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與紀錄-臺灣在日治時期下的日本童謠
94
0
0
全文
(2) 致 謝. 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研究這篇研究與作品,除了感謝兩歲的兒子給予滿滿的原動 力與靈感外,更要謝謝指導方向與修正錯誤的黃均人老師。雖然身為人母,必須邊 照顧小孩邊完成本文,無法與一般的研究生ㄧ樣,能夠待在圖書館找尋資料並專心 投入論文寫作,黃均人老師並沒有因此怠於指導,而是想盡辦法幫忙找到適合的研 究模式,使能夠順利完成此製作。此畢業作品中,也是多虧有黃老師以前所製作的 「日治時期臺灣曲盤數位典藏計畫」裡的黑膠日本童謠原聲音樂,讓此次製作能夠 快速得到完整音源,應用於影片中的背景音樂,使此訪談紀錄片更加顯得原汁原 味。 再來,也要謝謝這次願意幫忙訪談的兩位耆老,分別是趙天儀教授與蔡焜霖先 生。兩位都是在聯絡的當下便爽快的答應願意參與這次的研究。這樣的回覆不僅使 筆者感動,心中還滿是感謝;感謝願意不計酬勞的花時間分享他們的孩童經歷,還 願意現場演唱日本童謠,直接感受到日治時期時,還是孩童的兩位唱日本童謠是多 麽快樂。 接著感謝研究所的好同學們,在錄製訪談的過程協助扛器材、架設設備、故機 器等等,沒有他們絕對無法這麼順利完成這次的拍攝與錄音。 最後,感謝留日的先生願意用它零碎的時間協助翻譯日文文獻,使能夠更正確 與快速理解日文方面的參考書目。 要感謝的人還有很多很多,因為有你們才能完成此本論文,再次感謝。. i.
(3) 摘要. 「唱歌」是音樂教育的要項,也是最自然的音樂表現方式,由於筆者目前身為. 一位母親,一天中需長時間與小孩相處互動,互動方式不外乎是說故事、唱歌、 唸詩、跳舞。在這過程中,每當想唱童謠給孩子聽時,腦子都會想該唱哪首童謠 呢?哪首童謠是適合他又是值得他學習的。這樣的疑惑,直到某次帶著孩子去上 課時,老師唱起了一首歌: 「唏哩唏哩嘩啦嘩啦下雨啦;媽媽撐著雨傘來接我…」, 並介紹說這首歌是日本童謠改編的…。這時,突然像是解開所有謎團ㄧ樣認定「就 是日本童謠了」!為什麼不唱日本童謠給孩子聽呢?類似小星星這種音樂、英文 童謠或是臺語童謠,以後他在學校也會學,可是日本童謠他在學校學不到,這時 候可以唱給他聽呀!老一輩的人很多都會唱,如果能繼續傳承下去不是很好?就 這樣萌生了這個念頭後,便開始很想知道: 「日治時期臺灣人都唱些什麼童謠?」 進而發展出了想研究日治時期的臺灣兒童到底都聽了一些什麼歌曲? 因此,本文將以日治時期的臺灣社會作為背景,了解當時的孩童(1918~1945 年左右出生,2018年的現年為73~100歲)都聽哪些「日本童謠」,其他語言的童 謠與戰後這段時間的日本軍歌童謠則暫不討論。. 關鍵字:日治時期、日本童謠、日治時期音樂教育、兒童文化。. ii.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日本童謠曲的定義 ............................................................................................... 1 第二節 製作動機與目的 ................................................................................................... 3 第三節 文獻與製作回顧 ................................................................................................... 6 第四節 製作方法 .............................................................................................................. 11. 第二章 訪談人物介紹與紀錄方法 .................................................................................... 13. 第一節. 訪談人物介紹 ................................................................................................... 13. 第二節 影片紀錄發想與過程......................................................................................... 16 第三節 分鏡架構與後製 ................................................................................................. 18 第三章 日治時期日本童謠的接觸與傳播 ....................................................................... 23. 第一節 兒童文化時代背景中的音樂生活 ................................................................... 23 第二節 日治時期的幼兒歌唱教育政策........................................................................ 26 第三節 日治時期的日本童謠運動 ................................................................................ 35 第四節 日治時期的廣播 ................................................................................................. 42 第五節 童謠黑膠唱片 ..................................................................................................... 52. 第四章 日治時期下的『日本童謠』解說與分析 .......................................................... 55. 第五章 結論 .......................................................................................................................... 71. 【附錄一】 童謠歌詞與中文翻譯......................................................................................73 【附錄二】 影片腳本..........................................................................................................78 【附錄三】日本童謠介紹原文...........................................................................................80. iii.
(5) 參考書目................................................................................................................................. 85. iv.
(6) 表次 表 2-1 趙天儀訪談聲波形與聲譜圖 .................................................................................. 21 表 2-2 蔡焜霖訪談聲音聲譜圖 ........................................................................................... 22 表 3-1 公學校課程表(明治 31 年) ................................................................................ 27 表 3-2 1926 年(昭和元年)日本人與臺灣人就學人數對照表 .................................... 28 表 3-3《公學校唱歌集》(1915 年)曲名表 .................................................................. 30 表 3-4《公學校唱歌》(1934-1935 年)第一學年~第六學年曲名表 ......................... 31 表 3-5 北原白秋的臺灣童謠 ............................................................................................... 38 表 3-6 1939 年(昭和 14 年)放送臺節目表 .................................................................... 43 表 3-7 1939 年(昭和 14 年)放送臺節目表(週日或國定假日、節慶日節目表) 45 表 3-8 1946 年幼兒的時間週一至週六播送內容定案 ..................................................... 46 表 3-9《ラジオ年鑑》對「子供の時間」的節目類型分類 ......................................... 47 表 3-11 「唱歌」、「童謠」及「歌のお稽古」內容、定義、發展概況 ................ 48 表 5-1 趙天儀與蔡焜霖都有提及的十首童謠總整理 .................................................... 70. v.
(7) 圖次與譜次 圖 3-1 日治時期公學校唱歌課本二至五年級 ................................................................. 32 圖 3-2 日治時期公學校唱歌課本內頁 .............................................................................. 33 圖 3-3 臺中師範附屬公學校唱歌室上課情形 ................................................................. 34 圖 3-1 蔡焜霖復刻,清水公學校綜合教育讀本封面與目錄 ........................................ 49 圖 3-2 蔡焜霖復刻,清水公學校綜合教育讀本目錄 .................................................... 50 圖 5-1 日治時期的黑膠唱片,唱片內容為麻雀學校歌曲 ............................................ 54 譜 4-1《桃太郎》旋律重複,歌詞一共有六段 ............................................................... 56 譜 4-2《靴が鳴る》旋律重複,歌詞一共有二段 .......................................................... 58 譜 4-3 《春が来た》旋律相同,歌詞一共有三段 ......................................................... 59 譜 4-4 《夕焼小焼》旋律重複,歌詞一共有二段 ......................................................... 60 譜 4-5《証城寺の狸囃子》................................................................................................. 62 譜 4-6《雀の学校》 ............................................................................................................. 63 譜 4-7 《七つの子》 ............................................................................................................ 65 譜 4-8《象さん》旋律相同,歌詞一共有二段 ............................................................... 67 譜 4-9《青い眼の人形》 ..................................................................................................... 68 譜 4-10《雨降り》旋律相同,歌詞一共有五段 ............................................................. 70. vi.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日本童謠曲的定義 本製作內容中所說的「日本童謠」一詞,其翻譯自日文「日本の童謡」,主 要是包含旋律以及歌詞的小曲。筆者的訪談耆老也解釋其原來大家口中常說的「童 謠」,日本是叫做「童歌」(わらべ歌),「わらべ歌」也叫做自然童謠或是叫 做傳承童謠,是一種很久以前就有的歌,且一直流傳至今。 童謠是每個人最早接觸的文學作品。在臺灣,有許多不同類型和不同語言的 童謠,由於曾被許多國家殖民,擁有許多不同的人種與語言,包含荷蘭文、西班 牙文、原住民語、客家語、閩南語、日語與漢語等等;這些語言,又各自擁有不 同的童謠。而本作品內容所指的「日本童謠」顧名思義語言必須為「日語」,且 為日本原創非翻譯過的詞曲,如小星星日文版就不在探討範圍內。筆者將搜集日 本當地「原創」的童謠為本次製作的重心,其他非日本原創童謠則不討論。 由於部分的研究指出「童謠」不等於「兒歌」,童謠是唸謠、兒歌才是唱謠, 如馮輝岳在其所編著的《童謠探討與賞析》中提到: 就字面上而言,童謠與兒歌不同之處在於「謠」與「歌」。爾雅上說:「徒 歌為之謠」,凡不合樂而唱的均屬之,故民謠、童謠都沒有配樂曲,而以唸 誦、說講或吟哦表達,只注意聲音的長短、快慢,至於音調的高低則不定, 前人流傳下來的無數童謠,幾乎全是「徒歌」,此「徒歌」之「歌」與「兒 歌」之「歌」,倘若同一意義,那麼童謠與兒歌便沒有分別了。1. 「兒歌」為孩子們的詩。從孩子們的心性、生活、童話世界意象、遊戲情趣, 以及兒童語言的感受出發,比起成人們的山歌、民謠,更要顯得句式自由、結構 奇變、比興特多、聲韻活潑、情趣深厚、意境清晰、言語平白、順口成章。. 1. 馮輝岳編著,《童謠探討與賞析》,(臺北:國家出版社,1982),44。 1.
