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所謂設問修辭,即是講話行文,忽然變平敘的語氣為詢問的語氣;使文章激 起波瀾,讓讀者格外注意的修辭手法48;亦即表達者有意識地強化接受者的注意,

具有突出強調的表達效果,達成與接受者的情感思想的共鳴。49爬梳朱自清的散 文作品中,經過分析、比較、歸納的結果,採用「設問」的修辭手法,其應用的 情形,可分為兩大類研究:(一)懸問(有疑而問),(二)已有定見之問;至於

「已有定見之問」,再細分為「激問」、「提問」兩小類探究。

(一)懸問(有疑而問)

這種設問修辭的方式是問而不答的;問題的本身既沒有答案,又不容易想出 答案,只覺弦外有隱約餘音,畫後有朦朧的遠景,讓讀者去尋思,去咀嚼,去揣 摩領略。50

1.同樣的巧算盤便是看報!看報可以遇著許多新鮮的問題,引起新鮮的思索。譬 如共產黨加入國民黨,究竟是利用呢,還是聯合作戰呢?孫中山先生若死在「段 執政」自己誇詡的「革命」之前,曹錕當國的時候,一班大人,老爺,紳士乃至 平民,會不會這樣「熱誠地」追悼呢?黃色的班禪在京在滬,為什麼也會受著那 樣「熱誠的」歡迎呢?英國退還庚子賠款,始而說「用於教育的目的」,繼而說

「用於相互有益之目的」,——於是有該國的各工業聯合會建議,痛斥中國教育 之無效,主張用此款築路——繼而又說用於中等教育;真令人目迷五色,到底他 們什麼葫蘆裏賣什麼藥呢?德國新總統為什麼會舉出興登堡將軍,後事又如何?

(〈「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第一卷,頁 131)

48 有關「設問」修辭的定義與分類,茲參考黃慶萱《修辭學》、董季棠《修辭析論》及蔡師宗陽

《陳騤「文則」新論》的說法:

黃慶萱《修辭學 》認為,設問可分為三類:內心確有「疑問」的設問 、內心已有定見的設問

(下分為激發本意的「激問」、提起下文的「提問」)( 頁 35—38)

董季棠《修辭析論》認為設問可分三類:一、設問而自問自答的,稱為「提問」,二、設問 而答案在反面的,稱為「激問」,三、設問而懸疑難明的,稱為「懸問」。(頁 108—115)

蔡師宗陽在《陳騤「文則」新論》的「答問」修辭中,則有詳列各家設問的分類表。(頁 355—

361)

本文則參閱上述眾家之說,將「設問」修辭的應用,茲先分為「懸問」(有疑而問)、「已有 定見之問」兩大類;再就「已有定見之問」細分為「激問」、「 提問」兩小類作探討。

49 吳禮權,《修辭心理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 月 1 版 1 刷),頁 114—115。

50 董季棠,《修辭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年 10 月增訂再版),頁 114。

從看報作聯想,引發一連串的設問,似是而非的迷團,誰也無法破解;藉用設問 的修辭,揭發政治生態的懸疑矛盾,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思考。

2.因此想到自己的孩子的運命,真有些膽寒!錢世界裏的生命市場存在一日,都 是我們孩子的危險!都是我們孩子的侮辱!您有孩子的人呀,想想看,這是誰之 罪呢?這是誰之責呢?(〈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第一卷,頁 23)

七毛錢買了一個小女孩的全生命,聽來多麼令人膽寒;文中有著無語問蒼天的感 慨:這種不平的社會現象,該找誰來負責呢?該是誰的罪過呢?作者於文末使用 設問,餘韻無窮,更引發讀者作更進一步的思索。

3.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匆匆〉,第一卷,

頁 4)

懸問兼用呼告的手法,以強烈的感情口吻探問大自然:時日消逝的原因何在?設 問安排在篇末,使得文章餘韻不絕;作者使用「懸問」的修辭,意在表現對歲月 飛逝的感嘆與無奈,令人印象深刻,更發人深省。

4.晚上最後一班車來了,他們終於沒有來。他惱了,沒精打采地衝寒冒雪而回——

一路上想,「再不接他們了,也別望他們了!」但到了屋裏,便自回心轉意:「這 麼大的雪,也難怪他們,……得知幾時晴哩?雪住了便可來了罷?落得小些也可 動身了罷?」(〈別〉,第四卷,頁 17)

作者忍不住一再自言自語,連連問了自己三個問題,時時牽掛著伊和八兒的行 止:什麼時候天氣放晴呢?雪停了,他們就趕來嗎?還是雪下得小些,他們即刻 動身呢?運用「懸問」的修辭,渲染抒情的氣氛,充分流露真心的關照與牽掛。

5.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 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 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那裏呢?

