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語言保存與流失理論

多元文化思考是現代潮流趨勢,主張語言多樣性的學者包括:George Steinert 重新解讀巴別塔故事,提出多種語言不但不是詛咒,反而能彰顯人類精神傑出的 適應能力和優點(李芳根譯,2007);Cantoni 把多種語言比喻成「衣櫥」,認為語 言跟衣櫥裡的服裝一樣,應該要有多樣款式,才能應付不同場合的需要(Cantoni, 1997);Thieberger 也提出了保存族群語言的七項理由(Thieberger, 1990)等。弱 勢語言的保存就是保存人類的文化資產,增進人類多元的文化活力。如何評斷一 個語言是保存還是流失,理論為何?弱勢語言又該如何保存呢?

本節將分成兩個單元論述:一、語言活力理論;二、語言保存理論。

一、 語言活力理論

一種語言如果沒有人說,就算是死亡了,語言死亡的前兆就是流失,語言如 果只是流失便還有機會挽救(謝國平,2007)。而語言活力(language vitality),

指的是語言的活動能力,是語言在一定場域中被使用的頻度和完整度的總和,語 言活力可以用來評量瀕危語言的維生指數(何大安, 2007)。Fishman(1991)將語 言活力定義為用來衡量一地區的語言轉移程度及對語言反轉的努力。Giles, Bourhis 及 Taylor(1977)提出語族活力的說法,以地位,人口及制度三項因素來 描述族群語言的存活程度以及被其他語言取代的機率(黃宣範,1995;陳淑嬌,

2007)。黃宣範(1995)則提出衡量語言活力至少有四個指標:

(一) 比較就學之前學會的語言與長大之後學會的語言;

(二) 比較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父親或母親語言傳承給下一代的程度;

(三) 比較不同的語族相互學習對方的語言的程度;

17

(四) 比較各個不同語言使用的「情境」如何不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 2003 年舉辦了一場針對「保護瀕危語言」

為主題的國際專家會議,奠定了這個領域其後相關討論的基礎,並於會後發表了 一篇﹤語言活力與瀕危﹥的聲明,通過了一套語言活力評估標準(Language Vitality Assessment, LVA)。這套標準有九個衡量因素,這些因素主要在評估語言 的活力與所面對的威脅、語言態度以及語料典藏的急迫性,除了第二個因素外,

每個因素再分六種衡量程度等第,從”0”到”5”(”0”表示瀕危程度最嚴 重,”5”表示安全無虞),這九個因素分別是(引自謝國平,2007):

(一) 語言的世代傳承;

(二) 語言使用者的確實人數;

(三) 語言使用這佔該社群總人口的比例;

(四) 語言現存使用範疇的趨勢;

(五) 對新的使用範疇及媒體的反應;

(六) 語文教育與學習讀寫所需的材料;

(七) 政府對語言的態度與政策;

(八) 社群成員對自己語言的態度;

(九) 語言相關典藏的數量與質量。

有了以上這些客觀的語言活力評量的標準,將更有助於我們對正在流失甚至 是瀕危語言的診斷,以提供正確的方法達到語言保存的目標。

18

二、 語言保存理論

「語言保存」這個詞在社會語言學領域中有兩種含意:一是語言保存或流失 情形的紀錄;另一個是指目的在增進語言保存的活動(Thieberger, 1990)。語言保 存就是指語言人口穩定,並且在日常生活領域中使用,相對地,語言流失便是語 言使用人口、能力下降,使用領域限縮(Baker, 1998)。語言得到保存,這當然沒 有問題,而語言一旦開始流失,就應該想辦法挽救,以增進語言的保存,因為 Harrison說失去語言,失去知識;Crawford也說失去語言也就是失去個人及團體根 深蒂固的身分認同,會摧毀自我價值感,限制人類潛能的發揮(轉引自張學謙,

2011)。以下介紹兩種語言保存理論:

