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司馬中原鄉野傳奇及靈異小說研究──以皇冠版「秉燭夜譚」系列為研究對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司馬中原鄉野傳奇及靈異小說研究──以皇冠版「秉燭夜譚」系列為研究對象"

Copied!
16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 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Continuing Education Program of Chinese Department of Chines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司馬中原鄉野傳奇及靈異小說研究 ──以皇冠版「秉燭夜譚」系列為研究對象. 張銀盛 Yin-Sheng Chang. 指導教授 Advisor:蔡芳定 博士. 中華民國一 0 九年一月 January 1. 2020.

(2) 2.

(3) 謝辭 經過漫長的時間,能夠完成這本論文,連自己也難以置信,最終能夠順利完 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蔡芳定老師的鼓勵,老師始終對我有很高的信心,也慶 幸自己最後沒有讓老師失望。再來要感謝家人們的協助,尤其是內人鄭季弦在我 書寫論文這段期間內擔負了照顧兩位幼子的工作,讓我無後顧之憂,才能順利完 成,白天同時還要工作的她,相信這段期間承擔的壓力絕對不小於我。在學校辦 公室的同事們,也給予我很大的協助,在我心煩於論文進度時,幫我分擔工作上 的瑣事,毫無怨言;袁學靖主任更包容了我的任性,並不時為我加油,有這樣的 主管及同事們,應該是上輩子修來的福份吧!當然,來自父母的期許,也是我完 成的動力之一,父母在他們的時代,因經濟情況沒辦法念太多書,於是從小就將 希望寄託在姐姐與我身上,給我們最好的讀書環境,我僅能以此小小的里程碑來 報答他們的栽培。接著是所上的許雯怡助教,同是研究所同班同學的她,從一同 修課時期一直到最後的口考,都給了我很大的協助,不僅是實務上的幫助,精神 上的激勵更是讓我深受感動,在她身上我看到什麼是真情義。最後,感謝口考的 施筱雲老師與簡文志老師,給予我許多論文中的修改建議,有了老師們,讓我的 論文更趨完整,雖然仍有不少可待改進之處,但我已心滿意足。紙短情長,得到 這麼多福份的我,僅能以一聲真誠的「謝謝」來向所有親朋好友們致敬。. i.

(4) ii.

(5) 司馬中原鄉野傳奇及靈異小說研究 ——以皇冠版「秉燭夜譚」系列為研究對象. 摘要 司馬中原的鬼故事,是伴隨許多人自兒時至長大的回憶,他的鄉野傳奇及靈 異小說堪稱一絕,是現代作家中,創作特色十分鮮明的一位。本論文從他著名的 三大系列小說「鄉野傳說」 、 「秉燭夜譚」 、 「收鬼錄」中,選取「秉燭夜譚」作為 研究範圍,在此系列中,共有六冊作品,分別是《遇邪記》 、 《復仇》 、 《呆虎傳》、 《野狼嘷月》 、 《闖將》 、 《挑燈練膽》 ,總計 50 則故事,試圖進行集中且全面的分 析探討,希望能讓讀者對此系列作品有新的認知。 本論文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接著進行文獻探討,區分本論 文與前人研究方向的差異,再釐清研究範圍,將不在探討範圍中的篇章挑出並說 明研究方法。第二章則針對司馬中原的生平傳略,分析生命經歷對他寫作題材的 影響、寫作特色及與傳統文學的繼承。第三章分析「秉燭夜譚」系列的文本,從 中探討故事背景、故事內容及寓意。第四段則進一步探討故事中的藝術技巧,包 括布局類型、敘述程序、人物塑造、語言風格及表現手法等,從中理解司馬中原 的寫作風貌。第五段是結論,綜述前文的研究成果,省思本論文的不足並提出對 司馬中原的研究展望。. 關鍵詞:司馬中原、鄉野、靈異、秉燭夜譚. iii.

(6) iv.

(7)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4 一、學位論文………………………………………………4 二、期刊論文與報紙專文…………………………………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3 一、研究方法 ……………………………………………13 二、研究步驟 ……………………………………………14 第二章 司馬中原及其創作 …………………………………………15 第一節 生平傳略 ………………………………………………15 一、童年生活及少年逃難時期 …………………………15 二、親見共產黨及投入軍旅時期 ………………………17 三、遷居臺灣以後 ………………………………………19 第二節 創作背景 ………………………………………………20. v.

(8) 一、童年生活及少年逃難的影響 ………………………20 二、共產黨及軍旅生活的影響 …………………………22 三、定居臺灣之後 ………………………………………23 第三節. 繼承與創化 ……………………………………………24. 第四節 寫作特色 ………………………………………………26 第三章 「秉燭夜譚」系列小說中的文本分析 ……………………29 第一節 寫作背景分類 …………………………………………29 一、以大陸為背景 ………………………………………30 二、以臺灣為背景 ………………………………………34 三、背景未明 ……………………………………………35 第二節 故事內容分類 …………………………………………37 一、仗義行俠類 …………………………………………37 二、靈異鬼怪類 …………………………………………39 三、傳說軼聞類 …………………………………………43 四、其他 …………………………………………………47 第三節 故事寓意 ………………………………………………48 vi.

(9) 一、表旌善行 ……………………………………………49 二、懲戒惡行 ……………………………………………54 三、道德教化 ……………………………………………62 四、諷刺社會 ……………………………………………67 第四章 「秉燭夜譚」系列小說中的藝術技巧 ……………………73 第一節 故事布局類型與敘述程序 ……………………………73 一、故事布局類型 ………………………………………73 二、故事敘述程序 ………………………………………77 第二節 人物塑造 ………………………………………………81 一、正面人物 ……………………………………………83 二、反面人物 ……………………………………………93 三、靈異鬼怪 …………………………………………102 四、其他 ………………………………………………111 第三節 語言風格 ……………………………………………111 一、方言俗語 …………………………………………111 二、行話 ………………………………………………113 vii.

(10) 第四節 處理手法 ……………………………………………115 一、氣氛的塑造 ………………………………………116 二、視角運用 …………………………………………121 第五章 結論…………………………………………………………127 第一節 研究成果………………………………………………127 第二節 研究展望………………………………………………129 參考文獻………………………………………………………………131 附錄……………………………………………………………………138 【附錄一】 :秉燭夜系列故事概要表(含討論範圍之外的篇章)…138 【附錄二】司馬中原小說作品一覽表……………………………150 表次 表 3-1 故事背景分類表 …………………………………………29 表 3-2 故事內容分類表 …………………………………………37 表 3-3 故事寓意分類表 …………………………………………48 表 4-1 故事布局分類表 …………………………………………73 表 4-2 敘述程序分類表 …………………………………………77 表 4-3 故事人物分類表 …………………………………………82 表 4-4 故事視角分類表…………………………………………121. viii.

(11)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自古以來,人們喜歡聽鄉野傳說、靈異故事的心態一直沒有改變,因為人類 對於大自然中無解的事物或現象、生與死的糾結以及生命存在的不確定感,懷著 好奇、一探究竟的欲望。儘管孔子告訴我們: 「敬鬼神而遠之」1,孔子自己也「不 語怪、力、亂、神」2,但千百年來,人們對於這些話題,依然談論不輟。怪力 亂神的靈異故事、神話、鄉野傳奇這一類文學在中國流傳廣遠,具有深厚傳統, 從《山海經》開始,晉干寶的《搜神記》 、唐傳奇的《玄怪錄》 、 《錄異記》 、到清 代蒲松齡《聊齋誌異》、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晚清兪樾的《右台仙館筆記》, 以專集問世的作品十分眾多。王溢嘉分析這些文集時提到: 這些集子有幾個特點:一是每篇故事都不長,屬短篇小說或極短篇小說。 一是雖名之為「志怪小說」 、 「靈異小說」或「筆記小說」 ,但實際上, 「筆 記」的成份大於「小說」的性質,幾乎所有的作者都強調這此故事並非出 自自己的「創作」 ,而是得之於「聽聞」 ,所謂「聞則命筆,遂以成篇」3; 而且作者的著力點並非在詞藻文采,而是在「俶詭奇譎」 、 「游心駭耳」4。 一是它們都屬「周邊文學」,因為「張皇鬼神,稱道靈異」的關係,而在 嚴肅文學的殿堂裡被擠得靠邊站,但在民間,它們又擁有廣大的讀者群, 在大眾文化或通俗文學裡佔有醒目的地位。5 這段論述大致說出了此類通俗文學的特色與重要性。這類小說包含範圍十分 廣泛,舉凡古老奇異的傳說、人物傳奇故事、神秘事件、靈異傳奇等都可用為寫 作題材。6與其他類別小說比較,這類小說通常比較接近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 作者常以記錄見聞的方式敘事,並以具有傳「奇」性的人物或事件作為故事描述 的重點,因此內容充滿著驚奇、怪異、冒險、鬼怪,吸引讀者的目光。這類小說 的有許多名稱,如魏晉時期以「志怪」為名、又有「筆記」 、 「傳奇」等名稱,因 1 2 3. 4. 5.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鵝湖出版社,2000 年,頁 89。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頁 98。 蒲松齡語。蒲松齡在《聊齋誌異》的序裡說:「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 聞則命筆,遂以成篇。」 盛時彥在為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所寫的序裡,說他「俶詭奇譎,無所不載」;袁枚在其《子 不語》一書的序裡則說:「怪力亂神,游心駭耳。」 王溢嘉, 〈論司馬中原的靈異小說〉 ,收錄於林燿德、孟樊編, 《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 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2 年,頁 243。. 6.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頁 265。 1.

