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發現,提出以下建議,供有心傳承客語的家長以及相關單位參 考,最後並提出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希望能對相關研究人員有所幫助。

一、對家長的建議

(一) 一人一語:

黃宣範(1995)認為「一人一語」與「一地一語」的方式是發展家庭雙語現 象的好方法。這次所訪談的個案中,有個案的家長曾嘗試過這樣的方法,但家長 本身沒有堅持下去。建議各自具備本身母語能力的家長採用這樣的方法,並且持 之以恆,不要被自己的語言使用習慣影響,也不要被孩子所使用的強勢語言拉走,

堅持以母語跟孩子對話,母語傳承必然有成

(二) 一地一語:

有些個案家長提出福佬話自然就能學會,在學校、社區等家庭以外的地方,

接觸福佬話的機會多。所以建議福客通婚家庭可以採行「一地一語」的方式,在 家中只講客語,比起「一人一語」的方式,孩子可以增加客語字彙,在家講客語,

在家庭以外的地方,例如教育場所、同儕團體則講福佬話,黃宣範(1995)認為

159

這也是雙語家庭保存母語的方法。

(三) 增加孩童接觸客語的機會:

除了自己應多跟孩子用客語對話之外,也可以讓孩子收看客家電視台,或是 觀賞客語配音的影片,藉由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帶入客語,讓孩子喜歡這個語言。

(四) 提高客語傳承的行動力:

坐而言也要起而行,家長心裡覺得客語消失很可惜,就應該化作實際行動,

第一個步驟就是開始跟孩子講客語,努力防止客語流失。

二、對學校的建議

(一) 落實母語生活化的教育:

學校客語教育最被家長批評的是流於書面文章的學習,與現實脫節,母語課 程應該找真正懂得說客語的教師,落實生活化的教材,教學與生活結合,才能提 升教學成效。

(二) 提供機會讓家長參與客語教學:

學校應在母語教學上,負起聯結家庭與學校的責任,可以安排一些活動讓家 長可以共同參與,除了增加課程的樂趣,也提升孩子對客語的認同感。

(三) 編寫適合的客語教材:

應該根據孩子不同的客語程度,依能力編班,並選擇適合的教材,不要讓有 些孩子覺得課程過於簡單或是困難,而因此失去興趣。

(四) 結合學校、家庭與社區:

學校有正規的母語課程,然後家庭成為母語練習的場域,再結合社區,擴大 母語的使用範圍,母語的保存才能看到成效。

160

三、對社區的建議

(一) 成立各種客家社團:

各社區可以成立各種客家社團,推廣客家文化,讓社區內的客家人定期聚會,

提升客家人的族群意識。

(二) 舉辦各種推廣客語的活動:

例如客語歌唱比賽、客語演講比賽等等,提升孩子講客語的榮譽感。

(三) 推動客語行銷:

社區透過聚會時,向家長宣導客語的重要性,也讓家長了解語言復振必須從 家庭做起,無法假手他人。利用行銷的手法,加強家長的母語意識,才能帶動母 語傳承。

四、對政府的建議

(一) 繼續推行客語能力認證:

行政院客委會自 94 年起開辦客語能力認證考試,多數家長認同客語認證對提 升客語的幫助,也建議應該提高客語能力認證的獎勵制度,增加學習客語的誘因。

(二) 推廣客語家庭:

客語能力認證考試除了是個人客語能力的證明之外,應該將其變成一個全家 人都參與的活動,讓家庭裡的每一個人都有講客語的動力,從家庭人人講母語做 起,接著帶動鄰居、親朋好友。讓客語家庭就像散布在台灣各個角落的客語保壘。

(三) 推廣客語保姆計畫及客家幼兒園:

母語能力應該從小扎根,孩童的主要照顧者對孩童的語言能力有很大的影 響。個案 10 就是因為客家保姆對孩童使用客語,所以得以保存客語。建議政府協 助培訓客語保姆人才,提供家庭傳承客語的協助。客語幼兒園則是讓幼兒從小就

161

在沉浸式的母語環境中,自然而沒有壓力地學會客語。

(四) 推動「客語返鄉」宣導:

