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個案訪談記錄

第五節 個案 5

一、家庭語言實踐

(一)家庭成員的語言背景及語言能力

個案 5 是三代同堂的家庭,目前居住在台東縣池上鄉,務農,四周都是農田,

住家並不是太密集,但大部分是同姓的客家人。家族從苗栗移居到台東,已經將 近一百年的歷史。祖父母輩就是福客通婚,祖父是客家籍,具備有華語、客語以 及福佬話的能力,客語是從小使用的母語,會講好幾種不同腔調的客語;華語則 是上學時接觸的;至於福佬話是跟福佬人溝通時,漸漸學會的。祖母是福佬籍,

會講華語、福佬話,嫁給客家籍丈夫後,也學會了客語,祖父表示:「她(祖母)

以前也不會講啊,是因為來到這裡全部都是客家人……,假如你沒學過,你就聽 不懂我們講話。」(訪談 20130330-05-1)現在和丈夫溝通主要使用客語,對媳婦 則多使用福佬話,對孫子輩則使用華語。

父母輩的男性家長從小在池上長大,也跟隨著上一代務農,平常在家裡或是 社區中,接觸到的以客語居多,偶爾也會講福佬話。上學後開始講華語,兄弟姐 妹之間經常用華語交談。父母輩的女性家長是外省人跟福佬人通婚的子女,小時 候家裡都講福佬話,會講華語、福佬話,客語是嫁到池上後學的,不是非常流利,

但聽得懂。她表示:「像長輩他們都用客家語對話,我聽久我也會聽,只是叫我講,

我講不出來這樣子。」(訪談 20130330-05-1)

第三代子女具備華語、福佬話以及客語的能力,最常使用、最流利的是華語。

母語的部份,兩名子女因為個性不同,所以母語能力的程度也不同。老大較內向,

較不善與人交際,所以福佬話和客語聽的能力比說的能力好,又因為祖母與母親 經常使用福佬話交談,所以福佬話的能力優於客語的能力。老二的個性活潑外向,

小學時曾參與客家表演活動,住在客家人聚居的非都市地區,喜歡和左鄰右舍的 長輩們交談,所以母語能力比兄長優異,福佬話和客語聽、說都沒有問題。

64

表 4-5 個案 5 家庭成員語言能力表

稱謂 語言能力

祖父 華語、客語、福佬話。

祖母 華語、客語、福佬話。

父 華語、客語、福佬話。

母 華語、客語、福佬話。(其中客語不甚流利)

子女 華語、客語、福佬話。

從表 4-5 可以看出這三代都會三種語言,只是祖父母輩的人三種語言都很流利,

而父母輩的女性家長,還有第三代的其中一個子女,客語說的能力就不是那麼流 利。所以父母輩跟第子女都以華語為日常主要語言。研究者調查這三代在家庭中 主要的使用語言,祖父母輩和父母輩主要使用客語和福佬話,對子女則父母輩主 要使用華語,祖父母輩偶爾講客語。

(二)家庭成員間的語言使用情形

個案 5 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家裏務農,周遭住家並不密集,但幾乎都是同姓 的客家人。在這裡接觸客語的機會比其他地方多,老一輩的人通常使用客語交談,

年輕一代則以華語為主要語言,但母語能力比起一般都市人來得好。關於個案 5 家庭中語言使用的情形,根據訪談內容,整理如下:

祖父母輩彼此使用的語言:

筆者:你們夫妻兩個都講甚麼話?

祖父:不一定。

筆者:主要是講甚麼話?

祖父:全部講客語比較多。(訪談 20130330-05-1)

65

父母輩彼此使用的語言:

筆者:你和太太是用什麼語言溝通?

父親:主要是國語。(訪談 20130330-05-1)

父母輩與子女之間彼此使用的語言:

筆者:你們夫妻跟小孩主要講的語言是國語?

母親:對。

筆者:都不用母語跟他們交談?

母親:沒有。(訪談 20130330-05-1)

祖父母輩與父母輩之間彼此使用的語言:

筆者:你的爸爸媽媽都跟你講客語嗎?還是……

父親:都有。

筆者:都有是指哪一些?

父親:客語、國語,一般客語比較居多啦!

筆者:客語多。會講閩南語嗎?

父親:會。(訪談 20130330-05-1)

祖父母輩與孫子女之間彼此使用的語言:

筆者:(孩子)跟阿公阿嬤會講客語嗎?

母親:大部分國語為主。

筆者:跟阿公阿嬤也講國語?

母親:偶爾一兩句客語這樣。

筆者:那阿公會跟他們(孫子)講(甚麼語言)?

祖父:也是會講客語,偶爾講客語給他聽。(訪談 20130330-05-1)

66

子女彼此以及與附近鄰居之間使用的語言:

筆者:他們倆兄弟在一起的時候主要是講甚麼(語言)?

母親:國語。

祖父:(小孩子)國語比較流利。

母親:我看他們堂兄的也是都講國語。

筆者:跟親戚也是講……?

