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個案訪談記錄

第六節 個案 6

一、家庭語言實踐

(一)家庭成員的語言背景及語言能力

個案 6 是三代同堂的家庭,三十幾年前從台東縣德高的客家部落遷居到台東 縣關山鎮,目前父母輩在關山鎮經營餐廳,附近居民以及餐廳的客源,福佬人以 及客家人都有。祖父母輩都是客家籍,為了謀生,從中壢一帶遷居到德高部落,

以務農為生,四周都是客家親族。祖父母都具備華語、客語以及福佬話的能力,

聽說都流利。客語是從小使用的母語;華語是上學之後學的;至於福佬話則是日 常生活接觸福佬人,漸漸學會的。雖然三代同住,祖父母輩白天時會回到德高部 落從事農忙,與孫子女相處的時間,只有在晚上的時候。祖父母輩彼此之間使用 客語溝通,和父母輩男性家長也講客語,和父母輩女性家長則使用福佬話,和孫 子們則使用華語,偶爾使用客語。

父母輩的男性家長是客家籍,具備華語、客語以及福佬話的能力。小時候住 在德高,周遭都是客家人,在客語環境下長大,客語流利,跟祖父母輩交談也都 用客語。福佬話是上了國中以後,跟同學相處漸漸學會的。父母輩的女性家長是 福佬籍,住在關山,附近福佬人多。從小跟自己的父母溝通都是講福佬話,但因 為外祖父是山東人,在家裡也講華語。嫁到客語家庭後,多少會聽得懂客語,也 會簡單的對話。她表示:「我只會稍為聽(客語),然後簡單的話我會說,最起碼 人家在講,我大概會知道。有時候會碰到客人,他會用客家語,我大概會聽得懂 他們說甚麼或需要甚麼。」(訪談 20130331-06-1)

第三代子女雖然經常處在客語以及福佬話的情境之下,但只有華語聽說流 利,客語以及福佬話的能力,都只會聽,說的能力很弱,只會簡單的對話。在家 裡祖父母輩以及父母輩幾乎都跟子女講華語,家長們會在孩子面前使用母語,卻 很少直接對著孩子講母語。偶爾祖父母輩或是父母輩男性家長會對孩子講客語,

70

簡單的回應孩子會講,大部分是直接用華語回答。祖父母有時會糾正,但小孩漸 漸長大,越來越習慣華語,祖父母也較少糾正了。

表 4-6 個案 6 家庭成員語言能力表

稱謂 語言能力

祖父 華語、客語、福佬話、日語。

祖母 華語、客語、福佬話。

父 華語、客語、福佬話。

母 華語、客語、福佬話。(其中客語不甚流利)

子女 華語、客語、福佬話。(福佬話和客語只具有被動語言能力,即會 聽,但是只會說簡單的對話)

從表 4-6 可以看出祖父母輩跟父母輩共通的語言有華語跟福佬話,而三代共 通的語言就只剩華語了,這顯示了不管是福佬話還是客語都逐漸在流失,母語流 失,且漸向華語靠攏。研究者調查這三代在家庭中主要的使用語言,發現有向下 遷就的趨向,長輩對晚輩大部分使用華語了。

(二)家庭成員間的語言使用情形

個案 6 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家裏經營餐廳,附近福佬人、客家人都有。祖父 母輩彼此還是以客語為主,父母輩雖然都會講福佬話,但彼此已經以華語為主,

第三代則只有華語聽說流利了。關於個案 6 家庭中語言使用的情形,根據訪談內 容,整理如下:

祖父母輩彼此使用的語言:

筆者:阿公阿嬤彼此(講什麼語言)呢?

母親:彼此講客語。(訪談 20130331-06-1)

71

父母輩彼此使用的語言:

筆者:請問你們夫妻兩個交談的時候是用什麼語言?

母親:用國語。

筆者:你們兩個只講國語嗎?妳先生聽得懂台語嗎?

母親:可以啊!

筆者:妳不會跟他講台語?

母親:不會跟他講台語,我們很少用台語講話。(訪談 20130331-06-1)

父母輩與子女之間彼此使用的語言:

筆者:那請問你們跟小孩講話是講(甚麼語言)?

母親:是講國語。(訪談 20130331-06-1)

祖父母輩與父母輩之間彼此使用的語言:

筆者:請問一下妳公婆跟妳講話的時候呢(是講什麼語言)?

母親:我公婆是跟我講閩南語。

筆者:那妳公公婆婆跟 XX(孩子)的爸爸是講(甚麼語言)?

母親:講客語。(訪談 20130331-06-1)

祖父母輩與孫子女之間彼此使用的語言:

筆者:那請問爺爺奶奶跟小朋友是講什麼話?

母親:都不一定耶,有時候是客語,有時候是國語。

筆者:哪一種居多?

母親:國語居多。(訪談 20130331-06-1)

72

子女彼此以及與附近鄰居之間使用的語言:

筆者:那 XX(孩子)他們三姊弟在一起的時候是講什麼話?

母親:就講國語。

筆者:所以你跟你的同學也都是講國語?。

孩子:對啊,因為客家的同學好像蠻少的。

筆者:所以你碰到客家的同學也是講華語?

