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語言意識形態對客語保存的影響

家庭是保存母語的重要場域,而關於母語在家庭中的使用,張學謙(2011:

57)提到「母語在家庭的使用,不需假手他人,也無需任何花費,需要的只是對 母語的忠誠及實踐的決心。」Chen(2011)的研究中也提到,家長的語言意識形 態對家庭語言管理和語言實踐上都有影響。根據 Curdt-Christiansen(2009)所提 出的家庭語言政策的模式,語言意識形態在整個語言政策的形成模式中,居於中 心的位置,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但也會影響家庭語言的實踐,接著進一步形

135

成家庭語言政策。幼童能不能保存母語,家長的語言意識形態是非常關鍵的。而 一些來自外部或是家庭內部的變化,都可能隨時影響家長的語言意識,改變家長 傳承母語的態度。本節分別從客語、福佬話、華語以及英語四種語言,探討 12 個個案家長的語言意識形態對客語傳承的影響,以及家長對母語教育的看法。

一、 在客語方面

(一) 客家族群意識

族群意識泛指一個族群共有的意念和信仰,而語言常常被凸顯為族群的存 在,行為以及知識的核心(黃宣範,1995)。在多語社會裡,弱勢母語能夠傳承下 去的關鍵,就是族群意識作用的結果,就如同 Fishman(1972)所說的「語言是 族群意識的象徵」(轉引自黃宣範,1995:175)。但是黃宣範(1995)也說過族群 意識的指數是受訪者自認為某一族群分子的認同程度,並沒有參與「語言」的因 素。從 12 個個案中,歸納出以下幾種客家人對自己族群的不同看法,以及其跟客 語保存的關聯。

1. 客家人的自卑心態

弱勢語言常因為外在的壓迫形成語言的自卑心態。語言自卑也是造成客語流 失、隱形的另外一個態度因素。鍾肇政(1991)在中國時報上曾說:「自來,客家 人即有外出者慣常不敢說母語,隱藏客家人的身份。……一般年輕人甚且以只能 說客語的上一代為鄙,而以說華語為傲。」(轉引自黃宣範,1995:191)。客家人

「原鄉」意識心態極重,一般人印象式的觀察認為客家人凡事客氣被動,不敢自 做主人,在台灣人三支中(福佬人、客家人、原住民),客家人有深沉的「自卑感」

(黃宣範,1995)。

個案 9 的客家籍父親提到,客家人自覺弱勢,有時候會講福佬話來掩藏自己

136

的客家身分,以此來保護自己,假裝自己跟其他人一樣,藉此逃避社會大眾對客 家人的既有印象。尤其到了都市或是南部,會感覺莫名的壓力,感受到客語的弱 勢。在這樣的心態下,父親認為光靠家庭來保存客語,有極大的困難。

個案 12 的客家籍父親也提到自己雖然客語流利,但在家庭以外的地方,不常 使用客語,一來擔心別人聽不懂,二來害怕自己跟別人不同,擔心被排斥,所以 會隱藏客家身分。

在客家人這種弱勢、自卑的心態下,不敢承認客家身分,不敢使用客語,對 客語的保存都是一種阻礙。

2. 客語能力不等於客家認同

在 12 個個案中,不論家長本身是否會講客語,大多數的家長認為客家人應該 具備客語能力,但相對地,以血緣關係來看,他們又認為不會講客語仍可以算是 客家人。以個案 6、11 來說,家長都認為客語有親切感,認為客語跟族群認同有 連結的關係。不會講客語的客家人仍然算是客家人,只是會有忘祖的感覺。而這 兩個家庭的客語都是流失的狀態。再以個案 1 和 2 來說,在父母這一代客語能力 就已經流失。個案 1 的客家籍父親以及個案 2 的客家籍母親,因為都具福佬話能 力,兩人都認為福佬話感覺較為親切。個案 1 的父親不正面承認自己的客家身分,

他說:「我會說我的祖先是客家人,但我不會說客語。」對於自己不會講客語並不 覺得可惜,相較起來,第一代的客家籍祖父認為客語消失非常可惜,父親的族群 認同顯然不如客語能力佳的祖父。個案 2 的父母則認為母語跟族群認同沒有關 係,之所以流失是因為環境的改變,夫妻兩個以前都沒有意識到母語保存的問題,

所以自然就跟孩子用華語溝通。

3. 客語認同有助於客語保存

客語能力跟客家認同的關係,根據前人研究指出,客語能力越佳的人,選擇

137

客語的機率較高,也會表現出較高程度的族群文化認同(林瑞玲,2010;吳美枝,

2011)。彭文正(2005)利用電話訪問,調查客家人收看客家電視的情況,根據研 究假設並且得到驗證的成果中,他發現客家意識愈強,客語能力愈佳:客語能力 愈佳,學習動機愈強;文化期望愈高,學習動機愈強。(彭文正,2005:84)。因 此積極正面的族群認同有助於語言保存;而客語能力高也能提高母語學習的動 機。個案 7 的第一代外祖父母都是客語教師,對自己的子女或是孫子女都非常注 重客語的傳承。外祖父認為不會講客語的客家人是可恥的,他擔心年輕人不重視 母語,甚至覺得講母語丟臉,所以他自創了「四要一不」來鼓勵下一代講客語。