(9) 馮輝岳最後對於「童謠」與「兒歌」分別沒有完整確切的答案,用配樂之有 無或是是都是一體皆可。但另一位學者朱介凡卻認為,「童謠」多以耳語式傳承, 不以歌唱而存在,且所指說的事物很少與兒童實際生活有關。「兒歌」則是與兒 童日常作息有關的兒童詩歌,是可以看出兒童活力成長生命的歷程。 以上定義「童謠」、「童歌」、「兒歌」為兩位學者對於如何定義兒童唱歌 作品的名詞所做的看法與解釋,僅供參考。在此為了避免讀者混亂,本文的「童 謠」,屬於皆包含旋律及歌詞的小曲,亦將所有為孩童所製作的短篇、含旋律且 適合孩童閱讀哼唱之有作品皆稱之為童謠。童謠從內容定義,若歌詞含愉悅幼兒、 發展想像力、啟發思想、充實知識、陶冶性情、增進文學修養等,皆可以為之童 謠。2 童謠的旋律與歌詞或許沒有一般流行音樂這樣的雕縟精緻,卻強調節奏簡單、 平易近人的音樂性口語化美感,並且注重心理層面,能讓兒童在唸唱時,簡單明 瞭的領會到愉悅動人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地增廣知識和生活經驗、增強 語言能力、豐富表達語彙,進而陶冶優雅性情,提升兒童氣質。 本作品主要收錄的童謠主要是日治時期的臺灣人記憶中的「日語」童謠,且 以兩位耆老在童年時期的經驗為主要取材,曲子不長好記、日語歌詞、具有討冶 性情功能的皆是本文所謂的「日本童謠」。. 2. 陳正治,〈談兒歌賞析〉,(東師語文學刊 4,1991),401-418。 2.
(10) 第二節 製作動機與目的. 此製作是以日治時期臺灣的日本童謠演變及發展為背景,主要利用影像方式呈 現當時還是兒童,現今已是耆老的兩位先生之口述影音影像,探討當時兒童生活中 耳熟能詳的日文兒歌,並以「音樂」為探討的核心。 其發想原自於照顧兒子時所產生出來的想法。每當想唱童謠給兒子聽時,都會 反思以前的臺灣父母都唱些什麼童謠給小孩聽,且能兼具學習外國語言的功能。後 經過揣摩與資料搜集,便找出符合筆者期許的「日本歌謠」。「日本歌謠」對筆者 兒子來說,包含學習對未來可能有幫助的日語、暸解臺灣祖先對於日本歌謠傳成的 內容與價值、還能利用日本童謠看出臺灣對於音樂教育和日治時期生活之歷史,兼 具學習語言與了解臺灣祖先生平故事的好教材。 本製作雖然只有訪問兩位耆老當作了解此題目的口述資料來源,有些以偏概全, 但找尋曾受過日治時期教育,年齡為80以上且身體健康、腦袋清楚、口齒清晰且有 相關音樂背景或經驗尤佳的耆老實在找尋不易,可能需耗上數年時間才能完成一定 數量的口述歷史紀錄。因此本製作內容中,筆者加入許多歷史背景相關資料做為佐 證,一來增加事實的真實與可信度,二來修補有缺的歷史資料,以彌補口述資料來 源不足的問題;在口述資料來源不充裕的製作中,希望能夠呈現一部真實性高且有 趣的口述紀錄片。 截止目前為止,與殖民時期的兒童相關研究,大多是了解統治者所制定的教育 制度、內容、思想等等為主,近期也慢慢出現對於教科書的內容、同化政策、兒童 文學的相關研究,但對於兒童唱歌學習背景及唱歌歌曲內容,尤其是臺灣人如何接 觸日本童謠和探討其影響之內容方面,目前還沒有詳細的研究與探討。. 3.
(11) 為了了解日本童謠在臺灣的歷史脈絡,本製作的時間軸將始於 1895 年中國割 讓臺灣給日本開始說起。1895 年是臺灣歷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清廷因為甲 午戰爭戰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臺灣又回 歸給中國。這五十年間,因受日本教育以及種種的「日本化」下,當時的臺灣的 幼童們不僅在日常生活中,連在學校裡所學習到的音樂,幾乎都以日本童謠以及 日本地方民謠為主。由於自 1897 年至 1917 年二十年間,學校數目由九十六所增加 到三百二十七所,學生數也由九千八百十七人變成了八萬八千零九十九人3,越來 越多的孩童能夠上學並且學習日文以及「唱歌」,唱歌曲目內容如:《桃太郎》、 《兎と亀》(兔子和烏龜)、《春が来た》(春天來了)、《鳩》(鴿子)、《牛 若丸》、《証城寺の狸囃子》(証城寺的狸貓)、《夕焼け小焼け》(晚霞燦爛)、 《雀の学校》(麻雀的學校)、《里の秋》(家鄉的秋天)、《象》(大象)、 《金糸雀》(金絲雀)等,至於日治時期前臺灣本土的臺語童謠,只能利用課餘 時間唸唱。 另外,到了 1937~1945 年皇民化時期,日本政府開始更全面的日本化運動,希 望能把臺灣人民變成日本子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需使用日語交談,生活習慣改 為日本式,使用日本姓名以及恭奉日本的神明等,並禁止漢文報章雜誌出刊。這 段時間,二次世界大戰也在進行著,在戰爭時期中出生的孩童們,除了唱課本上 的歌曲外,幾乎都是學習日本軍歌。本製作所訪問的兩位耆老也表示,當時有兩 首兒童軍歌與日本國歌是每一位小學生必須會唱的,軍歌分別為:《僕わ軍人大. 3. 施福珍,《臺灣囝仔歌一百年》,(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51。. 4.
(12) 好き》(我愛軍人)和《兵隊さん》(阿兵哥)4。當時臺灣本地人,活在日本童 謠運動正盛的時期,使得臺灣的兒童常被日文童謠圍繞著,日本唱歌正流行。. 4. 同上註,78。 5.
(13) 第三節 文獻與製作回顧 一、文獻回顧 本製作以三本專書與期刊作為主要參考,內容分別是研究日治時期的教育、 兒童生活文化與1918年(大正七年)發生於日本之日本童謠運動。 中文專書方面,游珮芸的《日治時期臺灣的兒童文化》中整理了日治時期兒 童文化活動,並探討殖民地兒童文化中的民族、語言等議題;內容中,有關日本 童謠內容方面,游珮芸整理了日本童謠運動的日本內地兒童文化者的訪談行程, 包含在日人的兒童文化活動以及相關人士與團體的運作,提及幾位童話家、童謠 詩人訪臺的歷史。5 中文期刊方面,賴美鈴文章〈日治時期臺灣音樂教科書研究〉中探討臺灣總 督府所編纂的《公學校唱歌》(1915)、《公學校唱歌集》(1934)兩套教科書內 容,並與日本同時期唱歌教科書比較,包含教科書特色以及針對殖民地主題創作 之歌曲,日治時期,日本人大量引入西方教育制度,音樂是最初公學校的課程之 一,被稱為「唱歌」。總督府編纂《公學校唱歌》之前,公學校是採用日本內地 的教科書。賴美鈴首先分析《公學校唱歌》和《公學校唱歌集》的詞曲,然後和 日本同時期的唱歌教科書比較,並參酌訪談的結果,以瞭解日治時期公學校之唱 歌教育。研究內容發現發現兩套教科書的歌曲除承襲日本《尋常小學唱歌》和《新 訂尋常小學唱歌》的特色外,還包括臺灣鄉土題材的創作曲。由於唱歌教材具有 輔助日語學習的功能,許多歌詞可對照國語讀本,學生容易牢記歌詞。兩套教科 書稱得上具有相當素質,選曲很適合兒童習唱,因而能引發兒童學習的興趣,且. 5. 游珮芸,《日治時期臺灣的兒童文化》,(北市:玉山社),2007,80-121。 6.
(14) 不同年代編纂的教科書,都有重複出現的歌曲,使不同年齡公學校的畢業生,都 能背唱一些相同的歌曲。6 日文專書方面劉麟玉專書《殖民地下の台湾における学校唱歌教育の成立と 展開》,其內容分析日治時期學校唱歌以及臺灣唱歌教育的變遷,從設立公學校 的歷史與日本內地音樂教育的開始,接著針對唱歌教育如何移植相關教育至臺灣 進行探討,且對《公學校唱歌》與《公學校唱歌集》兩套唱歌教科書中的歌曲有 詳盡的詞曲分析。劉麟玉將臺灣這 50 年間關於「學校唱歌教育」的課題重新整理, 從最初的日本人西式教育的萌芽到帶入臺灣的經過,盡量用簡潔的方式把理解困 難的部分整理成容易理解的程度。 此書一開始寫臺灣的佔領及對現代教育的濫觴;接著整理公學校的建立歷史, 從日本擁有臺灣後,伊沢修二對於臺灣教育與唱歌教育之実施狀況背景到成立公 學校後的種種施行方針;再來劉麟玉把教育分為三個時期,分別為「明治時期到 大正前期的公學校唱歌教育」、「大正後期到昭和初期的公學校唱歌教育」與「戰 爭時期的國民學校教育」,一一說明個時期的唱歌教育的內容與影響;最後,還 補充公學校教員的養成(就是師範學校的前身),介紹各個師範學校的音樂教育 員身份與教育背景等等:整體來說,此研究對於臺灣日治時期音樂教育歷史有著 非常大的貢獻。7. 6. 頼美鈴,〈日治時期臺灣音樂教科書研究〉,(歷史研究者交流活動研究成果報告 書 ,2001),可參見網路資料庫: https://203.143.103.195/08_03_03_01_middle.nsf/1384a27fc6686a1a49256798000a62f6/94d1189740 6ce80c49256aca0008a4c5/$FILE/ATTUI1XI/laimeiling1.pdf ,6。. 7. 劉麟玉, 《殖民地下の台湾における学校唱歌教育の成立と展開》, (東京:雄山閣),. 2005。 7.
