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貫道入道誓愿之教外批評與教內詮釋

第五章 誓愿

第三節 一貫道入道誓愿之教外批評與教內詮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見台灣之師兄派所用十條大愿並無這兩點差異,78故此不同似非派別差異所致,

而較可能是其於日本發生之儀式變化。

第三節、 一貫道入道誓愿之教外批評與教內詮釋

華人民間教派之誓愿受到注意已有不短的歷史,尤其是其中不可洩漏教傳 秘密之內容,現今可見之相關史料不乏視之為「邪教」之特點者,如明代之《 鴞 鸞 不 並 鳴 說 》即 係 站 在「 西 國 天 主 教 」之 角 度 針 對 無 為 教 做 此 種 主 張 ;

79又如在嘉慶年間有人將不可洩漏「天條密授」之誓愿視為「邪教誘民十術」之 一而加以批評。80至於一貫道之誓愿則最晚在民國之大陸時期已受到注意,例 如僧人回明在民國三十四年著成之《暗路明燈》一書對一貫道等「外道」予以批 判,其中包括批評這些「外道」以「惡願」、「惡咒」、「惡誓願」來「束縛人 心」,使信徒不敢洩漏所得之「邪道」內容,並進一步表示願「棄暗投明」學佛 者毋須擔心已發之「咒願」,蓋佛乃天人之師,有諸天神祇擁護,「邪魔」無能 為難歸投佛法之人。81值得一提者,一貫道教內對誓愿亦有關注,在成書於民 國二十六年(1937)之《一貫道疑問解答》中,已有「天譴雷誅之誓可得聞乎?」

一題之問答;據此書中南屏道濟活佛師尊(即張天然)降筆所答,「天譴雷誅」

即「五雷轟身」,而除了來自外界之雷外,人身自有五雷,會於「理欲交戰之時」

發動,能讓人「形容枯槁,疾病叢生,將不知其死所矣」,「豈必待有形有象之 雷霆,方顯報應哉?」,82簡言之,其認為「天譴雷誅」不以來自上天之雷擊為 限,並自心理層面加以解釋;惟對其關注誓愿之原因尚不清楚,而依「豈必待有 形有象之雷霆,方顯報應哉?」一句推測,或係在回答為何有道親違背誓愿卻未

78郭無妄編述,《一貫道大綱》,頁 40。

79楊 廷 筠 ,《 鴞 鸞 不 並 鳴 說 》, 收 於 中 國 宗 教 歷 史 文 獻 集 成 編 纂 委 員 會 編 纂 ,《 東 傳 福 音 》 第 三 冊 ,頁基 3-174。

80紀大奎修,林時春纂,《什邡縣志》卷十八(嘉慶十八年(1813)刻本)。

81釋回明,《暗路明燈》,收於王見川、范純武編,《近代中國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第九冊(台 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5),頁 541、542、545、547、548。

82南屏道濟活佛師尊、郭廷棟等,《一貫道疑問解答》(1937),收於王見川、范純武編,《近 代中國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第十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5),頁 89-90。

頁 66-301;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頁 359-383;鍾雲鶯,〈一貫道在台灣的發展及其影響〉,頁 159-188;楊流昌,《天道傳奇─

─一貫道在台灣的傳播與影響》(香港:中國學術評論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頁 41-74;Lu, The Transformation of Yiguan Dao in Taiwan, pp. 47-70.