由政府指派社區客語推廣員,深入家庭,透過教材文宣,客語教學,參與活 動等方法,提升家庭母語意識,促成家庭開口說客語。

五、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此次訪談中發現,父母輩雖然都能認同客語保存的重要,但缺乏傳承客語的 行動力,如何提高他們傳承的意願,化意識為行動,這將會是未來客語是否能是 代傳承的主因。很多家長贊成母語教育,但卻也不信任學校母語教育的成效,未 來針對學校如何進行母語教育,如何將家庭-社區-學校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大 的教學成效,是很值得研究的課題。有些孩童具備母語的被動能力,卻缺乏主動 能力,亦即孩童的母語能力只會聽,卻不會說,如何提高孩童說母語的機會,讓 孩童真正具有母語聽說的能力?外配家庭已經是台灣一種常見的家庭模式,尤其 是再比較偏鄉的地區,如果本土族群的通婚都已經有母語嚴重流失的狀況,那麼 外配通婚家庭的母語傳承又是如何呢?這些都是未來研究應該重視的課題。

16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甫昌(1993)。〈族群通婚的後果:省籍通婚對於族群同化的影響〉。《人文 及社會科學集刊》,6(1),231-267。

王甫昌(2001)。〈台灣的族群通婚與族群關係再探〉。《社會轉型與文化變貌:

華人社會的比較》,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393-430。

王甫昌(2002)。〈邁向台灣族群關係的在地研究與理論:「族群與社會」專題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5)。《94 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臺北: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期,101-108。

吳文星(1988b)。〈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東海大學歷史 學報》,7,77-122。

吳美枝(2011)。《語言使用與客家認同關係之研究:以三義鯉魚潭村為例》。聯 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芳根譯(2007)。G. Steniner著。《勘誤表-審視後的生命》。臺北;行人。

李洁麟(2009)。〈馬來西亞語言政策的變化及其歷史原因〉。《暨南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5(142),110-117。

李雄揮(2004)。〈台灣歷史各時期語言政策之分析比較〉。《語言人權與語言

163

《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6:109-128。

林喬苑(2011)。《族際通婚與文化復振運動對族群認同的可能影響:以三義鄉鯉

邱敏捷(1998)。〈論日治時期台灣語言政策〉。《台灣風物》48(3)﹕39-59。

凃淑琪(2008)。《印度學生對語言政策態度調查》。國立台東大學語言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正鋒(2002)。〈客家族群與國家-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

新竹,清華大學。

施正鋒(2003)。〈語言與多元文化政策〉。發表於二00三全球客家文化會議學 術研討會。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2003.11.13-14。高雄:圓山大飯店。

施正鋒、張學謙(2003)。《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臺北:前衛。 教育學系,2004年12月18日

張維安(2011)。《99 年至 100 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台北:行政

164

勤樸樓國際會議廳。2005 年 10 月 15-16 日。

張學謙(2006)。〈印度的官方語言地位規劃﹕第八附則與語言承認〉。《台灣國際 研究季刊》2(4)﹕131-68。

張學謙(2007)。〈從單數到複數的『華語』﹕多元化的台灣華語政策〉。《台 灣社會轉型系列論壇:從「華語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學術研討會》。

13-18。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7 年 4 月 28。

張學謙(2008a)。〈台灣語言政策變遷分析:語言人權的觀點〉。《第七屆台灣 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8年9月6-7日。

張學謙(2008b)。〈國家能否挽救弱勢語言?以愛爾蘭語言復振為例〉。《台灣 國際研究季刊》4(4)﹕21-47。

張學謙(2011)。《語言復振的理念與實務-家庭、社區與學校的協作》。臺中:

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張學謙(2012)。《家庭語言政策與語言保存》(NSC 101-2410-H-143- 009-MY2) 。 國科會,執行起迄:2012/08/01~2014/07/31。

張麗君(2006)。〈幼兒雙語教育與語言轉移現象之探討:以台南市幼兒家長知 問卷調查研究為例〉。《長榮大學學報》,10(1),169-187。

張麗君、郭珍妦(2005)。〈美濃客家地區家長語言能力與幼兒在家語言使用現 況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6(2),141-170。

教育部公報(1993)。224期。台北:教育部。

曹逢甫(1997)。《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台北:文鶴。

曹逢甫、黃雅榆(2002)。〈客語危機以及客家人對客語和政府語言政策的態度〉。

《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2002年6月21-22日。

梁世武(2004)。《九十三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臺北:行政

165 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nov/23/today-life5.htm)

