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人智學與佛法的對話

第一節 無位真人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節 無位真人

真正的靈性是自性的純淨

~克里希納穆提

古有禪宗公案,「臨濟上堂云:赤肉團上有一位無位真人,常從汝等諸人 面門前出入,未證據者看看。」29

赤肉團意指赤裸裸的肉身,無位真人則是無

位無相、無以名之的靈性;在面門之前來去無住,不受六根拘限。若將此「無 位真人」比做人智學所稱之靈性,則此一公案,就將身、心、靈三個人的存在 層次都涵蓋其中了。

學人追問臨濟禪師,如何是無位真人,他簡潔回答道,「要識這無位真人 麼?今聽法說法者是。」

「聽法說法者」即是無位真人,指的顯然不是身體、更非念頭與感受的那 個「我」;而是自由出入的更高的我。學人更問「如何是無位真人?」臨濟則 喝斥道,「你說,『無位真人是什麼乾屎橛?』」正如莊子談「道在螻蟻、稊 稗、瓦甓、屎溺中。」30

靈性本體、高層自我、法性種子,不能談、不可說,一

說便錯;無有形狀,不分高下,不可捉摸卻又無所不在。

29 鎮州臨濟院義玄禪師 一日上堂曰:「汝等諸人!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向汝諸人面門出 入,未證據者看看。」時有僧問:「如何是無位真人?」師下禪床把住云:「道!道!」僧擬 議,師托開云:「無位真人是什麼乾屎橛?」便歸方丈。

出自佛教公案【臨濟錄】。臨濟義玄禪師為唐代重要禪宗代表人物,以「臨濟喝」聞名。其教育 手段特色主要為破法,用各種「喝斥」破除名相執著。

30《莊子.知北遊》:「東郭子問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 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 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靈性就是法性,覺性,自性,佛性31;能成一切大用,能化山河萬物。偏 偏人易受習牽,迭遭物累,或在紅塵五欲中浮沉,或在知識蓋障中迷失,忘卻 生命的本質,不見本來面目。

施泰納提出人智學的修行之道,目的亦正在使人尋回這個本性,那個「人 裡面更高的人,自我中更高的自我」;

「古希臘鐫刻在神廟上的這句話『認識你自己』,真正的意義是極其偉大且宇 宙性的(universal);……它並非要人在自己的存在之中獲取所有的知識,而是 希望人能認識更高的自我(higher self)。」(GA0055)

人所能使用的工具,不外乎身體(body)與心靈(soul);身體賦有眼、耳、

鼻、舌、身五根,加上意根為六,伴同六識,引發感覺心與理智心的作用,產 生內在獨有的心靈經驗(六塵)。這些都是人借以進入世界、認識世界的重要條 件,卻也令人迷眩。身是心的基礎,而心則是靈與身的中介。

施泰納在「神智學」與「玄學大綱」書中分析人的不同層次,礦物性、植 物性、與動物性的存在形式,分別使人能與不同層次的外在事物相親合(relate to);「但是透過(獨有)的人的存在形式,即使在身體的條件之下,人亦能形塑 出屬於自己的王國。」(Steiner, GA009.廖玉儀譯,2011:27。GA013)

換言之,身體與心的存在,不僅可以不成為靈的侷限,甚至可以成為有效 的工具,讓靈性在世間顯露自己,創造自己。身體感官,心理作用,都是絕妙 工具。

例如透過分析「觀看」的視覺作用,施泰納從物理/物質性的眼睛感官作 用,談到視覺的心理歷程。對內在經驗的觀看,其實就證明了一個對內在感受 經驗的「更高的觀看者(seer)」的存在,

「光線穿透眼睛後直接傳導到眼內的視網膜,此時視網膜內會產生一些化學過 程。……刺激的作用透過視神經的傳導而到達腦部,然後腦中就會發生進一步

31 「佛性」可以另名之為法性、法身、如來藏、法藏、佛界、佛種性、真如;從修學理路上仔 細分析起來縱有不同,但在中國佛學中未必明確區分。(林建德,20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物理過程。」(ibid, 36)這個生理過程若可以被直接觀測到,其實跟一般的物 理過程並無差別,但物質科學的解釋其實到這裡已經到了盡頭,「但我卻無法 透過這樣的方式發現光線的感受者對於藍色的感覺。這感覺僅在感受者的心中 產生。」(ibid)這是一種全然內在的體驗,施泰納推論這種內在經驗的機制與做 為感知歷程的事實活動是完全不同的,他稱之為「生命形構力」的作用,也就 是感覺心。至此已經進入到人的內在層次,也就是心魂界。再從這裡繼續推 衍,同樣以視覺的外在事實與內在經驗為例,就像對外界的視覺經驗一樣,對 於內在的視覺感覺經驗,也有一個觀者,活在「靈界」的更高自我,通過「靈 性感官」在經驗這一切,

「……可以透過一種更高層次的器官,使得感覺的內在世界成為一種特殊的超 感官知覺。之後人不只感受到物質界和生物界的印象,而且還能夠觀看這些感 覺。」(ibid, 37)