85〈民國六十年警備總部查禁一貫道的 0815 號文件〉,宋光宇,《天道鈎沉》,頁 12、25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了道的人生活在恐怖之下」。87佛教被認為對一貫道批判最力,88上述《暗路明 燈》即曾為佛教人士重印傳佈多次,89並有其他批判文章、書籍多不勝數,90而 誓愿一直是其批判對象之一,惟所持理由大致不脫《暗路明燈》的說法。其中較 特別者是一佛教居士施文塗以前一貫道信徒之身分提出之批評,其說理雖仍未 脫《暗路明燈》之範疇,但其輔以親身經歷與見聞,表示:「過去在我準備脫離 一貫道時,亦曾為此誓文深感惶恐了一段時期」,並指出自己與其他曾加入一貫 道之友人於退出後未曾遭天譴雷劈,試圖證明一貫道誓愿之使人恐懼與虛妄;

91可以想見這種前局內人觀點與實證取向很可能會提高其說服力。簡言之,以 誓愿恐嚇、控制信徒是外界對一貫道之誓愿最主要的批評重點。

二、 教內人士眼中之誓愿

對於一貫道而言,誓愿引起新求道人的恐懼心理是確實存在的問題,其內 部對此已有認識,如李紀勳依田野調查結果指出有道親反應部分新求道人因誓 愿而有「心理壓力」,必須於儀式後進一步為之「善解」;92一位「台中前賢高 講師」之法會演講紀錄〈渡人的方法〉中,即建議渡人時須事先向所渡之對象說 明求道程序,包括「立愿」在內,以免到時「他怕了,想臨陣脫逃」,該講師並 指出「這種情形很多」,若有一人因事先未說明清楚而臨時不願求道,「這樣會

87王光賜,《一貫道的拯救論》(台北市:財團法人基督教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出版部,1985),

頁 55。

88之所以如此,原因很多,學者間之看法不盡相同,大致而言包括一貫道對佛教之批評、對佛 教名義之借用、對佛教名相之挪用,以及佛教對一貫道了解不夠、兩教勢力相互爭奪信徒等,

參楊惠南,〈我所知道的一貫道〉,收於氏編著,《當代學人談佛教》(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 有限公司,1986),頁 139-154;宋光宇,《天道鈎沉》,頁 34-36;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

․戰後台灣佛教(續編)》(台北縣:大千出版社,2004),頁 147-177。

89民國六十二年(1973)至六十五年(1976)間,此書已印行六版,參宋光宇,《一貫真傳(一)

張培成傳》(台北市:三揚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8),頁 170;而據筆者所知,此書在民國四 十八年(1959)即曾重印,本文所用即是該版。

90從民國六十三年(1974)起,佛教批評一貫道之小型書刊至少有十一種之多,參宋光宇,《一 貫真傳(一)張培成傳》,頁 170-171;除了宋氏所列十一種外,《獅子吼》、《中國佛教》等 佛教刊物亦多刊有批評文章,參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續編)》,頁 167-168。

91施文塗,《我怎樣脫離一貫道》(彰化市:宗烈,1986),頁 15、115。

92李紀勳,〈宇宙觀、儀式與宗教變遷──兼論一貫道興毅南興「道務整合」〉,頁 97。

95蘇鳴東編著,《天道概論》(高雄市:自版,1979),頁 132-134;蘇鳴東,《天道的辨正與真 理》,頁 38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點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賦予「天譴雷誅」不同於字面之涵義,另一類是針對誓 愿之性質做界定,第三類則是就立愿之設計目的來解釋。

在第一類當中,或係為淡化「天譴雷誅」一詞給人的恐怖感,均否定了其字 面上之遭上天雷擊的涵義,而多半解釋為良心上的自我譴責。例如《求道為何要 立愿?》中即基於《性理題釋》中之說法,提出「天」其實是指良心,「天譴雷 誅」是指違背天良時之良心譴責;99其他如《天道的再發現與再創造》、《佛規 禮節實務【二】道場微理細節》、《傳燈禮儀──一貫道禮節探討》中亦有提出 相同的解釋,《天道的再發現與再創造》中更進一步主張「天譴雷誅」之誓愿能 激發人德性生命的自覺心。100值得注意者,這四本書之解釋雖是受《一貫道疑問 解答》之影響,但相較之下仍有差異,蓋其對於《一貫道疑問解答》中所言心理 影響生理(良心譴責影響身體健康)的結果:「形容枯槁,疾病叢生」未有提及,

