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樂評們的聆聽經歷與網誌書寫

第四章 :網路樂評與台灣沙發音樂的類型化

第一節 :網路樂評們的沙發音樂聽覺經歷

二、 網路樂評們的聆聽經歷與網誌書寫

每個人聆聽記憶都是獨一無二的,然而我想嘗試抓住一些「沙發音樂」在台 灣類型化的歷程脈絡,因此在本章裡我所採取的方式是在訪談裡藉由詢問其他受 訪者的聆聽記憶來拼湊、找尋這個形成軌跡;Neale 在談類型化的過程裡有提及 產業論述是形塑類型擬真性的重要影響力,這裡頭包括像是創作者去進行類型作 品的生產以及產業裡頭的行銷推廣力量,但 Neale 也有提及類型是溢出作品的,

也包括了聽眾的認知和期待,因為無論是產業、樂手或是樂迷,任何一方都無法 徹底決定類型的擬真性,畢竟類型之建構被需要約定成俗的使用以及在這過程中 透過不斷來回地討論而演化。本章的探討並無法做到完整地勾勒出台灣沙發音樂 類型化的來龍去脈,而主要是聚焦研究裡網路樂評的多重身份在台灣沙發音樂類 型化的過程裡所扮演角色:首先是身為資深樂迷,他們的歷史見證和類型認知是

53

什麼?從他們的聆聽經驗裡正可以折射出產業論述對樂迷類型認知的影響作 用,但這群人對於類型化過程的特殊意義不僅只於此,基於前面所談的小眾音樂 傳播管道特性和背景,某些資深樂迷在網路上先行評論的意見促進了產業論述之 外的類型化作用,但除此之外正如羅悅全所提及的台灣側標文化經驗,有些網路 樂評後來身兼側標寫手而他們的書寫勞動被併入產業論述:

之所以發展如此壯觀的側標文化,應該歸因於台灣小眾音樂缺乏媒體,電 台節目只播放流行歌曲,少數幾份音樂凼物也無法照顧到所有類別。結果 使得 CD 必頇像自吹自擂似的,狼狽地把評介文字掛得滿滿一身。大部分 的側標是根據原文資料譯寫,但側標文字並非不值一讀,有些介紹文字是 向名樂評人邀稿撰寫,或者負責專寫文案的企劃製作人員,本身尌是經常 發表文章的樂評人。(羅悅全,2000,p.243)

我的討論用意不在於形塑一種「網路樂評的經歷等同於沙發音樂類型化過 程」的印象,但是他們介於產業和樂迷之間的角色是很特別的,我希望在這一章 裡討論網路樂評來作為一種觀察台灣沙發音樂類型化脈絡的方法。必須先說在前 頭的是,以下對於台灣沙發音樂類型化過程的討論所仰賴的聲音是映象唱片主管 的產業經驗,然而卻缺少了樂手的聲音,畢竟在我的訪談對象裡有些網路樂評和 樂手雖有認識,但是在關於類型化的互動上卻不像唱片產業和寫手間的關係那樣 地顯著,關於樂手所發揮的類型化作用則會在下一章討論東方意象再現時作為分 析主軸。

講「Lounge」我應該是第一個或第二個開始講「Lounge」這個東西的吧(笑)…

早期我寫這種東西的時候,在網路上也找不到什麼中文的資料,尌不如自 己把它中文化吧!然後尌會有一種幻想是第一筆中文化的資料!那時候會

54

存在這樣的想法,然後尌會寫得很高興,所以不見得會是樂評,但多多少 少會有些評論,但大多是以介紹和分析為出發點,評論的部分是還好…(訪 談 d!zzy,2009 年 3 月 15 日)

