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如其所是,歌德觀察法的運用

第二章 新科學典範的浮現

第二節 如其所是,歌德觀察法的運用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如其所是,歌德觀察法的運用

世界若不是一個客觀的存在,莫非整個宇宙只是一個巨大的幻境?做為有 意識的觀察者的人,要怎麼看待自身?人做為一個靈性生命,在觀察世界的同 時也創造了它,那麼觀察本身是甚麼意思?很顯然過往機械式的科學觀點無法 回答這樣的問題,它在一開始便已經迴避了這個問題!從出發點開始,機械論科 學便已經假定人只是自然中無關緊要的附屬,脫離人性的智性所獲得的對世界 的解釋,無非使人更加疏離於世界,

「今日我們只針對世界進行思考是不夠的;我們的思想必需逐漸被轉化為一種 對世界的普遍感受,因為這樣的感受而產生改革與進步的動力。人智學的目的 就在於呈現一種世界的知識,不再停留於抽象的概念,而要灌注生命於完整的 人之中,從而成為教育原理與方法的正確基礎。」(Steiner,1986:26)

不侷限在智性的片面功能而以全然的人性投入;不滿足於表面的概念而致 力於了解完整的人;為此施泰納提出歌德式的研究方法,以一種現象學的方 式,去全面的認識世界,同時發現自身與世界密不可分。相較於純然智性的認 識方式,歌德式科學觀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摒除了與現象及經驗無關的概念與 純粹智性邏輯推演,也不採取重複驗證做為客觀性的條件;而強調觀察者對於 觀察對象的全然開放、連結與投入。

一八九一年,施泰納受聘於歌德與席勒檔案館工作,主要整理歌德的自然 科學著作。而在此之前,他在大學三年級時(1882),就已經受到推薦,開始編輯 歌德自然科學的相關著作;推薦施泰納的是他大學時期影響他最深的一位教師 Karl Julius Schroeer(1825~1900), Schroeer 本人對歌德的學說與作品尤其是《浮士 德》著力甚深,他除了將歌德介紹給施泰納之外,其唯心論的思想傾向也對施 泰納有所啟發。施泰納稱其自身從小即有靈性體驗,能見到許多不同層次的存 在,但一來沒有適當的人可以對話討論,二來他也找不到可以正確理解與描述 這些奇妙現象的語言工具。直到大學時閱讀歌德的作品,驚艷於歌德描述自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界的方式,既保留對自然奧秘的直接體驗,又能以科學的語言表達出來;歌德 從植物的形態研究出發,並且從個體的性質中推演出隱藏在深處的整體,透過 空間中各種條件的影響,並在時間中演化自身,最終以「原型」(archetype)與

「形變」(metamorphosis)的法則來描述自然,令他深受鼓舞,

「我想到歌德所提及的感官-超感官形式,不僅適合乎自然的,同時也適 合乎靈性的觀察,皆可添入感官所能掌握的與靈性所能直觀的對象之間。」(蔡 慈皙譯,2014:37)

對施泰納來說,繼他高中時透過幾何學認識到有形與無形世界的橋梁之 後,這是他再次發現到以物質世界的語言描述他的靈性經驗的方法。

在《歌德:全新美學科學的奠基者》(Goethe as a founder of a new science of aesthetics)的演講中,施泰納這樣描述歌德的自然觀,

「精神(spirit)與自然(nature)的根本分離並不符合歌德的觀點。他在這個世 界上看到了一個偉大的整體 ,一個連續的生命鏈(chain of beings),在這個 鏈中人扮演鏈接(link)的角色。大自然!我們被她包圍並擁抱著,無法從其中 退出,卻也無法再深入更多。」(Steiner, GA0030)

很顯然地,歌德認為精神與自然是不可二分的,兩者共同構成一個整體的 存在,其中一切萬有彼此相關。大自然對我們從不隱藏地顯露一切,而人們卻 只忙著從狹隘的感官印象中找到表面規律,而不願深入其真正的內在本質。物 質科學急於尋求因果關係的解釋,然後就將之置於自己的生活之外;人自身從 未在其中扮演過任何角色,或不曾知曉自己在其中的角色,這些科學知識也未 能帶給人更多的幸福。對自然的研究是透過各種強加於自然的干涉與介入,尖 端的物理學透過粒子加速器,以精確、高能的方式,在限定的軌道上撞擊粒 子,一次次地對撞、破碎,向內解析物質的最終存在,儘管獲得各種對於物質 組成的理論,「找」(製造)出一系列的基本粒子,作為各種宇宙基本動力或質素 的來源。然而,這些對事物本質的探索,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並無助於增進 對世界與自身的認識。傳統實證主義的限制在此盡顯無遺。確實實證主義可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物質層面透過觀察與實驗手段,獲致對世界的某種知識或解釋,然而卻將人 在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完全放在被動與隨機的角落。

在以《歌德的知識觀》(Goethe’s Way of Knowledge)為題的演講中,施泰納 點出歌德的世界觀,一種在自然現象背後隱藏著精神性規律的整體觀,而科學 研究的目的並不在於針對表面現象提出解釋,而在於深入地把握住內在的本 質,