(12) 此先行研究將之統稱為「鄉野傳奇小說」 ,泛稱故事中具有靈異鬼怪、鄉野傳奇、 神話故事題材的小說。 由於小說題材來自民間的傳說、軼聞,因而鄉野傳奇小說的作者必須具備梳 理眼見、耳聞之事的功力,同時擁有特殊的人生經歷、豐富的民間知識,才能將 奇聞異事寫得逼真精彩。「臺灣小說家中對於鄉野傳奇著墨甚多,同時具有豐盛 成果的,則以司馬中原﹙1933—﹚為最佳代表7。」司馬中原的這類小說,具有 濃厚的鄉野性質,以述說民間故事的筆調和誇張的手法,描繪生活在窮鄉僻壤裡 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許多不可思議且似真似幻的經歷,他的作品同時兼有民間 文學的題材,但文字並非粗野樸質,反而具有高度的文學性,我們可以看到司馬 中原始終致力於傳說與文學之間的對話,在傳說與文學之間尋找交會點或新的平 衡點8,他努力將民間傳說文學化,也因此成就了一批具有獨特個性與藝術魅力 的鄉野傳奇作品。司馬中原自己曾用文字寫下他書寫這類作品的創作動機: 在「鄉野傳奇」9和「秉燭夜譚」裡,我嘗試揭現古老中國原始的心靈, 鬼、神、命運……那些鎖結在人意識深處的牢結,顯示出這一民族參差的 精神層面,這些多半是寫保守愚昧的悲劇,也可以說是精神的悲劇——源 自於外界現實的重壓。 苦難的生活經驗,給予我本身濃烈的悲劇感,也激發了我內心恆常懷有 的,人道的悲情:當我在燈光世界裡執筆為文的時刻,這種感受更深更切, 刻骨銘心。我固執認為,悲劇不是沉落,而是人生儆醒和激發的起點,因 此,我筆下的悲劇,多特別著重於人對命運、環境、性格的不歇的抗爭, 顯示出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壯美的完成!我更希望這些多屬於人為的悲 劇,只是人類生活中一種無可避免的過程;在通向未來的路上,人類必會 醒覺起來,致力於和諧的、合理的、人道的境界的追尋。10 同時也認為即使這一類靈異故事、傳說軼聞,也不只是拿來當作茶餘飯後的 閒聊話題,而更應有深刻的教化功能,以及反應人生的現實: 小說中的靈異世界,可以說是人的精神世界中重要部份,人不知命,不知 7.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頁 265。。 毛宗剛,〈傳說與文學之間——論司馬中原的鄉野傳說《紅絲鳳》〉,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3 年第 25 期,頁 394。 9 此為小說系列名稱,作者在此文中稱「鄉野傳奇」,但這系列的小說封面都稱「鄉野傳說」系 列,不是是否為此文於後來寫作時有所更改,或是作者筆誤。 10 引自司馬中原,《拾級而登——我投向創作的動機和過程》,收錄於梁實秋等著,《我的第 一步》上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78 年,頁 203。 2 8.

(13) 未來,因此他對未來的嚮往、祈求,對現實不平的一種刺激,而跳躍起來 的一種超現實的臆想,都包括在這廣大的部份,這中外小說都一樣,但外 國的這類靈異小說,恐怖是恐怖,像吸血鬼、蝙蝠妖……但這些小說除了 恐怖之外,在人生的導向上並不及中國小說廣闊。 我們看靈異小說,不要站在科學的本位上,認為這是寫鬼的,是亂七八糟, 層次有問題,一味地道學,我們要很活潑地去看有形無形的世界,使它在 完整的境界當中,來反映人生。11 因此,司馬中原自己是十分重視這一些鄉野傳奇小說作品的,同時也期望它 們能帶給大眾一些社會問題省思與道德教化。 這一類的小說作品幾乎占了司馬中原所有小說作品一半以上,甚至在後來還 出版了有聲書,也因此使得司馬中原獲得「現代鍾馗」、「鬼學大師」的封號12, 但十分奇怪的是這些作品卻鮮少有人研究。現今國內(甚至是大陸)的博碩士論 文以司馬中原其人及其作品作為研究主題者並不多,較多的是在研究反共文學與 懷鄉文學時提到他以及幾部小說,如《荒原》、《狂風沙》、《狼煙》,但這一類鄉 野傳奇小說卻很少有人談論。筆者以為,司馬中原是台灣 1950 年代至今的重要 作家,其鄉野傳奇類的作品更受到大家喜愛,這類作品比《荒原》 、 《狂風沙》等 更加普及,甚至出版有聲書,也許讀者不見得看過《荒原》 、 《狂風沙》一類的小 說,但大多數的人肯定都知道司馬中原的鬼故事,這樣受歡迎的作品卻得不到研 究者關注的眼光,十分可惜。 但經筆者深入閱讀司馬中原所著作品後,認為在廣義的鄉野小說中,實包含 可自成一類的靈異小說,這類的小說,迄今尚無學者先進對其作過深入分析或比 較。因此筆者欲以司馬中原的鄉野傳奇及靈異小說的著名系列「秉燭夜譚」為研 究主題。試圖從文本上去分析此類作品的故事題材、寫作技巧、深度意涵、社會 文化、傳說來源等問題,探究此類作品為何受到喜愛、歡迎?這樣的現象反映了 甚麼問題?對讀者的影響又是如何?希望藉由此研究,能更加深入了解這些引人 入勝的作品,並將此類小說加以推廣。. 11 12. 司馬中原,《無弦琴‧小說中靈異世界的探討》,台北:皇冠出版社,1986 年,頁 79。 司馬中原,〈奈何鬼害人——從小眾到大眾〉,收錄於《幼獅文藝》,1997 年第 524 期,頁 21。 3.

(14) 第二節. 文獻探討. 針對本研究主題的相關論述如下:. 一、 學位論文 國內早期幾乎沒有以司馬中原為學位論文主題者,有時僅僅是在論文中某 一章節兼論司馬中原的作品,並且以其反共小說為討論主題13。論及司馬中原鄉 野傳說作品者,僅見劉秀美《台灣通俗小說研究──1949~1999》14中的第六章 「台灣推理小說和鄉野傳奇之性質與發展」第二節「鄉野傳奇的發展和侷限」, 文中研究者首先為鄉野傳奇類通俗小說特色作一說明,舉出司馬中原為臺灣此類 小說的最佳代表,接著從其創作題材、作品寓意、以及吸引讀者的原因等進行簡 單分析,最後論及此類小說的創作限制、及時代轉變的影響,說明為何只有司馬 中原的作品如此特出並長時間受到歡迎。研究者以概論方式論述司馬中原鄉野傳 說的作品,但因為並非論文的重要主題,因此研究並不深入。 而在 2008 年之後的十餘年之間,國內陸續產生了幾本以司馬中原小說作品 為主題的學位論文,各有其主要的研究重點所在,茲列如下:. (一) 邱若琪〈司馬中原小說的戰爭書寫──以荒原、狼煙為例〉15 此篇論文的研究方向為戰爭書寫,內含司馬中原本身所見、所經歷過的戰爭 感受,研究方向著重在《荒原》及《狼煙》兩部長篇小說,探討其在戰爭的主題 意識下的場面及人物情感,研究方向與本文相距甚遠。. (二)傅建國〈司馬中原長篇懷鄉小說研究〉16 此篇論文的主軸是司馬中原的懷鄉情感,研究範圍是他所著的十一篇長篇小 說,探討小說中的懷鄉主題意識及寫作技巧、人物形象。同樣的,懷鄉情感雖然 影響了司馬中原的創作方向,但此情感並非本文主要探討的方向。 13. 14. 15. 16. 反共小說如陳康芬〈政治意識形態、文學歷史與文學敘事─台灣 1950 年代反共文學研究〉,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95 學年度博士論文,裡面論及司馬中原《荒原》一書;秦慧珠 〈台灣反共小說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88 學年度博士論文,論及《荒原》、《凌 煙閣外》《狼煙》等書;懷鄉小說如莊文福〈大陸旅台作家懷鄉小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 92 學年度博士論文,論及《荒原》、《狂風沙》《綠陽村》等書。 劉秀美,〈台灣通俗小說研究——1949~1999〉本文為文化大學 89 學年度中國文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經過修訂之後,於 2001 年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出書,更名為《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 說》,除了修改原論文的緒論部分,其餘內容大致相同。 邱若琪,〈司馬中原小說的戰爭書寫──以荒原、狼煙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 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年。 傅建國,〈司馬中原長篇懷鄉小說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09 年。 4.

