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五節 客家話保存與流失

第五節 客家話保存與流失

一、 客家話保存與流失的相關調查

台灣各族群的母語除了華語以外,都有流失的現象(張學謙,2011)。在台灣 的四大族群中,客家話流失的嚴重程度僅次於原住民語,但以人口比例來說,原 住民人口僅佔台灣人口的 1.7%,而客家人口佔台灣總人口的 12%來看(黃宣範,

1995:21),客家話流失的嚴重程度可能跟原住民語不相上下。以母語能力來看,

閩南人較好,原住民其次,客家人墊底;再從三個年齡層來看(老,50 歲以上;

中,50-31 歲;青:30 歲以下),客家人只有 50 歲以上的族群母語能力高於華語

21

能力;從教育程度來看,客家人不論是高教育組或是低教育組,華語能力也高於 母語能力(曹逢甫、黃雅榆,2002:2-17),從以上這些資料顯示客家民眾的客家 話流失嚴重,且客語能力隨著世代遞減而低落,客家話的世代傳承正面臨極大的 危機。

近年來從政府到學界對於客家話保存的議題非常重視,不管是地區性還是全 國性的的客家話使用調查,相關的研究資料豐富:黃宣範(1995)針對台北市 267 個通婚家庭所做的調查顯示客家話在台北市嚴重流失;郭珍妦(2004)對美濃地 區幼兒與言使用的調查指出家長認為幼兒個華語聽說能力高於客家話的聽說能 力;張麗君、郭珍妦(2005)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探討美濃地區家長背景與幼 兒語言能力的關係,發現家長的職業類別與教育程度不同,其與子女溝通使用的 語言有顯著差異;蕭素英(2007a)發現新竹縣新豐鄉的閩客家庭都有向優勢華語 轉移的情形;陳淑娟(2007)以閩、客雙語的大牛欄及泰雅族水田部落為研究對 象,發現母語活力急劇下降,母語快速轉移到華語,並預見這兩個部落的語言生 態朝華語單語化發展的趨勢;鍾秋妹(2009)調查美濃客家語言的流失與保存,

發現孩子往往是決定家庭語言使用的關鍵人物,當孩子開始進入學校(幼稚園階 段),成了客家話流失的起點。蔡惠名(2010)利用田野調查,解釋滿洲鄉客家人 生活絕大多數使用福佬話的原因及過程。

最完整的調查當屬客委會從 2002 年開始,連續幾年進行的一系列全國性的客 家話使用調查。根據彭文正(2009)歸納分析客委會 2005 年到 2007 年連續三年 所做的「台灣客家民眾客家話使用狀況調查」指出有高達三分之一的客家民眾和 自己父親幾乎不講客家話,且比例逐年上升(彭文正,2009:71);超過一半的客 家民眾幾乎不和配偶說客家話,且有增加的趨勢(彭文正,2009:72);將近一半 的客家民眾幾乎不和子女說客家話(彭文正,2009:75)。而根據最新一次(2010)

的客 家話 使用調查,幾乎不和自己的父母講 客家話的比例大約剩五分之一

22

(18.1%);和自己配偶幾乎不講客家話的比例降為三分之一(34.4%);幾乎不和 子女講客家話的比例也降至約三分之一(30.8%)(客委會,2010:148)。由以上 數據可知,近年來整體客家人的客家話能力有向上提升的趨勢,可見政府及民間 積極地介入推廣客家語言文化,可減緩語言流失的速度,發揮語言保存的功能。

二、 影響客家話保存的因素

客家話流失不是單一因素,羅肇錦(1990)曾提出影響客家話未來走向的因 素有:大眾傳播、教育實力、經濟活力、政治實力、聚居群落和意識覺醒等六項 因素,這些因素在不同時空下,影響程度也不一樣。另外客委會從民國 91 年起,

連續幾年對全國客家話使用狀況進行調查,並歸結出阻礙客家話傳承的因素,從 94 年起,一直到最近一次 2010 年調查的結果指出共有七項因素(楊文山,2010:

220-226),分別為:

(一) 家庭生活使用客家話比例下降;

(二) 父母客家話能力降低對家庭母語傳承功能的影響;

(三) 父母群體不同影響客家話傳承;

(四) 強勢語言對於客家話教學的排擠效應;

(五) 群體認同感與客家話能力的關係;

(六) 客家民俗文化活動能見度影響客家話能力;

(七) 居住地域屬性對客家話使用頻率的影響。

由於影響客家話傳承的因素眾多,本節綜合相關文獻及本研究意見,選擇幾 項影響客家話傳承的重要因素進行深入探討:

23

(一) 族群通婚:

王甫昌將「族群」定義為「一群因為擁有共同的來源,或者是共同的祖先、

共同的文化或語言,而自認為或者是被其他的人認為,構成一個獨特社群的一群 人。」(王甫昌,2003:10)。婚姻關係可算是人類彼此最深刻結合的一種方式,

是族群關係很重要的一環。世系是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而通婚則是文化變遷的 主要手段(梁世武,2009)。同化論者認為族群通婚是族群同化的重要指標之一,

通婚將不同族群的人拉入親密的社會關係中,會導致其他層面的同化,淡化族群 之間的偏見,對於子女在母語轉移、認同同化及文化同化上都有顯著的影響(王 甫昌,1993)。