(15) 以上三份主要資料對於本次製作的助益非常多,具有包含了解日治時期兒童 文化、日本童謠運動、唱歌教育這三個方面的詳細參考內容,使訪談前就能對日 本童謠在當時發展的前後因果、學習背景,都能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 8.
(16) 二、影像製作回顧 本製作將訪談紀錄分五個部分探討:以「日本童謠」為主的研究、內容包含 探討日治時期的兒童生活環境、臺灣兒童所受的唱歌教育、日本童謠運動、日治 時期臺灣廣播節目之日本童謠內容以及當時黑膠唱盤的聆聽經驗,使能夠了解童 謠的接觸方式。以下是訪談主題: 一、日治時期「唱歌」生活文化 曾經經歷統治、社會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臺灣人兒童,有什麼機會可以 接觸童謠?在哪些場合會唱日本童謠?兒時記憶中,日本童謠是如何影響他們的 生活。本主題希望能夠以生活背景切入,了解經過日本人改革後的臺灣兒童,在 當時生活與日本童謠的一切牽絆,並且是否有影響他們之後長大後的生活。 二、日治時期臺灣兒童唱歌教育 臺灣最早的正式唱歌教育,可追溯至 1898 年(明治三十一年)七月公布了「臺 灣公學校令」,並設置六年制的公學校,臺灣的唱歌教育因此展開;在這之前, 臺灣並未有音樂課,更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教育兒童音樂,在此會深入探討在公 學校中任何學習日本童謠的媒介與課程,並且分享耆老們上學時的趣聞軼事,進 而更加了解日本童謠對他們的影響。 三、日治時期日本童謠運動影響 日本在 1918 年(大正七年),由於內地的兒童雜誌《赤い鳥》(赤鳥)的創 刊為契機,展開日本最早的創作童話、童謠的文學運動;其核心價值是做出含有 「童心」的童謠歌曲,而不是艱澀難懂的童謠。創刊者鈴木三重吉號招許多知名 的詩人與作曲家共同譜詞、譜曲,並在這時期完成了許多知名的童謠;這些童謠 中,因為有許多曲目被選入臺灣公學校音樂課本中教唱,因此深深影響當時的臺. 9.
(17) 灣兒童。當時也因這個運動促使兩大日本詩人來臺取材,創作了不少屬於臺灣的 日文童謠。 四、日治時期臺灣廣播節目 主要探討當時專為兒童設計的放送節目「子供の時間」以及訪談者在清水公 學校(現今的清水國小)就讀時,學校有的特殊廣播系統之內容與故事。 利用上面的問題,慢慢理解當時的孩童是如何與日本童謠相遇,進而還原出 真正的歷史樣貌;能夠很有脈絡的分析出前因後果,歸納出一個清楚的屬於日本 童謠在臺灣的歷史故事。 五、日治時期童謠唱片聆聽的經驗 由於其中一位訪談者爸爸剛好就是臺中最大唱片公司「大宗唱片」老闆,家 裡就是開唱片行。此老闆還曾被 Viva Tonal Columbia 唱片公司派到日本去學習, 因此日本的流行歌曲、童謠等等隨時都能琅琅上口;加上曾是日治時代臺中一中 畢業的學生,由學歷也可推斷大宗唱片的老闆日語在日治時期是有一定的程度, 對於能唱好一首首日本歌曲並不是難事。因為有這個家族背景,利用黑膠唱片聽 音樂非常容易,也造就此為耆老可以時常利用唱片欣賞各類型音樂。另一位訪談 者則是在清水公學校比較有機會聆聽黑膠唱片。. 10.
(18) 第四節 製作方法. 為了還原當時的兒童的生活背景、受教內容、接收音樂的方式等等,歸納出 日本童謠的發展脈絡,使日本童謠在臺灣傳播的方式有基本的概念以利完成此次 口述歷史記憶的紀錄片,首先,必須找尋符合兩位成長於日治時期的耆老;這次 分別找到趙天儀與蔡焜霖兩位前輩,請他們分享所記得和學習日本童謠的記憶。 在呈現上,會以「訪談影像」與「童謠音樂」為主軸製作成一部約 40 分鐘的影片, 內容大綱為整理訪談理解芝日治時期的兒童文化歷史,並將蒐集到的資料包含演 變至今以變成的樣貌(日本童謠的改變以及臺灣人文與街景的樣貌變遷)加以剪 輯製作,成為一個具有歷史與現代的對比感之製作! 此片架構一共分成四大部分,分別為「訪談講述故事」、「日本童謠現場示 範」、「日本童謠欣賞」、「日治時期歷史相關資料分析與簡述」。訪談內容中, 會針對兩位老前輩的基本家世背景、日本童謠對於人生中的經歷與影響、就學前 後和社會後的故事等等;接著還會詢問針對為了此製作所搜集的資料的一個小探 討,確認當時兒童與日本童謠接觸的正確性和更完整的面貌。日本童謠欣賞則是 會選擇兩位耆老都有提及的日本童謠,如果只有一方提及,本製作則不會將此曲 納入影片內容中。最後,再分別補述日治時期歷史相關資料以增加本內容的真實 度,更加精確瞭解當時的日本童謠發展與影響。 本次製作前,已大致準備五個大方向,先行預備並閱讀相關資料。其資料內 容分別為「日治時期的兒童生活」、「公學校唱歌教育」、「日本童謠運動」、 「廣播聆聽經驗」以及「黑膠唱片的欣賞」。預先準備則是擔心在拍攝訪談時, 若兩位耆老有口述資料遺漏、或是不夠完整豐富時,較能控制資料的完整性與正. 11.
(19) 確性;對於之後的後製剪輯也比較有明確的方向和主題可以歸類,避免造成後續 編排不知如何歸類談話內容。 此口述紀錄片希望能夠讓大家更了解當時「日本童謠」在臺灣對兒童的影響, 也能在未來持續地繼續流傳與典藏。 這次使用的機具有攝影機與錄音的器材,攝影機為「Canon XF305」,錄音器 材則是麥克風「Sennheiser 無線麥克風組」。「Canon XF305」為廣播級 Full HD 數 位攝錄影機,攝影畫素與性能非常高的攝影機,對本次錄製高畫質影片有非常大 的幫助;「Sennheiser 無線麥克風組」則是適用於新聞訪談用途的麥克風,對於室 內或室外的隨身錄音工作者,使用這個都非常方便,是個小巧且高品質的全方位 領夾式麥克風。會選擇此麥克風最大的助益,就是可與攝影機同步,減少後製時 聲音影像不同步的麻煩。. 12.
(20) 第二章 訪談人物介紹與紀錄方法. 第一節 訪談人物介紹. 本製作訪談者,分別是出生於 1935 年的趙天儀與 1930 年的蔡焜霖,以下分別 先簡單介紹。 (一)趙天儀教授 趙天儀曾任臺大哲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代理系所主任,也擔任 過靜宜大學中文系教授兼文學院長、臺文系講座教授、生態所教授等職務。他出 生於臺中市榮町(今繼光街),爺爺是中醫師,家裡開醫館,爸爸則是家族唱片 公司的經營者,在日據時代開了臺中最大的唱片公司(大宗唱片公司)兼賣樂器, 當時陳垂胤先生和呂泉生先生等人都是他們的常客,時常去他們家作客,欣賞各 式各樣的音樂,連知名的唱片收藏家李坤城先生所搜集的黑膠唱片,幾乎是從他 家以前的唱片公司購買的。. 趙天儀教授小時候家境優渥,自己就是個富家少爺。日治時代後期很少兒 童能夠上幼稚園,他是少數能每天去幼稚園上課的臺灣人;童年時期從幼稚園 到小學總共上學四年,那時幼稚園的男生和女生都會手拉手去上學,並且哼唱 日本童謠《鞋子會唱歌》,這是因為日本小女生的鞋子上綁有鈴噹,走起路來 叮叮噹噹的。在那個時代的小孩對於日本童謠都耳熟能詳,而老師就是日語老 師,在童謠的歡唱聲中小朋友輕易地學會說日語。. 上小學時太平洋戰爭爆發,隨著戰局對日本日漸不利,為了躲避戰火,全家 疏散到臺中大里市的五張犁。從小學開始他都在鄉下生活,那時候在鄉下的生活. 13.
(21) 每天唱歌玩樂無憂無慮,所認識的兒時玩伴無論男女大家感情都很好,就算長大 功成名就之後也會相互聯絡。. 因有這樣的一個背景,童年時長在童謠及音樂的環境薰陶下,因此會不少 的日本童謠。. (二)蔡焜霖先生 出生於 1930 年的臺中清水(那年剛好適逢賽德克巴萊霧社事件發生的那一年) 的蔡焜霖,父親蔡梅芳在當時是當地最大百貨店的老闆,家境小康。他在家中排 行第八,是蔡家比較年幼的孩子、體弱多病,因而童年時期備受寵愛。1935 年清 水發生了墩仔腳大地震,老家三合院大宅第整棟倒毀,爸爸的生意也從此大起大 落。所幸爸爸屹立不屈,重新經營的百貨「梅芳百貨店」店很快再成為清水最大、 生意最興隆的一家。 蔡焜霖 1935 年進入清水幼稚園就讀,當時正是盧溝橋事變與發生「墩仔腳大 地震」的那年,校舍也在這年新蓋,一入學就是踏入一間「新」學校。次年 1936 年 4 月 1 日,蔡先生進入同學校就讀一年級,從此開始學習日語的「假名」、「平 假名」,因為識字,便開始學會了讀日文的書、看日文故事,學習日本童謠。 後考入臺中一中,為趙天儀教授臺中一中的學長。二次大戰期間,蔡焜霖就 讀三年級時,被日本政府徵召當「娃娃兵」,不到一年日本投降。戰後學校改制, 蔡焜霖才開始學北京話(現在的國語),翌年以第二名成績畢業於初中部,隨即 被派到淡水參加夏令營,並無條件保送高中部。後因家道中落,高中畢業後不再. 14.