孩子:對啊,因為我碰到的客家同學,好像也不會講客語。(訪談 20130331-06-1)

根據訪談內容整理出個案 6 的家庭語言使用圖,便於閱讀對照,圖中代號所 代表的意義,說明如下:

1. 稱謂:GF-祖父;GM-祖母;F-父親;M-母親;C-孩子;W-鄰居 2. 族群屬別:(H)-客家人;(T)-福佬人

3. 交談語言:H-使用客語;M-使用華語;M(H)-主要講華語,偶爾講 客語。

73

二、家長語言意識形態

個案 6 的父母輩認為講客語有親切感,父母輩女性家長表示:「我覺得客語的 地位還蠻不錯的,就是因為客家人的凝聚力都很夠。而且客家人你走到哪裡,客 家人他就講客家語,你會覺得非常親切。」(訪談 20130331-06-1)男性家長則說,:

「(母語)最主要的功能應該就是在維繫同是客家人之間的情感,因為在現在這個 社 會 喔 , 在 外 面 不 管 遇 到 一 個 會 講 客 語 的 人 , 會 覺 得 說 很 親 切 。 」( 訪 談 20130331-06-1)兩人皆肯定客語的情感價值。女性家長認為母語能力跟族群認同 有關:

筆者:會不會講客語,跟你是不是客家人,你覺得有什麼樣的關係?

母親:好像還滿有關係的。

筆者:好,假設一個人他不會講客語,你會覺得他是客家人嗎?

74

母親:就好像覺得不是客家人一樣。(訪談 20130331-06-1)

男性家長則認為不會講客語的客家人,當然也算客家人,只是會有背祖的感覺。

第三代的子女雖然不太會講客語,但都認為自己是客家人。

父母輩都認為母語的保存,家庭是關鍵的場域,父母則是重要的角色。父母 輩女性家長認為「一地一語」的方式,有助於保存母語;男性家長更進一步表示 除了家長負起母語傳承的責任外,學校有這方面的課程,母語保存的成效會更好。

而客語的流失,女性家長認為轉向了華語,她說:「日常生活就幾乎都是用國語在 交談了。」(訪談 20130331-06-1)男性家長則認為也有轉向福佬話,他說:「我們 去掃墓,整個家族都是客家人,應該說客語,但是卻講台語。」(訪談 20130331-06-1)

對於母語教育,父母輩女性家長認為應該從小教起,她贊成學校教母語,但 覺得目前學校的母語教學沒有什麼成效,因為學校的母語課並不是全母語的教 學,而且回到家又不講,缺乏練習。孩子也表示母語課的內容,大多是教書面文 章,在生活上並不實用,所以成效有限。

父母輩女性家長認為華語在台灣社會已經跟生活融為一體了,不會講華語,

沒有辦法融入人群,生活作息受到嚴重影響。孩子一出生,就已經開始接觸華語,

目前家裡主要溝通語言也是華語。雖然華語非常普及,但女性家長並不希望台灣 變成一個只講華語的社會,對於孩子的華語學習並沒有進行額外的加強,作為一 個溝通的語言,母親不反對孩子在家裡使用華語,也認為孩子們的華語能力還可 以,沒有特意採取什麼積極作為,來加強華語能力。

父母輩女性家長和孩子都認為英語是非常重要的,店裡偶爾有外國客人來 時,感覺更明顯。女性家長希望孩子的英文可以學得更好,覺得會講英文可以提 升競爭力,贊成小學就開始英語教育,也會讓小孩參加課餘的英語補習,但這還 是取決於孩子的興趣,老二對英文沒有興趣,女性家長就不勉強他學習。

75

三、家庭語言管理

個案 6 的家庭中,祖父母輩語碼轉換最為頻繁,他們彼此講客語,對父母輩 的男性家長也講客語,對女性家長則講福佬話,對孫子女則講華語為主。家中並 沒有誰特別主導語言的使用,只是在面對第三代子女時,很自然地大家都使用華 語,遷就小孩子的語言習慣。在家中最要求第三代子女要講客語的是祖父母,對 於孫子們不會講客語感到遺憾,小時候會限制孫子們講客語,在他們用華語回答 時,會糾正他們。第三代的三個子女當中,哥哥姐姐已經唸高中了,課業忙碌,

也不常在家,但是第三個子女還在國小,父母輩女性家長希望由祖父母輩來教他 講客語。

父母輩男性家長曾利用第二個小孩參加客語認證的機會,在準備考試的期 間,加強他的客語能力,雖然最後沒能通過認證,但這也變成學習母語的一種動 力。男性家長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也曾主動跟孩子講客語,但只要孩子講華語,

他便會配合使用華語,男性家長認為孩子接觸媽媽的時間長,而媽媽不會講客語,

這樣學習的成效不會好。通婚家庭中,保存母語的有效方法之一—「一人一語」,

以男性家長的觀點,另一方家長不能配合講同一個語言,成效有限。女性家長則 表示沒有考慮過這樣的做法,雖然覺得效果應該還不錯,但因為她覺得自己的福 佬話也不是講得非常好,實行起來有困難。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