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官方的壓制與論戰

第二章 臺大哲學系事件的背景

第二節 官方的壓制與論戰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率領代聯會 4 名幹部,在正式移轉前夕(5 月 14 日),於象徵臺大精神的

「傅鐘」下絕食靜坐,抗議美日私相授受釣魚臺。王復蘇的絕食靜坐持續到 入夜,吸引眾多學生佇足圍觀,連電視臺也聞訊前來採訪。國民黨中央黨部 與警備總部不希望事態擴大,因此要求張德溥即刻停止學生絕食靜坐的行 動,並遣散旁邊圍觀的群眾。張德溥最後請來在保釣期間,頗受學生歡迎的 政治大學研究生熊鈺錚到現場勸說,才結束了絕食行動。40

而臺大保釣會僅在行政權移轉當日,投書發表〈忠告美國青年書〉以示 抗議,5 月 16 日刊登於各大報。41之後,臺大保釣會旋即在 5 月 22 日於臺 大校內刊物《大學新聞》及《代聯會訊》內刊登啟事,宣布解散,42臺大的 保釣運動至此正式結束。雖然保釣運動沒有得到具體成果,而且草草結束,

但經過保釣運動洗禮的學生們,不但開始注意到未曾碰觸過的國家政策問 題,也更勇於抒發自己的意見,甚至挑戰權威,「校園氣氛急速政治化,政 治議題成為問題焦點」。43臺大學生校園內的民主抗爭,在保釣運動的催化 之下,已經悄悄開啟了序幕。

第二節 官方的壓制與論戰

青年學子們在保釣運動這場政治初體驗中,終於突破了國民黨多年來高 壓統治的禁忌。熱情得到鼓舞的學生們,將由保釣運動所激發出的民族使命 感,逐漸轉化為對政治參與的渴望。終於,以保釣運動為濫觴,要求民主改 革的浪潮也隨之而來了。

在臺大校園內,做為抗爭前鋒的是「法學院學生代表聯合會」(法代 會)隸屬之刊物《臺大法言》。由於當年臺大校園內的所有刊物文章,皆須 事先通過審稿才能刊登,但校方審稿並非牽涉學術或專業理由,而是透過審 稿過濾,以干涉言論、控制輿情的手段,達到箝制學生思想的目的,因此深

40 根據張德溥的回憶,當時事情鬧得很大,蔣經國因此對校長閻振興非常惱火。張德溥,

〈折戟沉沙(下)〉,《傳記文學》80 卷 1 期(2002 年 1 月),頁 111-113。洪三雄,《烽火 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頁 48-50。

41 根據洪三雄所述,「這篇書面透過中央社,發表在十六日的全國各報」。洪三雄,《烽火 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頁 50。《中央日報》1972 年 5 月 16 日。《聯合報》

1972 年 5 月 16 日,第 2 版。《中國時報》1972 年 5 月 16 日,第 3 版。

42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頁 51-52。

43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臺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頁 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為學生垢病。44為抗議審稿制度剝削言論自由,《臺大法言》的改革首要目 標,就針對臺大的刊物審稿制度而來。《臺大法言》刻意於 1971 年 6 月 5 日出刊的革新版 8 期,刊載 2 篇未經審稿的文章。這 2 篇文章分別是:張 晉城〈新聞自由與學校審稿制度〉、王復蘇〈大學生的曙光〉。張晉城在文章 嚴詞抨擊審稿制度,而王復蘇則是為參加代聯會主席選舉,「預先為競選的

『黨外立場』表態」。45《臺大法言》公然挑戰校方的審稿制度,又為代表 反對勢力的王復蘇參選造勢,為臺大校園的民主抗爭行動開了第一槍。

《臺大法言》初試啼聲後,又於第 9 期發表〈對學校開刀,向社會進 軍〉一文,將觸角擴展到校園之外。46除了「對學校開刀」,針對審稿制 度、控管學生活動的課外指導、生活管理、導師制度等等表示反對之外;

「向社會進軍」部分,則訴求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對學校開刀,向社 會進軍」的論點廣受學生的支持,參選代聯會主席的王復蘇也此為口號,並 提出代聯會主席普選、47學生全面接管學生活動中心、學生有權參加校務會 議…等,在當時誠屬激進的政見,要求改革。在這種氛圍之下,強勢的王復 蘇,聲勢明顯高於國民黨屬意的候選人傅崑成。代聯會主席選舉最後以 150 比 37 票,由王復蘇擊敗傅崑成當選主席。由於歷來代聯會主席皆由臺大校 方黨團屬意人選當選擔任,代聯會儼然是校方的傀儡,如今象徵反對勢力的 王復蘇的勝出,顯示向來奉命行事的學生,已經有了改變。48

除《臺大法言》之外,校內其他刊物,如:《大學新聞》、《大學論 壇》…等也呼應《臺大法言》的論點,抨擊校務、評論時政,以輿論做為民 主抗爭的重要力量。面對學生的抗爭動作,臺大校方持續採取壓制手段,

《臺大法言》、《大學新聞》等刊物也因此發生開天窗,甚或被迫停刊的情 形;刊物社長、發行人等也被處以申誡或記過處分。49但學生對於改革的期 盼,似乎沒有因此而有所退縮。

44 學生刊物之審稿制度依教育部規定,由課外指導組辦理。林懷葭,〈保釣後的青年問政 熱潮〉,收入丘為君編著,《臺灣學生運動(1949-1979)》(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 年),頁 98。

