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概念基礎

1. 欲望與幻見

欲望(désir)是由德文的願望(Wunsch)轉譯而來。翻譯無非意義的破壞與 重新創造:Wunsch 的意義原較接近法文的期許(souhait),而 désir 則帶有色慾 與貪慾的意涵,更接近德文的Begierde 或 Lust3。為了理解欲望,必須先爬梳佛 洛伊德關於願望與人類原初需求—滿足經驗的論述。佛洛伊德認為,願望源自嬰 兒原初滿足經驗(Befriedigungserlebnis):嬰孩誕生時處於無能掌握自身的全然無 助狀態,唯有完全倚賴照顧者,即母親,才得以解消內部需求帶來的緊張狀態,

解除餓或渴的感受。嬰兒吸吮乳房而獲得初次滿足經驗時,帶來滿足者的影像

(即母親的形象)與造成滿足的動作影像(吸吮)將會留下,形成記憶痕跡。一 旦餓或渴的生理需求再度出現,滿足經驗所遺留的記憶痕跡將再度受到刺激,讓 嬰兒想起母親的形象並做出吸吮動作,製造滿足的幻覺以複製之前得到的滿足經 驗(GWII-III: 571)。然而隨著幻覺而來的卻是現實未能滿足的失落,嬰兒將逐漸 自失落經驗中發展出辨別幻想與現實的能力,即出現一自我(Ich)的機能。

佛洛伊德告訴我們,願望並非純粹的生理需求,而必然連結到滿足經驗已然 留下的記憶痕跡,即滿足經驗的符號(如母親、乳房)。因此願望雖然植基於生 理需求,卻擁有幻想(Phantasie)的結構4——即便人得以區辨幻想與現實,在現 實中尋找滿足願望的客體,但此一客體必然仍受到幻想的滿足符號所左右,例如 男人欲望女人的胸部,無非與幼年時自乳房獲得滿足經驗的幻想緊密相關。

3 Laplanche, J., Pontalis, J.-B,精神分析詞彙,沈志中、王文基譯,臺北市:行人,2000,128 頁。

4 同前註,129 頁。

doi:10.6342/NTU201803403

4

由願望到欲望,拉岡進一步闡述佛洛伊德的基礎概念,並將欲望置於理論體 系的重要位置——如果有任何概念可以稱為是拉岡思想核心的話,那便是有關欲 望的概念5。拉岡自第四講座即開始透過話語結構探詢欲望的公式,而後於第五講 座提出著名的欲望圖示(graphe du désir),並於第七講座探討欲望的倫理。本文 無法細究拉岡關於欲望概念的詳細演化過程,僅能就書寫者理解範圍所及,著重 闡述欲望與幻見的核心關係。

拉岡區分需求(besoin)、要求(demande)與欲望,質言之,欲望誕生於生理 需求與語言要求之間的落差。嬰孩誕生後,自然會透過哭喊來傳達最直接的需求:

餓、渴、冷,各種尚未命名的不適。嬰孩的哭喊若未被「他人」聽見,則無異於野 獸的吼聲,不產生任何意義。然而,照顧者的在場介入,立刻將原先非語言的需要,

透過語言轉化爲要求:餓、渴、冷的意符無非來自於照顧者(他者)的命名與定義,

照顧者告訴嬰兒「你要求的其實是…」,在需求轉化爲要求的語言過程中,嬰孩的 需求遭逢了語言不可避免異化(aliénation),嬰兒只能透過「餓、渴、冷」來理解 自身需求,然而在需求到要求的轉譯過程中,必然有某些環節失落了,落在語言的 篩網之外,聚積成之於主體的未知形構,這正是拉岡理解的無意識。

但在嬰兒理解並學會運用語言之前,首先體認到的語言向度是照顧者(大他者)

的在場/不在場,猶如二進位演算法的0, 1,體現最初的象徵結構。照顧者帶來了 需求的滿足,卻也讓嬰兒體驗到照顧者「在場」帶來圓滿幸福與「不在」的欠缺。

自此,嬰兒原初的生理需求不復純粹,永遠滲雜了對於大他者在場的幸福渴求,成 為無法滿足的要求——照顧者隨後即便滿足了嬰孩生理需求,卻無法填補嬰孩對 於照顧者永遠在場的渴望。嬰兒因此會開始揣度母親為何不在,認為必然在我之外 存在其他原因/對象,才會導致母親離開;必然有一他者佔有了母親的存在或注 意。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在《懺悔錄》當中描述了目睹孩童第一次體會到嫉 妒的經驗:已過了吃奶年紀的小孩,在看到弟弟吃母奶時卻不斷吵嚷,說著「我也 要」,在弟弟喝奶時流露出痛苦眼神——他早已沒有喝奶的需求(besoin)了,卻仍

5 狄倫・伊凡斯(Dylan Evans),拉岡精神分析詞彙,劉紀蕙等譯,臺北:巨流,2009,58 頁。

doi:10.6342/NTU201803403

5

然要求(demande)6,兩者之間的落差,要求扣除需要所多出來的剩餘正是欲望。

聖奧古斯丁的觀察指出最接近欲望本源的情緒,嫉妒,看見他人處在原本應該 屬於我的位置,奪走了原應屬於我的快感,儘管我已經不真正需求欲望客體(母親 的乳房)。欲望超越需求,假想他人佔有中有著自身失卻的快感,然而快感並非真 的依附於欲望客體,而純粹來自受他者佔據的、本應是自己的象徵位置——欲望永 遠是(大)他者的欲望,意味著主體想要的,永遠是另一個主體已然欲望之物。換 言之,欲望所指向的快感並非在於享用與佔有欲望物自身,而是透過獨佔而剝奪他 人佔有的可能性。