這或亦是為淡化恐怖感而做的選擇。必須一提的是,除了為回應前述恐懼問題 者外,持此說之人中並有是為了回答違愿者為何未受上天雷擊之問題者,如《識 透魔考․墜淵門徑》即係如此。101同樣是否定「天譴雷誅」之字面涵義,並加入 心理層面之解釋,《一貫道的修持觀》中則提及了身體受苦的面向。此書中選採 了「天譴雷誅」之俗稱「五雷轟身」,將之解釋為五種不正之念頭、行為帶來的 身、心痛苦,而非天打雷劈。102

於第二類裡,大部分強調誓愿之性質是立「愿」,是發初心,而非發「誓」。

例如《修道百問》中,作者認為立十條大愿是發慈悲喜捨心,並非咒誓,並引《法

98目前所見僅有一例外,幾乎完全承襲了蘇氏之說法,參劉心德、劉心玉,《一貫維中》(板橋 市:正一善書出版社,1995),頁 210-211。

99明德編輯部,《求道為何要立愿?》,頁 33。

100李玉柱,《天道的再發現與再創造》(台北市:圓晟出版社,1994),頁 119-121;明德編輯部,

《佛規禮節實務【二】道場微理細節》,頁 105;易水,《傳燈禮儀──一貫道禮節探討》,頁 151。必須一提者,《天道的再發現與再創造》是基於《性理題釋》,其他兩本則是基於《一貫 道疑問解答》提出此說法,而《性理題釋》係自《一貫道疑問解答》改編而成(參林榮澤,〈一 貫道的文獻研究概述〉,頁 57-58),且在天譴雷誅之誓的解釋上兩者內容相同,換言之,《天 道的再發現與再創造》、《求道為何要立愿?》、《佛規禮節實務【二】道場微理細節》、《傳 燈禮儀──一貫道禮節探討》在此點上之根據實無不同,皆可謂是受到《一貫道疑問解答》影響。

101慈無依,《識透魔考․墜淵門徑》(台北市:慈光出版社,1986),頁 49-50。

102郭明義編註,《一貫道的修持觀》(板橋市:正一善書出版社,1994),頁 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華經․普賢勸發品》為證,表示發此心乃蒙佛授記之必要條件。103再如《求道儀 式的內涵》裡,主張愿是人本有之良心、清淨本性,立愿是對上天的真心流露,

而不是發誓。104這些說法似乎肯定且強調誓愿之能動性,而否定其拘束性。相 較於張天然等之《一貫道疑問解答》仍有使用「誓」字來指一貫道之誓愿,並以

「天譴雷誅」為「報應」,此類詮釋可謂是一大變化。除此之外,另有一說雖表 示誓愿之性質是立「愿」,但將「愿」解釋為兼具能動性與拘束性,似乎想在形 式上免除咒誓之名,於實質上保留誓之拘束力,如《求道入門》中即謂立十條大 愿具讓人有所依循、有原動力之積極意義,以及使人警惕、遏止邪念之消極意 義。105

至於第三類,是將立愿解釋成為新求道人著想的善意設計。例如在《一貫道 的修持觀》中,作者認為未立十條大愿之一般人常受「五雷轟身」,而要求入道 要立十條大愿即是為了使道親可藉由行愿免於五雷帶來的身心痛苦。106簡言 之,

立「五雷轟身」之愿是為了免於「五雷轟身」。又如在《求道入門》中,有就求 道後不可「洩漏天機」此條大愿,主張是祖師慈悲而為新求道人設想的保護措施,

其理由包括藉此可避免道親因洩漏三寶而造罪業、新求道人因預先知曉三寶而 求道不專注,以及鬼神利用三寶而造成新求道人之損失。107

無論是哪一類說法,在處理前述恐懼問題上,似乎效果很有限,或係因此

無論是哪一類說法,在處理前述恐懼問題上,似乎效果很有限,或係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