訊的真偽,4.綜合評鑑的 能力。 綜合以上所言,研究者歸納資訊素養應包含以下四種能力: 一、確認與評估:瞭解問題與確定資訊用途的能力。 二、找尋與使用:知道何處取得資訊的能力、運用資訊媒體檢索尋找資訊 的能力。 三、分析與批判:判斷資訊的真偽的能力、對於資訊的價值、倫理等具有 相當的認知與瞭解。 四、綜合與評鑑:解釋、組織、綜合資訊的能力。. 22.

(34) 參、國小教師兼行政人員應具備的資訊素養分析 在資訊素養廣被重視的今日,教育部亦於 1999 年訂定「國民中小學 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 ,如表 2-2 所示:. 表 2-2 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 資訊課程專業素養 1.能了解網路禮節 (1)會管理、收發自己的電子郵件。 (2)了解使用 Telnet 的禮儀。 (3)了解使用電子通訊的禮儀。 2.能尊重智慧財產權 (1)了解所有權與著作的意義,尊重智慧財產權。 (2)了解網路管理與電子簽章、不仿冒、不翻製別人軟體教材 (3)了解電腦病毒傳染的發病原因。 3.能了解資訊安全的重要 (1)了解網路傳送資料的安全性。 (2)知道防火牆的功能與網路加密的重要性。 (3)能遵守網路安全守則、尊重個人資料保護法。 4.能了解電腦為一般教學工具 (1)了解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 (2)會電腦操作、並利用電腦做教學活動。 (3)會利用電腦分析學生學習成果。 (4)會利用電腦工具做級務工作之處理。 套裝軟體及應用軟體操作素養 1.會使用電腦輔助教學軟體與網路資源 (1)了解 CAI 的效益與範圍。 (2)會評選課程相關 CAI。 (3)能安裝 CAI 於電腦主機上,並做教學使用。 (4)能利用 CAI 做各種輔助教學活動 (5)會簡易上網操作,並使用瀏覽器。 (6)會上網搜尋網路上的補充教材。 (7)能下載、複製、編輯、存檔所搜集的網路資料。 (8)能利用網路教材配合各科做教學活動。. 23.

(35) 表 2-2(續)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 2.會系統管理及學生資料處理 (1)了解網路管理的重要性。 (2)使用電腦系統管理學生資料及學習資料。 (3)會利用校務系統進行教學管理,並分析研判學習成效。 (4)會使用校務系統出評量試題,進行教學評量。 3.會系統操作及相關應用 (1)會簡易軟體安裝、文書軟體操作。 (2)了解學校電腦系統、會操作電腦教室教學網路廣播系統。 (3)會處理學生基本資料登錄、及學生輔導資料追蹤。 各科應用網路教學基本素養 1.能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個人教學活動 (1)會簡易設定網路連結、以使資料快速擷取。 (2)會利用簡報系統剪貼設計教學。 (3)利用網路配合各科教學活動。 2.能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參與互動式教學 (1)會指導學生上網利用網路學習。 (2)能與科任老師配合協同教學活動。 (3)利用學校網頁做簡易互動式學習活動。 (4)能利用電腦設備做班際、校際之聯絡教學。 3.能利用網路資源進行遠距教學與活動(有此設備者) (1)了解遠距教學之意義與所需設備。 (2)會操作遠距教學所需週邊設備。 (3)利用視訊會議功能、進行互動式遠距學習活動。 資料來源:教育部(1999)。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基本素養指標。. 而教育部有鑒於推動中小學資訊教育的工作,需靠教育行政機關及學 校行政有效的管理與支援,才能確實執行資訊教育政策,達成資訊教育的 目標。因此針對資訊教育藍圖下的國小行政人員提昇資訊素養提出五項措 施及五項改善指標。在提昇行政人員資訊素養方面提出(教育部,2001): 一、規劃教育行政人員資訊基本素養內容、進修、考核及獎勵制度,訂定 各年度教育行政人員在職訓練分級實施計畫。 二、開闢彈性多元,進修管道;必要時應與國內外學校或研究機構合作,. 24.