(22) 升學,進入鎮公所打工。之後因為高中時曾經參加故讀書會,被國民黨視為匪諜, 關進監獄島十年。出獄後,創辦王子雜誌,後又親自重編《綜合教育讀本》8。. 8. 本文第 45~47 頁有詳細介紹。 15.
(23) 第二節 影片紀錄發想與過程. 二十世紀末期,推動英國紀錄片運動的葛里遜(John Grierson)曾說:「紀錄 片,是對真實狀況的創意性處理。」如果用廣義的說法,也可以說:「紀錄片的 理念,就是把我們時代發生的事,以各種可以激發想像力的、或更充滿觀察力的 方式搬上螢幕;它的視野是新聞式的,但也可以提升到戲劇或詩的層次。」由此 敘述可理解成,紀錄片最初的架構,就不一定是完全強調「公正和客觀」,而是 要著重於「紀錄和別緻」的歷史意義,使紀錄片充滿魅力風格。選擇拍攝內容時, 當對一些事件、人物、議題一直保持長時間的關注,漸漸的培養很深的情感和興 趣後,接著慢慢開始搜集一些可能使用的題材,最後就要考慮到它的可行性,包 含了題材來源豐富與搜集的難易與否、實際執行的可行性、達成的議題效益或引 發的影響等等。製作紀錄片的前置作業包含以下步驟,將下面作業完成,以利之 後拍攝紀錄片,保持流暢作業: 1.. 題材的資料收集。. 2.. 相關人物找尋。. 3.. 可能的受訪者進行預先訪問。. 4.. 勘景;且還需預先想好光影的位置已找到適合擺放攝影機的位置。. 5.. 影像素搜集;包含照片、影片、圖片、新聞等。. 6.. 聲音素材;如廣播錄音、原始錄音檔案、黑膠唱盤聲音。. 本製作先以「保存日治時期時日本童謠對於臺灣人的生活經歷」為發想,先 預設可能學習日本童謠的來源進行資料搜集,並利用上網、電話找尋適合訪談的 人物,之後再進行勘景。拍攝前筆者已預先想好要訪談的內容,包含詢問學習日 本童謠的過程、趣聞軼事以及蒐集到的資料正確性等等,製作成簡單的文件以利. 16.
(24) 之後正式訪談有好的流暢度。與趙天儀、蔡焜霖訪談過程中,筆者隨時整理、確 認已經拍攝或者取得的素材,不停地去思考這些資料與所要說的故事是否有幫助? 還有沒有更多的可能性?有時候訪談過程中會引發不同的議題,還須判斷是否繼 續發展這一條線。 視角的影像設計方面,因此製作定義為屬於公眾,拍攝上需客觀存在,所以 內容中不會有把攝影機當成自己表達意見的工具的畫面。換句話說,影像的內容 與意見,應該以受訪者的觀點呈現;最理想的狀態,觀眾在欣賞這部影片的過程 中,能夠完全忘記導演的存在。攝影機在拍攝時,製片者應盡可能想像現在是用 一雙別人的眼睛與腦袋看待這件事情的手法,模擬包含了放在與眼睛高度相等的 位置、角度和對談時的情境思考模式等等。 音訊部分則需現場收音,因此整個拍攝一定要有適度的寧靜,以降低聲音後 製的複雜度;後製訪談內容部分時,也盡可能還原當時真實的聲音,避免做過多 修飾。. 17.
(25) 第三節 分鏡架構與後製. 一、影像分鏡架構 影片分鏡圖就如同室內的設計圖一樣,是開工時的重要參考;拍攝前必須有 一份非常清楚的分鏡構想圖或是拍攝列表,作為進行拍攝工作的參考。在訪談拍 攝工作完成後,接著必須將所有做詳細的整理,包括訪問稿、拍攝場記、影像/聲 影資料場記等。場記整理得越詳盡,對後續的後製及剪接工作越有加乘的幫助。 「如何讓影像發生較大的功能?就是讓觀眾看完影片產生認同與感動」。思 考剪輯策略前,先要思考的是觀者如何對剪輯後的影片產生印象深刻,這種心理 反應絕大部分是來自對影片內的情節與故事合理的信任,影片組合過程有如說故 事一般,需要一個溝通機制。一部影片的故事,是由對事件所發生的因果、時間 及 空間等因素,觀者在影片所出現的時間及空間中取得思考依據的原件,再以原 件去比對事件中的因果關係,使觀者自然融入視覺的情境中,引起對影片的認同 反應。 此次故事的時間為 1930 年開始到現在,內容一共分為 9 大段,分別一一陳述 不同事件內容和空間,每段都有不同主題但是每個主題都有些許相關性。最後再 依照適合的順序剪輯完成此部作品,以下是本紀錄片場景9內容如下: 場景 1:趙天儀與蔡焜霖簡述自己小時候的生活背景以及一開始接觸日本童謠的故 事。 場景 2:在幼稚園與小學的「唱歌」學習經歷與故事分享。 場景 3:示範與介紹《桃太郎》、《靴がなる》這兩首日本童謠。 場景 4:簡單介紹日本引進教育至臺灣的過程與展示當時唱歌課本與上課情形。. 9. 詳細分鏡內容請見附錄二。 18.
(26) 場景 5:示範與介紹《春が来た》、《夕焼小焼》、《證誠寺の狸囃子》這幾首日 本童謠。 場景 6:蔡焜霖講解日本童謠運動的歷史與演變。 場景 7:示範與介紹、《雀の学校》、《七つの子》、《象さん》、《青い目の人 形》、《雨降り》日本童謠。 場景 8:筆者詢問兩位訪談者個一個問題,分別向趙天儀詢問是否還有留下以前家 中所賣的唱片以及蔡焜霖是否有用廣播聽音樂的經驗。 場景 9:藉由蔡焜霖小時候的清水公學校校長的一番話做為結尾。 影片安排是依照「時間」順序剪輯。故事是先從兩位耆老剛出生時候開始講 起,一路講到上小學的時期,中間穿插示範童謠和日本童謠歷史演變,最後再以 訪談者回答之問題解答後,帶出最後結尾。整部片以一個「學習日本童謠過程與 影響」為核心,對於如何利用分鏡讓故事看起來淺顯易懂,又能夠扣人心弦,是 本片剪輯時努力的目標。 二、音樂與聲音後製處理 此紀錄片的音樂除了來自兩位訪談者的清唱外、還包含向キッズボンボン TV、 ゆめある、四日市童謡愛好会等擷取下來的日本童謠音樂與當時的黑膠唱片原聲 做處理;將音樂與訪談聲源剪輯完成後,接著處理訪談過程中有冷氣、電風扇、 口水聲等等的雜音。而聲音修復本質處理方式就是將上來說是透過頻率曲線和混 響去完成,筆者是利用 iZotope RX6 這套軟體進行聲音雜訊處理。iZotope RX6 主 要功能就是用於修復、編輯和增強音頻的軟體,他直接可在許多數位音頻處理軟 體(DAW)上作業,例如 Audition 或 Pro tools,或是在影片編輯軟體中如 Premiere Pro 或 Avid Media Composer 中使用。iZotope RX 可以清除喀嚓聲、敲擊聲、失真、混. 19.
(27) 響、嗡嗡聲等等的噪音,它能有效有智能的在消噪過程中盡量擷取真正噪音,減 少原聲音的損害。 操作方法為將剪輯好的聲音分開成趙天儀聲音、蔡焜霖的聲音與各自的取樣 噪聲一共四個檔案,接著匯入 iZotope RX6 進行頻譜分析,利用分析到的噪聲進行 消噪作業。下面(表 3-1、3-2)是把趙天儀與蔡焜霖的聲音頻譜分開後,分別進行 噪聲取樣,找到代表性的噪聲樣本後,進行的消噪作業頻譜圖。. 20.
(28) 表 2-1 趙天儀訪談聲波形與聲譜圖 訪談人 物 消噪前. 趙天儀. 消噪後. 21.
(29) 表 2-2 蔡焜霖訪談聲音聲譜圖 訪談人 物聲音 消噪前. 蔡焜霖. 消噪後. 橘黃色為聲譜圖,右邊有一條漸層的光條(由黃漸層到黑)為頻率刻度,黃 色部份最高為 20KHZ,底部黑色為 0HZ,由圖可判讀出黃色(有能量)部份幾乎 都集中在中下方;經過處理後,下面橘色部分有明顯的變淡一些(尤其是偏低頻 的部分)。這是因為 iZotope RX6 把取樣後的聲音處理掉,得到比較乾淨的聲音。 以上筆者使用 iZotope RX6 協助消除噪音的功能包含:De-clip 消爆掉的聲音、 De-Crackle 消口水雜音與 De-Noise 消聲音後方冷氣或電風扇轟隆隆聲。最後,再 把這些處理過的聲音剪輯,與影像配合。. 22.
