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家庭語言管理的方式及其成效

黃宣範(1995:248)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探討台灣雙語家庭的類型及其雙

145

語發展的歷程,分析出二十種雙語家庭的類型。從這些雙語家庭中,他發現:(一)

客語及原住民語言常常未能傳授給下一代;(二)福佬籍的母親或父親也常未能把 福佬話傳給下一代,所幸大環境提供了下一代學習福佬話的機會;(三)大陸方言 絕大部分到第二代已經消失。

黃宣範(1995)從這些雙語家庭中,歸納出「一人一語」與「一地一語」是 發展家庭雙語現象最好的方法。「一人一語」是指父母親各自以本身的母語和孩子 說話,孩子則以父母親跟他們說的語言回答。「一地一語」則是劃分語言的使用領 域,父母在家裡以弱勢語言和孩子說話,營造僅用族語的家庭環境;孩子從周邊 環境、教育場所等途徑學習強勢語言,亦即在家說族語,在外說強勢語言。另外,

黃宣範(1995:249)也說到造成弱勢語言流失的家庭語言策略是:「父母親相互 以母語交談,但用強勢語言跟下一代交談。」

當家長以母語跟小孩說話,小孩卻使用其他語言回答,家長該如何回應?

Lanza(1997)注意到家長的言談策略對小孩雙語發展的影響,她區分兩種言談策 略:(1)「單語言談策略」(monolingual discourse strategies):導致溝通限制在使 用一種語言;(2)「雙語言談策略」(bilingual discourse strategies):導致交談使用 兩種語言,或是造成由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她把這兩種策略視為連續體

(continuum),區分出五種策略:「最小理解策略」(minimal grasp strategy)、「問 問題策略」(expressed guess strategy)、「重複策略」(repetition)、「繼續說」(move on strategy)、「語碼轉移」(code-switch)(引自張學謙,2011:59)。De Houwer

(2009)研究顯示父母採用單語言談策略能順利扭轉小孩使用強勢語言的習慣,

改為使用弱勢語言;而雙語言談策略容許兩種語言並用,通常造成家長使用弱勢 語言,而小孩只說強勢語言的「各說各話」的情形,對弱勢語言比較不利(引自 張學謙,2011:59-60)。

King & Mackey(2007)提到弱勢語言的家庭可以藉重保姆以及祖父母之助,

146

培育小孩的雙語能力。家長可以請保姆盡量以母語和小孩溝通,讓小孩自然習得 母語;祖父母常和孫子見面談話,能增進彼此關係,也有助於族群文化、知識傳 承(引自張學謙,2011)。

本研究所調查的 12 個個案都是居住在台東地區的福客通婚家庭。筆者參照黃 宣範(1995)對通婚家庭雙語現象的的調查,Lanza(1997)提出的家長言談策略,

以及 King & Mackey(2007)提到的借助保姆及祖父母的力量等相關理論,從這 12 個個案中歸納出以下四種家庭語言政策:

一、 一代一語

黃宣範(1995)所謂「一人一語」的雙語現象,是指父母親採用各自的母語 跟孩子說話,本次訪談的 12 個個案中,雖沒有採用「一人一語」的父母,但筆者 發現,個案 7、8、9 三個三代同堂的個案中,第一代祖父母都跟孫子講客語,而 第二代父母則跟子女講華語,筆者將這三個家庭歸類為「一代一語」的個案。個 案 7 的外祖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兒女時,採用「一地一語」的做法,外祖父說到他 當年對孩子的要求就是出去講甚麼話都無所謂,回到家一定要講客語,不能遵守 這個原則的話,甚至要受罰。現在三代同堂,父母主要跟孩子講華語,而外祖父 母仍然堅持對孫子講客語,是「一代一語」的雙語現象。個案 8 的客家籍父親甚 至不太會講客語,但是因為祖父母都跟孫子講客語,所以第三代子女華語、客語 都聽說流利,而且祖母誇獎孫子可以面對不同的人馬上轉換不同的語言,從來不 會將兩種語言搞混。黃宣範(1995)提到「一人一語」是發展雙語現象最好的方 式,這三個個案是一代人講一語,用這樣的方式,成功保存客語。

二、 單語言談策略及雙語言談策略

個案 7、8、9 中,祖父母輩只跟孫子講客語,就屬於 Lanza(1997)所說的

147

單語言談策略,將溝通限制在同一個語言,對弱勢語言的保存是最有利的。個案 6 中,祖父母輩對小孩曾經採取過「雙語言談策略」中的「重複策略」,祖父母輩 在孫子小的時候,會要求他們講客語。每當祖父母輩跟孫子講客語,而孫子用華 語回答時,祖父母會糾正他們,用客語再講一次。理論上這種「重複策略」是能 夠支援小孩使用弱勢語言的,但是孫子長大後,課業忙碌,在家時間變短,祖父 母輩的影響力也有限,所以孫子的客語能力還是流失,只會聽,還有說一些簡單 的對話了。個案 11 也是如此,父親在跟孩子講客語的時候,如果孩子用華語回答,

