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行為觀察制度推行機制

在文檔中 第一章 前言 (頁 110-115)

第六章 行為觀察制度實施方法

6.3 行為觀察制度之推行

6.3.1 行為觀察制度推行機制

1.涵蓋關鍵行為風險:CBC 表能考量風險輸入,可以以此涵蓋關鍵行為的風 險,並得描述簡捷有效的目標行為。

2.具體目標行為:CBC 表可提供被觀察者和觀察者表現具體的目標行為,可 使被觀察者了解並表現出安全行為;而觀察者亦可有效率的記錄安全行為。

3.交互觀察施行:在 CBC 表描述的目標行為,以簡捷的方式描述,可使不同 工作性質的員工,能夠彼此交互觀察,產生安全行為的默契。因為 CBC 表 提供安全行為的共同詞彙。

4.績效量化:以 CBC 表提供可量化之欄位設計,進行觀察時,目標行為的觀 察次數容易於被量化與統計,且將可使觀察的績效數據更客觀和準確。

5.觀察效率高:因為查核項目少的 CBC 表,可以採較短的時間進行觀察及資 料收集,執行時不用依賴觀察者去充份告知,員工較易記住,產生較快、

較聚焦的結果,並節省人力。

6.減少觀察能力誤差:CBC 表可以減少因不同觀察員的觀察能力,而可能會 造成的觀察品質的明顯誤差。

7.針對行為非針對個人:CBC 表中不記述被觀察者姓名,只記錄觀察單位廠

(課)、觀察作業區、觀察日期等現場描述,可減少觀察時的糾紛與被觀察 者之困擾,有利發展安全行為。

8.不產生干擾:簡捷 CBC 表項目較少,不需要當面記錄,故不會使被觀察者 產生被威脅的感覺;也不會產生作業干擾,故得於日常活動中施行,而不 致對被觀察者有不良影響。

9.具互動紀錄:CBC 表中應附有觀察意見欄部分,以能記錄觀察者對於關鍵 行為的建議和目標行為的意見,而產生良性的互動紀錄,並能建立行為安 全改善的利基。

10.可不斷重覆落實目標行為:不斷施行重覆 CBC 表,可增加觀察員的訓練 經驗,被觀察者也可以不斷練習目標行為。此部份由陶氏化學與豐田汽車 的外商個案中可見其優點。

二、行為觀察程序(D

O

IT)—觀察行為

將行為安全觀察程序聚焦於觀察及量度關鍵行為,找出不安全行為,

然後進行「不責備、不找錯、對行為觀察、分析及溝通」的觀察程序,以 鞏固安全的行為。因為,行為的發生可能是短暫的,所以,除非觀察時(不 安全)行為當場發生,否則某些(不安全)行為是難以察覺的。另外,當 員工發現其被觀察時,往往會選擇隱藏其不安全的行為。所以,要擬定適 當的觀察計畫,以分配每日的行為觀察時間,並應注意觀察進行時間的有 效性,使搜集的數據能夠恰當地顯示出危險行為的次數及性質,因而可以 準確歸納安全行為整體表現的結果。例如,以適當抽樣方法選擇觀察時間 是可行的,而收集的資料應能與績效回饋結合,如此可使觀察次數設計有 效率的減少,使績效回饋能聚焦於關鍵行為的改善。

當選擇目標行為後,要展開行為安全程序前必需獲得每個參與員工的 同意,且在訓練並建立安全行為的知覺才能開始。員工能確知目標行為的 內容,了解安全行為對安全績效的正面表現,建立正確態度與知覺,才可 減少排斥與抗拒,並樂於配合接受導正與鼓勵。

大多數管理者皆應接受行為安全的觀察程序訓練,去觀察與評量作業 場所的關鍵行為,且強調觀察並非只有找對錯,而是發現事實的學習過程;

並能運用 CBC 表找到需改善與應持續的安全行為,好讓觀察聚焦於目標行 為。最後,訓練必需是印象深刻且能即時落實,並不斷透過現場實務技巧 來增強經驗。

員工交互觀察或自我觀察策略應被包括在行為安全程序的一部份。評 量行為時,需藉由觀察者的交互觀察,並確認與自我評量安全與不安全的 行為,方可減少各個觀察員能力可能會有的誤差,且產生對於目標行為的 默契。

觀察時不應當面評量,亦即是非威脅與非打擾的進行行為觀察。不應 該讓被觀察者產生受觀察時的壓力,不然會因此影響日常的工作;而觀察 程序是非打擾的,亦即此程序不會花費很多時間,或打斷日常的工作流程。

觀察後,觀察者應立即告訴被觀察者,其觀察出被觀察者表現那些安全行

為與那些不安全的行為。事實上,在工作場作施行行為的鼓勵與告知之相 關溝通是困難的,此係因為東方人在心態上很難做到主動參與安全的心態 改變;但仍應努力克服在此要素推動時的困難,讓員工能建立互助的安全 行為。因為,透過當面的互動討論,觀察者可進一歩了解關鍵行為的原因,