(36) 或委託企業界擴大辦理代訓,以加強各級教育行政人員操作教育行政 軟體系統的能力。 三、訂定提升教育行政人員資訊素養之績優教育行政單位獎勵辦法,定期 辦理各級學校校務行政實施程度的訪視和成果評鑑,獎勵達成目標之 教育行政單位及特殊優異教育行政人員。 四、將資訊基本素養納入甄選教師、主任、校長及教育行政人員之參考。 五、規劃基層教育行政人員基本素養內容,並實施在職進修及訓練,達成 基層教育行政人員具有資訊基本素養、熟悉教育行政資訊化作業流程 的目標。. 另外在五項改善指標方面,資訊教育總藍圖提出: 一、提昇推動資訊教育專責單位之層級,並賦予明確定位。 二、擴充資訊技術人力來源,學校可彈性應用資訊技術人力資源。 三、從中央至地方各級教育行政作業流程全面資訊化。 四、各級教育行政資料交換具標準化規格。 五、提升教育行政人員資訊素養,全面具備操作教育行政軟體系統之能力。. 研究者再參考台中市教育資訊網站教育課程講義,指出資訊素養指標 又可分為: 一、資訊素養的基本能力:著重資訊工具使用與操作的基礎能力,例如: 文書處理,收發 mail。 二、資訊素養的中級能力:偏重原則、概念性的高層次資訊能力,例如: 知道獲取資訊的管道,組織資訊,評估資訊價 值,檢索與使用各種資訊的能力。 三、資訊素養的高級能力:著重學習力、整合力、創造力與效率運用的資 訊能力,例如:自我導向式獨立的學習,了解 25.

(37) 收集目前與過去資訊之程序與系統,評估各種 資訊管道之來源、效率、可靠性,發展及成功 運用資訊,根據正確資訊做出具創造性及生產 力的資訊… (台中市教育資訊網站,2005)。 綜合以上所述,研究者根據本章文獻探討,再參考關淑尤(2002)、白 慧如(2004) 、趙麗君(2004)等人之研究,再依據表 2-2 國民中小學教師 資訊基本素養指標所示,編擬表 2-3 資訊素養能力參考指標,作為發展本 研究調查量表之依據。. 表 2-3 資訊素養能力參考指標 確認與評估 能針對待解決的問題,發展資訊查詢的策略。 能針對問題有效地陳述、分析。 能找出待解決問題的關鍵,確定所需要的資訊。 能了解各種資訊的媒體之特性與限制。 能夠在各式各樣資訊來源中,選擇出較符合問題解決所需要的資訊。 當需要資訊時,能夠知道有哪些來源可以取得所需要的資訊。 能夠根據資料的性質,發展出一套資料查尋的方法與步驟。 找尋與使用 會使用網路上的搜尋引擎或圖書館線上查詢系統,成功地檢索到問題解決 所需的資訊。 能參加網路討論群組(Forum)與他人討論以蒐集資訊。 會查詢政府網站,下載工作所需的資訊。 會操作諸如電腦、網路、抽取式磁碟、錄放影機等多媒體,存取所需的資 訊。 會使用數位相機、錄放音機、錄放影機等多媒體收集資料。 會使用文書處理軟體,將收集到的各類資訊(如平面媒體、多媒體、網路上 的資訊等)加以編輯、合成。 會使用各種多媒體(如電腦簡報軟體、錄音影帶、投影機等)將組織、編輯 過的資訊,呈現在他人面前。. 26.