(〈匆匆〉,第一卷,頁 3)

一連串奇特的疑問,含蓄不露,在在調動讀者的思維情緒,探索人生的嚴肅課 題——時光瞬間即過,流逝得無影無蹤;作者運用「懸問」修辭,表達生動活潑,

文中哲理發人思考,蘊含一種自然親切的情趣。

6. ……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在逃 去如飛的日子裏,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裏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 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裏,除了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 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 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 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 不復返呢?(〈匆匆〉,第一卷,頁 3—4)

作者以設問的方式檢視過去的日子,追蹤著自己的生命痕跡;末尾再以「我們的 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呼應首段,道出對時光流逝的感嘆,並提示讀者愛 惜光陰,獨具理趣之美。

7.試想在圓月朦朧之夜,海棠是這樣的嫵媚而嫣潤;枝頭的好鳥為什麼卻雙棲而 各夢呢?在這夜深人靜的當兒,那高踞著的一隻八哥兒,又為何盡撐著眼皮兒不 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麼來著?捨不得那淡淡的月兒麼?捨不得那疏疏的簾兒 麼?不,不,不,您得到簾下去找,您得向簾中去找——您該找著那捲簾人了?

他的情韻風懷,原是這樣這樣的喲!朦朧的豈獨月呢;豈獨鳥呢?但是,咫尺天 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著千呼萬喚;你能夠出來麼?(〈月朦朧,鳥朦朧,簾 捲海棠紅〉,第一卷,頁 17)

連續設問,頗有絃外之音,耐人尋味;朦朧的月,朦朧的鳥,朦朧的人,整幅畫 透過想像的翅翼,展開審美思維的創造活動,形成一個似真似幻的藝術世界;文 中的情感節奏時緩時疾,氣勢迭蕩起伏,極具詩情畫意之美。

8.可愛的,我將什麼來比擬你呢?我怎麼比擬得出呢?(〈綠〉,第一卷,頁 19)

以兩個懸問句,兼用擬人呼告的手法:「我將什麼來比擬你呢?我怎麼比擬得出 呢?」反復強調對梅雨潭綠的陶醉神往,喚起讀者的想像,引人遐思。

(二)已有定見之問

有關「內心已有定見之問」,以下茲分「激問」和「提問」兩小類探討:一 是激問,答案在問題的反面;一是提問,提問之後,一定附有答案;這兩種方法 都是作者明知故問,其實內心早就有答案了,可引起讀者的注意,啟發讀者的思 考。

1.激問

(1)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從此好好地做一回父親,便自稱心滿意。想到那「狂 人」「救救孩子」的呼聲,我怎敢不悚然自勉呢?(〈兒女〉,第一卷,頁 89)

在篇末運用「激問」的手法,強烈地表明從此要做一個好父親;文章波瀾具有變 化,情感表達濃烈,深深撼動讀者的心靈。

(2)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 心裏暗笑他的迂, 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直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

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背影〉,第一卷,頁 48)

作者自認為年紀夠大,足以打理自己;文中「問而不答」的「激問」,使得文章 富有變化,語言活潑生動。

(3)梔子花不是什麼高品,但我喜歡那白而暈黃的顏色和那肥肥的個兒,正和

那些賣花的姑娘有著相似的韻味。梔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樂 意的。我這樣便愛起花來了。也許有人會問,「你愛的不是花吧?」這個我自己 其實也已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論了。(〈看花〉,第一卷,頁 150)

作者有意設問,只問不答,其實答案不言而喻;自我調侃的幽默情致,流露於字 裏行間,不僅喚起讀者的想像,文章的情趣因此醞釀而生。

(4)韋君,我們失掉了你,更將從何處覓你呢?(〈哀韋杰三君〉,第一卷,頁 62)

作者直接呼告,追悼亡友韋君,悲不可抑,不禁發出內心的吶喊:「更將從何處 覓你呢?」作者明知故問,更添增心中不捨的哀愁;文中醞釀著哀傷的氣氛,抒 情動人。

2.提問

(1)在這件事上,我現在毫不能有一定的主意;特別是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

知道將來怎樣?好在孩子們還小,將來的事且等將來吧。(〈兒女〉,第一卷,頁 89)

作者運用設問的修辭,採取自問自答的方式:因應時局的變動,盤算孩子的事,

日後再說;文中問答的條理清晰,讀來親切自然。

(2)中國原有「行路難」之嘆,那是因交通不便的緣故;但是在現在便利的交 通之下,即老於行旅的人,也還時時發出這種嘆聲,這又為什麼呢?茶房與碼頭 工人之艱於應付, 我想比僅僅的交通不便,有時更顯其「難」吧!(〈海行雜記〉, 第一卷,頁 104)

對於茶房的惡劣行止,其實作者早有定見,故意自問自答,加強語氣,突顯茶房 刁鑽為難旅客的形象,和過去行路難的不便相比較,又教人有難上加難的感慨;

作者運用提問的修辭手法,對茶房隱含極大的嘲諷意味,不平的情緒顯現在字裏 行間,令人印象深刻。

(3)誰能不說話,除了啞子?(〈說話〉,第三卷,頁 339)

作者運用「一問一答」的「提問」破題,直截了當點出主題:文中點明說話的普 遍性:除了啞子之外,每個人都要說話,而且都會說話的事實;文中使用提問修

作者運用「一問一答」的「提問」破題,直截了當點出主題:文中點明說話的普 遍性:除了啞子之外,每個人都要說話,而且都會說話的事實;文中使用提問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