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深層心理學(Tiefenpsychologie)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

2. 深層心理學(Tiefenpsychologie)

第銜接中抵達論述的終點。然而,相異於佛洛伊德跟隨自身單一思路到底的執拗追 索,本文的思路毋寧相對分歧、非一貫,簡化事態觀點、忽略社會/學科中的多樣 性,以確保思維能直指事物極端的面向。如此的思維方式是書寫者個人思考癖性的 具體展現,無可避免地決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式與最終指向的目的。關於自身思維方 式,佛特萬勒格對於音樂的觀點應是書寫者所能找到最好的譬喻:

佛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有他自己一套音樂哲學,認為弔詭與 極端乃是達至平衡所不可或缺的——走極端,才能在音樂裡做到希臘文 所說的「淨化」(catharsis)。走極端,方能從混沌到秩序,在音樂中建立 整體。...佛特萬格勒是以哲學的方式來了解音樂。他了解音樂無關陳述

(statements),無關存有(being),它關乎生成(becoming)。音樂不是語 句的陳述,而是你怎麼到了那裡,怎麼離開,怎麼轉換到下一個語句48。 極端是平衡的必要條件。之於書寫者,唯有將論點推至邊界才能顯現特定論點 的價值,一切必須在最大或最小的極值當中方能掌握;對知識體系要不一概不取,

要不全盤接納。此一方法論必然招致錯誤,但若在無數的錯誤疏漏間碰觸到一絲真 理,無非書寫者唯一所求。音樂與繪畫、書寫的最大不同在於它的無法重複性:聲 音轉瞬而生,轉瞬即逝。但難道思緒不是如此?從構思到完成書寫的一年間所接觸 結識的各種人、遭逢的各色思想刺激,涵括研究所生涯先前的積累,皆不斷挹注於 思緒,而書寫者最終選擇將思想持續變化、演進的過程化為文字,紀錄思緒成形潰 散的瞬間。音樂受限於演出當時的時空,然而思想亦限於自身的時代,非自願地成 為當代時代精神(Zeitgeist)顯現的其中一種形式。本文所採取的方法論,簡而言 之,無非是描繪誕生於特定時代、風土的思想,如何抵達、如何離開、如何轉換到 下一個思想的變動過程。

2. 深層心理學(Tiefenpsychologie)

我們可以藉由人的具體行為描述欲望——人總是在追求某個目標,例如金錢、

48 薩伊德(Edward Said)、巴倫波因(Daniel Baremboim),並行與弔詭:薩依德與巴倫波因對 談錄,吳家恆譯,臺北市:麥田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公司發行,2006 年,44~45 頁。

doi:10.6342/NTU201803403

29

名聲、國家考試或他人的認同,並在達到後迅速設立下一個——卻無法具體說出,

究竟是什麼心理機制在背後驅策人進行無盡的追尋;如同我們明白商品交換的機 制並每天實踐,卻不必然理解勞動力與貨幣之間的轉換基礎由何而來。我們勢必需 要一個特殊的概念工具幫助理解在意識的我(Ich)之外的心理機制——即深層心 理學(Tiefenpsychologie)。

對深層心理學此一德文名詞的歷史起源欠缺一統一完整的說法49,但佛洛伊德 已於1913 年〈精神分析之旨趣〉(Das Interesse an der Psychoanalyse)一文中,提 及深層心理學:

或許可以這麼說,夢的研究為至今未曾開啟的深層心理學打開了新視野。

為了將一般心理學一同帶入嶄新的視角當中,對其做出顛覆性的修正是 必要的(GWIV: 398)。

佛洛伊德清楚地區分精神分析與常態心理學(Normalpsychologie)。精神分析 並非僅從觀察人的日常行為出發,如偵探般找尋行為的動機或探究行為人的主觀 想法(有如刑法中關於目的及意圖的判斷),而是透過夢、口誤及詼諧話語來探究 存在在意識系統外的另一系統,即無意識(Unbewusste)的運作。在各種手法中,

對夢的剖析是佛洛伊德最為信賴的媒介手法,亦是他確認精神分析理論的基石。在

《夢的解析》一書中,佛洛伊德對於反對一般理解夢的方式50,認為必須將夢理解 為願望的滿足(Wunscherfüllung)(GWII: 140),是無意識當中所積存能量的發洩。

若意識是我們得以察覺並運用的感官、思想系統,無意識則是徹底的處在意識的反 面:它全然無法被意識覺察,無法在意識運作強勢時進行明顯干擾,因為在意識與 無意識之間,存在著的審查(Zensur)機制來檢驗進入意識的資訊內容,那些無法

