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政策發展的下一步?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本文不僅處理東亞移工政策的經驗議題,同時也處理了移工政策理論層次 的議題。在本文的最後,我們將提出幾點研究建議,做為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對於移工政策研究者來說,本文跳脫了過去學界慣用的自由國家論、全球 制度主義,以及發展型國家等理論觀點,建構了移工政策設計的分析架構。但 該架構有多大程度能解釋當前各國的移工政策歷史,以及其能否作為未來從事 跨國移工政策比較時的架構,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對於東亞移工政策相關的研究者來說,本文已經透過臺灣的歷史分析,提 出了臺灣移工政策設計的經驗分析結果。但對於日本與韓國等其他國家,並未 能進一步考察。未來從事相關研究者,可以藉由深入考察日韓個案,並找出日 韓台三個國家在政策設計上的共通性,或許可以從區域的角度,提出東亞移工 政策設計的相關概念,建構東亞特色的政策研究。

對於公共政策與政策設計理論的研究者來說,本文指出了,當前國內外政 策設計研究都未注意到非人(non-human)這個標的團體的理論缺口。本文透過 與移工政策研究對話,建構了標的團體身分的概念。未來研究者可以嘗試在其 他非人的標的團體中,包括:環境政策、動物保護政策、貿易政策、交通政策 等,提出適當的理論解釋或是新的概念,以補足這方面的理論缺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王力行(1993)。無愧:郝柏村的政治之旅,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王宏仁、白朗潔(2007)。移工、跨國仲介與制度設計:誰從台越國際勞動力流 動獲利?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5,35-66。

王振寰(1989)。臺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1),71-116。

王振寰(1993)。臺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4,

123-163。

王振寰(1996)。誰統治臺灣? 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臺北:巨流。

王振寰(1997)。跨國界區域經濟形成的統理機制:以臺灣資本外移南中國為例,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7,1-36。

王振寰(2003)。全球化與後進國家: 兼論東亞的發展路徑與轉型。臺灣社會學 刊,31,1-45.

王振寰、方孝鼎(1992)。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13,1-29。

王朝枝(2000)。臺灣工業團體特質與演變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 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潔媛、楊培珊(2018)。「客工」?臺灣小型長期照顧機構外籍看護工之照顧 勞動。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2(2),95-134。

丘延亮(2009)。移工運動形成與工運中的民族主義論述。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出井康博(2018)。絕望工廠 日本:外國留學生與實習生的「現代奴工」實錄,

陳令嫻(譯),台北:光現出版。譯自ルポ ニッポン絶望工場,2016。

行政院新聞局(1991)。行政院郝院長言論集。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何明修(2008)。沒有階級認同的勞工運動:臺灣的自主工會與兄弟義氣的極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2,49-91

何明修、蕭新煌(2006)。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社會運動篇。南投:臺灣 文獻館。

吳介民(1997)。經貿躍進,政治僵持?後冷戰時代初期兩岸關係的基調與變奏。

臺灣政治學刊,1,211-255。

吳永毅(2007)。無 HOME 可歸:公私反轉與外籍家勞所受之時空排斥的個案 研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6,1-74。

吳佳玫(2000)。臺灣中小企業政商關係現狀與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惠林、張清溪(1991)。臺灣地區的勞力短缺與外籍勞工問題,臺北:中華經 濟研究所

吳靜如(2005)。新奴工制度。臺灣外勞政策研討會,臺北。

宋家瑜(2016)。臺灣移工文學場域的生成:以文學獎為例。國立清華大學臺灣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允傑(1999)。臺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商鼎文化。

李誠(1975)。臺灣現階段勞動短缺之研究。載於李誠(編)。臺灣人力資源論 文集(153-192 頁),臺北:聯經。

李誠(2007)。外勞在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載於羅紀琼(編),

臺灣外籍勞工研究(9-43 頁)。臺北:中央經濟研究院

汪鑑雄(2000)。牧童‧博士‧火車頭─趙守博的成長、苦學與耕耘。新北:正中 書局。

周平(2015)。論述分析。載於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編),社會 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93-130 頁)。臺北:東華書局。

周素卿、陳東升(2001)。後進者的全球化:東南亞臺灣企業地域生產網絡的建 構與對外投資經驗。都市與計劃,28(4),421-45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周添城(1992)。權力邊陲的中小企業。載於蕭新煌等人(編),解剖臺灣經濟

—威權體制下的壟斷與剝削。臺北:前衛出版社。

林如昕(2009)。政黨輪替後的外勞政策,2000-2006。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忠正(1991)。臺灣勞動市場的最近發展。載於賴澤涵、黃俊傑(編),光復 後臺灣地區發展經驗(頁 239-260)。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 研究所。

林祖嘉、黃啟宏(2006)。對外投資與勞動結構調整:臺灣的實證分析。人文及 社會科學集刊,18(1),171-214。

林國明(2015)。歷史研究法。載於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編),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173-218 頁)。臺北:東華書局。