在訪談的經驗裡,有些受訪者對於訪談地點的挑選是帶有訊息傳達意圖的,

像是我和 d!zzy 約在靠近師大於泰順街上的「mo!relax(多鬆)」咖啡店,因為 這家店對於他的沙發音樂書寫有特殊意義。d!zzy 曾經在和平東路上的錶畫店工 作過兩三年,師大夜市曾住過好一陣子,而那段悠閒的日子是他閒暇上網查詢音 樂資訊和發電子報8最勤、最密集的一段時間;d!zzy 也跟我聊起了這家店以前的 店名叫做「夜班」、經營者有換過、現在的老闆是跟他同英文名字並同時也是「床 上暴動」成員的 dizzy 等瑣碎人事物片段,但重點是這家店對於 d!zzy 的特殊意 義在於這是他以前的「Lounge Music 實驗場」,以前三更半夜在此抽掉了好幾包 煙後寫出了不少稿子,也引發他很多對於 Lounge Music 的想像,而且在稍後(約 2001 年)他進入台大誠品音樂館(也就是現在的敦南誠品音樂館前身)工作後,

進了很多特別的 CD 就會拿來這裡放或是賣給這家店的老闆,因此他對「mo!relax

(多鬆)」的沿革瞭若指掌,甚至可以指出店內裝潢以前與現在的差異。在訪談

請參考:http://maillist.tw/muziklounge或http://gpaper.gigigaga.com/station.php?station=xisseyang。

55

新手的電子舞曲參考書籍:《2001 電音世代電子舞曲聖經 1-搶先速讀版》,出 版的時間是 1999 年,裡頭的介紹是用「Chill-Out」的詞彙,然而怎麼過了千禧 年之後,大家漸漸地喜歡稱這玩意兒叫做「沙發音樂」?由於映象唱片是我第一 個進行訪談的對象,而且他們也是國內最大的沙發音樂代理商,我便問他們大約 是什麼時候開始推動沙發音樂的?

大概 6~7 年前我們那時做了一張《in house》的 CD,那時炒貣了沙發音樂,

也尌是 Lounge music。(訪談翁禎祥,2008 年 12 月 30 日)

翁禎祥是我研究裡訪問映象唱片的窗口,他目前的職稱是「產品部經理暨執 行長特助」,是映象唱片裡頭非常資深的高層幹部,從以前的「交叉線唱片行」

時代一直到做到現在的「映象唱片」,有十幾年的資歷,也在映象唱片裡歷經過 許多職務,比方像是業務部經理;也曾經擔任過自家刊物《Hinoter》的編輯。我 去訪問他的時間是在 2008 年的年底,所以回推六至七年的時間點大概是 2001 年左右。翁禎祥表示在台灣的音樂市場脈絡裡,「沙發音樂」是映象唱片去「炒 作」9和推動起來的,那時候他們開始做《Hinoter》的刊物,從簡單廠牌和音樂 介紹的類雜誌刊物,做到了七八集之後,還加送一張試聽 CD,一直到 2007 年 改成販售形式的音樂雜誌;而翁禎祥表示與台北 Lounge Bar「In House」異業結 盟的《VA - In House Vol.1》10是他們的代表作,以及代理法國沙發音樂廠牌 wagram 的《Hôtel Costes》系列都算是成功的「炒作」,我後來去問曾是專職 Lounge Bar DJ 的 Zero,也有著《In House》和《Hôtel Costes》系列在台灣的熱賣記憶。

關於「沙發音樂」逐漸取代「弛放音樂」說法的聽覺脈絡是我在訪問 d!zzy 前就 已經預先設定好的重點問題之一,因為在我的記憶裡,約末 2002 年初時我開始

9 翁禎祥跟我訴說這段脈絡時所使用的字眼。

10 去映象唱片的網站查詢《VA - In House Vol.1》的發行日期是在:2002/04/30 發行的。請參考:

