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計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語言是人類生活溝通的工具,記錄人類的歷史足跡,承載人類珍貴的文化資 產,透過語言可以了解先人思考的脈絡,尋回族群的自我認同。所以保存語言就 是在保護人類的歷史文化。然而全世界的語言卻正以無法想像的速度在流失當 中,根據 Krauss(1992)的報告,全世界約有 6000 種語言,卻只有 600 種的語 言是安全無虞的,21 世紀末有 90%的語言將會滅種。而台灣因為過去錯誤的語言 政策以及社會生活、經濟環境的轉變,除了華語之外,其他各族群的母語皆有流 失的現象。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台灣已被列為母語滅絕的危機地區,前 任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以下簡稱「客委會」)葉菊蘭女士更以:「台語正在『掛號 中』,客家話已進入『急診室』,而原住民語則已住進『加護病房』」來形容台灣本 土語言流失的慘況(黃以敬,2003)。客委會(楊文山,2010)針對客家族群的調 查顯示,客家族群與其他族群的通婚比例高(58.4%),其中福客通婚比例就高達

(49.6%);而黃宣範(1995)針對台北地區客家話人口的調查也指出,客家人經 過不同族群通婚,客家話流失 30%以上。

面對母語流失,政府從學校教育著手,2001 年開始,九年一貫的母語教育已 經持續超過十年,但相關調查指出母語仍持續流失。這顯示官方語言政策無法達 到語言保存的目的,學校也不是挽救母語流失的主要場域。諸多學者認為語言政 策不應只限於國家層次,應擴展到家庭及社區(Cooper, 1989;Fishman, 1991;

2

King et al. 2008;Spolsky, 2004)。母語的保存,代際傳承才是關鍵(張學謙,2012)。 家庭才是語言保存的最後防線,也是弱勢語言的最後堡壘(徐正光、蕭新煌,

1995)。

研究者曾在研究所時期接受張學謙老師的指導,接觸了語言政策、語言傳播、

語言行銷等等相關課題,更因此接觸到台灣目前較少人開發的「家庭語言政策」

的研究領域。研究者本身在台東擔任高職國文老師已經十年的時間,對於台東的 人文、地理,都有相當程度的了解,透過學生也接觸到來自台東各個地區的不同 家庭,客籍學生也為數不少,所以研究者不論在專業理論基礎,或是尋找個案進 行現場實地訪談,都有信心可以完成這次的研究行動。

國內研究家庭語言政策文獻的研究尚不多見,這個領域正待有心學者的積極 投入:張學謙(2012)《家庭語言政策與語言保存》的國科會計畫探討福佬、客家、

原住民及新移民家庭的語言政策與語言保存與流失的關係,嘗試勾勒出台灣族群 家庭語言政策的類型,探討影響家庭語言政策的種種因素,從不同面向來分析不 同家庭語言政策的結果。本人參與該計畫,負責台東地區福佬客家通婚家庭的家 庭語言政策。如前文所述可知,在客家外婚的家庭中,福客通婚比例高,而通婚 又會造成客語傳承困難,所以本研究的重點放在不同背景條件的福佬客家通婚家 庭,藉著深入訪談個案來了解福客通婚家庭如何制定語言政策?而不同的語言政 策又如何影響客家話保存。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究台東福佬客家通婚家庭在不同家庭結構、居住地域

3

及家庭背景下,家庭語言政策的差異,將研究重心放在客語,旁及福佬話、華語 以及英語等,從語言政策的三大領域:語言意識形態、語言實踐及語言管理,分 析影響家庭語言政策制定的諸多因素,從而瞭解影響母語保存的關鍵。

二、 研究問題

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福客通婚家庭的語言實踐樣貌為何?家庭成員語言能力以及語言使 用的情況為何?

(二) 福客通婚家庭家長的語言意識形態及語言管理如何影響語言政策?

(三) 從家庭語言政策的觀點,福客通婚家庭中,影響客家話流失和保存 的因素有哪些?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 語言政策:

統治者針對語言問題及語言環境,考量政治發展與政治利益下所擬定的指導 原則及內容(邱敏捷,1998)。亦即由政府或是有組織的機構提出的明確政策,且 有法令依據,以施行到整個國家的語言政策。

二、 家庭語言政策:

一個新興的語言政策研究領域,把家庭視為一個語言決策的單位,被定義為

「關於家庭成員之間語言使用的明確(explicit)、顯明的(overt)的規劃」(King

4

et al., 2008:1)。Curdt-Christiansen(2009)結合宏觀及微觀的因素,認為家庭語 言政策是以家庭成員為對象,有意地在執行特定的語言使用模式和語言實踐。家 庭語言政策決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使用哪些語言,關係著家庭的語言轉用或語言 保存(Spolsky,2004)。

三、 族群通婚:

所謂「族群」的定義:「一群因為擁有共同的來源,或者是共同的祖先、共 同的文化或語言,而自認為、或者是被其他的人認為,構成一個獨特社群的一群 人」(王甫昌,2003:10)。所以族群除了血緣關係之外,還有共同的語言以及文 化,對於成員的凝聚力以及成員的行為,影響都非常大。兩個不同族群的男女,

透過婚姻關係,建立家庭,即是「族群通婚」。

四、 語言保存:

Thieberger(1990)認為語言保存包括:語言保存或流失情形的紀錄,以及目 的在增進語言保存的活動。前者可以視為語言保存狀況的「診斷」;後者則是對語 言的流失進行「醫治」(引自張學謙,2011)。某種語言在人數或分布上呈現穩定 的狀態,兒童和成人能熟練地使用該語言,以及在具體領域內(如家庭、學校等)

保持對該語言的使用,此即為語言保存(Cooper, 1989)。反之,語言使用的人口、

能力或是領域下降即為語言流失。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台東地區 12 個福佬客家通婚的家庭為主,不涉及其他種類的客家話

5

家庭,個案家庭的選擇會涵蓋台東地區客家話家庭聚集的地區(如關山、池上、

鹿野)以及其他非客家話家庭聚集的地方。個案家庭中必須有目前仍在就學的子 女,研究者將進入其家庭訪談、觀察,研究場域以個案家庭為主。

二、 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僅就福佬客家通婚家庭去探討其家庭語言政策與語言保存的 狀況,無法了解其他種類客家家庭的語言政策及語言保存概況;

(二) 受限於人力、時間及地理環境,本研究僅就台東地區尋找可供研究 的個案,研究結果無法概括其他地區的福佬客家通婚家庭的語言政 策及語言保存的狀況;

(三)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屬於質化的研究,而非量化,故僅就 12 個所 選個案做深入探討,而非整個台東地區所有福佬客家通婚家庭。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