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場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這樣一個學習自主性極高的環境,各自有著何種省思、採取哪些行動,而雙方 之間又有何拉鋸與妥協。

第三節 研究場域

本研究中筆者所深入的場域是名為「伯樂」(化名)的中文自學網站,筆 者進入此一場域的契機是在 2015 年中旬,經由朋友介紹加入了與「伯樂」合作 的中文教學 YouTuber 團隊「L 中文」(化名),進而與「伯樂」產生直接聯繫。

關於「L 中文」的成員及與筆者的緣起在第三章介紹研究參與者的部分會有較 詳細的介紹,在此先就「L 中文」所屬的「伯樂」中文教學網路公司做一介紹。

「伯樂」網站成立於 2005 年,免費提供中文學習播客(podcast)節目,直 到 2008 年之後開始收費,目前已經是一個針對成人學習者、具營利性質的教學 平台,同時也因為要貼近 YouTube 的文化而加添了娛樂性。創立初期,固定主 持播客的主持人有三至四人,後來註冊成為公司,又被一家跨國娛樂公司收購,

原本的人員逐漸汰換,至2014 年開始跟「L 中文」合作,並經營 YouTube 頻道,

同年,原有的主持人全數離開,而筆者就是在「L 中文」接手製作教學節目、

成立 YouTube 頻道後不久的 2015 年初加入的。由於「伯樂」只做中文教學,

執行長底下的編制就是 IT 部門、網路行銷部門、客服部,以及以「L 中文」為 主的教學部。筆者主要參與的是教學節目設計與製作,除「L 中文」成員以外,

與其他部門人員和業務交集不多,再加上其他部門人員並不落腳在台北錄製節 目用的辦公室,而是在其他國家、城市遠距工作,因此本研究研究的研究場域 就集中在「伯樂」的網站和 YouTube 頻道上,而非「伯樂」公司整體,特此說 明。

自參與「伯樂」教學工作以來(2015 年至今 2020 年),我注意到大多數 人一聽到在網路上教中文,直覺就是網路視訊一對一的同步教學,但這卻非

「伯樂」的性質,所以本研究以「自媒體」(We Media)稱之,做出區隔。

「伯樂」是以播客(podcast)及 YouTube 影片兩種形式為主的中文學習資源,

其中文教學的目標客群為英語使用者,無論網站、播客或是 YouTube 影片上的 媒介語言都是英文,網站上的生詞表、對話、例句等也都是以英文翻譯註釋的,

只有在高級程度的課程中,主持人全程使用中文談話。為方便閱讀後續第四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及第五章的敘事及討論,在此先就幾個屬於「伯樂」這個文化群體中的慣用語 加以解釋介紹。一般而言,國內外播客都遵循著一套通行的架構,「伯樂」的 教學節目也以此為基礎,以下先就此一架構常用的術語和內容逐一解釋。

前言(

Intro

每集播客的一開始都會有一段「引言」,介紹該集的主題。在

「伯樂」便有點像是課前暖身,介紹該集課程談論的話題以及教 學重點。

對話(

Dialogue

「伯樂」每一集的課程都包括一段對話,即教學內容,是下一段

「討論」的材料。對話按程度編寫,一般是由「伯樂」的教學團 隊原創的,有時會摘錄詩詞或改編民間故事。對話都是由中文母 語者錄製,為求生動,會加入音效達到廣播劇的效果。

討論(

Discussion

討論是依對話順序針對詞彙、語法的意思和用法進行教學,也會 對劇情內容略作討論,一般來說,入門和初級課程以詞彙語法教 學為主,越高級的課使用英文解說的比例越低,而高級的課程幾 乎是全中文的。討論結束後會再播放對話。

結語(

Out-tro

「對話」與「討論」之於「伯樂」的播客就算是一般播客節目架 構的核心節目內容,因此在「對話—討論—對話」這樣的循環結 束後,就是節目的尾聲,在「伯樂」課程中稱為「結語」,這個 部分通常會統整一下這一集的教學內容,主持人會閒聊幾句、開 開玩笑,最後提醒大家別忘了繼續收聽下一集的內容。