(30) 第三章 日治時期日本童謠的接觸與傳播. 第一節 兒童文化時代背景中的音樂生活. 在檢視日治時期兒童文化前,必須先來定義何謂「兒童文化」。首先,兒童 與成人是不同的存在個體,且配合兒童個階段發展狀況,「文化」能給予適當的 心靈糧食。飛利浦˙艾利耶斯(Philippe Ariès)所謂的「兒童的發現」10與學校制 度的確立、出版傳播文化相互連動的關係。在臺灣,日治時期才出現現代化小學 普及,報章雜誌大量印刷,以這個觀點為基準,臺灣的兒童文化,在此年代開始 才有比較完整的兒童文化足跡可循。 然而兒童文化如何傳播?其基本傳達媒介不外乎是語言,利用語言書寫、講 述達到學習與傳承的目的。但日治時期的臺灣語言環境並不單純,臺灣因馬關條 約由清朝割讓給日本,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結束 50 年的統治;又在日本人統治 前,已有環太平洋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們定居於臺灣、清朝末年來臺定居的漢人、 荷蘭人、西班牙人等等,因其日本在統治臺灣以前,臺灣語言非常多,並沒有統 一的談話與書寫語言,也因為如此,很多文化並沒有完整的被保留下來,包含童 謠的發展。日本殖民統治之下,日本施行殖民地人民「同化政策」,而同化最重 要的手段就是強迫使用「日文」,不僅報紙的發行、書籍的出版、廣播的節目等 都在總督府嚴厲的監督下,使得臺灣人在 1932 年 4 月 15 日開始才得以發行屬於自 己的日報《臺灣新民報》,但日文內容還是需要佔三分之一。更在 1937 年中日大 戰爆發後,不只報紙,所有相關出版品都必須採用「日文」,漢文完全禁止採用。. 10. 飛利浦˙艾利耶斯(Philippe Ariès)《〈子供〉の誕生》杉山光信、美惠子譯,(東 京:みすず書房,1980),艾利耶斯認為近代以後對於孩童的感情才被認為「值得表現」, 指出這種變化是「幼兒時期的發現」。 23.
(31) 在此次影片製作所蒐集到的資料內容中,許多有關日本童謠的出版品與參考 資料幾乎無不是以日文書寫,有中文的也大多是翻譯過來或者是經過臺灣前輩所 整理出來的資訊,這樣的現象,應該與上述的同化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拍 攝過程中,很多時候,耆老們會使用日文才有辦法解釋比較完整清楚他們想講的 狀況,這樣的情況可以更加深刻體會到在當時日本時代,日本總督府在語言同化 這塊,做得多徹底。 趙天儀兒童時期時,因為空襲必須疏散到鄉下去,他疏散到了大里的吳光村。 吳光村這個地方的小孩,那時候都跟他一起玩,他們在五張犁這個地方,不一定 有音樂學習機會,可是大家就會合在一起聽歌、唱童謠。那個時代,第一次的語 言是臺語,第二次的語言是日語。但是戰爭結束的時後,後來學的語言那時候叫 做北京話,就是現在的國語。那樣一個時代,小孩會的童謠種類中,日本的童謠, 會得比較多。例如那個時候日本的童謠《螢火蟲》:「ほう、ほう、ほたるこい; 小さな、常時に、さてでこい;ほう、ほう、ほたるこい…」(螢火蟲來吧、螢 火蟲來吧…)。那時候有一個女生很漂亮,就娶她的綽號叫螢火蟲,非常有趣的 一首歌,所以很多小孩會唱的歌事實上很多是日本那時候的童謠。 蔡焜霖小時候幼稚園只讀一年,當時的幼稚園不會教你識字,要學日本字需 小學以後;在幼稚園的每天老師都在講故事,一下子用臺語,慢慢加日語這樣的 很自然的,不過最主要的還是教唱歌、跳舞、說故事這些,真的就在那邊整天玩 樂,那是一個很快樂的時光,真正學日本童謠就是在上學與慢慢開始學字的那個 時候開始。 總結日治初期,兒童接觸日本童謠的機會並不是很多,主要接觸是來自學校 的學習、聆聽黑膠唱片與玩耍的時候,少部分是來自廣播節目和爸媽的傳唱,暫. 24.
(32) 且不管學習管道如何,上述可發現所有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會「語言」;語言 是文化學習很重要的工具,要利用它才能聽得懂、看得懂、會書寫,因此當時學 會「日語」是持續長久學習的重要工具,包含學習日本童謠。. 25.
(33) 第二節 日治時期的幼兒歌唱教育政策. 在臺灣尚未割讓給日本前,晚清時期的劉銘傳曾為當時主要治理臺灣之人。 對於臺灣的教育影響方面,他曾設置「西學堂」,嘗試把西方的教育體制引進; 但由於甲午戰爭前一年臺灣巡撫改由唐景崧擔任,一年後清朝就把臺灣割讓給日 本,唐景崧並無法好好推行劉銘傳的新政。因此臺灣正式實施普及化的西式教育, 是從日治時期開始。. 『我們小學就開始有學字了,例如「はな」、「はた」、「たこ」、「いと」; 「はな」就是花、「はた」就是旗子,「たこ」、「いと」等等。那個時候才開 始學平假名,平假名會了之後就會自己去讀一些故事,故事裡面也有很多的歌會 出來,這樣的是一方面愛上故事。一方面愛上歌唱。』蔡焜霖回憶起小時候一開 始學習唱歌的情景,講到學習日本字是一個很重要的開始。 他更加詳述在日治時期,「唱歌科」這門課在當時,其實不被臺灣人重視, 就如同日本國以前還沒引進國民教育的情形一樣,並不認為上學是一件很重要的 事情。「小學唱歌」開始引進的起源,可從第一任在臺灣當學務部長伊澤修二開 始。 這位伊澤修二 1872 年(明治五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之後領取日本獎學 金赴美國麻省橋水州立大學(Bridgewater State University)就讀(此學校是最早的 師範學校之一),為日本第一屆公費留學生。師範教育學完了以後,自己又留下 來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學語言教育、音樂教育那一類;回到日本以後, 竟然把他在美國的音樂教育老師聘請到日本來,此時的日本才開始才向歐美買來 很多西洋的樂器,尤其是像鋼琴、風琴、小提琴還有管樂器,喇叭這一類,並設 立音樂學校,開始展開在日本的音樂教育。在此之前日本跟以前的中國一樣,受 26.
(34) 到儒家文化影響,教育上沒有人在教音樂,經過伊澤修二努力,1879 年返國擔任 東京師範學校校長,並在同一年,日本文部省(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規定學校 設置音樂科;後年,日本小學採用西洋音樂教育,編輯《小學唱歌集》以為應用。 1887 年,負責籌辦東京音樂學校(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院的前身)。1895 年, 日本占據臺灣,伊澤修二出任臺灣總督府首任民政局學務部長,積極對臺灣的居 民,實施日本皇民化的教育政策。11 而臺灣最早的正式唱歌教育,根據頼美鈴所撰寫的《日治時期臺灣音樂教科 書研究》中所寫道,可追溯至 1898(明治三十一年)七月公布了「臺灣公學校令」, 並設置六年制的公學校,當時的課程表(表 2-1)12,「唱歌」是必修課之一。(當 時的音樂課叫唱歌課、體操是體育課、算術是數學課)。 表 3-1 公學校課程表(明治 31 年) 學年/科目 修身 國語、作文 讀書 習字 算術 唱歌 體操 合計. 一 1 5 12 4 3 1 2 28. 二 1 5 12 4 3 1 2 28. 三 1 6 12 4 4 1 2 30. 四 1 6 12 4 4 1 2 30. 五 2 9 12 2 5 1 2 33. 六 2 9 12 2 5 1 2 33. 到了明治三十七年(1904)公學校規定做了修正,將「唱歌科」改成了選修課; 直到大正十年(1921)才回復成必修課。會這樣將唱歌改成選修又改回必修,蔡焜 霖解釋是因為日本當時已施行跟歐美一樣的國民教育(全國教育),和當時臺灣 教育方式不同(臺灣多半還是以儒家、廟裡辦講堂等等來學習),因此當日本人 11. 林萬義,《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典》,2000,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311/。 12.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臺灣教育會,1939),232-238。 27.
(35) 教育做了改革後,起初臺灣人非常不習慣,有的家長還說:「為什麼兒子女兒讓 他去學校?讓他做體操、學畫畫、唱歌…。」當時臺灣的觀念是不管學唱歌、表 演都會當戲子,地位比較低。有一陣子臺灣的家長極端的反對下,原來的唱歌科 為必修課,後來變成選修;不過最後到了 1921 年,「唱歌」這門課還是回到必修。 其歸回必修原因,游珮芸在《日治時期臺灣的兒童文化》中討論,以他的觀點來 判斷,或許與臺灣日本童謠運動的興盛及野口雨情等人訪臺有關;首先必須先從 公學校被接受的時代背景來看,1899 年公學校的就學率只有 2.04%,經過 17 年後 才爬升到 11.06%,1919 年發佈了「臺灣教育令」(勒令第 20 號,1922 年 2 月 6 日正式施行),當時的總督極力推動「內地延長主義」及「內臺融合」,唱歌科 成了公學校必修科目。當年除了發佈「臺灣教育令」,就學率也攀升到 11.06%, 且這種大幅度增加的趨勢持續了兩年。表示當時的臺灣人對於送往日本人設立之 公學校以不這麼排斥,又因為臺灣日本童謠運動的興盛及野口雨情等人訪臺,臺 灣人理解到了童謠的有趣與意義,使唱歌科漸漸不至於被理解成沒有用的科目。13 表 3-2 1926 年(昭和元年)日本人與臺灣人就學人數對照表14 類別 小學/公學校 日本人 24,733 臺灣人 210,272. 中學校 2,242 1,718. 高等女學校 實業學校 1,227 996 607 682. 師範學校 135 1533. 醫學校 93 343. 再來下表15比較臺灣教育令制定前後,臺灣人與日本人的學生數做對比。由表 即可看出此制度對於學生就學意願提高的證據。. 13. 游珮芸,《臺灣的兒童文化》,(北市:玉山社,2007),114-115。. 14. 矢內原忠雄著,《帝國主義下之臺灣》,林明德譯,(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 金會,2007),163。 15. 同上註,163。. 28.