欲望緣起於照顧者,即主體首次遭逢的他者的在與不在:母親的不在場讓想像 中的完美世界出現缺口,嬰兒發現大他者原來存在欠缺、擁有自身的欲望,進而欲 以自身填補此一缺口,成為大他者所欲望的客體,此即欲望的初始。在讓自身成為 欲望客體的過程中,嬰孩學會將自身置於象徵結構,幻想自己有能力填補他者的欠 缺。幻見7因此佔據了重要的角色——它潛在地組構了人的欲望,並為欲望提供了 可依循的座標與標的,讓嬰孩在成長並離開照顧者後,仍得以在社會中維持欲望。

幻見無非提供了一圖示(Schema),根據此一圖示,某些現實中的實證客體得以處 於欲望客體的功能位置,填補形式符號結構當中的欠缺8。實際上,幻見可以被理 解為主體敘事,當主體試圖講述自身的生命史時,支撐故事基礎脈絡的無非就是語 言所構成的幻見;幻見亦可理解為主體服膺的公理或準則(axiom),在邏輯層次上 毋須爭辯基礎,是一無法再作闡述的絕對意符。

質言之,幻見最重要的功能無非是提出欲望的最基礎問題:Che vuoi?(你要 什麼?)並提供答案。拉岡在第六講座以及〈主體與欲望辯證的顛覆〉一文當中以

6 St. Augustin. Les confessions. Trans. M. Moreau, originally published 1864. Eedition, l’abbaye Saint Benoit de Port-Valais (Suisse) Samizdat, 2013. 轉引自沈志中,身體與慾望:對「解構、建構與 重生:從身體中的欲望談起」一文的回應,中華團體心理治療,第21 卷,第 1 期,民國 104 3 月,30-31 頁。

7 拉岡將幻想的概念擴張並延展到社會層面,與佛洛伊德原先定義之間有相當的差異,因此書 寫者參照譯者朱立群的翻譯,將拉岡概念意義下的Phantasie 譯為幻見(Fantasme)以示區 別。參斯拉維・紀傑克著,《幻見的瘟疫》,朱立群譯,臺北:桂冠,2004。

8 Slavoj Žižek, The Plague of Fantasies, London: Verso, 1997, p.7.

doi:10.6342/NTU201803403

6

($◇a)的公式呈現幻見的典型結構,$意味著分裂主體,a 則代表了欲望客體。

之於拉岡,古典哲學以降的統一完整主體(S)並不存在,因為一個得以思考、理 解如何說「我」的主體出現的前提,即說的主體(sujet de l’énociation)與話的主體

(sujet de l’énoncé)的分裂,如此的分裂發生於主體接觸語言之時:例如,當我們 看見或聽見「我說謊」三個字,必然不禁會想像存在一書寫者或說話者,一個在「我 說謊」之外的「我」,此即說的主體,而相對的,話語中的主體即話的主體。如此 的主體分裂讓話語中的我可以確實指稱到一發話者(他者),進而賦予話語意義,

這說明了一切可被理解的話語背後皆預設了一他者的存在,猶如自屏幕後觀看的 目光(regard)擔保了主體。說的主體與話的主體之間存在一時間差,後者出現於 嬰孩接觸語言之時,前者則代表孩童理解自身位置,理解「我」與他者關係之時。

下圖一呈現出話語誕生的結構。右下角三角型代表主體發聲、做出動作,而中 間的彎曲橫線則代表外在現存的意符鏈,由詞語的秩序構成。由右下角出發,兩者 的交點代表著主體的呼喊聲遭到大他者編碼(coding),由需求轉為要求,並在第 二個交點生產出訊息(意義),最終返回主體,然而此時的主體已然是遭語言異化 的分裂主體($)。

圖一Lacan 2005: 681

相較於圖一呈現主體與語言的遭逢,圖二則強調主體與他者之間相對位置關 係。孩童處於複雜的關係網路當中:父母、兄弟姊妹與各式他人之間,透過編碼 的象徵語言,他/她明白自己擁有一個角色身份,卻不明白對他者而言,自己究 竟是什麼?Che vuoi 因此是主體對於大他者(Autre)的探問,大他者可以是身邊

doi:10.6342/NTU201803403

7

的他人、機構權威甚或所處社會——主體歇斯底里地不斷詢問,他者想從我身上 取得什麼;他在我身上看到什麼;對他人而言,我是什麼?這無非是人類對自身 永無止境探問,而在哲學上具體呈現為「活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的持續叩 問。哲學始終將問題誤認為主體內部所生,然而精神分析告訴我們,如此哉問是 完全外在、純粹物質性的,關乎語言與他者。你現在這麼說,但這麼說的同時,

你的意思到底是什麼9

圖二Lacan 2005: 690

分裂主體能夠持續不斷探問的原因,無非是他者亦如同主體,同樣處於意符 鍊的異化之下,擁有欲望與欠缺($◇D)。因此主體探問所尋求的,必然是填補 他者匱缺的意符元素,即S(Ⱥ),大他者亦有的欠缺。精神分析中,陽具(Φ)

即填補最初他者欠缺(母親的欠缺)之物,是他者渴望擁有、亦是主體渴望成為 者。幻見的功能,正是讓主體得以透過欲望客體(objet petit a)猜測大他者到底 想要什麼,並將他者的要求包裝成自己的要求,「誤認」為自身欲望。

9 ibid., p.9.

doi:10.6342/NTU201803403

8

圖三Lacan 2005: 692

圖三即完整的欲望圖示。$◇a 的公式明白地呈現分裂主體如何猜測並回應大

圖三即完整的欲望圖示。$◇a 的公式明白地呈現分裂主體如何猜測並回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