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主張文字作畫

從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梳理印證其「主張文字作畫」的理論實踐;以下分 從兩方面探討:一、應用實例,二、藝術特色。

一、應用實例

朱自清認為「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畫,他敘事,抒情,寫景,固然是畫,就是 說理,也還是畫。」(第一卷,頁 216—217)因此有關朱自清「主張文字作畫」

的應用實例,玆分成四部分探討:(一)寫景、(二)記人、(三)敘事、(四)說 理。

(一)寫景

1.威尼斯是一個別致地方。……大運河穿過威尼斯像反寫的 S;這就是大街。另 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條,這些就是小胡同。輪船像公共汽車,在大街上走;「剛朵 拉」是一種搖櫓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那兒都去。威尼斯並非沒有橋;三百 七十八座,有的是。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聖馬克方場的鐘樓上看,團花簇錦似的東一塊西 一塊在綠波裏蕩漾著。遠處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這裏沒有什麼煤煙,天空乾 乾淨淨;在溫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國人到此,彷彿在江南的水鄉;

夏初從歐洲北部來的,在這兒還可看見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麼綠,那 麼釅,會帶你到夢中去。(〈威尼斯〉,第一卷,頁 292)

威尼斯是個有名的水上城市,朱自清便從視角的變化12來描摹水上之城的特色,

寫出他對威尼斯的獨特感受:一為平視,「大運河穿過威尼斯像反寫的 S;這就 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條,這些就是小胡同。……威尼斯並非沒有橋;三 百七十八座的,有的是。」以簡單的線條畫出威尼斯的平面圖,威尼斯的城市布 局可想得見——河道縱橫、橋橋相連。二為俯瞰,從聖馬克方場的鐘樓上眺望,

遠近景觀,盡收眼底——近處是「團花簇錦似的東一塊西一塊在綠波裏蕩漾著」; 遠處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其次繪寫水上之城的色彩有:蔚藍的天空(天 空乾乾淨淨)、綠波蕩漾(海水那麼綠,那麼釅);末句「會帶到你的夢中去」,

12 有關視角變化的論析,參酌孫桂芬,〈遊記與說明的巧妙融合〉,《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1995 年第 4 期(總第 43 期)(1995 年),頁 64。

點出文中畫面的詩眼,更一吐作者陶然自得的情懷;詩意畫面兩相映照,盡得風 流。

2.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又沒有臨水的,

人也太多。有一回坐在放鶴亭上喝茶,來了一個方面有鬚,穿著花緞馬褂的人,

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開嗒!」「盛」字說得特別重,使我吃了一驚;

但我吃驚的也只是說在他嘴裏「盛」這個聲音罷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並沒有 什麼的。

有一回,Y 來說,靈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裏,去的人也少。……那時已是 黃昏,寺裏只我們三個遊人;梅花並沒有開,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兒,已 經夠可愛了;我們都覺得比孤山上盛開時有味。大殿上正做晚課,送來梵唄的聲 音,和著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們捨不得回去。在園裏徘徊了一會,又在屋裏坐 了一會,天是黑定了,又沒有月色,我們向廟裏要了一個舊燈籠,照著下山。(〈看 花〉,第一卷,頁 152)

引文後段的文字,作者以疏淡的筆觸,簡單地勾勒出梅花的形色味(梅花並沒有 開,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兒、梅林中的暗香),可是朱自清極力刻劃的並 不是梅花的形態樣貌,主要是在營造靈峰寺梅林的幽深淡遠的意境;又相較於前 段(湖南人傳神的話語)的對比,讀者彷彿親臨其境般,靈敏地嗅到靈峰寺梅林 的不凡真趣:「我們都覺得比孤山上盛開時有味。大殿上正做晚課,送來梵唄的 聲音,和著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們捨不得回去。」

3.平常想到西伯利亞,眼前便彷彿一片莽莽的平原,黯淡的斜陽照著,或者凜冽 的北風吹著,或者連天的冰雪蓋著。相信這個印象一半從〈敕勒歌〉來,一半從 翻譯的小說來;我們火車中所見,卻並不如此驚心動魄的——大概是夏天的緣故 罷。荒涼誠然不錯,但沿路沒有童山,千里的青綠,倒將西伯利亞化作平常的郊 野了。只到處點綴著木屋,是向所未見。我們在西伯利亞七日,有五天都下雨;

在那牛毛細雨中,這些微微發亮的木屋是一種特別的調子的。

頭兩天是晴天,第一天的落日真好看;只有那時候我們承認西伯利亞的偉大。平 原漸漸蒼茫起來,它的邊際不像白天分明,似乎伸展到無窮盡的樣子。只有西方 一大片深深淺淺的金光,像是一個海。我們指點著,這些是島嶼;那些是船隻,

還在微風中動搖著呢。金光炫爛極了,這地上是沒有的,勉強打個比喻,也許像 熊熊的火焰吧,但火焰究意太平凡了,那深深淺淺的調子,倒有些像名油畫家的 畫板,濃一塊淡一塊的;雖不經意,而每一點一堆都可見他的精神,他的姿態。

那時我們說起「霞」這個名字,覺得聲調很響亮,恰是充滿了光明似的。(〈西行 通訊〔附錄〕〉,第一卷,頁 369—370)

