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系統動態模型建構之效度檢測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4 系統動態學(System Dynamics)方法論

2.4.5 系統動態模型建構之效度檢測

動態系統模型建構,需考慮及系統效度問題。Jay W. Forrester 教授於 1961 年出版的著作中論及系統模型效度問:判定系統模型的效度不能離開 該系統模型原使建構之特定目的,系統模型效度主要取決於達成該目的的 程度。一個有效的系統模型判定因素有:

1. 定義適當的系統邊界。

2. 選擇適當的變數。

3. 適當的變數量化。

判定系統模型效度的兩個重要的基礎是:

1. 對系統模型的信心是建立在該系統模型的被接受程度,即系統模型 是否能幫助管理者在真實系統中下決策(Decision-Making)。

2. 信心的產生來自於系統模型模擬結果能表現出真實系統行為。

另外一位重要的系統動態學者Hermann 於 1967 年發表的論文討論系統 模型的效度,將系統模型效度分類為五種(Hermann,1967):

1. 內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又稱為可靠度(Reliability),主要表 示各變數結構關係的穩定性。

2. 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表示模擬結果與真實現象的一種印象式 的比較檢定。

3. 參數-變數效度(Variable-Parameter Validity):檢定系統模型中的 參數與變數是否能與真實系統相互對應。

4. 事件效度(Event Validity):檢定系統模型對某特殊情況模擬的結 果是否與真實系統的事件相對應。

5. 假說效度(Hypothesis Validity):表示系統模型中的變數間彼此的 關係應該和它們在真實系統中的關係一致。

Peter Senge 與 Jay W. Forrester 教授逾 1980 年發扁一篇重要論文,討 論系統模型的效度,「是建立對於系統模型的健全程度與有效使用性的信心

(Confidence)之上」(Forrester and Senge,1980)。一個有效度的系統模型 必須對真實系統的結構深入瞭解、能正確的預測且對未來的研究引發出有 意義的問題。因而系統模型模式的效度不是直接隱藏在模型中,而是透過 模型對問題更多的理解(Understanding),且能幫助管理者制訂有效的政 策,以之轉變成使用者的信心(Confidence)。該文將系統動態學模式的效 度測試分為:

1. 模式的結構測試(Test of Model Structure),核心測試項目包括 a. 結構測試(Structure-Verification)

b. 參數(常數)測試(Parameter-Verification)

c. 極端情況測試(Extreme-Condition)

d. 範圍適當性測試(Boundary-Adequacy)

e. 單位一致性測試(Dimensional-Consistency)

2. 模式行為的測試(Test of Model Behavior),核心測試項目包括:

a. 行為重現(Behavior-Reproduction)

b. 行為預測(Behavior-Prediction)

c. 異常行為測試(Behavior-Anomaly Test)

d. 行為敏感度測試(Behavior-Sensitivity test)

3. 政策應用的測試(Test of Policy Implications),核心測試項目包括:

a. 改變預測(Changed-Behavior-Prediction)

b. 政治敏感度測試(Policy-Sensitivity Test)

近年來則有學者認為系統模型建構的效度檢測,不是要強調整體系統 模型之絕對精確與真實,而是看重「能適合模型建構的目的,並且能適當 地予以建構」(Coyle,1996),而適當與正確與否,則可透過許多嚴謹的方

法進行檢測。檢測方法有學者提出可包含:單位一致性、極端值檢測、積 分運算上的檢測、行為的重現(與真實世界的吻合程度)、模式是否產生異 常行為、是否有其他類似的系統案例、驚訝行為的檢測、敏感性分析、對 系統的改善程度等檢測方式,且這些檢測都必須回到最初,配合或檢視建 模的目的(Sterman,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