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六章 結論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本研究以台灣的「美食節目」做為研究主體,探索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環境下,

製播單位要如何呈現美食,要如何表現節目,要如何成為一個符合當下時空環境和條件 的美食節目;為了能夠涵蓋各類型的美食節目,故而特別挑選符合「教學、綜藝、競賽、

行腳、紀錄片」等五種不同風格的 13 個節目,並且各個節目在製播當時均為叱吒電視 圈紅極一時之作,無論在製作規模、節目口碑、收視率等各方面都是一時之選,邀請這 13 個節目的製作人、主持人或監製接受訪談,受訪者們在業界都有超過 10 年以上的節 目製播資歷,最資深的超過 50 年以上的經驗,職務最高的擔任電視台的節目部副理,

由他們所提供的經驗分享,彙整之後堪稱是一部台灣美食節目的電視史。

電視原本就具備有娛樂的功能,可以達到寓教於樂、潛移默化的目的,影響受眾於 無形(蔡念中,1998),如果把最早期的美食節目定位為「教育文化類」節目,那麼它的 確做到了教育觀眾和發揚文化的功能,讓每一個收看節目的觀眾,都能學好「烹飪」的 這件事,然而當時它的「娛樂功能」卻是隱性的,有些人看完了節目,學會了烹飪,做 好了料理,當全家人開心一同用餐時,這個隱性的娛樂功能就會開始顯現,觀眾才能夠 透過家人的讚美而感受到快樂;或者有些人因為看了傅培梅做菜,彷彿看到了遠在故國 的家鄉,解了鄉愁,有了一絲絲安慰;有人光憑看電視,彷彿自己吃到了那些美味,解 了心裡頭的嘴饞,不一而足的娛樂效果產生在每個人的身上。

如今美食節目已經在保有「美食元素」的基礎之上,發展成了各種不同形式的節目,

或許就算反覆看上了十遍,都未必能夠學會如何烹飪,但是至少在收看節目的當下,就 能夠立刻「哈哈大笑」的快樂起來。影視圈的前輩曾經說過:做為一個電視節目的製作 人,只是在對的時間,組合對的人,做了一件對的事情(陳芷涵,2015)。本研究邀訪的 13 位製作人,都曾經做出了最好的「選擇」,製作出最好的美食節目。

以下說明本研究重要發現,並進一步討論其中的意涵:

一、社會不同階段的發展影響節目製作的類型和觀眾的收視喜好

美食節目在各個不同時期的製播過程以及節目所表現出形式的演變,深深受到各種 時空環境的影響,概括包含下列五點因素:

(一)、黨國體制造成節目的轉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台灣自1949年頒布戒嚴令,直到1987年才宣佈解除,前後持續了38年,其中包含了 電視發展的25年(自1962年起),所有的傳播媒體在這個階段都只能服從黨國體制的標 準,而美食節目亦包含其中,節目中烹飪老師中規中矩的示範料理教學,交談的內容也 謹言慎行的僅限於料理和家庭,節目的形式無法展現創意,更無法自由發揮,只能依循 著「傅培梅」的美食節目模式製播,完全沒有超越傅培梅的機會,甚至想法。

(二)、消費生活水準造成節目的轉變

如同學者所言,透過觀察美食節目中所呈現出的飲食文化多樣性,就完全能夠反應 出這些飲食文化的流行對於台灣生活所造成的影響(Heller,2007)。90年代中期台灣的 經濟起飛,1992年台股首次突破萬點,搭配1993年的有線電視開放,間接誘發了TVBS 的《阿鴻上菜》、三立電視的《美鳳有約》、東森電視的《食全食美》的陸續推出,師傅 們在現代化的廚房佈景中,告訴大家如何煮的更美味,藝人走出戶外介紹去那裡可以吃 美食,美食節目開始變得輕鬆而不嚴肅,更加忠實的反應出當下百姓生活的樣貌。2000 年開始全球經濟一片大好,世界貿易額的增長也出現了70年來的最高水平,綜藝風格的 美食節目《食字路口》、《全能美食秀》、棚內競賽類型的《型男大主廚》、棚外全台走透 透的《食尚玩家》,美食節目不再只是告訴你如何烹煮美食、如何吃美食,同時也告訴你 吃以外的更多資訊,如何透過現代化的器具讓料理更輕鬆,如何藉由現代化的餐具讓料 理更加分,如何引用各式的異國元素讓中式料理吃出不一樣的滋味,如何慎選食材能夠 讓每一個不同需求的人吃的更健康,吃以外的資訊真的包羅萬象,都和每一個人的生活 息息相關;同時節目的製作也不再只限於台灣,《美食大三通》帶著大家吃遍中國,《食 尚玩家》帶著大家吃遍全球,即使不出國,也可以在《料理美食王》的節目中學會各種 異國料理,也可以在《美味縱貫現》的節目中,知道在台灣那裡可以享受來自各國的美 食,美食節目帶著大家,藉由美食的種種資訊吃出更多新花樣。

(三)、娛樂休間概念造成節目的轉變

台灣的環境除了政治愈來愈民主自由,經濟愈來愈繁榮進步,國民娛樂休閒的觀念 也隨著時空的演進,有了大幅度的轉變,台灣家庭外食的支出從 1991年到 2008年之間 成長了將近一倍之多(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2015)。

