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元與邊緣實踐並非問題的結束,而是問題的開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代性社會詩意棲居的唯一可能性解釋。這也正是瓦蒂莫反覆強調的幾個詞彙:「震 盪」、「解方向」、以及朝向「異質烏托邦」所要揭櫫的生活實踐,其精神之所在。

多元與邊緣實踐並非問題的結束,而是問題的開始

基於晚期現代性的資訊科技社會的現實基礎,使得瓦蒂莫意識到海德格哲學 在今日世界的意義,不僅不是要我們恢復到一個整體真理的世界裡頭,而是必須 相反的將海德格的思想資源隱約導向一條指引多元實踐的道路。儘管基於不同的 視角,然多元實踐作為結論同時是瓦蒂莫和楊恩、德萊福斯等詮釋家共享的主 張。而這正是在這個結論上,筆者在博士論文中所企圖與三位詮釋家爭辯的是,

筆者認為海德格的哲學裡既沒有也不需有「多元實踐」這樣的概念。本論文認為 幾位海德格詮釋家的盲點在於他們太過忌憚現代科技那種「集置」(Gestell)一切 人事物的一體化力量,使得一方面楊恩與德萊福斯急於尋找逃離中心化力量的邊 緣實踐,而這種邊緣實踐在實際上多是被現代性逐漸取代或消音的前現代實踐;

而在另一邊,瓦蒂莫則寄望後現代技術(資訊科技)的轉型,而認為科技的本質已 經由「一體化」的宰制質變成「多元化」的後現代實踐。於是,我們看到作為海 德格現代性解決方案的詮釋,無論是倒向前現代或後現代實踐,三位詮釋家最後 都共享一個共通結論前提:那就是現代性問題的解決之道在於「多元主義」。然 而在現實處境中,事情絕非在宣告「多元」後便能擁有完美的結局,相反的,往 往正是難題的起點。

本論文在接下來的第三章中,將從幾位詮釋家較少著墨的海德格對於早期希 臘思想家的闡述著手,筆者希望藉此回應幾位詮釋家觀點的是:

(1) 對於楊恩與德萊福斯,作者企圖說明海德格哲學既不需要在日常的表象之外 尋找「超越」的支點;亦不需在主流的場域另尋「邊緣」實踐的可能性。一 切從「表象」開始,透過思想之力進行鬆動、翻轉,進而重新活化對何謂「存 有」的理解,才是海德格的精神所在。在這裡,筆者希望能透過海德格對於 早期希臘經驗中,巴曼尼德斯對於「存有」、「表象」與「流變」三者間關係 的詮釋,來加以申論。

(2) 對於瓦蒂莫,作者企圖說明海德格哲學的基本精神也不認為當一切走向多元 實踐後,一切現代性的問題便能迎刃而解,當然,思想工作也不會如此宣告 結束,相反的這才是思想開始介入的時刻。如何在不否定多元差異下同時體 察當中的「同一」(the same),這才是海德格思想資源中具有力道的地方。在 這裡,筆者希望能透過海德格對於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思想中「邏各斯」

(Logos)的「聚攏」(gathering)原則之闡述,來加以立論。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1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這正是筆者為何要進入海德格在 1935 年《形上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中對於巴曼尼德斯與赫拉克利特闡述的關懷所在。正如海德格所言 的:

再一次的,我們仰賴兩位決定性的思想家:巴曼尼德斯與赫拉克利特,

我們試圖再度發現進入古希臘世界的入口,儘管那些基本特質有點變 形、有些走樣,被偷樑換柱且悄然湮沒,然即便如此其仍支撐著我們的 世界。我們必須再三強調,正由於我們勇於承擔一個偉大且長遠的任 務,也就是拆掉一個逐漸腐朽的世界並開創性的重建之,因而我們必須 歷史性地知曉此一傳統。88

88 Martin Heidegger,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new translation by Gregory Fried and Richard Polt, New Haven, Con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c2000,p.132-13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