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作全面發展之「三大引擎」下,中拉區域經濟關係現況與展望如何?

(二) 胡錦濤 10 年國家主席任內,曾五度赴拉丁美洲訪問及出席國際性會議;習 近平2013 年 3 月正式出任國家主席後,2013 及 2014 年兩度出訪拉丁美洲,

李克強總理亦於2015 年 5 月訪問拉美。在中共政策重視下,中拉政治交流 合作日趨密切,中共對拉丁美洲之區域政治戰略發展如何?

(三) 區域安全合作為當今國際政治之重要議題,中共成立「中拉高級防務論壇」, 參加聯合國在拉丁美洲維和行動,與拉美國家進行反恐聯合訓練、醫療救 援聯合行動,並為拉美國家軍官開設訓練班隊等,與拉丁美洲區域安全合 作程度逐漸加強。近年來中共與拉美軍事及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情形為何?

(四) 中共發展與拉丁美洲關係主要係基於經貿利益,但一般而言,經濟合作均有 政治因素考量在其中,特別是中國大陸之政治體制模式。而在中共發展與 拉丁美洲關係之政治考量中,「一個中國」政策重要性為何?

(五) 「中拉論壇」成為中共推動與拉丁美洲地區整體合作核心機制,對中共之拉 丁美洲區域戰略影響及相關發展為何? 對我國與拉美邦交國關係有何影響?

第二節 文獻回顧

奈伊(Joseph S. Nye)將「區域」定義為一「國際性區域」,係「數量有限之國家,

基於地緣關係及一定程度相互依賴之連結」。11 學者德班(Olivier Dabene)進一步 將「區域」定義為「由一連串聯結(歷史、經濟、政治及文化的)所產生之互賴,區域 主義則是一種合作政策」。12

區域整合已成為國際政治、經濟的重要現象,而「整合」一詞,13 一般而言

11 Joseph S. Nye, International Regionalism: Reading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68), p.

vii.

12 Olivier Debene, The Politics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Latin Americ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p. 10.

13 “Integration”我國中譯為「整合」或「統合」,中國大陸則譯為「一體化」。例如我國中譯之

「拉丁美洲統合協會」,中國大陸中譯為「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意味著單一個體(如國家)往上一層級結合之一種過程。在經濟學中,國際經濟整 合是「若干單一國家經濟體在制度上結合成更大的經濟集團或共同體」;14 而對 政治學而言,「整合」是不同國家放棄獨立制定與主權有關政策的希望和能力之 過程,並在整合過程中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15 政治學上將「整合」描述為有別 於國家間合作之狀態,係將國家之職權賦予跨國間所建立之超國家機制組織,同 時具有超國家之法律規範,歐洲為當今整合之典範。16 「區域整合」可定義為:政 治單位(次國家、國家或超國家)之間,透過行為者分享共同理念、設定目標,並 訂定方法達成,對建立一個區域有所貢獻之增加互動層級的歷史過程。17

本文試從經濟、政治學、國際關係學及國際政治經濟學等不同學科面向綱 要式說明目前常見有關區域合作研究之相關理論。

一、常見理論

(一) 經濟學面向

經濟整合為區域整合基礎,由經濟學理論瞭解區域整合為重要研究途徑。從 經濟學角度分析區域經濟整合的效益、形式,奠定對區域整合整體研究之基礎。

1. 新 古 典 經 濟 學 及 新經濟理論

新 古 典 經 濟 學 派 對 於 有 關 區 域 經 濟 整 合 之 論 述,主 要 為「貿易創造」

(Trade Creation)和「貿易轉移」(Trade Diversion)理 論。新 古 典 經 濟 學 家 維 納(Jacob Viner)於 1950 年提出在成員國間實行自由貿易,而對成員國外國家保 持一致關稅之保護貿易,這種自由和保護貿易相結合的格局(關稅同盟),會產生

「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兩種不同效應。18「貿易創造」指關稅障礙取消後,

14 Peter Robso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p. 1.

15 Leon N. Lindberg, “Political Integration as a Multidimensional Phenomenon Requiring Multivariate Measurem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24, No. 4 (1970), p. 649.

16 朱景鵬,「區域主義、區域整合與兩岸整合問題之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 42 卷第 8 期 (1999 年 8 月),頁 85。

17 Olivier Debene, The Politics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Latin Americ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pp. 10-11.

18 Jacob Viner, The Customs Union Issue (New York: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195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促使成員國間貿易自由化,使國內成本高產品為成員國成本低產品所取代,貿易 量因而增加,導致區域內整體經濟利益上升,在成員國間產生「正向效果」。「貿 易轉移」則指成員國間關稅去除後,生產成本降低,導致原本自非成員國進口之 產品轉從成員國進口,使貿易方向發生轉變,對非成員國造成「負向效果」。

除新 古 典 經 濟 學 對 經濟整合之「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靜態效益分析 外,新經濟理論認為經濟整合亦將有競爭效果、規模經濟效果及投資效果等三項 動態效益,達到促進經濟成長之目的。而在規模經濟之外,亦可享受規模政治(the politics of scale)之優勢。19

學者金德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在「關稅同盟」內貨物自由流通所產生

「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基礎上,提出更高整合層級「共同市場」內資本自 由流動所產生之「投資創造」(Investment Creation)和「投資轉移」(Investment Diversion)概念。20 而區域經濟整合為成員國所產生之貿易和投資轉移效應,將 激發非成員之政治經濟意願和壓力,產生骨牌效應,使加速推動建立或加入現有 區域貿易協定,導致區域貿易協定之快速發展。