大家不再為了沒錢或省錢而留在在家做飯,更多的時候會願意和朋友或帶著家人出外用 餐;而從 1998年到 2008年之間,台灣人出國觀光旅遊的人數也增加了將近 50%之多

(交通部觀光局,2020)。因為形成如此數據背後的社會現況,間接促使電視頻道為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更進一步貼近百姓的生活習慣,因而製播了更多的美食行腳類節目,也正因為有了這許 多的美食行腳類節目推波助瀾,間接的吸引帶動了民眾外食和旅遊的風潮。

(四)、電視產業變化造成節目的轉變

最初傅培梅在主持美食節目的時候,礙於技術的關係,節目只能直播,而且無法再 次重播;等到中視開始製作美食節目的時候,電視台有了錄影的技術,不管節目中所示 範料理的時間再長、步驟再繁瑣,也能透過事後的剪接編輯,修改成為更精簡的版本;

到了華視開播的時候,電視已經從黑白變成了彩色,所有美食節目中的料理立刻變得更 加誘人;2020年元月NCC正式宣布台灣所有電視的基本頻道均已升級為 HD傳輸訊號播 出,如今所有的美食節目中的畫面都和當年有著明顯的差別,食物散發誘人的光澤、鍋 中的湯汁慢慢滾動著、一盤盤剛上桌的菜餚冒出陣陣熱煙,那怕關掉電視機的聲音,光 是收看美食節目的畫面,都成了一種無比的視覺享受。

(五)、傳播科技進步造成節目的轉變

當衛星電視開放在台灣落地,當網際網路傳輸變得無遠弗屆,從台灣就可以看到全 世界的影音節目,在教學相長、觀摩借鑑的前題下,各種的美食節目的模式,刺激了台 灣的製作單位,讓台灣的美食節目變得更加豐富多元,美食節目拍攝的手法也讓台灣頻 道中的美食顯得更不一樣,同時,異國的美食也透過各種在地化的方式進入了台灣的美 食節目之中,中式的炸臭豆腐也可以美美的擺放在西式的白色圓盤中,台式的蚵仔煎也 可以放在法式的麵包切片上,變成西班牙的Tapas,更多的美食元素融入了各種不同類型 的美食節目之中。

二、美食節目的形態從廚藝轉變到綜藝

1962 年,當傅培梅第一次穿著旗袍站在攝影機前的時候,背後只有一片佈景,煤球 爐放在桌子上,只有五分鐘時間示範「松鼠黃魚」要如何料理,傅培梅盡可能詳細的告 訴觀眾如何切魚、如何油炸、如何盛盤、如何澆汁,過程緊湊的連結巴的機會都沒有,

更別說穿插什麼其他的對白了,這就是台灣最早的美食節目,完全是以教授廚藝為第一 要務。

1997 年,輪到焦志方和張淑娟站在相同主持位置的時候,佈景已經變成了家庭廚房 的模樣,除了三口的瓦斯爐外還有烤箱和微波爐,一集節目介紹三道料理,主持人也隨 著料理更換三套衣服,在廚師示範烹飪的時候,主持人輕鬆的聊天、開玩笑,談談時事 或身邊發生的趣事,偶爾還會偷吃一下廚師的食材,料理的菜色或許不像是傅培梅那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松鼠黃魚」的大菜,但卻是更符合一般家庭喜愛的紅燒肉或三杯雞;這時的美食節目 雖然還是有廚藝,但是沒有像以前的佔比那麼重,多了開場的訪談和引言,過程中的細 節典故問答,以及最終菜色完成後的試吃、說口感,節目變得更生活、更輕鬆、更有趣 多了。

2006 年推出了直到今天(2020 年)仍在製播的《型男大主廚》,阿基師固定會在節 目裡示範一道料理,和傅培梅相比,阿基師的廚藝顯然更加專業,但他卻用水果刀來切 肉、用湯匙去炒菜,甚至偶爾還會用手指伸進油鍋裡測溫度;當每集節目的最後一個單 元——「阿基師上菜」,主持人宣佈「計時開始」之後,阿基師就必需要在五分鐘的限時 範圍內完成料理,時間雖然短,但阿基師總是快手快腳卻有條不紊的「準時」達標,不 止現場的來賓拚命叫著加油、加油,就連電視機前的觀眾都看的捏把冷汗;相信觀眾因 此學會了做菜的應該沒有幾個,但大家就是喜歡看專業的大廚師手忙腳亂。三個不同時 期的美食節目,三種不同形式的烹飪教學,觀眾看傅培梅的只有教做菜,看焦志方、張 淑娟的多了聊天和試吃,看阿基師的不但有廚藝功夫的表演,還有出奇不意的搞笑和緊 張刺激的過程,美食節目確實已經從廚藝的表現逐漸向綜藝的多元轉變了。

根據文化部所頒布的「電視金鐘獎獎勵要點」條文宣稱,所稱「綜藝節目」是指以 含有音樂、歌舞、才藝等多種表演,或包含短劇、遊戲、競賽等各類元素做為內容之節

根據文化部所頒布的「電視金鐘獎獎勵要點」條文宣稱,所稱「綜藝節目」是指以 含有音樂、歌舞、才藝等多種表演,或包含短劇、遊戲、競賽等各類元素做為內容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