(38) 表 2-3(續)資訊素養能力參考指標 能將各種型態(如平面資訊、多媒體資訊、網路上的資訊等)的資料加以建 檔、儲存。 會使用一般電腦軟體,將編輯過的資訊,上傳到網路上,以提供他人參考。 會使用文書處理、試算表等軟體處理工作上的事務。 會使用網頁製作軟體編輯工作單位的網頁。 會使用電子郵件 Email 傳送公文書及溝通訊息。 知道如何預防電腦病毒及解毒。 分析與批判 對於查詢得來的資訊,能夠暸解其內容並分析後歸納整理。 能將各類資料加以整理組織成有用的資訊。 使用各式各樣的資訊時,能遵守著作權規範等問題。 能判斷資訊媒體所發表的內容中真實與虛構的部分。 能注意到資訊使用的倫理並尊重個人隱私權,不任意散播言論。 綜合與評鑑 對於自己利用資訊以解決問題的過程步驟,能於事後加以檢討,作為日後 參考。 對於自己所蒐集、組織、合成、利用資訊的成果,能於事後加以評估,作 為日後參考。 能評估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資訊,以解決工作上的問題。 能出於自發性且持續地學習資訊科技,以提升個人資訊素養。 資料來源:研究者彙整. 27.

(39) 第二節 行政效能的概念與意涵. 壹、效能的意義 許多學者對於效能(effectiveness)的定義並不相同,並常將其與「效 率」(efficiency)相比較並作闡述。Barnard(1938)認為效能是組織目標 的達成;Mott(1972)認為效能是動員其資源以產生各種產品的能力; Steers(1977)認為效能是組織運作的一個過程,使各種障礙降至最低,就可 以增加組織效能;劉春榮(1993)認為效能是達成組織目標的方法、步驟或 程度;Cameron(1984)則指出,在組織分析中,效能(effectiveness)的概念是 包含最終(apex)和無止境(abyss)兩種意義,它之所以「最終」 ,乃是代表它 是確認產品性能的最後結果;其之所以「無止境」,乃是因為組織效能理 論及其相關規範並非必要且充分地評量此概念。Hoy 和 Miskel(1997)並以 開放系統觀點來解釋學校效能,認為「效能」乃是結構、個人、政策、文 化等交互作用的結果。. 研究者彙整國內外學者對於效能和效率的定義,如表 2-4。. 由表 2-4 可以得知,對於效能的解釋偏重於達成目標的結果程度,而 對於效率的解釋通常在於資源的利用程度。. 28.

(40) 表 2-4 學者對「效能」與「效率」定義之比較表 學者(時間) H.A.Simon (引自方德隆, 1986) Hitt, Middlemist,& Mathis(1986) M.Weber(引自 方德隆,1986) Mondy, Sharplin, Holems& Flippo(1988) 吳清山 (1992). 效能. 效率. 包含行政措施之成 執行行政措施的費用與時間成本 果及目標 組織在一段時間 短期內組織善用其資源 內,有效達成目標 組織目標的達成. 資源的消耗. 過 程 產 生 所 要 結 果 輸入的質與量及輸出的質與量之 的程度。 比例關係. 組織目標的達成. 資源的有效利用. 吳明清 (1999). 達 成 組 織 預 期 的 目 對於活動所需的資源運用是否有 標 效. 張潤書 (2000). 達成組織目標的程 運用資源的程度與能力 度. 資料來源:研究者彙整. 貳、行政效能的意義 國內外有關「行政效能」的定義並不多,大部分偏重於「學校效能」、 「組織效能」的論述,許多學者認為行政效能是個複雜的概念,事實上對 於構成效能之內涵概念,至今也還沒有共同一致的看法。 行政效能可說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概念,不僅關係到組織本身的特性, 亦必須對組織做一整體性的評估,然而其結果卻往往會因為從不同的角度 切入,而導致不同的看法和論斷。據此而論,對於學校行政效能一詞的界. 29.