陳信木(2003)研究台灣地區客家人口婚配模式的調查指出,隨著年齡降低,

客家人口內婚率下降,外婚率相對升高。根據客委會調查報告指出:客家族群與 其他族群通婚的比例為 58.4%,其中有 43.9%是屬於福客通婚,甚至高於客家族 群內婚(41.6%)的比例(張維安,2011)。黃宣範在對台北地區客家話人口流失 情形的調查中也指出,經過不同族群的通婚,客家話傳承的比例相當低,通婚家 庭中母語的使用狀況,客家話的流失率在 30%以上(黃宣範,1995)。客委會在 歷年的客家話使用狀況調查中也指出,若配偶群體非客家人,語子女或夫妻間使 用客家話溝通的比例皆不到一成(楊文山,2010)。此外,陳信木(2003)研究發 現福客通婚下,子女的族群認同存在著微妙的不同:當父親為客家人,而母親是 閩南人時,子女的客家認同機率是 76%;反之,父親是閩南人,而母親是客家人 時,子女的客家認同不及 7%。根據張維安的統計結果顯示:以台北為例,福客 通婚,客家女性嫁給閩南男性,子女會講客家話的比例為零,客家男性娶閩南女 性,子女會講客家話的比例為百分之二十。報導中甚至以「爸爸是閩南人,媽媽 是客家人,孩子是外省人」這樣的說法,來影射當前社會福客通婚下最普遍的情 況(大紀元,2006/03/29)。

24

因為通婚所帶來的影響很廣,梁世武(2009)的研究提到族群大小影響族群 的通婚率,若父母有一方為強勢族群,下一代認同強勢族群的比例較高。莊雪安

(2010)探討福客通婚家庭的成員對客家族群認同的變化,其中提到關於客家話 學習的結論是客籍父親與客籍母親對子女學習客家話抱持不同的觀點等。

由此可知,客家族群通婚對於客家話流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其中又以 福客通婚比例高,影響最大。

(二) 居住的地域屬性

語言使用者的人口數量,以及相同語族人口密度高的地方,也就是同語族人 口聚居的居住型態,是決定語言能否存續下去的重要因素。根據 2010 年客家人口 調查顯示,居住在客家人口高密度地區的客家民眾,客家話能聽、能說的比例最 高,客家話說聽比也普遍最高,自我客家話能力的評分也較高,而其他中低密度 地區的客家民眾則相對較低(張維安,2011)。歷年來客委會客家話使用狀況的調 查發現,都市化程度與客家話聽說能力成反比,而客家人口密度越高的地區能聽 說得懂客家話的比例越高,因為在客家人口密度高的地區,說客家話的機率也較 高;而住在城鄉地區的客家民眾說客家話的機會高於都市化地區,這是因為都市 是強勢族群聚居之地,也是政經活動的樞紐,少數族群都市化程度低,人口自然 較少,所以他們的語言在大都市也很難生存(黃宣範,1995)。所以客家民眾聚集 的地區,生活溝通都習慣使用客家話,頻繁的使用之下,客與自然容易維持與保 存,反之則不然,所以客家話的流失在都市中頗為嚴重(黃宣範,1995)。

(三) 家庭結構類型

家庭結構的類型也會影響客家話保存。根據楊文山(2010)客家話使用報告 指出,客家民眾的客家話說聽隨年齡越大變得越好,60 歲以上能聽得懂客家話的

25

比例(85.3%)最高。蕭瑞琪(2003)在她的調查研究中發現隔代教養家庭對於 客家話保存及文化的傳承有正向的影響,因為孩子和祖父母相處的時間多過於父 母,而祖父母的客家話能力優於父母。所以三代同堂的家庭比兩代家庭更能提供 下一代良好的客家話學習環境,因為他們更有機會學到族群的語言。家庭是母語 傳承最好也是最重要的地點,年長者客家話能力佳,也比較習慣在家庭中使用客 家話交談,將會是左右客家話傳承的關鍵因素。

(四) 家長的語言態度及語言能力

家長的對語言抱持的態度就是 Spolsky(2004)所謂的語言意識形態,它會影 響語言管理和語言實踐。所以父母對母語的態度會影響孩童的客家話能力,對母 語的傳承非常重要。在客委會的調查中,客家父母對子女學習客家話抱持著正面 肯定的立場,也非常有意願讓子女學習客家話,但 13 歲以下能聽得懂客家話的比 例仍然偏低。究其原因,客家話家長雖然贊成孩童學習客家話,但對於客家話學 習的態度傾向於工具性的思考,並未積極營造客家話學習環境。對於在整體環境 中具有強大人口優勢以及經濟誘因的強勢語言,甚至是國際語言英語,反而受到 家長的重視。除此之外,家長的母語能力降低也是影響客家話傳承的因素。楊文 山(2010)發現,客家民眾父母不用客家話跟子女交談的最主要原因有四點:子 女不會客家話、居住環境、本身不會客家話以及不喜歡客家話等。黃宣範(1995)

的研究顯示臺北客家話人口流失情形嚴重,所使用的語言幾乎全為華語,在這樣

的研究顯示臺北客家話人口流失情形嚴重,所使用的語言幾乎全為華語,在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