(15) (三)蔡志遠〈司馬中原鄉野傳說人物類型研究〉17 此篇論文是以皇冠版「鄉野傳說」系列共五本小說為研究對象,且研究方向 著重於 39 篇故事中各種人物類型的分析。對情節、寓意及其他藝術技巧則較少 提及,故此論文與本文亦有明顯不同的研究方向。. (四)黃瓊緻〈司馬中原鄉野傳奇初探〉18 此篇論文大規模地將所有與司馬中原相關的鄉野小說納進討論範圍,不論長 篇或短篇小說均是,同時要表達的意識亦相當多元,不但有鄉愁、鄉思,也有儒 家精神、民族風俗的呼應探討。唯因所研究的書目範圍實在太廣,因此司馬中原 各作品所提及的內容有其侷限性,而「秉燭夜譚」系列的故事時而出現其中,但 提及的篇章很少,討論亦不完整。. (五)柯惠方〈司馬中原鄉土小說研究〉19 此篇論文可以說是黃瓊緻〈司馬中原鄉野傳奇初探〉的再延伸,兩者的研究 範圍十分相似,不同的是研究的著重方向不甚相同。此論文較為強調司馬中原的 文學貢獻,及如何將其獨特的鄉土意識重新注入臺灣這塊土地,並將其轉換為永 續的民族情感世界。. (六)郭貞子〈司馬中原短篇小說的鬼魅書寫〉20 此論文統計了「鄉野傳說」 、 「秉燭夜譚」 、 「收鬼錄」三個系列中所有的鬼魅 相關故事共 57 篇,作為其討論範圍,其餘故事則略過不談。並分析其形成原因、 故事類型,可說是一初步對於司馬中原鬼魅的完整專論,但其範圍僅限於三大系 列,其餘作品中的鬼故事則無法述及,略顯可惜。. (七)羅巧琳〈司馬中原「收鬼錄」小說研究〉21 此論文則更集中研究範圍於「收鬼錄」系列中《鬼話》 、 《吸血的殭屍》 、 《藏 魂罈子》三本作品,但因其三本作品共 47 篇中,僅有 11 篇與鬼魅無關。因此此 論文與郭貞子〈司馬中原短篇小說的鬼魅書寫〉中的範圍頗為雷同,僅在部分內 17. 18. 19 20 21. 蔡志遠,〈司馬中原鄉野傳說人物類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2009 年。 黃瓊緻,〈司馬中原鄉野傳奇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 年。 柯惠方,〈司馬中原鄉土小說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1 年。 郭貞子,〈司馬中原短篇小說的鬼魅書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4 年。 羅巧琳,〈司馬中原「收鬼錄」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6 年。 5.

(16) 容作了較深入的分析。 故由上述論文可知,在研究方向、取材範圍與側重之處均與本論文的研究範 圍有所不同,雖然有些學位論文曾提及「秉燭夜譚」中的若干篇章,但數量十分 稀少,主要以〈復仇〉等較知名篇章為主,未曾有專書將「秉燭夜譚」系列作為 研究範圍。因此筆者希望在上述論文的研究基礎之下,將「秉燭夜譚」系列中所 有與鄉野傳說及靈異相關的故事作較全面的研究,讓後人能夠深入理解欣賞。. 二、期刊論文及報紙專文 (一)、綜論 姜穆〈司馬中原的世界〉22是針對司馬中原所有作品的一個綜合討論,其中 穿插了對司馬中原「鄉野傳奇」的見解,主要認為其小說帶有濃厚的懷鄉主義和 地方色彩,並且認為司馬中原的全部作品都是以其「道德的責任感」23所創作, 他是有意識的放入道德觀念與激勵人向上的、向善的動機。 張國立在〈司馬中原故事裡的傳奇世界〉24一文中,主要討論司馬中原寫作 題材的來源,介紹其生平經歷、閱讀嗜好以及其寫作理念。最重要的論點就是司 馬中原小說中那些傳說材料,都是從自小身經戰亂的經歷以及因自身喜好而收 集、聆聽各種故事而來。文中提及: 「寫作與生命本質有關,將社會真誠的關愛發抒於文字上,讓別人也能感 受到,這就是成功的小說。」言下之意,司馬中原暗示著人生便是一條滿 地皆是故事的道路,只要用心的去撿拾、整理,不難建立屬於自己的傳奇 王國。25 藉此說明司馬中原是位熱愛生命的作家,他認為作品和現實人生是有關連性的, 並在最後引用先總統蔣公的「文學功能」論來說名司馬中原的寫作理念。 首先對司馬中原靈異鬼怪、鄉野傳奇類作品進行深入研究的是王溢嘉〈論司. 22 23 24 25. 姜穆,〈司馬中原的世界〉,《文藝月刊》第 106 期﹙1978 年 4 月﹚,頁 22~34。 姜穆,〈司馬中原的世界〉,頁 29。 張國立,〈司馬中原裡的傳奇故事〉,中華日報,1986 年 5 月 7 日。 姜穆,〈司馬中原的世界〉,頁 22~34。 6.

(17) 馬中原的靈異世界〉26這篇文章。本文的研究範圍是司馬中原所有關於靈異鬼 怪、鄉野傳奇類的作品,作者從心理學、神話、文化學的觀點,探討這些作品中 的集體意識,也就是在滿紙荒唐言中,解析出中國人,甚或是人類共通的心理狀 態。27作者分析司馬中原此類小說的取材方向及故事內容中蘊含的「集體潛意 識」 ,認為其作品展現了漢民族的「內在精神」 ,而且故事都是別有寓意的,最後 探討此類作品的敘事特色以及藝術手法。但是王溢嘉因為本身醫學背景的關係, 主要以心理學的概念做為研究方法,對於其文學性質(如改寫文章的比較、語言 藝術等)的研究較為淺顯,同時對故事內容的深刻意涵如寓意背後的民族性、中 國文化的特色等,討論較少。但這篇文章已是研究司馬中原靈異鬼怪、鄉野傳說 類小說的開山之作。 劉正偉〈鄉野情結──簡析司馬中原小說的主題〉28一文則以司馬中原小說 作品中呈現的「鄉野情結」為研究主題,舉了多部作品如《紅絲鳳》 、 《荒鄉異聞》 、 《刀兵塚》等為例,說明司馬中原「對熱愛的鄉土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並以一種 獨特方式去觀照和表現生存於中原大地上鄉民的生活」29,劉正偉認為小說中的 鄉野情結「正是他之所以在五十年代台灣文壇很快能將創作從反共基本轉向鄉土 的重要原因。在創作中,他既繼承了中國文言小說志人志怪的傳統,又以如椽大 筆表現生存於東方古老土地上鄉民一脈相沿的苦難生活。」30最後並以下面結論 為司馬中原的小說作一番總評: 司馬中原這類小說以濃郁的地域色彩,濃厚的民間故事的筆調和誇張的手 法描繪生活在窮鄉僻野裡的普通人的生活,他以單純質樸的審美趣味歌頌 鄉野上善良美好的人性,以及他們對理想雖死而不悔的追求精神,它沒有 曲折動人的情節,以及開合起伏的結構,有的故事甚至並不完整,但卻典 型地概括了舊式社會鄉民生活境遇,揚善懲惡的思想傾向十分明顯。31 由此可知,劉正偉先正亦是站在社會寫實及道德勸化的角度,分析司馬中原 的作品,並得出如此結論。 26. 王溢嘉,〈論司馬中原的靈異小說〉,林燿德、孟樊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 論》,台北:時報文化,1992 年,頁 243~268。 27 引自李豐楙對本文的講評,收錄於林燿德、孟樊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 論》,頁 269。 28 劉正偉,〈鄉野情結——簡析司馬中原小說的主題〉,淮陰師專學報,1994 年第 3 期,頁 59~62。 29 劉正偉,〈鄉野情結——簡析司馬中原小說的主題〉,頁 59。 30 劉正偉,〈鄉野情結——簡析司馬中原小說的主題〉,頁 59。 31 劉正偉,〈鄉野情結——簡析司馬中原小說的主題〉,頁 63。 7.