PDF

檔(

PDF files

在教學節目中,以及對用戶談話的語境下,這個「PDF 檔」是特 指「伯樂」網站上提供的教學節目對話內容、生詞表及例句的文 字檔案,供用戶下載自學用。

「伯樂」的 YouTube 影片課程,但仍遵循播客的架構,並於 2014 年建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了 YouTube 頻道「伯樂 TV」,開始推廣影片課程。教學播客一直是「伯樂」

的主力產品,分為五個等級,各有其專用稱呼,也有其內部的分級原則,但並 未 使 用 華 語 教 學 界 通 行 的 等 級 術 語 。 「 伯 樂 」 的 等 級 分 別 是 「 入 門 級 」

(Newbie)、「初級」(Elementary)、「中級」(Intermediate)、「中高級」

(Upper-intermediate)和「高級」(Advanced)。

再看公司成員與客戶的互動身份,在「伯樂」的團隊中,並不稱呼客戶為

「學生」,而是以「用戶」(clients/users)稱之,教學節目中負責說明的是

「主持人」,而非「老師」,用戶或 YouTube 觀眾在留言中都是直呼主持人的 名字,僅有少數人會以「老師」稱呼。

從教學資源本身的類型來看,「伯樂」是很典型的自媒體,它是一般老百 姓運用數位科技與中文教學體系連結,分享自身所知關於中文的事實與知識,

由於其潛在的盈利能力而被私人企業收購,成為一具有營利性質的知識傳播平 台。它本身沒有既定的學習大綱或固定的教學法,沒有實體教室也沒有上下課 鐘聲,相對於傳統課堂這樣的「正式學習」(formal learning),學習者在「伯 樂」所進行的則是「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Shum and Ferguson,

2012;Wang and Chen,2019)。

「伯樂」當然不是當前唯一一個以英文使用者為教學對象的數位華語教學 服務當中,其他較廣為人知的還有即時同步的線上家教公司「Tutor Ming」、

同時擁有網站、論壇及 YouTube 頻道的「YOYO Chinese」,或是 YouTube 教 學影片主持人本身也額外提供一對一中文家教課程的「PeggyTeachesChinese」。

除此之外,也有針對特定材料或是訓練特定語言能力的學習工具及網站,如,

The Chairman’s Bao(分級式新聞聽讀材料), Skritter(漢字習寫手機應用程 式), CharacterPop(漢字卡網站)等。本研究之所以針對「伯樂」作此一民族 誌研究的原因,除了筆者本身在這個環境中待過,能獲取第一手的觀察資料並 與該團體成員形成有利於進行訪談的信任關係以外,也因為「伯樂」具有以下 三個特質:

其一,「伯樂」自 2005 年開站至今,有不少用戶經年累月固定上網收聽收 看,在沒有指導也沒有同儕的情況下,網站也無法強制規定學習者必須如何學 習,學習者完全憑著他對自身學習需求的了解,決定學習進度、頻率,從四千 多個各自獨立的課程中選擇所要學習的內容,是一個高度學習者自主的學習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境,雖然標榜學習卻並不把用戶當成學生,而是服務對象。

其二,「伯樂」擁有一個超過十年的互動生態,其中用戶與用戶之間、用 戶與教學節目主持人之間、用戶與「伯樂」都有著頻繁的互動,維持著一種持 續的動態關係,目前全球要找到一個有這樣長期積累的全數位學習服務平台,

可說是絕無僅有。

其三,在這個學習場域上,幾乎沒有獎勵回饋機制,勉強稱得上是學習回 饋的僅有各課中由電腦運算生成的測驗,而學習者幾乎是漫無止境地搜集「已 學」課程的數量。相較於性質雷同的 YOYO Chinese 有清楚的分門別類,「伯 樂」事實上只在程度上分類。這樣欠缺學習架構與學習獎勵機制的服務平台,

卻仍能在十多年的漫長歲月中持續吸引新用戶、並留有長達七、八年的資深用 戶,在資訊爆炸、注意力極短的網路時代,它的魅力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