所謂「四要」是指要以身為客家人、會說客語、會讀客家漢文、傳承客家母語為 榮;而「一不」則是要年輕人以「不會說客語為恥」。這樣強烈的使命感跟榮譽心,

讓他堅持在家就是要講客語,確實做到了客語的世代傳承。

個案 8 和 10 的第一代祖母,原來都是福佬籍,婚後努力學客語,並且以客家 人自居,雖然不具客家血統,但藉由婚姻關係的建立,以及客語能力的提升,客 語意識也變得強烈。個案 8 的祖母有強烈的客家認同,擔心客語流失,對於由家 庭來保存客語,極具信心,認為成功的可能性有七、八成。所以她堅持只跟孫子 講客語,雖然第二代的父母不會講客語,但第三代子女在祖父母的堅持下,客語 聽說流利,具備華語、客語雙語的能力。

如果每一位客家人都能以自己的族群為榮,也以客語為榮,這無疑是客語傳 承最強烈的動機。

雖然有少數個案家長客家族群意識越強烈,對下一代母語的傳承比較積極;

也有個案的家長是母語能力變強後,族群意識也變得更強烈。但是由這 12 個個案 中顯示,多數家長在心態上認同自己的族群以及語言,但在行動上卻不夠積極,

導致客語流失。根據黃宣範(1995)的調查,也說到客家籍受訪者的族群意識跟 語言態度的相關性並不顯著。所以客家人或許有族群意識,但不足以促使客語保

138

存。

(二) 家長的客語意識形態

1. 客語的地位低

要討論客語在台灣的地位,不外乎就是跟華語、福佬話以及英語等常用語言 做比較,在 12 個個案中,即使是認同客語傳承的家長,基於語言的使用人口以及 現實的考量,在他們的心中,客語的地位明顯不如華語、福佬話或是英語。因為 教育以華語為主,而福佬話的使用人口明顯高於客語,英語能力代表競爭力。再 者,絕大多數的客家籍家長都具備福佬話的能力,客家人的閩南語能力遠強於閩 南人的客語能力(黃宣範,1995:193)。擁有優勢語言能力的人,基於現實或是 便利性,在語言選擇時往往配合語言能力較低的人,所以有些客家人轉而講華語、

福佬話,越來越少講客語,客語的地位也就越來越低。

個案 1、7、9、12 的家長都認為客語的地位低於華語、福佬話以及英語。以 語言使用人數比例來看,客語不如華語及福佬話;以語言的重要性來說,客語又 不如華語和英語,個案 12 的家長甚至認為客語在台灣的地位只比原住民語高一 點。所以個案 1 的家長認為客語有需要再學就好了,身為客家人不會講客語也不 覺得可惜。個案 7 的家長則認為客語雖然地位低,但多學一種語言也可以增加競 爭力。個案 9 的家長認為不會華語,在團體中可能被排斥;英語則比較可能接觸 到最新的資訊;而客語就是在家裡學。

個案 2 和 12 的家長都認為華語是基本的語言,華語能力差會影響孩童的受教 權;英語是國際共通語言,個案 2 的客家籍的母親甚至希望台灣由英語來取代華 語;個案 12 的客家籍父親也能認可台灣將來變成一個只講英語的社會。以語言的 工具性動機出發,客語地位低。

139

個案 4、5、6 的家長都認為英文能力對就業、學習有絕對的影響,可以提升 競爭力,但前提應是孩子喜歡,而不是用強迫學習的方式。個案 4 的客家籍母親 認為華語、英語都很重要,但她不希望台灣社會只偏重這兩種語言,她希望孩子 華語、英語和母語都會使用,將客語放在與其他語言均等的地位上。個案 5 和 11 的家長都認為客語在現代社會的地位越來越高,逐漸受到重視。

整體來看,有兩個個案的家長認為客語這幾年的地位逐漸提升,其他大多數 都認為客語在台灣幾種常用語言中,地位偏低。

2. 客語的價值與功能

(1)客語具有深入溝通的功能

個案 2、8、10 都提到客語具有與人溝通的功能,雖然客語不是那麼普遍的語 言,但是遇到同樣是客家人時,使用客語會拉近彼此距離,產生親切感。個案 2 肯定母語有保存的價值,能在與人深談時讓人感覺親切;個案 8 則認為客語可以 與人溝通,對工作也有幫助;個案 10 也提到母語很重要,可以增進人際關係及友 誼。

(2)客語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

有三個個案都提到了客語跟客家文化的關聯。個案 3 的父親認為母語關係著 文化傳承,那是族群獨特的東西,具保存的價值;個案 7 的母親認為,身為客家 人卻不會講客語,等於把語言連同文化丟掉;個案 8 認為母語的傳承很重要,語 言代表一種文化,語言消失,文化也可能消失。

(3)客語具有情感價值

(3)客語具有情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