(18) (二)、專文 桂文亞〈傳奇故事《遇邪記》〉32其實是以「秉燭夜譚」系列小說為討論對 象,提出簡單的讀後心得。桂文亞認為「鄉野傳說」和「秉燭夜譚」不過是司馬 中原的雕蟲小技。她認為以司馬先生的文學素養來說,應該可以寫出更見價值、 表現民族性的嚴肅作品(如《荒原》等)。而「鄉野傳說」及「秉燭夜談」,內容 卻不外乎牛鬼蛇神、因果報應一類的傳奇故事。33但她並未貶低司馬中原的這些 小說,反而認為「傳奇故事的最終目的雖不外供人消遣,但仍然可以做某種程度 的人性提昇。」34,也就是說一篇好的傳奇故事通常都會隱含著到道德教訓的寓 意,雖然內容描述了陰聲鬼語、離奇曲折的故事,但故事終究是以勸人為善,警 惕人生為目的。 陳明智〈悲苦的境遇、深坑的尊嚴──由《復仇》輕探司馬中原的小說世界〉 35. 一文是針對《復仇》這本書所作的討論記錄,《復仇》是「秉燭夜譚」系列之. 二,裡面從人物角色鮮明的形象討論起,認為小說中的人物都是司馬中原為「廣 大人群立傳」36;同時探討其敘事語言的特色,認為司馬中原能將傳聞適時的安 插、引入小說內37,雖然司馬中原並未以自己的文字重新敘述,而是「記錄」一 則傳說,在某些小說裡,這樣的寫法並沒有太大差異;同時也探討了其中部分短 篇如〈礦異〉 ,其敘事語言和司馬中原一貫的敘事語言(如〈狂風沙〉那種草莽、 鄉野的風格)不太一樣;最後討論其作品裡的思古情懷,認為「其字裡行間不時 透視對古老中國那憨樸、忠厚人性的濃烈情懷」38。 毛宗剛〈傳說與文學之間——論司馬中原的鄉野傳說《紅絲鳳》〉39以「鄉 野傳說」系列之二的《紅絲鳳》為討論對象,認為司馬中原的作品具有保持民間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桂文亞,〈傳奇故事《遇邪記》〉《橄欖的滋味》,臺北:皇冠出版社,1977 年,頁 103~105。 桂文亞,〈傳奇故事《遇邪記》〉《橄欖的滋味》,頁 103。 桂文亞,〈傳奇故事《遇邪記》〉《橄欖的滋味》,頁 104。 陳明智,〈悲苦的境遇、深坑的尊嚴——由《復仇》輕探司馬中原的小說世界〉,《文藝月 刊》第 203 期﹙1986 年 5 月﹚,頁 35~44。本文是文學研討會的記錄,參與討論者為:王苔 雲、白蘊華、鍾鳳美、陳明智,由陳明智先生整理記錄成文。 陳明智,〈悲苦的境遇、深坑的尊嚴——由《復仇》輕探司馬中原的小說世界〉,頁 37。 按:這裡意思是說,司馬中原的每篇故事裡,有時候主角們會講述某處聽來的傳說給他人 聽,或是別人告訴主角某個傳聞,而這些「傳說、傳聞」,是以司馬中原將自己聽過的傳說、 傳聞引入,並不會特別重新將傳說、傳聞再以自己的慣用敘事語言寫一次,而是保留了當時 訴說者的口吻,所以有時候傳說的語言和司馬中原寫故事的敘述方式會有些差異。 劉正偉,〈鄉野情結——簡析司馬中原小說的主題〉,頁 42。 毛宗剛,〈傳說與文學之間——論司馬中原的鄉野傳說《紅絲鳳》〉,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3 年第 25 期,頁 394~396。 8.

(19) 文學個性與純文學的格調和技巧的「兼容性」40,所謂民間文學的個性是指以「傳 說」作為故事題材,但是其敘事技巧、人物塑造、語言描寫的文學性又非常高, 因此毛宗剛認為這一系列的作品非常突出,同時也沒有其他作家能有此「兼容 性」。本文從敘述視角、藝術手法、文學價值、故事結構、人物塑造等方面討論 《紅絲鳳》一書,並給予極高評價:「司馬中原在《紅絲鳳》中把傳說和文學糅 合得十分完美,兩者相得益彰,傳說因文學增添魅力,作品因傳說更加精彩」41。 劉碧交、陳麗鈴〈菲南德斯與司馬中原的奇幻文學藝術之比較〉42一文則以 中西通俗文學的比較作為研究主題,以菲南德斯(Wenceslao Fernández Flórez)的 《夢魘故事》三部曲、 《鬼話》和司馬中原的《醫院鬼話》 、 《鬼話》為比較文本, 並以托鐸洛夫(Tzvetan Todorov)結構主義的觀點對「奇幻敘事體」 (the Fantastic) 的詮釋43為主要研究觀點,來剖析兩位中西奇幻文學大師的藝術特色。文末提出 總結: 菲南德斯及司馬中原兩位作者在他們的奇幻作品,一方面構築魑魅魍魎、 迷離恍惚的場景以使讀者經受駭怕的情緒;另一方面,藉由這些怵人的描 繪表達他們悲天憫人的胸懷,以及對人性虛華的批評諷刺,基於此,他們 筆下的鬼魅人物皆具有人性,而在怪誕的敘述裡蘊含幽默的色彩。44 認為兩者的奇幻作品「或揭露了個人面對未知事物的內在恐懼,或顯示群體 面對危機的困境,或寄予以鬼諷人的警世含意」45,然而這些特色都使鬼故事不 單只是鬼故事而已,而有了更深一層的意涵與嶄新的面貌。 劉依潔〈司馬中原〈路客與刀客〉析論〉46一文則以「鄉野傳說」系列之一 40 41. 42. 43. 44 45 46. 毛宗剛,〈傳說與文學之間——論司馬中原的鄉野傳說《紅絲鳳》〉,頁 394。 毛宗剛,〈傳說與文學之間——論司馬中原的鄉野傳說《紅絲鳳》〉,頁 396。 劉碧交、陳麗鈴,〈菲南德斯與司馬中原的奇幻文學藝術之比較〉,《文藻學報》,2001 年 3 月第 15 期,頁 313~329。此處作者認為「奇幻文學」的範圍為:「奇幻」這個詞彙,被運用 於各類呈現不同於日常生活的文學領域,如神話故事、傳說、神仙和民間傳說故事,寓言故 事、超現實主義作品,科幻及恐怖故事等。參見本文頁 313。 托鐸洛夫指出當我們面對超自然事件,奇幻是眾所不同的反應之一,它是置於怪異體裁(lo extrano)和神奇體裁(lo maravilloso)之間。對於所描述的怪異事件具有合理的恐怖文學屬於純 粹的怪異體裁,因為它挑起令人難以置信的、奇特的、不安的情緒;但只和人物的感受有 關,而非和理智挑起的物質事件相關。而接受超自然事件的純粹神奇體裁,如同如神仙故 事,因為它呈現與經驗世界遵循不同法則,所以不會引起人物或讀者任何獨特的回響。亦即 是說,這類體裁強調事件本身的自然性,而非對敘述事件所持的態度。參見本文頁 314。 陳明智,〈悲苦的境遇、深坑的尊嚴——由《復仇》輕探司馬中原的小說世界〉,頁 329。 陳明智,〈悲苦的境遇、深坑的尊嚴——由《復仇》輕探司馬中原的小說世界〉,頁 329。 劉依潔,〈司馬中原〈路客與刀客〉析論〉,收錄於楊松年、簡文志主編,《離心的辯證: 9.

(20) 的《路客和刀客》中的同名短篇小說為討論文本,並以「空間表現」作為討論主 題,探討本篇小說的開端結尾與空間的表現之關聯、故事題材與空間的對應等。 本篇小說的開端以空間、環境的描述為始,方便讀者進入故事的情境,是司馬中 原典型的開場方式;小說結尾又以訴說未完的方式,表現出悠遠深長的感懷,鋪 陳了一種古老陳舊的氛圍,令人意猶未盡。至於故事題材和空間的對應關係又分 為敘述空間、故事空間,指出故事的鋪陳與司馬中原自身經歷過的環境有密切關 係。 由上列文獻可知,對於司馬中原鄉野傳奇、靈異小說這類的研究並不多,而 且多為泛論或以單篇小說、單本書為主,僅有王溢嘉先生對其靈異題材的小說做 了一番研究,但仍不夠全面與深入。.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司馬中原的小說作品極多47,本論文主要以鄉野傳說、靈異鬼話為題材的故 事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所謂鄉野傳奇,便是在故事中,作者以記錄見聞的筆調述 說江湖大盜或草莽英雄,記錄其生命故事;甚或是流傳民間的傳說,藉著故事在 其中傳達出一種貼近民間傳說的調性,不但富含故事趣味,更可以在故事中表達 對生命的領會及寓意。而靈異鬼話則多有超現實認知的描寫,殭屍、鬼魂、靈異 現象等令人恐懼的形象在故事中經常可見,除了對這些超現實的認知外,篇章中 亦有對於神祇、動物傳說的書寫,在此亦納入討論範圍之中。司馬中原以這些看 似迷信的題材為寫實材料,並非想藉此謀取利益,而是想藉此題材凸顯他欲表達 的深刻內涵及民族精神的傳承。 這類型的文本占司馬中原小說作品一半之多,其中又以「鄉野傳說」 、 「秉燭 夜譚」 、 「收鬼錄」三大系列最為聞名,討論研究者眾。前文提及,對於「鄉野傳 說」及「收鬼錄」系列已有學位論文專論研究,因此筆者選擇「秉燭夜譚」系列, 作為本論文研究範圍。但其中與本文研究題材不相關的少數篇章,則不在此論文 的討論範圍之內。 以下表列主要討論文本以及討論範圍之外的篇章:. 47. 世華小說評析》,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 年,頁 36。 詳見附錄二司馬中原的小說作品一覽表。 10.

