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古典「抑制」的快感主體

第四章 懲罰與卑賤

第三節 當代的懲罰與卑賤

1. 古典「抑制」的快感主體

眾所皆知,佛洛伊德曾驕傲地將無意識的發現與哥白尼的天文革命相提並論,

認為自己顛覆了人類數千年以來的自我認識。拉普朗虛認為,佛洛伊德以哥白尼比 喻自身並非出於偶然:哥白尼的貢獻在於翻轉了人類—地球為宇宙中心的自戀思 想(Ptolemy),轉為他者中心(Copernicus);佛洛伊德提出的無意識構想亦迫使人 們離開愚騃的「認識自己」哲學,發現意識其實構築於外在刺激帶來的創傷之上—

—由外在現實建立的內在他異性(Das Andere)正是無意識的本質126

在1895 年出版的《歇斯底里研究》的第一章序言當中,佛洛伊德發現每個歇 斯底里患者都存在某種程度的意識分裂(Spaltung des Bewußtseins),與法國學者 Binet 和 Janet 在麻醉病人身上的發現不謀而合,因此他亦用了法文的 double conscience 形容此一狀態(GWI: 91)。佛洛伊德亦發現文字表象(Vorstellungen)

與情感(Affekte)之間存在著連結:當我們使用語言或經歷各種思想過程時,儘管 未注意到,但當中總是富含情感要素。當人遭遇到無法忍受的創傷經驗衝擊,因此 抑制了記憶表象、令創傷記憶消失於意識當中時,卻無法完全抑制原與表象相連的 情感。殘存的情感刺激與被抑制的表象分離,游離於心靈裝置之內尋找另一表象,

或以症狀的方式釋放。透過催眠或施加暗示的手法,使患者進入在一般意識之外的 第二意識狀態,引導病患追索遭自身遺忘的創傷經驗。透過回憶與言語述說,將被

126 Jean Laplanche, The theory of seduction and the problem of the other,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Jan 1, 1997, p.654.

doi:10.6342/NTU201803403

113

遺忘的創傷記憶引入正常意識,完成情感的宣洩,進而解消歇斯底里症狀,此即佛 洛伊德與布洛伊爾共同完成的「宣洩療法」(GWI: 97)。佛洛伊德此時已認識意識 當中存在某種拒斥(weist)、禁制(hemmt)與壓抑(unterdrückt)的作用127(GWXVII:

12),最終導致第二意識狀態的存在。

在《夢的解析》當中,透過將心靈裝置比喻為光學裝置,佛洛伊德以神經症和 夢的對比,將第二意識狀態對應於夢的欲望基礎,正式將精神的分裂結構普遍化,

帶來嶄新的主體視野。為何對夢的記憶總是如此破碎不連貫或難以索解?佛洛伊 德認為因為意識當中存在一對夢的檢禁作用,在清醒時再次對夢的內容記憶產生 作用,因而導致遺忘與空白。此一檢禁作用代表著意識與無意識系統之間的對立與 相互作用:在睡眠時,意識系統的檢禁作用減弱,使得無意識願望得以連結前意識 的夢素材,趁機闖過意識的檢禁。夢的本質即「願望滿足(Wunscherfüllung)」,當 中儘管包含日間未實現而留存前意識的願望或夜間當下出現的願望(口渴或性需 求),但最重要的核心動力仍是童年時期受抑制的願望(GWII-III: 559)。人的滿足 經驗會以「記憶影像」與需求造成的「記憶痕跡」相連結的方式留存下來,當需求 又重新出現時,一股精神動勢(Regung)將會藉由過去建立的管道,重新挹注過往 的記憶影響,引起相同的知覺,試圖重新構築第一次的滿足情境,這股動勢就是願 望(Wunsch)128

願望追求最原初、完整的滿足,並希望透過最小路徑達到——讓需求刺激完全 挹注於知覺表象上,產生幻覺試圖滿足主體。然而心靈裝置最終仍是希望獲得外在 與內在知覺的符應以達成滿足,因此另一個系統即前意識系統在此介入,禁止裝置 以幻覺的形式達成滿足,讓思維過程得以展開進而探詢「思維同一性」129。佛洛伊 德將啟蒙哲學賴以存立思考與反思,僅僅視為願望滿足過程中所必經的「繞道/迂

迴」(Umweg),為幻覺的替代品(GWII-III: 572)。就此,佛洛伊德將精神活動區

分為「原過程」與「次過程」。原過程即夢潛在的運作邏輯,傾向不控制刺激、任

127 沈志中,瘖啞與傾聽:精神分析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行人,2009,177 頁。

128 同前註,288 頁。

129 同前註,289 頁。

doi:10.6342/NTU201803403

114

其自由流動,以最短的路徑獲得滿足,目的在於獲致「知覺的同一性」;次過程則 透過自我挹注130以禁制量的自由流動,使能量用於思維工作的探索,以便找到真 正、持久的滿足。因此次過程的目的是「思維的同一性」131。原過程的完全實現會 帶來快感,卻也讓次過程的思維目標受阻,進而帶來不快——心靈裝置的兩個系統 間同時出現快與不快,正是抑制(Verdrängung)運作的前提。當無意識願望機制啟 動時,隨即挹注知覺表象;然而此一挹注在到達一定程度時,將為次過程的目標帶 來阻礙,次過程令前意識撤回原先對知覺表象的挹注,以防禦不快。然而無意識仍 可以從身體獲得挹注時,將迫使前意識進入一場無休止的戰爭,最後兩者妥協而形 成症狀。

