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家庭以外的因素對語言保存的影響

這一節將討論家庭以外,在 12 個個案中,影響語言保存的其他因素有包括;

一、政府政策;二、居住地區;三、通婚;四、受到強勢語言排擠;五、媒體。

一、 政府政策

(一) 獨尊國語的語言政策

戒嚴時期國民政府的語言政策是獨尊華語、禁止母語,從學校做起,到 1970 年代,全面實施,除了學校,在公共場所都要講華語,導致台灣各族群母語快速 流失。當年的學生,如今都已經為人父母,此次訪問的個案父母,幾乎都經歷過 那個年代,有些父母因此喪失了母語能力,也有些雖然會講母語,但已經很難改

150

變講華語的習慣。客委會的調查報告(楊文山,2007、2010)指出,客家民眾父 母沒有跟孩子使用客語交談的最主要四個原因,依序是子女不會說客語、居住環 境、本身不會客語和不習慣使用客語。經歷過華語運動時期的個案父母,連帶影 響到他們傳承客語的行動力和能力。

個案 3、7、9、10 都提到當年國語運動所造成的影響。個案 9 的家長表示:「當 年國民政府的國語運動使得講母語的人變少了。」個案 10 的祖母也認為母語流失 的原因跟當年國民政府的國語政策有關。但時過境遷,母語還是持續流失的原因,

就是政府沒有積極去提倡母語。

(二) 客語認證

近年來客委會積極推動客語認證,有超過七成以上的客家民眾表示知道這個 認證考試;有半數客家民眾知道 19 歲以下免收報名費;近六成知道 99 年度國民 中小學學生通過客語認證考試者可獲得「獎勵客語績優獎學金」,顯示民眾對這項 考試的知悉度相當高(楊文山,2010)。

個案 7 和 10 的子女都參加過客語認證,並且通過認證。個案 10 的子女由外 祖父母指導參加認證,孩子表示自己喜歡客語,考慮報考更高級的客語檢定。個 案 6 的家長則是利用子女準備客語認證時,加強他的客語能力,也不失為讓子女 學習客語的一個動機。另外個案 5 和個案 8 都肯定客語認證對客語傳承的助益,

他們更進一步提出希望政府可以考慮提高認證通過的獎金,或是比照原住民語認 證的模式,可以在就學考試上加分,擴大客語認證的影響力。

二、 居住地區

根據客委會調查報告(楊文山,2006、2007、2010),都市化程度與客語聽說 能力成反比,以客家人口密度來看,居住地區客語人口密度越高者,能聽得懂客

151

語的比例越高。從客家人口密度來看,居住在客家人口密度愈高地區者,說客語 機會增加的比例愈高;從都市化程度來看,居住在城鄉地區的客家民眾,說客語 機會增加的比例,高於居住在都會郊區的客家民眾(楊文山,2010:226)。

在此次調查的 12 個個案中,個案 5 住在池上,三代同堂,家裡務農,附近居 住人口並不密集,都是同姓的親友,所以都是客家人。家中兩代家長彼此使用母 語,但對小孩主要講華語,偶爾在田裡工作時講客語,但孩子的客語還是聽說流 利,主因是附近親友交流還是以客語為主。另外個案 8 居住在月眉,三代同堂,

祖父母只跟孫子講客語,位處關山鎮外圍比較郊區的地方,雖然附近客家人不多,

福佬人、原住民雜居,但因為不似都會區一般,有那麼多跟外人接觸的機會,所 以也是成功保存客語的案例。

此次調查共有五個居住在台東市區的個案,客語保存下來的只有個案 7,三 代同堂,祖父母是客語教師,有強烈客家意識,採用「一代一語」的雙語模式,

所以成功保存母語。其他四個個案分別是 3、4、11、12,家庭使用語言都是華語,

或是主要講華語,偶爾講福佬話,周邊環境沒有什麼機會講客語,所以都是流失 的狀態。

由此次的調查也可印證都市化程度,以及居住地的客家人口是否密集,對於 母語保存也是有影響的。

三、 通婚

根據前文第二章第五節所述,客家族群與其他族群通婚的比例為 58.4%,其 中福客通婚佔了 43.9%,通婚對母語傳承影響很大(張維安,2011),經過不同族 群通婚,客語傳承比例相當低,尤其是客家籍女性嫁給福佬籍男性的家庭,客語 流失情況最嚴重。在筆者研究的 12 個個案中,有 8 個是父親客家籍,母親福佬籍 的個案;另外 4 個則是相反。這 4 個個案(父親福佬籍,母親客家籍)中,有三

