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影片製作過程:以課室教師視角看挑戰與契機

第四章 發現(一):教學者

第三節 教學影片製作過程:以課室教師視角看挑戰與契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我當時覺得缺乏的就是這一個

knowledge giver

(註:知識給予 者)。那我可以再來做消化、我可以做翻譯,我可以做任何其他 比較輔助性的角色,但我覺得

the bulk

the meat

,最主要的課 程內容,還是要有一個人有教學經驗的。那時候我就覺得說[如 果有一位老師在團隊中]我們就會非常的完美、我就會非常開心。

〔2018/8/9 訪談〕

「L 中文」可說是我們三人化身出的「一位」老師,由莉莉的構思主導,

筆者負責內容知識填充,傑明負責將整個課程以播客或影片的形式呈現出來,

我們既是幕前的主持人,也是幕後的製作人。從訪談中可以看出,同樣是自媒 體中文教學,莉莉很有意識地區分了營利與非營利的做法差異,主要的分別就 是引進了具有華語教學理論與實務專業背景的成員。

第三節 教學影片製作過程:以課室教師視角看挑戰與契機

莉莉和傑明無心插柳成立了YouTuber 頻道卻意外成功,甚至被知名自媒體 中文教學公司「伯樂」延聘為專屬教學影片製作團隊,筆者本身機緣巧合下突 然從傳統課堂上跨足成了網路平台上的「網紅老師」,這樣一個看似毫無準備 便成軍了的「L 中文」團隊,到底如何製作出設計一支支點閱率破千破萬的教 學影片呢?既然「L 中文」是由我們三人撐起,筆者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課 室教學出身的華語教師在此團隊中的教學考量,應較為合適,能完整且具體地 呈現「L 中文」在「伯樂」這個自學平台上如何運用影音教學資源的呈現支持 用戶的自主學習。更重要的是,透過探究自己做了什麼?又為什麼做?更能體 現教學經年的教師那種「知道自己在做什麼」(sense making)的直覺與經驗。

這樣的經驗和直覺確實有助於製作更具學習價值的中文教學影片,然而卻也讓 受傳統教學訓練、習慣於教師身份的筆者,在從實體課室過渡到網路的非正式 學習環境時,產生了一些自我認同上的不適。不過凡此種種更能凸顯透過開放 式教育資源,呈現教學內容過程中的特殊挑戰與契機。畢竟,作為一個網路社 群上的華語老師,思考重心不再是教育機構裡的教材教法和對學生的輔導與評 量,反而著重的是製作對學習者自學更為友善,也更有趣的教學資源。我們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每一個課程,從教學內容編排到螢幕形象的呈現,都是從無到有的創造,且無 一不受到我們所處的網路社群文化影響,而我會盡可能在接下來的案例敘述中 呈現出來,並加以檢視分析。以下細述對我而言別具意義的兩個具體教學影片 案例,及參與其中刻骨銘心的經驗,作為後續分析與討論的資料,教學影片案 例敘述中的第一人稱「我」即筆者自己。(此段關於教師身份認同議題,已發 表於2020 年第 17 卷第 4 期的「華語文教學研究」期刊)

一、初期教學影片:近義詞辨析「生活、生命、人生」

「生活、生命、人生」是我們三人的首度合作,自 2014 年底上傳 YouTube 至今 (2020 年 10 月),每月點擊數仍在增加,也是我聽到最多次有華語教師用在 正規班級上的一支影片,於我而言有著特別的意義。到現在我還記得拍影片時 為了遷就場地及機器,一下跪在地上、一下坐在椅子上、一邊聽英文一邊說中 文、攝影機啟動我還一直看著攝影師等等手足無措的感覺,但也從這次之後,

我學會怎麼面對鏡頭、也知道莉莉需要的是怎麼樣的教學腳本,很快地進入狀 況,並知道自己需要調整的不是只有心態,還包括了教學策略。

由於是第一次寫作中文教學影片的腳本,也是第一次跟莉莉合作,面對的 又是中高級教學上比較棘手的近義詞辨析,而近義詞,顧名思義就是從意思解 說上很難區別其差異的詞彙。在實體教室,我一向的做法是依序由 1)詞性或搭 配差異,2)無法相互替換的例子,3)功能及使用語境的分別,4)可通用的情況四 個面向逐一按學生情況給例子,給學生思考機會,並能夠重新歸納出對他自己 來說容易理解並記憶的關鍵點。其中最為核心的是提出疑問的學生,可以說,

雖然在遇到相同的近義詞組時,對詞彙本身意義與屬性的解釋大同小異,但我 給出的例子、情境以及解說用的語言,都會隨著跟學生當下的互動而調整。

然而,來到了網路教學影片的腳本撰寫上,我失去了最重要的錨點——學 生。考慮到影片長度受限、受眾背景紛雜,需要找的是通俗易懂、詞彙互換性 低且從英文翻譯上也能體現出其中差別的例句。另一方面,我畢竟有著「資深 專業華語教師」的包袱,過去只在教室裡呼風喚雨,如今想到所有教學內容皆 要上傳網路平台面諸世人,總還是有些擔心砸了招牌而惴惴不安。想想自己平 日只要解決眼前學生的疑問,因材施教即可,一個例子對某甲來說,可能是一 語驚醒夢中人的好例子,對某乙而言可能完全打不到重點,我的課室教學經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讓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判斷眼前的是某甲還是某乙,但換到這全球公開的平 台上,一次面對所有甲乙丙丁,困擾我的就不只是能否讓我自己的學生理解,