http://www.hinote.com.tw/product.aspx?sn=1081。

56

接觸到 d!zzy 的電子報,從那裡按圖索驥地認識到很多關於沙發音樂的重要樂手 像是 Thievery Corporation、Buscemi、St. Germain、Bent、Jazzanova 等以及間接 學習許多聆聽這個類型的品味,特別是在當時的時間點下中文網路世界裡根本很 Naked Music 的 down-tempo 和 deep house 合輯,甚至到《Norah Jones - Come Away With Me》等都能納入這個計畫底下來行銷發行。然而我問 d!zzy 大概是什麼時 候聽到「Lounge」這個詞彙的,他回答 1997 年的時候在國外的網站就有看到這 個字眼,但認知這個詞彙的路徑主要還是因為先從他所喜愛的「Chill-Out」11開 始聽、開始找。他說他大概 1994 或 1995 年就知道「Chill-Out」這個詞彙,但當 時是比較負面意涵的詞彙,因為被扣連到是幫助舞客 cool down 的退藥用音樂,

而且那時的「Chill-Out」比較迷幻和 Hardcore;接著更深入去挖又聽到 Orbital 等樂手在英國 wrap 廠牌所發的「IDM(intelligent dance music)」實驗電子音樂,

11關於「Chill-Out」音樂的發展就像 Reynolds(1999)的《Generation Ecstacy and Rave Culture》

書裡第九章所寫的,得從 90 年代初期英國「IDM(intelligent dance music)」的發展時空開始談,

因為這原本乃是對抗當時舞曲發展走向硬蕊化(hardcore)所造成反智現象的省思,是一種電子 舞曲趨勢「追求身體感官的刺激愉悅 vs.追求內心世界的探索」的辯論,但是 IDM 論述形成背後 也帶有一些菁英秀異甚至是性別和階級歧視的問題,像是 Thornton(1996)的文章〈探索主流的 意義〉裡頭提到的「Sharon and Tracy」以及「Acid Teds」論述形塑對於次文化的認同是有意義 的,前者是貶抑那些跳舞還不忘攜帶手提包的女性不懂銳舞文化,後者則是從舞客裡再度區辨開 那些只懂得嗑藥而不知節制的小鬼頭,然而「IDM」對比的正是追求身體感官愉悅的音樂是笨蛋 在聽的舞曲。後來重要的廠牌 warp 提出「聆聽性電子音樂(electronic listening music)」的宣言,

並且培育了許多重要樂手像是 Aphex Twin、The Black Dog、Autechre、The Orb 等製作可以坐在 家聆聽的聰明跳舞音樂。這些偏重追求心靈世界的電子音樂形式後來再度併入銳舞文化發展出新 的實踐,像是可以聊天、冥想,但不一定要跳舞的 ambient party、舞池旁邊設立提供舞客退藥或 持續心靈飛昇的 chill-out zone,以及也影響到後來 trance、progressive 電子舞曲次類型的發展。

57

後來才莫名奇妙地接到「Lounge」這個詞彙。那時候因為好奇「Lounge」這個 詞彙到底指涉什麼東西,去「all music guide」12等網站延伸鑽研才知道這個詞彙 原初是指在一些飯店的咖啡廳或交誼室,以及機場候機室等 VIP 場所會放的「壁 紙音樂」,而這些地方的場景特徵就是沙發、吧台、抽雪笳等中產階級意象;這 個詞彙其實早就出現很久了。於是有一陣子 d!zzy 就專門找 60~70 年代的 Lounge Music 來聽,像是他跟我介紹巴西指揮家 Sergio Mendes 的作品,裡頭的音樂元 素就是聽起來很異國情調的巴西音樂、偏輕鬆聆聽(easy-listening)和流行化的 爵士,以及美麗的和聲,除此之外還有製作過很多流行金曲的美國作曲家 Burt Bacharach 的作品都算那個年代的 Lounge Music;而後來這些音樂又和「space age pop」這種認為太空年代已經來臨的美學結合,因此強調異國情調和未來科技感,

代表的著名廠牌是「Eighteenth Street Lounge」13,它既是音樂廠牌的名稱,也是

代表的著名廠牌是「Eighteenth Street Lounge」13,它既是音樂廠牌的名稱,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