(36) 表 3-3 1922 年與 1926 年日本人與臺灣人就學人數對照表 項目 總族 日本人 臺灣人. 小學校 1921 21157 213. 公學校 1921 5 169542. 1926 24721 1136. 1926 12 209591. 1941 年 (昭和 16 年),由於小學校、公學校、番人公學校等都改制成國民 學校,招收 8 歲以上的孩童,同時也將課程內容改分成五類科目:國民科、實業 科、理數科、體鍊科和藝能科,同時「唱歌」科改稱「音樂」科。在國民學校第 一、二學年,「體操」和「音樂」兩科合科教學,每週授課 4 小時,自第三學年 才改為音樂每週兩小時16。由此可知,孩童每週有可能接受日本童謠的時間,至少 2~4 小時。 教科書內容方面,日治初期,「唱歌科」並未受到總督府當局的重視,且有 十餘年被列為選修科,因此學校沒有統一的唱歌教科書,教材十分缺乏,但是同 時期日本內地的音樂教育卻已相當發達了。公學校成立初期,教師以日本人居多, 這些教師都在內地完成師範教育。因此,來臺任教的日籍教師,很自然地使用日 本的音樂教科書教授學生,所以唱歌科盛行採用日本音樂教科書。17本文展示已彙 整好的《公學校唱歌集》和《公學校唱歌》第一學年到第六學年用兩套教科書之 內容,探討課本中的曲目18. 16. 李園會, 《日本統治下における台灣初等教育の研究》(臺中:瑞和堂,1981), 1910-1911。 17. 頼美鈴,〈日治時期臺灣音樂教科書研究〉,(歷史研究者交流活動研究成果報 告書 ,2001),可參見網路資料庫: https://203.143.103.195/08_03_03_01_middle.nsf/1384a27fc6686a1a49256798000a62f6/94d1189740 6ce80c49256aca0008a4c5/$FILE/ATTUI1XI/laimeiling1.pdf ,6。 18. 同上,頁 7-9。 29.
(37) 表 3-3《公學校唱歌集》(1915 年)曲名表 學年 課別. 第一學年 度. 第二學年 度. 第三學年 度. 第四學年 度. 第五學年 度. 第六學年 度. 一. 君之代. 天長節. 敕語奉答. 天皇陛下. 始政紀念 日. 二. 龜. 花. 太陽旗*. 六氏先生 *. 富士山*. 鑽石、水 隨容器而 變* 蛙與蜘蛛. 三. 跳繩. 洗衣服. 回音. 同情. 在櫻井的 離別. 農商工*. 四. 狗*. 月. 親恩. 雷陣雨*. 日本國. 克忠克孝. 五. 貓與蛙. 紙鳶. 運動會. 菊花. 火車*. 港. 六. 蘭花. 時鐘. 紀元節. 二宮金次 郎. 忠義御魂 *. 玉的宮居. 七. 娃娃*. 來遊戲吧. 花爺. 數字歌. 漁船*. 臺灣的風 景. 一月一日. 明治天皇 御製*. 開校記念 歌. 八. 九. 畢業歌. 30.
(38) 表 3-4《公學校唱歌》(1934-1935 年)第一學年~第六學年曲名表 學年 課別 一. 第一學年 度 太陽旗*. 第二學年 度 水車. 第三學年 度 嫩芽. 二 三. 鳥巢 螞蟻. 種子 鯉鮥旗. 瀨戶內海 蝴蝶蘭. 竹筍. 臺車 小沙包 村 中 的 鐵 南風 匠 牛車 初夏之夜. 神木. 五 六. 鴿子 小綠繡眼 鳥 雷陣雨停 了 小雞 蝸牛. 黑嘴鳥 水牛. 長假 蟬. 煙火 烈日蒸影. 空中之戰 山上的家. 七. 月亮. 噴泉. 睡蓮. 雷陣雨*. 海. 八 九. 樹葉 猜拳. 富士山* 稻草人. 祭祀節日 彩虹. 風鈴 農商工*. 十 十一. 娃娃* 九官鳥. 鴨子 收音機. 運動會 火車*. 漁船* 在櫻井的 離別 遠足 露水與蟲. 日本海海 戰 雨過天晴 婦人從軍 歌 我是海之 子 航海 軍艦. 十二. 飛機. 浦島太郎. 大日本. 野菊. 赤崁城.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小麻雀 狗* 桃太郎. 火雞 謎語 春天來了. 老公公 碳燒夫 白鷺鷥. 燈塔 豐收歌 九重葛 觀兵式. 登山 新高山 救生船 敵人雖千 萬 船夫 六氏先生 * 廣瀨中佐. 四. 十七 十八. 第四學年 度 靖國神社. 搖籃曲 昭和的兒 童 雛祭. 十九 二十. 我們的帝 國. 第五學年 第六學年 度 度 鑽石、水 明治天皇 隨 容 器 而 御製* 變形. 鄭成功 早晨之歌. 忍耐. 日本三景 忠義御魂 * 在水師營 之會見 簡陋之屋 毅力至上 快樂吾家 天照大神 破曉景色 栴檀林蔭 道 我們的村 莊 驪歌. 從歌曲的數量來看,《公學校唱歌》各學年的曲目明顯的增加一倍以上,原 因是在大正十年(1921)修正公學校規則公布後,唱歌科改為必修科,使得歌曲. 31.
(39) 教材的需求增加。兩套教科書中相同的曲目,共計有12首詞曲完全一樣(表中打* 者),另有一首(運動會)則是歌詞相同但是曲調不同。因此,雖然出版年代相 隔二十年,但是《公學校唱歌集》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曲目重覆出現於《公學校唱 歌》。下圖(圖3-1、3-2)19為公學校唱歌課本與內容 圖 3-1 日治時期公學校唱歌課本二至五年級. 19. 賣家於露天拍賣拍賣商品示意圖: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11070817370858 32.
(40) 圖 3-2 日治時期公學校唱歌課本內頁. 綜觀公學校音樂課本可了解,有許多日本童謠,都可以在上課時聽到並學習, 且曲目內容幾乎都是在日本童謠運動20時期創作的新歌曲,為大正時期創作,少部 分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歌曲。. 20. 本文第三節會詳細提到。. 33.
(41) 圖 3-3 臺中師範附屬公學校唱歌室上課情形. 照片中,21會發現全部都是男同學(兩個兩個坐在一起的小孩)都是光頭,其 原因經過趙天儀的講解,是因以前小學一、二年級是男女合班,到了三年級以後 男女開始分班上課,故此照片應為小學三年級以後的照片。因為這張照片,趙天 儀還想到了以前在小學時發生的小故事:「以前有一個班長很兇,所以全班就把 一首童謠歌詞變成罵他的歌謠(此歌謠源來自於《ぶんぶく茶釜》是一個有關於 貍的故事),他被取錯號叫做「ぶんぶくちゃがま」,就是憤怒的茶壺。是這樣 唱的:『ぶんぶく茶釜の砂渡;風に吹かれてフラフラ;それを見つけた兎さん; お尻を叩いてぽんちゃちゃ。』(砂渡班長是憤怒的茶壺;被風吹得搖搖晃晃; 這時候發現了一隻兔子;屁股被打得碰恰恰)全班就一起唱這首歌,班長就很生 氣…。」當時上學真的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 21. 〈臺中教大實小與八十流光鑄風華〉, http://blog.xuite.net/oneblog/blog/15108591-%E5%8F%B0%E4%B8%AD%E6%95%99%E5%A4% A7%E5%AF%A6%E5%B0%8F+80%E6%B5%81%E5%85%89%E9%91%84%E9%A2%A8%E8%8 F%AF。 34.
(42) 第三節 日治時期的日本童謠運動. 一、起源與發展 日本在 1918 年(大正七年),由於兒童雜誌《赤い鳥》(赤鳥)的創刊為契 機,展開日本最早的創作童話、童謠的文學運動。當時有名的文學家,如芥川龍 之介、小川末明、北原白秋、西条八十等加入創作;日本童謠運動最有名的三大 人物:北原百秋、野口雨情與西条八十,其中前兩位在日治時期曾來臺灣訪問, 並和當時在臺灣的日本兒童文學家、文化團體有所交流。除了推廣創作童謠,北 原白秋還應日本政府招聘,為臺灣兒童創作適合臺灣的童謠,達到日本政府以唱 歌、童謠的音樂教育,使臺灣語言完全「日語化」的政策;22北原白秋及野口雨晴 的來臺訪問、演講以及童謠創作,對當時兒童文學界及童謠界有著一定的影響。 童謠雜誌的創刊與兒童童謠運動動機是由鈴木三重吉(1882-1936)創辦兒童 雜誌《赤い鳥》為始,開起了當時兒童文學運動,鈴木三重吉在〈最早的創作童 話和童謠的文學運動〉23中說明了以下理念:. 實際上,似乎每一個人都對小孩的讀物感到很傷腦筋。現在在市面上流 通的少年少女的讀物及雜誌,大部分光是看到庸俗封面,我們也絕對不會想 買給小孩子讀。這些書籍雜誌,不僅全是充滿功利、煽情刺激、莫名其妙的 哀傷低俗內容,而且表達方式與甚為粗俗,一想到這樣的東西是不是會直接 影響到小孩的品格、趣味及文章,心裡便覺得很不舒服。與西洋人不同,我 們日本人很可憐的還沒有一位兒童創作的藝術家。我們即使使是回想到我們 自己小時候讀這樣的東西過來,便想要為我們的孩子創作優良讀物。同時, 現在小孩子唱的歌,從藝術家的眼光來看,全是低級而愚蠢的東西。其次, 即使只是作為作文的範本,也希望能提出《赤鳥》的所有文章。. 22. 游珮芸,《臺灣的兒童文化》,(北市:玉山社,2007),第二部第四章-第五章。. 23. 〈童話と童謡を創作する最初の文学的運動〉,《赤い鳥》第十二卷第三號〈鈴 木三重吉追悼號〉,日本近代文學館 1979 年復刻版。 35.
