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台灣美食節目的發展歷程

第四節 節目蛻變與影響因素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七、歷年美食節目參與金鐘獎紀錄整理(自1977 年至 2019 年)

年 代 提名台別 節 目 名 稱 金 鐘 獎 獎 項 結 果 1977 年 台 視 家庭食譜 社會建設服務類 得 獎 1999 年前 依「廣播電視法」規範,歸類於教育文化類

2000 年 生活資訊類

2004 年 文教資訊類

2011 年 三 立 型男大主廚 綜合類 得 獎

2012 年

壹電視 台灣壹百種味道 教育文化類 入 圍 客家台 客莊好味道 行腳類 得 獎 公 視 誰來晚餐 綜合類 得 獎 壹電視 嬌媽媽廚房 綜合類 入 圍

2015 年

公 視 誰來晚餐 綜合類 入 圍 TLC 雙廚星任務 綜合類 入 圍 2016 年 TLC 雙廚星任務 綜合類 入 圍 2018 年 公 視 誰來晚餐 益智發實境類 入 圍 2019 年 愛爾達 主廚大聯盟 生活風格類 入 圍 資料來源:文化部。研究者自行整理

第四節 節目蛻變與影響因素 一、借鑑國外節目

早期的影視同業,為了能夠涉獵更多的國外節目作品,大多都會委請海外的友人,

以錄影的方式拷貝當地電視節目,再把錄影帶寄回國內觀摩參考,但是隨著衛星電視的 開放,網路無國界的發展,現在國人從台灣就能夠透過落地台灣的衛星電視頻道,或是 經由網路平台的影音串流,隨時隨地收看到全世界各種不同的影音作品,這些作品對於 一般的觀眾而言,只是提供了他們更多收視的選擇,豐富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但對於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體產業或者直接對應於本研究所針對的美食節目製作單位而言,這些國外的影音內容提 供了他們相當大的刺激和靈感,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情況下,能夠激發更多的創意 和巧思,進而衍生出了更多製作美食節目的新想法。

1996 年緯來日本台引進了由日本朝日電視台所製作的《火焰挑戰者》(ウッチャン ナンチャンの炎のチャレンジャー これができたら 100 万円!!)節目,於每週二晚間以 日語原聲搭配中文字幕播出,之後中視也曾取得播映權,安排在每週日的午間時段播出。

2000 年我們在中視星期天的晚上,製作了一檔《周日八點黨》節目,其中有一個非 常叫座的單元「食字路口」;我們曾經看過日本《火焰挑戰者》的節目,其中有一個 一次性的特別企劃遊戲「擔保挑戰」,眾多藝人在日本街頭奔跑,玩著食物名稱的

「文字接龍」遊戲;因為台灣有著獨特的夜市文化,所有的攤商都集中在一個範圍 之內營業,而且店家都是以開放攤位的方式營業,對於進行食物接龍的遊戲,以及 工作人員來回穿梭的作業非常方便,因此我們就以日本遊戲的模式複製在台灣的夜 市進行,再搭配上我們的主持群和明星藝人的趣味臨場反應,成為了「食字路口」

這個節目內容,推出之後相當轟動,連海外華人都喜歡收看。(BS)

雖然台灣的有線電視從 1993 年起才合法開放,但在此之前早就有業者架起碟型天 線(小耳朵)搭配解碼器來接收台灣以外的節目,藉此豐富自己頻道的內容,進而招攬 訂戶,而日本自1980 年開始就已經透過直播衛星「超鳥」(Super Bird)上的 13 個頻道 來傳輸電視節目,其中也包含熟知的NHK 電視台(石燕文,2009)。所以從很早開始,

在台灣就經常能夠收看的到日本的節目;而中國則基於語言相同、文化相通的原因,同 樣也透過衛星來接收台灣的節目,甚至在福建沿海還能透過金馬地區老三台電視訊號的 溢播,收到台灣的節目,因此對於台灣的影視資訊耳熟能詳。2000 年台灣參考了日本《火 焰挑戰者》的節目,創造出了「食字路口」的單元,而中國的浙江衛視則於2009 年參考 了台灣的「食字路口」單元,推出了一個名為《爽嬴行天下》的節目,同樣由幾位主持 人分別帶領著來賓,以不同的路線在各個城市的大排檔移動,透過食物名字接龍的方式 進行遊戲,這也是中國第一個以美食做為主要元素的綜藝節目。

中國民間有一俗諺:天下文章一大抄。用來批評讀書人相互「參考」彼此文章的惡 習,但是如果同樣是「參考」的行為,換做以學術研究的角度加以解譯,或許這就變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了牛頓所言: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當台灣站在國外節 目的肩膀上創造節目時,台灣也同時被其他國外的節目站在肩膀上,當成參考借鑑的對 象。

當初得知公視想要一個美食節目的提案,因為公視比較不計較節目播出收視率的高 低,喜歡有質感、有創意的精緻節目;細看當下台灣雖然有很多和美食相關的自製 節目,不過大多以棚內料理或外景行腳居多,要不就太文,要不就太武,而當時《舌 尖上的中國》已經播出了二季,不止引起全球熱烈的迴響,單集節目還曾經創下35 萬美金的預售紀錄;所以我們試著縮小「舌尖」的規模與範圍,以台灣的美食做為 主體,用類紀錄片的方式「跨時空、跨地域」來呈現美食,最後就出現了頗獲好評 的《美味縱貫現》。(LK)