(21) 【主要討論文本】 系列名稱. 書名. 出版年月. 《遇邪記》. 1973 年 2 月. 《復仇》. 1974 年 9 月. 《呆虎傳》. 1975 年 4 月. 《野狼嘷月》. 1976 年 10 月. 《闖將》. 1976 年 9 月. 《挑燈練膽》. 1978 年 8 月. 秉燭夜譚. 【討論範圍之外的篇章】 書名. 《遇邪記》. 篇名. 〈剖腹記〉. 內容大意. 備註. 張泰安失業,朋友介紹. 此為司馬中原聽. 他上船當遠洋漁船海. 聞他人的個人經. 員,建議他上船前主動. 驗,和鄉野傳. 將盲腸割掉,免得在海. 說、靈異鬼怪的. 上麻煩,但他日後又肚. 題材毫無相關。. 子疼,住院後竟被診斷 出是盲腸炎。. 《復仇》. 〈血彈子〉. 四個老人好友均是武術. 屬都市溫馨小. 練家子,在得知其中之. 品,亦與研究題. 一若愚的幼子要出國,. 材毫無相關. 臨行之際設宴餞別,臨 別時長輩們一一獻技, 盼望他學了新的科技之 餘,也別忘了舊文化。 11.

(22) 《野狼噑月》. 〈營巢〉. 述說一對新婚夫妻賃屋. 此為日常瑣事,. 而居,因種種原因決定. 亦與研究題材無. 找尋屬於自己的愛巢,. 關。. 好不容易買到理想中的 房屋,卻在遷居當天發 生意想不到的意外終致 美夢落空。. 《野狼噑月》. 〈樑上君子〉. 退休社區中發生接二連. 可視為溫馨小. 三的失竊案,一名退休. 品,亦與研究題. 老警官智擒竊賊,竊賊. 材無關。. 的處境在眾人的同情及 幫助下重新做人,懷感 恩之心回到社區幫忙。. 《野狼噑月》. 〈借鑑〉. 一名暴發戶富有之後,. 亦與研究題材無. 常藉購買古書畫來附庸. 關。. 風雅,但對慈善公益卻 一毛不拔,受他深信的 鑑賞家決定使他甘願掏 出鉅款來捐助公益。 脾氣好的韋姑媽遇到耍. 亦與研究題材無. 賴如別人老子的惡房. 關。. 客,在鄰居紛紛無計可 《野狼噑月》. 〈老子與棒子〉. 施之際,同時向韋姑媽 租屋的兩名大學生,直 接用棒子把惡房客給轟 了出去。. 《野狼噑月》. 〈怯懦與勇敢〉. 司馬中原自述當兵時遇. 亦與研究題材無. 到一位無所畏懼且嚴厲. 關。. 治軍的排長,唯獨面對 開刀時卻膽小如鼠,鬧 12.

(23) 出笑話。再依此來探討 何謂怯懦,何謂勇敢。. 《挑燈練膽》. 〈眠蠶〉. 描述大學新鮮人雲愛在. 此是青春小品,. 大一時期學業、社團、. 亦與研究題材毫. 愛情等觀念的轉變,就. 無相關。. 猶如眠過的蠶一般有所 成長。.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任何論文在寫作過程中,均需以正確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驟來執行,方能事 半功倍,並獲得預期成果。本論文以文獻研究法、歷史研究法、社會文化研究法 及心理分析研究法作為研究方法,並以深入閱讀、逐步比較分析作為研究步驟, 期能有效而紮實地對司馬中原的鄉野傳奇及靈異小說作一通透分析,茲條列方法 及步驟如下:.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主要指收集、鑒別、整理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 實科學認識的方法。本論文所收集的文獻包括中文專書、單篇論文,單篇論文包 括學位論文、論文集論文、期刊論文及報紙專文,先研究專書中的相關理論,再 參考前人的研究,加以綜合整理、比較、分析,希望能梳理各文獻的矛盾,或統 整已有學理及論述,做出有脈絡與系統的研究。. (二)、歷史研究法 歷史研究法是由錯綜複雜的歷史事件中,發現事件間的因果關係與發展規 律,以便做為瞭解現在和預測將來的基礎。司馬中原的鄉野傳奇類小說,傳承自 中國的短篇志怪小說,但又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我們藉由歷史不同所 產生的背景、語言相異處,更能清楚地剖析司馬中原此類小說在現代的文化意涵。 13.

(24) (三)、社會文化研究法 此研究法是從文學與文化、文學與社會的聯繫角度評論與研究文學現象,不 僅涉及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結構,還涉及思想、道德、情感方面的 意涵。本論文將司馬中原鄉野傳奇類小說視為文本,並將此法運用在小說中題材 分類等統計分析裡。. (四)、心理分析研究法 此種研究法是研究人的潛意識世界,注意分析充滿幻想的心理,及對人類心 理深處之探索及情感與經驗的觀察。本論文將從資料中探求作者及人類談論鬼神 的角度,以及由靈異、傳說故事中探求人民對於現實生活的心理反映,以了解為 何中國人喜談神鬼的心理。. 二、研究步驟 (一)、深度閱讀 對於研究對象通盤而深入的了解,是建立研究體系的基本前提與功夫。本論 文所研究的文本達 6 本,故事甚多,故在進行研究前,必先將所有故事深入反覆 閱讀並將以記錄、分類,甚或加以表列,才能了解其故事內容及故事特色。日後 在進行研究時方能將所有故事有系統的分類,並可隨時按表回顧故事內容。. (二)、比較分析 此步驟可分為文本內故事的比較分析及前人研究內容、司馬中原其他類小 說比較分析。在深入閱讀後,可就文本中故事的題材、內容及寓意加以分類,進 行初步比較;接著再進一步分析其藝術技巧,如結構、人物塑造、語言風格及處 理手法等,最後再將所得與前人研究內容及司馬中原所著之其他類小說作一比較 分析,期能完整了解司馬中原鄉野傳奇與靈異小說之思想性與藝術性。 本論文將綜合以上各種方法及步驟,搜集各方資料,包括文獻以及訪談記 錄,並參考社會學、心理學、宗教學、民俗學及人類學等的觀點來一步步分析、 歸納、統整出司馬中原鄉野傳奇及靈異小說中系列的內涵,希望能深入地了解有 關鄉野傳奇及鬼怪的文化、思維,並從多方面了解此類小說的意義及「鬼」的象 徵與社會功用及價值,有助於了解或研究現代傳奇及靈異小說的源流、演變,以 及開創未來的發展。 14.

(25) 第二章. 司馬中原及其創作. 第一節. 生平傳略. 一、童年生活及少年逃難時期 司馬中原,西元 1933 年(民國 22 年)出生於江蘇省淮陰縣漁溝鎮,本名吳延 玫。後經對日抗勝利後,移居南京,便以此作為他的籍貫地。48生長在荒寒小鎮 的他,早期的生活便是以家為中心,父親即是他學習的啟蒙者。 他的母親,是位勤樸、勤快、隨和的農家婦,雖僅粗識文字,但卻深懂恕道, 從不責怨別人。司馬中原從母親處學到許多農家諺語及鄉土歌謠,也學了許多關 於預測氣候、雨水、稼穡等多方面知識。母親擅長使用諺語,她對子女的教育, 就是這些前人智慧結晶的順口溜,再加上付諸實行的身教,不言卻可知的關心, 記憶中母親從未對司馬中原疾言厲色。母親共生了六胎,五男一女,只有司馬中 原與弟弟存活,另三個弟弟與妹妹則均因瘟疫感染而不幸夭亡。司馬中原十五歲 後離家,來臺後與母親斷絕聯繫,多年後從弟弟口中得知,母親在故鄉直到祖母 亡故,大變亂前夕才帶著弟弟離開故居,流落南京後,生活困苦,在某年夏天不 幸因高血壓病逝。49 司馬中原的父親吳隱觀(原名吳引官),早年學習書劍,成就不高,回鄉後留 連詩酒,成為地方上排解糾紛的紳士,反得鄉里間鄉親所仰仗。父親喜歡古物書 籍,廣蒐之下,家中到處都是書籍,於是在沒入塾前,父親便將寫了字的字塊繞 牆貼著,教司馬中原認字,也教他背誦千家詩,故司馬中原在進入私塾前,就已 粗識文字了50,於是他偷偷亂翻父親的藏書,尤其是閣樓上的唱本繡像,令他產 生了很大的興趣: 有很長一段日子,我確被那些畫幅迷住了,像《紅樓》 ,像《西廂》 ,像《燕 山外史》 ,像《燕子箋》 、 《長生殿》 、 《桃花扇》 ,以及更多帶有繡像的書冊 上的那些佳人、才子、奸雄、忠良、英雄……各種人物,都給我一種活生 一的印象,對我後來用感性進入歷史,並且描摹當年情境,有著極重要的 幫助。51 五歲時,司馬中原被父母送進鎮上寺廟所開設的私塾就讀,墊師即是廟中的 48 49 50 51. 司馬中原,《司馬中原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76 年,頁 1。 司馬中原,《月光河》,台北:九歌文庫,2007 年,頁 77。 司馬中原,《月光河》,頁 168。 司馬中原,《青春行》,台北:皇冠出版社,1968 年,頁 25~26。 15.