45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頁 83、頁 57-58。

46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頁 67。

47 代聯會主席選舉為班代表投票的間接選舉。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臺灣左 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頁 98。

48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 1970 年代臺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頁 98-99。洪三 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頁 84。

49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頁 57-5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為了抗議審稿制度剝奪校園內的言論自由,法代會於 1971 年 10 月 15 日舉辦「言論自由在臺大」座談會,邀請心理系教授楊國樞、外文系講師王 文興、哲學系講師陳鼓應、哲學系助教王曉波、代訓導長張德溥,50以及張 德溥建議之工學院院長金祖年、法律系副教授蘇俊雄與會座談。51法代會在 座談會前,以「我們要說話的權利」為題,散發一份快報,抨擊臺大校園言 論的不自由,藉以引起注意、宣傳座談會。52法代會以快報僅為宣傳品為 由,未送校方審稿,便直接將其散發,快報甚至傳遞到正在參觀臺大校園的 華僑代表訪問團手中。華僑們執此快報詢問政府官員,「深欲一探臺灣島內 言論自由的究竟」,國民黨高層因而被驚動,到校約談法代會負責人洪三 雄,但被張德溥擋下。53根據張德溥的回憶,當天警備總部保安處副處長吳 章炯持總司令公函到校,要求帶走洪三雄。被張德溥拒絕後,警備總部總司 令還親自打電話給張德溥說項,但仍被拒絕,事情並鬧到蔣經國處:54

到了晚上,蔣經國先生的秘書打電話過來說:「蔣先生要我轉告 你,警備總部的陳總司令今天打電話給他,希望他指示你把那個他們要 約談的學生送到警備總部去。蔣先生對他的答覆是,臺灣大學的事情都 交給張德溥將軍了,你們能不能約談還是要看他的意思。

雖然洪三雄在張德溥的擔保下,免於被拘提的命運。但警備總部不惜

「驚動」蔣經國,也要約談洪三雄的舉動,顯現情治單位在此時不但已經注

50 訓導長俞寬賜於 60 學年度,因出國考察一年,由張德溥接任代訓導長一職。張德溥,

〈折戟沉沙(下)〉,《傳記文學》80 卷 1 期(2002 年 1 月),頁 105。

51 洪三雄認為,張德溥安排金祖年、蘇俊雄到場,是為平衡場面,避免出現的一面倒現 象。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頁 103-104。

52 快報有 4 個要點:「一是所謂不能談的禁忌性問題的存在;第二點是加諸學生刊物極為 落伍不合理的審稿制度;第三點是不准學生演講的規定;第四點是;不是學生所能或所應 擔當的言論責任之追究」。林懷葭,〈保釣後的青年問政熱潮〉,收入丘為君編著,《臺灣學 生運動(1949-1979)》,頁 99。

53 根據洪三雄所述,洪三雄於 1991 年夏天,在美國會見張德溥時,張德溥才告他這件 事。洪三雄指出,當時調查局以「匪諜嫌疑」為由,持拘票到臺大拜會張代訓導長,表示 要約談主謀者「洪三雄」到案,但被回絕。張德溥並向其保証洪三雄絕對與共產黨毫無瓜 葛。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頁 108。但根據張德溥的回憶,當 時來臺大的單位是警備總部。張德溥,〈折戟沉沙(下)〉,《傳記文學》80 卷 1 期(2002 年 1 月),頁 109-110。

54 張德溥,〈折戟沉沙(下)〉,《傳記文學》80 卷 1 期(2002 年 1 月),頁 109-110。張德 溥回憶錄裡指出「陳總司令」打電話給蔣經國,但當時警備總部總司令應該為尹俊上將

(任期自 1970 年 7 月到 1975 年 4 月),所謂「陳總司令」應該是張德溥誤記為任期自 1962 年 11 月 到 1967 年 7 月 的 陳 大 慶 總 司 令 。 維 基 百 科 , 臺 灣 警 備 總 司 令 部 , http://zh.wikipedia.org/wiki/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擷取日期:2011 年 5 月 20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意到臺大校內的民主風潮,同時也積極地付諸實際的壓制行動了。而蔣經國 的刻意傳話,也有暗示張德溥需多加注意的用意。

除了快報所引起的風波之外,座談會不但公開討論政治議題,而且訴求 言論自由的主張,更是挑戰當時威權體制的禁忌,也因此使得學校行政及安 全單位非常緊張。座談會最後在熱烈討論中順利落幕,而且,果不其然地得 到來自臺大校內外的廣大迴響。55《大學雜誌》率先於 47、48 期,完整刊 載座談會記錄。56並分別於該 2 期雜誌中,刊登陳鼓應之〈我對韓國學潮處 理方式的看法〉、與〈不平乃不滿之因〉2 篇文章。陳鼓應在〈我對韓國學 潮處理方式的看法〉一文中,藉由批評韓國總統朴正熙鎮壓學生運動的事 件,表達自己對學生運動的支持:57

一個健全的社會,根本不必怕學生運動。學生的要求,若能嬴得社 會的支持,則可反應出社會必有此要求;學生的要求,若不能為社會所 支持,則運動必無壯大的可能。學生運動若有危機,應該不是學生本身 的危機,而是社會的危機。

同時向有關當局呼籲:

鎮壓手無寸鐵的學生,捕殺純真的青年,豈是光榮的事,拿學生來

鎮壓手無寸鐵的學生,捕殺純真的青年,豈是光榮的事,拿學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