(43) 誠如蔡焜霖所說的一樣,創刊者鈴木三重及認為當時的兒童讀物庸俗、充滿 功利、煽情刺激、對兒童發展人格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此雜誌的理念,就是共 同創作適合兒童、富有藝術性、貼近兒童生活且易懂的文學、藝術及讀物。 蔡焜霖接著說,日本童謠運動興起之後,北原白秋、西條八十等等有名的詩 人就開始為兒童寫詩,雖然所謂的創作童謠就是 1918 年這個時候開始的,但是他 們寫詩還沒有給他富有音樂的樂譜,無法傳唱。隔年 5 月,西條八十寫了一首名 叫かなりや(金絲雀)的詩,並請一個音樂家成田為三替他做譜,刊登在雜誌後, 同年 6 月辦了一場「赤鳥」一週年紀念音樂會,音樂會中被唱了出來,震撼日本 兒童童謠界,這才算是真正「創作童謠」的開始;從此以後,創作童謠的風氣越 來越盛,出現越來越多適合兒童的作品。 北原白秋他在《赤い鳥》雜誌創刊起,便擔任雜誌中負責審創作童謠的評審 員,並於此雜誌中發表自己所創作的作品,寫的詩作也有人替他做曲子。北原白 秋一共留下超過一千兩百篇作品,對日本童謠界貢獻非常大。他甚至在《赤い鳥》 雜誌上新增了「自作童謠」的單元,內容為孩童們的詩作,鼓勵學齡前的兒童創 作並刊登在雜誌中。他秉持著「兒童是天生的詩人」的想法,支持這個運動;日 本新童謠就在這風氣越來越興盛下,越多的兒童雜誌,比如《金の船》(金之船) 等陸續出刊。這些雜誌童謠是的內容,除了發表新的兒童童謠,還包含對於明治 時代小學唱歌的批判,其裡面曾批辦以前的人為兒童創作的小學唱歌,歌詞是文 言體,內容幾乎都在說教;如你在家裡一定要孝順父母、兄弟要相好、對朋友要 有誠信…,這些道理兒童怎麼會喜歡?寫的詩應需含有童心,像是可以創作有小 孩子的生活環境當背景、故鄉的風景、花草與動物,這些素材應該要運用,要有 意識性有文學價值的東西,才是真正能夠打動人心,也才會受到小孩子喜歡。. 36.
(44) 二、日本童謠運動對臺灣兒童影響 北原白秋與野口雨情兩大童謠運動的旗手,不只在日本本土引領童謠運動的 發展,也曾來臺灣做巡迴演講,與在臺的日籍兒童文學家、兒童文化團體做交流, 並考察屬於臺灣的特有文化做為創作靈感。有關這兩位重要人物在臺灣的行腳中, 北原白秋為第一先訪臺之人,當時他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長安武直夫招聘,託予 「以歌謠來宣揚內臺融合與國語普及的精神」的任務前往。北原白秋在 1934 年 7 月 2 日到達臺灣最北端的基隆港口,8 月 10 日回到內地,一共在臺灣停留 40 日。 北原白秋在訪臺行程,其中在臺北醫專與臺東歡迎會,有安排歌唱北原白秋 之童謠表演,臺東歡迎會唱歌人員,還是由臺灣山地小孩所唱;由此可看出在臺 的日本文化團體、學校,童謠運動是有相當的影響,也見證北原白秋的創作深植 進了臺灣兒童世界中。 以下為游珮芸整理了北原白秋因訪臺得到的靈感所創作之童謠(表 3-5)24, 一共有七首。. 24. 同註 22,98。 37.
(45) 表 3-5 北原白秋的臺灣童謠 標題 白頭翁 (朗らか ベタコ) 紗帽山. 水牛. 山地門 (サンテ イモン) 生番之子 (生蕃の 子). 作曲者 無. 初次刊出處 《臺灣婦人 界》1934 年 9 月 無 1934 年 7 《臺灣婦人 月上旬 界》1934 年 9 月 小松耕輔 1934 年 9 《兒童之國》 月7日 (コドモノ クニ)時期不 明 弘田龍太郎 1934 年 10 《兒童之國》 月8日 1934 年 12 月 無. 孔子廟. 小松耕輔. 蕃童. 不詳. 創作時間 1934 年 7 月上旬. 現今收錄 《全貌》第 3 集 1935 年 9 月5日 《全貌》第 3 集 1935 年 9 月5日 《全貌》第 3 集 1935 年 9 月5日. 備考. 《臺灣教 育》389 號中 也有刊載 1934 年 12 月. 《全貌》第 3 集 1935 年 9 月5日 1934 年 11 《日本少年》 《全貌》第 3 在《港之旗》 月4日 集 1935 年 9 中改題為 月5日 「排灣之 子」(1935 年 1 月) 1934 年 12 《兒童之國》 《全貌》第 3 月 10 日 1934 年 2 月 集 1935 年 9 月5日 不詳 不詳 《華里島風 物誌》. 這 7 篇作品中,會發現與原住民有關的就有 3 篇,但與「本島人」有關的卻 一個也沒有出現。取材偏頗的狀況,游佩芸分析,可能與北原白秋非常執著於自 己是「日本人」身份有關;在面對「本島人」經濟自由放任且有競爭力的狀況下, 讓他覺得「內地人」的權力會受到威脅;加上這個棘手的民族,很多是來自當時 日本人極力劃清界線的中華文化圈(中國內地漢人),因此更加造成他對本島人 的反感,也同時表現出日本人無意識對中華文明的恐懼與厭惡。 北原白秋在這 40 天繞臺灣一週期間在各地舉辦許多演講會,有時講自己的身 平事蹟,有時回顧成為詩人的經過。然而他講述最多的內容,不外乎還是「兒童. 38.
(46) 自由詩」相關的內容。野口雨情曾在臺中兩天一夜的行程中,與臺中童謠協會負 責人日高紅椿有所接觸;對於野口先生訪臺的影響,日高紅椿在〈臺灣講演旅行〉 中記載道: 大正十四年十月,為了根植孩子們的童心,我們創設了臺中童謠劇協會, 為了小孩子舉行童謠獨唱、合唱,及唱遊、兒童劇的公演。 然而,讓小孩子在舞臺上唱歌、跳舞、演戲被視為是戲子行為,而被老 古板的校長反對,也在保紙上受到很多指責,在這受到許多打擊的時候,迎 接雨情先生們的到來,更加讓人覺得無比的振奮、高興。 在臺中的兩天由我們主辦,同時各地的活動也獲得總社仔臺中的臺灣新 聞社的後援,因為每天都在報紙上報導,在全島發起童謠、民謠熱,我們之 後能夠順利推動童謠運動,也全是野口先生的功勞,即使在幾過四十年後的 今天仍無法忘記,而且更成為我走童謠之路的原動力。25. 經野口雨情臺中演唱演講結束後,臺灣全島興起了童謠熱,讓臺灣運動與兒 童文化受到重視。 北原白秋在回日本之前,以「臺灣青年之歌」、「林頭節」、「臺灣少年之 歌」作為訪臺成果,為了創作這三首,他幾乎環臺灣一圈,在臺灣進行數場與童 謠的演講。回內地後,北原白秋把臺灣的經歷以〈華麗島風物誌〉為題投稿於《改 造》雜誌(1934 年 10、12 月),並曾想過「有機會的話,希望能夠續寫詩歌童謠 與華麗島風物誌的序搞」,但終究沒有完成心願。 野口雨情正式進入日本童謠運動的其一推手,則是始於《金の船》中所發表 的作品〈鈴虫の鈴〉(鈴虫的鈴鐺),之後便在此雜誌每期中發表 1~2 篇作品。 野口雨情曾到臺灣總共兩次,一次是 1927 年 4 月 4 日至 4 月 18 日,與當時非 常有名的歌手佐藤千夜子和作曲家中山晉平共同來臺,舉辦演講與演唱會。另一 次訪臺是 1939 年 10 月 30 日至 12 月(歸國日不詳),以「全島走透透,填滿靈感 與詩囊,創作適合這地方的民謠」的目標,希望能夠滿載而歸的回去本地。第一. 25. 同註 22,112。. 39.