(26) 源淮法師,但在塾裡的日子,不但不如原本預期的開心,反成了他童年的一抹陰 影,淮和尚的塾規極嚴,學生動輒受罰之外,他也從不解釋背誦經書的內容,很 快就使人失去學習的感覺而漸趨麻木了。因此這樣食而不化的教法,將司馬中原 逼上了「逃塾」的路,而在被發現逃塾後,為了反抗被送回私塾,司馬中原狠狠 咬了淮和尚,反而產生讓他進入洋學堂的契機,最後在剛滿七歲那年,他成了西 園上小學三年級的插班生。52 進入洋學堂後,司馬中原遇到兩位貴人──湯老師與英老師,不但未曾再逃 學,更不再受老師責打。兩位老師徇徇善誘地導引他進入文學世界,讓司馬中原 總是得丙的作文有了長足進步,確立了他的信心,從那時起,作文成為他狂熱的 科目,大量的課外閱讀將許多故事悲苦的情愁,悄悄的帶入了司馬中原的作文當 中。不幸的是,在四年級下學期時,英老師病故了,與英老師相戀的湯老師也在 勉勵司馬中原之後因病辭職回鄉。兩位老師接連發生的事件使他的個性更加沉悒 起來,從那時候起,司馬中原的心竅開了,同時,寫作的投入也使他心中產生了 一片輝煌的夢想。 這不能不歸功於湯、英兩位老師感染罷?從他們收穫的並非是單純的課業 的督導,知識的傳授,而是由他們愛心所發的光亮,那光亮足以照亮我的 一生。53 就在事件之後,司馬中原一年半的小學生活,也隨著抗戰聲中結束,學校宣 布關閉,並且再也沒有重新開設,也因此司馬中原小學未畢業即失學了。 1937 年,對日抗戰全面爆發,當時司馬中原居住的地方尚未受到影響,但 隨著日軍的節節進逼,如同前文所述,他終於在就讀西園國小時見證了戰爭的到 來: 巨大的沉雷般的轟炸聲使大地在我身下搖動起來,它雖然沒炸中我,卻炸 碎了一個浴著愛成長的中國孩童抗拒無情現實的美的幻想。 從死亡的恐懼中醒轉,走向黃昏的街頭,大在燒著,那兩枚炸彈,一枚炸 中了史家瓦房,另一枚炸中了我們族裡的宗祠;機槍掃絲的傷痕留在許多 處磚壁和廊柱上,一個中彈死去的農民童大漢兒橫屍在酒舖門前,頭顱被 擊碎,白花花的腦汁濺在門板上。那是第一次,小鎮直接蒙受到侵略的烽 烟……54. 52 53 54. 司馬中原,《青春行》,頁 31~26。 司馬中原,《青春行》,頁 38~44。 司馬中原,《青春行》,頁 50-51。 16.

(27) 在學校停課之後,母親帶著司馬中原前往鄉間避難,望見四野的廣闊,司馬 中原初嘗流離的滋味,在鄉野間與農民、農婦接觸後,他撿取了語近粗俚的談話 及赤袒的生活,雖然粗俚卻是質樸而鮮活率真的,也給了他很多的刺激。 接著在司馬中原十歲那年,他遭逢了更大的不幸,父親因長年避亂久病而逝 世,先前父親所購買的大量書籍,便成為父親留下給他的最大資產,自此失去了 父親的指導,便是他自學的開始。 我十歲那年,父親嘔血逾斗,在戰亂裡去世了,我不用上學,成天窩在家 裡看書,父親所遺下的眾多典籍,我差不多全翻閱過,由於程度不夠,只 能撿些能看得懂的先看──那是我自學階段的開始。55 戰爭的紛亂與父親的去世,無疑給司馬中原原本安和的童年生活投下兩顆震 撼彈,雖然大量的閱讀帶給他將來對知的強烈欲望以及寫作素材,但童年生活也 隨著這些事件而黯淡落幕。 終於在 1945 年 8 月 15 日時,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為時八年的對日抗 戰終於結束,那年司馬中原 12 歲。原以為和平生活即將再次到來,沒想到共產 黨趁勢堀起,在大陸各地進行佔領及改造,國共兩黨的內戰隨之展開。. 二、親見共產黨及投入軍旅時期 在抗戰末期假藉抗日而發展壯大的共產黨,成了鄉野間人民的新惡夢,在日 軍投降撤離小鎮的前一夜,司馬中原從一位早稻田大學畢業的日本軍官口中,聽 到了對中國未來的預言: 「我高興看到貴國人民對於人間真理的堅持的結果,委員長不計舊惡,下 令集中遣送我們回國,我相信,能活著回到三島的人,會作歷史的證 人,……日本的槍馬鼓號,是不會再來的了,很久以來,我常常夢回三島, 積雪的富士山和溫柔的海岸,我們所愛的生活決不是這樣,決不是戰爭, 在晉南,在華北,我就這樣對中國朋友說過,日後的中國,最可怕的該輪 到共產黨了。」56 果然小鎮隨即就在大火中陷落了,司馬中原看著共產黨的八路軍摧毀人民信 仰,運用「解放」的口號進行對人心的煽動,以哄騙的方式讓農民加入軍隊,再 用發動群眾鬥爭的方式清肅一切異己。 55 56. 司馬中原,《老爬蟲的告白‧我的少年時代》,台北:九歌文化,2002 年,頁 218。 司馬中原,《青春行》,頁 229。 17.

(28) 被鬥爭的對象尚沒被押上公審台之前,職業群眾就已經在發狂的鼓噪了, 民兵們搖著各色彩紙旗,呼喊著野蠻憤怒的口號,共幹把會場情緒引至高 潮後,就嚷叫出今天將要被鬥爭的對象的種種罪行,鼓勵人民要毫不留情 的告發。於是,那些職業群眾就起來響應告發了,蹬足的,搥胸的,哀泣 的,哭訴的,遞空白紙條兒的,──其實那些告發者根本不知道被鬥爭的 人是誰,他們祇是在演戲。──演出共產黨所要安排的那種形式。57 這些經歷讓司馬中原的心靈以超年齡的速率成長著,「暴力」對他來說,已 然是個實際存在,不再是個空幻的名詞。為了逃離共產黨,1937 年時他第一次 坐船到江南避難,沿路所見,讓初次隻身離家的司馬中原心中有了無數複雜的念 頭。船上結識的杜姐姐、在打零工時照料他的老李,雖然都僅是一日或數日之緣, 但他們對司馬中原的照顧及關心,都是真誠且不求回報的,在他們身上司馬中原 仍看見了動亂時期人性的光明面,因此也對共產政權更加厭惡。 待北方稍定,司馬中原回到故鄉,看見母親已成為受盡苦難,哀戚的老婦人, 回到學校繼續求學後,同學們間談論的,全是四處流離歸來後的各種悲慘故事, 也讓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快快長大,施展抱負、貢獻智慧,結束這混亂的時代。終 於,激烈的徐蚌會戰發生了,他們的故鄉受到緊迫的危機,這一次,司馬中原和 同學們一起,踏上了從軍的路途,離開母親,自此母子兩人分別,終其一生不再 相見。 開始軍旅生活後,即使軍隊時常調動,行軍之餘他仍舊刻苦學習,找尋任何 學習及寫作的機會: 少年時期:在烽火征途上,曾有過豪情歲月;但過份偏愛書本,被粗獷的 夥伴們譏為文酸;也許是求知慾強,不甘在戰亂中失學罷,對於書本的愛 好,就近於瘋狂;在激戰中進入火燒的城鎮,我總會像土撥鼠一般,在斷 垣殘壁中,翻覓一些破損缺頁的書籍,把它們收進背囊;人又小,背包又 重,夥伴們罵我自討苦吃,但我樂此不疲,把看完的書本丟掉,很快又找 到新的。58 這樣的苦學精神,讓他在早期從軍生涯中,完成了《征程詩草》 、 《烟鬼日記》 、 《大楊樹》 、 《魔火》等作品,終得到了不少同袍及長官的讚賞。緊接著在十六歲 時,跟隨國軍渡海來臺,初落腳於台南,後來轉至高雄鳳山服役,開始了他定居 臺灣的生活。 57 58. 司馬中原,《青春行》,頁 251-252。 司馬中原,《月光河‧此生只願做書囚》,台北:九歌,2007 年,頁 180。 18.