(一)挽救語言流失理論

近十幾年來,關於挽救瀕危語言的課題,引起了相當多的學者關注,這方面 的研究在語言規劃文獻裡常被稱為「挽救語言流失」(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RLS)

的研究,由語言學家 Fishman 在 1991 年提出,他並以「世代失調分級表」(Graded Intergenerational Disruption Scale, GIDS,見表 2-1)來記錄語言流失或保存的情 形,並提出促進語言保存的相關建議(張學謙,2011)。「世代失調分級表」將挽 救語言流失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級數越高,語言流失的威脅越大,如其 內容所示,這個理論主要由達成雙言現象及超越雙言現象兩大部分構成。雙言現 象(diglossia)是指高低階語言在社會上的分工情形,高階語言(強勢語言)用 在公領域(如政府機關、學校、職場);低階語言(弱勢語言)用在私領域(如家 人、親友之間)。弱勢語言一開始至少應確保在私領域中得到保存,其後再積極推 動自身母語盡可能地運用在各個領域,而不限於家庭及社區。從「世代失調分級 表」中也可以看出第八到第五階段是最基本的工作,是弱勢語族可以自立自救的 階段,透過家庭及社區將族語的使用連接起來,達到語言傳承的實質效果。而第

19

四到第一階段屬於公領域的語言使用,通常需要透過立法才能實施,弱勢族群通 常無法爭取到實質的語言權利,往往只有象徵性的地位,對語言保存幫助不大。(張 學謙,2011)所以綜合這八個階段,Fishman 認為其他階段的發展必須和第六階 段(有世代相傳及人口集中的家戶/家庭/鄰里:族語傳承的基礎)連接起來,

語言傳承才有實質的意義(Fishman,1991)。所以挽救語言流失必須在家庭及社 區之間達成世代之間的語言文化傳承。

表 2-1 「世代失調分級表」(Graded Intergenerational Disruption Scale, GIDS)

1. 較高層次的教育、工作、大眾傳播媒體以及高層的政府運作;

2. 地方/地區性的大眾傳播媒體以及地方政府的民眾服務;

3. 包括本族群及其他族群的地方/地區性的工作場所;

4b. 部分的族群母語教育。課程設計及人事安排受其他族群的控制;

4a. 完全使用族語的學校。本族群對課程設計及人事安排有主導權;

Ⅱ 達到雙言現象之後再超越雙言的挽救語言流失 培養

5. 培養成年人及少年人讀寫能力的學校,並沒有取代義務教育;

6. 有世代相傳及人口集中的家戶/家庭/鄰里:族語傳承的基礎;

7. 部落社區裡還有老一輩使用本族語的文化交流;

8. 重建本族語,成年人再學習族語(將族語當作的二語言學習); Ⅰ (意識啟發之後)欲達成雙言現象的挽救語言流失

資料來源:Fishman,(1991:395);轉引自張學謙,(2011:44)。

20

(二)母語「私有化」

除了 Fishman(1991)所提出上述八階段的挽救語言流失理論,將語言保存 基礎聚焦在維持雙言,也就是可以自己動手做的語言復振。Ruiz 也有一套語言「私 有化」(privatization)的觀念,進一步將族語家庭化及社區化。從族群本身出發,

個人就是權力的賦予者,強調自我掌控私人語言的使用,靠自己的能力來維持族 語,也就是語言保存是靠家庭、部落社區成員基於語言忠誠感的草根性運動(張 學謙,2011)。根據 Ruiz 的調查,19 世紀後期美國中西部德語社區雖有學校的母 語教育卻無法保存母語,而西南部的墨西哥社區在沒有學校雙語教育的支持下,

母語卻依然存活,關鍵就在於「私有化」,墨西哥社區強化了教會、家庭和鄰里的 語言保存功能,這種內在的支持,便是母語保存「私有化」的力量(張學謙,2011)。

綜合 Fishman(1991)「挽救語言流失理論」以及 Ruiz(1990)語言「私有化」

理論,家庭是語言保存的基地以及最佳施力點,家庭裡的世代傳承是語言保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