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對於聆聽音樂經驗的改變

第四章 :網路樂評與台灣沙發音樂的類型化

第一節 :網路樂評們的沙發音樂聽覺經歷

一、 網路對於聆聽音樂經驗的改變

因為年代變了... 只能這麼說... 因為現代的人聽音樂速食化又挑剔,管道多 又沒有注意力,不會 focus 在每一個東西上面,所以不會產生那種文化,你 可以同時聽很多東西,你尌不會對任何的東西產生太大的專注力。你去問 一下現在 18 或 19 歲的青少年,我覺得他們會去聽,什麼東西都會去接觸,

但是他們不會 focus 在某一件事情上面太久。這也不是好或不好,因為網路 對他們說是從小尌碰到大,但是對於我來說不是。(訪談 d!zzy,2009 年 3 月 15 日)

在 P2P 時代之前你能聽到一張專輯是相當珍貴的事。所以如果你想要聽很 多音樂,你需要擁有財力,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資訊,你要知道你要聽什麼,

然後尌是朋友的介紹。(訪談 galeer,2009 年 3 月 2 日)

對我來說,會去訪問 d!zzy 和 galeer 就是因為他們是我在網路上吸收電子音 樂和沙發音樂知識過程裡的重要參考資訊,畢竟以台灣的音樂市場來說,主流媒 體(比方像是報紙、電視或廣播)上電音或沙發音樂的能見度太低了,然而會去 買國外第一手音樂雜誌來看的菁英樂迷畢竟是少數,所以映象唱片發行《映樂誌

(Hinoter)》在台灣市場缺乏另類音樂雜誌的情況下,變成了在台灣傳遞電音資 訊的大媒體,但對於一般電子樂迷來說,主要獲取類型知識的來源還是得靠網 路。然而在我的訪談過程裡,在試圖耙梳這些意見領袖樂迷的聆聽史時發現,他 們都會不約而同的提出網路對於聆聽音樂經驗的改變。

49

galeer 和 d!zzy 都有提到在前網路時代聽音樂其實是有城鄉差距的,galeer 是彰化人,大學時代(約 1993 年到 1996 年)才開始聽搖滾和獨立電子,那時問 了高中念建中或成功的台北同學,就很驚訝的發現原來他們在 1991 或 1992 年還 在念高中的時候已經在聽 Nirvana(超脫合唱團)了;d!zzy 是台東人,則提及因 為高中編校刊時發現雄中校刊在介紹「新音樂」,後來跟雄中校刊編輯要了水晶 唱片的聯絡方式去訂購《搖滾客》和卡帶,才以此作為接觸另類西洋音樂的契機。

在前網路時代,對於他們來說,水晶唱片是他們接觸另類音樂的重要管道,但仍 會有城鄉差距,畢竟另類音樂的重要場景、獨立廠牌、小功率的 AM 廣播電台 等大多數資訊管道還是聚集在台北。

圖 五:八零年代與九零年代台北樂迷音樂版圖的比較

(資料來源:《秘密基地-台北的音樂版圖》)

50

羅悅全(2000)在《秘密基地-台北的音樂版圖》提及八零年代樂迷和九零 年代樂迷的音樂版圖是有差異的(請參考圖五),八零年代的聆聽經驗多半私密 而個人,許多人的共同聆聽經驗來自收音機,而寥寥可數的音樂刊物則帶給樂迷 寥寥可數的音樂資訊;但是九零年代網際網路進來,可以上網買 CD、搜尋資訊、

認識同好、聽音樂…,網路幾乎無所不在地包辦了許多事情,大概只有演唱會和 銳舞派對等現場活動體驗還無法被取代(羅悅全,2000,p.20-22)。

羅悅全(在網路世界著名的身份是 Jeph)是台灣資深的搖滾樂迷以及網路部 落客,他所經營的「音謀筆記」部落格是許多關注台灣地下音樂場景脈絡之樂迷 的重要參考資訊;他在談台灣九零年代搖滾樂迷的網路經驗裡提及在 1990 到 1994 年這段時間,台灣有關搖滾及流行音樂的刊物正處於空窗期:《搖滾客》

停刊、《獨立音樂評論》只辦了一期,《非古典》、《Pass》及《破週報》尚未 創刊,樂迷要找搖滾相關文字只能倚靠網路(羅悅全,2000,p.227)。然而羅 悅全在談論這段搖滾樂迷的網路經驗指向了台灣相對於全世界其他地區之非常 獨特的電子佈告欄(BBS)文化,因為相較於現階段網際網路的 web2.0 時代,