「人透過自我意識而稱自己為一個獨立的、與其他一切東西都分離開的存在,

為『吾』。人在這個『吾』中把握了以身及心為質素所體驗的一切,身與心是

『吾』的承載體。……『吾』是心的中心。外界刺激引發人的感覺;情感讓自 己做為外界的作用;意志與外在世界相關,因為意志在外顯的行為中展現。而 做為人真正本質的『吾』則完全不可見。」(ibid, 45)

這個不可見的靈性本質,才是生命真正的主人。身與心都只是工具,外 殼,假合,暫有;人不可免的要藉著身心進入世界,但不可忘卻真我,弄假成 真,丟失了「本來明覺」。

這個源自靈性的「吾」,讓人可以活在身心靈三界之中而不忘記靈性本 質;就像「眼睛是因光而生」的感官,眼睛只不過是一個工具,但透過它可以 接觸到創造眼睛的東西,也就是光,進而接觸到更高的自我。(Steiner,GA0055)

「視覺」究竟發生在哪裡?是怎麼作用的?是誰在觀看?兩千五百年前,

佛陀也曾以視覺現象為例,探討「本性明覺」的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楞嚴經32中,記載佛陀的弟子阿難,因受摩登伽女以幻術所迷,情況危 急,佛陀遣文殊師利往救護之,並依緣開示,對阿難提出問題,阿難答以自己

「一向多聞,未全道力」,致受引誘;也暗示了知識堆積並無法讓生命境界提 升。

佛陀問阿難的出家原由,「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 重恩愛?」阿難回答,是因為「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澈,猶如 琉璃。……是以渴仰,從佛剃落。」原是因為見佛相好,一心欣慕。

佛陀追問,阿難當初如何為見?誰為愛樂? 「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由此開啟兩人之間對於見與見性的問答。

阿難首先回答,「心在身內」,「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 內。」佛陀以「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自身。」識心在 身內,卻無法觀見身內事物,而先見到身外,是不合理的。是以「汝言覺了能 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33

隨後阿難又提出六種關於識心所在的說法,心在身外、心在根裡、心內外 兩在、心在隨所合處、心在根塵之間、一切無著為心;又分別為佛陀所反駁。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一番深入分析之後,原來習慣的用心與看見的活 動,實際上都無法找到實在的依存之處,心之所在與目之所見,只是功能,實 無自性。

「眾生但執五蘊為我,不知廣大更有真心。真心無在無不在。妄想本無處 所,真心不容思惟。七處徵心,所在既破,賊無所逃;若再破能推之心,則是 正擒賊首。」(胡建財,2001)

真心無體,五蘊非心;在物質身體的感官經驗與外界紛雜的交互作用中,

加以心的妄想欲念,人忘失本心,認賊作父,這正是施泰納描述的物質主義氾

32 楞嚴經全名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因阿難遭婬女所迷,佛陀 開講明心見性之理。

33 《楞嚴經》卷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濫的現代人的徵狀。而僅僅透過思維視覺現象,就可以發現工具的作用,並重 新發現工具的主人。

佛陀與施泰納不約而同透過眼睛這個奇妙的器官,點出物質身體感官僅僅 做為外在暫時的工具,其實生命真正的主人是靈性,運用感官工具豐富心靈,

體會靈性,實現清楚明白的生活。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 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34感官逸樂,往往使人在無盡爭逐攀緣中失 去健康;傷害自我甚至惹禍上身。佛陀與施泰納都提醒著世人,感官只是工 具,不是真我;就連感官印象之後的感覺、判斷、聯想、記憶、情緒,都仍只 是心魂作用,心續,意識的造作。外境不可攀,本心不可失;見相多變,見性 不易;眼見色如此,耳鼻舌身,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才是靈性生命的正確 知見。「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裏頭人。」35

佛是覺者;覺的涵義有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自覺到生命的本質,無來無去,不生不死,以無比的自由穿透世間的際 遇,遊戲神通,洞澈無常,了悟真相,是為自覺。

覺他則是因為體認到眾生一體,心即佛,佛即眾生,三無差別,是以自證 本性同時,亦積極以自身所悟的道理,觀機逗教,分享、教導、影響、啟發其 他人也獲致覺悟,自他不二,自覺即是覺他;此正是教育活動之本源。

覺行圓滿則呼應到本質的覺性在塵世的起用,覺性本質湛然不動,而世行 隨順自然圓滿。

「空性遍在 萬物萬象的一切法,即是一切法的自性,總名之為法性;此 空性在凡夫的有情眾生,稱為佛性,因為若能覺悟此諸法自性是空,便稱為見 性,所以佛性亦名覺性。」(林建德,2017)

34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35 臨濟義玄禪師《三玄三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看似肉身如鏡,生命如花,幻化若水,朗照似月;一片光明!然而世間混 濁依舊,自身習氣難除;要證得自由自在,無生無滅,絕非簡單功夫。識得本 來面目,不見得能自在遊戲人間。

是以悟後還要起修。人智學最動人之處,就在於對世間法的用心析剖,明 晰把握靈性本質,同時真誠面對人世艱難,老實地步步雕琢,細細修改。對人 世絕不當真,卻極其認真。

覺者欲覺幻斷苦必須行八正道,八正道則從正見而起;了悟緣起性空的真

覺者欲覺幻斷苦必須行八正道,八正道則從正見而起;了悟緣起性空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