父親會用客語講一遍,然後要孩子複述;如果孩子聽不懂這句話的意思,則父親 會用華語解釋一遍。

個案 12 的父親表示也曾試圖跟孩子講客語,但孩子只會回華語,於是父親自 己也就順勢講華語了,父母語碼轉移到孩子所使用的強勢語言上,這種容許孩子 僅使用強勢語言的「雙語言談策略」,最後的結果通常是小孩只會使用單一強勢語 言。所以個案 12 子女的語言能力只有華語。

三、 借助父母以外的人

個案 10 是比較奇特的個案,家中語言使用從來沒有用到客語,但小孩卻具有 客語能力,原因是小時候由客家保姆照顧,保姆跟孩子講客語,因此而學會的。

除了個案 10 借助保姆的力量保存母語外,個案 4 住在台東市,但子女兩歲以前在 太麻里由祖母照顧,祖母只跟孩子講福佬話,所以孩子會講福佬話。個案 7、8、

9 其實也是借助了祖父母輩的力量,這三個個案的父母輩都用華語和孩子溝通,

是因為祖父母輩跟孩子講客語,才讓母語傳承下來。

四、 特定場合教客語

個案 3 的客家籍母親會在特定節日,或是與小孩互動遊戲時,教導小孩一些

148

客家節慶用語,或是唱客家童謠,其他時候因為丈夫不具客語能力,父母輩與子 女之間就不會使用客語,所以孩子只懂得一些客家名詞還有簡單的問候語。個案 5 的祖父母輩只有在下田工作時,會跟孫子用客語交談,祖父說就是在下田工作 時覺得客語特別好用,有些農事方面的詞彙,只會用客語說,其他時候則還是跟 孩子講華語為主。個案 3 和個案 5 的情況也反映出客語存在缺乏新詞彙的問題,

所以只有在傳統的農事、節慶方面,覺得客語好用,而面對日新月異的生活,客 語如果沒有新增適合的詞彙,會增加學習上的困難。個案 6 的家長利用父子參加 客語認證的那段時間,指導孩子客語,但考試結束也就沒有繼續教母語了。個案 11 的父母輩,會在吃飯、開車的時候,教一些日常生活用語。也會在孩子表達想 學客語的時候,馬上教他們,但總是很快就不了了之。這三個個案雖然會在特定 場合跟孩子講客語,但通常時間不長,也不會持續,所以又藉此傳承客語是比較 困難的,只有個案 5 因為就住在非都市、客家人聚居的池上鄉,所以孩子還是會 講客語。

五、 放任式管理

12 個個案中,大多數的父母對於家庭語言是缺乏積極管理的,誠如他們所自 述的,就是比較放任式的管理。父母不曾討論過家庭中如何使用語言的問題,也 不曾意識到家中有誰在主導語言的使用。雖然有幾個個案的家長會在特定場合,

或是偶爾一時興起,教小孩講些簡單的單字或是生活對話,例如個案 3、5、6、

11 會在一些特定場合教孩子講客語,但沒有持續,或是像個案 4 的家長也曾經共 同決定和孩子講母語,但是受制於語言使用習慣,總是沒多久就恢復講華語。這 些個案對母語的管理雖然不是完全放任,但曇花一現的母語管理,對保存母語的 作作用不大。

個案 1、2、4、12 在母語保存上,幾乎完全沒有作為。個案 1 的家長認為母

149

語有需要再學就好,客家籍的父親本身也不會講客語,子女也只有華語聽說流利 而已,母語流失。個案 2 的客家籍母親也已經不會講客語,過去沒有意識到母語 保存的問題,所以也沒有所謂的語言管理。個案 4 的客家籍母親覺得孩子就住在 福佬人多的地方,附近沒有客家人,丈夫也不會講客語,就連帶孩子回到娘家那 邊,親戚們也都跟孩子講華語了,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想過母語保存的 問題,也沒有具體作為。個案 12 對家庭的語言管理就是比較放任的做法,夫妻間 沒有討論過對下一代語言使用的問題,當然對母語學習也就沒有規劃,客家籍父 親認為語言就是一種溝通的工具,孩子不會母語,而大家都會講華語,那就用華 語溝通就好了。

在所有母語管理策略當中,持續使用母語與孩子溝通才是傳承母語最有效的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