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聞局樂團補助與原住民音樂的政治正確聯想

第五章 :台灣沙發音樂裡的東方主義在地落腳

第一節 :映象唱片如何重新脈絡化東方

三、 新聞局樂團補助與原住民音樂的政治正確聯想

我也有想過這樣的問題,蠻難想的,因為台灣這個國家建立的文化不夠久,

所以你要找尋屬於他自己的東西其實還蠻困難的。而且台灣又是有荷蘭人、

有日本人殖民過的歷史,你會找不到他文化的定位在哪裡。所以我跟周志華 老師尌是朝另外一個方向,以台灣原住民的方向去出發,因為我覺得真的本 土應該是原住民吧!(訪談DJ Code,2009年3月23日)

105

我的樂手受訪者裡頭除了林強、蘇通達之外還有一位年紀大我一歲的年輕音 樂人:DJ Code,我跟他聊起了我的音樂認同焦慮,DJ Code 說他也有,然而在 聊到什麼是能夠代表台灣的音樂時,DJ Code 也理所當然地回答:原住民音樂。

接著他跟我聊到最近籌畫在 3 月底前截止的新聞局「補助樂團錄製有聲出版品」

的投稿,因為獲選專輯有 30 萬元到 60 萬元的補助額度(行政院新聞局,2009);

然而讓我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擅長製作中國風電子音樂的 DJ Code 在這次的投稿 裡頭竟然做的是原住民音樂。DJ Code 說這次和他錄音室的老師合作投稿的作品 是阿美族的傳統歌曲加上 remix,想表達傳統加現代的感覺。然而 DJ Code 的投 稿計畫讓我好奇起為什麼一位熱愛中國曲風的樂手竟然會去製作原住民音樂(稍 後談 DJ Code 的作品會比較清楚,本節先點到為止),在繼續追問 DJ Code 製作 的動機時卻讓我訝異地發現了一些矛盾和疑惑:在台灣當前這個大家都在拼命喊 愛台灣、避談「中國」的社會氛圍下,一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如此政治不正 確的樂手,然而卻有著如此政治正確的原住民血統:

希望阿美族的部分可以做發行,因為我們其實之前有錄過這些東西,只是希 望可以由政府這個補助可以用這個力量把它弄出來….其實我的曾曾祖母也 是阿美族的,所以對那些樂曲小時候都還有印象。……我在雲林出生,可是 從小尌給阿公、阿嬤帶大,尌是在台東長大。之後才搬上來台北(訪談DJ Code,2009年3月23日)

我後來沒有選擇接著去問 DJ Code 是否會覺得這些身份之間(具有阿美族血 統,但是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會有著些許認同上的矛盾,如果正如許多學者 所提及之認同必定建築在差異的排除上的話;然而我認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用 陳光興所採取的殖民-歷史-地理唯物論的路徑來理解台灣認同複雜形構樣貌的 話,有很多人也會有著身份認同上的矛盾和焦慮,怎能鐵板一塊的如政黨操作認

106

同那般去要求和剝奪每個人的文化認同、政治認同自由。在蘇通達的國外留學經 驗、林強的 MIDEM 經歷及 DJ Code 的申請新聞局樂團補助案例裡頭讓我產生了 一種「原住民音樂代表台灣變成是一種政治正確」的聯想,但我的用意不再於批 評原住民音樂,因為原住民音樂也是一種感動我的台灣音樂認同,只是厭倦那個 讓它變成一種政治正確的過程以及想指出在這個過程裡頭被掩蓋掉的矛盾。

「原住民音樂才代表台灣」其實是一種假中性立場,因為這個立場無害地遮 掩掉漢族鬥爭而原住民才是真正台灣第一批被殖民者的事實。不會有人去質疑這 個論述的正當性,因為在政治場域上原住民根本不會是「外省」漢人、「本省」

漢人爭權的對手,「本省」漢人爭著誰早到誰晚到,但歷史指出原住民才是台灣 最早的主人。在戒嚴時代國語(北京話/普通話)壓迫著台語(河洛話/閩南話)

來鞏固政權正統性,然而在某些反動的本土化論述裡,「台語的=台灣的=本土的」

亦可能形成了另一個語言法西斯(劉雅芳,2007),在漢族文化認同、文化特色 不同利益的爭執不下之下,讓「原住民代表台灣」變成了一種各方無爭議的殖民 補償,但諷刺的是原民文化元素總是「有事鐘無豔,無事夏迎春」地在有需要的 時候才被抬出來當作一種打造尊重多元、族群融合的象徵符碼,比方可以在各種 政治場合裡看到原住民陪襯性質地出來跳跳舞、唱唱歌,無論這個政治場合的主 持者麥克風裡使用的語言是國語或是台語。

在本節裡討論的是在東方意象沙發音樂文本創作者的脈絡下,創作這些文本 的樂手們所共有關於「什麼音樂是我們的?」、「什麼才是本土音樂?」的疑惑,

接著在下一節則會討論這些樂手如何解決這些心中疑惑所採取的策略以及他們 東方意象沙發音樂作品的再現。要處理這些討論,我認為樂手文本再現、樂手經 歷以及創作意圖三者是相互扣連的,如果以 Toynbee 創意可能性空間(space of possibles)的觀點來說,樂手所處場域(fields)與習癖(habitus)會影響他的創

107

作方式,所以我盡可能地在透過詮釋樂手訪談內容和樂手文本來分析他們的再現 策略的時候一併帶入創作者的樂手經歷以做比較參考,畢竟就像是 Bakhtin 對話 理論(dialogism)所提及的,創意的動力來自於不同聲音的「互相活化

(interanimation)」(有作者的、產業的、還有閱聽人的),在這個過程裡「折射」

作者的意圖,而非直接表達(Bakhtin,1981 as cited in Toynbee, 2003, p.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