(2013/01/01)。

楊文山(2006)。《95 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臺北:行政院客家 委員會。

楊文山(2007)。《96 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臺北:行政院客家 委員會。

楊文山(2008)。《97 年度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 委員會。

楊文山(2010)。《98 年至 99 年度台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報告》。臺 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166

《台灣學誌》創刊號:205-229。

鄭良偉(1990)。《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多語社會與雙語教育》。臺北:自

蕭素英(2007b)。〈Holo 話與客語的活力-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語言活力與瀕危 度的評估準則談起〉。收於鄭錦全(等編)《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

167

(二)英文部分:

Cantoni, G. P. (1997). Keeping minority languages alive: The school’s responsibility. In J. Reyhner(Ed.), Teaching Indigenous Languages(pp. 1-9). Flagstaff, Arizona: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

Chen, Yi Ling (Rene) (2011). The Formation of Parental Language Ideology in a Multilingual Context- A Case Study in Taiwan.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Bath,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ooper. R.L.(1979). “Language planning,language spread and language change”.In

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979:Language in Public Life.James E.Alatis and G.Richard Tucker

ed.,pp23-50.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Cooper, R. L. (1989). Language Planning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urdt-Christiansen, X. L. (2009). Invisible and visible language planning: Ideological factors in the family language policy of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 in Quebec.

Language Policy, 8(4), 351-375.

Duff, Patricia A. (2011). Case Study Research in Applied Linguistic. 北京:外語教學 與研究出版社。

Nettle, D. and Suzanne, R. (2000). The Extinction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shman, J. A. (1991).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Clevedon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Hinton, L. (2001a).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An overview. In L. Hinton & K. Hale (Eds.), The Green Book of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in Practice (pp. 3-18).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Kamuangu, G. K. (2006). Language, immigration and ethnicity: The choice of language in DRC immigrant families.

King, K. A., Fogle, L. & Logan-Terry, A. (2008). Family language policy.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 2, 1-16.

Nettle, D. & Romaine, S. (2000). The Extinction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hani, S., Choi, C., Amjad, R. N., Burnett, C., & Colahan, C. (2005).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the role of family amongst immigrant groups in the United States: Persian-speaking Bahá’ís, Cantonese, Urdu, Spanish, and Japanese. An

exploratory study. Retrieved from

168

http://www.tc.columbia.edu/centers/cmll/publish/PDFs/LangMaintFamily.pdf(20

14/7/5)

Romaine, S. (1995). Bilingualism (2nd edn). Oxford: Blackwell.

Ruiz, R. (1990). Empowerment of language-minority students. In C. Sleeter (Ed.),

Empowerment through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p. 217-227). Albany: Suny

Press.

Schwartz, M. (2010). Family language policy: Core issues of an emerging field.

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 1, no. 1: 171-192.

Schwartz, M., Moinc, V. and Leikin, M. (2011). Parents’ discourses about language strategies for the child’s preschool bilingual development. Diaspora, Indigenous, and Minority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5: 149-166.

Schwartza, M. & Moinc, V. (2012). Parents’ assessment of their preschool children’s bilingu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family language policy.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iFirst article.

Spolsky, B. (2004). Language Poli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polsky, B. (2007). Family language management: Some preliminaries. In A. Stavans &

I. Kupferberg (Eds.),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anguage education: Essays in

honor of Elite Olshtain (pp. 429–449). Jerusalem: Magnes Press.

Thieberger, N. 1990. Language maintenance: Why bother? Multilingua, 9(4): 333-358

169

附錄一 個案基本資料表

個案代號:

訪談時間: 年 月 日 時 分至 時 分 訪談地點:

受訪者基本資料

一、 姓名:夫: ;妻:

二、 年齡:夫: 歲;妻: 歲;父: 歲;母: 歲 三、 籍貫:夫:□客家籍 □福佬籍;妻:□客家籍 □福佬籍

父:□客家籍 □福佬籍;母:□客家籍 □福佬籍

四、 教育程度:夫:□不識字或未曾接受過教育 □國小 □國中 □高中職

四、 教育程度:夫:□不識字或未曾接受過教育 □國小 □國中 □高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