49 Magdalena Stemmer-Lück, Verstehen und behandeln von psychischen Störungen, Kohlhammer W., GmbH, 2009, S.31 ff.

50 例如將夢的內容作為一個整體,找尋另一種可以理解且在某方面與夢相似的內容去代替原來 的內容,此即象徵性夢解析,例如《聖經》中法老做的夢顯示了七頭瘦牛追逐並吞噬了七頭 肥牛,被解釋為埃及將要遭受七個荒年並耗盡七個豐收年的儲藏(GWII: 101)。如此釋夢法 常見於原始部族中的祭司,透過夢的解釋來預測未來。解夢亦非如密碼般的解碼:「將夢視 為密碼,其中每個符號都可以參照固定的譯法,將關鍵字譯為另一已知意義的符號」(GWII:

102),如將黑豹譯為性慾、信轉譯成麻煩。

doi:10.6342/NTU201803403

30

通過檢驗、進而無法進入意識的內容,我們就可以說它受到了抑制(Verdrängt),

必須留在無意識當中(GWX: 273-274)。而在無意識與意識之間,尚存在一前意識

(Vorbewusste),前意識雖然通過了意識的審查,脫離了無意識的系統,但其與意 識之間亦存在一個審查機制:若說意識是即時的刺激接收與反應,前意識就是容納 那些容易透過近一步聯想、思考而進入意識之材料的場所。人在睡眠時遠離了日常 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外在刺激,意識亦毋需持續維持高強度運作,導致抑制/審查機 能的減弱,此時來自外部的日間(刺激)殘餘(Tagereste)若成功的與受抑制的欲 力(Trieb)發生聯繫時,夢就會產生,透過無害的幻覺經驗發洩受抑制的欲力

(GWXV: 16-17)。

佛洛伊德理論的最大突破,就是透過夢和精神病的研究,讓我們理解到在意識 系統之外,還存在另一個更加複雜的系統,隱密地影響著人的生活行動。若我們將 意識系統理解為表層系統,專職當下的刺激處理;無意識系統則處於意識系統之 外,位於心靈深處。當然,「表層」與「深層」無非是語言譬喻的使用,以人類熟 習的空間概念作為心靈結構的隱喻。深層心理學就上述而言,可以定義為「探究意 識系統以外的心靈運作」的學科。在德國心理學界,Tiefenpsychologie 自 1970 年 來,逐漸在學者的歸類下建立專有名詞的指涉範疇,主要包含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 析學派、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三種學派,以及其他心理學研究 者如Paul Reiwald, Karl Menninger 等研究者51,並不包含未曾提出無意識的尼采、

叔本華等深具洞見的哲學家。

然而,就本文前述的定義,尼采於《道德系譜學》第二章當中對於記憶銘刻、

痛苦的考察以及對心理經濟論的探討,均已踏出了人們所熟悉的意識領域,嘗試解 釋意識之外心理系統的運作與主體的形成機制。又如下列文字:

你會希望為一切事物負責,除了自身的夢!這是怎樣悲慘的衰弱,又是如 何地欠缺思維上的勇氣!任何事物都不會如此地只屬於你!本質、形式、

51 Vgl. Siegfried Elhardt: Tiefenpsychologie. Eine Einführung. 16. Auflage. Kohlhammer, Stuttgart/Berlin/Köln/Mainz 2006; Gerald Mackenthun: Grundlagen der Tiefenpsychologie.

Psychosozial, Gießen 2013.

doi:10.6342/NTU201803403

31

持續時間、行動者、觀看者——在這戲劇中你完全演出了自己!但也就在 此,你對自身感到畏懼及羞恥,而甚至是伊底帕斯,那睿智的伊底帕斯,

都從「我們不用為自身所夢負責」的想法中得到慰藉。就此我必須做出結 論:大部分的人必然遭受責罰自身之惡夢的困擾。若非如此,這些夜裡的 虛構故事將會如何地被用來強化人們的自信!我必須補述,睿智的伊底 帕斯是正確的——相較於清醒的時刻,我們無需為夢負任何責任,且自由 意志的原則擁有如同伊底帕斯父母一般的自信與權力感。或許我太常重 複這些了,但這不代表這是不正確的52

用嘲諷的口吻談論夢以及在夢之前膽怯的多數人,乍看之下上述的文字無非 出自佛洛伊德,然而這完全出自尼采的手筆。尼采認為沒有比夢更屬於自身之物,

不用為自身的夢負責僅是對自身的逃避,逃離惡夢等同於遠離自身的畏懼、羞恥與 惡,放縱自身沈浸在虛幻的自由意志原則當中。尼采自命為心理學家,透過夢與反 思經驗來探求表層心理下的深淵,因此本文亦將尼采放入深層心理學的範疇。在台 灣的刑法學界,儘管稀有,卻仍有學者使用深層心理來處理死刑與常民處罰欲望之 間的關係53。結論上,跟隨刑法學界的先例,本文稍加擴張深層心理學的範圍,納 入尼采作為理論資源,以開啟對前述問題意識的思索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