引文的前一段,呈現作者想像中的西伯利亞的色彩基調——蒼茫、黯淡、缺少生 命力;後一段在描寫西伯利亞的另番風情,顯現西伯利亞的偉大,這才是作者著

力的主要色調——金光炫爛;前後段色彩的對比,正足以突顯晚霞的美。文中「也 許像熊熊的火焰吧」、「恰是充滿了光明似的」二句,是作者緣景抒情的註解;「金 光炫爛極了」也象徵作者個人嚮往之情的表現。

4.四周陡峭的青山的影子冷冷地沉在水裏。湖面兒光光的,像大理石一樣。……

山腳下一座小小的村落,疏疏散散遮遮掩掩的人家,靜透了。……山上和山下一 樣,靜透了,常常聽到牛鈴兒叮兒當的。牛帶著鈴兒,為的是跑到那兒都好找。

這些牛真有些「不知漢魏」,有一回居然擋住了火車;開車的還有山上的人幫著,

吆喝了半天,才將它們哄走。但是誰也沒有著急,只微微一笑就算了。(〈瑞士〉, 第一卷,頁 316—317)

朱自清文字構圖由遠而近,從青山、湖面、山腳下漸次描寫靜境:青山「冷冷地 沉在水裏」、湖面「光光的」、山腳下「疏疏散散遮遮掩掩的人家,靜透了」;畫 筆一轉,插入「牛鈴兒叮兒當的」的聲響,至此形塑以動襯靜的意境對比;筆鋒 繼續描寫一段牛跑去擋火車的趣事,山上人只是微微一笑罷了,襯托著身處幽靜 的立磯山,人們也不自覺流露了悠閒沉靜的心境。

5.從寺後的園地,揀著路上台城;沒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樣。踏在茸茸的草上,

說不出的靜。夏天白晝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風裏飛;這些黑蝴蝶上下旋轉地飛,

遠看像一根粗的圓柱子。(〈南京〉,第一卷,頁 196)

引文以蝴蝶的動(黑蝴蝶上下旋轉地飛)襯托台城的靜(踏在茸茸的草上,說不 出的靜);又將蝴蝶的動(這些黑蝴蝶上下旋轉地飛)轉換為靜的描摹(遠看像 一根粗的圓柱子);朱自清以文字作畫:以動襯靜,化動為靜,不僅表現出蝴蝶 的活躍生命力,更加突顯出台城幽靜的情境。

6.上山坐火車,……有時窗外一座大崖石來了,便什麼都不見;有時一片樹木來 了,只好從枝葉的縫兒裏張一下。(〈瑞士〉,第一卷,頁 317)

朱自清在此表現了動靜錯置的手法:大崖石來了、一片樹木來了;這是作者坐火 車看山的畫面與感覺,頗能讓讀者引起共鳴,令人忍不住會心一笑。

7.白馬湖最好的時候是黃昏。湖上的山籠著一層青色的薄霧,在水裏映著參差的 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銅鏡。輕風吹來,有一兩縷波紋,但 隨即平靜了。天上偶見幾隻歸鳥,我們看著它們越飛越遠,直到不見為止。這個 時候便是我們喝酒的時候。我們說話很少;上了燈話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 意,是該回家的時候了。若有月光也許還得徘徊一會;若是黑夜,便在暗裏摸索 醉著回去。(〈白馬湖〉,第四卷,頁 285)

朱自清從不同視角摹寫白馬湖景致:寫山上薄霧、寫水裏的倒影、寫天上的歸鳥、

寫地上的賞鳥和喝酒的人;多遼闊的快樂天地!朱自清說:「融景入情」(〈「中國 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第四卷,頁 369);此段文字即是藉著白馬湖的淡遠景

致,描繪在春暉中學好友之間的美好回憶;情景交融一體,臻至物我兩忘的意境。

8.過了兩道小門,真是豁然開朗,別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剛健又婀娜 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擠著我我擠著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 住宅的院子裏,四角上各來上一棵,疏不是?誰愛看?這兒就是院子大得好,就 是四面八方都來得好。中間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這座亭子高大軒 敞,對得起那四圍的松樹,大理石柱,大理石欄杆,都還好好的,白,滑,冷。

白皮松沒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淨几,坐下來清清楚楚覺得自己真太小,在這樣 高的屋頂下。樹影子少,可不熱,廊下端詳那些松樹靈秀的姿態,潔白的皮膚,

隱隱的一絲兒涼意便襲上心頭。(〈松堂遊記〉,第四卷,頁 360—361)

作者用筆以形傳神,寫來自然逼真,不僅畫出白皮松的形狀(亭亭直上,又剛健 又婀娜的白皮松),又畫出白皮松的姿色(松樹靈秀的姿態,潔白的皮膚),也畫 出白皮松的神態(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擠著我我擠著你也不算奇,疏得好); 尤其最為稱絕的是,以動態寫靜態,反映出白皮松布局的恰到好處:多而不擠,

少而不疏,四面八方都來得好;不僅可以烘托松堂的幽靜的情境,也能顯現白皮 松動態的生命力。

9.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裏的,一 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於眼前了。……那醉人的綠呀!彷彿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 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鬆鬆的皺纈

9.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裏的,一 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於眼前了。……那醉人的綠呀!彷彿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 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鬆鬆的皺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