《舌尖上的中國》以整個中國做為拍攝範圍,每個主題都集合全中國各地具代表性 的食材或食物相呼應,例如某集主題是「主食」,就介紹了南方的米飯、北方的麵條、陝 西的膜、新疆的饢、客家的粄、江浙的年糕;而《美味縱貫現》同樣也以台灣做為拍攝 範圍,依照主題來介紹全台灣的美食,例如某集的主題是「火鍋」,節目就介紹了台灣人 最喜歡吃的川味麻辣鍋、養生藥膳鍋、酸菜白肉鍋、日式涮涮鍋、港式打邊爐、印度咖 哩鍋、還有台灣獨創的三媽臭臭鍋;地方雖然小,美食不能少,經費雖然少,節目依舊 好!

雖然大家常說:外來的和尚會唸經。可是有時候只要肯用心,自己的廟裡同樣也有 會唸經的和尚;三立電視台於 1999 年希望以行腳模式打造一系列的台灣外景節目,取 名為「台灣地理雜誌」(取「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的相似意義),當時 推出的節目有《台灣尚青》、《在台灣的故事》、《草地狀元》、《美鳳有約》等,經過二年 的製播,台灣可拍的內容大多都已成為了節目素材,同時就拍攝技巧方面也累積了相當 的實力,因此在 2002 年想要重新打造一個「愛玩客」的系列節目,試圖把之前在台灣 製播相當成熟的外景行腳模式推向國際,而其中有一個專門介紹中國各地美食為主的節 目,因為2001 年金馬離島已經開放兩岸「小三通」,國人都在期待政府能夠早日開放兩 岸的「三通」(通郵、通商、通航),因此這個節目刻意取名為《美食大三通》,找了曾國 城擔任主持人,跟著外景隊在中國走南闖北的到處吃、到處拍,滿足國人想要前往大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觀光的心裡,這就是台灣第一個在中國進行拍攝的美食行腳類節目。

三立電視台之前已經在台灣累積了相當豐富的行腳節目製作經驗,因此希望能夠把 行腳的範圍擴及海外各地,其中當然不會捨棄相對較為容易作業的中國,雖然在此 之前都沒有人專門去中國拍攝過美食,但是從早期的《八千里路雲和月》、《大陸尋 奇》到《江山萬里情》,這些節目裡面或多或少都會有介紹中國各地美食的篇幅,看 了這些節目的片段,就像是去到了現場勘景一樣,當地的店長的怎麼樣、老闆是胖 是瘦、菜餚都有那些,甚至連吃到嘴裡的口感都幫你做了大致的描述,所以儘管那 個地方從來沒有去過,但是到了當地作業卻絲毫沒有不知所措的無助感。(IS)

二、複製成功案例

客家電視台於 2003 年開播之初,參考早年《五燈獎》節目中的歌唱擂台單元,製 作了一個歌唱綜藝的選秀節目《鬧熱打擂台》,節目中邀請許多客家鄉親來節目中表演 客家歌曲,如果能夠連續衛冕 20 次,就可以獲得豐厚的獎金;雖然公廣集團的節目都 沒有收視率的數據可供參考,以致無從得知這個節目收視究竟如何,但是這些曾經來到 節目中表演的客家鄉親,很多人因為在節目中優異的表現連續衛冕了數週,因而在自家 鄉里之間聲名大噪,不但經常應邀出席各種客家活動擔任表演嘉賓,甚至有人還在社區 中開起了歌唱班,招收學生教授客家歌謠,無形之中為推廣客家歌謠,增加客家音樂的 能見度起了相當大的貢獻。

客家料理原本在食材的豐富度和菜色的多樣性上就有所侷限,因此當初我們在企劃

《食在料理王》這個節目的時候,希望能夠邀請更多專業的廚師來展示客家菜的變 化和創新;可是電視台基於《鬧熱打擂台》節目的經驗,希望我們能夠比照辦理,

倘若能夠複製成功,那麼這些參加節目的素人,未來就可能會是推動客家料理的生 力軍。但是有時候「同理」未必「可證」,畢竟客家的食材和料理數量有限,專注鑽 研客家料理的人數更是寥寥可數,所以後來雖然還是以素人的料理比賽為主,但是 這些素人所展現的菜色,往往都是製作單位事先幫忙設計,讓他們再三練習後的成 果。(KC)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每個電視台都有自己的台性或風格,頻道中的節目也都會依照這樣的原則設計和製 作;例如客家電視台,認為客家的語言以及透過客家人耕讀傳家、忠義家風、勤勞節儉 等個性特質而發展出來的文化,長期在媒體上被壓抑,因此企望藉由客家電視的創立,

盡量露出客家失落多年的語言與文化,甚至包含運用「福菜」、「桔醬」等特殊客家食材 所製作出來的客家料理,同時進一步讓客家族群在臺灣,甚至在國際社會有更高的能見 度。這些要求對於製作單位而言,或許是助力,有時也可能是阻力。

盡量露出客家失落多年的語言與文化,甚至包含運用「福菜」、「桔醬」等特殊客家食材 所製作出來的客家料理,同時進一步讓客家族群在臺灣,甚至在國際社會有更高的能見 度。這些要求對於製作單位而言,或許是助力,有時也可能是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