(41) 定也並非易事,除了受到前述因素的影響外,更因為學校是一正式的教育 組織,其效能原本就較受到關注,而且學校教育目標又極為廣泛,以致對 於學校效能的探討,會隨著時間及價值觀的改變而有所不同。(黃志中, 2004) 根據學者的研究發現有效能學校具有一些普遍的共同特徵:包括強勢 的行政領導、良好的學校氣氛和文化、基本能力的重視、師生高度的期望、 不斷持續的學生評量和教師的專業成長,這些特徵有助於學校成員和學生 有良好的成就表現。很多學者們乃將這些學校效能的特徵轉化為學校效能 量表,成為評量有效能學校的重要工具。(吳清山、林天祐,2005) 。 研究者參考徐雅君(2002) ,梁靜如(2002) ,趙麗君(2005)碩士論 文所整理及彙整學者對學校效能,組織效能的定義,來分析行政效能的意 涵:. 表 2-5 學者對學校效能的定義 學者(時間) Purkey&Smith (1983) 方德隆 (1986) Frederick (1987) Reid,Hopkins &Holly (1987) Guba&Lincoln (1989). 定義 學校效能應該是由多元因素形成,如校長的領導、學校 組織氣氛、課程與教學、學校文化與價值等方面 係學校目標與實際成效符合的程度,其中必須兼顧教師 個人的目標與學校的目標。 高效能學校包括:強勢的行政領導,特別是在課程與教 學方面,可促進學習的安全、有秩序的環境,教師普遍 暸解教學重心,並且將學生的成就作為評鑑的基礎。 學校效能可分為十一個範圍:學校領導、學校管理、紀 律、教師和教學、課程、學生的學習、閱讀、照顧學生、 學校建築及學校規模等。 所謂學校效能,係指「學校為達成辦學目標、教育行政 機關及社會大眾的期望與要求,在眾多資源的投入與既 有的組織氣候中,透過學校內部的反省與改進,所表現 出來的整體績效」。. 30.

(42) 表 2-5(續)學者對學校效能的定義 Glickman (1995). Stoll&Fink (1992). Young (1998) Sweetland & Hoy(2000) 沈翠蓮 (1994) 張德銳 (1994) 李皓光 (1995) 李淑芬 (1996) 張奕華 (1997) 張慈娟 (1997) 高義展 (1998). 認為一個具有效能成功的學校是屬於同僚學校(collegial school),亦即該學校特徵是展現出學校同仁之互動目 的,皆致力於改進全校性的教學及學習成效。 有效能的學校包括教學領導、清楚目標、分享價值和信 念等一般性任務層面;學生投入和有責任感、物質環境、 再認知和激勵、積極的學生行為、父母和社區的投入和 支持等引導學習氣氛層面;教學與課程的重視、教師發 展、高期望、時常監督學生的進步等強調學習層面。而 一般性任務、引導學習氣氛、強調學習等層面能達到目 標即是有效能的學校。 學校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表現於提振教師工作士氣及 學生學業成就的程度。 有效能的學校是能提升學生學習並有高的成就水準 學校中的校長、老師、學生都能夠為完成目標及為達到 學校所預定的目標而努力,使學校獲致良好績效。 學校領導者運用領導策略,從學校外在環境中獲取必要 的資源,再經過學校組織的運作,以達成學校目標與教 職員工的個人需求及增進學校組織的發展。 學校具備良好特徵,以及學校為達成目標,而產生預期 之結果。 學校效能是學校領導階層為達成教育目標,與維持學校 外在社會變遷的適應力,集結學校所有成員的智慧與心 力,全心投入學校各項事務的推動,使學校在方面均有 良好的表現。 學校經由計劃性、目標性、系統性的過程,達成高品質 的行政、教師、及學生效能。 學校內外環境統整協調有效運用物質及人力資源,以達 成學校組織目標和學校成員的滿意程度。 學校中校長、主任、教師能夠完成學校共同的教育願景, 攜手合作共同策劃及努力,而使學校在教學品質、學校 氣氛、運作績效及工作士氣均能獲致足成員所訂定的理 想、期望與境界。. 31.

