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失智者之「非藥物治療」

第三章 「療癒性環境」理論建構(一)

第二節 「療癒性環境」的跨科際論述

四、 失智者之「非藥物治療」

另方面,針對失智者,醫療及照護界也已發展出非藥物治療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依據毛慧芬(2011:5-1~49)的整理,此 類非藥物治療包括:1)適切的人文環境。2)支持性的物理環境。3)各項非藥 物治療活動與技術。前二者屬「環境」,依「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環境」

可再細分為1)產品與科技;2)自然環境與環境中人為之改造;3)支持與關係;

4)態度 ;5)服務制度與政策,共五項。前二項其實即為「實質/物理環境」(physical environment),涉及到建築、景觀與工設專業。而後三者屬前述之人文環境,涉 及到護理、社工學。作者基本上認為「環境」對失智者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而一般稱的較狹義的非藥物治療則指前述的各項「非藥物治療活動與技術」, 其基本作法是透過失智者「參與一些設定好的特別活動」,來達成「減少問題行 為,促進個案獲得成就、滿足感,提升個案及家屬生活品質。」又依據國際健康 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定義的活動與參與範疇有 9 項(毛慧美 2011:

5-5):1)學習與運用知識;2)一般任務與需求;3)溝通;4)行動;5)自我 照護;6)居家生活;7)人際互動關係;8)主要生活領域;9)社區、社交與公 民生活。

而「持續參與活動」必須要這些活動對失智患者具有意義。「有意義的活動」

通常是有目的的;適合參與者之社會文化背景;能讓參與者獲得成就感,或美好、

滿足感覺,因此會繼續自願參與。至於社工師、療癒師所設計的活動,又必須簡 單、有趣味,略具挑戰性,以提供正向、成功經驗,則可增進其現有身心功能。

真正從事時,需隨時間推移,順應失智者體能變化,調整活動難度、參與方式。

而對環境的安排與控制對活動很重要。包括: 環境能引導或維持其執行活動;

維護安全、避免意外發生;具安適感,可緩和情緒;誘發活動之動機,使其有自

主控制感。以下再藉由毛慧芬(2011:5-13~49)所整理的各種特殊療法的描述,

提煉出各療法所涉及之重點與空間環境。

4-1. 光照治療

此法是針對失智者睡眠障礙問題而起。有的因為白天嗜睡、晚間躁動;有的 分不清日夜;也可能因活動量少,使睡眠需求減少。最重要的是,照顧者會很累。

一般處理此障礙,有用藥物或非藥物治療;前者具短效,但長期用藥有副作用;

後者效果慢,但持久無副作用。

「光照療法」(light therapy)利用光照箱發射高強度(10,000 lux)光線,經 視網膜,刺激視叉上核,每天兩小時以調整睡眠週期。一般,於清晨實施光照治 療可提前患者入睡時間,黃昏的光照可延後其入睡時間。光照療法有關的實證研 究已有些正面證據證明其多方面療效(The development team,2016:22)。

4-2. 感官治療(multisensory stimulation; sensory therapy)

此療法指於患者周遭環境或活動過程中,提供經控制的感覺刺激,以活化五 感(視、聽、觸、嗅、味覺),引發正面反應之方法。「多重感官刺激」乃是藉由 特殊設計的房間中裝設熔岩燈(lava lamps)與光纖燈(fiber optic lights),提供 不斷變化的視覺刺激。加上令人愉悅的香氣、柔和的音樂、可觸摸的有趣材質物 品等,增加感覺刺激量,而提供的刺激可依個案狀況而設計。此種多重感官刺激 亦有使個案鎮靜之效。

感官療法的原理在「感覺剝奪」(刺激之量少,又缺乏多元性)對人的心理 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這種環境中,對五官這些初級感覺提供特定刺激,會使 人的知覺與詮釋更為容易,也能緩解感覺剝奪之負面效應。另方面,對一些感覺 與認知障礙者而言,對於複雜環境的詮釋會有相當之負擔。而多重感官刺激療法 不需要患者太多記憶或認知推理能力,因此可減少其退縮、困惑、壓力,而回應 適切的行為。因為此療法的環境是安全的,個案也有機會掌握此環境,改善其「習 得的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