(29) 三、遷居臺灣以後 到了高雄鳳山之後,認識了同樣來自大陸的朱西甯、段彩華等人,三人號稱 「軍中三劍客」,同被譽為軍中作家59,在當時形成了懷鄉文學的風潮: 一九四九年國共分裂,海峽兩岸隔絕對峙,從大陸離親別子、匆促遷來台 灣的外省人,眼看著無法回到大陸,基於中華民族安土重遷的種性,也有 「雖信美而非吾土」的濃厚鄉愁,因而產生許多懷鄉文學60。 其後還陸續認識了許多熱愛創作的文友,更因投稿《文友月刊》而認識了吳 惟靜女士,當時吳女士在軍中女青年工作大隊服務,喜愛寫短文及詩,兩人的工 作環境相似,均在軍中服務,喜好文學的態度也相同,即使吳女士較司馬中原大 三歲,但年齡的差距無法遏止兩人的情意,於是兩人開始彼此通信戀愛,隨後便 在 1953 年完婚,那年司馬中原僅二十歲。 但這椿美好的婚姻卻因司馬中原違反了當時軍官二十八歲才結婚的規定,導 致他被軍方記了兩支大過,眷糧補助也因此被取消。司馬中原夫妻先後生了六個 孩子,五男一女,家中眾多人口之下,生活更顯困頓,即使後來吳惟靜用陳情信 感動了總政戰部主任,並在軍隊中引起廣泛討論,成功將結婚年齡限制由二十八 歲修正成為二十五歲,但那對司馬家的經濟仍起不了改善的作用。由於僅剩基層 軍職的收入,甚至連住家都僅能在距離上班所在地十五公里遠的鄉下,勉強租了 一間會漏雨的農舍安置家人。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只好在公務之餘,努力寫作以 期賺得稿費,但常常是退稿的多,要說改善家中狀況,實在是非常有限。然而, 皇天不負苦心人,經過十年磨一劍,他的作品終於得到出版社青睞,有了金錢上 的實質收穫,稍稍改善了生活。 直到民國四十八年,我的首部長篇小說《荒原》刊出並且出版,我們的住 處才有了改善;我用僅有的錢加上告貸,把屋子重新翻修過,使我擁有單 磚紅瓦不漏雨的空間;和半生飄泊的日子比映,那簡直是空前的豪華了。 61. 而司馬中原真正將寫作當成一生志業,則是退伍之後的事,退伍後他方有時 間全心將時間投入寫作,去盡情書寫他滿積的題材;遷居台北後,因為子女長大. 59. 林麗如,〈飲記憶而微醺,生命自感豐盈充實—專訪司馬中原先生〉,《文訊雜誌》第 156 期﹙1998 年 10 月﹚,頁 87。. 60. 鄭明娳,《現代散文》 ,台北:三民書局,1999 年,頁 387。 司馬中原,《司馬中原笑談人生‧風雨長途》,台北:九歌,2009 年,頁 202。 19. 61.

(30) 入學,他更能無後顧之憂的集中精神寫作,因此年產量高達百萬字以上。直至今 日,司馬中原創作的總量,已超過四千萬字,出版的作品超過六十多本,有些作 品仍不斷再版、整理、重新出版。他也樂於到各地演講、座談及分享他的人生, 這樣做的理由只有一個,便是為中國文學的開拓盡他的一份心力。. 第二節. 創作背景. 一、童年生活及少年逃難的影響 司馬中原年幼時,生活曾有一段承平歲月,歷史的悲苦和戰亂的痛苦他都尚 未感受到,對人性原始的溫柔懷抱著極大的期望,這樣的想法持續影響了他的創 作。他曾自述: 直至今天,我仍然緊擁著那種童稚時期所懷有的溫柔,作為我所有作品的 底色,但願人們擷取它,非僅把它當成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62 此外,司馬中原童年時期的性格,也深受老家庭院中的景致所影響,花木對 他來說,是伴他安度童年的朋友。因此庭院對他來說,已非單純的過往記憶,看 著花木年年生長,他的生命也和庭中的樹花密切的相連,花樹在月下,與月光幽 淡的青光交融,給予他在稚氣幻覺中的純粹美感,成為他生命中最大的鼓舞力量: 我的一些初期作品,如〈鳥語〉 、 〈靈語〉 、 〈思鄉井〉 、 〈童歌〉……等,都 63 和這原始的生命畫幅相啣著。 年紀稍長之後,從家中看到了鎮中的景觀,原以為鎮中的世界就是全世界─ ─繁華、熙攘且帶著歡笑,每逢集時就是最熱鬧的場景,這便是他童年生活中承 平歲月的期間,直到他初識「遠方」 、 「流離」的字眼,在鎮中親眼看見一些流離 故鄉的人們,如唱民間小曲的姑娘、唱彈詞的老人、說鑼鼓書的漢子等,呈現在 他們臉上的是風塵與一臉倦意,光看他們的臉,便使司馬中原感到他們流離江湖 的悲酸,他們的音樂也讓司馬中原感受到無比的悲涼。因此,司馬中原便對「流 離」產生了迷茫的疑問與驚恐,最後迎風冒雪死在鎮上的老盲乞深深震撼了他, 讓他在淒涼寒冷的感覺與鄉土溫馨之間產生了強烈對比,這樣的對比對他的一生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2 63. 司馬中原,《青春行》,頁 7。 司馬中原,《青春行》,頁 9。 20.

(31) 寫那些飄迫者比較多,像〈弄猴人〉、〈窮途〉、〈勇者〉,多篇,都寫下了 在我童年期即懷有的原始感受。鄉土,可說是我創作的源頭。64 接著在戰亂時離開家鄉逃難後,廣泛的接觸了農村長輩,吸取許多鄉野間的 詞語及故事、傳說,雖然鄉野間人們念書識字的比例很低,表達的語言十分質樸, 但語言中的鮮活性及率真性反較文字表達更高,這些鄉野中的養份對他日後的創 作產生了一些化學作用: 我聽五姥姥、奶奶講過很多故事,在她們的語言裡,從沒有較新的名詞、 形容詞,卻把一個故事講得那樣鮮活、生動,給人以特殊的、難忘的印象。 65. 逃難的生活中,除了面對鬼子軍隊的威脅、飲食的極度不足外,在司馬中原 的記憶中,瘟疫給人的威脅,似乎比殺戮更為悽慘,從民國卅年起,司馬中原經 歷多次的水災、旱災、蝗害、蟲害,以及包含霍亂、傷寒、白喉、黑死病、瘧疾、 水腫、瘤腫、癬疥、急性熱病、穿骨癌、狂犬病等怪症的各式瘟疫。種種致命疾 病在那樣的環境中,更是讓人的生命宛如草芥,司馬中原自然無法不將它寫入小 說之中: 我在長篇作品《荒原》裡,曾藉著一部份真實的生活經驗描寫過一些災荒 和瘟疫的現象,但那是不夠的,漫長的五年非人歲月裡不斷的瘟荒,該是 一部百萬言也不足描述的悲慘大書。那樣的瘟疫是誵童年期的搖籃,遍野 苦難的啼號該是另一種眠歌,我的枕間沒有閃爍的星和月,祇有一張張蒼 白的枯敗的,紛紛落下的人。記得有位年輕的文友問過我,說為什麼我很 多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著怪異的名字和殘缺的形骸,像歪胡癲兒、豁嘴兒、 麻皮、跛腳、駝鍋兒、爛紅眼、肉疙瘩、大疤,……他最後質問我說: 「難 道當年中國北方盡多這樣的人物不成?」我不知道,我祇看見災荒和瘟疫 化成的通向死亡的狹谷,凡在那時空中活著的人,都得通過那座狹谷,如 果不中途倒下,多半被啟印上一種記號,那並非是殘缺的記號,卻是民族 苦難的表徵。他們經歷過大難而不死,他們是堅強的。在東方這塊土地, 暴力繼續滋生一日,歷史的旋輪就會從生存者身上輾過,苦難的標誌就會 留在生存者的身上,活生生的燒灼著下一代人的眼瞳。66 這些對北方故鄉的親身經驗與記憶,成為他來臺後創作的一大重要背景,林 麗如在專訪司馬中原後是這樣說的:. 64 65 66. 司馬中原,《青春行》,頁 23。 司馬中原,《青春行》,頁 60。 司馬中原,《青春行》,頁 125。 21.