林萬億(2012)。臺灣的社會福利:歷史與制度的分析(二版)。臺北:五南 武黎全科(2017)。東藏西躲的漂泊生活:越南籍勞工在臺灣的「逃逸機制」。

東亞研究,48(2),91-126。

范雅鈞(2008)。戰後臺灣勞工運動史料彙編(三) ─ 工運組織與工運事件。臺北:

國史館

倪炎元(2005)。再現的政治:臺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臺北:

韋伯。

倪炎元(2012)。批判論述分析的定位爭議及其應用問題:以 Norman Fairclough 分析途徑為例的探討。新聞學研究,110,1-42。

夏曉鵑(2014)。跨國草根移工運動的形成:香港「亞洲移工協調會」案例研究。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96,1-47。

徐正光(1989)。從異化到自主:臺灣勞工運動的基本性格。載於徐正光、宋文 里(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103-126 頁)。臺北:巨流。

張威儀(2012)。臺灣勞動體制的剝削本質-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國立中山大 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張書銘(2019)。越南移工:國家勞動輸出政策及其社會發展意涵。臺北:五南。

張清溪(1995)。八○年代後期勞工短缺與相關的勞動市場問題,載於于宗先

(編)。臺灣人力資源論文集(續)。臺北:聯經。

張筵儀、王俊元、吳政峰(2011)。政策設計,公部門網絡治理與標的人口社會 建構之移轉-毒品危害防制政策之分析。競爭力評論,14,73-100。

梁莉芳(2019)。結構性脆弱的悲歌:外籍漁工的日常工作與健康經驗。人文及 社會科學集刊,31(2),263-300。

莊文忠(1997)。政策設計理論的建構:全面性(Holistic)觀點初探。國立臺 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宗韓(1999)。臺灣外籍勞工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菊(2001)。植基於勞動人權與勞動競爭力之臺灣外籍勞工政策。國立中山大 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曾嬿芬(2004)。引進外籍勞工的國族政治。臺灣社會學刊,32,1-58。

曾嬿芬(2006)。誰可以打開國界的門? 移民政策的階級主義。臺灣社會研究季 刊,61,73-107。

曾嬿芬(2007)。研究移住/居臺灣:社會學研究現況。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6,

75-103。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

8,5-42。

焦興鎧(2004)。從國際勞動基準論歐洲聯盟對外籍勞工人權之保障。歐美研究,

34(1),95-141。

黃文志(2016)。我國非法人口移動之現況與犯罪偵查。載於林盈君等(編),

國土安全與移民政策—人權與安全的多元議題探析(87-139 頁)。臺北:威 秀資訊。

黃秀端、林政楠(2014)。移民權利、移民管制與整合─入出國及移民法在立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院修法過程的分析。臺灣民主季刊,11(3),83-133.

黃宗昊(2004)。臺灣政商關係的演變:歷史制度論分析。問題與研究,43(4),

35-72

葉秋紅(2009)。在台外籍移工的匯款、消費行為以及對臺灣品牌產品接受度之 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董安琪(2015)。全球化下臺灣產業的轉型-空洞化抑或升級?。載於李誠、蕭 代基、吳中書、王健全(編),于宗先院士及臺灣經濟發展政策(頁 227-269)。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中華經濟研究院。

趙剛(1995)。1987 年的臺灣工會、國家與工運:以遠化工會的個案為例。載於 徐正光、蕭新煌(編),臺灣的國家與社會(頁 115-150)。臺北:東大出版 社。

劉宜君、辛炳隆(2009)。我國外籍勞工引進與名額配置因素之探討:政策德菲 法之應用。政大勞動學報,24,133-177。

劉梅君(2000)。「廉價外勞」論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8,

59-90。

劉梅君(2009)。兩公約國際審查後,移工人權保障的下一步在哪兒?,2019 年 8 月 10 日,取自 https://hre.pro.edu.tw/article/3896。

潘淑雯(2003)。我國外籍勞工政策制定過程-政策綱絡的分析。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宏進(1990)。我國外籍勞工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及因應對策。臺北:行政院 研究考核委員會。

蔡明璋、陳嘉慧(1997)。國家、外勞政策與市場實踐:經濟社會學的分析。臺 灣社會研究季刊,27,69-93。

鄭津津(2008)。從國際勞工組織相關公約與建議書看我國外籍勞工人權保障問 題。臺灣國際法季刊,5(3),131-153。

賴建寰(2016)。臺灣 1980 年代政治反對運動與勞工運動:以勞支會為中心

(1982-1989)。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謝國興(1999)。台南幫:一個臺灣本土企業集團的興起。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瞿宛文(2017)。臺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臺北:聯 經。

簡曉娟(2011)。暴動? 抗暴? 論移工團體與新聞媒體對高捷泰勞事件的意義建 構與互動分析。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臺灣新富家庭。臺北:行人文 化實驗室。

藍於琛(2004)。荷蘭與德國統合主義式改革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 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藍於琛(2004)。荷蘭與德國統合主義式改革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 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