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文獻回顧

一、 日治時期治理政策及教育政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和治理殖民地的政策沿革、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制度發展和日治時期臺灣學生棒球 狀況等。各部分國內外相關文獻研究,分析整理如下:

一、日治時期治理政策及教育政策

欲瞭解日治時期的統治策略,參考史料記載自然不可或缺,但一味依靠文獻 史籍的記載,對於某些事物的理解難免受到閱讀者自身經驗而有主觀論述或見解,

或受主筆者的主觀視角影響,故需要有不同領域的切入點,方能看出一段陳述的 特殊獨到之處,輔以史料共同閱讀參考,更能助於梳理政策擬定背後之原因。

首先是以時間為主軸的編年史料,在日本近代歷史發展變革的部分,鳥海靖

《再一次閱讀、山川日本近代史》一書中,從 17 世紀後半、日本被迫開國為始,

詳列各個時段發生的大事,以及造成的後續影響10。至於理解日治時期臺灣歷史 的發展過程,末光欣也《臺灣歷史 日本統治時代的臺灣 一八九五~一九四五 年/四六年 五十年的軌跡》,以各任總督在任期間的重要施政為論述主軸,也 專章論述教育制度、宗教活動以及抗日活動等發展歷程11。除了專書論述,吳密 察<明治國家體制與臺灣-六三法之政治的展開>詳盡地分析明治國家的體制 在近代如何成形,並運用大量日本國會的議事紀錄資料,剖析日本國內如何決定 六三法、三一法及法三號在臺灣的適用12。然而縱使對於史料分析透徹,事件記 述清晰,但對於歷史事件背後的思想脈絡著墨較少,故思想史的部分需要借用其 他的文獻或理論,方能理解史實背後的環境氛圍及思想。

關於近代日本思想變遷、國體論形成等相關思想變化,首推日本學者小熊英 二的研究成果,在《單一民族神話的起源-<日本人>的自畫像的系譜》一書中,

耙梳日本國體論的起源與建立,確立日本人對於自身「民族」的定位,將天皇作 為國家大家長的特殊體制,這種體制對於後續日本殖民地政策決定,有關鍵性的 影響,諸多日本內地的政策施行於臺灣,大多是在強烈天皇家父長思維下進行的,

10 鳥海靖,《もういちど読む、山川日本近代史》,東京:山川,2013 年。

11 末光欣也著,辛如意、高泉益譯,《臺灣歷史 日本統治時代的臺灣 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

/四六年 五十年的軌跡》,臺北:致良,2012 年 10 月。

12 吳密察,〈明治國家體制與臺灣-六三法之政治的展開〉,載於《臺大歷史學報》第 37 期,2006 年 6 月,頁 59-143。

Ultranationalism》,整理了自明治末期到昭和早期的意識型態轉變,並針對提出 重要理論的政治思想家或法學家仔細論述16。 ULTRANATIONALISM, (2009).

17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 年 2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入,剖析日本統治臺灣的同化政策,由最初伊澤修二希望透過國語教育來進行同 化教育,透過語言的教導,如何將臺灣人民同化成為日本的臣民,而在執行過程 中,同化成為差別待遇的藉口與手段,臺灣人民面對這樣的情境,該如何面對同 化政策,接受或是抵抗的兩難選擇18;此外他也在<重新解析殖民的臺灣的國語

「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的近代思想史為座標>一文中,再次聚焦於同化和國 體論的關係,重申日治時期臺灣同化政策的特殊性,用座標結構的方式做出獨特 分析19

同樣討論同化的,還有荊子馨的《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 本書的出發點比較偏向社會學的分析脈絡,連接歷史與文學的資料,將「同化」

再進一步細分為同化和皇民化,臺灣人在這樣的統治脈絡下,如何掙扎、抗爭、

妥協或合作,對於同化政策的心理分析有精闢的見解20;陳翠蓮同樣對於日治時 期臺灣歷史多有研究,在<大正民主與臺灣留日學生>一文中,針對日本對臺灣 同化政策進入大正時期後的轉變21;在《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一 自治的夢想》中,則著重日治時期的臺灣人面對殖民政權的壓迫,如何反抗、爭 取權益,包含議會設立的請願、追求真正的民主,在日本高壓的強迫同化歷程中 找尋自己的民主道路22,然而因為研究集中於政治制度的變革及人民對於同化政 策的反動,較少著墨於同化的成就部分。

然而以上對於同化的分析,卻都侷限於同化理論的建構,縱使有談到具體同 化的成效,皆是以「國語」教育為分析對象,也就是從語言的面向切入,觀察語 言的學習造就的同化效果,但語言畢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事物,縱使習得 充足的語言能力,卻未必能具體呈現守法意識的成效,因此到底如何才是統治者 心目中理想的守法國民,尚有待論述補充。

18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譯,《「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 化與認同》,臺北:麥田,2006 年。

19 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的近代思想史為座標〉,載 於《文化研究月報》,第 25 期,臺北:文化研究學會,2003 年 3 月 15 日。

20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參前註 8。

21 陳翠蓮,〈大正民主與臺灣留日學生〉,載於《師大臺灣史學報》,第 6 期,2013 年 12 月,頁 53-100。

22 陳翠蓮,《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一 自治的夢想》,新北:衛城,2013 年 10 月。

見(E. Patricia Tsurumi)《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也是以時間為軸,編寫臺灣的 教育發展歷史狀況,詳細彙整每一段教育制度的狀況,關注要點包含明治維新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