電子佈告欄的功能是陽春的,比方無法像是 google 或 yahoo 這些搜尋引擎般找 尋資料並且只能呈現純文字介面,但事實上電子佈告欄在今日的台灣仍然有不可 取代的功能性,各個 BBS 站裡依照樂種類型分門別類的討論區塊各自形成小型 社區並且有著自己的文化生態,galeer 也有跟我提起這段經歷,他說他的英文程 度也是慢慢練的,無法一下子就能直接找國外的資訊來看,所以中文介面的 BBS 社群裡前輩或同好放的外電資訊和心得感想會在此發揮影響力,或許這段脈絡正 可以說明在主流媒體裡頭小眾音樂資訊量低的狀態下,另類音樂樂迷勢必得倚靠 網路作為主要的資訊來源。

你看這麼久了,十幾年了,…因為那時候你不管看雜誌或是看文章,或是

51

WWW,你要聽還是要一段很漫長的距離,還要緣分和錢,現在你尌可以直 接聽得到。我覺得這已經改變了台灣聽音樂資訊的先後順序。大家有自由 選擇的條件,當然受到廣告的影響還是很大,可是如果有願意去接觸新的 東西,現在是比以前好太多太多了,因為以前受制在硬體介面和那個環境,

你非得要一些管道和緣分,現在則是資訊爆炸,但是需要的是搜尋技巧和 媒體素養,你要知道怎要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其實我現在也在觀察,部 落格到底現在大家在聽什麼,然後資訊來源是什麼?因為已經不再像以前 的年代資訊那麼集中化。因為以前的年代資訊掌握在通路商的手中,被他 們影響太深了,假設如果那時候水晶唱片不進口,你怎麼聽得到?(訪談 galeer,2009年3月2日)

上面這段訪談是與 galeer 聊到他所認為 P2P 文化與 mp3 數位音樂檔案的出 現對於聆聽音樂習慣所產生的重要意義就在於打破傳統實體音樂背後所代表的 財力和管道的限制(比方還是 CD 時代,想接觸音樂,有資訊管道但卻不見得有 財力;相反的,有財力,但某些音樂卻可能只有台北或紐約有),並且結合了先 前稍早出現的網路資訊流通(WWW 或是 BBS),打破了音樂資訊管道的城鄉 差距以及近用音樂的解放。美國《Spin》雜誌所選的 2000 年最佳二十張專輯的 榜首是「你的硬碟(your hard drive)」,因為現在許多人聽的音樂都在硬碟裡 面,而且許多人都只抓單首歌來聽,也打破了過往專輯(album)的概念,或許 某種程度上說明了 P2P 文化與 mp3 之出現對於聆聽習慣的改變。接著在 P2P 與 MP3 之後的重要改變就是 web2.0 的出現,特別像是 blog 個人網頁建構的低技術 門檻使得聽音樂的個人意見和資訊分享更容易得以被其他人搜尋以及交流,而 youtube 和 myspace 的影音串流技術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 mp3 的功能,因為 只要連上網路就有音樂可以聽,甚至後者現在已經變成國外流行音樂市場裡許多 樂手或小型獨立廠牌悉心經營的行銷重點,以電子音樂來說幾乎每位大牌 DJ 都

52

會有他們「官方」的 myspace,形成了另外一種網路化的 Fanzine 社群。

網路不見得對於所有樂迷的意義都是無疆界的,主流媒體行銷的力量還是很 強大,電視、廣播節目裡一直強力放送蔡依林的歌曲,大多數的人還是比較容易 接觸得到這些訊息,因此正如 galeer 所說,使用者的搜尋技巧和媒體素養這時候 變得很重要,對於想聽不一樣聲音的樂迷,在網路時代是更具有聆聽解放潛能的

(對比 galeer 和 d!zzy 聆聽史裡頭在前網路時代的資訊管道城鄉差距經驗)。我 的樂評受訪者們對於沙發音樂的類型知識取得大部分都是來自網路,而網路時代 後他們藉由良好的搜尋技巧將這些知識和資訊中文化,並且加入了自己的個人聆 聽心得再度放進網路裡,然而他們的身先士卒幫助了許多本地新手樂迷吸收類型 知識,接下來就來談他們對於沙發音樂這個類型的聆聽與書寫經驗,從這裡頭也 可以試圖捕捉一些本地沙發音樂類型化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