4-3. 認知療法

失智患者在記憶力、空間感、判斷力、計算能力、抽象思考、注意力、語言 等認知方面,會有障礙,需要認知復健,尤其包括「現實導向療法」(reality orientation therapy:RO、或稱「認知刺激治療」cognitive stimulation therapy)及

「記憶訓練」。前者只協助患者重新學習掌握切身或周遭環境有關的資訊,使之 於日常生活保持最高功能狀態,獨立而有信心。其前提是必須能認識周遭環境,

因此「熟悉」很重要,加上提供各種型式的刺激,使患者重新掌握有關環境的資 訊。實證研究顯示認知療法的確有效,因此有學者建議應將此療法正式納入失智 症之復健中。但亦有學者注意到執行如果有誤時,會造成副作用。

「記憶訓練」是透過各種策略、技巧,促使失智者適應、明瞭或減輕記憶障

與訓練。

4-4. 懷舊治療

「懷舊」是回想過去的行動或歷程,並分享個人人生經驗的過程。懷舊療法 起於1960 年代末期,以鼓勵有組織的回顧、討論與分享過去發生的事情、經歷,

以建立自我,提昇自尊、自我價值感,促進生活滿意度、社會化,減少孤寂、憂 鬱。「懷舊治療」的類型很多:1)個別或團體;2)他人引導或自發的;3)時間 地點固定或即興的;4)同一年代或多年代同堂;5)可與家屬一起進行;6)談 話或活動;7)內容可以老人之人生故事為題,順序回想;或可討論某一主題,

每次不同主題。有實證研究顯示,懷舊治療對個案認知功能及情緒有顯著療效。

對參與的家屬而言,照護負擔也會明顯下降,尚且沒有不良副作用。其實懷舊療 法與照顧設施要「像家」的設計準則有直接關連,所以也包括設計出「令失智者 熟悉、可懷舊」的環境。

4-5. 行為治療

失智患者會有行為精神症狀(BPSD),其中有的屬挑釁行為(challenging behaviors),會造成其他居民與照顧者或家人之諸多困擾。行為療法在降低這些 行為之發生,同時增加個案之獨立性。行為療法、行為矯治是以行為主義的「學 習理論」為基礎,進行「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亦即運用增強、懲 罰與消弱之刺激來逐步改變行為。至於去除不當行為,真正處理過程包括評估、

介入。介入項下包含有改變情境,包括實質的與社會的環境。譬如自我照顧之基 本技巧(個人衛生、穿衣等)所處的空間;患有失禁症狀後,大小便控制與廁所 位置的可見度有關;擾亂性發聲、遊走可能有多種不同之行為模式與可能成因。

亦可設置特定的環境特徵,以及對失智者施予「空間感訓練」。 4-6. 職能治療

此療法重於維持或增進個案職能的表現,意即其從事日常生活各項基本而有 意義之活動的能力,包括:盥洗、換穿衣物、進食、社交、休閒等。同時很重要 的需協助、引導家屬照顧者瞭解失智症過程、照護與復健方法,與病患保持良性 互動,維繫雙方之心理健康。有關職能治療的實證研究,包括居家介入與社區介 入(記憶門診、日間門診)均有一定的效益結果。是所有非藥物治療方法中最具 實證證據的。

由上各種治療的排列順序:1)光照治療;2)感官治療;3)認知療法;4)

懷舊治療;5)行為治療;6)職能治療。可看出各種治療是由五感到認知、情感,

再到行為的。正與人的身心結構與Maslow 的人的需求前幾個層級有關。這也顯 示失智者的身心變化更大,除了需要藥物以控制腦細胞磁化漸緩,也需要多層次 的療法,以因應感官、認知、情感、行為之變化,促使之能儘力維持正常而有品 質的日常生活。

第三節 建築學觀點:論高齡者療癒性環境(Therapeutic

Environ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