原過程與次過程的運作邏輯在佛洛伊德的思考中完整留存,在隨後的作品中 修正為快感原則與現實原則,共同決定了主體欲望的基礎結構。欲望迂迴繞道的可 能性建立在抑制(Verdrängung)的基礎上:透過將引起意識系統不快的表象-代表

(Vorstellungsrepräsentanz)驅入無意識,試圖建立統一的思想過程(GWX: 276)。 表象—代表是一連結、綜合的元素,當它與原初抑制物相連結或源於原初抑制物 時,將帶給意識裝置不快,因此啟動前意識系統的檢禁作用,將它驅離意識範疇而 落入無意識範疇;被抑制物等待檢禁的減弱透過夢、症狀的形式復返。抑制的檢禁 作用構成了意識、前意識與無意識的區分,顯現出佛洛伊德發現的近代主體精神無 可解消的內部衝突。

拉岡接續著佛洛伊德的問題意識,更進一步將抑制連結到語言運作的基礎結 構上:「無意識如同語言一般被結構」的名句,顯示拉岡試圖透過理解語言的結構 模型以解析無意識運作,嘗試完成佛洛伊德未竟的工作。拉岡經由語言學當中的意 符(signifiant)概念來開展自身工作。此處的意符並非單純語言學或修辭學意義,

而是指涉到語言基礎的物質單位,但不涉及「意義」。例如西方語言的拼音字母與 標點,不限於單詞;只要與他者相異、有價值的各色聲音與記號的要素,都可劃入

130 Besetzung,又譯為投資。佛洛伊德透過經濟論用詞以形容精神裝置的內部運作,「挹注」意 味著一定精神能量附著於一特定表象或客體的情況,參見《精神分析詞彙》第228 頁。

131 引文同前註。

doi:10.6342/NTU201803403

115

意符的範疇。意旨(signifié)相對於意符,代表意符所指稱之物。過往語言學者如 索緒爾,將意旨置於意符之上,認為因為存在意旨才需要意符以指稱;然而拉岡翻 轉了意符意旨的優先序位,強調意符的功能就在於決定意旨。透過引用語言學者 Roman Jakobson 的著作,拉岡將意符區分為隱喻(métaphore)與轉喻(métonymie)

兩種意義生產模式,分別對應到佛洛伊德提出夢的原過程當中的凝縮(Verdichtung)

與移置(Verschiebung)。

轉喻意味著「以偏概全」,以部分代表全部,例如以帆代表船,或「船—帆—

甲板—船員」等一系列聯想過程,表現出意符沿著意義鍊的轉移,並未跳躍性地產 生新的意義;如此不斷移動的意符將主體存在的欠缺引入主體與客體間,使客體關 係當中產生一永遠無法滿足的欲望。相對地,隱喻則是一「意符替代」,例如以玫 瑰此一意符取代愛的意符,被替代的意符意義仍可以在當中浮現,因此可以獲得一 穩固的意符意旨關係,在隱喻中獲得意義132,換言之,隱喻具備意義創造的效應。

無怪拉岡將詩的創造專屬於隱喻:一個意符將另一個意符踢出原先的轉喻鍊,佔據 另一意符的位置並創生意義。此一隱喻的詩學又可稱作「神經症」的模型,因為隱 喻正是一透過抑制而結構的症狀,相同於佛洛伊德所定義的「被抑制物的回歸」的 神經症症狀。拉岡並非僅僅提出隱喻與神經症的構造類似,而是更基進地認為,正 是隱喻的構造產生了具備神經症結構的主體133。拉岡隨後提出的「父親隱喻」公式,

以隱喻的形式重現伊底帕斯結構:

Lacan, Livre IV du Séminaire, La relation d’objet, 1956-1957, Paris, Le Seuil,1994,p. 557

眾所皆知,佛洛伊德的伊底帕斯情節述說了家庭中永恆的困境,孩子必須接受

132 沈志中,精神病、話語結構與慾望辯證:拉岡理論的出發點,中外文學,第 37 卷第 2 期,

2008 年 6 月,59-60 頁。

133 立木康介,露出せよ、と現代文明は言う——「心の闇」の喪失と精神分析,東京:河出書 房新社,2013,184 頁。

doi:10.6342/NTU201803403

116

抑制,最終克服對母親的欲望和對父的敵意。對拉岡而言,孩子最初體認到象徵化 過程源自於母親的在場或不在場,形成猶如由代數0 與 1 組成的二進位語言概念。

然而母親必然是因為有嬰兒之外的欲望對象,才會不在場;因此嬰兒會自問,母親 的欲望(Désir de la Mère)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單憑我還無法滿足母親?母親欲望 的所指,對主體來說是一謎一般的所指(Signifié du sujet)。嬰孩想著,母親的欲望 對象一定對她來說重要無比,卻又欠缺之物。若將母親欠缺之物由陽具(Phallus)

此一象徵意符表示,主體便會自問:我能不能成為母親欲望之物、成為陽具?這個 問題將要由父親來回答,他告訴主體:你並沒有陽具,只有我才擁有陽具,有資格 成為母親欲望的客體。對拉岡而言,此時的父並非真實父親,而是「父之名」 (Nom-du-Père) ——存在在母親言說當中的穩固意符,佔據了母親欲望最終歸屬的位置,

將主體逐出母親欲望的假想位置,成為規範主體欲望的律法。

上圖的公式顯示出父之名透過隱喻過程替換(通分)了母親的欲望,使主體脫 離關心母親欲望之謎的處境,以父之名為此一欲望的解答。公式的右邊呈現此一成

上圖的公式顯示出父之名透過隱喻過程替換(通分)了母親的欲望,使主體脫 離關心母親欲望之謎的處境,以父之名為此一欲望的解答。公式的右邊呈現此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