(32) 他自恃把中國北方的鄉土、小人物當作寫作題材是自己的偏好,他擔憂那 些東西如果他不寫,將來在大時代潮流當中是不是還有人長篇累牘地想把 它寫下來?所以有時候他會放棄別的東西,對北方的題材多用筆墨、加以 經營。67 由此可知,司馬中原的寫作不但受童年回憶影響很深,更將自己的文筆視為 是北方鄉土故事的傳承者,深怕這些故事將來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當中,因此他 刻意地經營與書寫,將其保留下來,也成了他個人無可取代的特徵。 對日抗戰過程中,司馬中原隨著母親逃著再逃著,眼見鬼子對抵抗者採取慘 絕人寰的手段──坑殺無武裝的居民,焚燒所經地區的村落。愁苦的生存和悲慘 的隕落是司馬中原最常看到的現象,一張張他曾經熟悉的臉孔,成為荒野上一具 具被殘殺的屍體。因此司馬中原發覺暴力帶給人們的災難是如此深,侵略者不會 想到被欺凌者心中的感受,更不會想到這種感受在被欺凌者心中是消除不了的, 因此他心中萌生了保衛的想法,並將這種想法訴諸於文字。 我一直在筆下忠實的擁抱著這份由幼年就曾懷有的感覺──人必須消除 暴力才有合理的生存。面對著任何暴力,我都主張保衛,當人類理性被破 壞時,當人類的行為不能經由感化啟導所控制時,當侵略的烽烟逼進任何 一個民族時,當真理成為宣傳貨品遠遠飄入雲烟時,保衛是被壓迫者基本 的、必要的行為。……68 其後從司馬中原的作品中,我們便常常可以看到對於人民壓迫的反抗,有時 是英雄為人民出頭,有時是庶民的集體反抗,在某種程度上,呼應了他在這個時 期建立起來的想法. 二、共產黨及軍旅生活的影響 抗戰勝利不但未給司馬中原帶來和平的生活,反而為他帶來更大苦難,親眼 目睹他在歷史書頁中沒讀到過的暴政,一切的鬥爭和改革,只是共產黨當權者為 了中飽私囊的手段,宗教、中產階級、小地主們,全是他們迫害搶奪的對象。而 在飽受共產黨恐懼之下的同時,司馬中原讀了許多陳列在新華書店中的共產黨文 藝作品,從書中他得到的卻只有懷疑,因為在他的認知中,人間應是充滿溫情與 關愛的,但在那些作品中,全充斥著階級的仇恨與對立。從那時起,司馬中原便 認為文學的藝術創造必須背負著作者的愛心,作品的價值奠基於作者對人類的感 67 68. 林麗如,〈飲記憶而微醺,生命自感豐盈充實—專訪司馬中原先生〉,頁 88。 司馬中原,《青春行》,頁 80。 22.

(33) 受。沒有愛心的作品,不但不真,亦不善不美,赤色文藝,僅只是一種麻醉煽惑 的工具罷了。 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捏起筆宣誓過:如果有一天,我能用這一支筆寫些什 麼,我要寫出我的感受。反共的作品,是一切反共者精神的衣裳,而一切 自由藝術的內涵和真質,都可以啟迪反赤色暴力的智慧的。69 讓司馬中原決心與同學陳道曾一周投入軍旅,最大的原因便是對抗共產黨的 決心,他在第一次逃難至江南時,認識了一位決心從軍的大哥哥,從他的口中, 司馬中原心中灑下了從軍的種子。果然回到故鄉後不久,真的面臨了共產黨迫近 的危險,因此,司馬中原便順從他的意念,進入軍隊服役,而在軍隊中所見的一 切,都給他的創作生涯帶來啟發: 軍中實在是一所廣闊深沉的生活大學,每個飽經亂離,奔馳疆場的戰鬥 者,都是一部大書,夠人閱讀終生的。70 在大陸對抗共產黨的軍旅生活雖然短暫,前後不過兩年左右,但在這段時光 中,隨著軍隊遷徙的他,聽聞了更多來自各地方的故事,這些故事一一成為他日 後寫作的養份。. 三、定居臺灣之後 來到臺灣,初期司馬中原的寫作之路並不十分順利,時常遭到退稿,但他發 覺在軍中的夥伴間,愛好文藝的朋友所在多有,因此在操課之餘,他結識了不少 軍中同好。在當時南部的軍旅之中,除了後來和司馬中原並稱軍中三劍客的朱西 甯和段彩華之外,尚有如楊念慈、彭邦楨、馬各、桑品載、羊令野、張默、洛夫、 瘂弦、張拓蕪等人,還有一些和吳惟靜一樣愛好寫作的軍眷。俗話說物各從其類 也,這些同好們早期互相並不認識,但彼此在寫作投稿當中漸漸熟悉起來,並且 成為了好友。早期臺灣文壇的開拓,軍中作家們的投入,可說是頗有成就的一股 貢獻,這些朋友,當然也對司馬中原起了不少影響: 對我個人而言,這些朋友對我的鼓舞和啟導,助我建立信心,更勝過我所 讀的書本,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用創作作為精神上的呼應,不管我們身 在何處,能否常相聚首,我深信祇要我們還在呼吸,我們的心是一致的, 為了一個理想的中國,為了合理的人類社會,我們自會和繼起的文藝精英 匯成一體,盡力的寫下去、做下去,創作量的多寡、作品成就的高低是個 69. 司馬中原,《青春行》,頁 305。. 70. 司馬中原, 《精神之劍》,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 年,頁 147。 23.

(34) 人的事,但誠懇努力的心是相同的。71 而在隨國民黨軍隊來台三年後,他給自己取了一個充滿民族代表性的筆名─ ─「司馬中原72」,不但期許自己如同司馬遷一樣,能以具有史觀的心來書寫民 族精神,更以中原作為他的北方故鄉代表,顯現了他不忘本的心念,於是他的寫 作背景與內涵,就這樣和他的筆名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了: 文學是一種廣義的歷史,包括人類精神活動的一部分。因此面對人生,就 應有面對歷史的那種凜懼之情,用治史的精神來寫作。而中原是中華民國 的心臟,我是想用司馬遷治史的精神,去寫中國苦難同胞深沉的意願及卑 微的希望。73 最後,司馬中原認為,在他寫作的過程中,他所受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有 的得自於書本,有些源於生活經驗,總括來說,知識、生活、友情和感悟,使他 的精神層面不斷成長,於是他一生用筆努力表現的,便是這種種的成長過程,也 是他拼命寫下去的理由,造就了現在我們看到著作等身的司馬中原。. 第三節. 繼承與創化. 中國的志怪與傳奇小說發展甚早,作品亦極為豐富,自《太平廣記》以來, 許多故事都得以流傳後世,而其中,影響司馬中原寫作最深的,當屬清代蒲松齡 的《聊齋誌異》了,從小他便對其中故事極有興趣,尤其在逃難躲藏過程中更是 對它看了一遍又一遍,司馬中原給予了《聊齋誌異》至高評價,他曾說: 試看《聊齋誌異》問世之後,誌怪之風大起,王漁陽也寫了一部《漁陽夜 話》,紀曉嵐寫了一部《閱微草堂筆記》,袁枚寫了一部《子不語》,其它 泛泛之作又何止數千卷而已。 《閱微草堂筆記》 ,運筆樸實,陳述自然,具 有儒家的胸懷,論道敘理,隱涵若干科學觀,和《聊齋誌異》的靈動大異 其趣,但勉強能和《聊齋》並列,袁枚的《子不語》次之, 《漁陽夜話》、 74 《夜雨秋燈錄》更次之,其他各書更不遑論矣。 同時司馬中原認為,《聊齋》是一部文學性的作品,因此在閱讀時,不可窮 究故事是真是假,是實是虛,而是要從故事中去觀照自己,反省自己,看看本身. 71 72 73. 司馬中原,〈老爬蟲的告白〉《司馬中原笑談人生》,頁 191。 蘇惠昭,〈台灣文壇的鄉野傳奇──司馬中原〉,《中華日報》,1978 年 8 月 25 日第 12 版。 林芝, 《漫卷詩書──伴你我成長的現代作家‧勤於筆耕的司馬中原》 ,台北:正中書局,2005 年,頁 79。. 74. 司馬中原,《蒲松齡及他的聊齋》,台北:楷達文化,1999 年,頁 32。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形成 形成 形成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能夠說出詳略 有別、主次分 明、徐疾有致 的故事。. 能以特定人物

莎劇中「弄人」的打諢(見 附錄二)與《史記》優孟故 事、宋代「二聖鐶故事」中 的優伶相類;但「莎劇」中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

級別 與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戰爭相關的學習內容 初中級[中三級] 中華民國的建立及面對的困難1.

Jonathan Gottschall ,《大腦會說故 事》(The Storytelling Animal: How Stories Make Us Human)為此問題提 供解答.

 個人短講部分(看圖說故事和口頭報告)設五項 評審準則︰「能清楚講述不同類型的故事和

從「【A Story】 以巴衝突介紹」的圖片及故事中,你覺得最特別或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