而是如何讓有著各種語言文化背景、學習經驗、甚至沒有華語學習經驗的觀眾 也能懂,並且還要其他華語教師也能接受,尤其是母語者教師。或許有人認為 考慮到其他華語教師是完全沒必要的,但這卻是我對自己的要求,我不能接受 自己只因為換了場域,就對教師身份棄守。相反地,我希望我們的影片不僅僅 是學習者的資源,也可以替老師省事——除了成為課室教學的課外輔助資源外,

以解答疑問的影片來說,也可以讓老師不用一再回答同一個問題。另一方面,

要是影片過不了其他老師這一關,那麼表示我們做的內容沒有達到「教學」該 有的品質與標準。此種對「母語者教師的反應」的想像,在製作教學影片的三 年多中一直都是我相當在意的事。換句話說,從第一支影片開始,我所做的就 不只是為了在網路上,特別是 YouTube 上討喜而已,而是要讓這些影片也符合 華語教學的原理原則,也成為教室裡的可用資源。

私以為,讓看 YouTube 教學影片的人真的「學中文」而不是「學跟中文有 關的事」,是作為一個正規華語教師跨入新媒體、影音平台這類社群裡的基本 定位,畢竟教師未必具有螢幕魅力,但 YouTube 在本質上卻是個娛樂媒體,即 使是「伯樂」這樣的教育資源網,用戶仍然對比較有趣的主持人及談話內容反 應較好。那麼身為教師,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讓有群眾魅力的人能夠給出優質的 教學內容。在這一點上,莉莉非常尊重我,他首先清楚定位我是影片中的「老 師」,我不需要刻意搞笑、打扮、賣弄東方女性特質去吸引觀眾,她叫我「做 自己就好」,其他的由她這個主持人負責,即使第一支影片的正式拍攝過程中,

我可說是不苟言笑,但傑明還是有辦法透過拍攝前後的一些花絮剪輯,把螢幕 上的我變成一個和煦燦爛、能為網站用戶及YouTube 觀眾接受並喜愛的人物。

回到第一支影片的拍攝上。為了讓我們在鏡頭前看起來更自然,光是調整 小抄的位置就花了十幾分鐘,小抄的內容就是例句,因為每個例句都是為了凸 顯這三個近義詞的差異而特意選出來的,不能隨口說出、隨意替換。到後來這 也逐漸演變成我們錄製每個影片的默契,我們都相信,幾個好的例子,勝過長 篇大論的解釋,而例句也是這支首發影片在錄影過程中唯一花了較多時間磨合 的部分。舉例而言,一開始我提出的例句,莉莉認為其中一兩句翻譯成英文後,

對一個全無中文學習背景的觀眾而言,可能難以理解關鍵何在,因此我們做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修改;此外,有些莉莉希望可以放進影片中的例句,我則認為在中文裡的概念 有些不同。例如,我們曾考慮把「I hate my life」這個句子之中譯當作此影片的 例句。但是,中文其實很少用到「恨」這個字,以「我恨我的生活」來處理,

顯得就是個直譯且過度西化的句子,即使轉換成「我討厭我的生活」仍因為

「我的生活」作為賓語而顯得有點不中不西。我們既是中文教學影片,自然應 從中文出發,在要表達這種感覺的情境下,比較自然的中文表達方式可能是

「這種日子我受不了了」、「這日子不是人過的」或「生無可戀」等,但這樣 一來不僅句子結構過於複雜,也沒有「生活」這個詞,畢竟這個影片是要處理

「生活、生命、人生」這一組近義詞,是教中文,而非翻譯。考慮良久,決定 以「我討厭我現在的生活」或「我不喜歡我現在的生活」來處理。欠缺語境的 情況下,在母語者聽來可能還嫌奇怪,但至少不會跑題。原本我認為根本不要 用這個例句,因為這樣我們變成了句子翻譯機,甚至掉入我最不喜歡的「用英 文思考說中文」。但莉莉說,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要讓觀眾知道,不可過度 倚賴直譯法或字典,應該真正認識中文的邏輯與概念。最終才大費周章地舉了 這個例子,但這樣周折地討論思索,在影片中也不過就是幾秒鐘就說完了的事。

四年過去,當初三人在簡單的辦公室兼攝影棚空間裡,遷就著滿地電線與 器材,窩在小桌旁修來改去、中英文一面在耳邊腦中夾擊,心裡既渴望投入並 抓住網路社群的胃口,又神經緊繃地抗拒、深怕隨時被 YouTube 同化而娛樂感

四年過去,當初三人在簡單的辦公室兼攝影棚空間裡,遷就著滿地電線與 器材,窩在小桌旁修來改去、中英文一面在耳邊腦中夾擊,心裡既渴望投入並 抓住網路社群的胃口,又神經緊繃地抗拒、深怕隨時被 YouTube 同化而娛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