而被觀察者亦可以知覺在觀察中不自覺暴露出的不安全行為,才能讓潛在 的(不安全)行為在善意中改變。

三、介入與改善程序(DO

I

T)—改善關鍵行為

運用科學的方法去改善介入。因為行為是可量測、可再現性且客觀的,

故運用科學方法可提供回饋,促成改善(Geller, 2005)。

1.指示性介入(instructional intervention)模式—教導

讓參與者能注意或者是教導他們從「不知道風險」 (unknowingly at-risk) 到「知道安全」 (knowingly safe) 。「指示性介入」常包括教育、訓練、練 習、指導的回饋,其目的是教導;「介入」是在目標行為之前,而且是專注 在幫助表現者內化(internalize)的教導。在一對一的教導介入時特別有效,

角色扮演的練習可以有更好的結果,讓參與者產生好的回饋。而「工作安 全分析」就是一種角色扮演的練習,可以觀察安全工作方法而且觀察員工 的行為,藉以減低員工被觀察的感覺。

2.支持性介入(supporting intervention)模式—鼓勵

練習可讓安全行為變得自然,持續性練習更可以讓安全行為變得自 發,「支持性介入」會鼓勵員工繼續做安全行為。每發生一個滿意行為時,

都會加速行為的流暢性,以幫助員工漸漸養成習慣。

常用的支持性介入有,例如:口頭激勵(表揚安全行為)書面激勵(書 面公布安全行為)、虛驚提案制度(個人、群體回饋訊息)、具體的個人與 群體獎勵、懲罰等。但是,本土個案公司常見的支持性介入,則較多懲罰、

考評,而較少有具體的獎勵措施。

3.動機式介入(motivational intervention)模式—增強動機

當員工知道安全行為,而不做時,即需要增強動機。因為,人們傾向 於會去算計自己面臨的風險,選擇是否能承受這些預知的風險。所以,提

供人員一個正面的回饋是通常有效,再者如能再於現場中提供安全行為的 比率數據,將更可以有效的改善安全行為 (Geller, 1998)。

常用的動機式介入,例如:個人動機抑制(懲罰的壓力)、主管分派群 體安全目標、群體自訂安全目標、安全群體競賽、群體動機激勵(獎勵的誘 因)、群體動機抑制(懲罰連坐的壓力)等。而本土廠商少見像外商公司對於 個人與群體安全承諾、個人動機激勵(獎勵的誘因)、個人自定安全目標、安 全個人競賽、主管分派個人安全目標等動機式的介入方式。

四、績效評量程序(DOI

T

)—安全行為績效回饋

量化績效可確定行為改善與介入的有效與否。評量行為安全應建立一 個對於安全行為持續觀察與回饋的機制,不斷使用獲得的觀察資料去鑑別 與修正目標行為,且透過介入方式持續改善關鍵行為。因為,若能量化績 效就可得知介入程序的改善情形,並可了解關鍵行為的改善成果,亦可以 讓工作群體知道改善的資訊,並透過激勵不斷落實。

1.虛驚事件與職災率之數據回饋(確定介入有效)

「虛驚事件」為一主動性安衛指標,「職災事故率」應為一被動性安衛 指標;行為安全績效評量程序應顯見對於現場管理的有效與否;在長時間 的推動下,如能再表現與「職災率」降低與「虛驚事件」的回饋情形,更 可以顯現行為安全制度的功效。

部份外商公司在推行行為安全活動後,有足夠的數據顯示,實施安全 觀察能有效降低職業災害。例如美國伊斯特曼(Eastman)化學公司於九年內 降低職業災害 89% ( Industrial Maintenance & Plant Operation, 2000),可見虛 驚與職災率亦是一個重要的行為安全績效的推動指標。在研究中亦發現,

建立安全行為規範及評量,能減少不安全行為的發生,進而可降低職災率。

2.行為安全的績效項目

有效的行為安全績效項目,能表現行為安全活動執行的有效與落實。

例如安全行為率即是一項有價值的安全行為回饋訊息(安全行為比率=安 全行為的次數/安全與不安全行為的總次數),若能具體表現介入改善的情 形,即能提供改善提昇的回饋力量。此外,行為安全的績效項目應積極採

以安全行為比率的呈現數據作為績效,因其可以有效且具體地表現出行為 安全程序介入的改善情形。

3.行為安全績效公布週知

在工作場所中回饋安全行為的績效數據。就轉變群體員工的安全行為 而言,回饋安全行為的資訊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例如,將個別需要改善行 為的良好表現,以圖表展示於公眾地方(如部門的佈告欄或餐廳),使員工

(包括承包商)知道他們集體努力的改善,會獲得認同。若員工能重視績 效結果,且令其時時自發地留意績效的結果,並能溝通目標行為成敗的原 因,則不僅可以提升員工的安全知覺,而安全工作的態度亦可得到正面的 改善(香港綠十字, 2004)。

4.行為安全資料庫

回饋的資料分類可建立成為行為安全資料庫,而完整的資料庫可進行 更好的行為安全績效分析。例如豐田汽車以 50 年的職災資料,設定了「STOP 6」,以此於全公司展開災害防止活動。許多世界級安全水準的公司,近年 的事故風險已經降至非常低,且事故的再發,通常間隔數年(甚至更久)。這 些事件的週期或再現率,只在大型的事故分析資料庫中看得到。

在文檔中 第一章 前言 (頁 110-115)