區域貿易協定是世界貿易組織最惠國待遇原則之例外,促進成員國間貿易 自由化,但對非成員國有排他性,可能會形成「對內自由、對外保護」之貿易 壁壘。但區域貿易協定之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世界貿易組織推動貿易 自由化之功能。21 而早期的區域貿易協定只具傳統商品貿易之經貿功能,涵蓋 面較窄;現已演進為包括服務貿易、智慧財產權、勞工與環保等領域,議題涵 蓋內容擴大,並進一步推廣至經濟合作等領域。區域貿易協定產生之效益,除 提升經濟成長外亦擴及政治效應,增進成員國間外交對話管道及友好關係,通 過經濟合作以促進政治聯繫,獲得政治及安全上之利益。

19 羅至美,檢視區域經濟整合的效益:德國、法國、英國的歐盟經驗。臺北:五南出版社,

2013,頁 26-27。

20 Charles P. Kindleberger,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Vol. 1, Issue 1 (Winter 1966), pp. 65 and 71-72.

21 劉大年、杜巧霞等主持,「全球 FTA/RTA 整合發展趨勢及我國因應策略」,經濟部國貿局九 十三年度委託研究計畫,頁25。

經濟學家巴拉薩(Bela A. Balassa)認為取消關稅壁壘在區域內實行自由貿易 之區域經濟整合,可使世界經濟福利增加。而國際經濟整合形式依整合程度之差 異,可區分為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s, FTAs)、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 盟、完全經濟整合五個發展階段。22 (參見表 1.1)

資料來源:Miroslav N. Jovanovic,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2), p. 10. Table 1.1.

22 Bela A. Balass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Homewood : Richard D. Irwin, 1961), p. 2.

23 羅至美,檢視區域經濟整合的效益:德國、法國、英國的歐盟經驗,頁 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民會改變對國家的忠誠。24 核心論述有二:一是梅傳尼(David Mitrany)的「分枝 說」(Doctrine of ramification),強調合作的擴張性,國家間某一專業領域合作會 促成另一專業領域的合作,最終會如枝葉不斷往外擴散,滲透到政治領域;25 二 是「忠誠移轉」(loyalty transferring),當各國因技術部門合作及政府無法單獨處 理某些跨國性議題時,跨國性功能組織取而代之,人民因而會將其忠誠移轉至跨 國性組織。

新功能主義分析途徑從功能主義的立論出發,同時考量功能性整合的侷限性,

而對功能主義做出修正,其主要論點為:把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分開,分為「高 階政治」和「福利政治」。在福利政治領域中,各國人民間有較多共同利益,比 較容易完成較高程度的整合。不同於功能主義之國際合作主張,新功能主義強調 經濟整合應以區域為範圍。26

新功能主義認為政治力是整合過程中重要因素,主張在整合過程中政府領導 人和社會菁英要扮演積極角色。新功能主義學派基於歐盟整合經驗而提出「擴散 效應」概念,說明初期之經濟整合會不斷擴大範圍,進而擴散到政治層次的整合。

27 新功能主義學派並提出「外部因素」論點,認為第三國如果認為該地區的政治 整合對其有利時,外部因素便會協助推動整合的成功。

與功能主義提倡「由下而上」之整合策略相反,聯邦主義者之整合觀點為「由 上而下」,主張整合應從政治著手,從政治的統一帶動經濟、社會與人們認知的 整合。聯邦主義認為僅靠政府間組織的功能合作,並不能夠達到整合,而要使各 成員國間真正的相互依存,應該建立超國家的憲政體制。28 交流學派則傳承自新 功能主義論述,提出參與整合國家政治菁英、利益團體與輿論對於整合的態度和 立場是影響整合的關鍵因素,強調各國人民與社會團體交流互動之重要性。

24 Paul Taylor, “Functionalism: The Approach of David Mitrany,” A. J. R. Groom and Paul Taylor eds., Framework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1990), pp. 123-138.

25 David Mitrany, A Working Peace System: An Argument for the Functional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Chicago: Quadrangle Books, 1996), p. 97.

26 Ernst B. Haas, Beyond the Nation-State: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pp. 47-49.

27 Ernst Haas, Beyond the Nation-State: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p. 29.

28 Reginald J. Harrison, Europe in Question: Theor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 44-4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相對聯邦主義強調超國家的角色,政府間主義視主權國家為國際政治的主要 行為體,擁有合法及有效權力來執行國家的對外政策,尤對外整合攸關政府間的 合作,需要透過政府間的談判妥協得以達成。國際整合應從較不具爭議性的「低 階政治」如經濟整合開始,且不預設整合的最終目的,同時避免一開始就觸碰國 家主權等「高階政治」,才可能逐步累積合作基礎,務實地推動後續整合。29

(三) 國際關係面向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國際間外交主要特徵為雙邊主義,國際聯盟與聯合國兩個 國際組織為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多邊主義之具體表現。在當前國際體系中,

多邊規範與制度對管理廣泛的地區和全球問題的作用日益增加,多邊主義為國際 制度安排的核心特徵。30 現實主義者認為國際制度的建立和維持主要憑藉為權 力,自由主義者則認為制度一旦建立,其約束力適用於所有國家,加強多邊主義 可遏制強權之單邊行為。31

多邊規範與制度對管理廣泛的地區和全球問題的作用日益增加,多邊主義為國際 制度安排的核心特徵。30 現實主義者認為國際制度的建立和維持主要憑藉為權 力,自由主義者則認為制度一旦建立,其約束力適用於所有國家,加強多邊主義 可遏制強權之單邊行為。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