(43) 表 2-5(續)學者對學校效能的定義 吳宗立 (1998) 申章政 (1999) 李佳霓 (1999) 楊崇富 (1999). 張慶勳 (2000). 林聰地 (2001) 林婉琪 (2000). 羅英豪 (2000). 王慧秋 (2001). 就靜態層面而言,學校效能是達成組織目標的程度。 就心態層面而言,學校效能是滿足成員需求的程度。 就動態層面而言,學校效能是發揮行政績效的歷程。 就生態層面而言,學校效能是促進組織永續發展的程度。 學校其備良好的特徵並能達成目標的程度,包括校長領 導表現、學校環境規劃、行政溝通協調、教師工作滿意、 課程安排、學校氣氛。 學校為達成其教育目標所進行的方法、過程、手段及結 果,包括學校氣氛、工作滿足、教學品質、學生表現等 四個層面。 學校為達成教育目標,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成效,學校 中的校長、老師、學生、家長必須依照學校所設定的目 標而努力。 學校領導者運用領導的策略,及各種有效的途徑,從學 校外在環境中獲取有效的資源,並統整學校組織靜態、 心態、動態、生態的層面,經過學組織的運作,以達成 學校目標,滿足教職員工生等個人的需求,及增進學校 組織的發展。 學校效能指學校為達成教育目標,採取許多行動策略與 方案而產生績效的程度,包括行政成效、教學成效、以 及學校社區化的成果。 學校為達成教育目標,而產生教學、行政上預期的效果, 同時它具有許多普遍共同的特性,包括教師教學品質、 學生學習表現、教師工作滿足、師生溝通互動、社區家 長支持、行政溝通協調等。 學校效能的定義指「學校管理者透過各種有效的經營與 管理方式,使學校在各方面具有良好的績效,包括學生 學業成就、校長的領導、學校的氣氛、學習技巧和策略、 學校文化和價值及教職員發展等,使學校能夠適應內在 與外在的限制,並於最後能夠達成不同群體所要求的多 重目標的程度,成為一所有效能的學校」。 學校綜合表現結果,包含學校各種層面的表現,有校長 的領導、教學的成效、學習的成果、學校的氣氛與文化、 教師工作的滿足、學校因應外在的適應力與應變力、學 校成員的工作發展與對學校的認同等項目。. 32.

(44) 表 2-5(續)學者對學校效能的定義 李幸 學校內外部經營、運作之結果與績效,及其所達成學校 (2001) 目標的程度。 認為「學校效能」指學校組織目標達成程度的動態歷程, 除學校組織目標最終結果之呈現外,行政領導、教學活 許孝麟 動、資源運用等運作歷程,及組織目標與成員滿足之兼 (2001) 顧,品質之提昇與學校之發展,均是學校效能關注的焦 點。 指學校組織適應環境變革,以達到教育目標、提升行政 陳建東 效能、強化教學效果、滿足師生需求、增進教育品質、 (2001) 學生優異表現的預期效果以及參與程度。 包括質(學校組織氣氛、教師教學的品質、學校領導的效 葉天賞 能、高度的期望或理想目標)和量(學生學習效果及成就 (2001) 測驗)的兩個層面。所以,學生各層面的特性也是界定學 校效能的要素。 學校效能(school effectiveness )係指一所學校具有良好的 績效,能夠達成學校所訂的目標。一所有效能的學校, 吳清山、林天祐 它充份展現了高度的行政效能、卓越的教學效果和優異 (2005) 的學生學習成就。所以有效能的學校,不僅是家長的期 望,而且也是學校同仁努力的目標。 資料來源:研究者彙整. 由上述國內外學者的定義,可知學校效能包含了許多的概念,茲分別 簡述如下: 一、目標取向:學校效能的判斷最重要、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便是能夠達 成學校所訂的目標。 二、滿足成員需求:學校效能的表現其目的在於是否能滿足各相關人員的 需求,如教職員工、學生、家長等需求。 三、績效責任導向:要判斷學校效能是否能充份發揮,最重要的評鑑標準 就在於績效的表現,即依據學校各方面能產出的最大 表現。. 33.