母親:都講國語。(訪談 20130330-05-1)

根據訪談內容整理出個案 5 的家庭語言使用圖,便於閱讀對照,圖中代號所 代表的意義,說明如下:

1. 稱謂:GF-祖父;GM-祖母;F-父親;M-母親;C-孩子;W-鄰居 2. 族群屬別:(H)-客家人;(T)-福佬人

3. 交談語言:H-使用客語;M-使用華語;T,M-使用福佬話,也使用華語;

M(H)-主要講華語,偶爾講客語。

67

二、家長語言意識形態

個案 5 的父母輩男性家長以及女性家長小時候最早接觸的都是母語(客語、

福佬話),雖然母語還是流利,但現在彼此之間以及對小孩子都習慣使用華語。沒 有跟小孩子講客語,也沒有刻意教導他們客語,因為祖父母輩及父母輩都認為「不 用刻意教他,應該自然而然就會了。」(訪談 20130330-05-1)父母輩女性家長認 為客語在現代社會的地位越來越高,客家人最好會講客語,而現在的孩子不會講 客語的狀況則令人憂心,她認為:「如果人家問,你們客家人不會講客語好像很奇 怪,很奇怪很像不是客家人。」(訪談 20130330-05-1)但說到母語跟族群認同的 關係,不會講客語跟是不是客家人這兩件事,祖父認為沒有關係,而父母輩的女 性家長也認為血緣關係比較重要,第三代子女也認為自己是客家人,學校的鄉土 語言也是選讀客語,因為父親是客家人。

對於客語的未來,父母輩的女性家長認為傾向於流失,她表示:「越來越不會 講啦,再過幾年,XX(孩子)他們下一代,我看根本是完全不會講。」(訪談 20130330-05-1)父母輩男性家長則認為客語的保存主要應靠政府來推行,推行客 語認證,或是像原住民一樣,通過語母認證可以在就學考試上加分,或是有獎勵 制度等,提高學習客語的動力。父母輩都贊成學校的母語教學,女性家長甚至認 為:「我覺得應該國中、高中、大學都必要的,(學習)自己的母語;我覺得應該 要成為主要的課程,經過考試什麼之類的,然後有檢定。」(訪談 20130330-05-1)

但說到學習母語的成效,父母輩都認為在家裡講母語才是最有效的。

父母輩女性家長認為華語是目前台灣社會很重要的語言,是共通的語言,在 人際溝通或是就業都非常重要。女性家長認為自己孩子的華語在發音、咬字上不 夠標準,平常會試圖矯正孩子的發音。除此之外,也買了很多課外讀物,來加強 孩子的作文以及與人應對的能力。

父母輩男性家長認為英語對就業有絕對的影響,但並沒有提早讓孩子接觸英

68

文,他反對雙語幼稚園,認為孩子快快樂樂就好。國中時期曾讓孩子在課餘參加 英文補習班,但因為孩子不喜歡便作罷了,他認為用逼迫的方式無法獲得好的成 績。男性家長對小孩目前較弱的英文成績感到憂心,但並不希望台灣變成只講英 語的社會,因為這樣台灣就沒有特色了。女性家長則認為英語可以在工作上或社 會上變成主要語言,但不能禁止家裡面講母語。

三、家庭語言管理

個案 5 的家庭中,祖父母輩跟第父母輩的男性家長都具備三語(華語、客語、

閩南語)的能力,除了父母輩女性家長客語在說的部分不甚流利之外,其他都是 聽說流利的。但他們對第三代子女主要使用語言都是以華語為主,只有祖父母輩 在下田工作的時候,會對孫子使用客語,母親表示:「不曉得(為什麼),自然就 在田裡工作時,有時候會講,那個單字,用客語比較清楚。」(訪談 20130330-05-1)

個案 5 對母語的管理並沒有積極的作為,祖父認為:「他們自己就會了啦!因為他 們去外面生活,看他要用什麼就用什麼。」(訪談 20130330-05-1)父母輩女性家 長則說:「也不用刻意教他,應該自然而然就會了。」(訪談 20130330-05-1)對家 庭語言的使用問題,女性家長表示:「自然就講國語,不覺得有什麼不好。」(訪 談 20130330-05-1)男性家長則說:「他(孩子)想講什麼就講什麼,跟阿公講客 語也好,跟阿嬤講河洛話也好,客語也好。」(訪談 20130330-05-1)他們認為母 語推廣要靠政府,藉由政策施行,保存機率比較高,靠家庭保存有絕對的困難,

所以對母語的學習跟使用沒有刻意規劃。個案 5 所處的環境在客家人聚居的池上 鄉,周遭都是農田,左鄰右舍幾乎都是客家人,父母輩認為語言使用是環境和習 慣的問題,所以雖然沒有實際的家庭語言政策,兩名子女還是都具備母語(閩南 語和客語)的能力,而其中老二的母語能力高於老大,則是因為兩人個性的差異,

老二個性外向,參加客語活動,喜歡和周遭親友往來,所以母語流利,溝通無礙;

老大則因為個性偏向文靜,客語能力較差。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