「人們一旦承認思考本身有能力超越感官印象的表面(而獲得更深的理 解),就必須同時接受在感官所感知的現實以外另有存在。」(Steiner, GA001) 思考的對象或素材一開始只能是人的感官印象或經驗,但科學的目的卻不應僅 止於此。

「當今以感官經驗(sense experience)為基礎的科學,遵循正確的方法來 堅持給定的條件;但它卻增加了不可容許的斷言,即這種方法只能提供可由感官 感知的事實。」(ibid)換言之,歌德認為科學研究應使人能穿透表淺的事實,對 事物現象深處的精神性本質有所掌握,而這個精神性的本質對人與對大自然來 說,是無二無別的。

歌德的科學方法,與實證主義科學最大的差異點,即是在通過感官獲取印 象與經驗之前,必須放下所有的看法與前見,不讓思考在這第一個階段產生任 何引導性的作用。反之,實證主義科學的研究方法,則是以限定條件與範圍的 實驗或有限的感官經驗,做為思考的對象。

相較於線性因果論與片面性的認識,歌德科學方法強調整體性與脈絡性。

做為觀察對象的現象或物體本身透過人的開放的感官觀察,所顯示出來的必然 不是封閉系統內的有限性條件反應,而純然是對特定觀察者的獨一無二的顯 現;此時的「觀察」牽涉到觀察者感官能力的範圍與完整性、以及對自身「觀 察工具」的自我把握。觀察者本身也成為被觀察的一部分,任何可能浮現出來 並造成干擾的概念、偏見、喜惡等等都必須同時被觀察到並暫置一旁。

對於環境脈絡中的種種關連因素的觀察與掌握,亦應被視作對於對象理解 的一個部分。人對於環境的認識,並不存在著真正的客觀;傳統科學中所謂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客觀性,在量子力學的實驗中一再被挑戰;也就是不同觀測者所經驗到甚至是 所創造出的外在事件現象,其實是各自有異的;而相對論中提出的時間/空間相 對性,也同樣說明了這一點。固定的時空觀(慣性座標系)與絕對時間,已經被 相對論所修正而拋棄。

施泰納認為觀測者所具備的條件不同,本來就會導致不同的客觀顯現,

「一個簡單的思考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當我站在一條林蔭大道的盡頭時,另 外一頭的樹木看起來要比我身邊的更小,相互間距離更近,如果我變換了從事 觀察的位置,那麼我的感知圖像也就不同了。……(呈現的圖像)並不取決於那 些依賴於客體的規定,而是取決於我,取決於感知者。」(王俊譯,2017:

65),

為了盡可能完整地觀察,必須運用自身的全部感官,並盡可能留心週遭所 有相關的條件,以及其間的關係。植物觀察是一個最直接的例子,在進行植物 研究時,所有對於眼前植物的知識或印象、經驗、感覺,都必須被有意識地摒 除,此刻植物本身的形態、形態在不同部位的演變、環境條件如光線、氣候、

溫濕度、生物種類、數量與交互作用等等,它在觀察者的眼中呈現的樣子、手 觸摸時的感覺、鼻嗅或口嚐的味道、擺動的幅度……盡可能的一切客觀上的感 官印象,都可能是重要資訊,訴說著重要的故事。

此刻觀察者自身是最重要的研究工具,其感官條件或特質,必然會直接影 響到初步感官經驗的呈現;所謂絕對客觀的經驗資料根本是不存在的。換言 之,一開始觀察者便直接涉入觀察對象,無法區分。所獲的的經驗資料亦只對 此一特定觀察者有效。

一旦開始「觀察」,主觀與客觀的對立性就被創造出來,從原本的「無分 別」,到客觀性的察覺、主觀性的察覺、一體性的察覺,達至最終又回到無分 別的完整理解。大自然所呈現給感官的印象經驗,透過真正的完整而平靜的觀 察,會啟發人的超感官,對現象深處的本質,以另一種「知」的方式曉悟。從 眼見為憑的大自然現象中,看見更深的實相,這是一種人透過靈性,觀看物 質,而達到靈性了悟的過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合來說,無論是運用在外在事物或現象的觀察,或是對人的認識,一般 來說歌德觀察法可分為四個層次,從最外在的感官印象出發到最後的整體性了 悟 , 施 泰 納 以 知 覺 (perception) 、 觀 象 (imagination) 、 靈 感 (inspiration) 與 直 觀 (intuition)四個層次統攝之,

一、 知覺:盡可能覺察自身感受與前見、偏見的情形下,盡可能充分地運 用感官掌握觀察對象,詳盡描述對象的形貌以及周遭所有的條 件狀態;在此一階段,各種感官都是重要的工具,並且要盡可 能精確而不受習慣或偏見干擾。

二、 觀象:清晰地覺察自身主觀對於對象的感知;時間的因素在這個階段 必須被涵蓋進來,儘管觀察僅發生在特地的時空斷面,但是透

二、 觀象:清晰地覺察自身主觀對於對象的感知;時間的因素在這個階段 必須被涵蓋進來,儘管觀察僅發生在特地的時空斷面,但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