(45) 四、資源的運用:效能與效率不同的是不須衡量投入與產出的比例,然而 為能正確的評鑑學校效能,瞭解其投入資源與既有的學 校資源的質與量與其關係,亦是判斷學校效能是否充分 發揮的重要依據。 五、評鑑指標:透過指標的評量方可衡量學校效能是否發揮,如學生學業 成就、學校的氣氛與成員工作士氣、以及及教職員發展等。. 由上述學校效能的意涵所衍生出的特徵中不難發現,與組織績效有相 似之處,如績效責任導向、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投入與既有資源間的關 係等,而學校的辦學績效又與行政效能有密切的相關,因此藉由行政效能 的提昇,將可有助於學校效能的提昇。 綜合以上所言,在行政效能的意涵方面,可包括:達成組織目標、同 仁工作士氣、成員的滿意程度、良好的行政績效、並能適應外在社會的變 遷,達成高品質的行政及工作效率、促進組織永續發展、滿足教職員工生 等人的需求等。. 參、行政效能評量模式 參考國內相關學者對行政效能評量模式的探討並不多,大部分屬於組 織績效與評鑑模式的探討。由相關組織效能文獻中發現,不同的組織理 論,對於效能評鑑所持的觀點亦不一致。. 一、效能評量模式 Hoy 和 Miskel(1987)將組織效能的模式分為目標模式(goal model)、系 統資源模式(system-resource model)、目標和系統資源整合模式(integrated goal andsystem-resource model)、工作滿意度差異模式(discrepancy model of job satisfaction) 。 34.

(46) Seashore(1983)認為組織效能可分為目標模式、自然系統模式與決 定系統模式(decision-process model)。 Rowan與Campbell(1985)將組織效能模式分為目標中心模式(goal cenered approach)與自然系統模式(natural systems)(引自吳清山,1998)。 吳清山(1992)及劉春榮(1993)則將學校效能模式歸納為目標模式、 決定歷程模式、參與滿意模式、統整模式。. 本研究參考國內外有關效能的研究,歸納成底下四種模式,並對其意 涵分析如下。 (一)目標模式 1.基本假定(Campbell,1977;Hoy &Miskel,1987) (1)組織中有一群有理性的決策者,有所追求的目標。 (2)目標能具體界定且可實行,使參與者能了解並確實依循。 (3)目標具有效標指引作用,並能有效評估效能。 2.效能規準 組織效能被界定為達成目標的程度,只要目標被達成,則組織就被 視為有效能。 一般而言,組織的目標可分為下面二種: (吳清山,1992;Hoy& Miskel,1987) (1)官方目標(official goals):指教育行政當局所訂的目標,如各級學 校教育目標。 (2)作業目標(operative goals):反映出組織真正的意向,代表組織中所 做的實際工作和活動,如學校校務發展計畫。 (3)操作目標(operational goals) :具有一定的程序與標準,且可評 鑑實際達成程度的目標。例如學生的學業成就。. 35.

(47) (二)系統資源模式 1.基本假定(Campbell,1977;Hoy & Miskel,1987) (1)組織是一個利用其環境的開放系統。 (2)此系統是和諧的以增進績效。 (3)組織間為了稀少資源而競爭。 (4)在組織無論規模大小,所面臨的需求複雜,不可能用少數幾個項 目來界定有意義的組織目標。 2.效能規準 根據黃坤和(2002)的研究,愈有效能的組織,愈重視資源的 取得。同時,組織領導者須注意個別成員與組織整體的和諧性,以 確保個別成員能夠團結一致地爭取外界稀有資源。所以,系統資源 模式用以評量組織效能的另一個不可或缺的效標,即是組織內部的 一致性。但是,劉春榮(1993)認為,如果組織領導者欲確保個別成 員和組織整體維持和諧一致的關係,則組織領導者必須努力滿意個 別成員的需求。所以,依系統資源模式的觀點,要評鑑組織的效能, 除了要看組織獲取資源的能力和內部一致性之外,還要視成員需求 的滿意程度而定。. (三)參與者滿意模式 1.基本假定(蔡素琴,1997;Hoy & Miskel,1987) (1)組織是人的集合體,人是決策的主體,而非組織在做決策。 (2)組織的目標只有在幫助成員滿意其需要時才有意義,人性面遂 成為研究的重心。 2.效能規準 參與者滿意模式之效能高低以組織能否滿意各種需要而定,效能的 規準由客觀的組織目標,轉為組織成員、參與者的主觀評量。參與 36.