152

個是客語流失的例子,家庭語言使用都轉向華語。此次惟一一個客語保存的案例 是個案 7,三代同堂,受外祖父母影響,所以能夠保存客語。

黃宣範(1995)雙語家庭研究中指出,客家人中會福佬話的約為七成,三語 人口主要來自客家人和原住民,客家人的三語指的是:客語、華語、福佬話。在 使用語言時,如果不是刻意為之,通常語言能力高的人會低就語言能力低的人,

所以客家人在通婚家庭中,就變成了經常犧牲自己母語的那一方。個案 3、6、11 的家長都提到父母當中,另一方不能配合講同一個語言,母語傳承的成效有限,

他們認為父母雙方都會講同樣的母語,互相搭配,才有效果,基於這樣的心態,

父母使用雙方都會的語言溝通,家庭語言使用就很自然的轉向華語或是福佬話了。

在這次的調查中,筆者發現 7 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第一代祖父母就是福客 通婚的個案有 4 個,其中有 3 個客家媳婦,為了適應夫家語言,最後客語都是聽 說流利,就跟自己的母語一樣。而年輕一代的父母,不論是否三代同堂,客家媳 婦學會客語的幾乎沒有。

四、 受到強勢語言排擠

在目前台灣的多語環境中,華語、英語和福佬話是家長心目中地位較高於客 語的語言,以工具性動機來看,這三者的學習動機都強過客語。客語受到這些強 勢語言的排擠,很容易因為不實用,或是孩子沒有時間學,就被犧牲掉。多數個 案的家長在孩子的華語和英語學習上煞費苦心,為了加強華語能力,上正音班、

作文班,英文更是從小就補習,個案 12 的父親表示,孩子的國文、英文程度,可 以說是他用錢堆出來的。在家長和孩子耗費金錢、時間、體力之餘,實在也無心 無力再去規劃該怎麼讓下一代傳承母語。個案 9 的家長則是擔心學校教母語會稀 釋掉國文的課程。個案 2 的母親甚至希望台灣變成一個只講英語的社會;個案 1 和 11 的家長,也都是從小讓孩子在外補習英文。

153

根據客委會的調查報告(楊文山,2005、2006、2007、2010),鄉土語言的教 學制度中,學校可以自行在三種語言(客語、福佬話、原住民語)中選擇開班授 學,學生也可自由選課,范文芳教授研究發現,鄉土教學可能造成客語流失的原 因之一,就是父母不鼓勵學客語,較鼓勵學習英文、普通話、福佬話;而學生自 己選的話比較偏向日文、英文、福佬話(楊文山,2010:223)。學者擔心在學生 可以自由選課,而不管是家長還是學生本身,都傾向選擇非客語的情況下,學生 與家長考慮到語言的實用性及其所帶來的利益,可能會優先選取福佬話取代客 語,反而會使客語流失更嚴重。但筆者從這 12 個個案中發現,子女選讀客語的總 共有九個個案,似乎並沒有因為福佬話實用性較高,母語課程就選擇福佬話,反 而有些家長(例如個案 3、7、8、9)認為客語較難,所以學校母語課程應該選讀 客語;有些個案家長認為福佬話比較容易學,看電視或是聽旁人講,就可以自然 學會,所以選讀母語課程時應該以客語優先。

五、 媒體

客委會客語使用調查報告(楊文山,2010)指出,政府在 2003 年成立客家電 視台,從此客家民俗文化的推廣及傳媒客語的曝光率增加,對於一般民眾了解客 家文化與傳統禮俗,有所助益;也使具備客語基礎的民眾,因為傳媒客語使用的 頻率增加,有更多練習的機會,客語也因此進步。個案 7 的祖父會要求家人看客 家電視台。個案 12 的家長表示以前的電視媒體都是福佬話,布袋戲、歌仔戲等,

客家電視台是近期才發展的,所以客語為什麼會低於福佬話,他認為是媒體和整 個大氛圍的力量。

個案 9 的家長表示,除了客家電視台外,現在一些客語配音的影片還有客語 CD 等,是非常好的客語教材,卡通影片幾乎每個小孩都愛看,她讓孩子看客語 卡通,效果非常好。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