(47) 次來臺除了演講跟演唱會順利結束外,雖然沒有閒情逸致慢慢體會「臺灣精神」, 但也在這幾天行程中搜集了不少創作題材,其中包含以臺灣《ペタコ》 (白頭翁)、 《水牛》、《木瓜》等作品,特別是由中山晉平譜曲的《ペタコ》最為廣受歡迎。 第二次訪臺後,野口雨情並非因公家單位邀請而來,又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 剛爆發,因此來臺的報章雜誌資料較少,可以知道的事,在他的作品「旅の風草」 (旅之風草)還有《定本 野口雨情第五卷》中可見 18 篇關於臺灣之旅的民謠, 且民謠中都有地名,由此可以確認他在臺灣之旅的足跡。包含《桃園》、《中壢》、 《中壢郡》、《新竹小調》、《宜蘭》、《羅東》、《蘇澳》、《苗栗小調》、 《苗栗郡》、《過了臺中即是永夏》、《花蓮港舞曲》、《嘉義》、《臺東》、 《新港》、《開山》、《屏東》、《高雄》及《新營》。 以上作品內容無非是景觀特色、民生與特產品,用一個第三者的角度描述所看見 和體會的臺灣,讓本島人和內地人都能體會到不同的地方之美。 以上包含北原白秋、野口雨情等人的這些臺灣風景作品都是在臺灣創作,日 語寫詞的童謠。當時臺灣的本地人,由於日本童謠運動的推廣,使得臺灣兒童間 流行起日本童謠;由這些有名詩人作詞,請人譜曲,進而變成流傳千年的日本兒 歌。這些創作童謠比起以前日本的古老童謠更具有很高的意識性、文學性,也比 較能夠打動人心。蔡焜霖表示,現今臺灣七八十歲受過日本教育的老阿公老阿嬤, 如果聽見電視節目(例如 NHK)、廣播或網路一放出以前的童謠,每一個都會流 著淚水,哭哭啼啼。這表示小時候所接觸的童謠已經打進他們的心理,在他們的 成長過程裡面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不僅打動他們內心,對於培養人格這方面亦造 成很大的影響。. 40.
(48) 筆者在此也整理訪談中趙天儀與蔡焜霖所提及的兒時記憶日本童謠,可發現 有以下好幾首歌就是當時日本童謠運動所創作。包含《証城寺の狸囃子》、《青 い眼の人形》、《七つの子》為野口雨晴所作詞;《雨降り》為北原白秋所作詞, 由此可印證,當時這些童謠真的非常有名,連日治時期的臺灣孩童們都耳熟能詳。. 41.
(49) 第四節 日治時期的廣播. 根據呂紹理所撰寫〈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行程〉26中講述, 自 1922 年美國成功把短波運用在聲音傳播上後,便開啟了二十世紀的廣播新時代, 日本也相繼在 1925 年成立了廣播事業。日本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地相繼設立電 臺開播節目,在臺灣進行試驗性的波音活動,並在隔年(1926)年效仿日本成立「社 團法人放送協會」。三年之後,總督府成立了臺灣第一座發射臺(代號 JFAK), 正式開啟臺灣廣播歷史。 1925 年後籐新平在東京放送局成立時致詞指出,廣播事業具有促進文化機會 均等、革新家庭生活、提升社會教育和活絡經濟機能等功能。27又因日本治臺方針 為促進內臺融合與日本化,廣播除了教化與娛樂功能之外,也促進了統治上的目 標與功能。雖然日本人對於建造廣播系統是以統治與同化為目的而設置,但從另 一方面來看,臺灣也因此有了這些電臺能夠接收各式的資訊,兒童也因此能夠受 惠,從廣播聽取日本童謠、故事等等。於是,臺灣在 1928 年正式開啟廣播事業, 在淡水設置「授信所」,接收日本信號進行實驗放送,1929 年開始透過接收日本 放送協會熊本放送局的廣播訊號,播送部分日本內地的節目28, 當時的廣播節目內容中,依台湾放送協会所編著之《放送史料集 10》所列的 下表(表 3-6、表 3-7,已從日文翻成中文)29可找尋可能包含兒童相關內容的有「幼 兒時間」、「小孩新聞」、「子供の時間」。其中,又以「子供の時間」這個節. 26. 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行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 報:第 19 期,2002),301-302。 27. 〈テヂオを如何見る〉,《臺灣遞信協會雜誌》88 期,(1929),頁 5-6。. 28. 同註 26,301。. 29. 台湾放送協会,《放送史料集 10》,(懷風社,1998),190。 42.
(50) 目內容,包含最多的日本童謠。因此以下本節會主要介紹「子供の時間」與「含 日本童謠」的廣播內容。 表 3-6 1939 年(昭和 14 年)放送臺節目表 時段 6:30-7:00 7:00-7:30 7:30-8:00 8:00-8:05 8:05-8:35 9:00-9:05 9:25-9:30 9:30-9:45 9:45-10:00 10:00-10:15 10:15-10:40 10:40-11:00 11:00-11:20 11:20-11:40 11:40-11:59 11:59-12:00 12:00-12:10 12:10-12:40 12:40-12:50 13:05-13:10 13:10-13:15 13:50-14:00 14:35-14:40 14:40-15:00 15:00-15:20 15:20-15:30 15:30-16:00 16:00-16:05 16:05-16:35 17:25-17:30 17:30-17:35 17:50-17:55 17:55-18:00 18:00-18:20 18:20-18:25. 節目 早晨問候、體操、音樂(6~9 月) 早晨問候、體操、音樂(3~5,10 月)、夏季特別講座(7~8 月)、 講座(6,9 月) 早晨問候、體操、音樂(11~2 月)、講座(3~8,10 月) 新聞 講座(11~2 月) 經濟市場概況 定期船入港時刻 經濟市場概況 家庭百科問答與講座 幼兒時間(每週三、五) 家庭料理秀 經濟市場概況 肉類與日用品行情、職業介紹 中央政府新聞 經濟市場概況 報時 定期船入港時刻、中央政府新聞、公示、局報、下午節目預告 午間娛樂時間(錄音帶) 新聞 經濟市場概況 臺灣米市場價格 經濟市場概況 經濟市場概況 體操 新聞 經濟市場概況 臺語新聞 臺灣米市場價格 老師時間(每週二、四) 經濟市場概況 新聞 旅遊團介紹(每週五,5~12 月) 小孩新聞 子供的時間(重播) 小孩新聞(重播). 43.
(51) 18:25-18:55 18:55-19:00 19:00-19:20 19:20-19:30 19:30-19:40 19:40-20:00 20:00-21:10 21:10-21:39 21:39-21:40 21:40-22:00 22:00-22:20 22:20-23:00 23:05-23:20 23:20-23:35 23:35-23:50 23:50-24:05 24:05-24:20. 演講、講座 時事問題 子供的時間(首播) 新聞 特別演講、音樂 演講 音樂、演藝 時事解說(僅週五) 報時 演講、講座、音樂、演藝 臺語新聞 新聞、新聞社提供的新聞、公示、局報、明日節目預告 英語新聞 北京語新聞 廣東語新聞 馬來西亞語新聞 日語新聞. 44.
(52) 表 3-7 1939 年(昭和 14 年)放送臺節目表(週日或國定假日、節慶日節目表) 6:30-7:00 早晨問候、體操、音樂(6~9 月) 7:00-7:30 早晨問候、體操、音樂(3~5,10 月) 7:30-8:00 早晨問候、體操、音樂(11~2 月) 8:00-8:05 新聞 8:05-8:40 園藝行事曆 8:40-9:10 家庭料理秀 9:25-9:30 定期船入港時間 9:30-10:00 子供的時間(重播) 10:00-10:40 回顧上週 10:40-11:10 週日事項、週日禮拜 11:50-11:59 海外經濟市場概況 11:59-12:00 報時 12:00-12:10 定期船入港時刻、中央政府新聞、公示、局報、下午節目預告 12:10-12:40 演藝(首播) 12:40-12:50 新聞 13:00-15:00 演講、音樂、演藝(重播) 15:00-15:20 新聞 15:30-15:50 臺語新聞 17:30-17:40 新聞 17:55-18:00 小孩新聞(祭奠日限定) 18:00-18:25 子供的時間(重播) 18:25-19:00 傍晚音樂(錄音帶) 19:00-19:20 JFAK 子供新聞 19:20-19:30 新聞 (以下與平日同樣). 表中可尋找到有關於兒童的廣播節目,分別有「幼兒的時間」 (幼児の時間)、 「小孩的新聞」(コドモの新聞)與「子供的時間」(子供の時間)。 「幼兒的時間」是 1935 年(昭和 10 年)開始播送,有別於「子供的時間」屬 於給年齡層比較廣的小孩們聽,「幼児の時間」內容專門給家中的幼兒以及幼稚 園的幼童聆聽;其內容包含音樂、新童謠、歌唱練習、節奏遊戲、童話劇、唸故 事等等的搭配30,下表是 1946 年每日播送的內容參考:. 30. 大地宏子,《NHK ラジオ番組『幼児の時間』における音楽教育プログラムとそ の変遷》,(岐阜聖徳学園大学紀要:教育学部編第 53 号,2014),182-183。 45.
相關文件
表團一行搭乘10時日亞航班機飛往日本成田機場,於日本當地下午12
provisional mission stations by the Sōtō School along with other schools in the Longshan Temple, had soon made the temple as “a hotly contested spot for monks.” These
其中﹕四小時或以上 展覽入場人數 獎勵活動參與人數
解析幾何 analysis (Fermat, Newton, Gauss).
東協 10 國與中國、日本、韓國、紐西蘭、澳洲等 5 國在 15 日簽署「區域全面經
兒童的支援 兒童發展 範疇範疇 範圍範圍..
4.6 現時日間育嬰園及日間幼兒園的幼兒工作員與兒童的法定比例,分 別是 1:8 及
日本侵略中國的背景、抗日戰爭的經過與結果 一、建議教節:4 節(以一節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