(48) 者可分下面三種層次(陳明璋,1982): (1)個人層:個人替組織工作,是為了換取報酬,且只有個人的動機 獲得滿意,組織才得以營運與生存。所以組織效能的判斷標準, 端看它是否提供足夠的獎賞.促使參與者努力奉獻。 (2)成員層:組織與成員為一體,組織提供支持的環境,成員因得激 勵而做最大的奉獻,雙方相得益彰,獲得最佳的整合。組織達成 目標,成員獲得成長與滿意,因此是以成員和組織間達成融合、 一體來衡量其效能。 (3)社會層:組織有各種成員,如校長、主任、教師、學生、父母、 社區、供應商等,他們與組織往來,關係極為密切。組織效能是 以滿意各種成員的相對程度來評估。由於這些成員都是社會的一 份子,故有時也以組織對社會的貢獻來衡量其效能。. (四)統整模式 1.基本假定(吳清山,1992;Hoy & Miskel, 1987) (1)組織有開放和具目標導向的特性,所以目標非靜態,且會隨時 間改變。 (2)組織因組成份子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目標需求,故能同時達成 組織和個人需求的組織就是具有效能的組織。 2.效能規準 以Parsons的社會系統四個功能(適應、目標達成、統整、潛在)為 基礎,並包含時間、不同組織層次、多樣化的組成份子和多樣化的 標準(引自凌重堅 ,2004)。 (1)時間(time dimension):組織在不同的時期須發展不同的組織 效能。例如:學校以學生成績為短期的組織效能指標,以學校 的生存與發展為長期的組織效能指標。 37.

(49) (2)成員(multiple constituencies):組織常牽涉到不同成員的利益 的需求,因此要考慮不同成員的觀點。 (3)組織層次(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levels):組織效能可依組織 的大小、型態、地區來選擇。例如:公立或私立學校、城市或 鄉村學校、大型或迷你學校強調的組織效能皆不同。 (4)多元效標(multiple criteria):組織效能是一多層面的構念, 其評量效標也必須是多元的,若用單一效標,是不足以來評量 組織效能的。. 如上所述,不同的效能模式,各有其著重的面向,如目標模式注重組 織目標的設定與達成,系統資源模式強調資源獲得的過程,參與者滿意模 式注重成員的滿足,統整模式兼顧效能的多元性。本研究欲探究的是資訊 素養對行政效能影響的差異情形。為能瞭解國小教師兼行政人員的行政效 能,不能只就單一模式評量之,前述四種模式均需考量,才可一窺行政效 能的全貌,發展周延完整的評鑑指標。. 二、效能指標的分析 就組織效能而言:Fredrick(1987)認為測量組織效能的各種方法,可由 下面四個基本向度來分析: (一)資料蒐集的層次:資料的蒐集是以整個學校的統合觀點,或是以特殊 團體的角度,如以經濟狀況、種族或成就等為主。 (二)效能的標準:效能決定是基於內在的標準(如去年的表現) ,還是外在 的標準(如國際性的常模)。 (三)分析的時間架構:測量學校效能時,是在某個時間點,或者更多年。 (四)研究對象:使用長期研究的方法時,是測量同一個對象,或是不同的 對象。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學人員/行政人員委任戶口 Delegated School Administrator Account (Teaching / Administra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romote Gratitude Education by using Gratified Dream Savings Notebook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in learning in inequalities with one unknown, as well as to collect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errors in problem solving..

Through the enforcement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his study uses RBAC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as the model to focus on different

There is no bundled means for those who are licensed as motivation for strict execution, which leads to the hesitative attitudes toward HACCP among proprietors of

By utilizing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earcher concluded that teachers who also served as administrative staff concurrently had higher job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